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

时间:2019-05-13 22:1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章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章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

第一篇:第2章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

第2章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

对于证券经济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这两个方面,不仅国外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国内也有学者在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焦点是如何控制经纪业务风险和怎样进行业务创新,而从公司本身因素与成熟的国外市场发展模式角度来分析如何改进经纪业务运行模式的研究则很少。

2.1国外理论研究概述

(1)Nora M.Jordan(2010)通过对券商行业经纪业务的观察和统计发现,主要经纪商和他们的客户之间在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在大宗经纪业务的市场服务方面有重大变化。这个新的变化在大宗经纪业务中造成了担忧,这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2)对于证券经纪业务的佣金制度方面的研究,Rev.Financ.Stud.(2009)提出,日益降低交易成本已经成为机构经纪行业所面临的重大压力,这一压力已经压低了平均佣金率,交易量也逐渐转移到了低成本的证券公司。但是,为了让客户服务人员保持一定的工作动力,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中采用全方位服务绑定,他们的佣金仍然远远高于边际执行交易成本。对于一个简单易行的佣金收费,原定长期的固定费用可以得到一个经纪人的优质服务。

2.2国内理论研究概述

(1)从证券业务创新角度分析的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证券经纪业务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陆辉、梁东黎(2007)指出经纪业务的创新应该得到券商的重视,券商还应该探索经纪业务的流程、定价体系。李力、许祥秦(2007)在证券经纪业务的创新研究上提出了以下两个意见,第一个是我们要用增值服务取代通道服务;第二个是我们要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生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让券商的收入在最小的程度上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江晓东(2007)对业务创新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种方法来对客户进行细分,细分的标准多种多样,比如客户的交易能力、客户的偏好等。、孙习祥和方原清(2009)从我国证券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国的证券经纪业务必须从转变经营理念开始,转变服务模式,建立经纪人模块化服务,从“在线”服务向“脱线”服务转变,进一步实现证券经纪业务的全面整合与创新。谭茂(2010)提出要对客户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维护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客户不流失进而保证经纪业务利润的实现。他提出在细分客户时可以运用一种方法即K-means 聚类分析,这样就可以将客户分为以下四类,即:非常活跃的客户、奉献程度较高的客户、能够保持忠诚的客户,关系维持客户。吴西镇、陈 莹(2010)认为客户和证券公司之间不是毫无关系的,他们存在着某种关系,客户的主观体验将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许畅、杨朝军(2010)认为券商应该调整其目前所拥有的业务模式,因为如今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在业务模式得到调整之后,券商才能持续不断的维持自己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在此期间,我们要应用创新的手段,对市场进行细分。陈天笑(2010)认为业务创新的基础和是产品创新策略和渠道策略,而且这两者还是证券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价格策略和产品策略的基础是渠道策略,我们在使用价格策略与产品策略时还会使用渠道策略,而且产品策略对证券公司的研发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王毅(2010)针对我国证券经纪业务运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他提出要建立更加合理的薪酬制度,弱化佣金提成中的等级激励;要优化团队管理,提高行业门槛;提供更加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来吸引客户。

(2)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的理论研究

2007年周双庆对有关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不断发展中操作风险也在不断的转换变化、推陈出新,但是这种风险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但是只要风险管理制是科学的,是可行的,我们就能有效的控制证券经纪业务中的各项风险,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2008年齐大海提出了证券经纪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他提出要完善经纪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运行,创造有利于风险管理有效运转的内部环境;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自我评价,加强对外沟通,重视外部监管,创造有利于风险管理有效运转的外部环境。2009年陈祖立认为要想控制经证券纪业务中的风险,我们就要从不同的层次入手;第一个是高层次,它包括公司环境建设如何支持风险控制,第二个是低层次,它包括对流程的风险控制,这两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他还提出流程设计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文化,因为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其建设过程是漫长的。

(3)从证券经纪业务运作模式转型角度分析的理论研究

2009年马乐认为证券经纪这个行业会朝着产品化的方向发展,在证券经纪业务运作模式转型中,要明确证券经纪业务产品化是如何判定的,我们要细分经纪业务中的客户群体,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要培养出一批高端人才,对研究的投资要加大,尽量把该过程中的风险规避掉,以证券经纪业务配合新农村建设;要抓住主要市场,中国的二线城市是证券经纪业务的沃土。2010年刘运哲认为如果我们改革佣金制度,证券经纪业务的收入结构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说不定还会影响到经纪业务将以何种方式经营。2010年王毅为解决我国证券经纪业务在运作中出现的模式问题提出了方案,即建立更加合理的薪酬制度,弱化佣金提成中的等级激励;要优化团队管理,提高行业门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服务,以服务吸引客户。2011年付林虎认为由于佣金费率和相同性质的通道服务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化解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给券商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券商能够得到的利润大幅度减少。同时,券商们争相增加新营业部的开设,经纪人人力成本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高投入,使得有限的客户资源稀释了各券商的营业收入,也导致经纪业务总体成本逐年提高。5.1美国证券经纪业务发展历程

5.1.1美国证券经纪商概念

中国和美国在给证券公司下定义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把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资产管理业务及保荐业务纳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美国则把投资银行、规模较小的证券经纪商、交易商组成的体系叫做证券公司。在美国,能够开展证券经纪业务的有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商,但是两者拥有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客户群体。另外投资银行与规模较小的证券经纪商相比拥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能够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也较强,所以竞争力也就比较强。

5.1.3美国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

证券市场最早是在发达国家中出现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因此发达国家的业务模式经过完善之后与我们相比是比较先进的,美国的资本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一直都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美国券商的经纪业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其划分依据是竞争的内容和手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定价为竞争手段,券商们抢占市场的方法是降低费用,这正是我国经纪业务现在所处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以产品为竞争手段,券商们抢夺客户的方法是创新业务,就是为客户提供具有自己特色的业务。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服务为竞争手段,在经历了产品竞争之后,我们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就应该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美国投资银行的利润来源多种渠道,主要来源是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其余的来源是资产证券化的衍生产品。尤其是在美国事实《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后,投资银行的资金实力越来越雄厚,具有人才和服务优势,当然这些投行是以华尔街的大投行为主,在成功并购并整合了一些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及保险公司之后成为了“金融航母”。大型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时受到了一定影响,他们的规模变小了,经营范围也变小了,但是尽管这样,美国投行的业务结构还是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还是集团化的。

中国证券公司经营的的业务种类较少,这是由于受到了分业限制,另外就是其利益来源以经纪和自营业务为主,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等中介性业务所占的比例较少。我国证券公司所包含的产品种类的结构不平衡,缺少衍生产品,风险对冲产品也很少见,最常见的就是发展不协调的股票、债券和基金。我国的券商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没能主导我国金融领域,当然也没有美国五大投行那样的地位。美林证券的业务人员素质都比较高,而且业务人员数量庞大,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对一的服务,这样业务人员和客户之间的了解就会更深入,业务人员可以准确的掌握客户的资信情况、分风险偏等信息,这有利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也就为美林证券带来了一群忠实的客户群。对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们用以下例子来加以说明,有的客户资金规模雄厚,我们就为其提供委托资产管理以及标准化的财富管理;有的客户资金规模较小,我们就为其提供无差异化的产品超市服务。

美林证券中直接接触客户的是投资顾问,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维持老客户和开拓新客户。投资顾问开拓新客户的方法多种多样,他们可以在聚会的过程中结交新客户,也可以通过介绍直接拜访来结交新客户,也可以开办讲座来吸引新客户。而投资顾问维持老客户的方法有,通过电话、网络、传真等对老客户进行回访。投资顾问在进行咨询服务时,最重要的是对客户的风险偏好、资产负债和资金流进行仔细的研究

5.5.2做强创新业务

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拥有创新的业务和个性化的服务,其中在创新业务中占重要地位的是服务创新。我们可以从产品、渠道、人员三个方面对业务进行创新。产品创新是指我们要突破现有的产品种类,创造出多种新产品来吸引客户,使我们的金融产品库拥有丰富多彩的产品种类。渠道创新是指券商要改善自己的资产管理通道,加强信托和期货渠道的建设,并增加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同合作。人员创新是指券商要聘用高素质的业务人员,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让他们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5.5.3加强团队建设

证券公司要想使自己的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不仅要拥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还要拥有强大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队伍。客户服务人员要提高的不仅是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内在的品质。作为客户服务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服务意识,并将其体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在服务过程中要自觉主动,以客户的盈利为主要目标,坚持参加公司的各种培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第二篇:国内外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 王新华 孙剑平

人力资本定价理论是目前经济学前沿的尖端课题之一。自上世纪中叶起,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在各方面就已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及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等领域成果丰硕,但在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的研究。这对于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人力资本其他相关理论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人力资本定价的研究成果,将直接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为员工薪酬的界定和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推行经营者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使人力资本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剩余分配,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全面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一、经济学者的研究综述

经济学者对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人力资本的专门计量研究,始于20世纪的30年代。1930年,达布林和洛特卡合作进行了人力资本的计量研究,估算了人力资本的个人收益现值,以此作为人寿保险合理购买量的衡量指标。1935年,沃尔什首次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了成本估算。1944年,奈特集中考察了经济增长中生产知识的社会存量的增进对克服收益递减的作用。但作为完整的理论分支、并对西方经济学界产生持续影响的人力资本理论,则是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解释“增长剩余”的难题时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次大战以后,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兴起和统计数据资料的丰富和完善,丹尼森等人对若干国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详细估算,结果发现产出总量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贡献之外,还有一大部分未能清楚地解释其“增长剩余”。对于这种“增长剩余”的解释与争论就成为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一个基本背景和动因。这也从剩余贡献率角度为人力资本的定价研究提供了一条思路。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舒尔茨、贝克尔、明塞尔、阿罗等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们的著作中,都对人力资本的定价理论有了初步的研究。其中贝克尔的最大贡献在于为这项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并使之数学化、精细化和一般化。新古典人力资本模型研究者,运用边际决策准则,以边际工人为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对象,得出了要不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投资数量多少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而以哈西摩多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交易费用模型研究者,以企业契约理论为支撑,揭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有利性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成为对新古典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补充。由此,信息经济学和博弈理论被逐渐应用到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中来。

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罗默、卢卡斯、斯科特等一批经济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以构建技术内生化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上。他们运用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作了一系列实证研究。

二、管理学者的研究综述

管理学者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倾向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与此同时,传统的会计学主要倾向于核算物质资源,而忽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自从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崭新分支诞生以来,西方国家管理学者们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研究逐步深入。

从计量的时间角度,可分为成本法、折现法、期望价值法、现值法以及其他若干方法。其中,成本法又包括“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三种。有关折现方法研究的最多,包括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弗兰霍尔茨提出的“随机报酬折现法”等。期望价值法包括弗兰霍尔茨提出的“经济价值法”、“完全价值测定法”等。其他影响较大的方法还有赫曼奇和琼斯提出的“内部竞标法”、赫曼森提出的“商誉评价法” 等。

从计量的对象角度,可分为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模型和人力资源群体价值计量模型两大类。(1)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模型。主张该模型的人认为,组织的人力资源是个人价值的总和,只有先求出个人的价值,才有可能求得组织的价值,而且企业的许多决策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取得个人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决策更具相关性。上文中提到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内部竞标法、随机报酬法等方法就是人力资源个体价值模型常用的方法。(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计量模型。主张该模型的人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人力资源会计在组织中的价值,作为组织中的一员,人力资源离开了组织就无法衡量其价值,而且,个人价值的总计不一定等于组织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所计量的应是群体的价值,而非个人的价值,为此他们提出了上文提到的商誉评价法和经济价值法等方法来测定群体价值。

三、国内学者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而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研究是近两年来才逐渐出现于相关文献的一个前沿课题,思路上也大致沿袭国外学者。从经济理论上分析的有汪丁丁、张维迎、周其仁、方竹兰、李宝元、冯子标、李建民、张广科、焦斌龙、程承坪等专家,他们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角度探索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实现;(2)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角度寻找人力资本定价的理论源泉;(3)人力资本股权化角度提出人力资本运营论;(4)通过企业绩效和报酬敏感性分析建立人力资本定价模型;(5)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人力资本股票期权定价;(6)通过博弈模型从雇主和员工双方博弈决定人力资本的均衡价格;(7)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推导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等等。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定价在理论上作了一番探讨。

我国的管理学者在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尤其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张文贤教授、湖南长沙交通学院财经研究所所长李世聪为代表。前者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贡献的确认与计量这一“支点”,采用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等手段,对人力资本进行定价。而后者在总结分析国内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研究现状和测算国内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人力资源当期群体、个体、效绩、分配价值和未来群体、个体价值等一系列计量模式,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群体价值、个体价值、效绩价值、分配价值的四位一体化,并经过多家企业应用验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他学者还有:徐国君提出的“完全价值测定法”;文善恩提出的“未来净资产折现法”;樊培银、徐凤霞提出的“调整后的完全价值法”等等。

尽管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定价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还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介绍和推广上,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者对人力资本定价问题的研究角度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从各个角度挖了许多“坑”,但是“坑”普遍挖得不深,更没有形成一条通道向前延伸。理论研究在深入,但理论上和实践应用上存在重大脱节,如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已不断走向成熟,但要真正付诸企业实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三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

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迅速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所接受。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与物质资本不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不会在使用和共享中丧失,而且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观点,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应反映客户长期最看重的价值,要对客户的核心利益有关键性的贡献;其次,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树一帜的能力,并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到更广泛市场领域的能力。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这样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实际上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多元化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树枝是核心产品,较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而树叶、花、果实则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多元化”或“集中化”,仅仅是个形式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实际上,集中化与多元化并不矛盾。多元化决不是资源配置的分散化,而是根据集中化的原则优先配置资源的结果。“孙子”在讨论集中化与分散化时,有精辟的论述,“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虚实篇》)。这不仅说明了资源不宜分散,也同时说明了集中原则的重要性。企业竞争也是如此,如果想从各个方面都获得竞争优势,而企业资源又不允许,面面俱到的全线出击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莫不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来。只有从核心竞争力出发来发展多元化,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打不倒、摧不垮,无往而不胜。我国的无锡小天鹅洗衣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技术开发,在微处理器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地位,该技术是支持它在洗衣机行业取得有利竞争地位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于微处理器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通用性,小天鹅将这一优势扩展到其他存在很好技术关联性的产品领域,如微波炉、电饭锅、数码录音机等,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益。海尔自1984~1991年七年间,只生产电冰箱一种产品,坚持专业化生产,在管理、品牌、服务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海尔从1992年开始进入其他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成功。不论是小天鹅,还是海尔,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核心竞争力之上的。

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竞争力上,不仅能够培养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识,而且企业还会在经营中逐渐获得一种产业洞察力,帮助企业不断拓展公司业务和能力,使企业有一个更加广阔自由发展的空间。尤其重要的是,实施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战略,可以使企业挖掘交叉领域的“蓝海”商机,成为新产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访谈

刘迎秋:专业化和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管理学家:近些年来很多企业家都推崇多元化发展模式,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刘迎秋:在我国现阶段,在经济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的条件下,通过实行多元化,确实也使一些企业延缓了核心竞争力不足所可能导致的衰败。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

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建立企业百年基业的角度讲,企业的成功发展路径则是专业化,而不是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全方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过多地依赖多元化,难免遇到不可解脱的困境。回顾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专业化所起的作用之大,常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对此,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做过精彩的描述。在《国富论》中,他以自己曾经见过的一个雇用了10个人的制针小作坊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和阐明了分工和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人,即便他竭尽全力,或许一天可以造出1枚针来,但肯定不能造出20枚针。然而,如果把制针过程分成18道不同工序,这家作坊仅仅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在这10个工人的奋力而为下,结果平均每天制造出大约48000枚针,平均每人每天造出约4800枚针。由此,斯密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只要能采用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就能成比例地增长。”对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他出版的《大趋势》一书中给予高度评价。在该书的一开头,他曾借用斯密的例子,对专业化分工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做了生动的描述:当人们走进茂密的森林,拨开树下厚厚的树叶,能够看到的非但不是油黑油黑的沃土,而是密密麻麻的针。

管理学家:那么,已形成多元化格局的企业,应当如何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识别和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刘迎秋:已经处于多元化经营状态和格局的企业,一定要认真拷问一下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分工和地位,要认真地看一看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到底有哪些优势,看一看在这些优势中,哪些优势是绝对的、别人不可企及的,哪些优势是相对的、别人也有但自己较强的。在弄清楚这一点后,企业即可着力从自身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包括技术、产品和产出能力)角度,来考虑本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要尽可能用多元化支持专业化,要通过提升专业化水平来带动多元化。这样的多元化,本质上是专业化,或者说是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选择和多元安排。一个产值几百亿上千亿美元的企业,搞几个营业额只有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多元安排,对本企业的发展不会没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很可能还是积极影响。但是,如果企业规模原本并不大,那么,过早地选择多元化,就有可能妨碍其专业化的选择与发展,从而是无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也是无助于企业长期成长与发展。

管理学家:说到这儿,我还是想问您,到底什么才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呢?

刘迎秋:在我看来,技术、品牌和制度均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甚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但是,不应将其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混淆。如果这些要素已经是给定的,或者说,不同企业是可以同时获得的,那么,更能反映和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将是人力资本。一个企业要获得发展,既需要有前面提到的那些基础性要素,又需要有人即劳动力。离开了劳动力,价值的创造和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还仅仅把人视为劳动力,而不是把人当作资本来组织、管理和运用,那么,这样的企业虽然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于一时,但不会获胜于一世,更不会永远成功。因为,这样的企业,归根结底不拥有自己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本。

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人力资本主要有四种表现形态,即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企业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企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

第四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

摘要:自美国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哈默尔(G.Hamel),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理论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市场表现、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以及内部管理等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最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做了评价,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金融经济;企业战略;市场

0 引言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急剧膨胀,大公司实力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为跨国公司的扩张奠定了基础。1950年,《克莱顿法》的修订使得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的环境变得不利,新的反托拉斯条款更加严厉,混合兼并成为主流兼并方式,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然而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混合购并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并购开始转向与本行业相关的行业,多元化经营集团也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剥离、出售(IBM出售PC业务),而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竞争。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也陷入陷阱。这些统统表明培育、提升与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理论被认为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在 90年代的最新发展。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地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 可提供进入广泛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通俗的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如何立于世界金融界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1~2]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回顾

1.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及发展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比较准确的表述是“分工论”。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 1764年出版的 《国富论》。在这本经典著作中, 斯密提出了“ 分工论” , 认为 “劳动力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并在 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 对于劳动分工机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提出了三个原因: 一是熟练优势、二是减少转换成本、三是替代优势[ 3 ]。斯密的“分工论”主要指的是生产分工,分析了劳动分工对劳动效率乃至经济成长的影响 , 虽然并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但企业分工论内涵仍可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萌芽。有所不同的只是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理论则更强调能力分工。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很多,如夏清华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所占有资源的一种同化、提升;李晓东[ 5]等从商业企业的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陈玉保[6]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方面,或者只给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并未给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在历史研究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4]

同一行业内部,将企业放入到市场环境中,考虑其内外部环境并综合加以研究,且切实可行,这样的评价才具有通用性、可行性。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

[7]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其实质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学术界通常也把这一事件作为核心竞争力明确提出的标志。之后,兰格路易(1992)发表了“能力论”,福斯(1993)发表了“核心能力论”,哈默和哈尼(1994)发表了“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这些研究,把企业核心竞争论的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2.1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目前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8][9][10]:

(1)能力观,强调能力作为一种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的组合;

(2)载体观,强调知识载体的重要性。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用各种知识载体来指示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是一个以知识和创新为内核的动态平衡系统;

(3)整合观,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合,是各种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不同技能与技术流的整合。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在企业内部借助一种高效率的机制, 充分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并使其协调运行,通过提升输送到客户手中产品的认知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在市场上超越同业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合力”。这里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意思:

(1)在企业内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机制,配置和调动资源。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提升客户认知价值是手段,占领市场竞争优势是目的。而提升客户认知价值除了传承了产品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所凝结的价值外,还包括企业对外所展开的营销攻势;客户认知价值的提升与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同向的;

(3)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 ,而非单一的某种能力。单一的能力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几种能力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竞争力。也正是由于多种力量的交织,才使核心竞争力模仿提高了难度;

(4)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最容易被感知的是其外部特征。因此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沿着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思路,从企业的外部市场表现入手 , 透过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进而对其支撑基础 —企业的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及内部管理水平加以剖析,即采用三层架构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1)市场表现(外层):通过分析企业的核心业务及其市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市场表现能力,如市场份额、市场前景、客户满意度等。包括客户需求、客户通道和有关竞争对手的知识与能力等。

(2)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中间层):通过分析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技术或者服务方式来确定企业在该层面的表现。对于制造性企业来说就是分析它的技术实力、专利情况;对于非制造企业则可以侧重于它的服务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包括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实体设备等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企业的异质技术资产,主要与产品技术、过程技术、设计技术和信息技术有关等。

(3)内部管理(内层):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动

力,包括企业的内部治理状况、企业文化等内容。即把相互关联的、侧重于技术的和市场的能力、信息和观点整合起来的能力,以便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创造、转移和组合知识,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与客户当中。

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各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尽量做到涵盖核心竞争力的全部内容,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及其指导意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核心竞争力通俗的讲就是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以下特性时,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一是外部购买,即从其他企业或组织购入与核心能力有关,并有利于其发展的技能与资源。实质是外部核心能力的内部化。二是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降低研发成本、相互获得彼此的特定技术、资源和技能。以上两种方法存在产生依赖性和核心技术外泄的问题,是辅助方法。三是通过企业自身力量发展核心能力,这是主要方法。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培训,是企业打造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11]。

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结束语

在当前超强竞争时代,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问题,成为企业营造持久的动态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通过三维评价模型,不同企业在三个层面的竞争能力被细化的表现出来,增加了对评价对象宏观、整体方面的把握。评价对象的“缺陷”就一目了然 ,决策者可以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讲,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导向。因此,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首先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导;其次是企业文化创新,它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第三是科技创新;第四是市场营销创新;第五是管理创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起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无庸质疑的。

参考文献:

[1] 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4] 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109—1141.[5] 李晓冬,刘萌,徐伟.关于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11): 122—1231.[6] 陈玉保,刘宏,苗世敏等.基于知识维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31(3):70—741.[7] Gray Hamel, C.K.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May—June, 1990.[8] 鲁开垠,汪大海等.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9] David J.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1997, 187.[10] Petts.N.Building Growth on Core Competence—aPractical Approach 1Long Range Planning[J].1997,August : 551—561.[11] 万金之,陈银山.加强培训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企业经营管理,2003,(12):26-28.

第五篇:国内外城市节水技术概述

国内外城市节水技术概述

摘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城市的节水技术,包括工业节水、生活用水节水、供水系统节水和其他节水技术等。

关键词:城市 节水技术 工业节水 生活用水节水

1.节水概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水便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1997年联合国水资源会议曾郑重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社会危机”。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150m3/a(按13亿人计),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09位。特别是“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水的供需矛盾已十分突出。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已达2300多亿元。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年总需水量将达到700亿m3,而缺水量也将达到70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国外节水技术概况

无论是美国、欧洲一些相对丰水的国家,还是阿拉伯海湾地区等贫水国家,节水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内容,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并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节水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节水、生活用水节水、供水系统节水和其他节水技术。

2.1国外工业节水技术

城市工业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有较大比例,有时甚至高达70%。因此工业节水对于城市节水具有重大意义。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工业节水主要在于循环水和冷却水。

2.1.1循环用水

循环用水在美国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报道,加利福尼亚的SanJose在1988和1989年有15个工业行业,包括食品工业、金属精加工、纸张再处理、电子工业等,采用循环用水,总节水量达56万m3/a,总经济效益为200万美元。在这些循环用水工艺中,有些将工艺过程中的用水回收循环利用,有些则在排放下水道前经预处理后回收利用。事实证明,一个工厂之内的循环用水,允许有较大的水质波动范围(回用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因此是首先应该考虑的节水措施。

2.1.2冷却塔回用水

国外很多公司通过改进冷却塔给水系统而节约用水,也有一些大公司如Exel微电子公司、Intel公司等采用臭氧对空调用水或其它轻度污染水进行处理回用,明显地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另外,很多工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达到节约生产用水的目的。

2.1.3设备改进

很多工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的设备而减少用水量。许多公司采用反渗透生产去离子水时,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改变运行参数大大减少了反渗透工艺中的流量。Dyna-Craft公司在电镀部分安装空气刀(AirKnife),将电镀的废酸洗液吹回到工艺池中,从而减少了清洗水。

2.1.4用水监测和雇员教育

资料表明,国外十分重视用水量监测,大部分工业监测设备较为完善,确保了节水措施发挥作用,同时促进降低漏损和杜绝其它浪费用水。除此之外,国外极其重视对雇员进行节水教育,雇员是节水运动的主体,他们节水意识的提高对保证节水效果是极其重要的。

2.2国外生活用水节水及其它节水技术

城市生活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有较大份额,例如沙特阿拉伯占47%左右,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其节水技术也研究得最为成熟。目前国外城市生活用水节水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2.1城市生活用水监测和用水量估计

实行用水量监测,是为了了解实际的用水量和用水方式,进而得知供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为合理、公正地确定水价提供依据。用水量估计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估用水现状,按照节水原则合理估计将来的生活用水量。

2.2.2采用节水型家庭卫生器具

节水型卫生器具一般是低流量或超低流量的卫生器具,研究表明,这种器具节水效果明显,用以代替低用水效率的卫生器具可平均节省32%的生活用水。节水型卫生器具包括节水型便具、节水型洗涤器具、节水型淋浴器具等。

2.2.3家庭草坪浇灌节水技术

据统计,美国大约有50%的拥有草坪的居民过量浇水,因此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该技术通过改进浇水方式、建立不同季节的浇水规

定、控制浇水时间、选择抗旱草种等达到节水目的。1990年美国曾开发了一个试验程序,以降雨量和草坪跟部深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控制浇水量,结果证明该程序是可信的。

2.2.4水价结构和漏水控制

城市生活用水的水价结构反映了水的制造成本、销售效益和其它效益。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是大多数公司首先关注的问题,因为其份额大且使用群体稳定。节水型水价的研究在美国进行得很多。国外研究证明,漏水控制的节水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英国北爱尔兰在未实行漏水控制之前,每幢建筑物平均漏水量为23-40L/h,在实行漏水控制后,平均漏水降至8~11L/h。

2.3国外其它节水途径

国外其它节水技术还包括供水厂节水、供水系统漏水控制、用水审计、雨水管理、废水回用、节水经济激励、立法、公众宣传、水资源一体化规划等。

供水厂的自用水量一般为5%~10%,主要用于滤池和沉淀池冲洗以及厂区生活用水,当水厂规模大时,这部分排水量是相当大的。DavidA.Comwell等人对水厂废水循环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处理,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回用到某些位置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对TOC的检测。

漏水的位置主要在主干管、蓄水池、配水管、连接管、卫生器具等,同时管网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和英国都有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对漏水进行管理和控制。

3.国内节水技术概况

国内的节水运动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城市节水累计达220多亿m3。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城市自来水需水量五十年代平均增长了28.98%,六十年代为4.29%,七十年代为6.74%,八十年代为3.1%,91至96年为5.8%,数据充分说明,八十年代开始的节水措施效果是明显的。

3.1国内工业节水技术

鉴于大量工业废水除少数污染很严重外,大部分经简单处理后可重复使用,因此工业节水也是国内城市节水的重点。1990年我国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245m3/万元,1996年已降至198m3/万元,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已低于100m3/万元,但还有不少城市高达数百立方米,这表明我国工业节水工作尽管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来看,工业用水水平还比较低,同发达国家的20~30m3/万元相比差距很大。

在具体节水技术上,国内主要注重重复用水技术,包括冷却水的循环节水、一般循环水节水(指循序用水、闭路用水等)和工艺节水(包括冷却工艺改革、无水少水工艺等)等,这些技术在火电、钢铁、石化、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都有成功应用的例子。

3.2国内生活用水节水及其它节水技术

国内城市生活用水(大生活用水)一般占城市总用水量的30%左右,包括城市居民住宅用水(小生活用水)和公共用水两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用水量将迅速增加,因此就节水

而言,也大有潜力可挖。

目前国内主要节水措施有:

(1)水表安装与计量。城市生活用水的经验表明,有水表比无水表用水节约,而一户一表用水比一单元装总表节水。山西大同7个大型企业改包费制为计量收费制后,生活用水节约75.3%,每月节水87万m3。

(2)采用节水型器具,包括节水型便具、节水型淋浴器具和洗涤器具等,但这些器具要真正做到既方便使用,又具节水效果,且能普及应用尚需时日。

(3)城市节水灌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灌溉用水量逐年增长。目前我国着重推广喷灌、微喷灌和滴灌等新技术,比原来的地面灌节水30%~50%,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力。

国内其它节水技术和措施还包括中水道技术、城市污水回用技术、海水利用、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调整水价、开展节水教育提高节水意识等。

4、结语

目前,国内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实施都要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我认为我们除了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研究出适合我国的节水技术及措施。

下载第2章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章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1.1生活垃圾产生量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各类垃圾近1.0×1010t。产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每年已超过2.5×108t;德国人均年产垃圾541~609kg,......

    国内外养老院状况的研究概述

    国内外养老院状况的研究概述 【摘 要】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维持社会稳定,实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时......

    概述2016年国内外重大时事十五条

    概述2016年国内外重大时事十五条 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是取得考研政治高分的充分条件,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能快速掌握2016年国内外重大时事,我们整整理了相关时事15条,请参考! 1,纪念......

    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组织及活动概况

    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组织及活动概况 一、 志愿者 “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

    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组织及活动概况

    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 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组织及活动概况 一, 志愿者 "志愿者"(英语 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

    理论研究: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扎实推进......

    检察理论研究

    检察理论研究之我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检察理论研究,就是对检察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

    领导力理论研究

    关于领导力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 领导力在领导系统中是一个根本性、战略性的范畴,是领导者凭借其个人素质的综合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特定个人或组织所产生的人格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