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商精神”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1:4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浙商精神”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浙商精神”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篇:论“浙商精神”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对策

论“浙商精神”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对策

成功崛起的浙商被打上了太多的个性化印记: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活力四射、天性敏锐„„等优秀的“浙商精神”。无可否认,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的内在品格的支撑,浙商们在省内外的经济大舞台上成功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财富故事,创下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财富神话。

浙商的这种优秀品格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新时代的浙江商人却陷入空前困境和危机的,比如在过去三个月里温州、台州、嘉兴等地区相继都出现了几十个企业家“跑路”的现象。温州、宁波、绍兴地区的外贸经济最近时间下滑得也非常厉害,民间高利贷也引起了全社会重大的关注。我们也看到每个浙商心里都有着很沉重的一面,大家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焦虑。同样的问题就摆在了每一位浙商面前:该如何面临挑战。

第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所以1978年以后他的发展是轻工业、小企业、集体企业、加工业是主要的发展动力。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浙江又成为全中国最重要的外贸省份,所以加工业和外贸成为浙江经济重要的支柱。但是到了2008年以后,随着欧美经济的崩塌,以及中国经济由轻型化向重型化的转移,浙江面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第二个问题是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系统性的融合问题。一个省的实体经济要发展,它的金融业一定要发展,浙江不是金融中心,但浙江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从1980年代初,浙江就出现了民间金融业,但经济未来要发展,实体和金融这两个轮子必需要同样壮大,必须要进行系统性的合作,这是浙江经济面向未来很大的一个挑战。

第三个是企业家的换代。浙江企业家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崛起的一批,最早的这拨,比如说浙江万象集团的鲁冠球,杭州娃哈哈的宗庆后都是1940年代中期的人,跟他这个年龄段,浙江还有一大批的企业家,是中国早期的第一代企业家,这些人到了现在都是到了65岁左右的年龄,所以第一代草创性企业家向第二代的交棒和接班,现在变成了浙江企业所面临到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浙江商人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几乎都共同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迫在眉睫。

我们要结合“浙商精神”推动,浙江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民营企业是浙江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浙商群体是浙江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柱。一是鼓励投资兴业、完善金融体制。认真贯彻国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意见,切实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槛,破除影响民间投资的体障碍,努力完善开放更多的投资机会。二是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推动省外浙商回乡创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集聚。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强化对小微企业服务,营造尊商、亲商、兴商氛围,着力提振企业家信心。三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引导企业加快制度、科技、管理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提高浙商整体素质。支持浙商营销网络建设,构建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切实提升企业持续销售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智慧的浙商能在新时代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二篇:论新时代的公安精神

从去年开始,市公安局组织开展了“永康公安精神”讨论、演讲等活动,征集和提炼“永康公安精神”。近日,局党委反复研究,最终将“忠诚、勤勉、奉献、争先”确定为永康公安精神的表述语。

忠诚。忠诚是人民警察应该具备也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公安机关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警察队伍是一支武装部队,必须将忠诚作为警魂。所有的警察都曾经郑重宣誓: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铮铮誓言,宣告了作为一名警察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的政治立场。只有忠诚,我们的队伍才不会变节,才不会向恶势力低头,才不会为金钱美色屈膝;只有忠诚,我们的队伍才靠得住,才能让党和人民放心。没有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公安队伍就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没有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公安队伍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勤勉。勤勉就是要扎根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履行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的职责和使命。警察肩上既有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责任,也有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既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稳定的责任,也有亲民爱民,服务人民的责任。人民警察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守护神。人民群众最痛恨什么,什么犯罪突出,我们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对待违法犯罪零容忍,服务人民群众热心肠。千方百计维护好社会治安,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千方百计破案追赃,减少和挽回人民群众损失,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事提供便利,让人民群众满意。以自己的努力和辛劳,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和欢乐。

奉献。无私奉献是人民警察的职业精神,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滴水不止可汇江河,滴水清莹可映光辉。作为人民警察只有甘愿牺牲,讲求奉献,方显魅力,才能取得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尊重。面对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广大民警付出了很多,这种付出有体力上的、有精力上的,还有家庭上的。付出的本身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一种光荣,当警察就意味着奉献。正因为警察付出的多、奉献的多,所以警察的职业才神圣、才光荣。我们既然当警察,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用商业眼光看待工作,总是要求付出就有回报。讲奉献,就是要以从警为荣,以吃苦为乐,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保持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就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时刻以大局利益为重;就是要充分发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越自我,勇往直前,为公安事业,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

争先。争先是指在各项工作中的争先创优精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优秀民警的警察也不是好警察。无所事事混日子、浑浑噩噩过日子,绝不是我们的选择。近年来市公安局涌现出了许多标兵能手,在各单位的墙上,挂有许许多多奖状、锦旗。志存高远、争先创优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争先”,就是要努力使各项工作向一流目标看齐,把我们的思想和目标定位在“争先”上。思想决定行动,目标激发潜能。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目标有多大,潜能就会有多大。我们必须面向“第一梯队”,瞄准“第一梯队”,冲刺“第一梯队”。我们要“争先”,关键要把各科所队班子和民警队伍建设定位在“争先”上。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中层干部、关键在民警的责任心。要着眼于打造团结争先的科所队班子,着力营造心齐、气顺、劲足、令畅的工作氛围。着眼于强化科所队班子和民警的责任心,突出用力干事、用心干事,着力提升科所队班子和民警队伍的核心竞争力。着眼于提高执法的公正度、辖区治安的稳定度、群众的满意度,着力提高科所队班子和广大民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争先是崇尚荣誉,荣誉代表先进。争先体现了人民警察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永康特色。永康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敢于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夺了许多第一。我们永康公安局也曾获得金华综合考评第一,创下全省优秀公安局等荣誉。争先就是要求我们胸怀壮志,以积极进取的争先意识,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勤学苦练,不甘落后,全力拼搏,咬定目标不放松,在各项比武、各种比赛、各类考核中取得好的名次和成绩,为全局争得荣誉,赢得荣光。

由信念、作风、情怀、斗志四个方面内容构成的永康公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积淀。体现了永康公安的职业本色和进取意识,提炼永康公安精神的过程,是广大民警统一思想,提升境界,凝聚共识的过程。永康公安精神的提炼和确定,有助于增强民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有助于激发民警的工作责任心、自信心、进取心,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有助于在全市公安机关形成人人敬业勤奋,个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我们相信,“忠诚、勤勉、奉献、争先”的永康公安精神一定能成为全局民警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推进永康公安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篇:浙商精神的概述与辨析

浙商精神的概述与辨析

□吕福新

浙商精神的概括,必须体现一些基本的规律、原则和要求。浙商精神的提炼,要有高度和激励作用,更要有体现向前、向上和向外等的向性,以及体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递进性与层次感。关于浙商精神的表述,写实与写意应偏重于写意,朴实与高雅应偏向于朴实。我们强调写意要达理,并以写意的形式概述浙商精神,并把浙商精神概括如下。

顽强进取

“顽强进取”,是浙商精神的根基。它体现浙商的神情意志和生气活力。历史上,浙江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灾害频繁,但又宜于生存和生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而造就了浙江人吃苦耐劳、务实勤奋、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加上,浙江以人和以民为本,肯定和尊重个体,以及工商兼本的文化传统。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率先普遍开展个体工商活动,表现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四千精神”的实质是意志力。这是浙商在初创时期为了生存而充分激发本能的意志力。在后来的继续创业和再创业中,浙商又创造了新的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这“新四千精神”,除了体现顽强的意志力外,更体现强烈的进取心,是精神的提升。它充分体现向前发展的要求而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顽强进取”是浙商的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的集中和突出体现。

“顽强进取”,包括吃苦耐劳、讲求实效、勤奋拼搏、任劳任怨、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等。不务实,就不需要顽强;没有任劳任怨就不会顽强进取。同时,“顽强进取”也包括和超越敢为。敢于冒险和敢为天下先,在早期的一些浙商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但多数浙商很务实,而且中国改革和发展到今天,“敢为”受到的限制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了。“浙商是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正是“顽强进取”这一生命力强烈旺盛的浙商精神因子的生动体现。

营利举义

“营利举义”,是浙商精神的核心。浙江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形成以民为本和注重民生的传统,所以偏离儒家思想一直主张和强调的重义轻利。永康学派代表陈亮提出“义利双行”的观点,永嘉学派代表叶适更是主张“以利和义”。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浙江人大多自发和坚定地认为,“百姓日用即为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及“无欲则无心”。改革开放以来,浙商以利为先,率先开始经商创业,是中国后发市场化的先行者,广泛和充分地利用西方先发现代化几代人和上百年创造的技术、产品、经营和产业的获利机会。浙商最善于发现和利用获利机会,最善于经商和创业,最善于赚钱和盈利,是当今中国第一民间创富群体,具有突出的“营利”倾向、意识和精神。“营利”,即经营利益、得失、机会和战略等,是一种精神,要有生气和活力,要有精明和机警,要有敏锐和聪慧,要有快捷与果断,还要有眼光和志向等。在营利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浙商尤其是精英浙商重义和举义,除了扶贫救灾和捐款等慈善外,更有关爱和培育员工,以及建立和谐、共创、共享的新型劳资关系和利益命运共同体的真善,还有重视和营造良好环境,为善政和良政建言献策的大善。“举义”是“营利”的升华,是浙商精神提升或向上的集中和突出体现。

把“营利举义”作为浙商精神,会有异议。有的以为这是贬低浙商精神,不符合时代要求。其实不然,“营利”是商人的天职,而且具有现代的含义。也有的认为义利并举或义利兼顾更合适。其实不然,义利并举缺乏逻辑,难以有效实践。而“营利举义”继承和超越“以利和义”的历史传统,符合生存和发展的逻辑。何况,与营利一样,举义也有小义和大义,有传统的义和现代的义。它包括或体现“家国情怀”或“情满四海”、“善缘天下”和社会责任感等。“营利举义”体现浙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就是成就事业和人生,造福员工、顾客、家乡、社会、国家和人类。“成就”、“造福”是个人及其社会价值的集中和突出体现。商人“成就”、“造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和突出地体现为“营利举义”精神。很多人所十分强调的“诚信”,一方面是作为最基本的商业品质与操守而体现在营利中,另一方面是举义的基础,即多层次地体现在营利举义的精神中。

远行抱团

“远行抱团”,是浙商精神的特征。浙江人多地少的矛盾,使人们为了生计而学习手艺和外出谋生。浙江是百工之乡,浙江人背井离乡,亲邻相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为了在异乡立足而结成商帮,具有远行和抱团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纷纷走出家乡,到全国和世界各地经商创业,最早和普遍建立商会,形成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和最能抱团的浙商军团。“远行抱团”是浙商及其精神的显著特点,除了体现吃苦耐劳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外,还体现相帮互助和共同创富的精神,反映出浙商群体从“个众”到“和合”的精神提升。

“远行抱团”的浙商精神,突出地表现为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浙商,没有市场的地方也有浙商,有浙商就有市场。它包含和体现“四海为家”和“四海为业”的浙商情怀与胸怀。同样,开放包容,也是浙商尤其是浙江的一种心态和胸怀。但是,情怀、胸怀和心态不直接就是精神。何况,浙商也存在对外人的排斥性。至于“有容乃大”,是形容“容”的性状,而不是一种精神表达。同时,浙商远行抱团的精神,需要突破局限,避免过分地成为建立特殊关系和获取特殊利益的工具,需要加强和提升公平合作的精神。

应变开创

“应变开创”,是浙商精神的走向。浙江具有“人性柔慧”的文化传统,浙商善于随机应变和趋利避害。这既体现在历史上浙商的小本生意,避免与权势和官方利益的直接冲突,迂回曲折和灵活变通地追求商业利益,也体现在现实中浙商应对客观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快速变化,实现持续经营和发展。加上“顽强进取”精神,浙商不断开拓市场和创业创新。这突出地表现为在危机时的开创精神,以及危机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应变是开创的基础,开创是应变的提升。“应变开创”既是浙商应对环境和自我发展的总体精神概括,又是浙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生存和发展方式的精神体现。

“应变开创”的浙商精神,包含、体现和超越灵活变通。随着粗放型增长、外延式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越来越紧迫,以及规则的加强,灵活变通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同时,“应变开创”也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但比与时俱进更能体现浙商的特点。

这十六个字的浙商精神,统一地反映浙商的生存和发展之道。“顽强进取”体现浙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营利举义”则体现其要旨,两者构成完整的浙商主体精神,体现完整的浙商主体人格。“远行抱团”体现浙商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方式,反映浙商群体精神和人格特征。“应变开创”则体现浙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与方式,反映浙商主体与环境之关系的精神面貌和人格特征。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名誉院长】

第四篇:论新时代的亮剑精神

论新时代的亮剑精神

9月3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文山到昭通移民工程调研,期间,昭通移民项目指挥部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幅醒目的红色标语牌引起了陈总的注意,题为“重温亮剑精神、实践亮剑精神”,正文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亮剑精神的实质吗?虽败犹荣的亮剑精神与我们昭通项目的实际相符吗?

这里首先要澄清的是,何为亮剑精神?亮剑精神的实质讲的是一种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主动出击、锲而不舍的行动力,是一种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霸气,是一种必胜的决心与勇气。

而昭通项目挂的这幅亮剑精神所讲的“即使倒下也是一座山,一道岭„„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说的好听点,这是对亮剑精神实质理解的片面,或者是犯了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错误,说的难听点,这是为逃跑主义撑腰的说法。因为,在绥江这片战场上,我们云南建工集团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必须向省委省政府和昭通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云南建工集团,一个有着60年辉煌历史的西部大型国有企业,它的强大可以用60年来在云南、全国乃至世界留下的足迹来证明。远数云南的一栋栋标志性建筑,省政府办公楼、巫家坝机场航站楼、省图书馆、昆明市延安医院、邦克酒店、云南烟草公司综合业务大楼等;近看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承建的一个个大项目,滇池环湖截污工程、昆明新机场项目、晋宁滇池湖滨“四退三环一护”昆阳安置点项目、集团今年的一号工程昭通移民工程等;遥望海外老挝东南亚运动会主体育场项目、柬埔寨政府办公大楼援建项目、毛里求斯国家体育馆、也门亚丁工业部办公大楼„„这些干得漂亮的工程是我们骄傲与自豪的资本,因为它们,我们有一句标榜自己的口头语“云南建工牛牛牛”。

在19项鲁班奖、26项国优奖闪闪金光的照耀下,集团并未停下前进的步伐,自“十一五”之后,集团就走上发展的快速跑道,近日,今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发布,集团从去年的333位,上升了12位,排名第321位,并再次入围云南企业百强名单,排名第8位。

试问,在这样的一串串辉煌战绩与数字面前,有谁敢说云南建工集团是弱者吗?相信没有,因为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李云龙在那个敌强我弱的时代讲的“虽败犹荣”的亮剑精神应用到昭通移民项目上呢?

毫无疑问,今天的我们向昭通移民工程亮剑,与昔日李云龙之亮剑,时代已然不同,前提已经改变,昔日敌强我弱,今日我强敌弱。我们既然是强者,就要有强者该有的心态与作为,昭通移民项目指挥部会议室墙上的这段标语,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面对昭通移民工程项目,尽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对于今日强大的云南建工而言,如果连这样一点困难都不能克服,都战胜不了,最后还讲“虽败犹荣”,怎不令建工人汗颜!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把握新时代的亮剑精神,提炼昭通移民工程的亮剑精神,即敢拼的精神、必胜的信心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坚定信念。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困难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去看待困难、正视困难。面对八九个月时间建一座美丽的绥江县城这个难题,我们要亮出的应是建工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来之能战、站之能胜的宝剑。在昭通移民工程这个大战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团结起来、不辞劳苦,以建工人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把困难拿下,将任务不折不扣的完成。而不是怀着一种“虽败犹荣”的悲壮,设想什么倒下也是一座山,如果我们倒下了,就是万丈深渊,只能粉身碎骨,只有滔滔的金沙江水等待着我们漂流而下。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们的组织管理者更加要认识到自己身上担子的重量,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带领团队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在这个项目上,我们不仅要拿出建工人敢于亮剑的勇气,更要展示出建工人善于亮剑的本事,管理者们要组织好现场、安排好进度,不等、不靠,坚决、主动的必须将任务完成。

第五篇:人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人大组织制度从1954年我国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来,经过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较为完整有效的人大组织体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大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大组织建设也日益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和着力解决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从组织上充分保证和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而且决定着人大组织制度功能进一步发挥的程度。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人大组织制度的理解,丰富和促进人大的组织建设工作,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 人大组织体系与人大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根据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的有关规定,人大制度实际上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自身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人大组织制度、人大选举制度、人大代表制度和人大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涉及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大组织体系是人大制度系统赖以运行的组织基础,从内容上看,它主要由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两个部分构成。人大选举制度和人大代表制度贯穿在这两个部分之中,或者说是这两个部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人大组织体系的应有内容。人大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是人大常委会,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大部分职权;三是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四是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或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五是工作机构,包括工作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等。此外,还有大会主席团和主席团会议、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临时性组织以及代表小组等非正规组织形式。人大组织成员是人大组织机构的主体,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员构成。一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依法产生。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并通过选举的方式进入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担负一定的职务与职责;三是人大机关干部。机关干部是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人员,其领导成员一般通过任命、选举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人大机关干部是人大组织成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大组织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empirenews.page--]

(二)人大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性质上与其他组织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在组织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地说,人大组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人大行使职权的重要组织机构,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可以依法罢免其成员。民主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体系人民性特点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人民性是人大组织的本质性特点。第二,国家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具体组织形式,又是国家机器的重要代表和标志。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动。人大组织体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也都具有某种国家公共权力的色彩,而不是一种私人现象。国家性是人大组织区别于其他许多组织的一个重要属性。第三,法定性。人大各级各类组织的性质、职权、组成和活动方式等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依法选举产生。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置虽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但是明确要求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成立的办公厅、研究室、法制工作室等工作机构,都是这一法律精神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法定性是人大组织的一个显在特征。第四,权威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享有崇高的权威。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们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都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进行的,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极大的权威。权威性是人大组织相对于其他国家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大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凝结和反映着几十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人大组织建设由于受体制、文化观念和事物发展客观进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遇到了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规范,科学性原则体现不够 人大组织机构的设置经过不断调整已经逐步趋于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以及工作机构、办事机构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大组织结构体系,但是其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机构名称不统一。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不仅各地之间在名称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人大,其组织机构的名称也数次变化,缺乏稳定性。二是机构设置的数量不等。有的地方人大既设有专门委员会,又设有工作委员会,有的则只设有工作委员会,数量从1至8个不等。三是专业领域划分过宽。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表面上看,具有专业性,实际上涵盖的领域很广。如教科文卫委员会,涉及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完全按照这些领域来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四是职责范围交叉重叠。一些专业领域交叉或相关的委员会之间,如财经委员会与城建委员会之间等,在开展立法、监督等方面工作时,如果协调配合不够,就会在工作中产生扯皮推委现象,影响工作的效率。[!--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的有关规定过于模糊、原则,导致了在执行法律规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组织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力量配置不平衡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结构与素质初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专职委员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人大工作的发展。但是,在组织机构人员的构成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一是代表和委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代表和委员中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少,在行使立法、监督等职权过程中,难以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偏高。大部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从党政系统转过来的老同志,中青年委员很少,形不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老同志经验丰富,有能力,但年龄偏大,工作精力有限,影响人大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三是专职委员的比例较低。近几届来,常委会专职委员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不足一半,不能满足常委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四代表的数量偏多。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有300多万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代表数量过多,不便于经常开展活动,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也受到很大影响。五是领导干部代表过多。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由于工作繁忙,很难保证参加代表活动的时间,影响代表职责的履行和代表作用的发挥。由于有些代表既是执行机关的领导,又是权力机关的成员,其双重身份带来了监督工作中的矛盾。六是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偏少。在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但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少,工作人员力量不足,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大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制度创新不足,组织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 人大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都是依据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具有法定的职权与权威。从法律上和理论上说,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在本级国家机关系统中居于最上的位置,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受权力机关的支配、监督与制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掌握和使用着具体、直接的权力,因而容易造成执行权超越于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和决定权之上,或变成游离于立法权和决定权之外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这种状况在人大组织制度以及其他方面制度创新滞后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彻底改变,进而在事实上降低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与权威。就主要之点说,一是立法机构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很大部分都由政府方面提出并草拟,常委会经过审议予以搁置或否决的例子不多。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对政府部门起草的法律案实行提前介入,但对内容综合把关的能力与水平也还不能满足人大立法工作的需要。立法权是省级以上权力机关最重要的权力,立法主导性不强是对权力机关法律地位与权威的最大挑战。二是关键性或者说实质性的监督机构缺失。监督权是权力机关的又一项主要职权,人大的监督权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权威,使用好这项职权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人大权威的认同,也是保证国家公共权力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的根本性举措之一。人大监督工作的薄弱,不仅是因为缺少一部专门规范、指导监督工作的监督法,而且也是由于一些实质性监督组织机构的缺失。比如宪法监督机构、预算监督机构的设立以及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成等。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也证明,权力只有与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与发挥。[!--empirenews.page--]健全和完善人大组织体系的思路与任务重点 人大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给人大工作和人大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人大组织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从问题和矛盾的焦点入手,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与办法,使人大组织体系更好地顺应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充分认识人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人大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 人大组织制度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加强人大组织建设对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失去了抗击风险的应有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人大组织建设伴随这一进程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人大组织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和不断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不仅对于人大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大的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必须从我国整个政治系统的高度思考问题和对策。进一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改革、发展、完善为主题,以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为标准,坚持人大组织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有利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人大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推动人大工作的发展,巩固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提升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文明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大组织制度的潜能。

(二)加大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是人大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人大组织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人大工作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形成一批理论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加快实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向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转变。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以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大组织制度。这是人大组织建设和人大工作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大组织制度创新大体包括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和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其中,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次要的、从属的方面。就目前人大组织体系的现状而言,要着重强调从两个方面加强人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empirenews.page--]第一,要加强全局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是以前不具备的,具有创制性;同时又不是零碎、局部的,具有宏观性与根本性。如设立宪法监督机构和预算监督机构的问题、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会期制的问题等,都是人大组织制度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政治决策和举措。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关于健全人大机关工作和机构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到,有些同志建议全国人大增设宪法委员会。此后,尤其是党上一页[1][2][3]下一页 的十五大以后,专家学者和人大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以及建立预算监督体制问题都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实行会期制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第二,要加强局部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不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只是一些单项性的或部分法律规范的创设。它一般通过对过去已有的一些法律规定的修订和完善,来达到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也有的是在制定其他方面的法律制度时,附带创设一项有关组织方面的法律规范。立法法对地方人大设立法制委员会的规定,以及地方人大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关于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增设或对原有组织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地方人大无权创设国家职权范围内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法律制度,局部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在地方人大的组织制度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三)正确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科学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研究解决人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需要做长期艰巨的努力和精心筹划。在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分析和权衡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轻重主次,着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锲而不舍地逐步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当前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人的因素来说,归结到一点就是组织成员的数量与素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方面,要在科学测算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人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建立在合适人数基础上的专职化是提高代表和委员素质的治本之策,其他途径如优化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扩大代表选举的差额数、改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介绍方式、加强对代表的培训等,只有与合适人数的代表与委员专职制这一条件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代表和委员的人数经科学确定以后,除非发生重大人口变动,否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从长远的眼光看,还需要研究考虑最终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并轨合一,以彻底避免代表和委员专职化以后,两者之间出现的不必要的法律地位差异甚至冲突。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培养一支面向未来,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和科学精神,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作风优良,人员编制适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尤其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人才战略和能力战略。在与党政部门取得一致的基础上,要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竞争上岗、招考招录、改善待遇等多种方式,为人大机关干部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地方人大要重点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创造坚实的组织条件。

下载论“浙商精神”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浙商精神”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时代工商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合集)

    信息时代工商管理的挑战与对策提纲:一、信息网络化发展乃大势所趋二、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加快工商业务与信息系统的磨合 三、过好“八道关”,解决“八大难题”,在实践中加快......

    论赶考精神与传统文化

    论“赶考”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新迎 叶于博 韩凤芝 内容提要:“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于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科学与人文两大部分、两大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对于科学教育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即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无关。......

    论长征精神与现代化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江泽民同志对长征精神全面深刻的概......

    论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6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实际情......

    中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的对策与挑战[大全]

    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挑战与对策 储蓄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居民的储蓄传统等多因素共同......

    廉政文化建设的三大挑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党风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反腐败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重大腐败案件特别是窝案、串案在一些地方还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