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BPR与企业BPM利弊分析
企业BPR与企业BPM利弊分析
摘要:文章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PR)与企业流程重组(BPM)这两个概念,介绍了各自的起源与发展,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关键词:BPR、BPM、流程特别是卓越的流程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成功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业务流程,根据企业的不断进步,适当对企业的流程进行管理或变更,使企业运行的更好更快,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永远保持着活力。对于企业流程,有企业流程再造(BPR)和企业流程管理(BPM)
一、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概念
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实现企业形态由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向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率的最优化,实现绩效的飞跃。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并迅速风靡世界,被誉为是二战后自“全面质量管理”以来的又一次管理变革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日本为先导的全面质量管理,便强调流程思考和流程改善,把流程改善和流程思考的思想,放在更广泛的企业管理范围内加以运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大公司,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公司,开始怀疑这种连续的改善能否满足企业变化的需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流程的彻底改善提供了可能。随着“价值链”概念的大行其道,“为制造而设计”、“并行工程”等思想应运而生。这些思想的共性在于,把关注的焦点由流程的某一职能,扩展到跨职能的流程,以信息技术和组织调整作为整个流程变化的推动器,追求流程业绩的巨大改善。业务流程再造把这些思想推广应用到制造型企业外的各行各业,在企业中推广到整个企业的所有流程。1990年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迈克尔·哈默
(MichaelHammer)首先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随即成为席卷欧美国家企业的管理革命浪潮。
企业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为出发点,以流程价值再增值设计为中心,强调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改进、顾客导向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的企业流程,从而使企业适应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企业战略对于企业流程再造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时,应当确保企业的流程再造能够体现战略发展的方向,再造后的流程能够服务于企业战略要求。这两点必须始终贯穿于流程再造的全过程,即从再造蓝图的描绘、流程的识别、流程的分析、流程的再造,直到流程再造后的评价和检测工作的全过程。
二、企业流程管理(BPM)的概念
业务流程管理,是一套达成企业各种业务环节整合的全面管理模式。BPM涵盖了人员、设备、桌面应用系统、企业级 Backoffice 应用等内容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跨应用、跨部门、跨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企业运作。BPM通常以Internet方式实现信息传递、数据同步、业务监控和企业业务流程的持续升级优化。显而易见,BPM不但涵盖了传统“工作流”的流程传递、流程监控的范畴,而且突破了传统“工作流”技术的瓶颈。BPM的推出,是工作流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BPM 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一种理念,是对这个企业的流程进行持续不断地规范管理的过程。而BPR 相对来讲是对企业做一个很极端的变化,一般企业在做BPR 的时候总是希望进行深度性变革,也就是创造一个新的组织结构。BPM 不一样,它作为一个管理的方法,对于企业的流程进行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以明确哪些流程对企业很重要,哪些流程对企业不太重要,然后对这些流程进行设计、描述,最后通过IT 技术对这些流程实时地进行支持。因此BPM 是基于不断的变化的。BPM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管理机制。这个管理机制就是在 BPR 的一次性转换以后,有人继续不断地完善这个功能。可以这么形容:企业的流程管理是一条漫漫长路,其中有上坡、转弯、下坡等不断的变化,而 BPR 则是其中的大拐弯。整个的过程不管大小都是BPM,都是流程管理,那么中间这些大的变化被称为BPR。
当今中国的经济正在全球化背景与经济危机浪潮中加速变革,许多组织的管理者,正在寻找提高工作效率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法。对于这些公司,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就是最好的选择,BPM能够从企业的实际业务管控需求出发,减少适应变化的周期时间、以创新的方式提升现有管理模式和系统、以及提高工作效率,事实上,对许多企业来说,BPM 已经成为重要业务的驱动器。
三、BPR与BPM利弊分析
虽然BPM与BPR都面向流程,但其侧重点、内容均不相同。BPR的侧重点是流程的设计、优化、重组。BPM的侧重点在于流程的建设(管理),除了流程优化和重组,还包括流程规划、流程的定义和描述、局部的流程分析和评估、流程绩效测评、流程与其他管理视角的融合、流程的规范运作等诸多环节。
BPM比BPR更富现实性。企业业务流程是有生命周期的可以分为4个阶段:识别需求、设计流程、执行并优化流程、流程再造(BPR)。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流程管理处于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因此,这些企业需要做的不是流程再造这是第四阶段的任务,他们需要做的是.利用ERP等信息技术优化企业流程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流程管理制度。
(一)BPR的优点
(1)提高响应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为顾客提供支持性服务的产品配送环节。由于每个子环节的周期速度加快了,就促使紧随其后的环节跟进性动态改变,最终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2)降低成本。彻底消除无效预算。
(3)降低次、废品率。随着那些容易导致次、废品出现的无效低能环节的减少,次废品率也将出现明显的下降。
(4)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流程的无效性和复杂性,意味着员工将被授予更多的权力对自身工作进行具体决策,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员工参与工作的热情和干劲。
(二)BPR的缺点
(1)BPR最大的特点是“根本性”和“彻底性”,同时也构成了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如果企业将BPR作为其管理革命的唯一方法,那它往往会失败。
(2)另一方面,企业在实施BPR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持续性改进,因为流程重组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改进,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实施BPR企业犹如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巩固这一成果,还需量的积累。
(3)一个企业中有不同层次的雇员,他们的素质和位置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处于企业决策层的高级职员,BPR的思想将带来大规模的重新设计(Large-scale R edesign),而对于企业的多数员工而言,BPR思想则转化为小规模的逐步改进
(三)BPM的优点
(1)节省时间与金钱
BPM是提供业务流程建模、自动化、管理与优化的准则与方法。一个成功的BPM方案包括正确商业领导和技术的组合,可以大幅缩短流程周期(有时高达90%)和降低成本。这种效果在跨部门、跨系统和用户的流程中尤为突出。从技术的角度看,一个独立的BPM系统能够轻易地与现有的应用软件如CRM、ERP和ECM相集成,而无需重新设计整个系统。
(2)改善工作质量
除了节省时间和成本的优点外,已经实施BPM 的企业也发现了其它几项关键优点。首先,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消除造成企业损失的错误,如丢失表格和文件或错误存档、遗漏重要信息或必要审查。其次,显著改善流程的可视化程度,所有参与流程者不仅被授权了解自己在流程中的角色,而且确切地了解流程在任何时候的状态。第三,有了可视化,也就明确了职责,所有人都完全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完成哪些工作。不再有借口造成延误、误会或疏忽。最后,可提高一致性,公司内部和外部各方对工作都有明确的期望。结果使得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都有了更高的满意度和向心力。
(3)固化企业流程
只要不是单个人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的个人作坊性质,企业从它的诞生起,就存在着流程,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其流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几乎每个企业都针对各类业务流程和事务流程有一套规章制度,随着管理的细化和规范化,企业的规章制度是越来越厚,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的人却越来越坠入谜团中。可想而知,这些影响着企业生命的核心流程的执行效果会怎样了。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点,甚至花巨资请专业的咨询公司来重新肃清流程、规划流程,但很多企业中由于人的原因,如碍于情面、越级审批、不照章办事等,而造成应用的失败。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就能在应用的初期阶段达到这样的首要应用目标,通过系统固化流程,把企业的关键流程导入系统,由系统定义流程的流转规则,并且可以由系统记录及控制工作时间,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及服务质量的要求,真正达到规范化管理的实质操作阶段。
(4)实现流程自动化
有人做过一个行为分析,发现一个流程的处理时间中90%是停滞时间,真正有效的处理时间很短。并且在流程处理过程中需要人员去用“腿”、用“电话”等其他手段去推进,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果差,时时有跟单失踪或石沉大海的情况发生。通过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计算机的良好特性,很好地完成企业对这方面的需求,信息只有唯一录入口,系统按照企业需要定义流转规则,流程自动流转,成为企业业务流程处理的一个“不知疲倦”的帮手。
(5)实现团队合作
传统的职能式企业组织架构,自有它的应用范围和优势,但我们发现企业的很多流程不仅仅靠一个部门来完成,更多的是企业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特别是有些企业还存在着跨地域的合作,如采购流程,它涉及到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库管部门、财务部门、商务部门、合同签署中的法律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如果我们还以传统的职能部门的思维考虑流程,就可能患“近视眼”、注重部门利益忽视企业利益、重视部门上司的感觉忽视实效,并且还容易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的灰色地带。而作为企业的业务流程存在着各业务部门的天然联系,其流畅的业务处理是需要各部门以企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协同工作。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以流程处理为面向,自动地串起各部门,即利用现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串起各地域,达到业务流程良好完成的目的,并且企业的很多高管人员的意识已远远超出一套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更多的希望凭借这样的系统,形成企业协同工作的团队意识,配合完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6)优化流程
流程在制定出来以后,没有人能保证这样的流程就是合理科学有效的,即使是当时合理科学有效的系统,由于我们身处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的随之变化、营销服务策略的随之变化,很难说能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一套好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不仅仅可以具备以上的诸多好处,而且随着流程的执行流转,系统能够以数据、直观的图形报表报告哪些流程制定得好,哪些流程需要改善,以便提供给决策者科学合理决策的依据,而不是单靠经验,从而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四)BPM的缺点
(1)国内BPM实施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把它当作一个项目来看待,项目完成了就觉得所有工作都做完了。而要想真正发挥BPM的作用,必须从管理层面上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的战略。
(2)BPM的实施包含了四个部分:建模、自动化、管理和优化,这是流程的一个生命周期。不过BPM的实施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闭环。优化时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还必须再返回到建模过程中,重新来改造流程,并不断发现改善的方法。“BPM是一个旅途,而不是终点。”
(3)业务主管希望企业的流程能够与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保持同步,而IT主管希望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迅速做出响应,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改变。经营管理者希望对企业流程的执行进行通盘的监控和绩效分析,更好的协调业务,做出更迅速、有效的决策。业务系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完成一笔业务需要人工访问多个系统。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一旦遇到企业流程上的问题,就应该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过时的流程就应该抛弃,进行BPR,不过在进行BPR过程中,要注重一系列的情况,适时适当地作出调整,对于改造后的企业流程,应该适时地进行完善、补充,也就是进行企业BPM。不过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认为还是进行BPM比较好,对于企业而来说也比较安全可靠。
第二篇:合伙企业的利弊分析
合伙企业的利弊分析
合伙经营也是许多小型企业的常见模式,尤其是相对复杂的创业构想。实际上,很多生意上了规模之后,通常都会进行合伙经营。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合伙现象是很常见的。如今的市场基本上进入买方市场,各种经营类别都已经有太多的企业在参与,因此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在这种市场大背景下,合伙创业或者强强联合,就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1、合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经久不衰和广受欢迎的企业模式,是因为合伙形式具有许多优点:
(1)合伙组织形式简单,集资迅速灵活,创办手续简便且费用很低。
(2)合伙内部关系紧密,成员较稳定,内部凝聚力较强。
(3)合伙人负无限责任,虽增大了个人风险,但也有利于刺激合伙成员的责任心和巩固合伙组织的信用。
(4)合伙不是纳税主体,也较少受政府干预和法规限制。实践证明,合伙是创业的最好形式。美国的波音公司就是由合伙发展而来。
在现代,合伙不仅是个人集资创办企业的形式,而且是企业之间经营联合的形式。比如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温州,目前有民营有限责任公司2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但从数量上讲,民营中小企业主要是以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温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大部分实质上是合伙制企业)为主。
2、合伙经营的优势非常明显,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资金的压力较小。所谓合伙,就是一方的力量不强,因此合作创业,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创业期间千头万绪,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共同创业,则可以分工合作,可以促进创建的进程,并顺利展开经济活动。
第三,合伙人各有特长和自有资源,因此可以取长补短,并各自负责特定的工作,可以实施较为复杂的创业构想与计划,规模也可以比单枪匹马大很多,而发展速度上,也远远优于单打独斗的企业。
第四,合伙企业有较大实力,可以进入起点相对较高的行业,也因此可以承担较大的市场压力与风险。
3、当然,合伙经营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首先,由于是几个人共同创业,产权区分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划分,会有很大的隐患,在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会对原始分配比例提出疑问,而又很难达成一致。
其次,付出与收益之间,并不是精确对应。比如几个人共同创业,每个人的能力、对企业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分工合作往往会加大差异,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同时,利润的分配往往是按照投资比例进行分配,合伙人之间往往会有一定的想法,并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利润被合伙人分配,往往十分有限,降低了创业经济利益的吸引力。
第四,合伙人在管理方面、企业发展、利润分配等方面往往产生一定的矛盾,这是必然的现象,关键在于如何各司其职,分工合理。
第五,在创建期与营运初期,本身企业就处于投入和亏损阶段,但同时合伙人又必须支取一定的个人费用,加大了资金的紧张程度。
第六,合伙对于人身的依赖非常高,假如特定合伙人的中途退出,对创建的事业是一种巨大的风险。
4、合伙协议及法律风险防范
在民营企业之间,由于产权机制、管理机制的自主性,两个企业的合作,往往具有高效性,但也不可避免的失之于盲目与草率。而类似于这种合作往往形成在口头上,即使形成书面合同,也是三言而语,没有面面俱到。不理性、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为合作双方日后纠纷埋下隐患。
而具体到合伙实际,“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这种无奈情形,甚至成为了合作企业难以走出的怪圈,这一合作企业难以走出的怪圈,极大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在合作之初合作人间不能重情轻法,初期就应当规范公司的各项制度,这样既能使大家不伤感情,避免纠纷发生,也能使公司顺利地发展壮大。此阶段可以聘请律师代为拟定、审核公司的各项制度及相关协议,再由合伙人就具体条款提出修改建议。
(1)确定合伙之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合作前,理清自身的账目。理清自身账目,为的是在将来合作中,清析自己的投入,在发生争议时能明确自己的权益。这点为很多人所忽略,糊里糊涂地投入,到合作终结清算时,便相互扯皮。
第二,认真审查对方的资本实力。审查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同时也是检验对方的诚信。在合作中,对方如果实力不足而以实力雄厚的面目出现,不但增加将来生意上的风险,也容易发生争执。
第三,拟定合作协议。许多人合伙创业到最后总不免落得对簿公堂的原因,经常是以前合条件未谈妥写明。合伙协议写得愈清楚明白,对合伙人彼此的保护程度也就愈高。如有专业律师能协助合作协议的拟定,则更为合适,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也就能更为深入与全面。
(2)签订合伙协议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依法经核准登记,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合伙人应当对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订立书面协议。合伙人的权利有:①合伙事务的经营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无论出资多少,每个人都有表决权;②
合伙人享有合伙利益的分配权;③合伙人分配合伙利益应以出资额比例或者合同的约定进行,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④合伙人有退伙的权利。合伙人的义务有:①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维护合伙财产的统一;②分担合伙的经营损失和债务;③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个人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合伙人有执行或监督的权利。合伙人可以推举负责人。合伙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经营活动,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偿还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3)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利润分配与双方的权利义务。说明分离利润和分担损失方式,具体事务的分担,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支出比如每个合伙人每月的经营成本的计算。
第二,投票权和决策权。一般而言,合伙人有同等投票权,这在涉及企业重大事务时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第三,合理的分享利润权。比如说明在合伙者即使生病或休假也有权分享利润,但须作出一定的时间限制。这通常是会引发争议的重大问题,需要在合伙协议中列明。
第四,撤资的条件和处理方法。比如当合伙人离开公司,或合作公司解体时,每个合伙人资本份额如何估价,如何处理等等问题。
第五,订立合理的财务制度。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会计准则达成协议或让可靠的会计人员从事这一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对于不参加实际业务的合伙人,更要坚持这一点,从而能从专业角度把握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
(4)合伙人法律风险防范的三点意识
第一,合伙人之间签署《合伙协议》一定要遵循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从事民事行为和订立合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合伙双方订立合伙协议并不例外。这就要求合作者开展合伙时,彼此尊重对方的个人意愿,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应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如实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告知给对方,而不能采取隐瞒欺骗的手法,更不能在对方不知道本事务所和自己个人的有关情况时,在《合伙协议》中限制对方的权利、加大对方的义务,否则,一旦引起法律诉讼,人民法院将会以“不是出自本人真实意愿”和“显失公平”为由,宣告该双方签署的《合伙协议》无效。
第二,合伙人一定要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不履行出资义务的合伙人在法律上是不能认定其合伙人身份的。同样,假如该合伙企业的所有合伙人都不履行出资义务的话,则该合伙企业的法律主体资格也是不被承认,因而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为了防止此类风险的发生,合伙人应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
第三,“挂名合伙人”也要注意防范自己的法律风险。在实际案例中可以常见“挂名合伙人”现象,所谓“挂名合伙人”,是其不出资、不参与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管理,只是该企业形式上的合伙人,并不是真正合伙人或法定合伙人。鉴于此种地位,就有两方面的法律风险存在,一是当法定合伙人与“挂名合伙人”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时,“挂名合伙人”的地位由于得不到法律上的认可,因而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自己的权益也不能得到法律上的保护。另一方面,“挂名合伙人”还会面临利害关系人请求其与真正合伙人一并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诉讼风险,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往往会判决挂名合伙人与真正合伙人一样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总之,合伙形式是我国民营企业制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迅疾,而相关法律制度上尚有不少空白,民营企业在实践中应该不断摸索,在理论上也可以不断吸纳合理的合伙方式,从而灵活开展合伙事宜。比如有限合伙这一制度,在法律角度看,它在许多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其民商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对此,我国此方面的立法至今还很落后,这是我国企业制度中的一个缺憾。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营经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应适时进行有限合伙立法,引进有限合伙企业制度。而在市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在实践中摸索探寻一条合理高效的合伙之道,将更有效率。
第三篇:施工企业上市利弊分析
施工企业上市利弊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施工项目越来越多,项目投资越来越大,如何抓住施工领域这一黄金时期,成为制约施工企业能否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筹集足够的资金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施工企业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进行一些简要的利弊分析。
关键词:施工企业;上市;利弊
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高度景气阶段,未来几年铁路建设投资和公路建设投资都将保持高位运行状态,城市市政建设和房地产行业也方兴未艾,建筑行业的飞速增长给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更好更快的发展,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施工企业急需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施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为筹集企业发展资金,单纯的靠企业本身实力和银行信贷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了,为此,施工企业应将筹资渠道转向资金雄厚的股市,通过上市,来募集发展所需资金,同时通过上市还能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促使企业更加规范更加健康的发展。本文试着对施工企业上市利弊做一些简要分析。
1、上市利益分析
(1)可以募集大量资金,有效的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有利于调整企业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以2008年3月刚刚上市的中国铁建为例,中国铁建先于2008年3月10日发行A股,共计募集资金222.46亿元人民币;2008年3月13日,又发行H股,共计募集资金182.5亿港元。由此可见,施工企业通过上市可以在短期内在证券市场筹集到巨额资金,而且普通股股票筹集的是企业永久
占用的资金,是企业最稳定的资金来源,它可以是负债的保证,股票筹资越多,对债权人的保证越强,企业的实力也越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此外,施工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以相近几家上市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例,2005-2007年,中铁二局(600528)的资产负债比例分别为72%、78%、77%;隧道股份(600820)分别为77%、78%、78%;中国中铁(601390)分别为92%、93%、93%,而2008年3月刚刚上市的中国铁建(601186)则高达98%、98%、97%。企业增加负债资金,就相应的增加了固定支付利息的压力,过多的负债,会使施工企业辛辛苦苦创造出的利润无形中都流失到银行中去了,施工企业成为银行的“打工仔”。施工企业上市后,可以从股票上场上大量融资,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链的紧张,调整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优化了企业的负债比例,把企业从高负债率解脱出来,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融资渠道。
(2)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增强企业实力。与间接融资相比,企业直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普通股股票筹集的资金是公司的股本,股本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可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长期使用,除非企业进行清算,否则不用偿还本金。雄厚的股本能增加企业发展所需的长期资本,减少还本付息之流动性困境。同时,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本投到那些有长远投资价值或战略意义的领域,从而有效地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上市后企业资本运作手段更加丰富,在市场上的信誉程度显著提高,银行也愿意向公司提供贷款,这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借此可以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使得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二种筹资方式可以相辅相成。
(3)有利于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上市公司建立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各专业委员会为特征的公司组织机构体系、公司直接置身于市场竞争和公众投资者的外部监督之中、证监会等外部监督机构也会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外部监管越严格、市场越规范,公司的治理水平也相应会得到提高。公司上市后可以规范公司原来不规范的运作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推
动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有利于积极进行资本运作,挖掘、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只要有充裕的资金实力,施工企业方可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型,除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外,不妨投资运营BOO(建设——拥有——经营)项目、BOT(建设——经营——转让)项目、房地产项目、海外开发项目等,这些项目虽然在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小,但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这些新型投资项目不但可以为公司赢得施工项目,提高盈利水平,同时长远看可以提供稳定的投资回报,平抑公司其他业务收入和盈利的波动。特别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原材料成本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50%以上,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将对施工企业利润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对于一些主要材料生产商、机械设备制造商厂家可进行参股甚至控股,以降低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企业上市后,将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5)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施工企业上市后利用所募资金可大量购买大量先进设备,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扩大施工规模,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从产业竞争角度分析,上市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更高速地成长以取得在同行业领先的时机;另一方面,如果同行竞争者均已上市,企业同样需要充足资本与竞争对手相对抗。此外,企业上市后,可以提高今后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6)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大大提升知名度。一般而言,各种媒体给予一家上市公司的关注远远高于非上市企业,企业上市可获得巨大的名牌效应,积聚无形资产,更易获得银行信贷、有利于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走向国际市场赢得良好的信誉等。品牌效应是施工企业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经营承揽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上市弊端分析
尽管企业上市有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能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企业上市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主要体现在:
(1)上市成本:需要不菲的律师费、审计费、券商费等,公司上市后会比上市前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很多信息需要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与此同时也需要增加一些相关费用,监管支出加大。
(2)投资风险:企业筹集巨额资金,一旦投资失误或失败,有可能使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甚至出现毁灭性的灾难。
(3)股市风险:股票市场中恶意炒作,短期投机等行为,媒体过度关注负面影响等,可能会使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真正内在价值。
(4)诉讼风险:企业上市后需要对全体股民负责,上市公司比私人企业需要履行更多义务、承担更多责任,管理层也将受到更大的压力等,为了防范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作出了特别的规定,主要有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秘书制度、关联董事回避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如给公司造成损失,股东都可以直接诉讼或代为诉讼。
(5)控制权的稀释:企业上市后应时刻注意股权百分比的控制,以防失去对公司的主权控制。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上市后,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上市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上市前后所付出的代价,施工企业应以上市为契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运作资本市场,参与国际市场,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力争为投资者带来持久、可观的投资收益。
第四篇:企业自销与代理销售的利弊分析
企业自销与代理销售的利弊分析
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发商的开发理念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纵观房地产业,自产自销与专业代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会同步存在与发展。但对每一个开发商而言,是自建队伍还是委托代理,自身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自己有没有实力进行销售,有没有必要自己组织队伍进行销售?
2)如果要找代理商,找什么样的代理商?
自建营销队伍进行销售其实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去挖掘优秀的专业销售人才,可以组织加强专业的培训,必要时可以邀请专业成功人士进行讲课,提高业务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打造属于自己的优秀销售团队。
对于代理公司,我们应该更看重的是其公司的实力和信誉度,操盘的成功案例和实战水平,往往有些代理公司是挂羊头卖狗肉,几个人撮起来就是一个公司,没有实战的操盘经验,没有专业的能力水平。有实力的代理公司一般有广泛的客户网络,因为代理公司在长期的楼盘销售过程中建立了广泛的客户网络和客户档案,拥有训练有素的营销人员,这些客户档案是开发商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起来的,没有客户网络,仅仅靠广告做大海捞针式的销售,面对竞争日益激烈、有效需求日趋饱和、以及越来越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其时效比之低、销售难度之高是可以想象的。
自建队伍组成的部门叫营销部,而营销部通常是开发公司的一个下属部门,直接隶属于开发公司。对于公司决策层的一些个人观点,营销部门的负责人在潜意识里有一种“顺从”的心态,基本上是以“执行”和“服从”为主,很少能“据理力争”。另一方面,有些开发公司的营销部门因服务对象单一(本开发公司)、服务项目单一(开发公司自己的项目)、服务区域单一(本公司的项目所在区域),不同于专业代理公司具有多元的服务范畴(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的非单一性),其对市场的把握往往是一个“点”,而缺少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这种单一性对销售的影响是更为直接的。
专业的代理公司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他们能够站在市场的高度、从整体与全局上来把握销售,实行“理性销控”。对项目的优劣分析客观,很少受“情感因素”支配。但事实上真正负责的代理公司太少了,那如果这个代理公司接盘过多的话,那肯定会有中间轻两头重,很难兼顾过来,容易顾此失彼。
下面我就自建队伍销售和委托代理销售的利弊作如下分析.1. 自己组建销售队伍直销模式
顾客直接从开发商销售部门取得所需物业的营销渠道方式,称为直销或自销。由于房地产产品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从开发商流向消费顾客,实际运作中体现诸多的优势和特点。①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由于采用直销模式,房地产产品从开发商直接转到消费顾客手中,而不经由中介,因此开发商直接面向顾客,公司可以更及时、准确的掌握顾客的购买动机和需求特点,把握市场脉搏;②从销售成本控制的角度,由于采用了直销模式,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就完全由开发商来控制。高效从严支出可以降低物业销售的费用;③从渠道控制的角度,由开发商自己组建的销售团队和部门相对委托代理方式更容易管理和控制,组建这样一个销售队伍既可以使这部分利润不致外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借此锻炼培养一支自己的销售队伍,为公司今后项目的开发提供保证。
相比来说,直销模式也有缺点:①并不是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具备自己组建销售部门进行直销的必要性,以及会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相应的管理、运作经验,直销渠道要求更多的专业化的销售队伍和有经验的策划人员;②很多时候它并不符合社会分工的特点和要求,开发商肩负开发和销售两项职能,容易顾此失彼,且使风险集中,导致开发商风险增加;③直销渠道一般较窄,并不利于房地产产品尤其是新产品迅速广泛的推向市场。
由开发商自行组织销售,能对销售费用进行控制,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同时,可以节省代理公司的销售佣金,销售佣金虽然不多,但可以克服消费者的心理障碍,为消费者省钱,因此销售成本低。
2. 委托给专业代理公司的代理销售模式
开发商委托房地产代理商寻找顾客,顾客再经过代理商中间介绍而购买物业的营销渠道方式,这种模式就是房地产委托代理销售模式。随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理性和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方面要扩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又要走专业化道路,细分产业市场,公司为了发挥专业开发优势,经常将销售工作委托给更具专业优势的销售代理商来完成。在商品房销售过程中,代理商是在买卖双方之间说合交易,但对盈亏不负责、只要成交就可从中取得佣金的中间商人。
那么委托代理到底在销售中体现了哪些优势呢?作为专业化的委托代理销售,销售优势主要体现为:①它简化了商品市场的交易活动,节约开发商和顾客共同的时间和精力,缓解了开发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足,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效益;②相对于直销模式,委托代理分散了公司开发房地产的风险;③由于专门从事代理销售工作,代理商一般都有较多的销售业务员和更为广泛的客户关系;④公司在推广新产品的时候,它更快的将产品推向了市场并为顾客了解,实现房地产商品的销售。但直销渠道的优点很多也成了委托代销的缺点。由于代理商的介入,分隔了开发商和市场、消费顾客之间的联系,使得开发商对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顾客需求变化的了解更加困难,从而导致开发商对市场的敏感度降低;另外,过多的中间代理环节大大降低了开发企业的利润、增加顾客的经济负担,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即使是处在利润颇丰的房地产行业,开发商也面临考虑如何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在代理商的具体操作上,过去的代理商由于普遍存在“赌”的心态,接项目往往采取包销的方式,投入巨额的广告,从而给发展商以能共担风险的信心。可是现在由于市场普遍不景气,代理商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再投入广告,相反只寄托于开发商多做广告,自己再借此提高知名度,而代理商手中的项目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开发商知道即便有了客户,代理商也不会仅仅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一处物业,而只是有成交即做。这样开发商对代理商失去信任也就在所难免。
作为专业代理公司,行业形象决定了其行业存在,因此开发商形象、楼盘形象、代理公司形象构成的是一个整体品牌,在项目销售过程中与开发商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代理公司在销售策略的制定与执行上,一方面出于对职业操守的追求,对开发商带有“情感色彩”的某些建议,会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据理力争,而不是一味服从。另一方面,由于销售业绩是考察代理公司行业形象的一项“硬指标”,为维护自身行业形象与企业生存的要求,会竭尽全力推动项目的市场运行,同时能将其他专业代理公司的专业优势引进自己的销售环节,以“优势互补”手段获取项目成功。
代理公司的素质当然对营销影响很大。如一些无良的代理商在一期工程的销售时,根本不考虑对二、三期销售的影响,更不会为它们预留足够的空间;或者故意不合理定价,低价销售,致使好层好单位快速卖出,然后按销售额提取代理费走人,给发展商留下一个烂摊子;或者虚假承诺、超越委托权限等不胜枚举,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这有待于市场的逐步规范,制定风险共担、实现共赢的代理规范。代理商的一个特点就是低风险经营。
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激烈竞争,开发商需要组建一支高效的房产销售团队,以利于销售策略正确地贯彻实施。那么,如何组建一支高效的房产销售团队,成为许多房地产企业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高效的房产销售团队按照其团队的属性,大致可分为两种:隶属于开发商的销售团队与隶属于代理商的销售团队。这两种团队在组建过程中有不同的要求:
(一)隶属于开发商的高效销售团队的组建。
这种销售团队是由开发商组建的,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其中一个部门——销售部,在组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高效房产销售团队的组织建设。一支高效的房产销售团队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组织。作为房产销售工作的主体,应具备以下几点:
(1)适当的规模。销售团队的规模按项目规模和销售进度而定,一般控制在6—8人。成员太少,销售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影响项目销售进度;成员太多,不利于部门管理与销售信息的通畅,很难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忠诚度和相互信赖感。
(2)互补的技能。房产销售团队要有效地运作,需要3种不同技能类型的成员。第一,需要具有技术专长的成员,即熟悉房产知识,擅长房产销售的人员;第二,需要善于凝听、反馈、解决客户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技能的人员,即相关协调者;第三,需要具有解决问题和决策技能,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权衡这些建议,然后作出有效选择的成员,即主管人员。
分析现代房地产企业中销售人员的业绩分布,大致会有下列三种型态:I类型态,属于精英代表型,即销售业绩主要由少数销售代表达成较大比例,可能是20%的销售代表达成公司80%的销售业绩;Ⅱ类型态,属于常规正态分布,业绩与销售人员呈均态分布,企业应“抓两头,带中间”,努力提高优秀销售代表的比例,同时淘汰业绩很差的销售人员;Ⅲ类型态,属于精英团队型,这是房地产企业追求的理想状态,销售人员人人业绩卓越。高效的房产销售团队应完成由I型态向Ⅲ型态转型。
3、房产销售人员的培训。
销售人员是销售团队的主体,员工的素质是团队的基础。因此,高效的房产销售团队应从销售人员的个人培训抓起。第一,销售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培训。由于销售人员通常面对的是挫折。因此,通过培训使销售人员永远充满自信和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专业销售技巧培训。销售是一门专业的科学,主要包括有销售前的准备技巧(了解项目当地市场状况、熟悉产品的具体情况、做好销售计划等)、接近客户的技巧(电话接待客户、实地接待客户、样板房介绍等)、进入销售主题的技巧,询问与倾听的技巧、处理客户异议的技巧以及最后如何达成交易的技巧等等;第三,商品房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能够将商品房的特性迅速转化成客户的利益需求点,这是专业销售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4、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制度和薪酬考核制度。
目前房地产销售人员的薪酬考核制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老式的固定工资形式,跟销售业绩关系不大;二是小承包式,即基本工资加业务提成;三是费用包干制,即个人收人与销售业绩完全挂钩。高效的房产销售团队薪酬方案要求将员工个人业绩与成长的衡量标准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竞争性薪酬水准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看是否完成目标销售额或完成销售额的数量。
(二)隶属于代理商的高效销售团队的组建。
隶属于代理商的高效销售团队在组建过程中,除了上述隶属于开发商的高效销售团队的组建四方面的内容,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代理商对房产销售团队的心态管理。当前,隶属于代理商的房产销售队伍管理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销售人员心态方面,表现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心态不好,攀比风浓;凝聚力、忠诚度差而易导致销售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第二,销售技巧和能力方面表现在专业知识缺乏,依赖技术服务;销售团队的销售技巧和能力亟待提高,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通常而言,影响销售人员的心态和士气的主要因素是激励机制,激励政策的激励力度不够或奖罚不明,或奖励政策不兑现、未能落实到位;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对于产品存在缺陷,市场反应不佳的项目,销售人员容易对企业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凝聚力差。
2、代理商对团队销售工作的追踪。由于代理商不是开发项目的所有者,对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过程与进度不能及时的了解和控制,要使销售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对团队销售工作进行追踪。一般的代理商采用表格、表单填写和电话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便于了解项目的销售情况和团队的工作情况。
(1)为加强销售情况追踪,代理商要建立一系列表格、表单。如《日销售报表》、《日客户接待登记表》等,要求销售人员填写。一方面销售人员是否坚持认真、实事求是填写,另一方面,表单提供的资讯是否得到销售主管的正确运用,作为追踪和决策的参考;而销售主管则要求填写《周销售报表》、《周客户情况统计表》、《周客户情况统计分析表》等,便于销售提成与奖金的考核,便于代理商对项目进展情况的了解和对项目销售决策的最终参考。
(2)仅通过表格、表单、报告来追踪销售状况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电话及面对面的沟通,了解销售人员的思想动态变化,了解销售人员业绩未能达成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制定解决问题的正确的应对措施。
房地产项目销售团队架构
1、营销策划总监1名 工作职责:
1)负责营销部门全面工作,制定营销部门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2)组织制定部门营销部门营销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经批准后贯彻实行; 3)制定市场开发及推广策划实施计划; 4)掌握市场动态,策划和实施广告宣传活动; 5)制定营销策略,保证销售计划的完成;
6)建立营销渠道、管理渠道中的战略伙伴;
2、营销部经理1名 工作职责:
1)按照公司总体的发展战略,制定公司公关策略和实施方案; 2)制定销售和销售流程,拟定销售计划,执行并反馈; 3)监督、汇报部门销售任务的完成情况,控制并管理销售部门的整体业务发展,并对现场售楼处进行管理;
4)建立和保持与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的良好合关系,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
5)配合公司做好重大宣传活动,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6)参与公司重大对外交流,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支持;
7)调整指定房产项目或品牌的促销手段、广告策略,以保证公司品牌在市场变化中占据有利地位;
8)开展销售部的培训工作,以有效完成公司销售经营目标; 9)维护并开拓客户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 10)负责公司项目配套的洽谈、签约工作;
11)通过媒体和政府关系,根据公司的战略,建立和维护公司的名誉和形象; 12)负责公司重大事件的宣传或解释,确保公司的名誉和形象不受损害;
3、策划部主管1名 工作职责:
1)根据不同时期经营情况制定广告全年和阶段目标、计划并实施; 2)负责与策划公司的信息反馈、沟通、协调 3)负责协助营销部经理做好营销策划工作;
4)收集影响本公司形象、声誉、关系的因素和事件信息,分析其后果,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5)收集各类公关良策和典型案例,对公司公关策略提出建议和策划方案; 6)项目宣传、推广、策划的具体工作;
7)负责销售现场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合同谈判、释疑工作; 8)负责营销部的员工考核工作;
4、销控主管1名
1)具体销售工作,包括与客户谈判、拟定合同草案、看房、释疑、签约、催收销售款项等工作;
2)负责营销合同、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 3)执行部门销售计划,指导销售代表工作; 4)负责销售控制的执行;
5)配合销售人员做好现场逼定以促进成交;
5、文秘人员1名
1)负责营销部客户档案、资料的建立,归档; 2)负责营销部会议的会议纪录及客户投诉的落实; 3)负责协助营销部经理及主管打印、复印各种销售部文件; 4)负责配合营销部主管做好销售合同的审核工作; 5)负责营销部办公用品的管理;
6)负责营销部员工的考核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汇总;
6、报备人员1名 工作职责:
1)负责买卖合同的交易签证、更名、退房等手续的办理; 2)负责银行按揭贷款手续的办理; 3)负责客户资料及买卖合同的审核;
7、销售代表3——5名(专职对内2名,对外2名)工作职责:
1)从事楼盘销售、客户跟踪服务;
2)与客户良好沟通,负责销售项目工程进度的跟踪工作; 3)负责对客户反馈信息及市场信息的汇总、收集工作;
4)走出去以“一对一直销”,重点联系单位团购工作;(对外销售员)
自建队伍销售和委托代理销售的成本核算
一、自建队伍销售:
1、人员配置(以10人为准,含专职和兼职人员)
2、工资费用:2万/月,24万/年(以开发周期一年核算)
3、部门管理费用:50万(以销售额1亿元,按0.5%核算)
4、销售提成费用:20万(以销售额1亿元,按千分之二核算)共计:94万
二、委托代理销售:
150万---200万(以销售额1亿元,按1.5%--2%核算)
三、其它费用分摊:
1、开发商必须提供售楼处,且售楼处的室内外装修、沙盘、销售桌椅、电话、空调、办公设施、水电等费用代理商不管。
2、看房车一辆,代理商不管,由开发商提供。
3、广告宣传费用(包括楼书、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等相关资料)代理商不管,不包含在代理费里。
4、代理商的售楼人员工资和佣金由代理商发放,开发商不管
第五篇: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年
级 11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填表时间: 2014 年 2 月 23 日
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
内容提要
当前社会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就算没有资金短缺,有些企业也会通过负债来融资,融资就成为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渠道。负债筹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之一,也是企业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企业负债经营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善会引发有些无法承受的后果,但是良好的负债经营却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得到财务事半功倍,获得节税效应,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降低综合资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只要从自身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局把握,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观察好市场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走向,把握好时机,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或更佳负债模式和结构,充分运动财务负债的优势,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健的发展。
本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负债经营的涵义及其分类;第二部分是我国企业弊端;第三部分是负债经营的风险;第四部分是负债经营的科学措施。
[关键词]企业发展
负债经营
利弊关系
有效措施
Current social enterprises are facing shortage of funds, even if you don't have a shortage of funds, some companies will also through debt financing, financing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inancial channels.Debt financing is one of the main financing way of modern enterprise, is also adopted widely in enterprise financing way.Business debt although there is a certain risk, improper handling can cause some unbearable consequences, but good debt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expand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make enterprises get financial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obtaining tax effect, reduce the loss of currency devaluation, reduce comprehensive capital cost,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Enterprise as long as from their own environment,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global grasp, set up the correct view of indebtedness, observe the trend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macro economy, grasp the good time to determine and choose the best or better liability pattern and structure, fully exercise the advantage of financial liabilitie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financing channels, constantly promote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steady development.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meaning of enterprise debt management and its classification;The second part is our country enterprise abuses;The third part is the risk of operating liabilities;The fourth part is the science of indebtedness.【key words】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debtednes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s and cons effective measures
目录
内容概要„„„„„„„„„„„„„„„„„„„„„„„„„„„„„„„„„2
一、负债经营的涵义与分类„„„„„„„„„„„„„„„„„„„„„„„„„4
(一)负债经营的涵义 „„„„„„„„„„„„„„„„„„„„„„„„„„4
(二)负债经营的分类„„„„„„„„„„„„„„„„„„„„„„„„„„„4
(三)我国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4
二、负债经营的弊端„„„„„„„„„„„„„„„„„„„„„„„„„„„„5
(一)企业负债经营增加了财务风险„„„„„„„„„„„„„„„„„„„„„5
(二)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6
(三)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6
三、负债经营的优势„„„„„„„„„„„„„„„„„„„„„„„„„„„„6
(一)财务杠杆效应„„„„„„„„„„„„„„„„„„„„„„„„„„„„6
(二)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7
四、负债经营的科学方法„„„„„„„„„„„„„„„„„„„„„„„„„„7
(一)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意识和机制„„„„„„„„„„„„„„„„„„„„„7
(二)科学地分析负债经营的风险原因„„„„„„„„„„„„„„„„„„„„8
(三)拟定负债经营临界点„„„„„„„„„„„„„„„„„„„„„„„„„9
(四)有效的监测负债经营„„„„„„„„„„„„„„„„„„„„„„„„„9
(五)开展负债经营管理„„„„„„„„„„„„„„„„„„„„„„„„„9
五、结束语 „„„„„„„„„„„„„„„„„„„„„„„„„„„„„„„ 9
六、参考文献„„„„„„„„„„„„„„„„„„„„„„„„„„„„„„„10
一、负债经营的涵义和分类
(一)负债经营的涵义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有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事业等目的,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最常见的经营方式。具体含义是:①资金来源是以举债的方式。如通过贷款、拆借、发行债券、内部融资等方式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自然人等吸收的资金,其资金所有权属于债权人,债务人仅有规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并承担按期归还的义务。②负债具有货币时间价值。到期时债务人除归还债权人本金外,还应支付一定利息和相关费用。③举债是弥补自有的资金的不足,用于生产经营,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而不能将资金挪作他用,更不能随意浪费。
(二)负债经营的分类
负债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企业须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动用流动资产或举借新的流动负债来偿付的债务。流动负债按应付金额是否肯定可分为:(1)应付金额肯定的负债;(2)应付金额视经营成果而定的流动负债;(3)应付金额须估计的流动负债;(4)或有负债。长期负债,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单位借人的偿还期超过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借款。长期借款按偿还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二是分期还本分息;三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
负债按其形成可区分为借款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借款性负债,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增加的负债,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负债。自发性负债,是指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自动形成和增加的负债,如应交税金、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应获利润、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
负债按其是否肯定可区分为实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实有负债是指事实上已经发生,企业必定要承担偿还义务。
(三)我国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就现代经营管理观点而言,一个企业的富有程度仅看其自有资产是不全面的。贷款与偿还债务的能力亦是企业兴盛发达的重要内容。当今发达国家中,几乎每个企业都会有负债,债务问题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且有日益剧增的趋势。各种形式的股份分公司实质都是负债经营,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负债越多。负债经营是现代普遍的生财之道,是现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负债的状况,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是依靠高额负债来维持,主要表现为资金管理水平落后,营运资金真用过多、营运资金周转效率低。到2008年底,制造型企业已约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70%,制造业企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
50.8%,由此可见,我国制造型企业的负债资金是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合理负债的方式取得资产、变资金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使企业运用负债经营机制承担经营风险的责任,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大的利润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负债经营的弊端
(一)企业负债经营增加了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是为了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其他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负债具有财务杠杆作用。不论企业经营成果大小,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额是固定的,因而当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自有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大幅度提高,这种债务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称作财务杠杆。
2.负债利息具有“抵税作用”。负债的利息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与企业的收入抵扣,使负债经营的企业同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企业相比,成本费用增大,利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随之减少,从而减少上缴的所得税,降低企业税负。
3.在通货膨胀时期,负债经营具有举债效应。由于债务的实际偿还数额以帐面价值为准,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所以,通货膨胀会给负债经营的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通货膨胀率越高,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得到的货币贬值利益就越大,这种因负债经营而可能获得的收益,称举债效应。
前已述及,企业负债经营是有利可图的,那么能否无限制地借债经营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负债经营有一定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伴随着企业债务而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企业盈利能力与债务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举债额和偿还期限等因素影响而形成。
负债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使盈利能完全补偿借入的资金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资金利润率,并使其大于借入资金成本率。但市场变幻莫测,企业很难正确估算资金利润率,因此就面临着盈利能力与债务成本差额的不确定带来的财务风险。如果盈利抵不上债务资金成本,企业就要面临亏损,增加财务风险。
另外,企业负债越多,财务压力越重,越有可能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即使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也存在着过度举债、利息包袱沉重而不能到期偿还本息的财务风险。再是债务偿还期限越短,企业偿债时间越紧迫,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极易出现偿债危机。
针对财务风险形成的几个因素,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财务风险。1.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企业冒险总会存在风险,企业不能为了持续地追求高利润,不计后果,大肆筹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利润多少不是衡量一个企业强与弱的唯一标准。过度负债不仅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导致破产。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额利润。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来控制风险。
2.建立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小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应谨慎从事,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并做到胸有成竹,机动灵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3.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以下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企业筹资应选择内部积累,这种方式筹资难度小,风险小,保密性好,能为企业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业从外部筹资,应首选发行股票,因为普通股票发行成本高于债务发行成本,外部筹资最后的选择是向银行借款,把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降到紧低限度。
4.采取适宜的借款策略。企业在借入资金时,不应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财务实践,应慎重考虑。虽然有时借款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有时可以改善现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应明确在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借款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无法确定,企业就无借款的充分理由,企业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借款,何时不应借款,只有这样,才会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致因盲目借款而遭致财务失败。
5.保持盈利能力。如果盈利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企业就要靠减少现金余额,出售短期金融资产,或借入更多的债务等手段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资金,减少债务,才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6.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合理安排资金避免资金调度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资产流动性是衡量一个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的尺度。保持高度的资产流动性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减轻财务压力的重要保证,企业的资产越容易变现,则清偿能力越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7.企业还要合理安排资金。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以避免资金使用不当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债务负担过大。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若是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它企业就不愿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三)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
就股份制企业而言,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
三、负债经营的优势
(一)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效应的含义是财务中的杠杆效应是指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财务杠杆效应包含着以下三种形式三种方式为: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
1.利息抵税效应
一方面,负债相对于权益资本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可以给企业带来减少上缴税金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负债免征所得税。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负债利息抵税效用可以量化,用公式表示为:利息抵税效用=负债额×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所以在既定负债利率和所得税税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额越多,那么利息抵税
效用也就越大。另一方面,由于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减少了企业上缴所得税,也就相对降低了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2.高额收益效应
债务资本和和权益资本一样获取相应的投资利润,虽然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求偿权在先,但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人和到期的本金,而所创造的剩余高额利润全部归权益资本所有,提高了权益资本利润率,这就是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用。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杠杆是一种税后效用,因为无论是债务资本产生的利润还是权益资本产生的利润都要征收企业所得税。所以,财务杠杆的最终效用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财务杠杆效用=负债额×(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l-所得税税率)。在负债比率、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效用就越大;资本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零;小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负。所以,财务杠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负效用,企业能否获益于财务杠杆效用、收益程度如何,取决于资本利润率与负债利率的对比关系。
(二)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
负债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固定的成本费用,给企业增加了定期支付的压力。首先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还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又会增加企业额外的成本,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财务危机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业依法破产时所支付的费用,企业破产后,其资产所有权将让渡给债权人,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诉讼费、管理费、律师费和顾问费等都属于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宣布破产之前企业可能已经承担了巨大的间接财务危机成本。例如,由于企业负债过多,不得不放弃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失去期望的收益;消费者可能因此会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质疑,最终放弃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拒绝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企业可能会流失大量优秀的员工。
四、负债经营的科学方法
(一)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意识和机制
1.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企业冒险总会存在风险,企业不能为了持续地追求高利润,不计后果,大肆筹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利润多少不是衡量一个企业强与弱的唯一标准。过度负债不仅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导致破产。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额利润。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来控制风险。
2.建立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小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应谨慎从事,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并做到胸有成竹,机动灵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3.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以下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企业筹资应选择内部积累,这种方式筹资难度小,风险小,保密性好,能为企业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业从外部筹资,应首选发行股票,因为普通股票发行
成本高于债务发行成本,外部筹资最后的选择是向银行借款,把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降到紧低限度。
4.采取适宜的借款策略。企业在借入资金时,不应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财务实践,应慎重考虑。虽然有时借款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有时可以改善现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应明确在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借款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无法确定,企业就无借款的充分理由,企业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借款,何时不应借款,只有这样,才会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致因盲目借款而遭致财务失败。
5.保持盈利能力。如果盈利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企业就要靠减少现金余额,出售短期金融资产,或借入更多的债务等手段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资金,减少债务,才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6.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合理安排资金避免资金调度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资产流动性是衡量一个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的尺度。保持高度的资产流动性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减轻财务压力的重要保证,企业的资产越容易变现,则清偿能力越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7.企业还要合理安排资金。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以避免资金使用不当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科学地分析负债经营的风险原因
负债规模与财务风险成正比
企业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税息前利润/税息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税息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企业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企业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原因在于:如果企业使用长期借款来筹资,它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将固定不变,但如果企业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如果企业大量借短期借款,并将短期借款用于长期资产,则当短期借款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清偿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则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长 期借款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通常较高,而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
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度,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 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且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
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企业就会困境重重,甚至会有破产清算的风险。目前“金融风暴”下国内很多企业的遭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拟定负债经营临界点
企业负债经营存在一个临界点间题首先企业负债比率受法律的制约, 为减少风险, 避免出现“ 资不抵债” 的情况, 我国对有关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作了严格的规定其次临界点还受投资环境、项目选择、市场前景甚至国际环境的影响再次还会受到汇率及利率走势的影响。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拟定一个负债比率, 并根据经营状况的变化调整和把握好这个负债比率。
(四)有效的监测负债经营
如果出现一些不良状况,如存货剧增,销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企业都应密切注意。如存货包括材料和产成品等,为了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停业待货以及出于价格考虑,企业需要储存存货,但过多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各项开支,存货占用资金是有成本的,占用过多会使利息支出增加并导致利润损失,各项开支增加更直接导致使用成本上升,进行存货管理,就要尽力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达到两者最佳结合。
应收账款
对于应收账款,企业应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按期收回。一般来讲,拖欠时间越长,款项收回可能性越小,形成坏账可能性越大,对此,企业应实施严密监督,随时掌握回收情况。
调整财务结构
通过对财务结构调整,避免出现资金错配现象,即短期负债用于购置房地产项目,中长期负债用于短期用途,使企业非营运资产损失得到分担、消化和吸收,使企业长短期财务结构趋于合理,以减轻到期支付压力和风险,使企业赢得时间,缓解短期负担,做好非营运资产改良和处置工作,扩大产品销路,开拓新产品。
(五)开展负债经营管理
负债经营的管理, 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财务核算资料, 随时了解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 及时调度现金的流入和现金的流出量, 实行资金的动态管理。当然, 负债经营的管理还应与企业发展预测结合起来, 如果企业未来的增长是有把握的, 负债经营就应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企业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就应对负债经营加以控制。现实中,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备负债经营的条件和能力, 我们要反对那种盲目追求资产规模或试图以举债来挽回破产局面的、忽视资金使用效益、不负责任的举债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还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
五、结束语
1.适度负债就是按需举债、量力而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未来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偿债能力等制定合理有效的举债规模,不能盲目举债,不能超越自身的偿债能力举债,避免不可弥补的损失。
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企业为目的。企业在举债时,应充分认识到,举债具有正负效应两重性,只有以发展企业为中心,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弊端。
从效益出发,企业对负债来源的选择要得当,期限和结构搭配要合理,而且要对不可避免的风险也要有所防范。
3.企业要有符合自身的观察风险机制和应对、化解风险措施。唯有如此,负债经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少损失,获得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丁国安 负债经营及其风险防范.财务会计2005.7 2 胡淑珍 中国经济热点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第二版 3 郑红亮 钱津 走向战略调整.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1 4 张文华 企业负债经营获胜的关键是管理.财会研究2006.11 5 曾小玲,柴丽燕.企业的负债经营与风险防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