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1: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共)》。

第一篇: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共)

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析

引言

自2001年以来,浙江省流动人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07年6月,全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1670余万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

3。杭州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达275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常住人口的42%,其流动人口数居浙江省第三位。2008年,流入杭州市居住1个月以上至1年内的流动人口达到2216万人,占该市流动人口全年总人数的88.88%。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较抵的主要表现

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大规模流动人口都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无法成为流入地的永久居民,成为候鸟式的“迁徙人”。

1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

流动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是长期工作生活在流入地,并成为流入地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劳动力组成部分,他们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很多流动人口看来,流入地社会依然是“外在的”和“他们的”,而并不认为是“我们的”。据调查,有些在杭州工作生活了5年以上、部分甚至在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当问及他们对流入地社会的看法时,相当多的人承认自己与当地人交往甚少、很少参与当地社区的组织和活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当地社会的真正成员,只不过是暂时寄居而已。可以说,在流动人口中这种漂泊的感受和心态是十分普遍,而这种漂泊感和心态正是缺乏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

2二元社区现象普遍

所谓二元社区,即指在同一社区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分配、就业、地位、居住上形成不同的体系,以至心理上形成互不认同,构成所谓“二元”。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形成相对隔离的两个社区,这种二元分割不仅是空间和地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在杭州很多社区,大量集聚的流动人口虽然与本地户籍人口同居一地,有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还租住本地户籍人口的房子住,但他们相互之间在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社会互动也甚少,工作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十分明显。3社会冲突和矛盾加剧

主要表现为:(1)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摩擦性冲突和矛盾屡见不鲜。例如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刁难等经常引发双方的争吵、甚至打架斗殴;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因日常生活中、买卖交易中的琐事或小的纠纷而发生的矛盾;另外,还有些流动人口因为受到种种挫折或“相对剥夺感”而产生的对流入地居民的不满而引发的矛盾。(2)劳资关系紧张。据调查,杭州市有42%的外来务工人员没能按劳动法与单位签订合法的用工合同,有23%的人不能按时或足额拿到工资,41%的人月收入低于杭州市最低工资标准,67%的人没有接受过单位提供的职业技术培训,17%的人加班没有补贴,13%的人没有双休日,38%的妇女没有产假、产期工资,30%的人没有工伤补偿、工伤保险,更不要说享受住房以及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了。当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通过正常渠道难以保护时,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就会采取以“不合法对付不合法”,以对抗方式讨回公道的非正常方式,导致许多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成为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杭州市劳动争议案

件从1999年的764件上升到了2004年的1921件,6年间上升了251%。仅2008年上半年,杭州市劳动部门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013件,涉及劳动者2641人,同比分别增长39% 和71%。2008年12月10日,杭州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出动监察人员327人次,检查用人单位3657家,涉及职工人数9万人。其中,处理拖欠工资案件197件,涉及职工4788人,清欠工资26万余元。(3)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来自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调研分析指出:近年来,浙江省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居高不下,流动人口作案已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60%以上,有的地方高达90%以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流动人口犯罪是流动人口没有成功融入流入地社会的一种反映。

二、制约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障碍

1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顽固存在使得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的流动人口仍然游离于城镇体制之外,造成他们生活地域边界、工作职业边界与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使得他们游离于城市体系与农村体系、体制内与体制外、正规市场与非正规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处于边际人的地位,从而与流入地社会处于一种非整合状态。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排斥不仅在空间地域上,而且在社会认同中建构了一道边界,直接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障碍,使得他们成为城墙内的城外人,或都市中的“边缘群体”,这种状况使得他们融入流入地社会相当艰难。

2流入地政府的本位主义

从利益群体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与流入地本地户籍人口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而流动人口则由于其分散性和组织化程度低,加之自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低下,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其利益要求往往得不到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时往往倾向于优先考虑或保护本地户籍人口的利益,而对于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则做得很不好,有些甚至严重缺位。很多流动人口往往陷入一种政府服务的真空之中,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过的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生活。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社会的认同和融入。

3流入地户籍人口的偏见和歧视

长期以来,在政策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优势条件下,本地户籍人口在社会资源和竞争方面占据着优势,并由此而形成“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偏见与歧视的本地户籍人口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对待流动人口的偏见与歧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流动人口当作“外群体”看待,在认识上对其表现出偏见,在行为上对其表现出歧视。正是由于这些偏见和歧视的存在,使得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虽然同处一个社会空间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在心理意识上都相当疏远,造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困难。

4流动人口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相对较差。在一次对800名在杭外来务工人员做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学历的最多,占55.7%,其次是高中、小学,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仅占8.5%。

社会适应能力是影响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是来自经济社会落后的农村地区,在他们进入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务工经商后,面临着职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和适应。他们要适应从农村田园式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工作方式向现代化、节奏紧张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面临着工作竞争等生存压力的挑战,还面临着社会交往关系的挑战。许多调查表明,进入城镇化地区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其人际交往关系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方面,交往的人群主要是老乡、亲戚等。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的内向性、乡土性突

出,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他们不愿主动突破这一封闭状态,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流入地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更为主要的是,很多流动人口中存在“打工心态”、“过客心态”等。在很多流动人口中,他们觉得自己的“根”始终还是在农村的家乡。这种“打工心态”和“过客心态”使得大多数流动人口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农村,对流入地社会没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始终保持对流入地社会一种“陌生人”的感觉。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几点设想

一是集中管理,加大投入设立 “外来人员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于全区外来人员,集中调配处理各地派出所记录的外来人员的有关个人档案信息,以及卫生防疫等各种管理与服务项目,改变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局面,同时使一些丧失管理服务功能的证件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外来人员窗口网站,公布与之相关的各类法规、政策,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集宿住房信息、子女教育信息等等。在集中管理措施跟上的同时,更应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力度,使之逐步与外来群体的庞大数量及其所创造的GDP相匹配。

二是“以夷制夷”,重心下移。外来人员更了解他们同类的疾苦和需求。让一些外来人员骨干参与外来人口管理,深入外来人员群众,融入本地社会事业,提高他们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留住外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选拔一些兼职、专职“联络员”,经有关部门认定后,由其专门为外来人员与“一站式服务中心”双向联络,办理各类事务。

三是素质控制,中介先行。鼓励民间劳动力中介组织快速发展,丰富就业信息,减少找不到工作的外来人员的逗留时间,使低素质人员和不符合要求人员知难而退。加强对各类持有职业中介许可证和资格证的劳动力中介组织的扶持与培育,积极倡导投资者投向这一领域;同时着力打击黑中介,努力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典型示范等方法,引导、激励流动人口从以下三方面积极融入城市。(1)在经济层面力求生存。流动人口进城就业因现实环境与自身素质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要积极引导和激励流动人口重视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熟悉和遵守城市规则,以适应城市生产、生活的要求。(2)在社会层面主动扩大交往。鼓励流动人口主动和善意地扩大社会交往,尤其要积极参加社区、工会的各种活动,从而在城市中建立比较丰富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利用较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己在城市的发展。(3)在心理层面自觉强化认同感。流动人口对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的城市,要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会交往增加了解,重视从心理方面去努力适应。二是掌握和运用心理适应的渠道与技巧。如加强城市规则、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深入地了解城市;与家人保持联系以获得支持;尝试用城市主流文化的视角去分析和认识所遇到的人和事等。三是培育乐观向上的心理。扬弃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发扬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等精神,克服乡土文化中封闭、内向、散漫等消极思想和心理的影响,以宽容接纳的心态对待城市主流文化和市民,自觉增强对市民群体的归属感,增强城市“主人”意识,从而尽快实现由流动人口到新“市民”的转变。

第二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宣传册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宣传册

一、什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指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常住人口及接触的环境关系融合。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利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县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创建北城、车站两个市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与我县居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三、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创建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服务均等”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的服务阵地、服务设施,实现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

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阵地的标准是什么?

社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配备专门工作人员1-2名,建立相关制度;配备B超仪、乳透仪、检查床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备;配备电脑,连接网络,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网络视频聊天室,流动人口可在此与家人进行视频对话;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柜、图书角;配备急救药箱等基础应急设备。

五、示范社区应完善哪些流动人口服务设施?

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面向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有条件的要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设立影视室、多功能室、阅览室、绿色网吧、篮球场等,丰富入住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人口信息采集、更新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确保信息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六、社区应为流动人口营造什么样的居住生活环境? 积极营造卫生、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确保入住的流动人口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加大日常环卫保洁力度,做到专人负责卫生整洁,户外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牵乱挂。

七、社区应为流动人口提供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在子女教育、就业、卫生、社保等方面使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机会,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解决流动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八、社区应健全什么样的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建立有计划生育协会和社会融合促进会,创造条件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流动人口超过10%的,社区自治要有流动人口代表,鼓励流动人口加入或成立社区各类群众组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机制。招募社会融合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建立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人口联谊制度,增进友谊和了解。

九、通过什么方式宣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念,主要有:流动人口享有的各项权利和优惠政策、各种便民措施、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的信息等,增强流动人口融入意识,加强地区认同,开展“如果我是新市民”等演讲活动,共同营造一个开放平等的社区环境,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第三篇:打字复印行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问卷

打字复印行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问卷

本调查仅为了学习上的需要,您的信息完全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相应的选项上打√或者在_____上填写数字或文字内容。

A 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_____周岁

3、你目前所在的城市是

4、你目前从事的是:①给人打工 ②经营复印店 ③经营办公设备厂

5、您接受教育的年限为 年

6、您的婚姻状况:①未婚 ②已婚 ③离婚 ④丧偶

(选择未婚的请回答)您希望您未来的对象从事:①打字复印业 ②其他行业 ③无所谓

7、您是否拥有本地户口:①有 ②没有

(选择没有的请回答)您希望拥有当地户籍吗? ①希望 ②无所谓 ③不希望

8、您从事打字复印行业_____年了,您在目前所在地_____年了。

9、您有小孩在目前所在城市上学吗?①有 ②没有

(选择有的请回答)您的小孩在哪种学校上学? ①公立学校 ②私立学校

B经济融合

1、您现在的住房类型为:①租房

②买房

住房面积大概为_____平方米。(选择租房的人请回答)您愿意在城市买房吗?

①愿意

②无所谓

③不愿意(选择不愿意的人请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在城市买房?

①买不起

②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不买

③以后还是要回家乡的,所以不买

2、您对目前的住房满意度为: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3、您有轿车吗? ①有

②没有,但准备买

③没有,不想买

4、您经营的店铺去年毛收入大概为_____万。

5、您家去年在城市的支出大致为:

店面费_____,伙食消费_____,穿着打扮消费_____,娱乐休闲旅游消费_____。

C社区融合

1、您购买了哪些保险? ①养老保险

② 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

④都没有

2、您对社区服务的了解及享受情况如何?①了解并享受过

②了解但没享受过

③不了解

3、您参加过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没有参加

4、您希望参加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不想参加

5、您在办理所需要的证件时自觉性:①很自觉

②不得不办理时会办理 ③总是不办理

6、您愿意参加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组织吗?①不愿意

②无所谓

③愿意

D社会关系融合

1、您平时交往最多的人是: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2、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50个

⑤50个以上

3、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本地人?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个以上

4、您平时有困难时,主要求助于: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⑤当地政府

E心理和文化融合

1、您对本地方言的掌握情况为:

①基本会

②会一点

③完全不会

2、您对本地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①基本了解

②了解一点

③完全不了解

3、您对本地人的思想观念接受程度为:①基本能接受

②部分能接受

③几乎不能接受

4、您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为(可选两项):

①上网

②去隔壁老乡店里闲逛

③逛街、唱歌等

④学习与打字复印相关的技术

⑤很少有空闲时间

⑥其他(请注明)_____

5、学校放寒暑假时,你是怎么度过的?

①回老家

②外出旅游

③继续经营店铺,有更多时间去市区玩

④守在店里

6、您感觉自己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①本地人

②不明显

③外地人

F社会认知与评价

1、您觉得自己像不像个城里人? ①很像

②有些像

③不像

(选择不像的人请回答)您认为自己不像城里人的原因是(可选三项):

①没有城市户口

②买不起房

③城市里的朋友太少

④生活方式不像城里人

⑤自身素质低

⑥没有养老、医疗保障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2、您觉得本地人歧视外地人的情况如何? ①很少歧视

②偶尔歧视

③经常歧视

3、你觉得自己更像是农民工还是老板?

①老板

②农民工

③都不是

④都有一点

4、您对所在城市的总体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5、您对本地人的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6、总体来说,您对目前从事打字复印这一行业满意吗?

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7、您对大学生的评价如何?

①大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好,读大学是非常必要的②大学生跟其他学历的人没多大区别 ③现在大学生出来找工作很难,还不如不读大学

G未来打算

1、您对未来的信心是怎样的? ①很有信心

②一般般

③毫无信心

2、您希望您的子女将来:

①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在城里从事其他行业

③回老家农村

④其他(请注明)_____

3、以下愿望中,您最希望能实现的是哪个?

①拥有城市户口,尽快成为城市人

②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③挣更多的钱

④赢得社会和亲友的尊重

⑤其他(请注明)_____

4、今后5至10年内,您的打算是:

①继续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留在城市从事其他行业

③回老家农村

第四篇:融合问题(定稿)

民族 融 合 问题

所谓汉族实际是多个民族或者部族的混合体,因为实际在前汉武帝宣帝之前,并没有汉族这种称呼,那时对中国地方居民的称呼有叫夏的,有叫诸华的,有叫秦人的,还有叫犬戎,东夷,苗蛮、百越的。直到汉朝显赫的武功和强大,特别是武帝时代对匈奴连续不断的征服,才让世人对中国地方的人统称为汉人。也就是说,这个民族来源于一个朝代的称呼,当然也可以叫秦族,宋族,明族甚至清族(假如当时刘邦不被封为汉王,而是其他什么王)。这本来是对这个王朝当时居住所有人的称呼,不管你当时居住的是华族,秦人,还是犬戎,东夷。后来才足见演化成对民族的称呼,成为汉族。

汉族从来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汉以前姑且不论,因为那时都没有这个称呼。东汉以后,就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的融合,后面还有元清两次小点的。没有这些融合,是不可能有今天如此规模庞大的汉族的。严格说来,汉族并不象其他民族那样有单一的血统和划分,比如大和族,藏族,因纽特人,其民族组成非常简单,上千年传乘单一,并没有其他民族的侵入。汉族应该是个多种民族多种血统的大混合体,既有北方匈奴、乌丸、氐、羌等血统,又有南方百越,蛮、俚、僚,甚至有白种人突撅,鲜卑、丁零等。历史上有很多曾经显赫一世的民族,比如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为什么突然间全部或部分销声匿迹?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都灭亡了,而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这种情况实际现在还在发生,象满族,壮族,高山族,甚至藏族,还有许多其他的民族,都正在被汉族同化,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汉族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如此多的民族和人民加入汉族,那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汉族绝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

所以说汉族这个称呼真的是不太恰当,因为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而是一个国家居民的代称。汉族的地位有点象英语,其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小的岛国发展到现在的世界语言,完全是因为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能力。而象法语那样的排外和保守,就只能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小了。

我们看汉族的发展,在遭遇外敌之初,虽竭力抵挡,但一旦抵挡不住,马上就以极大的柔韧和转变来适应变化,而不是顽抗到底拒绝变通。比如面对蒙古人,面对满人,不论是做四等公民还是剪掉头发,这在许多民族看来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是宁可灭族也不可妥协的。象拒绝投降的古埃及人,巴比伦人,最后都被灭族。而汉族变通了,妥协了,接受了,也生存延续了,最后反而把征服我们的人征服同化了。假想如果当初炎黄部族的那点人(汉族最古老的祖先)拒绝融合变通,恐怕早就在历次战乱和动荡中消失了,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汉族了。

最后想说,汉族这个称呼似乎不太恰当和准确,也许中华民族这个称呼更有代表性。这样说起来,不管是蒙古人主导建立的元朝还是满人主导建立的清朝,实际都是中华大家族的一员,也是汉民族融合发展的一次契机,所以我们今天对于外来政权本土政权的争论是狭隘和完全没有必要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也许不是很对,但至少对于统治过中国的满人和蒙古人是对的,在他们统治期间,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是统治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其目的就是希望民族融合、团结,我本人也很希望如此,毕竟全球都在一体化,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中国毕竟不是美国,美国成立只有短短3百年,而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期间与各少数民族间的摩擦不断,积怨已深,就算现在是一个国家的人,但也不可能同心同德。

但是,目前国家的政策是相当失败的,一方面,大肆谴责日本在华期间的侵略行径;另一方面,为了不刺激满族等少数民族,对他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闭口不谈,讳莫如深。这样,的确蒙蔽了一部分不懂历史的人,对日本人深恶痛绝,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都会招致他们的口诛笔伐,而对以前发生过的更大更惨烈的侵略暴行一无所知。我想知道,如果元清时期满人、蒙古人屠杀几亿中国人的事实都可以忘却、原谅,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比起蒙古人、满人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难道就是因为:“现在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人了,这样做会引起民族矛盾的”而已??这就好像,有2个人把你的全家杀光了,过了一段时间,其中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和你搬到一起住了,因为他现在是你的“室友”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所以他就是可以原谅的了,他的罪行也不能追究了;而另一个人没有和你住在一起,所以他就是不可原谅的,反正对他怎样都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是不是很荒谬呢?

所以,我认为国家应该正视历史,公布历史事实,取消所有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改民族扶持为地区扶持,取消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或者中国所有公民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做到真正的民族平等!如果有一天,国家真的实行了这些政策,并且那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少数民族的子孙们不再为他们的祖先的丑恶行径歌功颂德、歪曲历史,承认他们祖先的罪行,并为此忏悔。从古至今,汉民族都是最宽容的民族,绝对不会揪着以前的事不依不饶的。那时,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心的日子一定会来临的。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我们可能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民族融合的动力

民族融合的动力,来源于利益。是利益的需求导致了民族融合。一般是强势民族,融合弱势民族,主体民族融合次要民族。融合就是折中,留存谁的成分大,我们就可以说,成分大的民族融合了成分小的民族。

民族融合的动力,来源于利益,建立在被融合民族的利益需求基本上。是各种利益需求,迫使或诱导被融合民族,主动的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变成与融合民族一样的风俗习惯。

民族融合的速度,与被融合民族受到的压力大小,以及利益需求的强度有关。

民族融合的典范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反反复复,北方汉族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当时汉族有相对先进的文化习俗,但是,由于地位不高,自然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吸引非汉族人的加入。反而还处于反向融合,汉族的某些人,被非汉族融合了。到了隋朝,汉族人当家作主,此时汉族变成强势民族,加上先进的文化习俗,迅速的融合了当时的非汉族人。当时民族融合的动力,是汉族的强势。因为成为汉族人有好处,没有坏处。究竟有什么好处,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也许是可以避免被杀。因为,得到权利的汉族人,要为自己以前遭到的欺压,报复。既有私人之间的报复,也有群 体之间的报复。当时,民族融合的另一小动力,是汉族先进,文明的文化习俗。

美国前期,白种族群的融合,就是靠利益需求来实现的。比如大家为了相互交往,需要统一语言,而早期美国,英语人口比较多,英语人口交往的范围比较广,对象比较多。相对于其它语言是一个优势。而非英语人口,为了拉平这个优势,学习英

语是非常必要的,英语在美国这样的推广了。英国人的习俗自然保留的比较多。

南北朝时期基本不存在民族融合现象。南北朝前期,恰恰使,在西晋已经与汉族半融合的非汉族人,又与汉族产生了分化。民族分化加强了民族对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相互欺压,屠杀的时期。真正的民族融合时期,是隋朝时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这短短几十内,基本使北方的非汉族人,融入了汉族。

民族融合的动力,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利益需求动力。次要是文化吸引动力。民族融合的动力,基本就这两个动力。

中国现在不具备这样的民族融合条件。因为,汉族不是中国的强势民族,成为汉族人,无利可图。脱离汉族,甚至有利可图。这样就出现了,反融合现象,汉族发生分化现象。一些汉族人,被融合入非汉族人群。但是,汉语是强势语言,汉语人口,暂时看来没有出现萎缩。民族融合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分化有利于增加民族矛盾。

现代大陆,汉族对外族的吸引力,已经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类似。只有汉族语言,具有优势,其它的没有什么优势。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的状况。那时的胡人,估计会汉语。南北朝时期的汉语是交际语言,汉族是弱势民族。当时的非汉族人,不认同汉族,虽然也许说着汉语,会写汉字。心里想的,也许是怎样欺压,屠杀汉族。因为,当时的非汉族人,有权利,自然就有力量乱来。乱来,就能获利,又怎能不乱来呢?

其实,当时的非汉族人,与汉族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差别主要是非汉族人群,拥有着权利。拥有着共同的利益,可以剥削当时汉族人的利益。是利益需求,导致了它们与汉族人的巨大差别。也就是说,不需要有多大的,文化语言差别,只需要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就可以产生致命的民族矛盾了。现在的弱化汉族意识,强化非汉族群 体意识的状况,使非汉族人,形成一个个可以获利的集团。其潜在危害令人担忧。

民族问题是牵涉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以及边疆稳定的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问题。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应该:淡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融合,调整有关政策,把党对少数民族的照顾落到实处。

淡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逐步取消在种表格填写民族成份的做法,填写民族成份弊端很多,它会把已经融合成一体的人群分成若干部分,一位少数民族朋友告诉我:“不到填表格的时候,我就想不到自己是少数民族”表格上填写民族强化了民族差异,不利于民族融合。另外宪法中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性别„„一律平等。既然不分民族,为何又在各类表格中填写民族成份呢?岂不多此一举,如果表格中不再填写民族成份,公安部门再也不为民族成份的判定而劳神,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就不存在申报子女民族成份的问题。不填民族以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也要相应调整,原来按民族成份的不同进行照顾,现在可以按居住区域的贫富不同进行照顾。按区域照顾少数民族有三大好处:

1、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让真正需要照顾的少数民族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2、那些已经融合了的“表格少数民族”不再去抢占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取

消了他们和汉族的唯一差异——表格上的民族成份不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3、以前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杂居的汉族,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祖祖辈辈和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开发边疆,守卫边疆,但却享受不到和少数民族一样的待遇。如果按地区执行国家的照顾性政策,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延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社会,解决好民族问题,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少数民族称谓消亡的日子,也就是汉族称谓消亡的日子,也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日子,那时的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紧密团结的钢铁长城,任何人都不能分裂我们。

第五篇: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大政策

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大政策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6日 09:56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12/20作者:张春生 杨菊华

过去30年中,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0.3倍,而流动人口却增长了30多倍,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将持续大幅度增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融合往往传递着成功的经验,而社会的断裂常常引发失败的教训。因此,融合问题既是稳定的问题,也是发展的问题。实现巨量流动人口的有效融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有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成为综合影响我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整体及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

流动人口的融合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1年4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中国人口工作”的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既要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也要从微观政策的角度,关怀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福利。然而,由于城乡有别和地区各异的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多数流动人口(尤其是乡-城流动人口)仍被排斥在流入地社会的制度建构之外,在经济、政治、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得不到流入地社会的接纳和包容。就职业分布、收入状况和居住条件而言,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职业声望差、劳动时间长、收入水平低、居住隔离强等特点。在公共服务领域,他们不能享受与本地市民同样的权利和福利,具有作为外来人和农村人的双重弱势。在政治上,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实际上已经从户籍地的政治系统中脱离出去,但在流入地社会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既不会在流出地行使政治权利,也不能参与流入地的政治生活。在社会交往方面,他们在流入地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和人际交往主要围绕血缘、地缘等同质

关系构成,从而使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作为城市的过客和农村的临客,他们在城乡之间游走,在城市之间漂泊,从而遭遇巨大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出现相对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

已有的经验表明,长期不能融入流入地的人口可能产生对整个社会的疏离感和责任匮乏心态,甚至形成对抗社会的心理,从而造成或激化社会矛盾。这将不利于社会的整合与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也是当前和未来20年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将是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推进民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流动人口规模持续高涨的初期,出现盲目无序状态甚至冲突在所难免。但是,若大量的流动人口长期不能稳定就业、始终处于边缘状况、劳资关系紧张、对抗性事件不断,势必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之间缺乏信任,流动人口和城市体系之间发生断裂,社会分裂加剧,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和动荡。从国际经验看,2005年法国巴黎骚乱和2011年挪威枪击事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某些地区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的冲突也凸显出融合缺失的教训。此外,流动人口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或上升态势已成为流入地社会治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某些城市,70%左右的刑事案件都与流动人口有关。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不仅是司法机关的工作,而且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必然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冲突,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同群体之间有较高的融合度,才能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除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要求流动人口有较高的社会融合度。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域流动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到城市里,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必然规律,也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短缺问题,是促进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资源保障。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劳动力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但是,由于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往往缺乏稳定性,居无定所,流动性大,多处于漂泊之中,不少流动人口身在外地,根在故乡,家分两地,长期奔波,劳动力转移极不彻底。流动人口不能在某个流入地长期定居,致使企业不能形成劳动经验不断积累、劳动技能不断提高的稳定的产业大军,从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将会使流动带来的人口红利难以实现,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使流动人口更好地服务于流入地社会,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推进他们的融入过程。

3.把握流动人口的融合情况有助于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现实情况看,它有助于政府了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发展状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实现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的融洽相处。从政策上看,它有助于政府对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作为评估地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的参考依据,找到融合的突破口,出台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公共政策,加快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步伐,简化融合过程,扩大融合途径,并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过程中的建设规划、服务规划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4.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既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更是中国一道独特的社会风景线。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大量的跨地区、跨国界和国内移民。为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措施推进移民融入到流入国家。户籍制度使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具有特殊性,巨量的流动人口是城乡分割、地域分割、制度分割的产物,这种现象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制定、推行主动接纳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方针和政策。另外,近年来,广东、东北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接纳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移民,使中国成为一个更为国际化、更包容的社会。虽然不同地区流动人口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不完全一样,不管是国内流动还是跨国流动,流动人口都会面临新的环境适应问题,但一个包容的社会首先应当尽力使自己的人民实现社会融合,树立中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

三、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1.提高思想认识。政府、学界和社会需要提高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些人认为,从我国现有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谈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这个议题还为时尚早,只要关注其劳动就业等问题就够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仅仅关注流动人口的经济行为和结果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流动人口对除了经济领域以外其他许多方面的需求。富士康的员工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但为什么会出现“14连跳”的恶性事件?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对流动人口除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关心和关爱。

2.加快制度建设。社会融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各种制度限制严重阻碍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意愿和结果。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紧密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将许多流动人口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因此,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首先必须解决制度障碍,剥离由于户籍性质和户籍地而人为造成的不同身份人群在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享有方面的不公。鉴于我国的国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一步到位地废除户籍制度尚不现实,但可从劳动就业制度、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改变城市体系对流动人口制度安排的薄弱状况,加快将流动人口制度化地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从而为流动人口的发展打造公平的环境,保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

3.注重管理创新。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之时,相关部门致力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防范型方式向主动服务方式的转型,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针对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管理漏洞和盲点,需要加快推进管理创新,让流动人口进入管理的服务视野,围绕他们的需求,设计合适的管理模式。既要注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也要为其提供无差别化的服务,维护其合法的权益。动态监测、全面把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意愿、过程、结果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创新。利用监测调查的研究结果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从而使其更好地切合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是工作模式的革新。

4.加强理论建设。借助国外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符合国情的社会融合理论和指标体系,作为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论依据。推动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社会融合,怎样简明、科学、合理地测量社会融合,阻碍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等。社会融合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人们对其认识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的情况既与他国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构建基于国情的创新性社会融合理论,以此作为今后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目标导向和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依据。

5.分步推进融合。从流动人口进入流入地伊始,其融合问题就应该引起政府关注和重视。不过,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需要注意阶段性和复杂性,不能指望社会融合一步到位,也不能指望不同素质流动人口都能以同样的步伐实现融合。社会融合的进程纷繁复杂,涉及的维度很广,相关人群的成分差别也很大。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群之间的角色转型一方面具有市场机制作用下自主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还受到计划体制的某些制度约束和影响,这就决定了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将是一个更为复杂和更加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最根本的问题做起,积极、稳妥、有序地按步骤、分阶段推进:稳步推进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加快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适应。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安居乐业,协同发展。

(作者:张春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下载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将国外学者对移民研究所取得的社会融合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国内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第一,再......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根据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结果和反映31个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从流动人口个体和......

    社会融合活动总结

    隆林各族自治县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2014年度社会融合活动 工作总结 随着春节的临近,机构的工作也圆满结束。在这一年中,机构在社会融合活动方面开展得有声有色,现将一年来的工......

    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研探工作总结

    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探活动总结 根据学院教务处《2014年教学方法改革研探活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着眼点,从教学方法入手来激......

    侵占罪问题探新

    摘要:侵占罪在立法、理论以及实践中均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侵占罪若干争议及疑难问题的提出与探析,从而实现对侵占罪各方面的良好把握。 关键词:侵占罪;对象;客观......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研1[大全5篇]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加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信息越来越通畅,农村流动人口增多,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出......

    以杭州为例浅析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

    以杭州为例浅析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怀着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与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冲破户籍......

    基于对美国城市规划的探研(合集五篇)

    基于对美国城市规划的探研 胡添伟 [摘要] 美国城市规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卓有成效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