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宁市经济战略转型综述
打开玉笼飞彩凤
——全市经济战略转型综述
励精图治,转出活力四射。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全市经济总量增长5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0%,制造业增加值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倍多,万元GDP能耗下降15%——这就是2007年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济宁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战略转型探索实践中交出的一份答卷。而在这份答卷的背后,是一条清晰的转型发展路径。
多年来济宁煤电一枝独秀的产业基础支撑着全市经济大盘运行,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把济宁经济发展的现状放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大背景中去考量,我们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特点较为明显。加快推进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对济宁这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作出的最精准的定位,确定的最佳路径。
路径之一:辩证处理“三个关系”
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障碍,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是济宁在推进“转型”中最大的收获。一是正确处理单纯依赖资源与利用放大资源的辩证关系,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推进战略转型的3年里,济宁下决心打破煤电“一业独大”的格局,建成了煤化工、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汽车和零部件、轻工造纸、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多个制造业基地,产业的调整优化,使全市经济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保持了企稳向好、逆势上扬的态势。二是正确处理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战略先导产业的辩证关系,通过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为培植新兴产业创造条件,通过培植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创新步伐,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近年来,果断实施了能源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培植壮大了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六个500亿级优势产业。近三年工业技改投入增幅平均在40%以上,总投资1700多亿元的737个技改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调整振兴规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6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62家、过10亿的40家、过百亿的4家。通过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培育了大量高新技术增长点。如意集团自主研发的“如意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建国以来纺织行业空白;煤化工产业中的煤焦化和煤制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正确处理保当前和谋长远的辩证关系,做到“近保增长”和“远谋转
型”相统一。转型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目前的有效增长,才能为“转型”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并为之不断输送源源的动力;同时也只有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大力度地推进“转型”进程,才能实现经济长远的又好又快发展。
路径之二:强力实施“三大转变”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具体到济宁来讲,则是应加快实施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由“以环境换发展”向“以环境促发展”转变。而实施这三大转变,则应全力实现“五个推进”。一是推进新兴产业引领转型。近年来,我市确定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紧盯前沿,主动布局,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并制定实施了相关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新能源领域,以太阳能光伏和LED新光源为重点,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垂直产业链和横向配套产业群,打造中国“光谷”;新材料领域,突出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新医药领域,主攻高端化学合成医药、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和医用材料。二是推进服务业加速转型。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实施了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五大服务
业”振兴计划,实现了 “三个明显高于”,即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工业增幅、服务业投资增长明显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三是推动城市化带动转型。调整修编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初步形成中心城区“一城四区、竞相发展”格局,加快了济宁市区、兖州、曲阜、邹城、嘉祥五大板块“同城化”步伐,“半小时核心圈”初见雏形。四是推进开放招商助力转型。确定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经济工作三项重点格局,集中突破具有牵动性产业链高端核心大项目,突出依托项目引进技术和招揽创新人才。先后引进小松机械铸造、倍耐力集团轿车子午胎、森达美集团港口项目、台联电集团新光源新能源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已有26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落户济宁。五是推进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着力构建生态规划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评价体系。投资130亿元的“环南四湖大生态带”规划已通过论证,多项生态工程和生态设施正启动实施。
路径之三:创新打造“四大平台”
经济转型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软硬环境。一是
强化科技支撑平台。(下转A2版)
(上接A1版)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继创建“鲁南煤化工研究院”之后,我市又挂牌成立了“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1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4个,正在筹建国家级LED和光伏产品监督检验中心。近三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5项、省级94项,授权专利7267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平台。我市连续三年实施的“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600多人,其中博士87人。今年开始实施“511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将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建设100个高层次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三是强化改革支撑平台。近年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推动转型发展的改革措施,实行了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了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狠抓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是强化环境支撑平台。成立了实体运作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委员会,持续加大发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特别把干部作风作为最重要的“软环境”来抓,坚持从严抓作风、“开门”抓作风、从细节抓作风,随着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的转变,有效带动发展环境的整体提升。
打开玉笼飞彩凤,解脱金锁走蛟龙。如果说,经济战略转型最初的实践拉开了济宁这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大变革的序幕,那么找到了方向与路径的济宁人将会沿着这条充满希望的大道攻坚破隘,一路前行,到达理想的彼岸。X1
第二篇: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全体员工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工作,并不断开拓创新。在“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公司经济全面提升,物业公司在收获“三改一收”发展思路的成效后,在公司改革改制的春风下也逐步转型,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员。如今,物业公司的业务也不断更新和扩大,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物业公司又要进一步调整思路,同时也需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者队伍,从而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一、当前物业公司的人力资源整体情况
目前,物业公司共有职工67人,按学历分类,本科以上有3人,大专以上有13人,大专以下有51人;按职称分类,中级以上职称的有6人,中级职称以下的有23人;按年龄分类,45岁以上的有37人,30-45岁之间的有26人,30岁以下的有4人。早期的物业公司是公司的后勤部门,人员主要以服务管理人员为主,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公司总本两部的公共设施维修管理、房屋管理、水电管理、卫生管理及公司少量的物产经营管理等。因此,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发展中的一道重坎。
1、人员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老职工的比例偏大,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高学历人员由于地理位臵、企业效益和工资待遇等原因难以招收。(2)知识结构方面不合理。表现为:一是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主要是文化程度偏低,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现象比较普遍;二是高级人才少,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缺乏。
2、人才培养周期长,且流动性大
培养一批人才大约需要5-6年时间,甚至更长,一旦人才培养出来,会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从企业中流出。因此,留住人才甚为重要。
3、政策倾斜不到位
物业公司正在逐步转型阶段,力争成为公司的一个经济创效点,那么在起步阶段,公司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果在起步初期,发展就困难重重,又如何谈效益。
二、物业公司“三改一收”的完成情况
物业公司自2009年开始实施“三改一收”的发展战略。首先,物业公司计划从2011年-2013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公司邵阳所属住宅区的水网改造,总户数约2800余户。但物业公司目前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近一半的改造,就改造速度看,水网改造将提前一年的时间完成。
其次,电网改造已于2010年即取得阶段性成果,将公司原五处、七处的电网实行一户一表。
再次,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于2009年7月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总户数270户,目前棚改项目在建工程有4栋,在明年年中即可交付使用。棚户区二期工程370户,报建手续正在审批当中。
最后,物产清收是公司2011年职代会的一项重大决策,物产清收既可以有效地对公司物产进行管理,防止物产流失,又能通过对物产的集中管理,实现经济收入。目前公司仅邵阳和长沙两地的物产收益即可达到300万元以上。物产清收可以有效地盘活资产,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对物业公司来说也是谋求共同发展的一个良好基础。
三、有压力,但物业公司发展形势十分乐观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改革改制的快速进行,物业公司必定也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自主经营,不能再靠向公司要资金来生存。2011年是物业公司的转型年,2012年是发展年,2013年是创效年,那么随着水电改造及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物业公司不再单纯地靠收取水电费过日子,而是逐步从收费中分离出来,走建筑施工和公司物产管理,多种经营并存的发展之路。
第一,以物产管理为基础。物产经营是物业中最直接、最稳定,最可靠的收入来源。经初步统计,邵阳、长沙两地公司的物产经营可达300万元以上,但由于分公司还占据了一部分,无形中已给公司造成效益流失,所以通过物产清收,实施公司物业管理办法是维护公司利益的最有效的办法。而目前,物业公司每年还在靠核拨经费生存,2012年物产清收后,物业公司即可做到“收支两条线”平衡,这亦是物业创效的有效方式。因此,我们会把主业做精,把自身物业做强。
第二、提升开发公司效应,努力开拓开发市场 湖南雅境臵业有限公司是公司下的全资子公司,拥有独立法人的单位。公司的本部在邵阳,根也就在邵阳。目前公司在邵阳的建筑市场很窄小,可以说几乎可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对一个具有特级资质的施工建筑企业来说,应当树立起它的品牌效应。公司在邵阳还拥有部分土地可以开发,何况整个邵阳市场,开发的市场潜力也还非常大。为了不影响开发效益,雅境臵业必须利用半年的时间将自身所有债务清还,沉底甩开包袱,轻装上阵。那么在起步阶段,公司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减免或降低管理费的上交。待走上正归,再按公司相关规定执行。因此,后阶段,我们会把开发做大做强,树立自身品牌效应。
第三、提高施工任务门槛,降低风险责任
根据公司承接施工任务的有关规定,作为自身拥有华达工程局可以承接施工项目的我们,在起步之初,既要有量的积累,同时也应提高项目风险防范的认知度和责任感。凡2000万以下的工程项目,原则上不属于承接范围。同时我们还提出凡与华达工程局进行合作的,必须以华达工程局的名义自带项目入门。目前华达工程局已承接隆回友谊国际大酒店的项目施工,主体工程达7300万元。今年,我们还将陆续承接一些住宅项目,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将事情做好,开辟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天地。前车之鉴由可见,因此,为了安全,我们会强调经营之道,注意项目风险防范。
四、实现物业转型,对公司发展意义重大
物业公司“三改一收”的战略目标完成后,我们通过对自身产业结构链的调整和战略目标的转移,成功地解决现有管理人员和其它劳动力的安臵问题,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在没有增加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通过培训换岗,自谋出路,减轻了公司人员负担。
通过实现物业转型,从物业管理转变为物业管理与建筑施工型和开发型,双向发展,并建立起与建筑施工相结合的园林绿化、建筑防水等施工队伍,实行物业公司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能有效地为公司创效。
五、加快转型,全面发展物业经济的措施
1、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争取能一人多岗。
2、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3、引进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完善企业人员结构。
4、吸收高校人才,充实企业的后备力量。
新的时期,物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公司的支持,物业公司会贯彻公司精神,以“强基础、抓落实、防风险、创效益”为中长期发展主线,将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成为公司创效的一个增长点,为公司的发展做贡献。
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物业公司
二0一二年一月十日
第三篇: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o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
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
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
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
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o
第四篇:经济网点转型
根植六种文化
铸造精品网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XXXXXXXX着力在统筹兼顾中夯实学的基础,在解决问题中抓牢做的关键,XXXX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员“必修课”,注重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原原本本读与深入讨论学、学习先进典型与汲取反面教训、学习党规党纪与“六种文化”、坚持问题导向与边学边改“五结合”,汲取精神营养,打牢信念之基。
为认真贯彻全市XXXX2016年工作会议精神,我行深入开展推进XXXX六种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我行广大干部员工通过对“六种文化”的学习,深刻领会经营、价值、精神、制度、创新、团队的企业文化精髓,这必将成为我们每一位员工的价值遵循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作为一名网点工作人员,我和我的同事也意识到,在XXXX网点转型的道路上,我们真真切切要把“六种文化”融入其中,贯穿到科学管理中,渗透到从严治行中,以企业文化凝聚士气,以企业文化提振精神,以企业文化引领发展,提升“软实力”。而作为XXXX门面的数千家基层网点,实现转型是XXXX为谱写一流商业银行建设新篇章持续注入的新能量新动力,是XXXX腾飞的翅膀。以下是我结合营业室实际,对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在XXXX“六种文化”引领下,打造精品网点战略目标的一些思考。
为了顺应发展,我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对发展战略、客户战略、服务战略、产品战略进行转型,从而带来了XXXX销售渠道的功能型转型,即网点的转型,其关系到我行服务价值的大小、与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网点改造是我行进入市场与客户面对面提供服务的触角,是银行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渠道。XXXX的网点经历了从规模布局到集约经营的收缩调整过程,进入了网点调整、走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个网点产能的阶段。网点改革成为我行发展的重要环节,我行的网点转型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这次转型不是形式上的转型,而是全方位的、软硬件俱到的转变,做好顾客的分流,提高工作效率,使顾客可以享受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去长时间排队等候的烦恼。我行也在加强员工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与提高,要求员工的业务熟练、服务规范,业务分工化、合理化。
在网点转型之前,我行网点在经营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低价值客户排挤高价值客户。对银行服务不满的客户90%以上都是因为办理等候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有不少客户反映,在繁忙时,办理业务的平均等候时间都要超过30分钟。由于我县是水果大县,在收获季节果农会大量存取现金,绝大部分是低端客户,其占用了大量资源,优质大客户被排挤,高端客户逐步流失,网点效益增长乏力。网点业务流程普遍以线条管理,高现金的授权业务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也延长了客户的等候时间,导致不能给客户提供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影响了优质客户的忠诚度,也引起了员工的较多抱怨,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网点员工的主动营销意识不强。作为和客户直接接触的一线柜员,在识别客户、营销产品的方面往往具有很大优势,柜员是否能善于识别高价值客户,是否能挖掘理财客户的需求,对网点业务水平的意义重大。由于柜台业务压力大,大部分柜员还是以会计核算为首要任务,主动营销意识不强,加之柜面业务复杂繁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柜员主动营销的积极性。
(三)网点员工之间分工不明确,责任心不强,出现推脱客户的现象。当有些疑难复杂非现金业务出现时,由于大堂没有及时疏导,就出现高柜推低柜,低柜推高柜的情况。很多客户因为对我们制度的不理解,排队时间过长,很容易出现投诉情况。久而久之,客户会对XXXX的服务出现很多负面感触,也可能导致很多客户群的流失。主要原因是网点员工责任心不强,对客户引导不到位。
(四)不能积极主动引导客户使用机器设备。我行在推行网点转型之初,配备大量先进设备,好多复杂业务可以使用机器办理,这样大大提升网点业务效率,但我们引导员没能对客户仔细讲解机器用途和功能,导致许多客户依然不会使用,不敢使用。许多业务依然停滞不前,工作效率原地踏步。
在我国经济形势的新常态下,省分行顺应发展,主动开展网点转型,倡导培育和根植“六种文化”来引领XXXX发展,逐步深化改革,加速推进网点转型建设;大量投入超级柜台,配置更多ATM自助设备;内外机构调整,使网点销售拓展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网点人员配置更加合理,网点业务流程更加高效便捷。根植“六种文化”,我们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诚信立业、绩效卓越、服务社会、成果共享。网点转型必然会使有些员工出现思想上的波动,网点负责人要建立合理的计价分配标准,营销奖励机制。员工自身必须克服心中的“懒”和工作行为上的“赖”。我们依然要牢记XXXX的使命,面向“三农”、服务城乡、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只有我们通过的努力,才能共创价值,XXXX也必将履行它的使命“回报股东,成就员工”。
(二)忠诚担当、迎难而上、求真实干、敬业奉献。我们本身就是服务行业,业务目标就是服务大众,网点转型的关键就是要把网点从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服务中心。客户资源是网点经营管理的根本,要有效维护客户关系,在实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我们每位员工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要定期通过客户系统进行短信营销,电话营销。要不断丰富客户持有XXXX产品的种类数。不断提高客户在XXXX的钱包份额。加大对个人网银、贷记卡、基金等产品的推广力度。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怕烦,不怕累,要紧跟我行对产品的更新,努力学习掌握产品的用途和操作实际,为客户耐心解释,努力营销。推动网点以产品为纽带、切入对目标客户的拓展维护,循环往复,持续提升网点作为基本经营渠道的作用,并使之逐步变成银行零售业务超市。
(三)内心认同、自律遵守、令行禁止、从严治行。中国XXXX一直强调依法经营、从严治行。这既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政治任务,更是推进改革创新、推行网点转型、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动选择。而营业网点是XXXX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口,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件分析,造成社会反感和舆论发酵的银行案件往往于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不良的操作习惯相关。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是加强对“人”的管理。严于治行,就是要把强化党委领导、优化预防机制和提升员工素质紧密的集合起来,实现员工“要我守法”向“我要守发”转变,坚持“一把手讲合规”和“合规从高层做起”逐级身体力行,起到示范效应。而加强内控监管,防范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是推动营业机构规范运营,维护消费者和银行自身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网点转型的基本保障。网点、会计主管部门、风险监控部门,要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机配合、无缝对接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同时柜员要加强学习培训,推行上级行对柜员“三基本”的学习要求。通过持续推进临柜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营业机构实现“铁账、铁款、铁规章”的管理要求。
(四)和谐信任、包容理解、精诚合作、戮力同心。网点文化是网点转型的“灵魂”,是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我行营业网点应建立明星员工评选机制,通过评选服务明星、营销明星,建立营销业绩排行榜,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营造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网点图腾的设计,网点之歌的演绎,培养员工的家园意识。定期组织员工拓展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育遵循规律、稳健行远、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经营文化是我行的发展之基。而网点转型是体现我行勇立潮头、永不止步、开拓进取,引领实践的发展之源。作为一名XXXX人,我们心里应该种下“六种文化”之根,着力把握转型发展的重点,从自身做起,牢记使命,为打造精品网点而奋斗,为了XXXX更好的明天而奋斗。
第五篇: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