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大模式剖析
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大模式剖析
标题: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大模式剖析
作者:王辉耀(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公司在战后复苏的基础上开始了规模化的走出去和跨国经营,国民财富迅速增长;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开始大批量走出去、创建跨国公司,将产品销向全世界;90年代,韩国人开始了同样的旅程,大规模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该是中国人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时候了。走出去的时机是否到来?
现在国内有一些学者、企业家,甚至包括部分官员在走出去的时机问题上还心存疑虑。我认为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2003年我在《经济观查报》上发表的观点。近两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国外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大门已经完全敞开,外资可以大踏步地走进来,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涌入中国,中国的市场更加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基本上是一个单项的开放,一直是引进来,还没有大踏步地走出去。但是,21世纪的今天,更进一步,从更高更广的层面来说,我认为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其一个非常重要和显要的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大踏步地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我们老说狼来了,为什么不能说狼走出去?
如果说WTO以前的20多年间中国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为主,那么,进入WTO之后的中国,由于中国企业也开始享受WTO成员国的优惠待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单向型的招商引资转变为双向型的对外开放,即中国企业开始大踏步地走向国际市场,这是中国加入WTO的一个重要的新收获,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新的时代转折和标志。因此可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第一个条件。在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后三年多的时间里,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也随之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提供贸易投资便利,这将为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有利条件。第二个条件: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对外贸易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入世前的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达5100亿美元,而截至2004年底,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1547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6000多亿美元。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大模式
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我认为可以总结出十大模式。
1、海尔安营扎寨模式: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这种模式是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2、TCL品牌共享模式:TCL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国斯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大大带动了TCL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TCL品牌的提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长期的共享,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3、联想借船出海模式: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一个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使联想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在国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不过,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还在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联想国际化团队的整合能力。联想国际化的进程准备已有一段时间,从联想英文更名到成为奥运的顶级赞助商,联想为出海作了大量的铺垫。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
4、华卫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模式: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际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的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模式。其模式的挑战性是如何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而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5、长虹产品代理模式:长虹的产品代理模式从形式上来看,是中国在现阶段企业走出去一种主要的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品出口有现成的指引或渠道,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缺陷是企业自有的品牌不突出,有时过于依赖海外代理,有时甚至有回收货款的风险。
6、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中国目前还有不少国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林业等资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更大的发展。这种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为主,是中国为自身需要企业在海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投资额较大,其挑战是如何加强可行性研究,加强监管,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和损失。
7、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中国企业这些年来,还有一种也可称为走出去的模式就是到海外上市。中国目前已有上百家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移动、中联通、中石化等一大批国有企业,也包括亚信、搜狐、UT斯达
康等一大批新经济的企业。这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利用外资的一种更有效的新方式,不仅靠走出去借助国外市场带回了新的资金,也带回了更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8、温州星火燎原模式: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些年也出现一种方兴未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温州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利用在海外的亲戚朋友或其他网络,把中国的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如温州鞋、义乌小五金、温州打火机,分水中国制笔之乡等,产品燎原到全世界。这种自发的,经常是家族型的企业往往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和活力,是中国中小企业大面积走出去的开始,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挑战是如何加强行业协调,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在海外有序的管理,避免出现象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发生。
9、广阔天地对外承包工程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场去承揽工程。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能排上名中国跨国承包公司,如中建、中土、路桥、港湾公司等。随着伊拉克重建工作的展开,中东局势的逐步稳定,国际承包市场还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10、大有作为劳务合作模式:劳务合作模式是中国企业可以组织劳务出口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事业。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的资源大国,中国在向海外派劳务人员、海员、护士、研修生、厨师、甚至家政服务人员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现在农民工都可以进城务工了,中国也可以鼓励素质高的劳务人员大踏步地走出去。
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
中国企业要在世界上(包括中国)有竞争性,必须要走出去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了,但一谈到开放,似乎就是招商引资,就是把外国公司吸引到中国来。其实,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觉得对外开放应当包含一层更广阔的含义,那就是应当鼓励更多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实际上,今天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市场,很多以前国内保护的行业保护都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最终要想在中国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练得市场、管理、营销、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国际功夫,也才能在跨国公司群雄争鹿的中国有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中国企业欲逐鹿中国,需先征服海外将成为中国今后企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其实,中国人走出国门,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有所尝试。记得80年代我还在经贸部国外经济合作司工作的时候,当时的业务就是帮助中国的企业到海外开发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对外投资。时至今日,中国对外承包劳务公司已从当时的几十家发展到了数千家,中国在对外承揽工程、输出劳务和对外投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据现商务部国外经济合作司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8300家。2004年对外投资方面,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流向采矿业,投资额为9.94亿美元,占55.12%;商务服务业3.48亿美元,占19.32%;制造业2.7亿美元,占14.92%;批发和零售业0.9亿美元,占5.01%。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8.89亿美元,占49.3%;亚洲5.15亿美元,占28.57%;欧洲2.96亿美元,占16%多。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44.8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9.8%。
但是,对外承揽工程、输出劳务的阶段应该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初级阶段。中国企业要想在世界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还应该积极开展到海外的投资,占领海外的市场,创建中国的全球化公司。此外,在现阶段,还应该把“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作为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原材料的供应、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研发、营销等都要服从于国际竞争的要求。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是共识,迫在眉睫。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国际分工的体系,中国许多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走出去。从广义角度讲,企业走出去可以分为企业的产品走出去外贸出口、企业的技术走出去技术出口、企业的资金走出去对外投资,以及企业的人员走出去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走出去大有潜力可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在各方面走出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认为,中国在中国制造和产品出口走出去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举例来说,中国2004年出口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其中的加工贸易出口就达3279.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55.3%。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占到如此高的比例,尤其是占出口比例超过总出口的半数以上,这表明中国在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但细分起来,中国企业大部分只挣了一个劳务加工费
我想起90年代我在北美跨国公司任职时,曾到珠江三角洲一带考察。我发现东莞一家企业生产一条牛仔裤成本是两个美元,但卖到北美就是四五十个美元,是生产成本的20多倍,而其价值链中占95%的大量的品牌,设计,管理,市场,营销,渠道,代理,批发,零售,甚至包括保险,船运等大量的中间附加值方面,都被外商挣去了。该企业就只挣了一个劳务费。中国目前3000多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中,大部分的企业仍然只是挣了一个劳务费。如果中国的企业能扩大其价值链上的规模,发展自己的价值链公司,比如中国企业能拿到其中比劳务收入5%的更多的份额,中国的出口还会有更大的增长,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会有更大的增加,中国年出口就可能不止是5000多亿美元,如能增加一倍就可以是10000多亿美元,增加两倍就可以是20000多亿美元,而
届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目前,中国从事制造业出口的从业人员仅为两千多万人,却每年创造了5000亿美元的出口,相当中国GDP的三分之一强,人均产值大大高于一般就业人口。加入WTO后,中国每年有1000万到1500万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流向制造业,如何将这些人口转向制造业,扩大出口,扩大价值链上的份额,是一件大有潜力可挖的伟业。
创建中国的跨国公司
如何扩大出口规模,更多地使中国产品走出去,除了继续吸引外资,向国外公司开放以外,还应该加快创建中国的跨国公司,提高中国在价值链上的经营规模。我记得担任美国商会主席的安利公司董事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曾说过,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应更多地走出去,发展海外市场。他说,在当前贸易全球化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新的资源,学习到新的技术,开拓一些新的业务,把“为中国制造”变成“为全球制造”。他以安利为例指出,20多年前,安利公司70%的营业额来自美国本土,那时它将注意力放在美国国内;但在过去的10多年内,它把注意力放在海外市场开拓上,现在安利75%的营业额来自美国海外市场。
当国人谈论跨国公司时,往往把它与大型的、巨型的跨国经营的公司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跨国公司可大可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中小型的跨国公司涌现出来。随着九十年代的全球化与新经济的发展,中小型的跨国公司迅速地打入了许多新兴领域,成为在国际上直接经营的重要生力军。联合国把跨国公司定义为由两个或更多国家实体组成的、在一个经营体系下运营且通过股权与其他方式形成的企业,不予考虑公司的规模。而中小型跨国公司,则定义为雇员500人以下的公司(批发业为本100人以下,零售业为50人以下)。
据估计,在英国和法国,80%左右的跨国公司为中小型的跨国公司。加拿大这类的跨国公司也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在世界上也排得上名的大跨国公司,如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力,中远集团,中集集团等。而目前富有活力的许多中国的跨国企业如海尔,TCL,华为等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仅其产品2004年向国际市场出口就达数百亿美元,占其总营业额的份额越来越大。随着2004年末联想以“蛇吞象”购并了IBM的PC部门,华为、中兴等一批新兴的中国公司纷纷把2005年作为企业的国际化年。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还会出现更多的大型的跨国公司。但同时鼓励成立更多的,真正能有竞争力的、对出口有较大的促进的贸易型的中小型的中国跨国公司也是当务之急。中国目前在许多产品上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但要争取摆脱目前相当普遍的只挣劳务加工费的局面,扩大经营份额,获得价值链上更多的回报。重视新华商、海归和外籍国际人才
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产品要想更快更好地走出去,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力量就是新华商、海归和外国人中的国际人才。中国在过去对外开放的20多年的成功,曾经很好地借助和依赖了老华商的力量和网络,据有关方面统计,20多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70%以上来自国际上的华商或通过华商牵线搭桥。20多年过去了,许多老华商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新一代的华商则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中国企业今天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好各种新华商的资源。全世界的华人目前有5000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他们中的新一代,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国际化的观念,熟悉市场经济和新经济,懂经营管理和外语,在国外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此外,中国已有出国留学人员超过百万,中国目前尚有近60万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再加上最近这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目前在海外有几百万熟悉中国大陆的华人,这些人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宝贵财富。另外再加上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商人和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华商群体。
此外,还有不少有掌握国外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的外籍人才,也可以充分利用,就像许多日本公司一样,完全用洋人来打天下。
这几种人中间有许多是能带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商务人才。他们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是新生经济的传接者,是创业大潮中的尖兵,能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能够涉身企业管理咨询,提升中国企业管理,带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打造中国企业出口信用和品牌,带动更多的企业到国际上上市,开辟更广的国际市场,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高效和新观念。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能充分重视和发挥大批新华商、海归和国际人才的作用,则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价值链上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而不仅是加工产品的劳务费。
此外,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管理上,也必须要利用好真正的国际化人才。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后,整个公司的工作语言都将从中文转向英文。其实,真正的转变是人才的转变,是如何启用大批量的国际化人才,这才是联想整合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关键所在!
总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伟业。中国已经是一个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中国在新的世纪一条主要的富国强民之路就是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出去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二篇:中国企业全球化十大模式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模式
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TCL品牌共享模式
TCL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国施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带动了TCL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TCL品牌的提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长期的共享,但也有很大的风险,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联想借船出海模式
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使联想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在国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不过,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关键的还在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联想国际化团队的整合能力。联想国际化的进程准备已有一段时间,从联想英文更名、成为奥运的顶级赞助商,联想为出海作了大量的铺垫。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
华为技术领先模式
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家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际市场,形成了自己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模式。其模式的挑战性是如何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而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长虹产品代理模式
长虹的产品代理模式从形式上来看,是中国在现阶段企业走出去的一种主要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品出口有现成的指引或渠道,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缺陷是企业自有的品牌不突出,有时过于依赖海外代理,有时甚至有回收货款的风险。
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
中国目前还有不少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林业等资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更大的发展。这种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为主,是中国为自身需要企业在海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投资额较大,其挑战是如何加强可行性研究,加强监管,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和损失。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
中国企业这些年来还有一种也可称为走出去的模式,就是到海外上市。中国目前已有上百家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移动、中联通、中石化等一大批国有企业,也包括新浪、亚信、搜狐、UT斯达康,盛大等一大批新经济的企业。这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利用外资的一种更有效的新方式,不仅靠走出去借助国外市场带回了新的资金,也带回了更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温州星火燎原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这些年也出现了一种方兴未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温州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利用在海外的亲戚朋友或其他网络,把中国的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如温州鞋、义乌小五金、温州打火机等,产品燎原到全世界。这种自发的、通常是家庭型的企业往往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和活力,是中国中小企业大面积走出去的开始,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挑战是如何加强行业协调、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在海外有序的管理,避免出现像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发生。
对外承包工程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场去承揽工程。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能排上名的中国跨国承包公司,如中建、中土、路桥、港湾公司等。随着伊拉克重建工作的展开、中东局势的逐步稳定,国际承包市场还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劳务合作模式
劳务合作模式是中国企业可以组织劳务出口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事业。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的资源大国,中国在向海外派劳务人员、海员、护士、研修生、厨师、甚至家政服务人员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现在农民工都可以进城务工了,中国也可以鼓励素质高的劳务人员大踏步地走出去。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根据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目前阶段性实物相对过剩而非资金过剩、企业规模较小和经营机制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我们现实的选择,且实践证明比较容易取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境外建成了一批颇具影响的项目,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管理成本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4、海外华人网络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5700多万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劣势
1、立法滞后
在全球跨国投资风起云涌、形式多样和中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尚无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以新建企业为主,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投资后期的管理和监管没有形成气候,造成“只生不管”的尴尬局面。
2、审批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具体来说,一是审批内容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份;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期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五是对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按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层层报批,不利于其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索性避开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而现行政策却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3、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
到海外投资设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这点,没有将海外投资臵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缺乏海外投资的中长期计划。由此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动机不明,随意性较强。另外,国有企业产权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其管理体制也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4、资金与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与融资困难是我国现有“走出去”企业的共同弱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跨国经营的步伐,并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此外,我国跨国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素质还有待提高,与跨国经营的激烈竞争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仍是一大缺口。
5、技术劣势
中国企业自身拥有的优势技术少,且创新能力也很弱,所事的大多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的入世及产业升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投资风险加大也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要发挥优势,改善不利条件。
1、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其次要制定国际化战略及其实施步骤。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确定的长期目标和行动方针,企业国际经营战略的形成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经营战略。
国际化企业是推进经济国际化的主体,因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一般都经过商品国际化、国外生产和跨国公司3个阶段。
从纯粹的国内企业到成熟的国际企业,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过程,而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组织功能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企业的国际化总是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国际化首先面临的一个战略抉择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国际化。我国企业既要积极发展国际化经营,又要谨慎地稳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和确定国际化经营模式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途径。
从现实来看,21世纪初我国企业依然应选择出口作为主要跨国经营方式,中小型企业和那些已进入国际市场而又不愿大量投资的大型企业,还应以直接出口为主,通过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随着企业实力和规模的壮大及国际经营能力的提高,再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已有丰富直接出口经验和大规模出口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应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争取早日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至于国外生产的具体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和实力,以及目标市场的环境和需求,来做出选择。一般来说,企业实力雄厚,而目标市场国家对进口设臵了较高障碍,但对企业产品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和需求很大,这时可考虑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否则,应采取出口或对外合作的方式。
2、产业和投资区位的选择
中国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和投资区位战略。
(1)资源性投资仍是我国近期海外投资的重点。现阶段获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如铁矿、石油和木材等)是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重点。高精尖技术也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寻求高新技术资源是我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
(2)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在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以及超导材料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些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利用率低,而在国际市场则前景广阔。因此,这些技术和相关产品应向消费和需求层次较高的发达国家出口,或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同时,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发达国家建立R&D机构,或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联盟,吸收当地技术成果,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
(3)专有技术。主要指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术,包括古典园林、中国国画、中医中药、手工艺品以及传统食品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可以转移到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还可以通过海外华人网络向全球市场开拓。
(4)中间性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的不少生产流水线,经过20年的发展,许多已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如彩电生产能力高于国内需求60%,空调器生产厂家开工率为30%,洗衣机开工率43.4%,电子产品中供大于求的产品达到75%,这些产品扩大出口又受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因此,这类技术应尽早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更低一档的发展中国家,或绕过壁垒直接进入发达国家。(5)标准技术产业。一般指纺织、机械制造业等,其产品多趋标准化,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商品价格,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因此,这类技术可以转移到一些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交通便利的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并向第三国出口。
(6)适用技术产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而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则比较适应,我国这类企业不仅可以直接出口产品,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3、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选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贸易式进入,如通过代理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机构,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契约式进入,如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合作生产协议等,转移技术、商标、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三是投资式进入,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取投资新建、跨国并购和合资经营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贸易式进入的优点是经营成本低,灵活性强,风险较低。缺点是容易受贸易壁垒阻碍,对目标市场控制程度较低,还会受到文化的障碍,得到的收益也较低。契约式进入是低风险、低费用的市场进入方式。其优点是既可以把企业的部分费用分担出去,又可从技术反馈中获利,还便于进入那些对进口和投资实行严格限制的国家;缺点是对国外市场不能进行有效控制,未来扩展的弹性较小,并且它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竞争力优势的最佳选择。投资式进入市场,可绕开贸易壁垒,是企业积极利用生产国际化协作以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企业进入市场的方式并非是单一的,可能会几种方式同时并用。这取决于企业对客观情况和自身条件的判断,包括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生产、地理位臵、外部经济关系和文化差异等,及国内的有关情况。企业进入某一给定产品的目标市场的模式选择,通常是这些相互矛盾着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企业应对目标国家市场的投资环境及候选产品项目做出审慎的评估和筛选,并对可行的进入模式进行利润收益、风险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最后确定进入模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劣势,努力在“走出去”中发展壮大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高成兴.国际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 曾国平.重庆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3‟ 陈启杰.现代国际市场营销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 白明韶.乐观面对精心准备———关于企业入世应对措施的探讨„EB OL‟.www.gzass.gd.cn,2001-12-08.„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
第四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20***283 西方经济学 黄珊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已是现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各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一种潮流。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持续发展并在发展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走出去”战略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客观需要,对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企业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从国外输入国内匮乏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缓解中国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资源开发型海外投资,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市场饱和、生产过剩和内需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企业有必要通过国际化经营向境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可以使国内产业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为国内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据世贸组织反倾销委员会统计,中国企业在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两项数字上,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每年受此影响的出口商品达到400亿一500亿美元。应对反倾销的方法,除了借助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求得解决以外,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绕开贸易壁垒,将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变为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到海外设立企业,利用内部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不但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在纺织、机电等拥有相对优势的中国企业,通过投资于相对欠发达或经济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既输出了技术,占领了市场,又获得了投资收益。另外,通过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合资或合营企业,可以学习对方先进技术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和管理经验,及时了解世界前沿动态和国际行情,优化国内企业的经营活动。总之,通过“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可在全球市场获得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开阔眼界,扩宽思路,掌握国际通用规则,熟悉国际化运作,最终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催生和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三.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和劣势
我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根据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目前阶段性实物相对过剩而非资金过剩、企业规模较小和经营机制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我们现实的选择,且实践证明比较容易取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境外建成了一批颇具影响的项目,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管理成本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我国的立法比较滞后。在全球跨国投资风起云涌、形式多样和中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尚无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以新建企业为主,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投资后期的管理和监管没有形成气候,造成“只生不管”的尴尬局面。
我国的审批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审批内容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份;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期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五是对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按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层层报批,不利于其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索性避开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而现行政策却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的入世及产业升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投资风险加大也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要发挥优势,改善
不利条件。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其次要制定国际化战略及其实施步骤。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确定的长期目标和行动方针,企业国际经营战略的形成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经营战略。
国际化企业是推进经济国际化的主体,因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一般都经过商品国际化、国外生产和跨国公司3个阶段。从纯粹的国内企业到成熟的国际企业,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过程,而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组织功能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企业的国际化总是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国际化首先面临的一个战略抉择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国际化。我国企业既要积极发展国际化经营,又要谨慎地稳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和确定国际化经营模式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途径。
从现实来看,21世纪初我国企业依然应选择出口作为主要跨国经营方式,中小型企业和那些已进入国际市场而又不愿大量投资的大型企业,还应以直接出口为主,通过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随着企业实力和规模的壮大及国际经营能力的提高,再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已有丰富直接出口经验和大规模出口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应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争取早日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至于国外生产的具体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和实力,以及目标市场的环境和需求,来做出选择。一般来说,企业实力雄厚,而目标市场国家对进口设置了较高障碍,但对企业产品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和需求很大,这时可考虑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否则,应采取出口或对外合作的方式。
中国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和投资区位战略。
资源性投资仍是我国近期海外投资的重点。现阶段获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如铁矿、石油和木材等)是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重点。高精尖技术也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寻求高新技术资源是我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在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以及超导材料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些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利用率低,而在国际市场则前景广阔。因此,这些技术和相关产品应向消费和需求层次较高的发达国家出口,或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同时,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发达国家建立R&D机构,或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联盟,吸收当地技术成果,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
专有技术。主要指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术,包括古典园林、中国国画、中医中药、手工艺品以及传统食品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可以转移到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还可以通过海外华人网络向全球市场开拓。
中间性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的不少生产流水线,经过20年的发展,许多已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如彩电生产能力高于国内需求60%,空调器生产厂家开工率为30%,洗衣机开工率43.4%,电子产品中供大于求的产品达到
75%,这些产品扩大出口又受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因此,这类技术应尽早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更低一档的发展中国家,或绕过壁垒直接进入发达国家。
标准技术产业。一般指纺织、机械制造业等,其产品多趋标准化,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商品价格,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因此,这类技术可以转移到一些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交通便利的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并向第三国出口。
适用技术产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而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则比较适应,我国这类企业不仅可以直接出口产品,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贸易式进入,如通过代理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机构,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契约式进入,如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合作生产协议等,转移技术、商标、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三是投资式进入,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取投资新建、跨国并购和合资经营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贸易式进入的优点是经营成本低,灵活性强,风险较低。缺点是容易受贸易壁垒阻碍,对目标市场控制程度较低,还会受到文化的障碍,得到的收益也较低。契约式进入是低风险、低费用的市场进入方式。其优点是既可以把企业的部分费用分担出去,又可从技术反馈中获利,还便于进入那些对进口和投资实行严格限制的国家;缺点是对国外市场不能进行有效控制,未来扩展的弹性较小,并且它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竞争力优势的最佳选择。投资式进入市场,可绕开贸易壁垒,是企业积极利用生产国际化协作以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企业进入市场的方式并非是单一的,可能会几种方式同时并用。这取决于企业对客观情况和自身条件的判断,包括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生产、地理位置、外部经济关系和文化差异等,及国内的有关情况。企业进入某一给定产品的目标市场的模式选择,通常是这些相互矛盾着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企业应对目标国家市场的投资环境及候选产品项目做出审慎的评估和筛选,并对可行的进入模式进行利润收益、风险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最后确定进入模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劣势,努力在“走出去”中发展壮大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第五篇: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班级:07市场营销 林静 摘要: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表现形式,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须实施的战略。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的大背景和中国崛起的大环境都密切相关。先从中国企业走出的条件着手,列举出中国已经“走”出去或正在向此方向努力的企业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种障碍,并就其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走出去 ;障碍 ;措施
引言:
最近中国五矿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矿,不久前中国铝业也宣布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从而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纪录,这一事件再次激发了长期以来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争议。
一、中国企业走出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就是我们现在国民的GDP收入到了一定阶段,而根据国际上的这种专家还有目前咱们业内一般的认为,人均收入,在GDP达到一千美元以后,这个走出去就达到一个阶段。我们现在是人均三千美元的GDP,所以我觉得,这个从国民层面准备来讲,已经成熟。另外,从产业的角度来讲,50年代欧美企业走出去,60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70、80年代,韩国、东南亚一些企业走出去,到了90年代,特别是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必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不可能永远只把外资、外企“引进来”,自己的资本和企业却不“走出去”,更不能把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放在那里贬值。到目前这个阶段,对外开放不能只是单向的开放,必须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如果说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的话,中国企业也必须要走出去。从这三个层面来讲,我觉得都是到了非常成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大模式
1.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这种模式是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2.TCL品牌共享模式。
TCL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国斯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以期带动TCL 产品的出口,也带动TCL品牌的提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长期的共享,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3.联想借船出海模式。
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一个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使联想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在国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不过,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还在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联想国际化团队的整合能力。联想国际化的进程准备已有一段时间,从联想英文更名到成为奥运的顶级赞助商,联想为出海作了大量的铺垫。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
4.华为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模式。
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际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的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模式。其模式的挑战性是如何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而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5.长虹产品代理模式。
长虹的产品代理模式从形式上来看,是中国在现阶段企业走出去一种主要的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品出口有现成的指引或渠道,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缺陷是企业自有的品牌不突出,有时过于依赖海外代理,有时甚至有回收货款的风险。
6.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
中国目前还有不少国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林业等资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更大的发展。这种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为主,是中国为自身需要企业在海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投资额较大,其挑战是如何加强可行性研究,加强监管,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和损失。
7.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
中国企业这些年来,还有一种也可称为“走出去”的模式就是到海外上市。这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利用外资的一种更有效的新方式,不仅靠“走出去”借助国外市场带回了新的资金,也带回了更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8.温州星火燎原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些年也出现了一种方兴未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温州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这种自发的,经常是家族型的企业往往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和活力,是中国中小企业大面积“走出去”的开始,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挑战是如何加强行业协调,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在海外有序的管理,避免出现像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发生。
9.海外战略股权并购模式,如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工行投资南非标准银行,国开行投资巴克莱银行,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等。这种模式是战略投资,不一定参加管理,可以获得双方合作关系提升,获得股份增值的空间等。但缺点是这种投资往往风险很大,而且是一种长线投资,很多年后才能看到效果。
10.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场去承揽工程。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能排得上名的中国跨国承包公司。劳务合作模式是中国企业可以组织劳务出口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事业。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的资源大国,中国在向海外派劳务人员、海员、护士、研修生、厨师,甚至家政服务人员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由以上模式可看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以及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吸纳海外风险投资等各种方式,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在世界市场上改写了“中国制造”的概念。同时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时,各种各样的障碍在所难免,对此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重视。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大障碍
1.政治障碍。
比如,2007年4月1日,俄罗斯全面禁止外国人在露天市场从事零售贸易的法律正式生效,致使近20万华商受到影响。这种政治风险是单个企业难以抗拒的。
2.劳工问题。
近年来,在海外的中国企业中,劳资纠纷问题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一方面我方企业劳工权益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当劳资纠纷发生时,当地政府往往更多从工人利益出发,给企业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难度。上海汽车并购韩国双龙就因为工会的强硬干扰而使企业险些走入死境。
3.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困扰。
标准本来是一个公开的概念,专利是一个私有的、独占的概念。发达国家先设好了一个标准,发展中国家必须按他的游戏规则办,这个标准因此变成专利,实际上阻碍了自由贸易。要反制这个规则不是靠企业能做得到的,需要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做这件事。商务部2007年在WTO谈判当中,已经提交了这个议题。
4.没有能力做好事后整合。在海外都有过大手笔收购业务的京东方和TCL两家企业均宣布发生巨额亏损,其中,京东方亏损近10亿元,TCL亏损近7亿元。总结两家公司的教训时不难发现,虽然海外收购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但却应了那句老话:大不一定强。完成收购后这两家公司都存在与被收购企业在品牌、技术、生产与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整合不力直接导致了企业海外
经营陷于困境,同时还将母公司拖入亏损的泥潭。
5.中国企业品牌与质量的意识淡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包装。
6.制度性的因素的制约。比如在体制上的制约,包括人事、薪酬、审批的手续、外汇的管理等等。
7.反倾销等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贸易摩擦。金融危机对全球投资造成严重打击,不少国家为了渡过危机,重新拾起保护主义壁垒,对跨国投资也造成一定障碍。此外,在一些领域,一些国家对本国商业的保护或者地方情绪作祟,这些摩擦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屡屡受阻。
8.没有符合企业实际适应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商业模式。
9.缺乏大量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无法适应国际规范的管理机制与运营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了种种困难,要化解这些困难,除了企业自己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四、化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对策
1.在各大中心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咨询中心。
加拿大各个城市都有加拿大企业走出去的中心。改革开放三十年,现在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可以由商务部牵头,在各个大的城市中心,建立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咨询中心,为这些想走出去的企业做一些指导性的服务。目前商务部正在着手信息汇集工作,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经商处、商务处派出的机构联络,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与法规,并进行深层加工整理,弄清哪个国家哪个地方适合中国投资,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和行业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2.完善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政策,鼓励企业海外抄底。
现在去海外抄底是很好的时机,借鉴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促进与管理经验,在加强对海外投资的保护的基础上,加大投资促进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和完善国内金融服务价格政策体系的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担保及保险等更多的服务。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允许带资承包项目,积极探索BOT等融资方式,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加强金融服务和监管功能,重要的是要将商业银行纳入政府对海外投资、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及对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商业贷款的审批管理过程,由相关的商业银行部门负责审查项目的风险并进行可行性评估,提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改变普遍存在的“借贷”现象。另外,政府应该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海外抄底”。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甚至比国企经营更务实、策略更灵活、更富有效率,但却不像国企那样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以及获得贷款。政府是否也可以考虑出台政策,让民营企业可以用房产、企业资产等做抵押获得资金进行海外并购和投资,以及在税收和人才招聘上提供方便。例如浙江横店集团的照明电子系列产品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照明产品领域保持了技术上的竞争优势,95%以上的产品远销国外。
3.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积极应对知识产权困扰。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交涉的力度。美国和西方很多国家政府为本国企业说话的冲动是非常强烈的。在反倾销的问题上,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做得不对的应该改,但是如果是滥用了反倾销,滥用了知识产权的一些做法,滥用了商标法的做法,那么就要理直气壮地提出来,不能让中国企业吃哑巴亏。
4.提前对投资国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详细、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每一个企业对自己是否走出去,一定要有清醒的目的,作出一个商业的判断,对投资国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详细、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不是盲目响应政府的号召,来一个政治运动走出去,这样走出去,十个有九个会败阵回来。
5.吃透国家参与签订的各种国际投资保护协定,在企业投资发生风险后,积极寻求国家主管部门和相关国际机构的帮助。
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很多努力,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一个更好的气氛。中国企业走出去,就像一个孩子远走高飞,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更需要母亲的关爱,更需要国家的关爱。政府应积极和国外签订投资保护协议,签订一些对保护公民的领事方面的条约,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国外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国大使馆、中国政府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6.利用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力量,为企业“走出去”增设保障。
以往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的多为外贸企业,实际上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同样也可作为企业控制对外投资风险的“防火墙。
7.善于选拔使用国际化人才,特别是所在国本土人才。
如果真正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环境的这样一些人才的话,中国企业走出去,就会顺利得多。但是培养一批国际化的人才,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所以在这个方面,也要借助于外力,也就是应该在国际化的,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人才,利用当地的人才为企业服务。现在华尔街大量的人才失业,裁员十万,中间有很多是中国的留学人员,很多是华裔的人才,这是中国吸纳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很好的机会。
8.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回报当地社会。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除了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差距外,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特别是不善于处理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要注意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这样就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顺利实现本土化生存发展
金融危机在打击全球资本流动的同时,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一些成熟的领域寻找新的机会。比如,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中金融类投资增长就很快,增速达741%。只要努力克服困难,中国的企业是可以站在世界市场的高端,更多的企业也将进入世界五百强。
参考文献:
1.赵伟:《 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2.王其辉:《国际经济合作》,第3期
3.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