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会计人员混岗问题不容忽视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会计人员混岗问题不容忽视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会计人员混岗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孙学民文章来源:中国合作金融网点击数:1249更新时间:2006-7-12近年来,商业银行为提高盈利能力不断加大裁员力度,特别是自股份制改造以来,更把减员做为增效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过度裁员,部分机构会计结算部门甚至未达到开展业务规定的最低标准,在岗位设置上出现了不相容岗位之间混岗问题。而近年来银行发生的多起重大案件,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会计人员混岗、岗位之间不能相互制约引起的,因此,基层机构会计人员混岗所潜藏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一、会计人员混岗的主要表现
一是违反事权划分有关规定。根据事权划分规定,业务主办、主管不得为其自身经办的业务进行授权或审批。从近年对商业银行现场检查情况看,违反事权划分规定主要发生在业务人员替岗期间,如经办人员休假或其他原因无法在岗时,由于基层机构人员紧张,业务主办或主管以业务经办身份顶班替岗,并违反规定为自身经办的业务进行授权或审批。
二是岗位及业务分离不彻底。会计岗位及业务分离的核心要求是:不兼容业务人员、业务岗位、业务流程相互分离。从近年对商业银行现场检查情况看,部分基层机构由于会计人员数量不足,致使岗位分离不彻底,业务分离不全面,没有完全实行诸如印压(押)证分管分用,不兼容岗位人员分兼各职,出现混岗问题。
三是前后台业务人员互相兼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会计事后监督制度,配置专人负责事后监督,实现业务与监督在空间与人员上的分离”。从近年对商业银
行现场检查情况看,部分基层机构会计岗位设置违规,没有配备专职会计事后监督人员,而是由会计主管或其他前台业务人员兼职,造成前台业务人员与后台监督人员之间混岗。
二、会计人员混岗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识不足,重经营,轻管理。目前,不少基层管理人员有观念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现象比较突出,对会计风险防范重视不够,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对业务开拓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高,投入精力多,对会计内控管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投入精力较少。特别是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业务开拓先行、内控管理让路”、“业务发展从紧、内控手段从缓”的处理方式。
二是编制不足,重效益,轻风险。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核心要求是实行岗位和人员的必要分离,前提条件是设置规定岗位、保证足够人员。但当前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中由于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适应内控要求,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采取加大人员分流的手段,造成基层网点普遍人员紧张,致使部分基层机构会计人员达不到制度规定的最低要求,出现会计岗位设置违规,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三是有章不循,重制订,轻执行。经多年不断充实修订,目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较完善,基本能够涵盖各个业务风险点,但个别基层机构在执行上仍存在有章不循或打折扣现象,如根据建行会计岗位设置内部控制规定,签发银行汇票的会计结算部门(含出纳)至少应保持7名以上工作人员,从近年对商业银行现场检查情况看,仍有部分行以缺少人员为由,没有足额配备基层会计结算人员,有章不循,造成不兼容业务人员混岗,出现违规操作问题。
三、解决会计人员混岗的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各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会计内控制度执行自觉性的认识,只有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强化会计内控制度,降低操作风险。
二是配足人员,优化会计岗位设置。商业银行必须从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促进业务发展角度来设
计基层网点会计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合理确定会计人员编制,保证会计人员足额上岗。科学设置会计岗位,实行岗位分离制度、岗位制约制度和岗位监督制度等,通过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根本上优化会计岗位设置,避免会计风险。
三是业务集中,减少基层业务种类。目前对部分业务流程复杂、需要经办人员较多的会计业务,如签发银行汇票等,从企业提出申请到签发完成至少需要业务不兼容的3至4名以上会计人员来操作,加上其他业务,开办汇票业务的会计结算部门就必须保留较多会计人员,为避免出现业务人员被动混岗,可以采取将银行汇票等业务集中到二级分行或指定支行办理,这样既精简了人员,也不会因基层会计人员少出现混岗操作。
四是统一监督,会计事后工作集中。会计事后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经验来看,把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统一合并到二级分行进行集中办理,是一种解决基层机构因会计人员少,前台人员无法兼职事后工作的好办法,同时又可割断现行的监督人员同所在机构的利益关系。
第二篇:浙江省电力公司文件混岗问题
浙江省电力公司文件
浙电农〔2009〕810号
关于解决农电混岗工作的意见
各市电力(业)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规范农电用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解决农电混岗工作的意见》(国家电网农[2009]538号)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解决农电混岗的工作要求
(一)时间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2009年年内,基本解决农电混岗问题,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确保全部完成,股份制、代管县供电企业力争年底前完成。
根据公司实际,28个市局分局、用管所年内全部完成;61个代管县局、3个全资子公司争取年底前基本完成。
(二)工作目标
农电混岗是指在同一县供电企业内,相同岗位、同一工种存在不同身份(如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农电工等)或不同用工形式的人员,且未享受相同薪酬标准的现象。
解决农电混岗的具体工作目标是主要解决下列现象:
1. 农电工在供电(营业)所以外的主业岗位或多经岗位工作,与全民职工、集体职工混岗;
2. 全民职工在供电(营业)所工作,与农电工混岗;
3. 集体职工在主业或供电(营业)所工作,与全民职工、农
电工混岗。
二、解决农电混岗的工作方案
(一)工作重点
农电工与全民职工等在供电(营业)所范围内混岗涉及的人员。
(二)工作原则
解决农电混岗,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以规范和完善农电用工管理为目标;二是要采取摸清情况、梳理分析、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和市局要深入基层,加强具体工作的指导;三是在人员问题上要采取先易后难、缓和细致的工作措施,确保稳定、有序推进;四是工作业务上要达到不同用工形式的人员分开、工作单元分开;五是工作步骤上要按国家电网公司的部署有序推进、按期完成。
解决农电混岗,原则上实现同一业务类别,同一岗位层次采
用同一种用工方式。农电工应在供电(营业)所业务岗位上工作;集体职工应在集体企业工作;全民职工确因工作需要外派的,应办理借工手续并在岗位设置上与其他用工加以区分。
解决农电混岗以规范农电用工管理、供电(营业)所标准化建设、作业组织专业化整合、规范农维费管理等工作为载体。解决农电混岗应周密计划、统筹安排,辅之以耐心细致、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开展。
(三)工作界面划分
1.农电工工作在农村供电(营业)所,其工作界面原则上为承担10KV及以下配网运行、维护和电力营销等工作。可根据
各县供电局实际(供电半径、人员结构等),选择10KV及以下配网或400V及以下低压网运行、维护和电力营销等工作。一个县供电局内供电营业所界面划分应相同。
2.全民职工工作在供电所(中心所),其工作界面原则上为10KV及以上配网或35KV及以上农网运行、维护和电力营销等工作。
3.如县供电局设立送电工区、供电营业所等不同机构的,参照上述1、2界面划分。
(四)岗位的分类分层
1.明确界定主要生产岗位、供电(营业)所业务岗位、社会通用业务岗位范围,按照业务类别实行岗位分类管理。2.根据岗位职责要求的差异,对同一业务类别的岗位进行分层设置,区别高端岗位和低端岗位,同一层次的岗位采用相同的用工方式。
3.通过岗位的分类分层,实现“业务范围分开、岗位层级分开,工作职责分开”。
(五)几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1.在同一县局内,农村供电(营业)所所长(副所长)根
据工作需要可由全民职工或农电工担任,但必须体现同工同酬。2.设有农电工区的县局,农电工区可安排全民职工、农电工,原则上同一层次的岗位采用相同的用工方式。
3.对目前已在供电(营业)所以外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农电工,必须回归到供电(营业)所岗位。对确有具体问题的县局,应说明情况,酌情设定过渡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回归时间表,报各市局备案并由市局跟踪落实。
三、解决农电混岗实施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省公司成立规范农电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费圣英
副组长:姜雪明、江华东
成员:钟新华、蒋国华、胡亦玺、董国伦、王炜、顾卫民、张征伟、戴铁潮
公司农电工作部负责编印规范农电用工管理的宣传提纲和
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浙江省电力公司规范农电用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农电工作部、总经理工作部(法律)等部门配合;思想政治工作部负责做好解决农电混岗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财务部负责制定农电工工资规范列支的指导意见;营销部、生产部负责做好解决混岗过程中电费抄核收、安全生产等工作的指导;监察部负责监督解决农电混岗工作的规范、有序实施。
各市局、县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工作小组,明确牵头部门,明确工作职责。要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方案,稳步推动工作实施。
公司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确保工作进度。
(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我省各县局农电混岗情况差异大,各市局、县局要在认真调查、全面掌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合同签订、薪酬待遇等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解决农电混岗的具体困难和难题。为保证工作的积极稳妥推进,可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加快推进,对矛盾小、困难少的单位可先行完成,并积累经验,推动其他单位的工作完
成。
(三)维护稳定,促进和谐
在解决农电混岗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历史和现实因素,坚持依法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有关标准,履行相关程序,依法规范操作,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单位在解决混岗工作时,对历史遗留的可能产生不稳定因素的特殊问题,要逐级向上级部门汇报,认真研究、妥善处理。公司系统党、工、团组织要发挥维护稳定的作用。各单位工作推进中要制定维稳工作预案,及时了解有关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和问题,保证工作平稳进行。
(四)立足长远、持续改进
各单位在解决农电混岗工作时,要同步推进完善机构设置、用工方式、薪酬体系、主多分离工作,防止出现新的混岗。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农电用工管理,完善用工制度。
四、工作计划安排
(一)6月, 由各市局负责,按照本通知要求部署工作,组
织开展对县局调查摸底,全面、详细掌握情况,建立混岗人员在岗基本信息档案,要具体到每个人、所在岗位及混岗原因等。
(二)6-7月,各单位制定解决混岗实施方案,7月底以前
各市局将所管辖县局解决混岗实施方案报省公司农电工作部、人力资源部。
(三)8月,开始实施。
(四)9月下旬,召开专题汇报会,总结、交流,促进这项工作平衡开展。
(五)10月底以前,直供直管县局基本完成,确保年内全部
完成。
(六)年底前争取代管县局、全资子公司基本完成。
五、此工作意见由公司农电部解释。
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
农电 工作 意见
标签: 农电工的用工制度
第三篇:商业银行柜员制管理五大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商业银行柜员制管理五大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近几年,商业银行推出的综合柜员制操作管理模式,对现行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在传统核算模式下要求钱账分管的理念,而现在则可以由一个柜员即可办理,它在减少中间环节,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人力资源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风险隐患,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综合柜员制的发展。本文试图切中综合柜员制在执行当中的风险问题,以期引起有关商业银行的密切注意。
一、综合柜员制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
(一)员工执行规章制度,存在盲区风险
综合柜员制强调单人临柜,柜员可以独立为客户办理本外币对公、储蓄、信用卡等多种金融业务,这就要求柜员对这些业务的规章制度比较熟悉,能够全面掌握并运用于工作实践中。而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会计人员与储蓄人员之间的岗位交流开展甚少,有的只熟悉本岗位业务,对其他岗位的业务知识缺乏实践经验,这势必导致综合柜员由于规章制度不熟而产生操作风险。
(二)员工柜面操作,存在系统流程风险
综合柜面系统取消了复核制度,这就要求柜员对柜面系统的交易和业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知道什么交易实现什么功能,什么业务适用什么交易,该采取怎样的业务处理方式。如果对交易和业务处理流程不熟,势必在工作中会出现用错交易、走错流程的现象。交易、流程一旦错误,会计分录也跟着错误,资金流向也发生错误,由此带来风险。
(三)员工岗位管理模式,存在道德和操作风险
与原来强调“人员分离”的风险控制观念不同,综合柜员在风险控制方面注重强调“岗位分离”,即设置柜员、综合员、业务主管三个岗位,通过同一业务在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来达到风险控制目的。如果在工作中不严格按照岗位制约的要求将二分管或三分管的业务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分工,譬如将银行汇票、汇票专用章、压数机和密押器交于一人保管,就很难控制个别人乘机作案的风险,由此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四)IC卡和密码口令,存在管理不善风险
综合柜面系统通过IC卡进行柜员身份认证,也通过IC卡实现授权和岗位制约。如果柜员在工作中不注意保管好自己的IC卡和口令密码,将IC卡随意乱放,输入密码时不谨慎被他人偷看,不定期修改密码,甚至将口令密码告知他人,那么,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银行带来资金损失。
(五)执行授权制度,存在执行不力风险
综合柜面系统的业务授权管理采取“系统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授权是指系统根据以标准参数形式设置的授权条件自动判断出需要授权的业务,并提示授权人通过划卡并输入密码的方式进行授权;人工授权是指对于实际管理要求高于系统设置的最高授权权限范围的业务,应由授权人通过对有关凭证进行审核签字的方式进行授权的行为。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严格按授权管理的规定执行,该由人工授权的业务未经有权人签字授权,该由系统授权的业务,授权人未将柜员录入要素与原始凭证核对,甚至将IC卡直接交于他人,由他人代行授权职责,那么,同样会给银行带来风险甚至资金损失。
二、加强综合柜员管理的建议
(一)应制定新型的银行柜员管理制度。所谓新型的银行柜员制是指建立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基础上,前台人员打破柜组间的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柜员则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业务。这种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具有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经营责任明确、劳动组合优化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劳动组合形成。
(二)应建立一种机制完善的柜员监督系统。柜员就分类来讲,大体可分为临柜综合柜员、事中监督人员、大堂咨询理财人员和后台柜员。这四类柜员的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
相辅相成。比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核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组织营业场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培训、负责各类会计结算咨询及检查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他们的工作既不同于临柜综合柜员,又服务于临柜综合柜员,既办理具体的清算业务,又是营业场的管理和监督者。
(三)应对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风险。随着电子技术的运用,电子化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从制度上对所有的银行交易及其对象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制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损失标准,使柜员系统适应目前信息社会的需求,以此增强柜员制的风险控制能力。
第四篇:关于“混基层经历”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混基层经历”问题调研报告 树立重视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
时间:2016/1/27 11:06:45|点击数:588 市委组织部坚持把基层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逐步形成干部到基层锻炼、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选人用人导向,用好的用人导向锻造好的干部队伍。
注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选调生招录力度,坚持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定向招录基层服务项目人员,适当降低艰苦边远乡(镇)公务员进入门槛,允许单设岗位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全面落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彻底清理违规借调乡镇和事业单位人员,严格落实每人每月500元的岗位补贴,按规定落实乡镇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待遇,不断激发乡镇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为进一步拓宽干部发展空间不足,推动干部在基层一线和关键岗位磨练成长,结合普洱市实际制定《科级干部挂职管理办法》。今年,采取“县(区)、市级机关初选,市委组织部遴选”的方式,搭建“双向挂职交流平台”,选派乡镇优秀科级干部到市级机关挂职半年,通过挂职让乡镇干部熟悉上级机关的工作流程,扩散思维、开阔视野。把市级机关优秀科级干部选派到乡镇任党政领导班子副职1年,让机关干部在基层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同时,结合滇沪对口帮扶,积极选派乡镇干部到对口帮扶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发达地区的领导方法、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坚持重实干、重基层导向,优先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踏踏实实、不事张扬,谋长远、打基础的干部,不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力度,大力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干部,注重选拔重用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优秀干部,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来源和经历结构。今年以来,提拔的县处级干部全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39%的干部具有乡镇领导工作经历,33%的干部曾担任过乡镇党政正职。
一、落实干部基层工作经历要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建立健全选用激励机制,增强能力导向。在基层公务员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能力为标准,牢固树立能力为本的用人导向,变注重政治素质向政治素质与能力素质并重转变。一要建立严格的公务员招录机制。严把进口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机关工作的实际需要,从社会上招考录用急需的各类合格人才,在源头上确保公务员的高素质,使得公务员增量的上升与质量的上升同步。二是建立定期转岗的流动机制。要加强基层公务员转岗交流工作。除科级领导干部实行定期轮岗外,还应规定一般公务员在某一岗位工作满一定年限必须转岗,以岗位的变化带动公务员求学的积极性,多职位的锻炼,不仅可以提升公务员的全面素质,而且使机关内部保持一种有序的活力。加强基层公务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转任力度,实行一般公务员和单位的双向选择,增加外在压力。三要进一步健全竞争择优的选用机制。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工作力度。四要疏通公务员下的渠道,健全公务员汰劣机制。实行基层公务员任期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坚决调整那些缺乏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实绩平平、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公务员,以能力用人,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促进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通道。
2.切实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促进能力提升。要建立鼓励学习机制和强迫学习机制。立足于公务员完善现有素质的需要,针对公务员自身的素质、经历的明显缺陷,进行补课型锻炼。对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安排其下基层锻炼;对有基层工作经验,但缺乏在综合部门工作经验的公务员,安排到上一级机关锻炼;对长期从事单一工作的公务员进行轮岗锻炼。立足于对公务员增长某一方面特殊才干的需要,为其安排更能发挥特长的岗位和环境,进行扬长型锻炼,使其特处更特、长处更长。立足于公务员担当重任的需要,把基层公务员放到顺境、逆境中交替工作,特别是要通过选派公务员到矛盾多、困难大、条件差的地方去工作,进行考验型锻炼,提高其组织领导和应变能力。立足于把公务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采取跨行业、跨地区轮岗交流等形式,将公务员放在业务、环境陌生的地方和单位工作,进行轮岗型锻炼,使其成为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3.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能力激励。建立绩效挂钩的薪酬机制,强调基层公务员内部工作绩效的不同,同职级不同岗位间工作难度、责任的差别等,逐步将工作量的大小、工作难度的高低、工作质量的优劣等因素引入收益分配。要尽快制订和落实工资制度向基层主要领导倾斜的相关政策。对连续在基层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可以高定工资级别档次等。对长期在基层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同志,还可以考虑设立相应的基层工作津贴,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工作。
4.探索完善考核考评制度,加强能力考核。要按照分类指导、科学合理、易于考核、便于操作的原则,建立健全适用于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考评机制,促进能力建设的落实。首先,要构建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和绩效能力等三个方面。第二,要制定能力评价标准。按照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和绩效能力三个层次,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考虑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相关因素,如公众对基层公务员能力的认知和认同程度、能力建设的效率与成本、实际工作效果。要注重从人的能力到注重体制的能力的转变,通过切实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来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并通过制度来塑造和提高基层公务员的能力。第三,要建立能力评定机制。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类别,在继续运用和完善传统的公务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公务员考核等方法的同时,借鉴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能力考核评价和认定工作机制,促进公务员能力的提高。
二、混基层经历的具体表现、原因、危害
随着国家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对有基层经历者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此背景下,基层经历,就是给部分干部镀就的“金身”,有了基层工作经历,在升迁就可以得到“加分”,提拔重用也就如期而至。但同时也出现为了“攒”基层经历而“混基层”的现象。
下派的干部们通常是在开欢迎会、欢送会、做报告、接见记者等情况时才在基层露脸,其余多数时间仍然在机关里、在领导身边工作,他们“假装在基层”就是日后的为升迁做准备。
“混基层”就是弄虚作假,必须遏制。“混基层”者,就是在基层挂个领导职务,职务下到基层去,占用基层的领导职位,人却不用下去,还在上级机关从事原来的工作。这种“混基层”和中央指派年青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不同,中央指派的那些年青干部是必须到基层去担任几年的领导职务才可以回去的。而“混基层”的干部,不是挂职,是真实的任职,是占基层领导职数的。他们“混基层”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弄虚作假,为自己的职务提升弄个基层工作经历。
“混基层”造成新的不公,必须遏制。“混基层”者,大多都是“关系户”,没有关系的干部,要是到基层任职,再想回到原来的机关基本不太可能。而“混基层”者却没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他们根本不用真下去,只是利用职权在基层帮他们占个职位,在以后提升时,他们就可以向组织上证明他们是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因为有了基层工作经历,他们应当比别人更点优势。而无关系者,要么放弃在机关工作去基层,要么就要放弃竞争机关的领导职位,因为他们没有基层工作经历。这对同在机关工作的其他干部来说,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而且更加容易滋生腐败,使得人人都想去拉关系、找门路。
“混基层”侵害基层利益,必须遏制。“混基层”者长期占用基层的领导职务,让基层本来有限的职位因为“混基层”的存在而更少。职位少但任务却一样不少,“混基层”者不去干的工作只有安排其他人员去干,真正干工作的人却因为没有职位而推动晋升的机会,损害了基层的单位和基层干部的利益。或许有些领导机关的“混基层”者会为基层单位找来更多的资源,但对于基层干部在晋升上的损害却是无法补偿的,再者,上级的资源是有限的,向他们倾斜,势必要侵占其他地方的资源,造成新的不公平。所以对于基层来说,他们更希望上级组织能够给他们安排实实在在干事的人员去基层任职,而不是给他们一些资源作为补偿,让无职却真正干事的人寒心。
“混基层”现象不是一个新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但由于近年来各级对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重视,使得“混基层”现象呈井喷式出现。对此现象必须坚决遏制。因为由“混基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会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可能滋生腐败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坚决遏制,才能将“混基层”的不正之风刹住。
比如,某上级领导的秘书下派到基层部门任职,却仍留在领导身边服务;
一些干部到基层任职后,不久又被原单位以人手紧张为由抽调回来; 有的地方人为“创造”基层岗位,再通过公选考试调回省直或市直单位;
长期在上级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提拔前临时被派往基层……
打着制度的牌子,钻了制度的空子
半月谈记者发现,下到基层的那些镀金干部,心态虽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寻求下一步升迁的“跳板”。
一种是主动镀金,以求走终南捷径。
随着国家强化了在选拔任用干部中“重基层”的导向,一些干部想通过此路快速升迁。
但他们没有沉下心做事,也没有扑下身子接触群众,而是急功近利,热衷搞“短平快”项目,希望以最快速度拿出“政绩”给上级部门看。
一种是被动镀金,等待惯例安排。
各地对支援基层的干部在升迁时有照顾,一些在原单位不被重用的干部,就以试一试的心态下去锻炼。
不管做不做事,只要混了经历,就等着组织按惯例进行安排。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被动型”干部虽不干事,最终也能实现升迁。
在这两种心态作用下,镀金干部大多逃避基层、逃避群众。
有的当“走读干部”,基本不住在乡镇;有的提出各种要求,给基层增加负担;有的到任之后就“蛰伏”起来,面对矛盾不敢担当,不惹事也不干事,天天数日子等着顺利返回……
出于现实考量,对于这种行为,基层单位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任期结束考评时,通常都是一通好话。“人家毕竟是上级部门的干部,以后还得打交道,不好得罪。”湖南某地一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假装在基层”的镀金干部,大多“有关系”“有资源”。
“有关系”的镀金干部,往往能够被安排到看似基层却十分清闲的岗位,基层单位对这类干部小心伺候,甚至创造荣誉机会。
比如,中部某地级市一市级领导,先把小孩安排到最基层的街道办任职,之后上下努力让其获得各种荣誉,再凭借基层经历、荣誉业绩调入干部职数较多的区级机关。
“有资源”的镀金干部,一般家里经济条件较好。他们经常开好车上班,喜欢吃吃喝喝,拉拢关系。
湖南一位乡镇公务员对半月谈记者坦言,之所以选择乡镇,是因为工作几年就可以想办法调回省城。
“不可思议的是,镀金干部的锻炼时间一到,往往能如期调走或者提拔。”老周感叹,相比之下,真正扎根基层的干部几乎没有机会直接调入省城。
“下来锻炼是政策鼓励,往上提拔系政策倾斜,程序没有漏洞。”一名长期做组织工作的官员直言,目前很多凭基层经历升迁的干部是为了提拔而去基层,并没有达到锻炼目的,属于“打着制度的牌子,钻了制度的空子”。这种“先下再上”的曲线模式,符合政策规定,符合程序,颇具隐蔽性。
基层镀金,伤了基层干部的心
怀揣镀金思想、把基层当“跳板”的干部,要么因碌碌无为而不被人记住,要么因太过招摇而被人指指点点,使得原本为锻炼干部、夯实基层的好政策在一些地方沦为“空转”,造成负面影响。
采访中,基层普遍反映,镀金干部乱象挤压了基层干部正常的上升通道。一个目睹某省城干部“先下后上”镀金成功的基层公务员认为,一是觉得“不公平”,基层干部“白加黑、五加二”地工作,不一定能换取晋升,镀金干部却直接空降转提拔;
二是觉得“不高兴”,不少下来锻炼的干部从工作能力到工作态度都不能让人信服。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与镀金干部相比,扎根基层的干部有着明显升迁劣势,上升通道被挤压则造成他们对自身发展产生了消极心理,甚至出现群体性焦虑。长期调研基层干部状态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学平表示,镀金干部“假装在基层”等现象,具有多重危害。
其一,违背了公平,挤占了从基层做起的干部正常晋升的机会,挫伤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其二,违背了党和政府推动干部下基层的初衷,影响了基层的建设;
其三,扭曲了党和政府选人用人政策,他们以投机取巧方式上位,为干部队伍埋下了长远的隐患。
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傅学俭说,镀金干部乱象是人事腐败的新变种,是对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路线的破坏和践踏,必须治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据最新一期的《半月谈》报道,随着国家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一些地方对基层工作经历年限作了明文规定,或者对有基层经历者予以政策倾斜。在此背景下,许多公务员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增长才干,但同时也出现为了“攒”基层经历而“混基层”的现象。一些干部过着“假装在基层”的生活,选择“先下去、再上来”的曲线模式。对他们来说,有了基层工作经历,升迁可“加分”,提拔重用将如期而至。
毫无疑问,“混基层”的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假装在基层”的干部身上,却极大地伤害着基层干部的心,如同一种思想病毒,传染和毒害着基层干部队伍的健康肌体,如同一种腐蚀剂,涣散和消磨基层干部的斗志,丧失干事创业的锐气,侵蚀基层工作的动力。这种“混”的现象,是对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路线的破坏和践踏,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严重削弱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严重损害基层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权威,严重破坏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落地、落实、落到基层。
要破解“混基层”的现象,就必须通过学习教育,让基层干部知责明责。基层干部身在基层一线,是落实工作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位子不高但责任重大,除了政治上坚定有较高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胜任工作,才能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开拓创新能力。所以,必须旗帜鲜明地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贯彻,教育引导基层干部运用党的先进理念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精神追求,坚决破除“混”的思想和理念,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责任,自觉在基层的广阔空间体现担当、展示作为、实现价值,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热爱基层、安心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使自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路人。
要破解“混基层”的现象,就必须通过压力倒逼,让基层干部履责尽责。基层工作的关键是抓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群众中去,不能“缩水”,不能“瘦身”,不能搞选择性执行。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把推动中心工作落实与锻炼培养干部有机结合,推动基层干部上一线,在土地征迁、旧村改造、拆违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提升执行力,抓实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勤、汇报、督查、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假装在基层”的干部划黄线、亮红线、明底线,严明纪律,严格监督,严肃问责,对“假装在基层”的干部,发现一起,严惩一起,逼“庸”为“能”,逼“懒”为“勤”,逼“混”为“为”,激励基层干部守土有责、在岗有为,让“假装在基层”一点假不了。
要破解“混基层”的现象,就必须通过树牢用人导向,让基层干部担当有为。实践是考验干部的最好方式、一线是检验干部的最佳平台。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拓宽基层干部成长空间,让各年龄段、各方面的优秀干部政治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干头,让“假装在基层”的干部无生存土壤、无拓展空间,使广大基层干部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牢固树立“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理念,切实把精力聚焦到干事创业上,把心思花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上,敢于、勇于“跳起来摘桃子”,干出新亮点,实现新突破,让基层这块广阔的热土真正成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成就人生的希望田野。
基层工作经历本是为了从严把握破格提拔,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乏有部份下派干部利用国家选拔任用干部“重基层”的导向,把干部下派基层工作当做一个“镀金”过程,视为升迁和提拔重用的“跳板”。干部下派基层后工作时间往往较短,有的下派干部为了“镀金”过程尽量表现优秀,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出“政绩”,而不能真正俯下身子,沉下心去做实事。有的下派干部“有关系”“有资源”,往往既不惹事,也不干事,只是到基层混一段经历回单位等待升迁。
基层工作经历是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而不是稀里糊涂混过去的。镀金干部“混基层”现象,既违背了党和政府推动干部下基层的初衷,扭曲了党和政府选人用人政策,也挤压了基层干部正常的上升通道,挫伤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解决镀金干部“混基层”乱象问题,需严格把关。首先把好选派关,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标准,严把选用下派干部的政治关、能力关、身体关和廉洁关,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派到基层一线工作,选准用好干部;其次把好考核关,进一步完善对下派基层干部的考核管理,把群众满意度情况纳入考评内容,并将下派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存入个人档案,列入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切实树立起重品行、重实干、重基层、重公认的鲜明用人导向。
群众不需要“作秀”的干部,实干精神永远是主流,希望干部在基层能多些踏实,少些浮躁,免去“镀金”念头,才能真正在基层干实事、干好事。(阳玲)让“混基层”干部无处可“混” 倪洋军
2017年12月12日11: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基层最能培养锻炼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党的事业经久不衰的根本保证。然而,基层经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就像是为自己镀就的“金身”,有了这个“金身”,就可以为升迁“加分”,提拔重用也便顺理成章。鉴于此,少数干部也就会热衷于经营这条“先下去,再上来”的曲线模式,成了名副其实的“镀金干部”,破坏了公平正义的选人用人环境。
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去接受实践锻炼,是解决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的“三门干部”缺乏基层经验和基层锻炼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三门干部”只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经受风吹雨打,拓宽思路、提升思想,提高宏观决策能力,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才能蜕变成“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三能”干部。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一些地方对基层工作经历年限作了明文规定,或者对有基层经历者予以政策倾斜。在此背景下,许多公务员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增长才干,但同时也出现为了“攒”基层经历而“混基层”的现象。“镀金干部”的出现和存在,暴露出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必须坚决狠刹。
突出政治标准不动摇。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基础上,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要加强对选派到基层锻炼的年轻干部的政治审查,既看平常看一贯,更看面对大是大非等关键时刻表现,准确掌握干部的政治信仰、政治定力、政治品格,绝不让立场不坚定、动机不纯正、投机取巧、托关系找门路的年轻干部有到基层“镀金”的通道。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能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
坚持全面考核不走偏。一些干部之所以能够“混在基层”成了所谓的“镀金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健全,或者说打着制度的牌子,钻了制度的空子。少数“假装在基层”的干部,除了欢迎会、欢送会,平时在基层很少见到人。比如,有的上级领导的秘书下派到基层部门任职,却仍留在领导身边服务;有的干部到基层任职后,不久又被原单位以人手紧张为由抽调回来;有的地方人为“创造”基层岗位,再通过公选考试调回省直或市直单位;有的长期在上级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提拔前临时被派往基层……凡此种种的“混基层”现象,说明一些地方对于下派在基层任职的干部缺乏严格管理、全面考核。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下派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考勤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关心支持、信任爱护,更要严格监督、科学管理、全面考核,不能让不干事、不接触群众、业绩平平或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干部有提拔升迁的机会。
坚持严厉问责不手软。要求千次,不如问责一次。镀金干部“假装在基层”等现象,违背了公平,挤占了从基层做起的干部正常晋升的机会,挫伤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违背了党和政府推动干部下基层的初衷,影响了基层的建设;扭曲了党和政府选人用人政策,他们以投机取巧方式上位,为干部队伍埋下了长远的隐患。不客气地说,镀金干部乱象是人事腐败的新变种,是对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等干部路线的破坏和践踏,必须从严治理、严厉问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巡视巡查力度,对于在提名、选派、锻炼、提拔等各个环节存在“幕后操纵”、“变相安排”、“违规使用”等不正当行为的,要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以严厉问责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保护从基层做起的干部正当合法的权益,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务实为民。
“镀金干部”身子在基层,但心思根本不在基层,有的既不干实事,也不接触群众,难以得到真正锻炼。“镀金干部”有投机取巧之心,无奋发有为之志,“镀金干部”一旦吃香,势必伤了实干者的心,严重挫伤真正在基层一线辛苦奋斗的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污染基层政治生态。这种现象的存在,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违背了组织上培养锻炼干部的初衷。只有让“镀金干部”无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间,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干得舒心暖心。
第五篇:基层金融机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基层金融机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不容忽视
基层金融机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2007-02-02 21:54:2
5金融统计资料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源头数据报送者的基层金融机构,统计工作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内容全面、报送及时。但从目前基层金融机构统计工作实际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上要求。
一、基层金融机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基层金融机构统计人员较少,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且统计手段较为落后,疲于在日常性报表中应付,无法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形成高质量的统计报告。同时,统计队伍不稳定,换岗频繁,容易造成工作脱节、失误增多。一些金融机构疏于对统计资料的管理,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健全或根本没有设置,上报的统计数据缺乏可靠依据。
2、现行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缺陷导致金融统计数据失真。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而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帐外账,或者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来迎合领导意志,造成会计信息虚假,进而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3、数据采集、项目调整随意性较大,不能严格执行金融统计制度。基层金融机构数据采集是统计工作的支点。由于统计人员的工作失误,或对于现有统计人员来说工作量过大,一些金融机构的统计人员不能完全按照金融统计制度要求进行统计数据采集。如在编制现金收支统计报表时,统计人员不按现金
传票来源、用途分项统计,而是主要登记储蓄存款收入(支出)、其他金融机构收入(支出)、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提取贷款支出)等几个主要的项目,然后将其他项目的现金收入统统归入到其他收入(其他支出)中。这明显违背了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的要求,难以全面准确反映现金收支构成的真实情况。
4、数据录入、汇总质量不高,上报不及时,不能保证金融统计报表的准确、完整。金融统计目前基本上实现上机操作。手工采集的统计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时,由于统计报表项目多、数据大,常常因统计人员工作不细心而出现“串行”现象,虽能使统计报表校验平衡,但项目数值已发生变化。数据汇总虽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但也存在错选、漏选报表代码等现象,从而造成数据汇总不完整。同样,在数据上报过程中也常出现类似的错误,再加上人为的延误报送时间,常常影响到金融统计报表的编制和统计信息的发布。
5、统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统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金融统计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统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对统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等管理环节的弱化,使统计人员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报表质量差强人意。同时,依法行政的随意性导致执法不严、以罚代法,使一些金融机构领导和统计人员因此对统计法规熟视无睹、有章不循,助长统计数据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二、防范统计数据失真、提高金融统计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消除统计数据失真,从外部来说要强化外部监督、完善法规制度执行,对严重的、人为的统计数据失真严肃查处甚至司法处置。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要从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抓好员工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
1、充分重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
性。金融统计工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金融统计信息不仅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提供服务,还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数据信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抓好金融统计工作的人员配置、内部协调以及统计真实性的内部审计,把好数据关,切实提高金融统计质量。同时,要为统计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学习和素质成长环境,保证统计工作的相对稳定。
2、不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经济金融形势迅速发展对金融统计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无法胜任既繁重且时效性又非常强的统计工作。这就要求统计人员既精通统计业务,又要及时了解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和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学习会计业务和计算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金融统计工作的内涵。为此一定要重视统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抓好统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促使他们学好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抓好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弘扬爱岗敬业精神。
3、依法进行金融统计。金融统计法规对指导、规范金融统计活动,查处和打击各种金融统计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保证金融统计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要真正做到学法、懂法,依法开展金融统计活动。为做到这一点,工作中应坚持执行四项制度:一是统计质量检查制度。对统计项目调整、数据采集、录入、汇总、上报等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二是统计报表审核制度。既要审核统计数据的真实、合理性,又要审核统计数据与其它报表的衔接情况。三是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完善分析形式、增强分析深度、提高分析质量,发挥统计分析在业务经营中的决策服务的作用。四是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统计资料做好“双备
份”,分类存放、专人管理,保证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规范化。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提高统计执法水平。人民银行统计部门在保证各项统计业务正常开展的同时,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监督金融机构的统计工作,坚决查处金融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对金融机构金融统计的监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使统计执法检查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