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几点认识
我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
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在回顾60年来人类社会沧桑巨变历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的宏伟倡议。同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也将“建设和谐世界”写入了会议公报之中。高举“建设和谐世界”的旗帜,将它确立为我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总目标,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对外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这一重大战略倡议,必将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必将对推动全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发挥重大作用。本文仅就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倡议的科学依据谈几点认识。
一、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主张的必然延伸和必要前提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明确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提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之后,又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反映出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辩证统一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设和谐世界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和必要前提。一方面,中国的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国际环境,很难想像在一个战火纷飞、经济困顿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能置身其外独自实现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又必将对建设和谐世界、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进而言之,建设中国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的内涵尽管有所区别,却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二者都以和平、稳定为保障,以合作、发展为目标,都反对战争、**、暴力和恐怖行径;都主张共存、共荣、共赢,努力消除社会不公,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都提倡以人为本,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都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均衡的发展,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灾害共消、地天人合一的和谐格局。
二、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从建国之日起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共同繁荣一向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方针。早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就同印、缅等友好邻国领导人联合向各国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在长期的国际关系实践中,我国始终不渝地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行事。迄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载入中国同90多个国家签署的正式国际文件之中,成为公认的国际行为准则。邓小平、江泽民等我国第二、三代领导人继承并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声,对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标志的国际旧秩序构成强有力的挑战。胡锦涛主席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正是上述一系列政策主张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一语道明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核心,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终极目的,不仅与在中国国内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衔接,而且在国际上与《联合国宪章》等国际约章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易被大多数国家认同和接受。这一战略倡议的提出,对于让世界各国进一步认清我国和平发展的性质,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对于推动国际关系进一步走向缓和与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的文化传统可谓博大精深。在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占有中流砥柱的地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在处理人际、族际乃至国际关系中奉行“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追求人类和平公正的“大同世界”,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有人把儒学称为“和平的学说”。儒学不仅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传播海外,对东亚邻国产生重要影响。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与儒家“和为贵”传统和“世界大同”主张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四、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符合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一直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尽管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曲折艰难,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崇高理想矢志不移。尽管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到底会是什么模样尚待历史的发展去作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共产主义社会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至少可以说,建设和谐世界是迈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坚信,由初级社会主义到高级的社会主义,进而再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出人类追求公正、进步的强烈愿望。而公正、进步正是和谐世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由此可见,胡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贯怀抱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完全一致。
五、倡导建设和谐世界顺应世界谋和平、求发展的大潮流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发展问题。”倡导以建设和谐世界为各国共同奋斗的目标,顺应世界谋和平、求发展的大潮流,反映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谐的世界,首先应当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安全的世界、稳定的世界。20世纪,人类饱受两次世界大战之苦,亿万军民惨死在战争的漩涡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年来,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连绵不断,又有1,200
余万人在战乱中丧生。近些年来,恐怖活动肆虐,对无辜平民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残酷的现实促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执着地为实现持久和平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战争势力越来越不得人心。美、英抛开联合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不仅受到包括其主要盟国德、法等在内的世界多数国家的谴责,而且在美、英国内也受到多数人民的反对。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内的支持率因此一跌再跌。和谐世界还应当是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持久和平,就不可能有持续而协调的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石,离开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革命的进步,全球经济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推动世界经济均衡、稳定、持续发展,努力缩小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是各国共同的需要,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总之,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正是时代主旋律的反映。
从以上可以看出,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各国共同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不仅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这项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今后, 我们应更高地举起这面旗帜,并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这一倡议的实践。当然,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美好的理想。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的崎岖,建设和谐世界每前进一步都是与不和谐现象斗争的结果,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前途光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广大民众都会期盼着和谐世界的早日实现,都会为之共同奋斗。正义战胜邪恶,文明压倒暴力,和平制止冲突,繁荣取代贫困,平等击退霸道,自主淘汰干涉,进步克服倒退,是世界浪潮之所向和历史演进之必然。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应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包容精神。只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理想的和谐世界迟早一定会建立起来。道路尽管崎岖,前途无限光明。
第二篇:对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
对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
周燕
摘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的路径;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新中国六十年的建设,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中华民族站在了一个实现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存在褚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克服和消除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的路
径。
新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得到了切实推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贫富悬殊而引起的不和谐。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表现为个人收入差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个人收入差距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居民基尼系数2005年为0.468,2007年达到了0.48。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见: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从不同经济类型:职业和行业的收入差距看,烟草、金融、石油、石化、保险等行业的收入过高,一般加工制造业收入较低,国有垄断企业职工收入较高,非公企业职工收入较低。从地区间收入差距看:地区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2008年上海人均GDP为95049元,贵州人均GDP 为7264元,差距 1
高达13倍。
第二,社会不公平和贪污腐败而产生的不和谐。社会不公平主要表现为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起点和机会的不均等、规则的不公平和过程的不公平。贪污腐败目前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贪污腐败、钱权交易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政治上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降低,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发生动摇,一个没有理想和信念的社会是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社会,社会的和谐便缺乏政治基础和精神支柱。
第三,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不和谐主要表现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脱贫的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是相差甚远;农村贫困人口仍是一个庞大的基数,全国约有4007万;农村贫困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多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农村返贫率呈上升趋势。可见,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
第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是人们为了当前的短期利益而导致资源环境的过度受损。一方面,我国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较低,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造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一些流域城市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自然环境呈恶化的趋势。
此外,还有在城市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农村土地征用等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也导致了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增加。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增加,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正是社会不和谐的具体表现。
在当前,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动力支持和物质基础。二是通过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逐步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
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新中国建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民生为先。要把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尤其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要务,既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视全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是民生为根。广大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构建和谐社会要着眼于解决民生问题。坚持民生为根,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民需、民利为根。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民生为重。从和谐社会的近期目
标看,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作为着力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必须突出国计民生为重的取向。即一切制度安排、一切政策制定、一切改革措施以及推进各项工作,都必须从民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并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尺度是民生为准。以民生为准,就是把
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的目的就在于为人民谋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更是为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三、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为和
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任何一个社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利益尤其是切身的物质利益是
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基本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状态,是一件社会成员最为看重的事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意识在不断增强,利益主体呈现出
一种多元化的状态,而且其诉求渠道和方式也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被确认,因而其主体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在迅速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在利益诉求方面的要求从以往的隐形层面浮现到显形层面上来;而且又由于其主体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成员越来越懂得选择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维权和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动力。同时也我们应当看到,如果社会利益关系没有理顺,那么,客观上容易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会直接且大面积地影响社会的和谐局面。显然,为了有效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
按照十七的的要求,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六个
方面,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建设六个方面的内容,其基
本着眼点仍然是理顺社会利益关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所要理顺的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利益关系问题,体现和促进教育公平。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中,明确要求要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种在劳动和就业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是在就业和劳动关系上协调和理顺社会不同阶层在劳动和就业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是在收入分配上协调和理顺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表明党和政府已经开始协调和理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上的利益关系。至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卫生方面协调和理顺国家、医疗机构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可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协调和理顺社会不同阶层在各个方面的不同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社会保障关系亿万国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
制度安排。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明确提出了“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当前,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制定实施适合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强特点的参加养老保险办法。要加快解决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范围。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待遇水平,切实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上述政策和措施,可以基本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周 燕,昆明学院讲师(云南 昆明,650200)
第三篇:我对和谐世界的看法
开放包容 消除隔阂
——我对和谐世界的看法
和谐世界理念是由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时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最新发展和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在维护国际秩序,世界和平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际环境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种族之间的矛盾隔阂,恐怖组织的潜在威胁等。各个国家,各个种族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和谐因素,而不同的矛盾与争端的解决方法都有一定的共性,都需要我们以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与眼光来看待和处理。以国际上的热门话题中东问题为例: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二、边界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
四、巴难民问题。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
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五.水资源分配问题。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
从上诉分析来看,中东问题历史悠久,形成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总的归结起来分为种族争端和生存艰难两个方面。而种族矛盾是各种问题的根源。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面临着文明争端,宗教文化共存艰难的问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源于不同的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鲜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命,对各种矛盾都尝尝抱有对立的看法和态度,这必然导致长期的争端与矛盾。世界本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空间,在这里每个名族每个宗教每个国家都有权声张自己的文明自己的伦理道德,但同时也应该怀揣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一方面既要坚定不移的维护自己的文明历史,宗教信仰,同时不能苟同他人的道德主张,在世界这个多元化的空间里为自己的文明占有一席之地,以保证自己的文明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在对待其他名族的文化或是宗教信仰时,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理智的包容态度,以求得共存,即使是在双方有着无法融合的对立面的争端时,和平谈判,从人道主义出发以求得和谐世界的方向来解决问题,才是一个良好的方针。
在面临着生存艰难这样现实客观棘手的问题争端时,从和谐世界的视角出发,以人们的基本权利——生存权为尊重点,我们也应当进行开放式的谈话,逐步消除隔阂,尽力解决好普通的人们的生存问题。虽然资源是有限的,无故的战争伤害也只会浪费更多的资源,所以和谐的环境对每个人都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大家共同发展,携手进步共创一个共赢的局面。
和谐世界的理念从世界整体格局出发,小则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和谐,大则可以是一个世界的和谐共荣的局面。我们从小处内心世界的和谐,持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尽可能消除各种群之间的隔阂,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以实现对每个生命的尊重。
第四篇:建设和谐世界(英汉对照)
建设和谐世界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World
我们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各国人名的共同利益与愿望,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致力于世界和平与进步的坚定信念。
We call for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world,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e world today and reflects the common interests and aspirations of people across the globe.This embodies a firm commitment on the par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to work for world peace and progress.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要在政治上平等明珠,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传统和费创痛安全挑战,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there must be political equality and democracy, mutually benefici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at promote common progress, and countries of the world must work together in friendly cooperation to address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global security threats and bring about last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for the whole world.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In the face of a complicated and flui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need to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firmly adhere to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steadfastly pursue and in 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maintain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based on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safeguard China’s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interests, ensure that China is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perio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accelera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第五篇:对加强执行力建设的认识
对加强执行力建设的认识
执行力是一种办事的能力,强化执行力重在解放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又好又快的工作局面,要依靠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贯彻政策法规,落实上级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始终贯穿于执行的全过程。各级领导班子应带头解放思想,科学决策、创新发展机制;中层干部应勇于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创优发展环境;一线干部应扎实解放思想,强化落实,推进职能到位,这三个层次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就能很好地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同时,要时刻更新理念,树立 “勤政、廉政、善政”的行政理念,保持 “提质、提效、提神”的精神状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执行能力。
增强执行力重在提高效能。正确的决策贵在执行,执行的效果体现在效能上。提高执行的效能应突出 “率”、“准”、“快”、“敢”、“和”五个字。用 “率”字来推动执行的进度。领导班子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坚决摒弃 “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牢固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率先垂范,带头执行。用“准”字来把握执行的尺度。“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必须要准确理解、正确把握上级决策的精神实质,吃透政策,把握好执行的尺度,遵循科学发展观,着眼大局,不做干扰中心的事,不做阻碍发展的事,不做影响稳定的事。要克服敷衍塞责、被动应付的消极执行现象,勤而无效、劳而无果的低效执行现象,缺乏创新、求稳怕乱的机械执行现象,树立好字当头,快字当先,言必行、行必果的工作作风。用 “敢”字来增强执行的力度。敢想敢干,是一种创新精神和干事激情。对上级的部署和要求,既要敢于创新,开放地去谋划工作,又要主动、认真、细致、扎实地干工作;既要保质按量完成,又要创造性地超额出色完成。用 “和”字来提升执行的强度。只有团结和谐才有凝聚力,才有执行力,才有创造力。保持团结和谐的局面是保证干成事的第一要素。要切实做到 “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组织有力,统一思想、信心坚定,统一行动、言行一致,统一步调、排除杂音。
加强执行力建设重在完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学教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和素质。建立制度机制,规范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行为和程序。按民主集中制办事,对执行上级决定、决议和指示精神以及重点工作安排,进行认真调研、集体讨论、科学决策,用民主集中制规范领导班子执行力的程序。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李建锋)用过硬的作风提高政府行政执行力
在奋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动员大会。这次会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战略高度,对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对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我们有不少好的政策和思路,但再好的政策和思路,不落实、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再好的政策和思路,落实不力、执行不力,实效也会大打折扣。应当说,在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上,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不少办法,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作风不优、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落实,制约了十堰发展的步伐。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正视问题,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全面提高执行力,努力推进十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提高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深层次因素,需要标本兼治,更需要长抓不懈。开展“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活动,就是要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抓落实,既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振奋精神是基础,强化责任是关键,健全机制是核心,提高效能是根本。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着力解决影响执行力提高的一些突出问题,切实把市委、市政府“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的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推进到位。
提高执行力,就要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心一意谋发展。提高执行力,就要埋头苦干,以实干检验干部、以实绩评价干部,使十堰新一轮的发展在实干中求突破、在实干中谋跨越。提高执行力,就要敢于负责,培养责任意识,加强责任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提高执行力,就要科学决策,重大问题、重要政策和重要部署,决策之前,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鼓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决策之后,要统一声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坚决执行。提高执行力,就要狠抓落实,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和严格执行责任制度、督察制度、考核制度,使工作的目标任务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对不落实的事,要依法督办;对不落实的人,要严肃追责。
开展好这次主题活动,必须强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检查,务求取得实效。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抓好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落实,根据查摆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抓好整改,真正使干部思想上有触动、作风上有改进、执行力有提高。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抓手,把“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体现到具体的工作中,以实际工作的成绩检验主题活动的成效,以主题活动的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