浅析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1:2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08-08-0

5唐慧

[内容摘要]在涉法上访中,涉检上访占有一定比例,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结伙上访、越级上访、缠访缠诉,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立足检察实践,分析了涉检上访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涉检上访原因对策

近年来,涉检上访案件不断发生。特别是结伙上访、越级上访、缠访缠诉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做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机关,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上访问题,责无旁贷,是检察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执法为民”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

涉检上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上访渠道反映的涉及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案件。包括:⑴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案件;⑵反映检察机关在处理群众举报线索中久拖未决,未查处、未答复的案件;⑶反映检察机关违法违规或检察人员违纪违法的案件。引发涉检上访案件的原因主要有:

1、办案人员水平不高,办案质量差留下隐患。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撤销案件和做不起诉处理的案件,并不都是错案,也不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多数案件定性准确,但因办案人侦查水平不高,突破案件能力差,没能及时收集有用的证据和固定证据,难以定案;或因年代久远,办案人员更迭,原案卷材料不完整,甚至遗失,给涉检上访留下隐患。

2、上访人认识上的误区促成越级上访。有的上访人错误地认为,越往上找解决问题越快,因而将上访信到处邮寄,直至中央纪委。也有的上访人对国家赔偿法等法律规定了解不全面,提出法律规定以外的赔偿问题,“不图打鱼搁勒水”,要不来也搭不上啥,成为无理缠诉。还有的上访人对行政、司法机关办案办事不公、推诿拖拉、作风粗暴不满,提出质疑、催办。到检察机关上访时多数情绪偏激,怨气较多。接待人员如果宣传法律不到位,缺乏耐心,工作方法简单,往往导致申诉人不满意而缠访不止。

3、上访人法制观念增强,自我维权意识的体现。随着普法和举报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群众法制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了检察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别是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办后撤销案件或做不起诉处理的当事人,从没想要或根本不敢要保证金和扣押款,到敢于索要,并提出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等要求,体现出上访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和对检察机关的信任。

4、信息传递不够,反馈时效性差,影响了解决涉检上访问题的最初时机。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客观上受经济制约,办公硬件设施落后,信息传输手段老化,传递、反馈不及时,往往错过处理涉检上访问题的良机,进而引发越级上访。部门基层院干警主观能动性较差,因循守旧,对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影响了上级的科学决策。

5、科学、规范、协调的依法预防和处理工作机制尚未形成。⑴制度不健全。近年,各级检察机关虽在处理涉检上访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但相关制度尚未健全,按经验办事成为趋势,少数检察机关的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对有关工作制度的理论研究,这也是引发越级上访的一个重要因素。⑵机制未形成。各级党委政法委在处理涉法上访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他们多数都对上访工作认真负责,但也仍有借故推诿的时候,上访落空时有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引发新的矛盾。

6、对个别恶意缠访人员打击不力,姑息迁就,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缠访情绪。有关部门从同情弱者的角度出发,对部门上访专业户从生活上给予接济,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上访中尝到了甜头。这就助长了上访行为,加剧其上访念头。加之有些上级机关为息事宁人,凡对越级上访者一律让基层部门接回,并限期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个别上访人员重复上访、缠访。

二、处理涉检上访问题的对策

2005年5月1日,修改后的《信访条例》已正式颁布实施,为我们正确处理涉检上访提供了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作为检察机关的控申部门,要做好群众上访接待工作,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平,提高处理涉检上访问题的工作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强化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意识,从根本上减少上访,并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处理上访问题的效率、效果。

1、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检上访。检察机关要坚持公正执法、狠抓办案,以质量效果为中心,全面提高办案质量,使查办犯罪工作的重心逐步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果转变。工作中,采取设立案件线索专管员、案件质量专管员,成立案件监督管理中心,建立侦查与批捕、起诉部门双向延伸、共同把关制度,健全并严格落实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数量、质量、效果有机统一的办案工作综合考评体系,加大对办案质量和效果的考核力度等措施,从而保证案件质量,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检上访案件的发生。

2、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涉检上访问题,还必须从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内部监督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解决涉检上访问题的长效机制。案件质量不高,是引发涉检上访案件的直接原因。在办理自侦案件方面,侦查人员不仅要提高证据意识,注重证据质量,保证案件质量,还要在规范执法行为上下功夫,要使案件在侦查阶段不留任何上访隐患。在办理刑事案件方面,要加强对案件流程的管理,严把案件处理的各个关口,对不捕、不诉以及有重大上访隐患的案件进行重点把关,并做好每位当事人的息诉息访工作。

3、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解决涉检上访。在接待、受理、办理涉检上访中,坚持“有理推定”的理念,学会换位思考。坚持从上访人的角度出发,发现上访的症结所在;办理案件,不但要考虑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而且还要考虑当时的执法背景、执法效果以及上访人的承受能力。笔者认为,只要从有理的角度看待涉检上访,坚持全部有理全部解决、部分有理部分解决,就能够使大部分涉检上访及时平息。

4、认真落实首办责任制,加强催办督办工作。最高人民检察出台《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就是要将矛盾和纠纷解决在案件的首次办理环节,这也是预防和减少涉检上访案件的关键所在。检察机关要把首办责任制工作机制延伸到处理涉检上访案件的每个环节,着重抓好对涉检上访案件的首次办理。检察机关控申部门首先要认真处理好初信、初访工作,在首次接待中,做到耐心细致,及时分流控申举报线索;其次要抓好首办责任案件的催办、督办工作,对移送相关部门的首办责任案件,随时了解案件办理的进展情况,掌握案件可能引起上访风险情况,及时进行催办督办。具体承办首办责任案件的责任部门,不仅要提高办案质量,还要树立案件上访风险意识,要能及时有效的办理并回复结果。

5、坚持领导包案机制,完善责任人负责机制。对于涉检上访问题,检察机关领导要高度重视,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主管检察长直接抓,责任部门具体负责,其它部门各司其职,上下互动,全院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对于每个涉检上访案件,要按照首办责任制的规定,确定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研究制定处理案件及息诉罢访的工作方案。对排查出的每一起可能引发涉检上访的案件,都要实行“四定一包”,即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时限,包息诉罢访。对所有涉检上访案件,都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不息诉罢访不放过。

6、完善检察机关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妥善处理好每个涉检上访案件,达到将矛盾和纠纷都能消化在基层,不是检察机关某一个部门所能办到的,必须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检察机关各部门要树立“大信访”观念,在办理每个案件过程中,都要有风险意识,要与控申部门建立联系协调机制,畅通情报,信息共享,共同做好涉检上访案件的处理工作。

7、采取公开审查形式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目前,检察机关公开审查案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不起诉案件的公开审查,二是刑事申诉案件的公开审查。两个公开审查虽然诉讼阶段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深化检务公开,增强案件办理透明度,接受群众及社会监督,化解矛盾,提高办案质量。同时,公开审查也是有效预防和解决涉检上访的重要手段。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过程中,把侦查部门、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他们委托的人对案件处理的意见,作为检察机关对案件是否做出不起诉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涉检上访发生的可能性。在刑事申诉案件办理过程中实行公开审查,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案件,要求案件承办人、申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与以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为主体的听证员共同参加听证会,听证员形成的听证意见作为案件承办人提出处理意见的重要依据。公开审查的形式做到了公开、透明、公正,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解决涉检上访。

8、采取国家救济的手段处理、解决涉检上访问题。在很多涉检上访案件中,上访人由于犯罪行为或诉讼导致贫困的现象比较多见,尤其是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致使伤亡而又得不到合理赔偿时,最终走入越访越穷,越穷越访的怪圈,极容易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针对该种现象,很多地方的检察机关正在摸索通过国家补偿的形式化解上访的新途径,国家补偿的形式也确实解决了很多多年积累的缠访案件。但采取国家补偿也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是国家

没有法律规定,采取该种方式解决上访于法无据;二是造成检察机关经费更加紧张;三是采取国家补偿解决信访的具体案件范围、条件、标准还不一致,有误导信访者只要访到底就能得到钱的嫌疑。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尽快采取措施,制定国家补偿的费用来源、范围、标准、程序等规范性规定,使国家补偿有法可依。

9、要努力解决上访问题,坚决依法打击个别恶意上访人员。处理涉检上访问题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与保护人权相结合的原则,检察机关应当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做为工作的核心,以加强思想教育为切入点,以解决突出问题为落脚点,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同时,对于涉检上访问题的处理也要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法公正地处理好上访问题,要区别性质,因势利导。对那些无理上访、缠访以及利用上访敲诈勒索、蛊惑人心、煽动闹事、破坏社会秩序的要依法予以打击处理。

(作者工作在广昌县人民检察院)

第二篇: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法院日益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诉讼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案情复杂、矛盾容易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的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不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上诉或者申诉,而采取到进省、进京上访,有的甚至缠访不休。这些上访事件的存在,既增加了上

访当事人的经济、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既有损法院的形象,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一、涉法上访的特点广义上的涉法上访,包括涉及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与法律相关的各类上访,狭义的仅指涉及到法院的上访。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当前涉法上访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⒈涉法上访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各类上访案件中,涉及到与人民法院各类裁判有关的上访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达到30。其中不少当事人越级上访,有的一上访就到北京,以期问题迅速解决。有的反复上访、重复上访,有的到多个机关、部门上访,有的互相结合形成上访团体,息诉难度大。⒉上访的对性明显增强。法院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总体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的对抗性色彩却越来越明显。有的当事人在上访中采取闹事的方式以期引起注意,如长期纠缠、冲击机关、阻碍交通等,有的打横幅、竖标语、呼口号,有的身穿“冤”字白衣在机关门口喊冤纠缠,拦截领导车辆;有的直接采用暴力手段,如爆炸、投毒、毁容、自杀或他杀。⒊群体性涉法上访增多。一些案件由于涉及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如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农村集体诉讼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法院乃至行政机关的工作秩序,有的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涉法上访的成因造成涉法上访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⒈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法院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过去有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逐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法院处理的纠纷、矛盾越多,产生上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之所以涉法上访的绝对总量在上升,就在于法院处理的案件、矛盾比以前多了。涉法上访中,许多其实并不是法院的问题,只是矛盾最后到了法院。相反,过去主要通过行政途径解决纠纷,涉法上访当然也就较少。⒉法治观念尚未植根。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移到法治轨道上来,遇事找政府仍然习惯做法。加上行政权的扩张,司法权威不足,既判力得不到尊重,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上访就其实质来讲,是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体现。由于现行的司法权威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解决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就导致人们更多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⒊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在企业改制、破产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在出售、产权转让、破产的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安置工作未能妥善解决,或者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引发职工群体上访。其他如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农村土地调整、村组债务等问题,在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中,都容易产生上访。⒋法院没有正确处理好裁判与调解的关系。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中一味强调提高当庭宣判率,重判轻调,认为只有当庭宣判才规范,才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调解是过时做法,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未能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依法调解同样可以实现公正与高效,成功调解更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⒌法官司法为民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婚姻、赡养、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借贷、合伙、土地承包等纠纷,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能判则判,“不服上诉去”,缺少耐心,怕麻烦,不愿意做过细的调解工作,导致一些案件“官了民不了”,有的甚至激化了矛盾。同时,一些执行案件久拖不执,特别是“涉府”、“涉村”案件执行难问题仍未解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⒍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绝大部分当事人是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观念较落后,法律意识薄弱,对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不能适应和理解,特别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更不适应,尽管基层法院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指导诉讼、履行释明义务,但是当事人仍觉得取证难、举证难、打官司难。加上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稍有不满,就会上访。当事人对上访存在错误认识,寄于过高希望,也是造成上访的重要原因。有的案件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执行到位,这本属于正常的诉讼风险,但当事人却把责任归咎于法院。也有的案件本身处理正确,但当事人认为其权益未得到保护,于是反复上访,要求推翻原裁判文书。有的上访当事人本来是有理上访,却提出许多无理要

第三篇: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法院日益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诉讼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案情复杂、矛盾容易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的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不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上诉或者申诉,而采取到进省、进京上访,有的甚至缠访不休。这些上访事件的存在,既增加了上访当事人的经济、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既有损法院的形象,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一、涉法上访的特点广义上的涉法上访,包括涉及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与法律相关的各类上访,狭义的仅指涉及到法院的上访。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当前涉法上访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⒈涉法上访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各类上访案件中,涉及到与人民法院各类裁判有关的上访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达到30%。其中不少当事人越级上访,有的一上访就到北京,以期问题迅速解决。有的反复上访、重复上访,有的到多个机关、部门上访,有的互相结合形成上访团体,息诉难度大。⒉上访的对性明显增强。法院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总体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的对抗性色彩却越来越明显。有的当事人在上访中采取~的方式以期引起注意,如长期纠缠、冲击机关、阻碍交通等,有的打横幅、竖标语、呼口号,有的身穿“冤”字白衣在机关门口喊冤纠缠,拦截领导车辆;有的直接采用暴力手段,如爆炸、投毒、毁容、自杀或他杀。⒊群体性涉法上访增多。一些案件由于涉及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如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农村集体诉讼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法院乃至行政机关的工作秩序,有的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涉法上访的成因造成涉法上访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⒈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法院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过去有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逐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法院处理的纠纷、矛盾越多,产生上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之所以涉法上访的绝对总量在上升,就在于法院处理的案件、矛盾比以前多了。涉法上访中,许多其实并不是法院的问题,只是矛盾最后到了法院。相反,过去主要通过行政途径解决纠纷,涉法上访当然也就较少。⒉法治观念尚未植根。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移到法治轨道上来,遇事找政府仍然习惯做法。加上行政权的扩张,司法权威不足,既判力得不到尊重,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上访就其实质来讲,是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体现。由于现行的司法权威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解决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就导致人们更多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⒊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在企业改制、破产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在出售、产权转让、破产的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安置工作未能妥善解决,或者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引发职工群体上访。其他如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农村土地调整、村组债务等问题,在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中,都容易产生上访。⒋法院没有正确处理好裁判与调解的关系。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中一味强调提高当庭宣判率,重判轻调,认为只有当庭宣判才规范,才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调解是过时做法,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未能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依法调解同样可以实现公正与高效,成功调解更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⒌法官司法为民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婚姻、赡养、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借贷、合伙、土地承包等纠纷,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能判则判,“不服上诉去”,缺少耐心,怕麻烦,不愿意做过细的调解工作,导致一些案件“官了民不了”,有的甚至激化了矛盾。同时,一些执行案件久拖不执,特别是“涉府”、“涉村”案件执行难问题仍未解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⒍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绝大部分当事人是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观念较落后,法律意识薄弱,对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不能适应和理解,特别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更不适应,尽管基层法院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指导诉讼、履行释明义务,但是当事人仍觉得取证难、举证难、打官司难。加上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稍有不满,就会上访。当事人对上访存在错误认识,寄于过高希望,也是造成上访的重要原因。有的案件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执行到位,这本属于正常的诉讼风险,但当事人却把责任归咎于法院。也有的案件本身处理正确,但当事人认为其权益未得到保护,于是反复上访,要求推翻原裁判文书。有的上访当事人本来是有理上访,却提出许多无理要求。⒎法院接处访存在推、拖现象。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采取上访的方法为自己讨说法,在接处这样的上访问题时,法院认为对判决不服应当按法律程序处理,又不上诉、申诉而到处上访,错不在法院,是当事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一审法院不好处理;另一方面,上级法院接待这样的上访,常常一转了之,仍交给下级法院处理;还有的答复复查的,往往几个月都没有回音,导致当事人上访不休。⒏一些法官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审判工作中,有的法院对案件事实认定不清、案件定性把握不准,有的还违反程序,有的案件质量不高,这些极易引发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导致上访。⒐信访处理机制不完善。在上访群众中有的是有理上访,也有的是无理上访,错误地认为,“地方党委政府都怕上访,不管有理无理,反正跑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有些地方由于害怕进京去省上访,不是依法处理信访问题,对无理缠访的人也不敢处理,害怕造成不好影响,一味妥协迁就,使得无理上访人尝到些甜头,掌握其心理,动辄以上访相要挟;对涉诉上访人以同样方法处理,有的地方还以此考核、评价法院,使法院陷入被动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减少涉诉上访,解决涉诉上访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法院除了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和人大的支持外,还需从以下方面狠下功夫。第一,树立司法为民思想,确保公正司法。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法院工作,牢固确立正确的审判工作方向,坚持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大力加强法官的四项教育,即:“公正与效率”主题教育、“司法为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法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休养;着力抓好“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审判作风,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坚持公开审判、公正办案,努力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支持,社会各界的理解,着力攻克执行难关,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的执结率;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塑造良好司法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度,增强司法权威。第二,强化调解工作,加大诉讼调解力度。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的法官一定要增强调解意识,把调解作为减少涉诉上访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认真分析研究调解与裁判的关系,正确理解调解自愿原则和调解内容合法原则的基本内涵,积极探索调解工作新机制,变重判轻调为调判并重。加大调解力度,讲究调解艺术,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调解率,保证调解结案的案件占办结案件的60%以上。同时,要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的衔接机制,认真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与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钝化矛盾,促进社会关系稳定,减少申诉、上访,也减轻法院执行的压力,实现公平正义的目的。第三,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坚持以案释法。宣传法律是法院的基本职责之一,要持之以恒地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通过散发宣传材料、举办法律讲座、提司法建议、公开法律文书、公开审判等等,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典型的案例宣传相关法律,对一些常用的法律,如民诉法、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刑法、婚姻法、合同法、担保法和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审判实例教育当事人,让当事人了解法院为什么这样判处,其法律依据是什么,从而明白自己的主张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从中学到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遵守法律、按法办事的自觉性。第四,加强对法官的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法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民法院要保证司法公正,必须不断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在当前,要着力抓好法官“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提高诉讼调解能力。积极探索调解方法和调解艺术,不断丰富和完善调解经验,提高诉讼调解率。二是提高驾驭庭审能力。加强学习、实践,多开观摩、示范庭,庭审中把握重心、明确焦点、查清事实、引导举证质证、大胆认证、掌握庭审节奏,提高开庭成功率。三是提高适用法律能力。法官必须加强法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搞清立法本意,正确适用法律,把案件办成铁案。四是提高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作为一名法官要写好法律文书,必须有较高的法律专业水平、写作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必要的政治理论水平、综合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有责任心。有的上访人员就因为法律文书中错字、表述不清而不服上访。法院必须加强对法官这方面能力的培训。第五,明确责任,建立大信访格局。涉诉上访案件增多不仅影响法院形象、损害司法权威,而且牵扯法院精力,法院领导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加强向党委、人大的汇报,多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法院工作的支持,坚决杜绝因工作处置不当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把解决涉诉信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创新机制,长效管理。以立案庭为接处信访职能部门,建立接待、登记、处理等一系例规范的工作制度;一把手院长负总责,分管院长具体抓,建立信访工作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分级管理、层层抓落实,在全院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信访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纳入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信访率降到最低。第六,完善信访法制建设。目前,调整信访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法院在处理信访时,也是参照xx的《信访条例》执行。上访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无限制、无制约的。由于法律不完善,导致对无理纠缠的当事人法院也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只能息事宁人。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当事人以上访为手段进行要挟。因此,对上访的行为要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即使是有理上访的,也要按程序办事。对无理上访,扰乱、冲击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的,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篇:银行案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银行案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爆发了一些比较大的案件,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风险大都集中在操作环节也就是基层网点上。案件的曝光反映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尤其对基层网点的控制还比较薄弱。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是银行值得认真思考的迫切问题。本人试就我国商业银行发生案件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治理路径作一粗浅探讨。

一、银行案件产生的原因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善与恶”是相对的,在正常情况下,道德、法律、理智等多种因素,约束着私欲的膨胀,人心向善,人们就会遵循着正常的轨道按规定行事。但随着条件的变化,环境的差异,思想的波动,一旦约束变得松驰,善与恶的力量此消彼长,人们“恶”的劣根性就会显露。分析近几年银行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思想教育放松,“享乐主义”抬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体制在转轨,市场经济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心理上的天平在逐渐地被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得失去重心,“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在具体工作中,抓效益的多了,抓思想的少了,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口头,流于形式,跟不上时代脉搏,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干部职工中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少了,盯住效益和年终分红的多了,受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干部职工见面谈论的话题多数是问收入,对其他的事漠不关心,淡化了政治观念和法制观念,滋生了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了,追求“大款”逐渐成为新的潮流,利益驱动代替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任何追求都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的,如果超过现实这个基础,那么你的追求不是落空,就是会引发出脱离现实、违背法纪法规的行为,直至发生经济案件。

2.制度观念淡薄,禁不住糖衣炮弹“利诱”。从外部环境来讲,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重要,愈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主要目标,而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的主要攻击对象和拉拢腐蚀对象,纵观近几年全国查处的几起案件,所涉及的作案人员大部分是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或信贷、会计、出纳、联行等重要岗位的人员,正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有部分权力,才被不法分子盯住。如果这时我们的干部职工能坚持原则,顶住干预和拉拢,站稳立场,就不会引发违纪违规的事件。相反,如果我们禁不住某些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禁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就会放弃和丧失原则,变成金钱和利益的俘虏。

3.内部管理失控,对员工关心不够。从内部环境来讲,金融系统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一是有的单位领导对案件防范工作重视不够,重业务、轻管理,忽视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二是规章制度不落实,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越权行事现象时有发生,给案件防范工作留下了隐患。三是各岗位人员之间碍于情面,使相互制约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二、防范案件发生的对策

(一)银行案件防范的核心问题是:关键岗位用好人

国有银行改革以及股份制银行的创新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人力资源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就是要用好人、管好人,人的问题是银行案件高发的重要原

因之一,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国有银行股改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商业银行惯有的操作体制与运行机制下,国有银行内部原有的“人情机制”至今依然没有被打破,不仅如此,“人情机制”甚至成为银行实现改革目标、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障碍。

用“苹果效应”来比喻国有银行的人际关系问题很贴切。当一箱苹果中有了一个坏苹果时,若不把它找出来扔掉,最后整箱苹果都会坏掉。银行的用人问题也是如此,个人的态度往往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团队,如果不能用强正向选择机制确保效率和结果的一致,即扔掉坏苹果,这家机构就不可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人的问题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制度要求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更难以引入淘汰机制。即使发现了某个人有问题,碍于某种原因、关系、情面,也很难及时对其提出纠正意见,有问题的人甚至有时还能得到提拔任用。只要不出现大的、恶性案件,人的问题就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问题的责任人就得不到处罚,这种现象十分值得我们反思。“坏苹果”的效应在于,不扔掉它,“好苹果”也会以“坏苹果”为榜样,最后变为“坏苹果”,反映到银行的现实是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突出、银行案件频发。

这几年的商业银行改革,对银行管理层的业绩要求多了,但对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合规经营的要求少了。有的银行甚至鼓励基层从业人员用违规的手段办理业务,宣扬不管“白猫黑猫”有业绩就是好描,结果如何呢?有的“猫”不仅不抓“老鼠”,还和“老鼠”勾结在一起“卖粮食”。面对国有银行改革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压力,从国情文化出发,改革弊端,以提高人员效率作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只有这样改革或许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一是要切实加强员工思想教育,不断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疏堵结合,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员工教育。目前商业银行暴露的操作风险突出表现为道德风险,所以应该加强员工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教育,培育风险和合规文化。制度本身不是文化,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制度塑造文化,塑造的过程就是执行、控制、评价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是防范案件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对全行员工进行全面排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真正为员工排忧解难。在员工中灌输“害人的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思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动员全行员工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爱行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弘扬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弘扬严格的求实精神;弘扬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弘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全体员工自觉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形成一个树正气、刹歪风、压邪气的良好氛围,增强全体员工的防疫本领,自觉抵制精神污染,勇敢地同违章违纪行为做斗争,形成齐抓共管的现象。

二是要“看“好关键人、抓关键岗位。各级领导班子在防范经济案件时,都要抓住关键岗位,关键人员,要建立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在工作中认真坚持并严格实行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解决实际工作中重业务轻管理,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带头守纪,廉洁自律,严格管理班子和队伍。防止官僚主义。重大事项必须经集体研究,不能个人说了算。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经常深入实际去指导工作,搞好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纸上谈兵和主观臆断的漂浮作风。坚持正确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政策。既要千方百计加大经营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又要依法经营,坚决禁止超绕规模放款、弄虚作假或搞数字游戏等内部违规违纪行为,端正思想认识。

三是要筑起三道防线。权力失去制约,必然要滋生腐败。因此,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在预防经济案件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筑起三道防线。一曰日常业务监督防线,由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二曰稽核审计防线,由单位稽核审计部门对业务工作实行定期审计稽核,堵塞漏洞。三曰社会监督防线,在社会上聘请行风监督员,增加工作透明度和公正公开程度,避免“暗箱”操作,防止内部案件的发生。

四是要狠抓制度的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金融系统内部案件的发生与内部制度执行不严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建立职工学习档案。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项规定”,“重大开支申报制度”和“贵重物品登记制度”。要搞好领导干部的“异地交流”工作,以利于破除人情关系和容易诱发不廉洁的因素。四是要落实案件防范责任制,执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从思想上重视此项工作,确保案件防范工作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彻底铲除案件产生的“土壤”

就目前的情况看,为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除了正在开展的工作外,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三个改善。

一是改善对基层网点的考核模式和评价人才标准。过去对基层网点的考核主要以绝对化指标作为标准,单纯的指标考核导致基层网点领导为了完成指标而弄虚作假,甚至也弱化了上级评价选拔人才的标准。为此,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改善目前的指标考核体系,由突出量的考核转变为突出质的考核,要综合考核效益、成本、风险、合规等指标。在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上,也有待改善的地方,要强调管理人员的风险和合规意识。建议监管部门在对商业银行高层任职资格进行审核时,也可以适当往这方面引导,促进整个商业银行在评价人才标准上更为全面和审慎。

二是改善业务流程管理。国内商业银行现行的不少业务流程都是很早以前设计的,反映的是当时手工模式下的技术和认识水平。随着电子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在银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目前的业务流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要求,相应的新的流程未能完善起来,这也是对基层网点控制不到位、容易形成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业务流程管理的改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架构流程的改革,压缩管理层级,实现前、中、后台业务分离;其二是业务操作流程的整合,追求的是“零缺陷”管理理念,要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常态管理过程。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都有助于增强对基层网点的控制力。商业银行在改革工作中,目前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架构流程的整合上,对业务操作流程的整合所花的精力还比较少。我们国内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步加强。

三是改善授权管理制度。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授权制度是与银行四级架构、分散管理的模式相对应的,对基层的授权比较庞杂,管理效果也不好。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得到整合以后,由传统的四级架构改变为三级、二级架构或按产品线整合后,相应的授权结构也必须有所改变。在新的授权体系设计上,注意将纵向和横向授权结合起来,加强纵向授权管理。

第五篇:我院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日,我院对接待涉法上访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涉法上访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认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相应措施。[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一、当前涉法上访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和矛盾错综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涉法上访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涉法上访的重复性。有的上访不成不罢休,多次上访,甚至到无理纠缠的地步;有的处访后又反悔,再次上访,不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收手;有的到多个机关、部门上访,到多级机关、部门上访。

二是涉法上访的群体性。一些案件由于涉及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如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农村集体诉讼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法院乃至行政机关的工作秩序,有的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三是涉法上访的对抗性。当事人对于上访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写信或来访,而是采取了多种具有对抗性的手段。如有的打横幅、贴标语、喊口号;有的在机关门口喊冤纠缠,拦截领导车辆;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如自杀等等。

二、涉法上访的成因

就涉法上访的根本原因而言,肯定是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因此当事人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上访申诉。具体而言,涉法上访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法制逐渐走向健全,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增强。特别是修宪以后,国家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以及对人权保障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巩固,人民群众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不再选择沉默,而是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合法权益。

二是群众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上访人群中的不少人法律素养不高,缺乏对法律的全面了解,不能正确地理解法律的意义和程序,要么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时,由于自身的主观原因引起败诉,这样就不得不上访;要么在寻求司法保护的过程中,提出不恰当的要求,一旦遇到处理结果与其预想的差距较大,便无理上访。甚至个别上访者为谋求个人利益,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企图以无理取闹和长时间缠访给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从而达到自身目的。

三是司法的公信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执法人员工作方法简单,敷衍了事,认为群众不懂法,讲多了也是白讲,简单的几句打发了事,造成当事人对司法公信力的下降。群众对此很不满意,造成上访。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不高,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答复,由此造成群众误解,引起上访。个别案件质量不高,或者是程序上违法,或者是适用法律不当,没能切实保护群众合法利益,致使上访。由于执行工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短期内“执行难”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导致上访。

四是信访的工作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在信访接待上存在制度僵化的问题,对不属于本单位管辖的上访案件只是简单地对上访群众说明不受理的理由,将他们推出门外一走了之。致使一些不熟悉机关办事程序的群众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来回奔波,面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冷漠,上访群众产生被踢皮球的感觉,不信任心理产生和情绪的激化,造成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不断发生。在信访处理上存在制度软弱的问题,为了彻底解决缠诉问题,个别单位和部门为了息事宁人,对缠诉当事人的无理要求让步。司法机关由于监督的力度加大,抱着求稳的思想,对个别无理取闹的当事人不采取处置措施,造成个别当事人滥用诉权。

三、处理涉法上访的对策

一是遏止涉法上访根源,进一步提高判决的公信力。前面说到,导致涉法上访的最根本原因是当事人对司法机关判决不服。因而解决涉法上访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提高司法机关裁决案件的正确性,增强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实践中,不单要强调在实体上正确,更要强调案件处理的公正和透明,避免引起群众对司法机关裁决不公正的猜疑。对实体上处理必须高度树立证据意识,强调证据在处理案件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司法机关有必要探讨是否可以改革司法文书,例如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强化说理性,要让当事人赢得高兴,输得明白,要让他清楚地知道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二是强化司法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提高司法公信力,离不开司法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执法人员的素质是解决涉法上访问题的关键。应强化执法人员的司法为民意识,努力提高司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切实纠正执法工作中的不良态度和工作方法,切实杜绝无视群众利益等官僚作风。应强化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以过硬的本领为群众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精确地分析和准确的解答赢得群众的信任。应强化法律信念的教育,执法人员应该把社会正义作为工作的最高追求。每一位执法人员都应该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不媚权,不媚众。建立一支公正、廉明的执法队伍是化解社会矛盾,赢得社会稳定的最大保障。

三是创新信访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要较好地解决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应建立大联合的信访制度,内部加强法院各部门之间的动态管理,确保信访信息渠道的畅通,外部依靠党委、人大、政府等有关部门形成外部横向联动机制,争取支持。可采取法院向单位和个人发放“信访联系卡”,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与法院信访部

下载浅析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涉检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院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日,我院对接待涉法上访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涉法上访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认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相应措施。[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

    涉法涉诉上访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涉法涉诉上访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近几年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表明,尽管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都想尽1切办法解决涉法涉诉问题,但新出现的矛盾日益突出,涉法涉诉上访长时间高位运行。......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目前日渐增多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已成为困扰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突出问题,因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建......

    浅谈检察机关处理涉检上访的对策(共五篇)

    涉检上访,是指一些在己经或应当被执法机关及司法机关、或者是己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对于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或不作为所提出的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

    浅谈涉法上访案件的客观成因及与对策

    一、应当看到涉法上访在我国实现法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涉法信访案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司法机关应有的权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严重干扰了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通过......

    浅谈涉法上访案件的客观成因及与对策

    一、应当看到涉法上访在我国实现法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涉法信访案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司法机关应有的权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严重干扰了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通过......

    浅谈涉法上访案件的客观成因及与对策

    一、应当看到涉法上访在我国实现法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涉法信访案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司法机关应有的权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严重干扰了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通过......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精选5篇)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涉法涉诉信访访案件是信访案件的“主力军”,信访人员主要反映以下几类问题:1、不服法院刑事、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要求执行生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