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提案
关于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4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侨办会同商务部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对外经济,走出去战略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显著增强。2013年前11个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0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中,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作为海外投资的先行者或参与者,充分发挥海外人脉、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为企业“走出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国企业“走出去”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企业国际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多数企业“不敢走出去”、“难以走出去”或“走不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国际化水平不高;“走出去”信息不对称,支撑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境外融资难问题突出,企业“走出去”成本居高不下;国际化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国际化的瓶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扫除了诸多障碍。企业“走出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的政策支撑体系,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和所在国的情况,在语言、文化、法律、环境等各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虽然身在海外,但心系祖籍国,有能力也有强烈的愿望为企业“走出去”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一、立足海外侨务资源,建立企业对外投资信息平台
国内企业与境外市场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信息较闭塞,很多国内企业有“走出去”的愿望,但缺乏对境外市场情况的详细了解,无法付诸实施;一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经营规范,导致海外项目不理想。建议充分发挥涉侨部门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络桥梁作用,整合对外投资主管部门现有信息资源,分国别建立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产业投资环境、法律及市场风险、科研合作项目、投资合作项目、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所需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构建行业内、跨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走出去”企业之间的交流,推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有序竞争,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二、借助海外资源优势,构建“走出去”企业境外服务体系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欧洲各种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非常严格,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的并不多,企业亟需提供报批、金融、外事、资讯等综合服务;企业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是影响对外投资的普遍因素,需要当地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走出去”的企业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是其开辟海外市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建议充分利用我国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众多的优势条件,促进组建法律、会计、商务等各类华人华侨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国内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聘请当地华侨华人作为投资顾问、金融、税务顾问;以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等技术人才为主组建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以便于与投资地政府的沟通。
三、发挥海外人才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新设或并购方式从事生产和实体经营的境外投资明显增多。对外投资转型升级呼唤企业经营管理队伍转型升级。建议在企业自身加强国际化人才开发培养的同时,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多组织一些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海外有专业技能的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的作用,帮助组建国际化、专业化团队,实施本土化经营。积极拓展国内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将人才引进资助政策范围延伸至“走出去”企业引进的在海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管理型人才,引进专业拓展到外经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引进项目拓展到中资企业海外合作项目。
四、积极与海外侨商合作,定期开展海外投资项目专场对接会
与海外有需求的侨商或者工商社团合作,请他们提供相关的招商项目、招商信息,特别是在工商、工程承包、农业、矿产及高科技等领域,吸引国内有兴趣的国有、民营企业参加,促成合作。利用海外重点侨商的网络资源和经济实力及技术优势,推动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与其合作,实现强强联手。组织有海外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产品优势的企业赴海外考察交流,利用各地侨务资源的优势,搭建网络,为其考察交流提供便利,促使海内外企业共同合作。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海外华侨华人》课程论文
对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思考
导言:商业是中国华侨华人的基本经济,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他们凭借勤奋和智慧在商海中占据了自己的坚固立身之所,那么当时间推至如今的全球化市场浪潮,聪明的华侨华人们该如何应对
一:华人经济遭遇了什么“瓶颈”?
早年“唐人街”上的华人,靠“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来“讨生活”。这种状况既和老一辈华人的文化程度低、缺乏资本积累有关,也与历史上各国的排华政策有关。
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似乎也缺少一个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所谓“海外华人”的数量。通常的说法为“几千万”,而对于这一“几千万”的认识,则往往从3000万到8000万不等。
其实,从宋末以来,中国地区向东南亚的人口迁移就一直存在。就这样,经过数百年的奋斗和经营,他们在东南亚立足下来。今天,海外华人中的80%,正是居住在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华人,他们已经形成了颇有实力的“华商族群”。
另外20%的海外华人,足迹遍布全球,从北美、欧洲到澳洲、非洲。他们的祖辈大多是近百年来到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
华人族群最初移民到海外时,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排斥,不得不聚居在一处,和衷共济,逐渐形成了“唐人街”。
在这种早期“唐人街”的形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海外华人的生存方式——“三把刀”模式,即靠剃刀、剪刀和菜刀去挣生活的较低级经济活动阶段。这种状况的形成,既和老一辈华人族群的文化程度低、没有资本积累有关系,也和历史上各国形形色色的排华政策有关。
二战之后,欧美各国逐渐放弃了种族歧视政策,东南亚的华人资本家也开始向欧美再次移民,新移民的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当代华人的经济活动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旅美多年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即使简单地从“职业”这一角度看,海外的华人经济也已经今非昔比,目前的华人“更多从事高科技、经济师、会计师、律师、医生等专业职业”,“如果说第一代华人是打工仔,那么,第二代已经变成了白领或者金领了”。
当前海外华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行业上高度集中,在资金上高度分散。如何改变这一现况,摆脱困境与危机,是今天的华商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欧洲的情况作为个案考察,华人经济到20世纪末已经开始其多元化经营进程。但是从行业上看,餐饮业、服装业和皮革加工业依然是华人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中餐馆9000家,法国的中餐馆超过了5000家,西班牙中餐馆也达到3000家,其中巴塞罗那就有600多家;华人的皮革加工业在南欧,尤其是在意大利、法国占有重要的位置,意大利普拉托一地就有华人经营的大小制衣厂近千家;法国巴黎的华人制衣厂也有300多家。
在整个华人经济中,对金融、高新技术、律师、会计等行业已经开始触及,却尚未形成规模,主要形式是零散的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也是以华人为主。
这些现实,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正面意义上,海外华人经济确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构成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海外华人经济却又陷入了一种困境之中
二:为什么经济必须转型
有学者预测: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预测反映出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的趋向。与这个世界潮流相适应,中国经济也在加大服务业在业结构中的比重。
正是在这个全球经济产业调整升级的历史关口,华人经济也到达自己的历史转折处。
华人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展开,资金、人员转向了更具生命力的高新科技领域。目前,电子高科技产业领域内,华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移民国家均保有可观的份额。这一被“逼出来”的转型
虽然可能对传统的华人经济形态带有某种怀旧,但更多的人越来越意识到,“行业过于集中,资金过于分散”的传统华人经济业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随着海外华人人数剧增,其资本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和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科技社团不断出现,华侨华人的传统产业已经出现危机,这些传统产业里的特征也已经成为今天华人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出路选择:我们能创造全球“华人品牌”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通道,也是华人企业的表演舞台。如何实现中国经济与华人经济的共同发展,正是华人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契机。
虽然存在种种疑虑、困惑和争论,但是,一切都在表明,海外华人经济已经成长为一支强有力的经济力量。它不仅仅是其所在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在海外的重要延伸,是中国商品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
如今,国内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此,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国门,从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从内向型经济走向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这个当口,海外华人企业,恰恰处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通道之中。
不过,如何把握历史契机,实现转型升级?答案并非不言自明。升级自然是大势所趋,转型却依然需要“寻路”。
创造出永久性的“华人品牌”,的确具有难度,但是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
如果说,“唐人街”曾经代表了一代华人在世界各国生存、打拼与发展的形象。那么,新一代的华人则表现出更多元和更开放的姿态。今天的华人经济已经逐步摆脱“主要在唐人街”的状态,日渐融入到了居住国主流社会经济当中。如王辉耀所说:“在硅谷、在华尔街,在主流社会和跨国公司,可以说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处处都有华人的身影。”然而问题是:走出“唐人街”之后,华人经济又将在全球舞台中,演绎出何种动人心弦的形象呢?
对此,一种简明扼要的回答是:立足现有的资金、经验、人才、市场,整合力量,把零售的“连锁”起来,把零散的“规模”起来,把零乱的“标准”起来,最后形成永久性的“华人品牌”——不妨用“品牌战略”来概括这一回答所包含的全部诉求。
为了达致这样的目标,有许多工作就应该摆上案头了。
从整个的产业布局来看,应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服务业本来就是海外华人经济的优势产业。现在更应以华人经济的转型作为契机,继续强化这一优势地位,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以取得未来竞争中的先手。
从内部的管理来看,当务之急是改善家族经营模式,注入先进管理方法,使企业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转化。
从外部的营销环境来看,华商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应该成为一个共同目标。
从品牌的社会形象来看,增强社会责任也是当前的华人企业应该致力以求的。目前的中国企业,有多少能够真正参与世界事务,参与世界性的话题?这种影响世界、影响价值判断的介入能力,并不是一种务虚的能力,恰恰是在创造华人品牌过程中最大的务实能力。
最终,华人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要通向的正是让人感到激动的“华人品牌”。它不但创造出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还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认同。其集中表现就是和谐共赢的“和”文化,就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全球经济呈现出来的大方向,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智慧恰好不谋而合
寥寥数语,作为对华人华侨经济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对海外华人华侨经济与中国关系的重新思考》 参考网站:广东侨网
http://
第三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
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
导言: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史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经历了从一个封建王朝到21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批批的海外华侨华人的不同的历史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要关心国际社会华侨华人的生活动态,着力维护华侨华人的利益。
回顾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的推动,对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力支持,对实现祖国统一起积极作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首先,中国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华侨华人功不可没。辛亥革命时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立志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之时,得到海外广大华侨政治、经济、舆论宣传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华侨华人支持和参加孙中山在海外创立的革命组织,创办报刊,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摇旗呐喊,另外,他们还从经济上鼎立支持辛亥革命,直接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后,海外侨胞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了抗日爱国高潮,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祖国抗战,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国际援华活动。据记载,1939年3月至9月,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南洋各地华侨机工3192人,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和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之中,他们在千里运输线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亟需的军用物资运到前线抗击日寇。其中,在滇缅公路战时运输线上,死于战火、事故和疾病者逾千名。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的大力支持,从中可见,华侨华人与祖国人民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中华民族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人们的艰苦奋斗,在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们逐渐摆脱贫穷,过上富足的生活。华侨华人大力支持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规模地来华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华裔科学家致力于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在海外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造福桑梓、兴办各种公益事业,推动了侨乡的发展;广大归侨侨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开展民间外交,推动政府外交;华侨华人在大陆的投资的比重是最大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即国侨办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总额达3300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新华侨,人数已有千万以上,仅福建省福清市就有近30万人,福建省有100多万。全国新华侨每年至少能寄回家乡1000亿美元,在海外有闲资至少在一万亿美元之上。尤其是近年来,携带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知识,多形式回国创业或为国服务的新华侨华人越来越多。他们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是我国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资源。
海外华侨华人在促进中国和平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08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企图通过所谓的“民主”投票方式大搞“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在那之前,全球华侨华人同仇敌忾,纷纷起来抗议这个无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公然挑衅两岸关系的阴谋。由于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海外华侨华人在世界范围内举行各种形式的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陈水扁等人的阴谋没能得逞。
又如,2008年我国在北京举行了世界级的重大盛会——北京奥运会。在奥运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阻挠事件,其中,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的阻挠事件最为严重,2008年四月七日,巴黎华侨华人聚集到埃菲尔铁塔下,等待奥运火炬传递,部分“藏独”分子挥动抵制奥运的小旗子。为压制他们的嚣张气焰,华侨华人及留学生挥舞手中国旗,高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确保火炬的顺利传递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海外华侨华人还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宣传中华文化,对促进我国文化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完整的华人华侨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传播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周南京说,华人华侨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让全世界认识和享受了中华美食,也通过会馆社团把儒家哲学介绍到海外,还通过兴建华文学校、创办华文报刊、出版华文书籍将中国语言、文学、戏曲等等传播异域,而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也因他们的努力而得到了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承认。
华人华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广东开平碉楼古建筑群,是从19世纪20年代起出现的特殊文化景观,从五邑侨乡走出去的老华侨对它格外钟情。中共开平市委书记赵瑞彰介绍说,为了让凝聚中华文化的碉楼艺术得到世界的认可,海外华侨华人自己掏钱举办碉楼专题摄影展、画展,在英文主要媒体刊登大幅广告,桑梓之情令人动容。新一代华人华侨对于向居住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不减。不久之前,在美国星桥艺术中心和旧金山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华人社团的帮助下,中央电
视台《同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大型晚会在美国圣泽西体育场举行,这是中国的电视台首次在美国举行大规模演出,近两万海外观众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
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着力维护华侨华人的利益。努力为新华侨华人创造生存发展条件,为促进新华侨华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外交、经贸和民间渠道鼓励和协助新华侨华人创立新的华人社团,关注和协助华侨华人改善在所在国的处境,以凝聚华人族群的群体力量,另外,还要保障新华侨华人在国内的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其国内亲属在工作、生产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侨眷解决办理移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海外的同胞,祖国的大门始终都为你们开着,随时欢迎你们回来探访!
参考文献:
1.《华侨华人在华投资》
2.《南方日报》
3.网址:
第四篇:《海外华侨华人》课程论文
各阶段各地区华人移民19世纪50年代、近20年以来;四邑地区、温州地区、福州地区
中国人最早移民加拿大是在19世纪50年代。那时,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弗雷塞地区发现金矿,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渴望发财致富的的人们前来淘金,希望能从此改变自己贫穷的经济状况。中国人也不例外,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淘金的中国人自不必说,远在中国本土的人民也跃跃欲试,纷纷前往,华侨在加拿大的生活就此开始。
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是近代史上中国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历史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当时世界移民大潮的波涛中出现的。在通常情况下,国际间移民现象的出现,都是由移民者所在的家乡国的“推力”和他们所向往的接受国的“拉力”这两种因素的混合而决定的。这两种力推动了人类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移民热潮①。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模式也是如此。不过,除了上述的“推力”和“拉力”这两种主要作用力之外,汽船代替木帆船在大海航行,中国政府放松、乃至解除对中国人移民海外的限制,中外交流渠道的畅通等,对中国人移民加拿大无疑也起了很大作用。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移民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其主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华人移民活动是这个主流的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中期以来, 大陆移民在华人国际移民潮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新时期以来,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关系越来越密切,移民活动与海外华族的存在与发 展密切相关。因此,正确认识华人国际移民现象,正确对待国内居民向国外移居,是我国政府制定稳定、有效对海外华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人移民目的地:战后的华人移民趋向与世界移民趋势一致,即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移民。各国移民的政策与法律相差甚多,接受华人移民的数量也大不相同。大体上北美是华人移民的最佳去处,其次为澳大利亚与西欧,再次为东南亚国家。南美、南太平洋国家也成为部分华人移民的去处,但这些地方多作为向发达国家再移民的中转站。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是华人新移民的首选地区, 也是容纳华人新移民最多的国家。通过这些数据的现实,华人移民的原因也是出于经济方面为前提,出国寻求更多的发展。
在中国这么多省市中,福州的规模比较宏大,但福州地区的国际移民网络几乎是 20世纪 70年代后才建立的。近30年来,福州人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移民目的地,并在短短数十年间建立起了移民美国、日本、欧洲乃至南美洲的网络。1978年至 2003年,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约 250万—280万人,其中福州籍移民约 70万—80万人左右,且高度集中在美国,美国的福州籍移民约有 60万人。福州并非传统的移民输出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输出了远
超过其他传统移民输出地区输出的人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移民网络。同时,福州偷渡客也让发达国家防不胜防。1979年中、美建交后,开始了福州人直接以家庭团聚为由申请移民的初潮。20世纪 90年代初期以后,美国的福州籍移民人数激增,亲缘关系的连锁移民效应大规模显现,以家庭团聚为由从福州直接合法移居美国成为福州人移民美国的主要方式。根据 2002年 10月底在福州地区所做的侨乡入户调查,有一个人带动了 200多人移民美国。
根据调查的初步结果,福建省新移民估计有 90万—100万人,约占中国大陆新移民数量的 35%以上。福建省新移民输出地高度集中在福州地区,数量达 75万—80万人,其中约 60万人移民美国。福建省新移民中通过非正式渠道出国的占 40%—50%。20世纪 90年代以前,在移民美国的福州人中非法移民所占比重较大;9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福州籍移民中,合法移民逐渐增加,约占一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大一部分非法居留美国的福州人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又申请其亲属合法赴美,因此,福州人移民美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移民美国的福建人主要源自闽江口地区,其中长乐市人 18万—20万人,连江县人 8万—10万人,福州市人(不含所辖县、市)约 15万—16万人(主要来自郊区的亭江、马尾、琅岐)。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是各国文化都在交流、融合着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华人移民,并取得了当地的国籍,不过华人们依然心系祖国,从这几年在国外发生的一些华人为祖国抱不平,游街等等,都看出虽然现在华人移民是种大趋势,也不管是否已经拥有别的国家的国籍,华人终究是炎黄子孙。在这个大前提不变之下,促进各国的交流也是无可厚非,不过中国的人口基数还是大,尽管现在很多人移民,也不会对人口造成多大影响。
参考资料:
1、庄国土:《对近20 年来华人国际移民活动的几点思考》 1997年,第二期
2、庄国土:《近30年来的中国海外移民 :以福州移民为例》 《世界民族》 2006年第 3期
第五篇:新形势下发挥新华侨华人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新形势下发挥新华侨华人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新华侨华人(以下简称新侨)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为涵养我市新侨资源,落实海外引才计划,鼓励新侨回国创业或服务,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在王克胜和高瑛副主席的带领下,以进一步发挥新侨作用为主题,通过听取汇报、搜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外出学习等方法对我市新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根据新侨资源的特点,分析新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发挥新侨作用的发力方向,梳理出一条涵养新侨资源,服务“三个扬州建设”的有效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新侨的基本情况
新侨是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出现的新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国家公派或自费出国定居国外的留学生人员;近些年来一些投资移民到海外的成功企业家及技术移民;老华侨在国外的二、三代;在国外经过打拼站稳了脚跟,融入了当地社会的一批出国经商或务工人员等。据《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新侨总数在600万以上,他们对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团结海外乡亲,以及推动居住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扬州是江苏省重点侨乡,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十分关心、支持家乡建设,随着海外侨情的变化,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新侨逐渐成为当前海外侨团的重要力量和我市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扬州”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新侨的基本特点。与老一辈相比,我市新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知识层次更高。老一辈扬州人以“三把刀”为主要职业走出国门,经济实力和文化层次都不高。而新侨中大部分是以求学为主要目的,通过求学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他们往往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出生,成年后接受的是西方文化。中西文化碰撞形成的知识和理念,丰富了他们成长和创业阅历,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从去年调研已掌握的1400名(不包括公安部门提供的留学人员资料)扬州海外人脉资源信息资料看,约75%是新侨,其中经常联系的博士约300人,硕士约200人,主要分布在美加、澳新、日韩和新加坡等国。据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反映,2000年以来,我市有各类留学生5048人。二是从事领域更广。与老一辈扬州人大多从事餐饮、理发等传统服务行业相比,扬州籍的新侨中有不少专业人士在数学、化学、生物基因工程、医药、金融、电子科技、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例如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丁玖博士、德国基尔大学著名生物学家蔡大广博士等等,他们的成就引人注目,在国际数学、生物基因研究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发展意识更强。新侨思维模式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按市场规律办事,既重“名”也讲“利”,更注重环境与回报,哪里更适合他们发展,他们就去哪里。据了解,扬州籍海归大多数首选在北京、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创新创业,也有不少非本地籍海归来扬州创新创业。近几年,我市对外投资总额约1.1亿美元,涉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务工人员约9000人,主要是建筑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四是乡土情结更浓。新侨发展意识和国际流动性较强,但他们中有不少人从小就在国内长大,接受过中华文化和观念的培养熏陶,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植下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不少新侨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都生活在扬州,他们同家乡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谋划事业发展时,考虑回国或回家乡发展的因素,还是占具了较大的权重。近几年,在扬州落户的获得国家、省、市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约50%是扬州人,还有一批新侨采取柔性服务家乡的模式。
2、新侨工作的主要做法。我市侨务工作特别是新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五侨”部门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向海外抓拓展,围绕目标抓落实,深入基层抓服务,创新工作思路,在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工作的同时,努力开拓新侨工作新局面。一是宣传联谊。2000年,市侨联在全省首家成立了以新华侨眷属为主体的新华侨工作联谊会,下设新华侨眷属、出国留学人员家属和留学回国人员三个分会,通过联谊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侨心,编制《扬州学子在海外》影画集。利用扬州侨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重要媒体发布我市人才政策信息。二是为侨服务。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市《关于进一步做好为侨服务工作的意见》,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新侨国内眷属服务工作和侨务信访工作;市侨办利用扬州华商会帮助侨港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为侨资企业健康发展服务。三是引资引智。市相关部门组织“海外专家博士扬州行”和“绿扬金凤计划”等引才活动,以省“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 为契机开展引资引智活动。聘请以新侨为主体的海外顾问,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利用经贸旅游节、运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引项目、荐人才,为项目和人才牵线搭桥。四是收集资料。信息资料是开展侨务工作和引资引智工作的基础,涉侨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各自的渠道分别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建立了部分重点人士、社团、新侨、归侨侨眷及侨资企业等资料档案。
3、新侨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华侨华人投资在我市引进利用外资中占有一定比重。据统计,2010年华侨华人投资实际到账外资2.52亿美元,约占全市利用外资的15%,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末,我市侨港资企业占整个外资企业数的比重约45%,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占同规模外资企业数的46%。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成为扬州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三年来,随着招才引智政策力度的加大,我市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12人获国家“千人计划”、76人获省“双创”人才、108人获“绿扬金凤”计划人才资助。据了解,目前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共30家,创业领域涉及“三新一网一书”等高新技术产业,许多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王彬博士的超高频物联网技术,冲破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俞昌博士的疾病早期诊断、靶向治疗技术,将对生物医学领域起到巨大和深刻的影响;陈鹏博士对白光外延片的产业化进行研发,掌握了衬底剥离、表面粗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华侨华人在我市社会事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爱心捐助是海外华侨华人最真挚的奉献。我市华侨华人每年积极参与爱心捐赠达500万元左右,惠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扬州与海外的经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新侨为我市出访团队提供服务,帮助联络邀请相关人士,为扬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献计策、荐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旅居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华侨华人艺术家应邀来扬举办画展、音乐会,搭建沟通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二、我市新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各级侨务部门为侨服务、发挥新侨作用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国家、省和市对侨务工作的要求,以及利用新侨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
1、新时期做好新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一是新侨工作缺乏计划性。新侨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不够明确,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全市性的新侨工作实施规划滞后,各涉侨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未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整合侨情资料措施不力。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籍人士进行了调查,目前汇总工作尚未完成,相关部门各自掌握了一部分新侨资料,但缺乏统一且相对完整的新侨信息,现有的资料不全面,加之新侨在国外变动较频繁,住址、工作单位、从事行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未能有效跟踪,有时双方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挖掘新的工作对象和培育新的侨力资源成为空话。三是海外侨务开拓力度不大。对海外侨情,特别是对新侨和新生代的侨情掌握少,对海外扬州人师生会、同乡会、校友会等社团组织情况基本不掌握,对我市新侨资源相对集中的欧美、日韩、澳新及港澳台地区重要的人脉线索缺乏有效的联络和跟踪,海外侨务作为不大。
2、新侨工作机制建设滞后。一是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尚未形成。2005年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国内外形势和侨情资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建立健全社区侨务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社区侨务工作制度,构建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并把重点拓展新侨、重点人士及社团、新归侨及海外回国创业等人员的联络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而我市的社区侨务工作还处在抓典型示范阶段,未由点到面铺开。二是侨务工作活动平台搭建意识不强。侨务工作要通过平台建设来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省内外不少城市把构筑有效平台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打造活动品牌,定期开展活动,联谊推介,影响较大,效果较好,而目前我市有些活动“声势大、作用小”,缺少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能把扬州籍海内外优秀人士凝聚起来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侨务工作力量薄弱。人手少、经费少、要求高、服务面广是侨务部门面临的主要矛盾。侨务工作不仅仅是侨务部门的事,随着侨务工作的对象不断扩大,培育和发展一支包括新侨及其眷属、海外重点人士及社团、海外回国创业人员等在内的侨力资源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3、侨务工作方式需要转型。为侨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侨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侨务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做人(侨)的工作,中心是“服务”二字。从省内外先进地区做法看,侨务部门现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招才引智。目前,我市招商引资指标成为侨务部门的刚性任务,压力很大,招才引智要求相对淡化,怎样从招商引资逐步过渡到引资引智并重,最终转变到以招才引智为中心任务是当务之急。上海市侨务部门在2009年初推出并启动以侨务引智为核心的“海星工程”,把侨务引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落实,并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探索出“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有效的工作模式。省内苏南等市的侨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也由过去招商引资转变为现在的联络联谊、牵线搭桥、招才引智。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4、新侨群体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发挥作用的领域有待拓宽。新侨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文化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虽有交流和合作,但规模不够大,还没有实现常态化,从我市情况看,开展和扩大这些领域的交流合作有优势和潜力。二是创业成效不够显著。新侨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匮乏、销售网络不畅、信息渠道闭塞、管理经营经验不足等种种困难。由于对企业的后续扶持跟踪不够,企业发展速度不快。留学生创业园吸引留学生企业入驻的进度相对缓慢,无锡留学生创业园近两年就进驻企业75家,而我市留学生创业园从成立以来只进驻企业30家。三是人才得而复失的状况堪忧。有些新侨的高科技项目较难寻觅到与之形成上下产业链关系的合作伙伴,加上对已回扬创业或有意向回扬的新侨了解不深不细,特别是对他们拥有的知识产权、项目的发展前景缺乏了解,人才有流失的可能。
三、新形势下做好新侨工作,进一步发挥新侨作用的建议 新华侨华人作为沟通中外合作的桥梁和海外优秀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侨资侨智政策措施的连续出台,以及我市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新侨回国回乡发展提供了主客观可能。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上关注、关怀、开发、利用新侨资源,发挥好新侨作用。
1、更新观念,深化认识,重视涵养资源。当前,海外华侨华人正处在“新老交替”时期,新侨愈来愈成为重要群体和中坚力量。要使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处理好利用与涵养的关系,重视新侨资源的培育涵养,蓄积并保持发展后劲,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支撑。一是制定侨务工作整体规划。据了解,我省无锡、苏州等地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制定了侨务事业发展规划,南京、常州等地也制定了侨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建议我市加大力度,加快制定侨务工作中长期规划,专项推进新侨工作。二是建立侨情(新侨)资料库。侨情资料是涵养新侨资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从这几年调研看,资料缺失是我市侨务工作的软肋。建议政府根据职能,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侨情资料,加快收集、整理、建档。通过社区、乡镇、海外社团、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收集新侨资料,对每年入库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提出目标要求,并不断进行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侨社团组织库、新侨专业人士类型分布库及新侨企业家资料库,力求将资料变成资源,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加强对留学生的关注。留学生群体是重要的新侨资源。在调查中,留学生家属普遍谈及,出国留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爱乡之心,有的利用国外网站自发地宣传我市的招商政策,有的自愿为家乡的招商代表团当翻译,是我市在海外为国服务和回国服务的新生力量。建议侨务部门把定期与留学生家属保持联系作为了解学生在国外情况的基础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关心他们在国外的健康成长,激发他们学好知识,为国争光,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2、立足长远,注重实效,构筑工作平台。侨务资源在海外的分散性特点和侨务工作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侨务工作必须注重创立有效的工作平台。可考虑建设以下平台:一是海外联络平台。树立“大侨务”观念,冲破地域界限的束缚,扩大与海外新侨和社团的联系。建议在新侨中选择一批愿意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重点人士,作为海外引才信息员,利用他们在国外的有利条件增辟海外工作联络点,使之成为我市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的中介网络和信息渠道;在我市新侨相对集中的美加、澳新、日韩、新加坡等国家推动成立同乡会,与海外扬州人之间建立正常联络机制。我市到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等经贸活动时,要把与新侨开展联谊纳入活动议程,以进一步发展与海外重点社团、重要侨领和海外重要专业人士的关系,通过组织联谊活动,加强了解,帮助推荐人才,提供人才信息,寻找合作渠道。二是活动交流平台。在利用好新华侨眷属联谊会、海外交流协会、华商会等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要拓宽这些民间组织工作的面和深度,扩大其影响;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借鉴省内外有关城市的做法,成立“扬州海外乡贤大会”、“扬州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扬州海归创业人士联合会”等组织,定期开展交流推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建议设立“华侨之家”活动中心,宣传扬州华侨华人创业的足迹、发展历程及爱国爱乡善举,丰富侨乡文化内涵,同时为归侨侨眷、海归人才定期举办活动提供便利场所。据了解,目前全省除了盐城和扬州,其它各市都建立了“华侨之家”活动中心。三是对外宣传平台。在国外的新侨虽然与国内亲属关系密切,但对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回国创业的积极性。对于从小接受的就是国外教育的华裔新生代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要加强海外宣传工作,建议重点选择影响大、势力强的海外华文媒体,与之合作,构建以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为支撑的外宣平台,并将外宣平台与同学网链接。通过宣传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引才引智政策,以及在扬创新创业成功的海归人才典型,加深新侨对扬州的了解和回国发展事业的愿望。四是文化传承平台。要发挥我市教育和文化资源优势,扩大与海外交流合作,建议在相关部门联合的基础上,建立扬州市华文教育基地和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利用扬州丰厚的教育资源,联合扬大等院校开设海外新侨子女夏令营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传承中华文化和扬州文化,增强华侨二、三代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
3、统筹协调,通力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和网络。一是健全社区侨务工作网络。随着侨务工作不断深入,为掌握侨情和为侨服务,建议加强对社区侨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构建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区一级建立社区侨务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的社区侨务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指导;街道和社区安排专(兼)职侨务干部,具体组织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把广泛联系海内外侨胞,重点拓展新侨、重点人士及社团、新归侨及海外回国创业等人员的联络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二是建立五侨联动机制。要建立市人大民宗侨台委、侨办、政协港澳台侨委、侨联、致公党扬州市委“五侨”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新侨工作。“五侨”部门除了相互通报工作情况、共同学习侨务方针、政策外,定期会同其他涉侨部门对侨务工作方面的重点议题,共同研讨,形成共识,制定方案,分头实施,发挥合力作用。三是加强侨务工作队伍建设。海外侨情的变化和新侨工作的特点对侨务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归侨侨眷和留学生家属的思想、环境、经历不同,对侨务工作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要培养一支有一定侨务知识,在侨眷中人缘好、善交往、肯奉献的侨务干部队伍;同时要通过自荐、推荐,形成一支包括新侨及其眷属、海外重点人士及社团、海外回国创业人士在内的侨务工作队伍。
4、强化服务,情利并举,扩大联谊交往。为侨服务、联络联谊对涵养和拓展新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做好新侨及其眷属服务工作。随着海外新侨迅速增长,国内眷属和子女都在国外的“空巢家庭”增多,有些新侨在国外还处在求学、创业阶段,关心他们在国内眷属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眷属的困难,维护好他们合法权利,切实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是侨务部门及全社会服务新侨的“侨心工程”,要形成一定的工作规范,把服务落实到实处;针对我市海归人才反映的尚未形成为回国创业人才服务的合力作用问题,建议我市尽快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为海归人才提供出入境手续办理、落户、融资、购房购车、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研修培训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帮助新侨拓展海外人脉关系。新侨多以“专业”立身海外,独自奋斗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一定层次的社交圈是他们跻身主流社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平台。鉴于这一需要,发挥侨务部门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在关键时候能“找得着、用得上、靠得住”的重点人士拓展华人社交圈,可以介绍有共同专业和家乡背景的新侨相互认识,或介绍参加相关华人技术社团、同乡社团,发展他们的联系,时机成熟时,发展几个海外联络骨干,建立联系网络。促进他们在海外发展的同时,建立新侨海外联络点和群团组织,有利于提高海外联络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三是构建“大外联”格局。以联络联谊为抓手,用小侨务带动大外联,大外联促进大侨务。在工作范围上,突出重点人士和重点地区;在工作对象上,突出重点人物和重点社团;在联谊交往上,突出深交广交知心朋友;在工作层次上,突出中青年一代和新侨;在工作方法上,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本市籍与外市籍相结合,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
5、扩大领域,汇聚侨智,拓展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好新侨工作,归根到底是要利用他们的智力、实力更好的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是要充分发挥新侨智库作用。引进新侨智力服务于扬州的经济社会建设,是新侨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利用新华侨联谊会、海归创业人士联谊会等常设平台,建立海外人才智库评议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为我市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建言献策。同时,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对引进的或即将引进的项目进行鉴定、评估,弥补我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技术市场的不足。二是要促进侨智与民营企业嫁接。新侨大多掌握专业技术,但对本土情况不完全了解又缺少创业资金。据了解,我市部分民营企业已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空间,有较完整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有转型升级的迫切愿望。我市相关部门要定期召开海归人才创业成果推荐说明会,加强对接,有针对性地推荐项目和产品,积极做好海归人才和本地企业的资源嫁接联姻工作。维扬区阿珂姆集团和海归博士王飞创办的伯克生物合股合作,为民营企业走科技发展之路拓宽了思路,也为海归人才创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三是要扩大与新侨资源合作的领域。调研中了解到,扬州在海外的新侨资源中有不少从事教育、文化和科研工作,而且具有较深的造诣和影响,建议我市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联系和沟通,探讨联合办学、科研和培训等合作方式,并主动邀请他们短期回国讲学,开展文化、技术交流,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我市教育、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