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看法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世界,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何谐世界是在国际秩序面临重组重构的紧要关头,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今时代潮流,在建设中国和谐社会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在8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外事工作,要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和谐世界是对中国“持中贵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和”文化土壤,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与东方特色。如《礼记中庸》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之“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以及“协和万邦”、“仇必和而解”、“兼善天下”等,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话语霸权,突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增强了软实力,树立了新形象。
构建和谐世界与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内建设和谐社会的自然延伸,“和谐中国”即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是和谐世界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立足点。而中国和平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即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义不容辞与责无旁贷的大国责任与历史使命。这正是中国大战略的最高境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属于“治国”,对外构建和谐世界则堪称“平天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可谓是对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修齐治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两者之间,和平发展道路则是内外结合与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的重要桥梁,是对内建设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统一。
构建和谐世界,具有其现实可行性,也有其针对性。一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南北矛盾、环境危机等不和谐现实的对症下药,符合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是人心
所向、大势所趋、顺势而为;二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国际影响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内和谐社会与周边和谐地区的成功实践,构建和谐世界将具备越来越可靠的实力支撑与资源保障;三是世界其他主要文明与重要国际组织对此存在基本共识,和谐世界并非曲高和寡。如“和谐世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各种文明互相共存,互相包容”的理念是一致的等。当然,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国自身实力的局限与构建和谐世界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要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制定长远规划,将其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几个阶段,逐步推进。同时,要加强与改进对外推广宣示,寻求最大的国际共识,以动员世界各国广泛地、更主动地参与进来。此外,还必须坚持两手准备,在强调和谐合作的同时,不排除正当的竞争与必要的斗争。具体而言,在维护与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上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在处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上斗而不破、以斗促和,在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上坚
持劝和促谈、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制裁。在当前,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应从两个方面着力。
从横向来看,大致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安全、国际文化、国际环境等五个方面:政治上,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单极霸权、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既竞争又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均衡有序公正发展,积极致力于不断缩小南北差距;安全上,兼顾传统与非传统威胁、共同应对威胁的多元化,标本兼治、增信释疑、寻求共同安全;文化上,坚持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避免对抗与冲突。尊重文化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环境上,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对内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外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其次,从纵向来看,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又大致分为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南南关系、多边关系以及两岸关系等五个方面:大国关系上,致力于中美和谐共处,妥善解决中日之间的“两强并立”历史难题,处理好与其他大国的“竞合”关系;周边关系上,坚持睦邻友好与区域合作,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突出矛盾;南南关系上,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对外援助量力而行,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协调、资源合作、文化推广相结合;多边关系上,坚持多边主义与平等协商,反对单边主义与双重标准,积极参与以联合国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秩序调整等;两岸关系上,促进两岸经贸与文化合作,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坚决而有效地反对“台独”,为祖国和平统一不断创造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世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篇:对构建和谐烟草的几点看法
对构建和谐烟草的几点看法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叶淑强 更新日期:2006-12-29
烟草在线专稿党中央提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是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同样,构建“和谐烟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行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与相互协作。
和谐的烟草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是诸要素间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是行业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满创造活力,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烟草。要做到如此,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消除不和谐因素,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和谐的平台,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当前烟草行业面临改革与深化,需要解决许多矛盾和问题。为此,要做好以下方面:第一,在发展中求和谐。“发展是硬道理”,对于烟草也不例外。随着行业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质量、效益、速度三者协调统一,紧紧围绕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发展主线,把行业的发展建立在可靠的市场基础和扎实的工作基础之上。要突出抓好卷烟生产的总量控制、质量提高,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重视零售户的合理利益。认真解决在专卖体制下提高效率、注重自律问题。提高效率是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一方面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同时又要使专卖制度下的烟草充满生机与活力。注重自律,就是切实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增强自律意识,在全行业形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价值取向,使专卖制度下的烟草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在理顺收入中求和谐。维护实现公平的收入,涉及到行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的提升,人们的公平意识要求越来越强,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地调整分配格局,精心测算,合理界定,既坚持按劳分配,又要兼顾公平,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不同层次间的,还有在职与不在职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这一原则在实际运作中,更加科学、合理和坚实有效。
第三,在以人为本中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烟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行业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我们的广大干部职工,这些干部职工是烟草行业依靠的对象。落实以人为本,最为关键的是要尊重职工和关爱职工,维护职工利益,切实做到情为职工所系,利为职工所谋,权为职工所用。
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尊重职工的人格,而且要善于做好与职工思想情感的沟通工作。遇事多与职工商量,注重“察”职工之言,“观”职工之色,认真听取职工的建议和想法,增进了解,形成共识,使职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对于职工当中产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这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既是我们行业中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行业的工作重点。“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带着深厚的感情作好他们的工作,帮职工之所需,解职工之所难,尽心尽力地把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努力在干部职工当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一个企业要获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惟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敢于创新的干部职工队伍,并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得到充分挖掘,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体现。
第四,在做好基层稳定工作中求和谐。各种矛盾交织和突出的时期,也是行业调整或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在各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平息纠纷,化解矛盾,作好维护稳定的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基层的稳定。事实证明,矛盾激化多在基层,基层是维护稳定的基础。这就要求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目前,应着重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本单位、本地区突出的信访稳定问题,要把这些问题作为重点,认真加以解决;二是坚持好领导干部“下访”活动,深入到职工当中进行“下访”。在“下访”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三个四”,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协调员,体察“民情”为民谋利的服务员,讲解政策、辅导法律的宣传员,促进增收、帮“民”致富的导航员;突出抓好“四个环节”即全面排查、预前宣传、敞开接待、跟踪回访;建立“三个机制”即经常“下访”和定期集中“下访”相结合制度、信访重点地区管理制度、健全调节组织网络制度。做到真下去,及时了解不稳定因素,真解决,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中,才能实现行业的长治久安,才能保证行业的和谐发展。
第五、在统筹兼顾中求和谐。烟草行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是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不仅要搞好烟叶生产经营,还要搞好卷烟生产经营;不仅要确保数量的稳定,还要确保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搞好主业生产,还要搞好多元化经营;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还要维护消费者利益;不仅要依法管理,还要搞好优质服务;不仅要实施科教兴烟战略,还要努力提高职工素质。保持行业之间、工商企业之间、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行业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这也是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构建和谐不仅要贯穿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与企业经营策略、措施有机结合,与企业员工的行为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而且,需要全行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构建和谐烟草,是对行业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持,也是保持烟草行业经济平稳发展、健康运行的有力保障。应该看到,实现和谐管理,任重而道远。当前烟草行业创建和谐工作,规模大,涉及方面多,任务繁重,需要行业上下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只争朝夕、勇于创新的斗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作风,不断进行各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烟草而奋斗。
第三篇:我对和谐世界的看法
开放包容 消除隔阂
——我对和谐世界的看法
和谐世界理念是由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时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最新发展和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在维护国际秩序,世界和平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际环境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种族之间的矛盾隔阂,恐怖组织的潜在威胁等。各个国家,各个种族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和谐因素,而不同的矛盾与争端的解决方法都有一定的共性,都需要我们以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与眼光来看待和处理。以国际上的热门话题中东问题为例: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二、边界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
四、巴难民问题。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
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五.水资源分配问题。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
从上诉分析来看,中东问题历史悠久,形成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总的归结起来分为种族争端和生存艰难两个方面。而种族矛盾是各种问题的根源。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面临着文明争端,宗教文化共存艰难的问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源于不同的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鲜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命,对各种矛盾都尝尝抱有对立的看法和态度,这必然导致长期的争端与矛盾。世界本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空间,在这里每个名族每个宗教每个国家都有权声张自己的文明自己的伦理道德,但同时也应该怀揣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一方面既要坚定不移的维护自己的文明历史,宗教信仰,同时不能苟同他人的道德主张,在世界这个多元化的空间里为自己的文明占有一席之地,以保证自己的文明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在对待其他名族的文化或是宗教信仰时,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理智的包容态度,以求得共存,即使是在双方有着无法融合的对立面的争端时,和平谈判,从人道主义出发以求得和谐世界的方向来解决问题,才是一个良好的方针。
在面临着生存艰难这样现实客观棘手的问题争端时,从和谐世界的视角出发,以人们的基本权利——生存权为尊重点,我们也应当进行开放式的谈话,逐步消除隔阂,尽力解决好普通的人们的生存问题。虽然资源是有限的,无故的战争伤害也只会浪费更多的资源,所以和谐的环境对每个人都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大家共同发展,携手进步共创一个共赢的局面。
和谐世界的理念从世界整体格局出发,小则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和谐,大则可以是一个世界的和谐共荣的局面。我们从小处内心世界的和谐,持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尽可能消除各种群之间的隔阂,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以实现对每个生命的尊重。
第四篇: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何影响?
如果要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我以为应该先从他们各自的哲学开始研究。西方哲学是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待和分析世界的,就有一定的理性和缜密性。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则是用阴阳的观点,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感性认识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渗透了其各自文化体系的诸多方面。例如,西方画的写实和国画的写意,就是两种典型的体现了各自哲学本源的审美方法。
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的差异,实际上也可以在这个角度来分析异同的。西方人性基本观点是一种蓝色的海洋风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它使得西方教育价值取向更趋于实用性,就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这种观点造就的教育体系,更注重于知识的实用性,总体上受教育者在思想和接受程度上造成太大的压力。受教育者对于科学的探求欲望是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加而递增的。其结果便是诺贝尔奖的频频入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植根于黄土与黄河的文化。对人性的观点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造成了在教育价值取向的中表现了一定的武断性。言而深之,造就了揠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也使得受教育者在其年龄与学识增加的同时,不断增加对知识的怨恶。举个例子来看,我们的三角函数及其繁复的公式,在高中阶段已经让每个学生烂熟于心了。但其实际的应用意义却被教育者无暇顾及了。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范范的、功利性的,而非科学性的。国人其实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时至今日,还是在抱定这样一种价值取向。高考对社会的震动力,远远大于某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所以,中国的文艺界首富所拥有的财富和知名度,远远高于了袁隆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悲哀!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我们不能,真的不能再把教育方式转变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页书,每一次作业上来。
中国已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变,再想向更高目标腾飞,必须要把对功利的崇拜转变到对科学的热爱上来。让中国的下一代真正做到轻装上阵,他们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科学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
第五篇:构建和谐企业基本理念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中国各大中型国有企业,由其肩负的社会责任所致,必须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加快企业新的发展。而构建和谐企业,就要保证生产经营、基层民主、企业文化、职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并进,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系
统工程。要构建和谐企业,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的便是要认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树立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基本理念。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企业的一切要取决于职工的劳动和创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该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所有工作都要着眼于人,也就是怎么样盘好人、盘活人、盘顺人。
为什么在企业一切工作中,也要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这是因为,从实质上说,企业同其他所有的社会组织一样,是一个人群及其附属的物质技术条件的集合体,因此企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了全国人民(当然首先也是为了人民一份子的企业职工)的。舍弃了职工这一最重要构成要素的抽象的企业,就只剩下一堆机械、厂房和土地,还有就是企业运行的全部制度(而制度在离开了人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基础的)。这些物质资产及制度体系,没有了职工的劳动,别说休想养活任何一个人,就连它们自己都“养”不活——无人劳动时,机械就会生锈烂掉,厂房迟早要倒塌,制度连废纸都不如。
因此事情的真相应该是,广大职工借助这些物质技术条件,在特定的制度框架内从事各种劳动,实现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各种转换,创造了产值(产值中又包含弥补劳动的消耗、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还有就是利润、税收及上缴的全部费用)。由此不难理解,是整体意义上的职工自己养活了自己(不排除个别职工的劳动的价值连他自己也养不活),并通过工资以外的价值在养活企业、国家及社会。
依照现代管理理念,不论什么类型的企业,职工就是人力资源,其中的塔尖部分还是人力资本。既然是资源,或是资本,就必须受到尊重,受到善待。除非我们逆世界潮流而动,不认为职工是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
对于正在力争成为新型工业先锋的中国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可取的认识就应该是:企业的所有职工,既是雇员,又是资源。作为雇员,有义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否则应视为职工自动离职;作为资源,有权利得到必需的权益保护和劳动回报。
进一步说,真正到位的以人为本,还要保证企业的每一技改举措要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不是相反,我们千万不能重复早期资本主义“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实际上我们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势头)。在企业必须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时,应该提前培训职工,使之适应新的生产流程需要,而不致造成职工因不能掌握新技术而被企业淘汰。这既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也是国际社会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所规定的。
2、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与全体职工共享
站在全人类而不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信奉这样的原则:现实中的人是普遍具有利益诉求和机会主义倾向的,这种诉求对每个人没有高低之分,不能认为“高贵者”或“社会精英”应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卑贱者”或弱势群体天生就该被淘汰或者被社会遗忘。也就是从普遍的社会公平正义出发,绝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满足另一分部人的利益,更不能听任以多数人利益的损害来形成少数人利益的急剧增长或滋生“特殊利益集团”这种极端不公平的局面长期存在下去。
现代企业的薪酬也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企业年收入不能过多向资本收益倾斜,而应提高劳动回报所占的比例。
2002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必须改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倾向,在企业同样必须坚决扭转职工工资总额在企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过低的现状。
实现企业发展成果的共享,最重要也是群众要求最强烈的,是要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国有企业从领导干部到一线人员在内的所有职工基本上都没有直接为企业投资(尽管职工作为一个整体创造的利润大部分变成了投资),因而不论哪个职工都不能分割企业利润,而只能获得以广义的工资形式存在的劳动报酬。受生理构造和智商水平的限制,不同人的劳动投入的质和量并不会有巨大差异。因此在国企内部,职工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在目前的条件下,企业高收入阶层(以高层管理人员为代表)的总收入以不超过企业人均收入的五倍、低收入阶层的十倍为宜,理想目标应控制在人均水平的三倍左右(瑞典全国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收入阶层的差距也只在四倍以内)。
利益共享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与各阶层间的利益均衡,而公正与利益均衡要以利益共享为基础。构建利益共
享的和谐社会就需要在公平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地分配社会经济权益,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3、必须视职工为企业的“上帝”
这是因为,如果企业内部职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不去努力工作,不去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即使营销部门对顾客的需求把握十分到位,也是不能真正
落实所谓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的。如果职工的能力达不到顾客的要求或职工的能力领域与顾客的需求领域不符,则顾客的需求无从满足。至于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求,那自然是职工努力按顾客的定单从事符合目标顾客要求(包括数量、质量、品种、交货期、交货地点以及顾客能随的价格)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一满足需求的长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便会使得顾客的需求泡汤。
这么一来,问题的结论就自然而然应该为:欲把顾客作上帝,首先必把职工当上帝。职工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工作生活质量,其价值创造必定很高。既然要把职工当成上帝,那么就必须认真调查职工的需求,企业管理部门和领导人员,必须竭力了解其职工的所思所想、痛苦与欢乐之所在,必须真正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透彻地把握职工的事业追求与人生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这些动机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建设共同愿景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只有当企业与职工凝成这样的利益共同体时,上上下下才会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去满足顾客需求,并进而求得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个不把职工当上帝,或者实际上把职工当奴隶的企业,我们很难设想他们能真正做到把顾客当上帝。在这一点上,世界一流企业与国内一流企业,有重大差别。
4、对职工的真诚关怀与严格管理的统一
其一就是要真正做到尊重职工、善待职工,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和职业生涯成长,切切实实把职工当作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必须随着企业效益(不仅仅是利润)的增长,全面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包括工资福利、民主管理权利、进修培训机会、事业成长空间及家庭生活条件)。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企业要从管理制度、用人机制及激励措施上,全面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敬业精神,对所有岗位的职工都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而不可有例外,真正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总经理。“以人为本”的“本”,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应该是使职工的职业本领不断上升,使这一“本”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而不至于由于职工跟不上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遭遇淘汰。
在构建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保证上述两方面的“以人为本”的统一。
具体讲,就是对那些不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素质的职工,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关心和回报;而对那些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缺乏敬业精神的职工,则必须综合运用经济、制度、契约、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手段,催其奋起,而对那些严重丧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完全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职工,则必须坚决按单处置。不如此也不能建立并巩固“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优良企业文化,企业争创一流的理念就会彻底落空。
二、正确处理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要实现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首先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注重企业各方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以和谐促效益,以效益促和谐,使企业向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和谐企业的建设,是难以为继的短期行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和谐也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和谐的保证,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只有一手抓效益,一手抓和谐,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和谐与效益才能同步发展。
因此,在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要适应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的环境,完善企业结构,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大力实现和谐管理,健全企业诚信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简言之,发展和谐的关系是:企业要发展,需要加强和谐,和谐要在发展中实现,发展要靠和谐来保证。着眼发展,建设和谐。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认清的是,真正的和谐是动态发展中的和谐,是“和而不同”,决不是不允许存在不同观点的争鸣和不同意见的讨论,更不是“我花开后百花杀”般地压制批评、自欺欺人般地掩盖矛盾。现代管理理论强调要大力发展建设性冲突,也属此意。
三、领导率先垂范,全员积极参与
1、领导者要以身体力行的行动为构建和谐企业示范
和谐不和谐,与领导干部作风好坏关系很大。为了赢得广大职工充分的信任和真心的支持,国有企业必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有效的腐败惩防体系。在广大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工作生活质量普??中国实际攀比发达国家企业经理人的权益。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命运共同体,企业领导者要与广大职工同甘共苦,决不能超前享受世界一流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待遇。试想,在一个国际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中国企业,广大职工从事着比发达国家企业员工高得多的强度劳动,却只能获得仅及温饱的收入,还时刻面临下岗失业危险,而该企业领导人却拿着国际一流、二流企业高级经理人的薪酬水平,却在大大会小会、各种媒介上号召要广大职工将自己的一切全部贡献给企业,如何能使广大职工心悦诚服、又如何能做到上下同欲、共谋和谐呢?
真正的国际一流企业,如惠普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当企业发生经营情况时,宁可减少企业利润,也不轻易裁人,将困难和危险转嫁给平时努力为企业工作的员工。韩国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遭遇困境时,首先做的就是封掉自己乘坐的高档小车,削减自己的收入,甚至自掏腰包保普通员工工资。在这样的企业,倡导上下和谐,“爱厂如家”,就有极强的群众基础。
世界知名经营大师松下幸之助有这样一段名言:“当企业有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企业的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企业的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至5—10万人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这段话,是否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广大职工群众的座右铭呢?
2、全体职工都要为构建和谐企业尽心竭力
另一方面,构建和谐企业,也是人人有责。
企业是我们大家的企业,谁也不能置身于企业改革发展和争创国际一流的火热实践之外,当一个袖手旁观的看客。
为此,企业从总经理开始的全体职工都必须牢牢树立下列意识:
①工作角色意识。任何人到企业来上班就只能是工作角色,工作起来必须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上班时间聚精会神干工作,而不能考虑其他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②创新意识。将企业的生存危机传导至每一职工,每一职工都必须尽力使工作成果不断翻新,对任何人都要奉行“无功就是过”的法则,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懈怠、偷懒。有条件时企业还可让职工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动用企业的资源进行个人的创新活动。
③岗位责任与权利意识。每一职工都应该自觉与所在岗位融为一体,在工作中担负起下列岗位责任:
一是纵向责任(责任向上级和下级延伸),体现的是对企业整体目标的负责。但这种责任绝对不能演变成上下级之间的个人关系。
二是横向责任(责任向相关岗位延伸),为相关工序提供保证,体现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利益,对这样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则企业任何一个人所获得的经营信息或经营资源,都应该尽快转给有关人员或机构,企业可以给其相应的奖励和利润分成。
根据责权对等的原则,每一职工自进入企业起直到退出工作单位(理论上还可延至退休后),可享有下列权利:
一是知情权和监督权,任何一位在职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人,都有权了解企业从战略方向直至领导人日常开支的情况,有权对掌管企业资源的各部门进行监督,制止“暗箱操作”和“黑金行为”。
二是享受收益权和获得尊重权,企业利润归根到底是由广大职工创造的,只有享有相应的回报并真正体会到主人的感受,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历久不衰。企业必须尊重每一职工的人格,以适当方式认可职工的劳动价值,决不能在与职工相关的问题上对职工置之不理。
三是寻求保护权和索赔权,企业应保障职工的人身、财产、名誉安全。所有职工特别是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职工健康无价、尊严无价的观念。职工在工作中如果不是由本人有意为之而受到了伤害,企业或伤害者都必须作出相应赔偿。
四、协调和理顺各种劳动关系
1、理顺职工与企业或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绝不应重演古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须也有条件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认同“劳资”双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基础上,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资”和谐关系。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在私营企业中成功实行的“劳资两利”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现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资两利”的原则仍然是适用的。
从企业的实际来看,应在不同类型的单位创建各具特色但都能有利于“劳资”利益协调、关系和谐的内部体制和机制,如利润与工资相互制衡机制,合理、规范的职工聘用与解聘、奖惩与升降规章制度,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等。从企业以外的社会层面看,既要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更要切实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尤其要更加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扶。
2、加大力度改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目前中国多数国有企业干群关系肯定是不够和谐的,有些单位的干群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紧张,已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在干部群众之间互信不足这一现象中,主导的方面应该是群众不信任领导。领导和工人收入和待遇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分配政策和方案基本上又是在干部主导下制定的,就更导致工人和领导的思想、利益的对立和冲突,若不能正视这一现实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扭转,最终必然导致干群矛盾的激化。
和谐企业的建设如同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其基本的理论前提就是全体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价值取向的总体平等,所有人员有着共同的利益,向着一个目标奋斗。丧失平等、没有共同目标,则不可能建立任何方式的和谐。因而不论是全社会还是整个企业,都要以不同方式凝成命运共同体——人人尽力为社会、为企业创造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同时又能普遍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尊重和关爱(真正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领导要得到群众的信任要付出许多努力,但是要毁掉这一信任只要一日之功,所以领导要洁身自好,提高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威信,关键是要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千万不要把群众赋予的权利滥用,特别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慎重行事,应严格按制度要求行事,如果抛开这一切独断专行,信任危机就一定会发生。
牢牢树立上述理念,并将之贯彻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全部工作中,就一定能把企业建成各方满意和谐企业,也一定能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