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
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
发布时间:2009-6-17信息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纪良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中介组织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对如何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的意义。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融资问题、技术问题、生产协调问题、经营管理问题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依赖政府的扶持转向主要依托市场力量寻求发展,其中市场中介组织将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由于市场中介组织的出现,在市场运行中就形成了“政府——市场中介组织——中小企业”关系链,并构成了新的经济机制。在新的经济机制中市场中介组织处于核心地位,它上可以接受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可以组织市场运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进而影响中小企业的运转过程。市场中介组织创造了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点,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中介组织是解除中小企业服务资源瓶颈的重要手段,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良性运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市场中介组织可以扶助中小企业跨越产业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垒,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通过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信息搜寻可以提高搜寻效率、降低搜寻成本,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市场中介组织目前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中介组织非市场化运作。业已成立的许多风险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其机构大多属于政府或准政府性质,与完全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由于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还只是“望梅止渴”。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基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资金。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在运作中难免只是体现政府意图。
2.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中介服务的组织工作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最缺乏人才,但至今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交流、技术和管理培训的中介服务组织却不多见,有关方面培训和服务力度也明显不够,企业诊断、法律咨询、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也很欠缺。
3.中小企业信息中介组织很不健全。中小企业信息机构基础薄弱、人员少、素质差,信息服务的攻能低,收集的信息明显不足或针对性不强,难以成为中小企业决策的依据。当前许多信息机构相当部分信息网的管理体制仍是行政性质,起不到积极的服务作用,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对策来有效调节自身需求环境的适应性,不能形成以中小企业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组织体系。
4.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其原因:一是中介组织与中小企业在数量上不成比例,使中小企业意识不到中介组织的存在,更没有形成利用中介组织为自己服务的习惯;二是中介组织的服务机构不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不愿意利用市场中介组织;三是在中介服务费用方面存在矛盾,由于管理的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双方担心受骗谁也不愿先付出,结果难以达成交易。
三、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的目标模式是:经济成分多元化、组织类型多样化、服务功能全面化、活动方式法制化、系统运行网络化。
1.经济成分多元化包括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两个方面。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是指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的经办者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集体,还可以是个体和私营企业主,当然也可以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指由于市场中介组织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重大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无论是协会性组织还是学校、研究部门,都可以参与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投资。国外的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2.组织类型多样化是指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的组织形式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综合性组织又可分国管理型和服务型两类。专业性组织基本上都是服务的,管理型的综合性市场中介组织公中小企业协会为主,服务型的综合性市场中介组织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主。专业性的市场中介组织含糊按不同的服务内容分别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3.服务功能全面化是就市场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内容而言的,应包括金融服务、住处服务、技术服务、财税会计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生产协作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经营管理服务、政策法律服务、产品出口服务等十个方面。
4.活动方式法制化是指要以法律化是指要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性质、权利和义务,以法律形式界定市场中介组织活动范围和方式。这是规范市场中介组织行为、保障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5.系统运行网络化是指要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人选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用系统的思想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首先,要按照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化、综合化的市场中介组织体系;其次,要根据系统的层次性原则注重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基层组织一定要以经济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为基础,需要则建,并尽量扩大规模,以取得规模效益;二是网络上下左右的联系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杜绝行政行为。
四、当前发展的重点是中小企业协会。
中小企业协会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市场中介组织,既是管理型的又是服务性,它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的最重要的形式,是“龙头老大”,所以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的协会变成为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关键。发展中小企业协会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正确理解其性质。中小企业协会是自由的民间组织,具有自愿性、开放性、民主性和较大的独立性;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性组织,同一行业的企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行规行约并共同遵守;是一种服务性组织,通过服务而实现管理。二是充分认识其职能。中小企业雷锋会的职能主要包括代表职能、服务职能、沟通职能、研究职能、协调职能和监督职能。三是合理选择其运作方式。中小企业协会既可以按行业划分,也可以按区域划分,但应采取“一元化的协会体制”,坚持一业一会、一地一会,即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只能成立一个中小企业协会。
五、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对策。
1.政府扶持,市场化动作。政府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扶持是多方成的,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培训人才、实行优惠信贷和减免税、承担和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备投资等。
2.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服务。一是强化现有市场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有条件的中介组织可以成立分支机构专门从事为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二是从现有的市
场中介组织中分离出一些人员或设施,发行成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三是一部分现有的与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联系比较紧密的市场中介组织成建制地改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赋予新的职能,执行新的政策。
3.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论是地方行政机关还是新兴的社区组织,都要摆正自己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还是注意减轻市场中介组织的各项负担,使其轻装上阵。社区内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新闻单位,也应与市场中介组织密切配合,在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给中介组织以大力支持。
4.加强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与监督,保证其健康发展:利用市场中介组织本身的制度、章程和运行规则进行管理;在市场中介组织中成立协会,把分散的市场中介组织联合起来,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健全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方面:依法对市场中介组织进行登记,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完善对市场中介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加强综合管理和社会监督。
第二篇:市场中介组织调研报告
一、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现状
市场中介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是一个崭新的行业,其发展程度必然要经历逐步完善的过程。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兴起,据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底,注册登记的市场中介组织有85户,范围涵盖代理、咨询、监理、行业协会等多个领域,市场中介组织在改善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市场中介组织逐渐成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载体。由于中介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独特地位,政府可以将具体的执行性、操作性、技术性职能授权或委托给中介组织。如审计部门每年要承担大量的企事业单位的审计业务,任务重而力量不足,如果有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将具体的事务性的审计职能进行委托。又如,县城正在进行搬迁重建,有大量的市政建设项目,住建部门有工程监管职能,但是项目较多、工作量很大,工程监理职能就可以委托给第三方中介组织行使。其次,中介组织使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序,成为政府管理企业的有效手段。如工商、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每年都要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年检年审,对企业的继续经营资格、经营情况、纳税情况、企业账户进行审查,这些都可以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他们通过出具审计报告,为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着一部分社会事务性的职责,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中介组织的宗旨是面向社会,面向各个行业,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我县中介组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项目逐渐增多。如我县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在活跃市场流通、促进整个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市场中介组织成为维护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的法律保证。一些中介组织围绕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着眼于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如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性的法律服务机构,为公民、法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法律服务和援助,“有事找律师”正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县现有2家律师事务所。
二、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
虽然市场中介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县市场中介组织起步较晚,主体偏少,发展较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行业分布不广,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等。
(一)基础不牢,发展不平衡。机构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相应地对中介组织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县市场中介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地域来看,除县城有市场中介组织外,乡镇基层基本没有,从行业来看,热门行业的中介组织较多,行业覆盖面较窄,一些传统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初具规模,但新兴行业非常弱小甚至一片空白。
(二)监管不力,制度不健全。由于市场中介组织起步晚、时间短,在体制机制上还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既没有完善的法律规定,也缺乏统一规范的监管体制和统一协调的监管机构。加上市场中介组织的类别较多,业务差异性大,又不能采取固定的组织模式,就会存在各行其是的情况。
(三)要求不严,秩序不规范。市场中介组织普遍没有健全的能适应并承担自身法律责任的法律形式,一些市场中介忽视自身建设,偶尔存在通过人情关系、钻政策空子来取代优良的专业水平和优质的服务,破坏了市场的公正和规范,违背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市场中介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水平不高,人员不专业。虽然我县中介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有的自身素质不高,有的功能不全,有的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较低。我县缺乏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素质,精通本专业业务,通过严格资格审查的专家队伍。另外,我县市场中介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也十分有限,使得有些中介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服务、沟通、代理、监督作用。
三、规范市场中介组织的对策建议
对于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彻底解决,它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成熟。要按照“引导、扶持、规范、完善、提高”的要求,加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中介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逐步建成特色明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信誉良好的现代中介市场体系。
(一)进一步明晰和规范政府与市场中介的关系。政府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方式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因此,要在明确划分各自职能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方式逐步把政府承担的中介组织的职能分离出来,放权于中介组织,要避免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职能交叉,形成独立的机构或行业。同时,通过实施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保护公平竞争,防止行业垄断,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二)加强对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市场中介组织社会化、规范化、产业化总体规划,既要避免一哄而上,各行其是,又要防止规模的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努力保证市场中介组织系统结构、规模、布局的合理性,运作的规范性、独立性。
(三)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健全完善监管机制。要加大对市场中介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坚决予以纠正,对信用守法、作用积极地市场中介通过正面宣传。要引导市场中介加强自律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内部自律,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律运行机制。同时,要逐步设置适应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监管机构,依法对市场中介组织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执业登记,使从业人员和组织自觉遵法、守法、懂法。
(四)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市场中介组织服务水平。市场中介组织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自觉维护社会准则,做到自重自律、公正公平。应当把质量放到首要位置,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强化自律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业务培训、人事管理等制度,使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逐步纳入“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其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以保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三篇: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
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市场中介组织管理,规范市场中介组织行为,保障市场中介组织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市场中介服务,以及对市场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市场中介组织(以下简称中介组织),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设立,运用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为委托人提供鉴证性、代理性、信息技术服务性等中介服务的下列营利性组织:
(一)会计等独立审计组织;
(二)资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评估(价)组织;
(三)检测、检验、认证、鉴定等鉴证组织;
(四)建筑工程等监理组织;
(五)法律咨询,信用、工程、市场调查等咨询组织;
(六)证券、期货、保险、理财、担保、典当、技术等经纪组织;
(七)税务、商标、专利、广告、房地产、招投标、拍卖、记账、工商登记、出入境、物流等代理组织;
(八)人力资源、婚姻、家政服务、出国留学等介绍组织;
(九)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中介组织。
第四条 省、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促进和规范中介组织发展的管理机制。
省、市、县人民政府的发展改革部门是中介组织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研究制定促进和规范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各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做好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监察部门依法对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涉及本条例的行为实施行政监察。
第六条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遵循独立客观、平等自愿、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恪守执业规则和职业道德。
第七条 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应当认真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等职能,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自律规范,提高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促进诚信经营,引导依法竞争,维护中介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本行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
第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违法从业的,有权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中介组织的综合协调部门不履行监管职责或者不当、违法监管的,有权向监察部门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第二章 中介组织的设立
第九条 中介组织应当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申领营业执照;依法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法律、法规规定中介组织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前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从其
规定。
中介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在分支机构所在地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外、境外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省设立或者参与设立中介组织,或者设立中介组织分支机构的,依照我国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法律、法规规定中介组织实行资质许可制度的,中介组织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核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法律、法规规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依法取得的相应的资格证书。
未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开展业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健康条件等。
第十一条 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组织建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及时沟通和公布中介组织设立、变更、吊销、注销营业执照或者吊销许可证、降低或者取消资质等信息。
第十二条 中介组织不得隶属国家机关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得与国家机关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存在利益关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组织中兼职。
第三章 从业管理
第十三条 委托人有权依法自主选择中介组织为其提供服务。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正当从业行为依法受到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预。国家机关不得为当事人指定中介组织。
第十四条 委托人委托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应当有偿购买。
中介组织收费应当明码标价,不得违规设立收费项目和制定收费标准。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属于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应当取得价格主管部门的审批手续后方可收费。第十五条 中介组织应当在其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悬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件、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证、执业许可证;公布其服务项目、服务程序、收费标准、监督电话等事项。
第十六条 中介组织提供中介服务,除即时清结的业务外,应当依法与委托人订立书面合同。
第十七条 中介组织应当建立业务记录制度。如实记录业务情况,并妥善保存业务记录、原始凭证、账簿和中介合同等资料。
第十八条 中介组织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对不符合从业要求的从业人员应当及时调整。
第十九条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的信息、资料;
(二)对服务作虚假宣传,强行或者变相强行提供服务;
(三)提供或者代替他人提供虚假资料、信息,出具虚假报告、证明文件或者其他文件;
(四)以他人名义执业,或者允许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以本组织或者本组织执业人员的名义执业;
(五)伪造、变造交易文件和凭证,对委托人采取隐瞒、欺诈、胁迫、串通等非法手段,损害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利益;
(六)泄露委托人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七)索取、收受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利用收取的保证金、定金、预付
款、样品或者其他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八)以诋毁其他中介组织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
(九)聘用无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要求具备执业资格的中介业务;
(十)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鼓励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志愿加入依法设立的行业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强制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入会、摊派会费、强行服务。
第二十一条 行业协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业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业务规范、合同示范文本等自律性行规,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约束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二十二条 行业协会应当及时收集、发布行业信息,开展法律法规、政策、技术、市场等咨询服务;组织人才、技术、管理等培训,帮助中介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第二十三条 行业协会应当开展行业调查研究,积极反映行业和中介组织的合理诉求,提出行业发展的建议;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发展。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促进和规范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时,应当征求行业协会的意见。
第四章 信用管理
第二十四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中介组织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信用奖惩机制。
省、市人民政府信用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做好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的征集、发布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记录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信用事项,建立信用档案,及时发布信用信息;实施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奖励、惩戒、禁入或者退出市场的信用管理。
第二十六条 省、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征集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数据,建立中介组织信用数据库,设立中介组织信用网站,与行政管理部门的信用档案实现互联,依照有关规定公开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保证社会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享。
第二十七条 对信用优良的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失信行为的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并视其情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信用工作主管部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或者依法对其从事中介业务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
第五章 行政监督
第二十八条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执业资质(资格)实施监督检查,按照职权分工,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违法行为的管理权限属于其他部门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九条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相关行业协会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的设立和发展。可以委托具备规定条件的行业协会履行行业统计、中介组织备案、中介组织资质预审、中介组织执业质量检查以及建立信用档案等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
第三十条 行政管理部门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谋取其他利益。对检查中涉及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被检查的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藏匿、伪造、毁灭相关资料。
第三十一条 行业协会应当掌握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从业情况和违法违规情况;对违法经营的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应当建议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予以查处,并将惩戒、处罚情况及时在行业内通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罚;造成委托人或者他人利益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法律、法规中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没有处罚规定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法律、法规中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没有处罚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监察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追究或者责令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为中介组织办理资质许可、登记手续,或者应当为中介组织办理上述手续而不予办理的;
(二)要求当事人接受指定的中介组织服务的;
(三)要求中介组织为其无偿提供服务或者降低收费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公开的;
(五)未依法对投诉举报事项或者违法从业行为进行查处的;
(六)谋取部门或者个人利益的;
(七)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从事市场中介活动的个体工商户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市场
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市场与应用匹配度有待增强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市场持续增长,但市场优化和发展仍存在巨大空间
赛迪顾问研究表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将持续放量增长,预计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97.6元。
图表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市场还不成熟、不规范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才在一定鱼目混珠的现象。目前,我国像用友、金蝶这样的大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很少。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的人员规模都在50人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个人,服务能力差异很大。在我国,能够提供ERP产品的服务商成千上百,但产品价格从几千到几百万不等,产品功能相差很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缺乏资质认证、等级划分、市场监管等,存在一定恶性竞争现象。有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为了争取项目,采用借资质的做法,无法保证项目的质量。在选型时,能够提供某项服务的厂商很多,但中小企业无法很好识别哪家企业优秀。有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为了争取项目,采用超低价的做法,同样无法保证项目的质量。
2、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通用性产品多,针对性强的产品少。例如,目前市面上的ERP系统,模块一般都是通用的。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差异很大,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通用性产品往往无法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还要经过二次开发和定制。管理软件多,工业软件少,特别是行业专用软件。目前,ERP、CRM、PDM等管理软件产品很多,但数控然见、专业仿真软件等工业软件产品不多,而且存在产品档次低等问题。高端的工业软件普遍依赖进口,产品价格很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同质化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之间市场竞争激烈,削减了他们的利润空间。利润低,反过来,限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增加研发、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3、营销和服务模式有待创新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需求多变,导致营销成本高,服务难度大。据调查,中小企业在计划采购信息化产品或服务时,最不信任服务商。中小企业对服务商缺乏信任,导致服务商的市场营销耗时、耗力。各个中小企业需求不一样,众口难调,服务起来很费劲。采用租用、分期付款、以收服务费取代卖产品的服务商还不多。绝大多数服务商还是需要中小企业直接购买他们的产品,而且要一次性付费。但中小企业通常资金比较紧张,一下子拿出几十万、几百万比较难。具有全程服务能力的服务商很少,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只是卖产品,很少能够做到从诊断、规划、设计、实施(二次开发)到运维、升级提供全程服务。有些软件产品没有用起来或用的不好,与后续服务没有跟上直接相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向深度融合推进,但应用内生动力不足阻滞了后续发展
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最先考虑的三个目标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生产经营风险。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推进,在基本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基础上,中小企业信息化正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赛迪顾问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50%的企业处于单项应用阶段,45%的企业处于部分集成应用阶段,5%的企业处
于全面集成应用阶段。同时,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支持程度已经比较好,但在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方面信息化的支撑程度还比较差。然而,总体上来说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堪忧,具体表现在:
1、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资金普遍比较紧张,而融资又比较困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设、轻运维”的问题,硬件投入大,软件投入少,IT服务投入更少。赛迪顾问的一项调研表明,在被调研对象中,76%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在50万以内。其中35%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在5-10万,23%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在10-20万,18%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在20-50万。2009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硬件、软件、IT服务三部分比例依次为59.3%、16.0%、24.7%。可见,硬件占2009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一半还多,而最重要的软件只占16%。
2、人才普遍较为缺乏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普遍较为缺乏,尤其缺乏懂信息化、懂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小企业一般无法解决户口,优秀的信息化人才一般不愿意去。很多中小企业地处小城市、乡镇,而信息化人才一般都愿意去大城市。因此,中小企业很难招到比较优秀的信息化人才。
由于激励机制、氛围等原因,中小企业较难留住信息化专业人才,人才流动性较大。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给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待遇一般不如IT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部门通常只有几个人,氛围不如IT企业。除了上下游企业,中小企业之间的交往很少,不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更少。许多信息化专业人才都耐不住寂寞,而选择去IT企业。
3、建设思路不很清晰
许多中小企业不知道如何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跟具体经营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许多中小企业负责人都是草根出生,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可以,但对信息化的确缺乏了解。信息化有一定的专业性,使中小企业负责人容易对信息化有畏惧感。虽然有些中小企业负责人学历较高,但是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也缺乏信息化知识。以上情况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多是被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通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是hi从单项应用开始的,如先用财务软件,再用进销存软件。企业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各自为政。不同部门采用不同软件厂商的产品,建设不同的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互联互通。
三、主管部门应对不同主体双管齐下,分类指导,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引导
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选取一批信息化取得显著效益的企业,组织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对其他企业负责人开展案例培训。通过现身说法,提高企业一把手对信息化价值的认识。编制诸如《中小企业信息化指南》等,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树立一批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组织企业参观考察。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开展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
2、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力度支持
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信息化专项,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资助优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等。在技改资金、科技资金、创新资金等其他有关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争取各级财政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支持。
3、规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
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规范》,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价格等进行规范。积极发挥中国软件协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信息商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行业自律。
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欺骗用户、冒牌、盗版等行为。对于低价恶意竞争的,在业内进行通报批评。对于中小企业举报的不良服务商,由当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建立“黑名单”。坚决打击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冒牌、盗版等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
4、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供需双方的对接
多组织中小企业与信息化服务商对接的活动,如对接会、博览会等,促进供需双方的交流和沟通。目前,中小企业与信息化服务商之间的交流还不充分,存在信息不对称。举办对接活动,可以增进双方认识,增加合作机会。
组织信息化服务商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展示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成功案例。支持信息化服务商开展信息化体检、体验等活动,让中小企业切身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价值。
通过搭建“软件超市”等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的对接。支持信息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5、以市场化机制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可以依托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支持第三方搭建区域性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信息化服务商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SAAS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公共平台,在平台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对应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补贴。
6、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绩效评估
将中小企业信息化列入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考核内容。研究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办法》,将中小企业信息化划分为优秀、达标、未达标三类。把当地信息化优秀和达标的中小企业数量等作为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考核内容。
第五篇:广饶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中介组织监督管理办法
广饶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中介组织监督管理
办法
为了加强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市场中介组织的行为,保障市场中介组织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中介组织的范围
本办法所称市场中介组织(以下简称中介组织),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设立,运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委托人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计量服务的中介组织。
二、中介组织的设立
中介组织的设立实行登记制度。中介组织应当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申领营业执照;依法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法律、法规规定设立中介组织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前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从其规定。中介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在分支机构所在地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外、境外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县设立或者参与设立中介组织,或者设立中介组织分支机构的,依照我国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法律、法规规定中介组织实行资质许可制度的,中介组织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核定的资质业务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法律、法规规定中介组织中从业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中介组织应当依法配置取得相应资格和执业证书的人员。
建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中介组织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及时沟通中介组织设立、变更、吊销、注销营业执照或者吊销许可证、降低或者取消资质等信息。中介组织不得隶属国家机关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得与国家机关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存在利益关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组织中兼职。
三、从业管理
委托人有权依法自主选择中介组织为其提供服务。行政机关不得为当事人指定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正当执业行为依法受到保护,任何行政机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预。
委托人委托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应当有偿购买。中介组织应当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收费管理的规定,不得违规设立收费项目和制定收费标准。
中介组织应当在其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悬挂营业执照、计
量认证与审查认可(验收)、税务登记证件、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证、执业许可证;公布其服务项目、服务程序、收费标准、监督电话等事项。
中介组织提供中介服务,除即时清结的业务外,应当依法与委托人订立书面合同。
中介组织应当建立执业记录制度,如实记录业务情况,妥善保存执业记录、原始凭证、账簿和中介合同。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的信息、资料;
(二)对服务或者商品作虚假宣传,强行或者变相强行推销商品、提供服务;
(三)提供或者代替他人提供虚假资料、信息,出具虚假报告、证明文件或者其他文件;
(四)以他人名义执业,或者允许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以本组织或者本组织执业人员的名义执业;
(五)伪造、变造交易文件和凭证,对委托人采取隐瞒、欺诈、胁迫、串通等非法手段,损害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利益;
(六)泄露委托人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七)索取、收受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保证金或者其他财物,利用收取的保证金、定金、预付款、样品或者其他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八)以诋毁其他中介组织或者给付回扣等不正当竞争
手段承揽业务;
(九)聘用无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要求具备执业资格的中介业务;
(十)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四、行政监督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介组织及其执业人员的从业行为、执业资质(资格)实施监督检查,按照职权分工,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违法行为的管理权限属于其他部门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行政管理部门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利益。对检查中涉及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被检查的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藏匿、伪造、毁灭相关资料。
五、法律责任
中介组织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遵循独立客观、平等自愿、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恪守执业规则和职业道德。中介组织应当认真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等职能,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自律规范,提高本行业中介组织的整体素质,促进诚信经营,引导依法竞争,维护本行业中介组织的合法权益。对本行业违法经营的中介组织,应当建议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予以惩处,推进本行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中介组织违法从业的,有权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中介组织的综合协调部门不履行监管职责或者不当、违法监管的,有权向监察部门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罚;造成委托人或者他人利益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