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论文题目: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目录: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及中国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原因„„„„„„„„„„„„„„„„„„„„„„„„2
二、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必要性分析„„„„„„„„„4
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共政策建议„„„„„5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了企业劳动力缺乏的困难,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因此社会流动人口也急需纳入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关键字: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社会公平户籍制度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及中国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原因
(一)流动人口概念
流动人口是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户籍制度为提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这与国外的迁移概念不同,国外迁移是指永久变更居住地,但流动人口却是不断变换居住地或工作地,其流动性较强,也给这类人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很大难度。
(二)我国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特征
1、以农民工为主体,数量庞大,规模至今仍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这些流动人口普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普遍层次水平不高,很多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问题没有清楚认识,也不知道如何改善和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障。
2、彰显了传统户籍制度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的矛盾,传统制度的刚性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冲突,造成了流动人口与当地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相冲突,进而导致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相当严重。
3、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水平低。
4、流动人口趋于年轻化,参保意识差。
5、流入地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广东等发达省份,流入地主要集中在一些农业人口大省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份。
6、具有流动性强,缺乏归属感等特点,绝大多数农民工经常处于居无定所、工作与生活变动快速的状态,工作、收入与生活稳定性差,是一个生活风险很高的社会群体,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或者当地社会,但又不愿轻易放弃,飘零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使其成为缺乏归属的特殊社会群体。
(三)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原因
1、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化改革从农村开始并逐渐向城市推进,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利和富余劳动力转变职业的自由。中西部地区为主的传统农区,很多农民受条件限制难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就业,则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进城就业。这就导致从农村不断涌现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他们户口虽然还在农村,甚至还保留承包耕地,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已不是农业收入,而是进城就业收入。
2、城镇企业劳动力缺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城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成立,于是城市劳工大量缺乏,急需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企业生产制造。城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拉动力量。
3、城乡经济差距巨大。城市由于地理优势、政策优势等原因,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农村,造成了城乡经济差距巨大。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我国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一生下来就只能当农民,然而农村人民却很多都不能享有和城市人口同等的经济和生活待遇,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没有城市人口质量好,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很多农村人口决定进城打工以期望改变家庭的命运,使家人有更好地生活质量。
二、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二元社会结构使流动人口处在社会保障圈之外。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流动人口既可以归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也可以归于农村社会保障,但农民工由于流动性较强,又没有城市户口,加上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低,但他们的社会保障却难以得到保证。虽然国家和地方上对人口流动的各种限制正在逐渐消除,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政策制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流徙入城的农民到城市后却由于受到“名亡实存”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而无法融入城市,将他们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使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这种城乡差别对待使农民工的权益大大受损,工资被拖欠、劳动时间被大大延长、缺乏必要劳动保护、没有社会保险等等。
(二)我国尚未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保障系统中,各地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十分混乱。
政府认为目前城市社会保障问题尚没有建立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工由于有土地作为保障,暂时不用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所以目前没有一套关于流动人口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各地虽然有出台一些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但地方政府只看到流动人口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却不愿承担流动人口的养老费用。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处于短期考虑,没有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城市社会保障政策的整体规划中只要流动人口带来的经济繁荣,不愿为其承担社会保障负担,没有担负起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忽略了对流动人口正当权益的维护。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与城镇职工相比普遍都低很多,而目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结果导致大多数流动人口没有能力购买养老保险;流动人口失业率高,且常常是在各地流动,很难符合现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政策要求的就业稳定性和缴费连续性的要求;如果流动人口要异地转移保险金,则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企业和社会统筹部分大都不能转移,这些规定对流动人口而言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实现社会公平。
流动人口已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群体,他们在城市的底层各行各业担任着十分重要的建设城市角色,保证了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人群,他们理应享有城市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因此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可以改变城乡差别对待的现状,使流动人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给以他们正当的认可和关怀,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充分享有社会保障权。这不仅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二)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工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如疾病风险、工伤事故风险、意外生活风险等,减少了社会和政府的风险承担,也减少了流动人口因为生活风险而铤而走险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可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大大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确保了农村和城市的稳定。
(三)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减少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流动人口由于未来生活没有得到保障,因此会将获得的收入多数用来
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而如果政府为他们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就会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等问题。
(四)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有利于完善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且越早建立越好。
从长期角度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需要。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短期利益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会提高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但从全局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建设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公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行为,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越早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制,对社会来讲,其负担越小。相反,如果长期拖延,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留下难以解决的包袱和后患。
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共政策建议
(一)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将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分门别类地逐步建立起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制定法律明确政府和雇主企业对流动人口应承担的责任,任何雇主均应当根据责任分担机制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缴费义务,流入地政府则需要分担流动人口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成本。在制定法律时要考虑到流动人口结构复杂,应分门别类地制定社保制度。例如对于城市流向城市或乡村的居民,需要让其延续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保障,或者自动纳入流入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安排。对于乡村流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则应根据其分化情形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如对以城市化的农村流动人口可以纳入当地社会保障网;对于只能季节性出来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口,则可以提供贡山保险等保障,同时建立特殊救助机制以缓解其特殊困难,其他保障则可以纳入面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长期在外务工但流动性高、归属不明的流动人口,则需要有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及相应社会救助等。
(二)政府应增加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财政支出。
有些地方财力薄弱,中央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增加对当地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资金支持,以确保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落实。
(三)出台改革户籍制度的政策。
就目前来看,我国“名亡实存”的户籍制度是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阻碍,改革户籍制度,适当放宽流动人口真正融入流入地的封口,使流动人口定居下来,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对于解决我国城乡一体
化的诸多问题都是根本性措施。只有解决他们的户籍身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四)出台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政策。
这一措施是建立在改革户籍制度政策基础上提出的,之前说过政府考虑到农村人口有土地保障所以没有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而提出出台这一政策,就是要适当放松对土地用途的管制,尤其是对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管制,允许宅基地直接转让给城镇居民,允许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直接转让用于商业房地产开发,这样即使农民进城务工,也不至于使农村土地被闲置,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五)国家财政应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支出,扩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覆盖面。
提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增强社会保障意识,同时增强其就业能力,拓宽农民工获得教育资源的渠道。也可以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能够得到与城镇人口子女一样的受教育权,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理论视野》2007年第6
期
(2)茹克娅、曹李海:《构建和谐社会下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新
疆财经》2008.165~69
(3)朱虹青:《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4)倪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6
期
(5)程昶志:《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6)曹正民:《试论农民工及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篇: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一、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一)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二、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
(一)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情况
(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情况
(三)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三、建立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通过立法和强化执法力度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
权益
(二)积极探索和建立适用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
系
(三)通过建立完善长效融资机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
本权利
(四)建立与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农民工共有
1.2亿,如何搞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参保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覆盖城镇职工,近年来才开始向农民工延伸。当前,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参保农民工绝大多数参加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二是实行农民工专项保障制度,在上海、成都等地为农民工建立了专项综合保障制度,包括老年补贴、工伤或意外伤害以及住院医疗三项保障待遇。三是部分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参加农村社会保障。如在苏南地区和山西省等地的乡镇企业民工。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省市调查报告中显示,农民工参保水平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在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保险情况也很不容乐观,最突出的表现在住房和子女的教育福利方面。在社会救助方面,现行城镇社会救助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诸如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退保问题连连出现,部分省市都存在农民工退保的现象。从参保到退保,农民工在社会保险面前表现的无奈与矛盾,给我国的保障体制出了一个难题;现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不完善。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专门规则只有地方性和政策性规定。在全国性的立法中缺乏相应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在现行立法中,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规定方面也有所区别;社会保险关系续接困难。我国社会保险管理多市级统筹运行,且每个统筹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续接。许多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有关对农民工保障的政策、法规。如北京,上海等地,明确规定农民工可享受工伤补偿或意外补偿,住院医疗费报销,老年补贴等几项社会保险。然而在各地制定的法规中,有不少规定的险种不完整,一些法规的效力,层次较低,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保率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
思想观念方面原因。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解决。一是认为政府社会保障负担已经很重,无力承担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二是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还有农村的土地赖以保障,不必考虑他们的社保问题。
企业方面的原因。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农民工参保会增加成本,加重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保。同时,在现行保障体制下,也有极少数企业无力参保。农民工所在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少是微利行业。存在极少数企业为他们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障金感到负担较重,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一是不知道享有社保权利。对社保不了解,社保意识薄弱。二是不愿参保。部分农民工离开土地来到城镇的动机主要是赚钱回家改善生活,并不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的收入,不愿意拿钱参保。三是不敢提出参保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农民工也不敢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向用人单位提出参保要求,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低工资和无保障。四是无力参保。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且不稳定,缴纳保险费个人的负担过重。
制度管理实施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新老农民工进行代际更替。参保基本上是照搬城镇职工的制度,缺乏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和机构,难以满
足农民工大规模参保的要求,比如,由于缺乏便于农民工参保、转保、退保的办法,外来农民工频繁变动工作,有的农民工更换新工作后也常常被迫中断参保或退保,由于退保集中,手续繁杂,不少农民工连自己缴的保费也拿不到手便一走了之。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原则
解决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应遵循如下原则:
适度保障原则。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还很不完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难度更大,真正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农民工的社保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民工社会保障应当从实际出发,实行低费率、低费基,其享受待遇标准也相应降低。
分类分层的原则。分类分层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政策选择。在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之前,应先对农民工进行适当的分类,对于从事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关系5年以上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制定过渡性的参保办法。
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农民工缴费能力较弱,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应根据有关风险对农民工的危害程度,将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建立。首先应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障问题。其次,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住院保障。第三,要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有以下两种思路值得注意。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首先应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等救助,补贴制度,这是当前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险,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险要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完善立法是尽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营造一个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的氛围。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首先应建立面向全体农民工的最低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最低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救助,事业救助以及法律救助等等。
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解决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要有如下的配套措施: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与城镇社保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社保制度的接轨,并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
要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护农民工社保权益方面的作用。根据农民工人数众多、工作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创新工会组建形式。比如,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组建以工程项目工会主体的工会联合会,在小型的非公有制单位,可以建立楼宇工会、市场工会以及区域性和行业性工会,加强工会的组建,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督促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监督合同的履行;督促企业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帮助农民工申领各项应得的社会保障待遇;积极兴办职工医疗互助保险活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农 民工的合法权益,这符合农民工作为工人的特点,也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四篇:财政学——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的世纪,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1.3亿农民工大军。他们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从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制度的设计方面,对城市农民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制度 意义
一.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从1952年开始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工就承担起了工业化主力军的任务。他们提供了6000亿至8000亿元的工业化资金,在统购统销的体制下为城市提供粮食和副食品,以很低的工资从事工业劳动和工业基地建设,新建了61个工矿城市,建成了大量铁路、公路。
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务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对流入地区的经济和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增进了城乡交流,成为了沟通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把城市的文明成果传到农村。
虽然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但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工并没有得到与此相对的、应得的社会保障,因此,了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
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
农民工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长期以来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使用积蓄,或向他人借钱维持生计,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生病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绝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费,用工单位
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的。他们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建筑工人往往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农民工居住点大都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通常是城市的卫生死角。另外,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造成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近乎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我只从以下几点说明一下。
(1)思想观念方面原因。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解决。一是认为政府社会保障负担已经很重,无力承担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二是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还有农村的土地赖以保障,不必考虑他们的社保问题。
(2)企业方面的原因。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农民工参保会增加成本,加重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保。同时,在现行保障体制下,也有极少数企业无力参保。农民工所在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少是微利行业。存在极少数企业为他们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障金感到负担较重,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一是不知道享有社保权利。对社保不了解,社保意识薄弱。二是不愿参保。部分农民工离开土地来到城镇的动机主要是赚钱回家改善生活,并不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的收入,不愿意拿钱参保。三是不敢提出参保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农民工也不敢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向用人单位提出参保要求,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低工资和无保障。四是无力参保。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且不稳定,缴纳保险费个人的负担过重。
(4)制度管理实施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新老农民工进行代际更替。参保基本上是照搬城镇职工的制度,缺乏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和机构,难以满足农民工大规模参保的要求,比如,由于缺乏便于农民工参保、转保、退保的办法,外来农民工频繁变动工作,有的农民工更换新工作后也常常被迫中断参保或退保,由于退保集中,手续繁杂,不少农民工连自己缴的保费也拿不到手便一走了之。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相当多的利益,面对农民工现阶段的一些社会保障问题国家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个人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反方面完善。
(1)提高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意识,并对城市居民及城市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①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文明素养、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素质;②加强法律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群众关注、反响强烈案件的援助力度,深入开展对典型案件的援助,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③要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不能牺牲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发展。实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使他们有财力支付社会保障的费用,打消他们加入社会保障的顾虑。
(2)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针对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是目前妨碍城乡统一的制度性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从源头解决。
(3)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和急救助机制。①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并至少每半年将农民工参保缴费情况在本单位公示一次,接受监督。②以大中城市农民工为重点,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为重点,以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的原则,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③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据农民工从事职业类型、在城市的居住年限、有无固定住所以及劳动关系等状况,分类建立多种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4)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极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针对农民工的少之又少。国务院2003年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开始重视对农民工人权的保护并通过立法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也对农民工的相关权益作出了规定。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快制订和劳动法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监察法等,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使劳动法真正成为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5)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无法得到,再让他们参加社会保障、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如果要在当前的形势下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那么保障农民工能够如期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是最现实的。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抓紧修订《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预警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完善立法,是尽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下大力气整治。
(6)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援助。①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咨询热线服务。②构建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与工会、残联、妇联、等法律援助站的联系和协调,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相互通报工作情况,形成运转有序、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意义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社会问题就可能变成政治问题,甚至酿成政治危机,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工业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的良策;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一步步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完善,我国正一步步迈向发达国家。现阶段了解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针对农民工的一些保障制度的完善的设想都是暂时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一步步完善,农民工的问题将在不久后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林凌.中国农民对城市化的贡献.光明日报,2006-1-26.[2]邵艳梅,河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河北学刊,2007-5-20
第五篇:公共政策问题
—、物价问题
我国物价水平持续是上升,显示出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端倪。主要为:1.食品价格上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蛋禽消费以及饲料需求增加,粮食需求不断增加。2.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推进,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进行,企业成本会不断增加。有色金属、铁矿石。3.劳动成本上涨压力增大。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了物价全面上涨。
4、其他公共服务类调整性涨价。物价上涨的原因:
1、供小于求得矛盾。我国物价上涨尤其以食品为主要代表,供小于求,拉动价格上涨。
2、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政府、企业、居民所持有的大量存款,正在通过证券、房地产投资等方式进入各类市场,流动性过剩已经从银行体系想整个金融体系扩散。
3、国家政策影响。自从加入世贸,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尽管政府已通过财政手段尽力控制物价,但来自世界粮食、石油等普遍上涨带来的传导效应难以避免的。
4、其他原因。市民消费观念等。对策:对政府来说:①必须建立和健全市场监管制度,大力整顿市场的秩序,严惩垄断。②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③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产物的收成④打击恶意炒作,稳定社会风气⑤稳定人民币汇率,采取财政手段稳定物价⑥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⑦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大大作用⑧抑制房产业的快速发展,降低房价⑨分配好蛋糕,抑制过高收入,帮扶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市场参与者:①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②遵纪守法,遵守市场规律和市场道德③公平竞争,不垄断行业④通过提高科技实力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物价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医疗问题,房价问题,高校扩招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个税起征点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良倾向,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农业产业化简单化、形式化,目前,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建几个龙头企业、发展一批生产基地就是搞产业化了,只徒具产业化的形式,没有产业化的内涵。2.“跟风”效仿,盲目培植主导产业。结果一个县有七八个甚至上十个主导产业,造成特色不明显、商品优势不突出。
3.重资金投入,轻人才、科技投入。龙头企业之间缺乏兼并、重组、参股等现代意义上的合并,造成龙头企业发育不足,辐射面窄,本质上仍是家庭式经营,难以承担连接生产与市场的重任。4.贪大求洋,盲目追求上规模、上档次。示范基地与周围农户现实能力相差甚远,难以带动周围群众。5.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用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化。有些地方产前大都 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性派任务、压指标,而产中、产后却很少有人间津,忽视了技术服务和市场开发。针对上述问题,要使农业产业化向新的水平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方式
首先,要深刻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一种基本经营方式,是多元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发达国家及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功的典型看,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具体地表现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其次,转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方式。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已对各国支持农业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长远考虑,政府对农业,尤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应加大在农业科技 教育、信息服务、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二)采取切实措施,抓好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要选准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选择开发项目时,要搞好市场调查,进行可行性研究,切忌盲目“跟风”。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及方案,切忌盲目趋同,重复建设。二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其素质。一方面各级政府在金融、税率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要对这些农业企业进行筛选,对要扶持的龙头企业也要坚持技术水平高起点,组织制度要创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企业。三是抓好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是在选准农产品开发项目基础上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开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三)以利益为纽带实现经营一体化,加强风险管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或模式,一定要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方式,规范约束各方的经济行为,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和谐共处,保证一体化经营的稳定发展。
(四)深化农村改革,理顺农村产权关系
一是实行家庭经营企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农户经营由传统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手段,对家庭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实行集体经济人格化。确立村级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关键是把村集体政治、行政和经济三种职能相分离,各司其职,以免相互替代,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合法经营。三是实行土地经营市场化。在建立市场经济、农业市场化的过程中,实现土地产权明晰化、经营市场化,无论是解决人地矛盾,还是实行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本的是把土地这一重要农业资本纳入市场运行轨道,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先喜市场销售、管理体系
当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政府应成为及时向农民传导信息的中心,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行情,引导农户有目的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其次,要建设完善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体系,抓好营销队伍的建设及设施的建设。再次,要健全农产品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使市场有序,并推广“合同产业”、“订单产业”,使农产品流通纳入活而有序的良性轨道,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由过去那种带着产量找需求转变为以市场需求定加工,以加工需求定生产。为搞好上述改革,清除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村体制等方面的障碍,还必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及依法行政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
三、国企改革问题
根据国资委公布的数据,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国有大企业改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二是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成效显著,三是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退出市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五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效果开始显现。对于存在的问题,国资委也作了相应概括:一是一些国有企业改制程序不规范,二是管理层收购(MBO)不规范,三是国有产权进场交易不规范,四是对改制后的企业跟踪指导监督不够。与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这些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国资监管机构只需要严加监管、规范运作就可以解决了。本文认为,国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远非如此,治标不治本,很有可能导致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直接威胁到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安全发展,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有前车之鉴的,这也是笔者多年来一直
困惑和不断思考的问题:
关于国企改革的成就,特别是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问题。勿容置疑,三十多年来国企改革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又让人对有些具体指标感到不解。一方面,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在剥离,在上市,在盈利,继而ST,*ST,再继而退市甚至破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债务缠身,依法破产和政策性破产项目经常发生,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职工下岗,群体上访事件不断。实际上,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束缚下,积累、遗留了大量历史问题和潜亏挂帐,2004年国资委成立以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所辖中央企业全面进行清产核资,经过整整一个的时间,中央企业共计清查确认各项损失总额3521.2亿元,基本与三年脱困工作最后一年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实现的利润相当。
关于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的问题。目前,在我们中央企业的序列里再也看不到国家电力公司的身影了,剩下的是南北电网和五大电力;曾几何时,中国航天变成了航天
一、航天二;除了中国移动,又有了一个中国联通,移动、联通共享的也只是中国市场上的移动通讯市场这一杯羹;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后来又在重复移动和联通的故事,共同来分享中国市场的固定电话业务。当然,监管机构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分拆是为了营造竞争环境,达到避免垄断、提高科技进步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这样做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比如,美国政府以涉嫌垄断不利于技术进步为由而分拆微软公司案,但美国政府毕竟不是微软的投资人,分拆微软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垄断,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维护国家利益,至于微软公司会不会因此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破产,这不是美国政府所关心的事。但如果我们非要生搬硬套这种国际惯例来分拆我们的国有企业恐怕就不合适了,无疑是在国内形成自相残杀的格局,削弱他们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2004年,笔者有幸随团与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同志们一起考察了德国与匈牙利两国的国企改革情况。在德国,只有一个国有电信、只有一个国有铁路;在匈牙利,也是只有一个电力集团公司,下辖所有与发电、电网、电力进出口及其它上下游业务相关的全部企业。在这两个国家中,市场竞争是自由的,其它个人和企业也可以设立电信公司、经营铁路或建设电厂,但在同一个国家中,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只有国有的那一个,国家可以对其进行改制,但绝不分拆。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品牌战略的问题。品牌战略是一个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美国人很有商业头脑,一杯可乐可以占据世界上任何一个饮料商店和流动冷饮车,一只炸鸡和一个汉堡可以引领世界快餐业的发展方向;韩国政府坚决抵制日货和其它进口商品,节衣缩食也要搞出自己的民族品牌,结果他们成功了,重工业有现代,高科技有三星。相比之下,我国国有企业对企业品牌的保护意识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特别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与保护民族工业方面考虑得不是很周全,以至于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部分行业几乎完全依赖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品牌,使中国内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缺乏核心技术的组装工厂,形成一大批“空心”企业集团,一旦外资和技术抽逃,我们的部分重要产业就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成为继巴西、阿根挺等南美国家经济发展大幅衰退的第二个典型。看一看我们行驶在大街小巷、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上海变成了桑塔娜和帕萨特,红旗变成了奥迪,东风变成了雪铁龙,长安变成了福特马自达,广州引进了本田,北京引进了现代,沈阳引进了宝马等等,我国民族汽车的品牌在哪里,汽车产业的前景又在哪里?再来看一看电子产业,长虹、牡丹、康佳牌的彩电和中兴、联想的手机已难觅踪迹,而松下、东芝、索尼、西门子、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洋品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些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看上的就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一旦另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中国更低,他们就会迅速将投资转移。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国企改革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明确要求的,近二十年以来,我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制了一大批的国有企业,但其中相当部分企业只是翻个牌子罢了,有的是集团企业内部按照上级要求相互参股作个形式而已,有的直接改制成立国有独资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至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也是众所周知。在德国,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是财政部门直接运作的,股份公司只设监事会,监事会成员禁止进入企业的经理班子,同时,监事会成员中必须含有一名以上的知名管理专家或技术专家。在匈牙利,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由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匈牙利国有资产私有化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的,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该委员会拥有从政府官员转变而来的职工2000多人,管理着全国大大小小1859个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约1.7万亿福林。经过15年的努力,到2004年6月,全国只剩下国有企业154家,国有资产总量约0.8万亿福林,企业户数减少近92%,资产减少约50%,委员会职工已不足200人。其中,在匈牙利实施私有化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国有资产被外国人买走,只有18%被匈牙利人自己买下,其中4%退给原来的业主、2%被企业经理购买,但农、林、牧业则由国家完全控制,对于个别特殊企业,国家只参一股(即:所谓具有绝对决定权的“黄金股”)。在我国,对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明确要求企业的党委书记要依法进入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或党委书记很可能就是董事长,其它董事往往都是由企业的副总经理、副书记担任,有时则从科研院所请个挂名的独立董事;对于监事会,也都是由企业纪委书记及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担任,并选举或者内定一个职工代表加入。对比分析,我国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很难做到切实、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其的应当担负的职能。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根本因素主要三个:一是观念因素的影响。前已述及,在国企改革的争鸣阶段,虽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定,但制度创新很难推进,争论的问题很多,但核心焦点只有一个,就是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的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有一句最关键的话,就是“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从理论观念方面,压倒一切地解决了“姓公姓私”、“姓资姓社”的问题,使国企改革在2001年以后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二是体制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国企改革,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政策、执行政策和跟踪监管的部门,多头管理,各行其令,所谓九龙戏水,婆婆成堆,使企业无所是从。国资委的成立和相应配套监管制度及相关措施的出台,令许多行政官员、企事业单位和研究学者欢欣鼓舞,认为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已经建立,国企改革有法可依、有司负责了。但是,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的特设机构,在国企改革中既非运动员,又非裁判员,要将国有企业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国资委仍然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素质因素的影响。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和人员,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涉及到权力和利益在相关人员和团体之间的再分配问题,二是企业改革后高管人员的胜任能力问题。第一个问题,虽然有无数如孔繁森、牛玉孺等那样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但毕竟还是有些干部将自己的乌纱帽和既得利益看得比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还要重;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国民的文化教育素质问题,相当部分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领导没有受过系统化、专门化的高级管理培训。这也是国资委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管人员的主要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建议
一是在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给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以更大、更宽的权力。作为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特设机构”的国资委,应该是推动、组织和实施国企改革的牵头部门,彻底扭转国资委既非运动员,又非裁判员的尴尬局面,企业是运动员,国资委是教练员,市场才是真正的裁判员。在国家大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国资委可以全权处理国企改革事宜,如同德国和匈牙利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管理公司一样,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资委使命便宣告终结,其人员可以进入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也可根据需要调到财政部门工作,而此时的国有资产管理
就是国有产权的管理,由财政部直接管理并收取国有产权收益即可。二是在配套政策上,《公司法》、《证券法》等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大法,而且也只能是算是纲领性指导文件,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配套政策和措施,还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当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国资监管、产权转让、主辅分离、社保体系等配套文件,但不断出现的企业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产权转让暗箱操作、职工安置不当等问题,说明只有这些规章性的配套文件还不够,还应进一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并逐步完善。此外,《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企改革进程的一种障碍,《公司法》与《企业法》共存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三是在实现形式上,应以市场化操作为主,行政干预为辅。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经营机制创新,本身就是需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行政命令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华诚集团和华诚控股的行政划拨重组效果不佳,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于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一方面,应尽量减少以行政命令方式对中小企业的归并重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改制、兼并,优胜劣汰,健康成长,不断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建议停止以行政命令方式对国有特大和大型企业的分拆工作,不仅如此,还要继续通过市场手段等引导企业进行合并同类项,以确保他们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减少内部恶性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当前世界经济日益全球下的形势下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美国政府判微软公司分拆而微软公司找遍各种理由也不同意拆分的做法是正确的,惠普公司兼并康柏公司更是轰动全球的跨国公司成功合并案例,难道我们就忍心将自己的国有企业搞得骨肉分离吗?这肯定不是我们的初衷。四是在控制手段上,按党中央的决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中央一级,对于无法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国家要逐步通过市场化全部退出,最终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这是国资委的既定目标;各级地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自己的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那么,改制完成后,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这些企业呢?参照国际上其它国家的有效经验,对有些企业要100%完全控股,有些企业要50%以上绝对控股,有些企业可以相对控股,有些企业参股就行了,而对个别特殊企业,也可以采取国家拥有“黄金股”的办法,对其实行1股决定权控制。最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不能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大政方针相矛盾。在任何形势下,党和政府对国企改革的支持都是做好国企改革的最大动力和最高保证,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重要的不是非要讨个“姓公姓私”、“姓资姓社”的说法,而是要建立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市场经济,并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潮中去,争取在相关领域和世界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