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成文

时间:2019-05-14 01: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成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成文》。

第一篇: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成文

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

蒋明朗王茂叶

(1.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 咸阳 712000;2.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口的合理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但是由于人口流动也带来的体质问题,应经成为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明显影响的因素。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对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对国内对于流动人口体质研究,探讨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危害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探讨解决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流动人口;体质;网络化;监控;调控 13

The research of physique question to transient population

JIANG Ming-lang1; Wang Mao-ye2

(1.Department of P.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000,China;

2.Department of P.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handongJinan,250014)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to carry on the long-term physique monitoring to the transient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economic society value.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to carry on the physique examin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to the transient population.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the transient population from now on will still be a serious social question in our country social life,and it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advancement,and it also becomes the new composition in our country population structure.Transient population's physique condition has the main influence on our country social econom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s a result of reasons such as job category,living conditions change,transient population physique existence many probloms; the transient population physique examination service must be strengthened; the transient population's physique examination needs coopeeraton from all levels of sports administration part,the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s well as the school,needs to carry out the voluntary physique examination service.The transient population's physique question need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school edcaition,public health service,needs modern networking,to establish the one whole set service and the monitoring system..Keywords: people’health;quantity;research; transient population ;physique question

前言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原先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剩余劳动力被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他们脱离开原来的职业和生存环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力要素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因此,人口流动的[1]规模将会逐渐扩大。这种趋势固然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人

口的远距离流动,伴随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必然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多次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就显示了流动人口的体质健康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关于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研究却很少见到。

本文试图探讨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成因、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特点以及对流动人口进行长期体质监控的可行性和网络化管理的可能性。1 解决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社会效应

1.1 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显示了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将进一步明晰,就是提高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我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的影响,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从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合理的流动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为解决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方式。这些人作为家庭的主要支柱,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体质健康状况也直接关系到许多家庭的幸福,近年来发生的许多工伤事件,不仅对农民工个人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也对其家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出外打工的积极性[2]。因此,其生存状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质状况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福利制度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群的体质状况有明确的了解,对其发展态势和趋势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评价,并及时给出合理可行的体质干预和保障措施。

1.2 中国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流动人口将成为许多产业部门的主要支柱,尤其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作为我国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其稳定的状态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其体质的不合理下降,提高流动人口的体质检测和保证其体质的稳定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成因2、1 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由于我国是一个疆域非常巨大的国家,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相差甚大。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生活,使得各地在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等方面均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人口的流动,尤其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人口流出地主要在中西部的经济落后农村,因此,生活方式的反差会对流动人口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长时间远离家庭,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少,饮食不规律,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而长时间缺乏必要的家庭生活,对于流动人口的身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积极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劳务输出,尽管目前在国际劳务市场所占比例不大。但是随着我国投资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比例将不断增加,对解决乡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满足劳动力不足地区的需要,加速基本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全面发展,以及加强国内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劳务输出必将带来更为显著的环境变化,这种环境变化必然对劳动力的体质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如何应对这种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职业特点

由于我国二元制社会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收到很多的限制。同时受文化底子和专业训练的不足,流动人口从事的普遍是一些简单体力劳动和低技能的工作,也是在职职工不愿问津的苦脏累险岗位。如建筑企业一线施工人员农民工占95%以上。由于行业监管和劳动监督的不力,许多行业普遍存在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很长等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农民工的每天工作时间在12-14个小时,容易导致身心疲劳。此外经常为赶施工进度,导致精神比较紧张,在这些情况下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病变。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闲暇时间,其工余生活比较单调,容易导致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单位的多次调查显示,目前国内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农民工、临时工遭受的职业病危害尤为突出。以职业病中的尘肺为例,据

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生尘肺病患者在1万例以上,每年死亡5000人左右。截至2001年底,全国尘肺病患者累计死亡近13.6万人,现有患者43.3万人,极大地农民工的体质健康。此外,2007年1-9月,卫生部共收到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报告36起,涉及中毒人数584人,其中死亡49人,中毒者大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也多次收到国外媒体的曝光,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形象的恶性事件。

2.3 社会地位“边缘化”产生的心理压力

长期的城乡隔绝和二元社会结构,使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具有明显的“边缘人”特征——主要生活在城市,“根”却在乡村;在职业上是城市劳动者,户籍和身份上却是农民;在法律上与城市居民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却“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农民工的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实现;农民工很少能够享受到城市里诸如住房、医疗卫生服务、职业教育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社会对农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阻碍他们对城市社会和居民的心理认同与归属。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工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这种心理方面压力也对农民工体质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2.4 流动人口自身的健康知识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内陆省份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在流动人口中,由于流出地一般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落后,高中教育还不是十分普遍,因此,接受过小学、初中占到总人口的半数以上,高中文化程度者相对较少,而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仅占极少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程度偏低成为流动人口中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种较低的学历层次也使得流动人口的健康常识存在很大缺陷。[3]

由于应试教育和体育教育技能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缺陷。依据有关部门的精神,学校健康教育主要由学校的校医承担,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根本没有合格的校医,因此健康教育无从谈起。根据这一现象,从90年代后期,我国将学校体育课程逐渐转化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要求体育教师承担起健康教育的任务。但是受制于我国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生源条件、健康教育任务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大部分体育教师尚无力承担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4因此,直接导致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

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储备。因此,无法在面临更为复杂的城市生活时,无法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例如艾滋病的扩散就是明显的例证。在80-90年代,大量单身青年到南方打工,由于缺乏必要的性健康教育和相应的对策,导致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扩散。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必要的健康教育和体质检测,导致缺乏艾滋病已经从城市流传到农村,成为我国目前传染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种之一。而地沟油、垃圾肉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食品很容易凭借低廉的价格出现在农民工的餐桌上,其他如餐饮具清洗消毒不符合要求、生活方式不规律等。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

3、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特点

国民体质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可以说体质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在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和老龄化等社会建设的多种任务时,提升全体国民的体质水平具有主要社会意义。中国政府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二〇〇〇年和二〇〇五年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性国民体质检测。研究人员对于国民体质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也在各级期刊上发表了近300

【】篇体质的研究论文。5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尚没有1篇关于流动人口或农民工体质研

究的论文。固然与研究者经费、力量以及精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也与流动人口体质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有关资料,其体质状况也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3.1多样性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到2007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46亿,由于经历的不同,其分布的行业也多种多样。如建筑企业一线施工人员农民工占95%以上、纺织系统的农民工队伍虽然已基本完成了向产业工人的转化,成为企业振兴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一般人心目中工作较轻闲的事业单位中,所雇用的农民工也普遍从事着治安保卫、护理、餐饮、保洁等岗位。因此,导致流动人口体质问题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

3.2复杂性

人的体质受到遗传、环境、体育锻炼、卫生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数量庞大,生存环境差异也非常显著,因此流动人口的来源多样化必然导致体质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占据流动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在进城之前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这段时间的体质特点具有农村人口的基本特点,但是在流动以后,由于进城时间、工作性质、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差异,农民工体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也导致了流动人口体质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居民和农民的体质特点,而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变化特征,给体质研究带来的巨大的困难。

3.3动态

由于我国二元制社会仍将维持一个较长的时间,加之流动人口在整体素质方面的问题,流动人口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存在较大的困难。大部分流动人口很难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并在流入地扎根下来。尤其是大众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大部分流动人口最终很难在城市地区稳定下来。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特性以及其从事的工种特点,使得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状态都不是十分确定,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加之大部分流动人口年龄普遍处于青年期,其体质状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随着工种、生活环境、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流动人口体质呈现出快速变化的动态,因此,应该对于流动人口的体质变化,需要长时间进行跟踪

【6】监控。这也为大部分体质研究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4隐含性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是很长,大部分流动人口年龄普遍处于青年期。加之由于工作性质的问题,长期体力劳动尽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使得农民工在力量、耐力等方面较城市人口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使得体质中的部分问题被掩盖。此外,许多人对于体质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因此,许多人就认为自己的身体非常健康,缺乏科学的健康观念。此外,由于经济的拮据,使得大部分流动人口长期没有进行过较为详尽的体检,在患病时,许多人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对于某些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不是十分明了。年轻化掩盖了很多问题,缺乏必要的检测更是问题的关键。

4、结论与建议

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流动人口出现了与传统人群不一样的生活特点,而这种特点也使他们的体质与以往的研究对象由不一样的地方。而由于文化素质、收入、工作性质等问题,流动人口体质问题出现了多样化、隐含性,而人口的流动的不规律也为开展持续的人口体质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考虑到流动人口的体质状况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主要的影响,各级行政部门以及科研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口体质研究的重要性,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体质检测服务,完善体质义务检测和管理体制。积极鼓励学校、体育行政等有能力的部门积极开展专项研究,探讨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变化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体质干预方案。

此外,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体质检测网络系统,应该成为新时期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等.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 1-5

[2] 徐光飞.流动人口:城市社区体育的难题[J].体育与科学

[3] 樊炳有.对民营企业从业者体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5):650-651

[4] 蒋明朗,樊西宁.体育和健康教育专业融合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5):32-35

[5] 陈彦.十年来我国国民体质研究状况及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55-57

[6]黄聚云; 李建国; 舒盛芳.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若干人口问题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89-92

作者简介:蒋明朗,男,1972年5月,陕西省泾阳县人,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和体育文化

联系方式:电话029-33724199,Email:jiangminglangg@126.com

师范学院体育系,邮编712000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咸阳

第二篇: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佛山市南海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2002年底全区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达100多万人。流动人员的大量涌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04年,南海区共破获犯罪刑事案件7507宗,其中流动人口作案6926宗,占92.3%;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047名,其中流动人口4284人,占84.9%。流动人口犯罪占犯罪总数的高比重,表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底,国家对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废除了无业人员收容遣送制度,取消了公安机关对出租屋登记的审核、清查等管理措施,南海区建立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的流动人口管理“黄岐模式”随即废止。此后,全区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率不断下降,2003年5月该区共办理暂住证98万多份,2005年5月仅办理55万多份;大量无业人员聚积,刑事案件高发,出租屋脱管漏管现象严重,部分出租屋成为犯罪分子藏污纳垢的场所。无业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主要体现在“五个造成”:

(一)限制式管理模式造成政府服务缺位。南海区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是典型的限制式管理,这种模式将流动人口假想为可能影响社会安宁的不安定因素,潜意识地将流动人口当作对立面,使他们感受到来自流入地政府的管制约束,而无法感受到期望的服务与帮助,流动人口处于一种得不到政府服务的状态。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或利益得不到保障时,常常是向同乡组织、亲友甚至带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寻求本应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与帮助。

(二)管理资源不足造成脱管漏管。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规定较多,但支持管理活动的资源却严重不足。政府既没有在法定条件下管理流动人口的专门机构和专门力量,也缺乏经费支持。流动人口大都由综治部门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临时机构、雇请临时户口协管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主体的合法性得不到法律认可。此外,法律方面的支持滞后,对不办理暂住证的,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对违反出租屋规定出租房屋的,处罚过轻、成本太高,执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这些执法现状直接导致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率不断下降,出租屋脱管、漏管率居高不下。

(三)综合治理不落实造成“综合不理”。南海区各镇街普遍由综治部门牵头,公安、计生、劳动、工商等部门联合成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负责对流动人口的协调管理。各职能部门责、权、利不明,管理力量薄弱,缺乏权威性,工作开展非常困难。相关部门在参与流动人口管理时,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综合治理职能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形成合力,突出表现为公安一家唱独角戏,很多人误以为流动人口管理就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

(四)管理方法失当造成法制教育不到位。流动人口管理“只管手脚、不管头脑”的问题普遍存在,片面强调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后的教育、惩罚,忽视对流动人口的思想情操、文化学习和法制教育等涉及精神世界的“头脑”问题的关注。一些地方虽然有时也开展一些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但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收效甚微。政府不重视流动人口精神文化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却又希望他们个个遵纪守法,显然只能事与愿违。

(五)认识存在偏差造成管理阻力。一些单位、个人、甚至个别政府领导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认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因而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严、配合不力。有的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对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证件不闻不问;有的出租屋主为收取房租,不核实承租人基本情况,给钱就租,蔬于管理;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对管理工作不过问、不支持,甚至公开指责公安机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流动人口管理漏洞对社会治安的影响

由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现有的种种问题,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一)影响打击力度,刑事案件大幅上升。流动人口管理失范、政府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缺位直接导致流动人口的自制能力和防范意识普遍不高,诱发大量刑事案件。一方面流动人口中相当部分人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在择业范围狭窄、自身生存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且,流动人口犯罪的流动性极强,相互教唆犯罪方法致使反侦查能力趋强,增加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难度。另一方面支付流动人口流入本地后对社会治安、风土人情等缺乏了解,防范意识薄弱,警惕性差,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而且受到侵害后,不能很好地配合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有的甚至忍气吞声不报案,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

(二)流动人口聚居,治安问题众多。南海流动人口聚居倾向比较明显。据调查,流动人口来自同一县(市、区),并在南海同一村(居)、厂企、小区、外(员)工村等聚居,聚居人数在300至500人的聚居点有22个、500至1000人的6个、1000人以上的2个,这些聚居点散布在环境相对复杂的城乡结合部。由于流动人口不同程度受排斥、遭歧视,基本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地缘关系影响,习俗、文化相近,沟通联系较多,为避免自身权益受侵害,他们往往紧抱成团,并逐步演变为半独立的乡土式社会群体,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有力管理和引导,极易导致黑恶势力的蔓延,滋生团伙犯罪,甚至引发公然挑衅基层公安机关、暴力阻扰民警正常执法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仅2005年5月份,南海就发生此类群体性事件3宗。

(三)无业流动人口滞留,治安隐患突出。目前,南海有一个庞大的无业流动人口群,他们或因各种原因找不到工作,或压根就不找工作而专以犯罪谋生。这部分人没有固定职业,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为维持日常生活或满足外出赚钱的初衷,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3年底,国家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后,公安机关对这部分人的管理严重缺位,从而使滞留的无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多,造成较大的治安稳患。现在滞留在南海的无业流动人口估计超过5万人。

三、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考

上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融管理、服务、教育、维权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

一是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配套设施。我们要改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会制约本地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管理是公安一家的事”等错误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充分认识到搞好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政府要成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专门机构,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要规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手段,在各职能部门中实施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狠抓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对由于工作不负责任而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其责任,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是树立服务型的管理方式,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要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方式,按照服务多数、管住少数的原则,将善待外来工、服务外来工作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立足点,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损害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劳资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许多刑事案件,有的还酿成了群体性事件。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外来工工资等损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做好服务工作,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具体是要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介绍、房屋租赁、业务培训等服务,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上实行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员一律平等的政策等,增加流动人口对本地的归属感。要加强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实现由事后打击处理为主动事前教育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从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的角度出发,开展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重点对象管理工作机制,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一要抓好重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员作案占绝对比重,但并不是说流动人口就是犯罪群体的代名词。我们必须看到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诚实守法的劳动者。只有抓住重点流动人口管理,才能使预防和打击犯罪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二要抓好重点出租屋的管理。根据流动人口承租人的情况排查出重点出租屋,实施重点管理,对无业人员、有犯罪前科人员和涉嫌利用出租屋进行非法活动人员等租住的出租屋,切实落实管理措施,实行“以居管人”;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连带责任原则,由派出所与社区民警、社区民警与出租屋主层层签订治安管理责任状,责成出租屋主加强管理;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要及时查证予以打击,对出租屋发生的刑事案件或犯罪人员以出租屋为落脚点的,严厉追究出租屋主和有关社区民警的责任。三要对聚居流动人口重点列管。针对流动人口聚居地容易滋生犯罪、诱发黑恶势力蔓延的特点,建立健全事前监测预警机制,对聚居地重点人员实行严防、严管、严控,发现有帮派性质的非正式组织或有组织犯罪的苗头,要及时做工作,采取措施分化瓦解,严厉打击。

四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从南海区探索实践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居住、统一管理模式。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采用由政府、企业投资兴建外来人员公寓,或将闲置房屋改建外来务工人员宿舍的办法,使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这样一方面既为外来打工者提供了方便、廉价、服务周到的出租屋;另一方面,由于集中管理,管理更为有效,使出租屋不再成为违法犯罪人员的“安乐窝”。实践证明,这是管理流动人口、出租屋最有效的办法,但这种办法受到打工群体分散难以集中等因素的制约。二是分散居住、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比较成功的管理模式:一是“村民自治”模式。通过在村规民约中规定收取出租屋治安管理费,对不符合管理规定的出租屋实行停水、断电、取消出租屋主股份分红等措施,督促出租屋主接受管理;村委会利用收取到的管理费雇请协管员,对流动人口、出租屋实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较强,农民股份分红较多的地方。二是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全面规划、督导,各综治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政府出资组建户管员队伍,由公安机关指挥、管理和使用。镇、村两级成立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服务部),提供房屋出租审核、发证,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计生证件办理,甚至房屋出租中介、职业介绍、劳务信息咨询等服务。该模式能方便公安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实行信息化管理。三是物业管理模式。由综治部门牵头,组建独立于公安机关之外,直接向综治部门负责的管理机构,在村委、居委组组建专门管理队伍,按物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物业管理模式适用于城区,一方面减轻了公安机关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对出租屋实行管理,提高了管理力度和效能。四是“半封闭物业管理”模式。在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混合居住区域,通过减少出入口、加强出入检查、建立专门管理队伍的做法,实现半封闭式物业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一方面能有效压减半封闭小区内违法犯罪分子作案的空间和时间,减少发案;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须凭暂住证出入半封闭小区,能提高暂住证办证率,促进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上述各种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都是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针对各地经济状况和治安形势的不同,还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第三篇: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思考

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对于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推进和谐滨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滨江的情况,就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作一初探。

一、我区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特点

一我区流动人口的现状。近年来,流动人口在我区就业、居住呈逐年上升趋势,登记发证人数从2001年的41953人含市经济开发区增长到2009年的127012人不含市经济开发区,五年增长了202.75%,另据不完全统计,未办暂住证的还有5万余人。近18万的流动人员,已占我区常住人口的42.5%,我区不少村的流动人员已超过或接近常住人口的数量,如大马街道林庄村的常住人口为1308人,而流动人口就有1583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最为直接的感受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已与流动人员的劳作息息相关,一旦缺少了流动人口的服务,市民的生活质量将深受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社会治安、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等诸多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流动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带来了许多的社会负面影响,如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城市和城郊结合部的违章建筑增多,非法行医增多,违规的私立学校增多,大量的无照商贩和各类不规范市场增多,计划生育政策难落实。尤其突出的是,社会治安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据统计,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占据很高的比例且呈逐年上升势头,2009年我区破获的刑事案件中流动人口作案的比例高达73.8%,2009年1—10月份达77.59%,在这些破获的案件中,暴力侵财型、恶性犯罪等占绝对比例,其中盗窃、贩毒、诈骗、抢夺、故意杀人等案件近80%,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左右我区社会治安的主导因素。

二我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特点。分析这一群体的相关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来源相对集中,我区的流动人员涉及18个省,排前几位的主要是安徽占22.06%,四川占15.43%,河南占14.47%,湖北占9.19%,贵州占4.48%,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缘化倾向,致使拉帮结派现象开始有所抬头。二是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来自穷困山区,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制意识差。其中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占54.92%,小学文化占26.63%,文盲占6.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5%。三是就业层次较低。由于偏低的文化素质和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决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在建筑、餐饮、娱乐服务、环卫、化工、搬运、黄包车、捡垃圾等行业,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低层次工种,大部分人的生活消费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四是居住分散且条件恶劣。租房居住占47.88%,单位宿舍占32.69%,简易工棚占10.63%,其他占8.8%。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主要以租住老城区或城郊结合部的居民住宅、底下车库、违建房甚至简易工棚,房屋面积小,水、电、卫生等硬件设施差。极其艰苦的生活,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工作极不稳定,频繁地变换工作和住址,给经常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五是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受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不少劳动用工的合同未能按规定及时签订,不少企业拖欠工资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法律救济的门槛过高、成本相对较大、仲裁诉讼时间过长,经常出现无力举证、无钱请律师等现象。总体来说,流动人口基本上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是一群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二、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管理。2004年,区政府就制订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各镇、街道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但由于流动数量的规模性、流动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流动组织的无序性,流动人口的管理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并已成为影响我区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

一认识不到位。在当前社会转型、结构分化的大背景下,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未引起党委、政府足够的重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障碍的逐步清除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将不断增加势所必然。可以这样说,这个群体对于“两个社会”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大局,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恰恰在这些方面,许多地区和部门都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组织不到位。从我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尽管各级建立了相关流动人员的管理机构,如在区级建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5个镇、街道一级的综合管理工作站,并要求按500︰1标准配备流动人员协管员等。但仍存在组织网络不健全,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一方面,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协调、整合各方面管理资源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外来人员300以上的村居或100人以上的企业和劳务市场必须建立管理服务站的要求还没有得到落实。另一方面,管理队伍的数量与素质严重不适应,目前,具体实际负责全区流动人员管理的区流动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人员仅有74人,基本上以社会招聘人员为主体,以这部分力量来完成18万流动大军的“三证合一”登记发证和出租房屋登记,其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三措施不到位。我区流动人口的管理还基本处于登记、发证的初级层次,目前就连这两项基本任务也面临诸多的障碍。“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责任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尽管不少出租房主和企业签订了治安责任书,但绝大多数根本未履行管理职责,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手段,对出租房主和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较轻,或者由于执行处罚的成本过高而难以执行。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公安、劳动、计生、工商、房管等部门之间基础设施不能共用,相关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工作难以同步,增加了管理成本,整体管理效果不很理想。

四经费不到位。流动人口管理费制度取消后,各地普遍出现了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据统计,我区近两年的流动人口管理经费已支出135万元,今年区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原则上按每年1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并要求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建立多元承担机制。尽管如此,实际情况离太州市确定的按每名流动人员40元标准落实管理经费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仍然处于捉襟见肘、杯水车薪的状态。

三、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思考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社会问题,需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社会化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机制、改进工作、提高水平。一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政府机构。目前各地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基本上是工作领导小组这一框架,不容置疑,这一组织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整合了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壮大,这一组织机构的临时性、虚化性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亟需建立一个职、责、权明确和一致的综合行政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的组织协调等行政工作。理想的状态应是:能有效整合流动人口所涉及的各项管理资源,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当然鉴于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员密集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

二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应着重在“强化一项治理、突出两个重点、探索三种方式”上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一项治理,即强化综合治理工作。各职能部门都应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工、青、妇等群体团体组织应落实各项措施,在服务流动人口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镇、街道和村居处于工作的第一线,应按照有关规定健全网络,充实队伍,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抓好出租房和企业用工管理。在加强出租房主管理方面,重点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恶意逃避责任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切实提高出租房的登记率,做到以房管人,切实减少管理盲区,遏制流动人口犯罪活动。在加强企业用工管理方面,关键是要提高企业主的综合治理意识和平安企业意识,通过“综治进民企”等载体,充分发挥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村综治工作站和企业综治工作室的作用,实施教育联办、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等活动,突出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三是探索三种方式,即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的承包式管理、委托式管理和自主式管理。坚持并深化“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工作责任机制,在各企业、经营单位和出租房等凡涉及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的区域中推行承包式管理,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责任追究,促使承包式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建设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采用市场化方法推行委托式管理,这一方面,NB、YH等地的企业和村居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需要认真加以学习、借鉴并不断创新。而在流动人口的自主式管理方面,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的“外来工之家”的管理模式及各地的“以外管外”的办法值得学习。实行自主式管理,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现引导有力、组织有序、调控有效、活动有度。在推行自主式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协会的作用,实现正确的引导、指导。

三寓服务于管理中,实现管理、服务相促进,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要着眼于提高水平,着力于做好服务。搞好服务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管理是实现更好服务的手段和措施。通过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加强服务工作,切实增强流动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广东省即将出台的新的流动人员管理办法,已明确将符合有关规定的流动人员视作市民,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待遇,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要搞好流动人员的劳动培训、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受教育、计生优惠政策的享受、社区服务等,逐步实现与市民的同等待遇。

四高度重视高危人员的管理,严密防范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流动人员社会化管理的重点是有效预防、控制、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辟一条适应动态治安的新路子。一是要突出高危人员管控。要坚持“抓小放大,重在抓小”的工作思路,突出高危人员这个重点,坚持边登记、边筛选、边分类、边列管,确保做到对高危人员情况清、底细明。二是坚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实施高危人员“网上轨迹”管理。充分发挥公安部门打防控系统平台、旅馆业管理系统、信息通讯管理系统平台等的作用,紧紧围绕犯罪分子吃、住、行、销、乐五大环节,实行网上列管、网上审批、网上追记、网上传递、网上研判等,精确掌握外来高危人员的活动轨迹,用静态的点编织成管住流动人员的动态的网。三要适时组织专项整治活动。在流动人员犯罪的高发时段、高发区域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营造高压态势,及时打击处理隐藏混迹于流动人员中的违法犯罪人员。

第四篇:关于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其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笔者对本街道暂寄住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就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教育、文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卡。即对到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的自然情况以及房主的相关情况进行逐一登记立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建立“四方责任卡”。明确社区、片警、房主、暂寄住户四方的责任,四方各持一卡,有利于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三是建立“暂住卡”。

第五篇: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论文题目: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目录: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及中国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原因„„„„„„„„„„„„„„„„„„„„„„„„2

二、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必要性分析„„„„„„„„„4

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共政策建议„„„„„5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了企业劳动力缺乏的困难,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因此社会流动人口也急需纳入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关键字: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社会公平户籍制度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及中国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原因

(一)流动人口概念

流动人口是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户籍制度为提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这与国外的迁移概念不同,国外迁移是指永久变更居住地,但流动人口却是不断变换居住地或工作地,其流动性较强,也给这类人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很大难度。

(二)我国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特征

1、以农民工为主体,数量庞大,规模至今仍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这些流动人口普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普遍层次水平不高,很多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问题没有清楚认识,也不知道如何改善和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障。

2、彰显了传统户籍制度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的矛盾,传统制度的刚性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冲突,造成了流动人口与当地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相冲突,进而导致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相当严重。

3、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水平低。

4、流动人口趋于年轻化,参保意识差。

5、流入地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广东等发达省份,流入地主要集中在一些农业人口大省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份。

6、具有流动性强,缺乏归属感等特点,绝大多数农民工经常处于居无定所、工作与生活变动快速的状态,工作、收入与生活稳定性差,是一个生活风险很高的社会群体,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或者当地社会,但又不愿轻易放弃,飘零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使其成为缺乏归属的特殊社会群体。

(三)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原因

1、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化改革从农村开始并逐渐向城市推进,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利和富余劳动力转变职业的自由。中西部地区为主的传统农区,很多农民受条件限制难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就业,则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进城就业。这就导致从农村不断涌现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他们户口虽然还在农村,甚至还保留承包耕地,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已不是农业收入,而是进城就业收入。

2、城镇企业劳动力缺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城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成立,于是城市劳工大量缺乏,急需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企业生产制造。城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流动人口大量涌现的拉动力量。

3、城乡经济差距巨大。城市由于地理优势、政策优势等原因,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农村,造成了城乡经济差距巨大。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我国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一生下来就只能当农民,然而农村人民却很多都不能享有和城市人口同等的经济和生活待遇,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没有城市人口质量好,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很多农村人口决定进城打工以期望改变家庭的命运,使家人有更好地生活质量。

二、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二元社会结构使流动人口处在社会保障圈之外。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流动人口既可以归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也可以归于农村社会保障,但农民工由于流动性较强,又没有城市户口,加上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低,但他们的社会保障却难以得到保证。虽然国家和地方上对人口流动的各种限制正在逐渐消除,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政策制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流徙入城的农民到城市后却由于受到“名亡实存”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而无法融入城市,将他们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使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这种城乡差别对待使农民工的权益大大受损,工资被拖欠、劳动时间被大大延长、缺乏必要劳动保护、没有社会保险等等。

(二)我国尚未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保障系统中,各地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十分混乱。

政府认为目前城市社会保障问题尚没有建立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工由于有土地作为保障,暂时不用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所以目前没有一套关于流动人口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各地虽然有出台一些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但地方政府只看到流动人口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却不愿承担流动人口的养老费用。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处于短期考虑,没有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城市社会保障政策的整体规划中只要流动人口带来的经济繁荣,不愿为其承担社会保障负担,没有担负起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忽略了对流动人口正当权益的维护。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与城镇职工相比普遍都低很多,而目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结果导致大多数流动人口没有能力购买养老保险;流动人口失业率高,且常常是在各地流动,很难符合现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政策要求的就业稳定性和缴费连续性的要求;如果流动人口要异地转移保险金,则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企业和社会统筹部分大都不能转移,这些规定对流动人口而言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实现社会公平。

流动人口已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群体,他们在城市的底层各行各业担任着十分重要的建设城市角色,保证了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人群,他们理应享有城市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因此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可以改变城乡差别对待的现状,使流动人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给以他们正当的认可和关怀,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充分享有社会保障权。这不仅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二)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工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如疾病风险、工伤事故风险、意外生活风险等,减少了社会和政府的风险承担,也减少了流动人口因为生活风险而铤而走险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可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大大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确保了农村和城市的稳定。

(三)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减少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流动人口由于未来生活没有得到保障,因此会将获得的收入多数用来

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而如果政府为他们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就会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等问题。

(四)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有利于完善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且越早建立越好。

从长期角度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需要。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短期利益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会提高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但从全局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建设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公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行为,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越早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制,对社会来讲,其负担越小。相反,如果长期拖延,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留下难以解决的包袱和后患。

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共政策建议

(一)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将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分门别类地逐步建立起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制定法律明确政府和雇主企业对流动人口应承担的责任,任何雇主均应当根据责任分担机制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缴费义务,流入地政府则需要分担流动人口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成本。在制定法律时要考虑到流动人口结构复杂,应分门别类地制定社保制度。例如对于城市流向城市或乡村的居民,需要让其延续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保障,或者自动纳入流入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安排。对于乡村流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则应根据其分化情形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如对以城市化的农村流动人口可以纳入当地社会保障网;对于只能季节性出来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口,则可以提供贡山保险等保障,同时建立特殊救助机制以缓解其特殊困难,其他保障则可以纳入面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长期在外务工但流动性高、归属不明的流动人口,则需要有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及相应社会救助等。

(二)政府应增加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财政支出。

有些地方财力薄弱,中央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增加对当地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资金支持,以确保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落实。

(三)出台改革户籍制度的政策。

就目前来看,我国“名亡实存”的户籍制度是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阻碍,改革户籍制度,适当放宽流动人口真正融入流入地的封口,使流动人口定居下来,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对于解决我国城乡一体

化的诸多问题都是根本性措施。只有解决他们的户籍身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四)出台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政策。

这一措施是建立在改革户籍制度政策基础上提出的,之前说过政府考虑到农村人口有土地保障所以没有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而提出出台这一政策,就是要适当放松对土地用途的管制,尤其是对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管制,允许宅基地直接转让给城镇居民,允许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直接转让用于商业房地产开发,这样即使农民进城务工,也不至于使农村土地被闲置,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五)国家财政应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支出,扩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覆盖面。

提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增强社会保障意识,同时增强其就业能力,拓宽农民工获得教育资源的渠道。也可以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能够得到与城镇人口子女一样的受教育权,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理论视野》2007年第6

(2)茹克娅、曹李海:《构建和谐社会下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新

疆财经》2008.165~69

(3)朱虹青:《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4)倪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6

(5)程昶志:《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6)曹正民:《试论农民工及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下载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成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成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我一直在关注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海发生的领海争端问题,作为由我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并最早持续对其行使主权管辖的南沙群岛,却在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周......

    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党组织: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瓶颈。环境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生命健康、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直接的破坏与影响,环境污染的后......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摘要:贪腐现象在当今社会极为普遍,危害深远,不治不行。本文从社会现状入手,对其进......

    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几点思考(5篇)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 我们的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这种对未来生产力的培养活动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真的不可兼得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真的要以牺牲身体......

    对甘肃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

    对甘肃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 2009-11-26 甘肃发展的关键和定位 1.甘肃发展有“五大关键” 水。由于雨水的缺少和其他原因,生态问题是制约甘肃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催生甘肃发展......

    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

    刑事司法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准确地追诉、惩治犯罪,使刑事案件得到正确的认定和处理。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收集并运用证据的过程: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提起公诉、审理......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又面临突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要全面建设包括百分之七十农业人口在内的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农民工现象不是我国所独有,是所有国家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观察这种现象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