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22: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或文化创新,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或者说,是当代东方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历程。实现这项历史使命,至少需要1XX年,需要3代人的不懈奋斗。其中,我们为20岁以下这一代中国人,创造何种文化环境? 生产何种文化产品? 提供何种文化服务?特别关键,值得关注。文化建设,重在建设。重中之重,是新生代的国学启蒙。

自1993年以来,我们以“大中小学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为题,先后被立项为“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在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广东、重庆、四川、湖北、浙江、陕西、江苏等地,选定6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连续滚动的教育试验研究,有80余万学生接受了教育,取得了较好教育效果和一批成果,得到了家长、学校、社区的认可。为21世纪的中国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新一代中国人,摸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径。13年的实验研究,苦辣酸甜,使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历史命运,当代转化,弘扬发展等,有了些许刻骨铭心的思考与记忆。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上,台湾学者向我提问:中国学校向中国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为何还要进行实验?为何还要立项为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这一提问,令人尴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项研究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北京市的三个区县选择不到百所学校进行实验。当时,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对于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了解和认同吗?对于何谓中华美德?如何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学校进行教育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能有希望进入教育“体内循环”,变成政府的教育行为吗?当代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陌生与偏见,是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颈。

然而,这是个历史的过错。只有对这种历史过错有了痛心疾首、客观清醒地反思,才能摆脱百余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与弱势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旧”,“评法批儒 ”,“黄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维”的文化迷宫。有了这种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国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梁”,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中国的新文明。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种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此,我们始终把帮助学校校长、老师转变文化观念,解放文化思想,作为首要任务。13年来,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关于“中华伦理与公民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以落实此项任务。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识:

1、传统

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空间的局限性,又有超时空的无限性。它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在不断向现实靠拢、并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传统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它不等于落后;传统有其凝滞性,但它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它不等于封建。

2、传统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是,必须建立精华多于糟粕的文化观,必须抛弃多年来形成的糟粕多于精华的文化偏见。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如果在实践中只有批判,少有继承,甚至不继承,那么,手段就会变成了目的。这种本末颠倒的文化思维,只会有文化的破坏,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对于传统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继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设。没有建设的革命,只能损伤文化的元气,导致文化衰败与危机。只有以建设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复兴与繁荣。

3、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

亚洲“四小龙”社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推翻了1XX年前马科斯 ● 韦伯鼓吹的“阻力论”。

当中国人历经百年苦苦求索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终于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令人欣喜,一位教师的认识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级中华美德教育就展开了。一位校长的文化观念转变了,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热气腾腾,效果显著。一位教育局长的文化思维解放了,他所管的县市整个教育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认定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华文化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变成政府行为,推向整个县市,成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阳光的全民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实实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

反思是一种智慧和力量。能够“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才可能成为强者。一个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民族,才有未来的辉煌。一个善于文化反思的政府,才能推动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华美德与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核心内容。

1994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我们成立了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其社会定位,是向青少年普及中华美德。张岱年先生的题词是“弘道明德”。从此,这个研究所就成为“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团队的大本营。

本着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范、大学讲理论的思路,分别编写了《中华美德》、《中国道德》、《中华伦理》三个学段的教育实验用书。

使用之后,反响不一。有一份全国性刊物对《中华伦理》大动干戈,整整批判了一年,认为《中华伦理》的“错误”,在于企图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封建糟粕毒害当代青少年。对此,我们无暇与其理论,只是感谢它令人清醒和谨慎。

道德是自律非他律。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道德规范,不是外在力量的驱使,而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是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的外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意识与理念的内在强化,就难以有持续、稳定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重要的,而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更加重要,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道德知识、意识、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我们在一批大师的帮助下,从历代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吸取智慧,参照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的经验,确定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美德,依此建构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并在内涵上进行了现代转化: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为了帮助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把握“八德”的内容及其现代转化。⑴、了解每个德目的历史演变;⑵、把握每个德目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⑶、认识每个德目的历史价值;⑷、探讨每个德目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⑸、掌握每个德目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999年,我们请了8位文科博士,依照以上宗旨,每人一个德目写成一部书,合成一套《大众道德》丛书,XX年初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次对传统美德的再加工、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使历史传统转化为活生生的道德现实,使新一代中国人对于陌生的传统道德,感到亲近、可学、能做。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又将“八德”扩展为“十德”,按照不同年级,分层次设计和实施。如小学开展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这种内容分布,符合中小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这“十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而今帮助未成年人用9--12年的时间修炼这些共同价值观,就能为他们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价值观,是一个当代引进的概念。西方人认为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灵魂,而且企图用“血与火”、“金钱与网络”,向世界“出口”他们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这个概念,一直将核心道德视为文化的灵魂。是否可以说,西方人所说的价值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中华美德,是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它是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

40XX年前,舜帝的“孝”。30XX年前,周代的“礼”和齐国管仲的“四维”---礼、义、廉、耻。25XX年前,孔子的“三达德”---智、仁、勇和孟子的“四德”---仁、义、礼、智。XX年前,汉代董仲舒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近千年前,宋代程、朱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百年前,民国孙中山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及后来增加的“四维”---礼、义、廉、耻。直至XX年,xx提出的“八荣八耻”。这简要回顾表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华美德的演变史。其中一些核心道德始终没有被历史所扬弃,它们的永恒性,是由决定此种道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是永恒的

第二篇:吉林省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研究的一点思考

吉林省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研究的一点思考

有幸参加了吉林省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暨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研究课题启动会,对幼儿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有自己的一点点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同交流分享。

一、对课题的理解。

(一)、“全息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研究”课题全面分析了在儿童国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单一的要求背诵,使国学教育流于表面。

2、传统文化断层,国学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对于国学经典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5、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学知道基本功存在问题,影响国学启蒙教育的效果。

(二)、课题第一次提出了“全息”的教育理念。

1、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立体地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

2、对国学经典蒙篇的内涵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国学经典蒙篇的丰富内涵,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学经典蒙篇的教育意义。

3、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

(三)、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是要纠正“只背诵、不理解、重知识、轻做人”的错误倾向,用“全息”理念解读国学经典,让学生真正做到立人启智,学以致用。

(四)、课题研究以梳理中华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经典作品,建立与理论建构相适应的高效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国学启蒙教育的实施内容体系和策略方法,与各学科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效提高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学修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策略为内容。以探索全息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规律、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构建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理念指导下的全息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育资源;提高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质量,国学启蒙驾驭质量,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建立全息儿童国学启蒙教育实施的推动机制;推动全省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科学、有效、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为目标;重点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目标体系;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材;国学启蒙教育的直到策略体系和评价策略。

二、几点思考

1、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幼儿园教师基本上都是中专毕业,函授或自考参加本科学习的很少是本专业的,就是就读本专业的也都是函授性质的,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学习,因此,教师自身的内涵、修养、素养能否驾驭了教材,能否将教材所应渗透给孩子们的教育思想和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传递给孩子们是问题的关键。同时授课的教师应该接受相关课程内容的培训,尤其是幼儿园的教师,幼儿的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能否在幼儿有效注意的时间内,让幼儿充分的学习,授课的方式方法能否适合幼儿,能否能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2、教材的使用问题。

从《全息三字经》教材简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教材适用于小学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文字较多,图片少而单一;由《三字经》原文故事选编出的100个历史故事,对于幼儿来说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拓展识字这个模块我个人觉得是这个教材的一处亮点,可以从字形、偏旁和朗朗上口的歌谣中学习汉字,但识字量过大,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范围。课题报告中提到国学课程是通过立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示、识字玩具和讲故事等教学手段,这些是教材提供的教辅还是我们在实施课程中自己制作?这就涉及到教材编订问题。

3、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问题。

就幼儿园的教学特点来说,教材的使用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国学课程适合于幼儿园的幼儿,我们就要结合各班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编订教材,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中班,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大班和学前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具、学具(图片、光盘、手偶、操作卡片等等)这些我们什么时间购置和制作?现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主题教学、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特色教学等等对幼儿园课程的冲击很大,老师会有怎么样的精力去安排这些课程、制作相关的教具、学具,还要编订新的未涉及过的国学课程?并制作相关的教、学具?

4、家长问题。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幼儿教育的一些课程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认为小学学的东西都是幼儿园应该学的,幼儿园学的就是为小学学的做好铺垫和基础,当然,作为幼儿教育来说,我们是小学教育的一个准备阶段,但我们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幼儿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在孩子的一生当中,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而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诸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也是在幼儿期形成的,幼儿期是很多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期,错过了,很难再形成或纠正,这些非智力因素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未必小学学的课程幼儿园必须也要学。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为幼儿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打基础,为幼儿入小学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储备,比附:前书写、前阅读、前识字、前计算等等,同时还包括执笔姿势、坐立行走、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等。

5、课程管理和衔接问题。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小学教学内容出现了断层和重复的问题,断层问题是家长不愿意接受的,在上一个问题里说明过了,但该断层的必须要断层,这是幼儿教育的需要也是幼儿的需要。但有些课程是不应该断层的比如我们即将要开展的国学课程、古诗词教学、英语教学、科学教学等等,这里就存在着衔接问题和重复教学问题,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合理,幼儿园的一些课程设置完全可以是小学课程的一个前准备阶段,不需要在小学进行重复学习,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开设了国学课程,幼儿园应该讲哪些内容,小学应该讲哪些内容,教学方法上如何进行一一的衔接和改变去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而真正使我们的课程实施好,达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和目的,这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总之,我们想要去实施一个新的课程,想要把一个新的理念渗透到我们老师脑海里,将好的知识技能传递给我们孩子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不是一个多好的圈圈不管大小,只要好看就往自己身上套的问题,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实际的我们要如何去操作是问题的关键。个人觉得对于国学课程应不应该在幼儿园开展,我认为是应该的,但如何开展、如何将它开展好是关键,开展了没效果又增加了孩子和老师的压力、负担,就事与愿违了。以上是我与会的拙见,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三篇: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我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经市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审,经市教育局批准,于2007年1月被立项为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四年来,学校课题研究在市教科所、区社会事业处、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扎实有效开展教科研相关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一直以来关心扬子第四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借此结题申报之际,就学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所开展的工作向各位领导、来宾做如下汇报。

一、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一支高素质的课题研究队伍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早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酝酿阶段,我校就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成员由组织管理能力强、科研意识浓、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及一定研究理论水平的老师担当。研究小组由季红兵校长担任组长,钱淑云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张远钧、胡玲、李哲南、赵海燕、李玉梅、徐久云、何光霞、林晓霞等为研究小组成员。这是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队伍,是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是一支乐于奉献的队伍,他们的努力确保了“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2、制定课题研究管理规定。

学校领导在教科研工作中达成的共识是以教科研兴校,因此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各项工作的开展,实施校领导教科研负责制。目前学校自上而下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师支持的教科研格局。我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立项之时,学校就出台课题研究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障课题研究的开展,规定对科研具体时间安排,研究小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奖励政策等职责与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制度规定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科研研讨等活动,学下在期初课务安排时充分考虑研究小组成员研究需要,在教科研活动期间不安排任何课务,从而确保教科研质量。

3、确定课题研究重点。基于国内外国学启蒙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结合起来,以“综合实践”作为出发点,注重国学启蒙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的研究。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亲近国学,积累国学文化基础,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的魅力,深入理解国学真谛。我们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既要让国学启智,又要让国学育人,让每一个儒香学子“启智、养正、博雅”。

4、研究小组成员培训。

学校重视研究小组成员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让研究小组的成员了解更前沿的研究资讯,掌握更先进的研究理念。

(1)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

学校先后邀请马来西亚国际经典情商教育专家钟积成教授,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对研究方向、研究策略等给予了卓有成效,富有建设性的指导。

(2)组织研究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

我校先后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等课题组,参与他们的子课题研究,参加他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贴,丰富研究理论资料,提升实践研究水平。研究小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青州论坛、成都论坛,“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南京学习交流等多次活动,带回宝贵的研究经验、研究理念。

(3)组织国学普及教育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国学普及教育集体活动,每月一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国学,通过观看大师国学讲座录像、拜读国学经典作品、论坛学习国学体会等形式让更多的教职工理解国学教育,提高国学素养。如我们先后聆听了蔡礼旭、翟鸿燊等国学大师对于国学的理解,阅读了王蒙等大家关于国学的著作,采用论坛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感受等活动促进了教职工对国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5、课题研究经费保证。

学校有独立的教科研经费预算,对外出学习培训等教科研各项开支,学校学校课题研究经费全力保障。

二、具体工作

1、构建课程系统。

国学精神要在学生生命中扎根,国学课程化是必由之路,我校国学研究打造的正是鲜活的、灵动的,有着持久生命力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以环境、学科、活动为三大课程群,集成“专题课程、隐形课程、微型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等多重课程形态,构建我校国学教育课程系统。

(1)环境课程。

不仅建设浓厚国学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将“隐形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有效放大,使其显性化、课程化,让学生品味、感悟、内化。在国学环境创设上,体现主题性、系列性和儿童性,建立国学教育长廊,以“走进经典”为主题,以“名家、名言、名篇、名作”为内容,包括主题墙报(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梅兰竹菊系列、经典诗词系列、经典格言系列)、造型设计(体现传统文化主题大门、围墙等)、大型壁画(“少年自强”主题宣传画)、景观景点(国学浮雕小品等)、设施陈列(厅堂、走廊、教室的布置文化)、专用教室(建设国学教室,营造安定、祥和、富于浓郁文化的氛围)。学校还将“无声语言”绘形绘色,把教育长廊的内容编成教材,进入课堂。采用由国学小书院小院士担任国学导游进行讲解的形式,让学生耳闻目睹,加深理解。

(2)学科课程。

①创造性地使用经典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成语典故》、《三十六计》、《古文观止》等。

②重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数学学科中传统数学思想元素;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欣赏赏心悦目的唐装等;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

③着力开发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现在我校已成功开发《论语》、《经典古诗词》《德行教育》三本教材。如《经典古典诗词》以“四季、四节、四经、四君子”为主题,每一单元涵盖古典诗、词、文。四个单元:秋蕴絮语、冬日印象、春天的歌、灿若夏花,通过追本溯源、诗词欣赏、摇橹引渡、余音袅袅四个部分及单元综合练习将中华优秀诗歌作品及其相关知识呈现在好学、勤学的儒香学子面前。追本溯源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经典轶事,激发学生对于经典的兴趣;诗词欣赏则直接将最美最醇的经典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摇橹引渡给了学生一枝拐杖,凭借所附的材料学生能够享受到跳后成功的欢愉;余音袅袅则让不朽的文化盛典通过一扇窗让学生探寻更多„„

(3)活动课程。

①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忠、孝、雅、诚”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美德资源进行德行教育。如在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为蓝本,创编了一些以古典文化为内容游戏活动,将学习与生活与课间活动联系起来。

②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我国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关于这些节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有很多为我们耳熟能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经典范例。如清明祭祖,中秋回家探望家人,重阳慰问老人等告诉我们孝的要义。在学生唱、说、舞、奏的过程中自觉领会,达成教育。

③开展国学素养综合系列教育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儒香文化节”和“儒香文化论坛”,是国学教育活动的盛事,全体师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能够全方位感受到国学芬芳,提高综合素养。学校第三届儒香文化节在扬子体育馆举行,全校师生及数百名家长参与的大型互动活动,整场活动由求真、求善、求美三部分组成。求真篇中动人心弦的经典、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生动再现;求善篇中亲情、友情、爱国情通过演员生动演绎,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求美篇中华服饰的故事让我们深入远古、走向未来,大红的绸子下美仑美奂,一千多师生齐声诵读《礼运大同篇》告诉我们关于美最好的解释。

④社区家庭国学教育活动。在家庭开展“同读国学经典,建设儒香家庭”活动,学校每周发一条国学短信,推荐国学经典家庭读本,举办“亲子诵读经典”和写同题“读经感悟”等活动。

2、落实子课题研究。(1)参加重点课题研究。

结合“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的实际特点,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同时加入并承担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研究,学校成立德行研究小组,加入了“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课题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基于学生需要的传统美德主体育德范例研究”的研究任务。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研究资料,充实了“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研究。

(2)分设子课题,全面铺开研究。

针对学校教职工的特点,结合国学启蒙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学校通过设立子课题或教师申请子课题两种方式,在国学教育大课题下增设近二十项子课题,从不同角度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研究工作,补充课题组研究,全面推进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3、开发校本教材。

研究初期,我们采用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国学小书院”丛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走出了一条学、教结合的国学教育思路,也形成了自己国学教育学案并逐步整理出“古诗词”、“德行教育”、“论语”“金陵文化”等校本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校本教材的开发均经过了几个阶段的磨砺,均来自于课堂实践。比如我们的“论语”校本教材的开发,课题组成员首先确定所选《论语》语录的分类,诸如诚信、治学等,接着将所选语录结合现代教育特点现代教育元素整合备教案,然后课堂实践,再研讨修改第二次进入课堂实践,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得出《论语》学案,同时得出教案。因此,我们的校本教材是与教案同时呈现的,是可以直接应用推广的。

4、课题推广应用。(1)参加文化传播活动。

由于我校注重综合实践研究,注重活动研究,学生学习渠道之一就是活动,学生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区域内形成一定影响,多次应邀参加各级演出活动。如我校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曾参加了南京市经济广播电台、南京市少儿频道举办的“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音乐会”,参加了南京市图书馆组织的“国学的天空”等多次演出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有识之士了解了国学教育,推广了国学教育。

(2)社区经典诵读班开办。我校课题研究小组有一批志愿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免费开办了“社区经典诵读班”,面向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授国学经典,得到社区及家庭的广泛好评。

(3)承办区语文年会,展示国学研究成果。

我校先后两次承办区语文教学年会,通过国学课堂、国学活动、国学研究汇报等形式将国学经典教育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既诠释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又宣扬了传统国学经典启智、养正的效用。

三、研究反思

1、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师生对国学启蒙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撰写了不少关于国学启蒙教育的论文,在各级报刊及各类比赛中均有所斩获,此次结题也形成了教师论文集。学校建设积极、健康的少年君子文化,形成学生笃学善思的学风,厚德尚行的习性,博爱自强的品格,学生在国学教育的熏陶下,国学素养明显提升,逐步达成活泼文雅的目标。目前,多数孩子能够独立创作诗词,《乐游园》正是他们勤奋学习的成果体现。此外,我们还征集了很多由孩子独立设计或家长孩子共同设计的传统节日活动方案等,有些已经被搬上舞台。这些成果的取得说明了国学教育研究深得人心,社会、家长的支持也是我们研究的原动力。

2、发现问题。

进步就是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不足。如我们重视了过程的研究,老师和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我们重视总结反思,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模式体系。对于研究效果,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但是如何用数据分析,如何让效果得以显性表现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思索。

尽管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武装我们传承国学经典教育,但是作为课程的提出,我们在理论上还准备不足,我们需要系统地严谨地审视我们的研究思路,需要更为科学也更为有效的研究模式。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国学经典教育采取一些仪式化的手段,不但能够让国学经典的阅读形成一种习惯,还能够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然而苦于我们对此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急待寻求一条科学之路。《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第四篇:浅谈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一、何谓国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支柱的血脉和源泉,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传承与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五千年延绵不衰。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最集中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何谓国学经典?“深入人心,影响深遥,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江泽民曾提出:“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二、幼儿期国学启蒙的优越性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自0岁开始发展,1——3岁即有明显的发展,3——6岁发展更为迅速,6——13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幼儿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一名小学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级开始启蒙,那么他顶多只有三四年时间接触经典,然而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启蒙的小朋友则大不相同,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三、如何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对幼儿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现行幼儿园教育的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做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华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

1、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

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

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有一天,吃点心时,笑颜把她的那份给了我班的小妹妹小蕾,我很吃惊地问她:“你不喜欢吃吗?”她高兴地回答我:“我是姐姐,我要学孔融,让给小妹妹吃。”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人之初,性本善”。

3、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尽量配合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

国学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学习《弟子规》时,我们很多时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幼儿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电视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义的经典故事制成幻灯,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儿就能从中获取新知。

4、家园紧密配合

国学经典要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

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好读书,不求甚解。”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幼儿国学启蒙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

国学经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读圣贤,晓礼仪。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的事迹教育祖国的未来,让幼儿受到启示,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大力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2、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更意力和自控力

国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需要幼儿长期持久的去理解和学习,有益幼儿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3、有效并且极大限度开发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 通过国学启蒙来开发儿童的记忆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大家都知道人的右脑是主管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拼命的想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在此入手岂不一举多得吗!儿童之所以能够轻松简单地记住国学经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中高度浓缩又相对关联的思想体系,国学经典中的词汇是大量的,在语言上又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对人生、世界及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是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组合时,都是用简练的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帮孩子有一点懵懂的理解更好,可问题是理解正是人一生的事情,就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对象,我们成人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的深化的。正所谓“少儿不解歌吟事,种粒冬埋春复苏”。

4、可以明确快速的增加识字量,为幼小衔接作准备;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他们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诵读活动,主动地去认识文字,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随着幼儿识字量的增加,记忆力的提高,在轻松愉快的幼儿园里,学习能力增强,为孩子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要做中华文化精髓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在影响孩子的同时,让一个孩子去影响一个家庭,乃至让更多的人在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享受美好生活,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传播者。国学早教机,中华教育研究会科研成品,在国学教育方面,特别倡导:桃李不言让孩子感受国学,春风化雨让孩子享受国学,童蒙养正让孩子扎根国学,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快快乐乐学习国学。

第五篇:关于新生代的思考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先后形成了两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他们基本没有务农经历,接受过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较高,对家乡乡土文化和制度性身份的认同感减弱,对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惯淡漠,甚至持批评态度,与父辈们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城市化动力,希望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愿望特别强烈,更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可。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3.近80%的人未婚。

4.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5.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6.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心态

农民工到城市后,常常遭遇到各种歧视,既有研究均有不同程度贡献。尽管我国城市管理政策在不断地改进,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仍然难免遭遇各式困境,为此他们试图努力调整自身以图适应:学会讨好城管、施点小恩小惠,和“同命相连”之人互相照顾等等,这些策略(技术)的运用为新生代农民工尽早地融入城市、扎根城市,从而获得城里人资格提供了基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他们亦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挪威人类学家巴斯所言的“社会分类”(Barth, Fredrik,1969),通过这种分类对其所生存之相关群体进行标示和添加符号,以此来维系他们与之进行交往的亲疏远近,藉此框定其交往之边界与策略。

作为在异地他乡为生活而奔波、为获得城里人资格而拼搏的曾嵘,其心态如何?这是我们经常关注的话题,也是当事人日常生活体验和尝试的主体,是日常生活世界种最真实的一面:“平时都忙,也顾不上想很多,不过有时感觉自己确实还是乡下人,不过是一个城市过客。每年6月份或7月份,还有过年那段时间,我们都会回家呆上好几天。特别是留香生小孩后,我们在家呆的时间就更长一点。经常这样来来往往,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根’不在城里,而是在乡下。但是自己回家又发现什么都干不了,农作的十八般武器样样不通。所以有时感觉到真的不知何处才是归属”。

“有感觉到很不爽的时刻。首先是城管那个态度吧,你刚去的时刻好像得罪了他似的,有时真的很讨厌,后来想想自己除了去适应,也没别的办法。”

“再有就是有时带留香去逛街,看到那些高排挡的衣服、食物,感觉自己真的无能,一样都买不起,只能看着她和我一样很无奈地离开”。“记得有一次,我和留香去买衣服,我们当时进了一家专卖店,开始看那衣服只要200多,于是我就要留香试穿一下,她穿了很满意。我们很高兴地跑去付款,可是谁知道:我们竟然少看了一个‘0’,也许真是买衣服心切,犯了这么大的错,弄得我们当时好尴尬,好在服务员态度还好,只是她眼神里流露出的那种眼神,真的让你无法接受”。

正是上述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们认同努力的中心,是他们日常生活实践与体验的常态。这种常态下的心态,是我们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重要切口。那么,除了上述常态生活之外,异态生活环境下的他们心态又如何呢?是否如学界已有研究发现的那样转向“问题群体”呢?

曾经有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趋向不明确和不稳定,这会进一步催化和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也就是说,随着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游离出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会体系,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将很有可能演变为游民”(王春光,2001)。而之前,赵树凯曾在对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民工”在增多。所谓“问题民工”指的是:“如我们的调查所显示,问题民工的基本特征是失去了正常的就业生活,具体表现为进入预期就业地以后,寻找工作失败,或者虽然原来有职业,但由于种种自身的或外部的原因而失业,在就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不肯选择回乡,于是进入一种面临种种问题的生活”(赵树凯,2000)。问题是,社会经济不景气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演变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吗?这又是否与当前金融危机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现实相符?

时下,金融危机以不可阻挡之势袭转全球,身处底层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其心理状态如何?他们是否真的如既有研究、媒体报道或公众认可的那样会无事生非、影响社会呢?

“最近我们生意都不好,比往年差多了。今年2月份来到这里,干了一个多月了,没有一点改进。金融危机对我们确实影响蛮大,现在一天的收入只有去年的一半,而曾嵘就更差,一天赚不到几个钱。不过也没关系,反正能有口饭吃就行。先维持一段时间,等上海世博会过了,也许会好些。其实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到无所谓,这行不行可以干那行,主要是世博会,不许到处乱摆摊,特别是曾嵘,只能晚上出去,白天要偷偷摸摸的。” 曾嵘父亲如实说。

“现在白天都不能去摆摊,只能等城管下班了再去。上海马上要开世博会了,抓得比较紧。我也想去另外找份事情做,但是每次应聘都失败了。只能等等看,过段时间应该会好起来。反正回去也没事做,在这里还能有口饭吃,先将就着吧。” “不过也没啥好担心的,城里下岗了的人也要生活,我们就是在城里没一点事做,家里还有一亩三分田,饿不死”。曾嵘信心十足地讲道。

从当前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滞留城市并未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也没出现所谓的“问题民工”。为何危机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出现如既有研究所认为的那样转向“问题民工”,或者影响社会稳定呢?这到底是我们研究的短视,还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变化?也许二者兼有。

上述记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奋斗历程,既包括其“在‘扎根’与‘归根’之间”的社会适应困境,也涵盖了“为生活而斗争”的生存策略和“摇摆”的社会心态以及危机下“坚忍不拔”的生活努力。而总的来看,上述片段给我们呈现的更多是一个新生代农民工从“为生存而斗争”到“为承认而斗争”的历程,给我们呈现的是我们视界之外的并非另类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样态——他们并非我们想象或想当然的“问题群体”,他们的真实生活足以印证这一点。

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措施

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学历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险缴纳门槛和稳定居住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1、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2、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3、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

4、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5、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

6、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下载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品牌思考论文: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论文(5篇材料)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品牌思考论文: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论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

    嘉禾县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综合实践 嘉禾县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郴州市嘉禾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 锋 郴州市嘉禾县车头镇中心小学 曾爱女 我国近代著名的国粹派组织者和理论家邓实曾说:“国学......

    国学经典《三字经》现在还适用于启蒙教育吗?

    国学经典《三字经》现在还适用于启蒙教育吗? 日前,苏州一老教授沿用中国经典国学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的三字韵文模式,撰写了一部《新编人文三字经》。对此,有人认为,传统《三......

    关于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思考

    一、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幼儿体育启蒙的教育,即是在人发展处于幼儿期时,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人处在幼儿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

    经典听读机国学启蒙教育读本经典解读

    经典听读机国学启蒙教育读本经典解读 以一九七九年到今天的二十四年里,本人经历了自己读经、教大学生读经、教儿童读经三个阶段,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自得其乐,方可长久......

    中韩小学打造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学校情况汇报

    中韩小学打造“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学校的情况汇报 我校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这一要求,经过认真......

    《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东长小学“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 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我校紧紧围绕南府教发[2012]1号文件“2012年南关区教育工作要点”的精神和“南关区中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