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蔡家坡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张海建
科学发展、富民强县,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必须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岐山县牢固树立“项目决定发展,招商决定未来”的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项目实施,有效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累计引进陕汽微型车等项目396个,发展非公有制企业2000余户,年均完成工业增加值43亿元,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是做好招商引资的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岐山作为关天经济区黄金道上重要的城市节点,把蔡家坡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投资平台,引导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开展项目合作,寻求发展空间,实现全县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一是突出园区招商。重点围绕陕汽30万辆微型车项目建设,开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招商,成功引进金鼎铸造、乐泰公司车桥铸造及零部件加工等产业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打造西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围绕建材工业园建设,大力招引纸箱板包装材料、空心砖节能墙体材料、环保活性石灰等配套生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成功引进海螺水泥、七星矿业石料加工等重大项目。围绕周文化大景区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招商,成功举办周文化艺术节、岐山名吃美食节,凤凰山综合开发和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相继建成,周公庙景区面积扩大10倍,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深度发掘周文化内涵,依托周公庙景区和北郭民俗村,搞好中华姓氏园、周易馆和文博馆等项目包装推介,吸引客商投资建设。二是突出产业招商。建设以蔡家坡为龙头,以县城为支撑,重点镇环绕的城镇群,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县城主要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来招商,突出人文特色,引进品牌项目,建设岐山的商贸、文化、旅游、人居区。蔡家坡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来招商,建设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重要产业基地,打造千亿汽车产业集聚。突出岐蔡公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和雍川镇的产业优势,建设以体育器材、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为主导的产业园区,打造岐蔡一体化重要节点,超常规推进蔡家坡、凤鸣镇同城化发展,加快推动岐蔡一体化发展和撤县设区步伐。三是突出企业招商。岐山既拥有陕汽、法士特集团等国际品牌企业,也有斯美特、华祥、七0二等一大批国内和省内著名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将企业推向招商工作的第一线,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在招商引资中拓展品牌、扩大生产,实现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密切联系企业,心系企业发展,切实为企业搞好协调服务,从舆论导向和政策引领上引导广大企业联大靠强,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配合企业改制,吸引客商进行有偿开发,盘活闲置资产,做大经济总量;鼓励优势企业主动出击,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战略投资合作者,加速企业集聚,迅速形成汽车零部件、建材等行业“龙头”,为实现区域性行业领军奠定基础。
——创新举措、优化环境是开展招商引资的生命线
“十二五”时期是岐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政府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意见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扩大岐山
影响,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坚持资智并举。招商引资必须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全面提高招商人员的交流能力、敬业精神和素质涵养,形成为人才着想、为人才服务,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学会招人、招情、招心的本领,更好推动引资和引智。在注重引进资金、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品牌,达到“引一个项目、出一批人才、强一方经济”的目的。树立引智就是引进资金和引进项目的理念,制定出台相应的招才引智奖励办法和人才优惠政策,用灵活的奖励机制吸引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使经济发展有更加可靠的人才支撑。实现引资与引智的“双赢”。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招商引资脉搏,积极有效地促进招商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做好优势资源调研、市场需求等招商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建立与市场互动的资源储备。按照省、市、县发展规划,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在谈一批、新建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管理机制;招商引资项目包装必须符合资本市场的需求,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营销意识,对前景好、带动性好、能够延伸产业链的项目进行包装;积极与投资方进行洽谈,借助举办和参加西交会、西洽会和农高会等,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促进项目签约。三是坚持环境安商。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成败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集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从制度建设、优惠政策兑现、落实服务承诺制度入手,树立诚信政府形象。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投资商座谈会,企业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会,积极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投资客商营造“岐山是我家”的温馨环境;坚持投资环境指数测评制度,认真征求投资企业和客商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投资者的意愿和呼声,切实营造“敢投资、能赚钱、保安全”的和谐发展环境。
——统筹兼顾、转变方式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的关键
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转型突破的必由之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的关键所在。一是把招商引资的持久战与攻坚战相结合。近年来,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岐山,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和快人一步、合力攻坚的决战作风。在周边各地竞相比环境、抢客商、拉资金、争项目的态势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甩开追兵、靠近标兵、实现弯道超越,就必须在招商引资的持久战中打赢招商引资攻坚战,赢得最终的胜利。始终坚持招大引强、招才引智的招商引资理念,灵活运用“产业招商”、“以企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等招商战术,围绕构建汽配产业、建材产业集群,注重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和产业高端项目,纵向拓展招商领域。二是把政府主导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在以往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政府主导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官方媒介,宣传我县的优势资源、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和政策优势,着力提高我县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培植县内各类行业协会,加大县政府驻外办事处、商会、行业协会和各大企业驻外机构的扶持力度,积极与各类投资中介机构建立有偿合作关系,利用其掌握的信息量大、招商专业性强、组织网络覆盖面广、招商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招商引资服务,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三是把园区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按照打造产业化园区的目标,加快汽车工业园、建材工业园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以园区为平台、为载体,以陕汽、法士特、海螺等集团公司为依托,以企招商,吸引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驻园区,投资兴业。策划一批产业配套招商项目。按照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产品结构,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大基础配套招商力度,按照现代工业的标准,把路网框架建设与具体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同等对待,注重培育园区的商贸功能、人居功能、市政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健全机制、强化奖惩是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保证
招商引资是各级干部抓发展、显身手的大舞台,更是检验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坚持专业化、常态化招商,加快项目谋划、洽谈、服务三支招商队伍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构建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招商格局,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招商本领。招商是一门综合的专业工作,涉及行业领域多,不仅要求招商人员具有一定的公关水平,更要了解金融管理、投资、国际经贸、法律及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逐步建立招商队伍定期培训机制,邀请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为招商人员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开阔招商视野。同时,对全县招商业务人员开展轮训,提高基本素质,掌握项目包装的专业水平,熟悉现代化招商手段,利用网络宣传自己的政策和最新的投资环境,发布招商引资的项目信息;懂得如何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切实提高干部的招商本领。二是完善考核机制,注重招商实绩。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一号工程,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主要领导是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把主要精力用在招商引资上,做到坐镇指挥,亲历亲为;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没有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镇、部门和单位,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不能评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先进单位,单位主要领导不能评为先进个人。严格实行考核奖惩机制,认真修订全县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坚持月考核、季通报、半年小结、年终评比和专项督查、跟踪问效制度,做到真考实核,重奖有功之臣,并把招商绩效与目标责任考核、干部选拔使用挂钩,在全县形成你追我赶、比拼争先抓招商的生动局面。三是盘活人才资源,激发创业活力。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发挥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潜力,使机关干部“走”出来,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积极融入招大商,促发展的大热潮。逐步提高各类人才的工资待遇,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等工作。利用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和重点企业走出去,到发达地区举办招聘活动,引进人才。支持办好人才中介机构,加快人才中介机构建设、规范、管理和提高,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能者上、平着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实行高层次人才津贴制度、年薪制度,设立科技创新奖等奖项,对有突出贡献的招商人员实行重奖,激发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第二篇:“16488”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转”出一片新天地
——高平市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纪实
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 “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剧之乡”。去年全省领导干部大会提出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以来,高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乘势而上,奋力争先,在长平大地这片神奇的热土上,转型跨越步伐铿锵,转出了争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一片广阔天地。
高平,一片美丽富饶、神奇多姿的沃野,一块富有灵气、充满生机的热土。
放眼高平,如画卷舒展;阅读高平,看激情似火;走进高平,观千帆竞发:“两个转移”的大胆实践、“八大工程”的惠民行动、特色城镇化的稳健推进、“三考两推”的作风转变……转型发展,彰显着高平人睿智进取、敢为人先、扎实奋进的创新精神和实干品质;转型发展,转出了长平大地争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一片广阔天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3.1亿元,财政总收入32.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40元,分别是2005年的2.8倍、3.8倍、3倍、1.7倍和2倍;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部百强中位居第31位;在全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中位列中西部50强第8位;“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五位,发展指数位居第二位;
——先后荣获“全国县域经济中部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两个转移”:项目建设给力转型跨越
针对煤炭、冶铸等传统产业企业规模小、分布散、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高平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个转移”战略,鼓励支持煤炭企业利用积累资金投资非煤产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通过规划建设七大经济区块,组建煤炭、化工、服饰、冶铸、焦电、饮料六大企业集团,有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从原来的“一煤独大”,转变为煤焦产业、非煤工业、轻工食品、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多元并举”。
今年到9月底,全市累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53亿元,同比增长26.2%;签约项目、达成协议27项,投资总额182.87亿元,拟引资162.2亿元。目前,唐一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上海杰隆生物活性肽、融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福川制铁、福鑫铸管、昌平煤机等项目进展顺利,山西华润制药、韩国耐迪计算机硬盘、苏州纽威数控机床、北京伊籁麦吉医疗器械以及四个饲料加工企业等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快速推进,必将成为推进高平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八大工程“:新农村建设开启美好生活
走进高平的大村小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广大老百姓的家门口全都是水泥路硬化入户、美化入院。沿着整洁的村道前行,路边两层小楼比比皆是,随便进入一家,农户煮饭烧水用的都是清洁的天然气、太阳能……高平市的农民群众已步入幸福的康庄大道。
高平市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指导方针,提出了实施富民工程、健康工程、希望工程、户通工程、生态工程、创建工程、平安工程、强基工程等“八大工程”,全市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乡环境焕然一新。“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达到6340元;市财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5亿元,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阵地、校校无危房、户户通水泥路、人人饮安全水、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惠及全民”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城五镇双百村”:
特色城镇化让百姓更宜居
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和谐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平安和谐城市的目标,高平市大力实施“一城五镇双百村”的特色城镇化战略,初步构建起以市区为龙头,以5个中心城镇为支撑,以10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00个经济薄弱村为基础的特色城镇体系,不断增强了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市已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达60多亿元,完成了一批城市主干道路工程,基本形成了 “五纵九横”的主干道路网,先后建成了市体育中心、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公共设施,实施了水、电、热、气等一系列改造提升工程,促进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2000年的4.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8万余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
“四级联创”:文化创建全覆盖亮点频仍
高平市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城乡共建”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乡“文化创建全覆盖”工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类有效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城乡文化共享共建、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全市形成了市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户有文化室的“四级联创”文化阵地全覆盖格局。创建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使文化产业乘势而起,涌现出神农陶业、吉利尔丝绸、红萍刺绣等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山西吉利尔服饰公司投
资2000万元的潞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初具规模。反映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的上党梆子大戏《西沟女儿》,被文化部列为2011年全国现代戏展演剧目,唱响了三晋大地。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考两推”:作风转变促进工作落实
高平市探索建立“三考两推”选人用人机制,对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理论考试、工作考评和考核,实行领导、群众”双向推荐“的干部推荐机制,有效防止民意失真和简单以票取人等现象发生。建立健全了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和联系村(户)责任制,狠抓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用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为纳税人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两服务”和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的“两转变”活动;大力实施了“六市联创”行动,大力改善城乡硬环境,为加快转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16488”战略:“十二五”愿景再绘新蓝图
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高平市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就是大力实施“16488”转型跨越发展战略。“1”,就是突出一个总体要求,即:按照“勇当晋城转型发展的领头雁,争做山西跨越发展的排头兵”的要求,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力争一番半,再造一个新高平。“6”,就是通过五年的努力,把高平建设成为全国的县域经济强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一流宜居城
市、平安和谐城市和富裕幸福城市。“4”,就是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8”,就是针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做到“八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项目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建设、改革开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政务环境建设。“8”,就是经过今后五年努力,形成具有高平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煤电化工、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等八大产业。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非煤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比重的50%以上,第三产业产值占到GDP比重的36%以上,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5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70亿元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将顺利实现翻一番,力争实现一番半。
新的大幕已徐徐开启,高平人激流勇进,正以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只争朝夕的发展意识,加速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第三篇: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昆山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区工商质监局
刘锋
内容摘要: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昆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等等殊荣。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区委党校安排2018年秋季主体班赴昆山学习调研,时间紧任务重,现就昆山经济升级转型及招商引资做一下粗略的归纳。
昆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昆山在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牢牢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突破全生产底线、环境保护红线的情况下的硬发展没道理,多还旧账,不欠新帐,实现了由加快速度发展到加快转型的转变。”2016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
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一套组合拳:
(一)、注重四大抓手:一主抓高端产业培育;二主抓创新要素集聚;三主抓企业创新发展;四主抓传统制造业升级。
(二)、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也就是说要加快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牢牢树立投资是第一大动力,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有效益的项目速度不能慢,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能让,有竞争力的投入不能停。要加快开工一批项目,抓紧实施一批项目,如期建成一批项目。要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狠抓项目进度,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达到“插柳成荫”的效果(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组合拳中间的重要议程,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昆山在2015年到2020年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变。昆山现在新兴产业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的领域一个是高端装备制造,一个是新型平板显示,一个是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小核酸”全国最大基地就在昆山。这些产业落户昆山后为昆山的经济提速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篇文章,原有企业“老树开花”。
转型升级并非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创新的办法来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的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专、精、特、新产品,来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来淘汰低端的设备工艺。“老树开花”既是企业的共同要求,更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把转型的重心落在传统优势产业上,要鼓励现有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内涵发展能力,推进产品产业的结构高端化,企业不在低端抢饭吃,而在高端有作为,老产业要有新的绝活,收到“老树开花”的成果。
第三篇文章,落后产能“腾笼换鸟”。
加快淘汰(关停并转)落后产能,盘活土地存量,拓展发展空间,斩金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落后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尽可能变包袱为财富,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僵尸企业已稀释银行贷款和政府资源,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财富及发展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政府与其补贴僵尸企业,不如对参与这个重组兼并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政府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以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昆山围绕推进转型升级,狠抓项目落实;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质的提升;做到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通过写好三篇文章,构建科技含量高,项目产出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能力强,三高一强的产业新体系。
为了打好这套组合拳,昆山做到“政府推动,部门互动,企业主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
通过三个支持:通过支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完善,来打造创新发展新的环境;通过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通过支持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来实现经济更具有质量更优结构更有效率的持续性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对于昆山来说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一大瓶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这是昆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其用地总规则是: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止“征了不用、多征少用、征作它用”。具体:
一、企业投资要有强度,外资企业每亩八十万美元以上,内资企业500万人民币以上,投资在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在昆山拿不到土地,只有去租厂房。
二、配套土地有限度,不允许拿了土地后迟迟不投入,改变土地性质。
三、厂房建设的高度,随着现代化的提升,没有航车了都是office,都是电脑机器控制的,所以厂房(除加工厂房)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是有限制的。
四、土地开发要有精度,城市扩展要有规划和精度,不能多年后出现无序状态。
五、村庄整理(城中村改造或项目动迁)要有深度,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做好,配套还建要做好,动迁就快,投资项目落地就快。
六、盘活存量要有力度。
七、市场化操作要有透明度。
在国务院2016年5月10日印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之前,昆山早在2006年就实施了“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创品牌”的三自创新战略,实施了六个一批专项计划: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最后申报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效果。
为了不让创新成为空中楼阁,昆山把握了五大要素:一、人才是基础;二、企业是主体(政府不是主体);三、政府是推手(政府给政策);四、园区是载体;五市场是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钱)。
一、人才是基础。
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谁拥有创新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发展之基。
昆山在2010年就开始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大力度推进人才国际化,大范围用好用活人才,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地。事业因人才而新,人才因事业而聚,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昆山将自己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昆山对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制定了一个政策总纲和23个配套细则,形成一套人才政策体系。
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单个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金,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引进的院士和国家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给予最高一亿元的支持。
另外推出高质量发展3015财政扶持的政策体系,30就是市和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30个亿,重点用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15就是建立15亿规模的专项资金池,重点奖励顶级科创企业。
在资金服务实体方面,昆山设立一个是5亿规模的综合风险资金,另一个是总规模6亿的市场化的创新投资基金,扩大国有担保公司资金池的规模到10亿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昆山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和工匠经济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社会氛围,累计评定享受政府人才津贴人员到目前为止是6513人,发放人才津贴总额是1.73亿人民币,涉及到1050家重点企业。
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政府制定措施是:评选一次可享受政府津贴连续三年。政府津贴分三个档次,原来是每人每月一千、两千、三千三个档次,到2007年这个档次升为每月一千五、三千、五千三个档次。
昆山对接国家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体制改革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自身制度改革意见》,开展了昆山工匠评选,分三个档次,一昆山工匠、二高科技重点人才、三高科技优秀人才,让人才和工匠价值获得充分认可,使更多的人有志于成为好工匠和创新人才。
昆山每年开展各类的竞技大赛,搭建技工成长平台,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培育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厚植工匠文化,使工匠人才有舞台、有支撑、有激励、有荣誉感、有自豪感、有获得感,从而激发技术工人创造性的精神动力。
昆山看到了高技能人才对实体经济的特殊重要性,“实体经济需要博士,然而更需要技师”,昆山让有特殊技能的工人的薪酬水平高于公务员和大学教授的薪酬水平。
所以2014年12月29号,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通讯——“江苏昆山:这个转型发展的人才密码”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昆山人才工作的突出成绩,而且深刻阐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新办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的连锁效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一种新模式。
现在昆山的人才贡献率为56%,超过江苏全省水平十四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日益在优化,人才效益日益在凸显。
昆山有2000多名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是昆山在全球召过来的),不是留学归国人员我们都要,符合我们产业对接的我们才要,对接不上我们不要,要了也没用,浪费人才。昆山在世界上有五个留学人员的工作站: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杜塞多夫、新加坡,也是全球五个人才工作招聘站,互相对接,这2000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昆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8个,国家重点科技、重大科技专项32项,占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项一项,优秀奖四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7名,两院院士18名,院士工作站有8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著名商标75个,省品牌产品113个。
2017年昆山人发明专利是57项,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昆山在2011年就荣获了中国县级市聚集创新竞争力城市,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是纽带,三者合一,必须要完善。企业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昆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是106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69家,各类企业与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464个“产学研”联合体,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700多项,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技术转让、成果推广、产业基地等方面实施了数百个合作项目。拥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62人,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96.7%,成为企业转化成果和实现利润的核心动力。
到去年年底昆山上市企业突破一百家,全市还储备了近百家上市挂牌的后备企业,形成证券市场的昆山板块,募集资金130.43亿人民币。
实体产业是经济的心脏,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离开了金融实体经济只能自我循环,有了市场、金融平台的结合,实体经济就能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实力,效益就能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企业要把精力放在创新上,高等院校要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政府要把创新要素集聚在企业上,创新出成果了。
三、政府是创新推手。
为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昆山强化四个对接,(一)科技要同经济对接;(二)创新成果要同产业对接;(三)创新项目要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四)研发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落实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昆山这四年全市县研发投入占每年GDP的三点3.5%,超过100亿,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的6.2%,超过80亿。这些拿出去的奖励纳入财政预算,人代会审核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因为主要领导更替而改变。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领引工程,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主品牌制造发展。
四、园区是创新载体。
昆山一共有四大类21个园区作为创新的有力载体,第一类,四个国家级的四类开发区;第二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类,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由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园区升级过来的);第四类,国家级服务外包商务区。1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八个特色产业基地(模具、可再生能源、机器人、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电路板、传感器、精密机械),五个国字号产业园(国家留学人员产业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清华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院)。
集产、学、研、技术合作转移为一体,这样的技术支撑体系,来助企业创新,这就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特色服务,还能为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昆山还有两个国际合作基地,一个是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面现在有136家企业,德国企业为主,也有欧美企业;另一个是西班牙产业基地。
昆山还有深化两岸合作基地(试验区),这是获得国家十三五规划点名昆山项目,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因为昆山市是大陆台资投资最活跃,台商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台资占全国的台资的九分之一。
园区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聚昆山90%以上的工业产品,整个昆山就是大园区,园区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承载能力,2015年创新能力排全国所有城市第11位。
五、市场是创新的导向。
昆山的创新从市场的需要处出发,占领市场最高点。其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创新的成功也来源于市场调查,即要创新也要接地气。
在新常态下,昆山经济的发展没有停留在世界工厂定位上,其着眼于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要适应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新一轮发展目标,昆山是通过建设四个高地:(一)创新资源集聚;(二)高端人才创业;(三)科技成果转化;(四)科技金融服务;真正使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真正使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成为全面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型新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向产品竞争提升、本地制造向当地创造提升。以实现“四化三提升”来抢跑中国制造2025。
招商引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昆山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始终确立了“办好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的理念”。很多外商都是通过在昆山投资者的介绍慕名而来。
昆山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为:
一、是采取以外引外,以大引大的办法来着力吸引新办规模大、档次高的外资项目,使开发区从作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来转变。
二、是走出亚洲,面向欧美,不断地拓展招商渠道,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上经济与技术发达地区。在积极的搞好对外宣传的同时昆山组织有关人员对欧美国家的驻上海领事馆、投资中介公司以及大的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进行走访,了解投资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坚持双向选择,择优接纳,编制产业导向政策,把利用外资同调整优化开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鼓动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鼓励外商与市县企业嫁接、合作、合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规模小,档次低,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昆山坚决不上,这是一条硬政策。
各开发区在搞好自身开发建设同时坚持辐射性发展。昆山的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具有一把扇子两个功能,对外吸收对内是辐射的功能,有力地推动本地的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既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窗口,又是辐射乡镇、带动全市县区发展的龙头。
另外是建立配套基地,使配套区成为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乡镇开放型经济发展,把项目落实在开发区乡镇配套区,注册在开发区,享受开发区政策。
四、是从形态发展向功能发展转变,不断强化产业导向功能、鼓励资本集聚功能、艺术孵化功能、辐射扩散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来增强持续经济发展的后劲,开拓招商引资空间,提高开发区的开放性经济水平。
项目是地方产业成长的细胞,产业是承载项目的一个土壤,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的增长极。
在新常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入有效投资,既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支撑,也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有力抓手,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产业竞争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推手。龙头性的重大项目引进是今天的投资强度,是明天的经济效益,更是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刷新一座城市的颜值。
昆山在招商引资时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抓招商;
二、意向项目抓落实;
三、在手项目抓到资;
四、在建项目抓投产;
五、关联项目抓配套;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吸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企业,形成项目群、产业链。
每个地方领导、开发区园区的主任、招商局长、搞招商人员,对园区的发展都必须要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这个开发区的主攻产业是什么?第二、发展主攻产业,园区有哪些优势?围绕主攻产业招来了哪些企业?目前这些企业进展到什么程度?第三,还准备再对接哪些龙头企业?第四,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了哪些关联企业?
现在园区全面招商转向集群化招商,首先要找准园区的行业龙头项目,改变过去招商都是别人介绍什么项目就碰到什么项目园区就招商什么项目,没有目的性(不能捡到盘里全是菜),现在要要搞集群化招商,要把精力下到找集群的龙头企业上。
集群化招商就是要对入区集群化招商,对已经入区的每一个企业去了解该企业用谁的产品,谁用你的产品,最大的那个企业在哪里?这样招来一个企业跟着配套的就是一组企业,这叫做集聚关联,配套企业就是产业链,也叫集群化、集聚化,形成横向配套,纵向延伸。
招商做到了有的放矢就会越来越轻松,不仅效果好,而且增加了你的把握度。以后每个地方每个开发区每个园区,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已经入区企业的项目推荐座谈会,缺啥补啥,定点招商。
要设计园区的产业、地区的产业,然后按照产业链围绕产业的定位去招企业找企业。生产厂家在哪里?产业链还有哪些环节没进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按图索骥寻找对象,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已经入区的那个企业的供销业务经理,找供销经理比找董事长更有效果,因为他更了解供销企业的脉络,对产业链招商有作用、更有效。可以说入区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都是招商的对象,使原有的盲目招商可以变成点对点的精确制导、精准招商、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必然事半功倍。
总之,首先要明确主攻产业,要按照地方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主攻产业,对各自的主攻产业要进行分析,加快园区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集聚。第二,培育产业龙头,这个龙头就是主导产业的核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间的复苏带动作用,使整个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要开展集群化定向化招商,也就是说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企业,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项目合作。
集群化招商是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的有力途径,关键一个就是政府的软环境,政府的面貌要改变,要完全彻底服务于招商引资,整个区域的各部委办齐心协力,为了同一目标打好组合拳,地方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的增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GDP的增速,不是以增长取代转型,而是由增量转向质量,速度要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这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以高科技、新能源、低消耗产业为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还应该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增强自己的产业带动力,提高本地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也强调,转方式调结构要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要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来实现我们自己的观念增速。
第四篇:2012甘肃 申论 经济转型跨越
推动转型跨越 实现富民兴陇
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不仅对甘肃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一。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进行了长期努力,作了大量工作。但是,甘肃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转型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地区、各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转型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转型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讲话精神,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落实各项政策、制度。
第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适当添加材料中的原话、数据等)
第二,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1-
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二是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适当添加材料中的原话、数据等)
第三,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对庆阳、平凉、会宁、临夏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当添加材料中的原话、数据等)
第四,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适当添加材料中的原话、数据等)
总之,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有机统一,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第五篇:生物技术推动珠三角经济转型
生物技术推动珠三角经济转型
生物技术推动珠三角经济转型 以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极富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全球生物产业垄断格局尚未形成,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口吴楠陈健珠三角具有抓住生物产业机遇的可能性 与信息产业相比较,生物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技术通用性强、市场垄断性差等特点,为国内经济实力强、生物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度高的珠三角“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生物强区、后来居上”,缩小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差距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可以使珠三角“后来居上”。珠三角直接切人世界生物产业高地具有战略可行性,具有发展生物产业较强的现有基础。第一,具有较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第二,具有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第二,具有大量现有和可资引进的优秀人才基础;第四,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具备导人高科技生物产业的资本条件。珠三角拥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有利条件。第一,丰富的资源和物种优势;第二,面向全球的巨大的现有和潜在市场优势;第三,已纳人世界循环的开放的经济体系;第四,生物产业是珠三角定位的高科技、可持续、环境友好型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