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型零售企业如何进行业务流程重组(doc 5)
中小型零售企业如何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摘要】BPR已在国外商业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品的流通中,如何使顾客最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商品,是商业企业BPR改革的宗旨。本文阐述了BPR的原则、内容、目的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探讨了如何在中小型零售企业实施BPR。
【关键词】零售企业、BPR、企业管理、配送、库存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 BPR),是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随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类公司开始了BPR改革的热潮。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BPR主要是革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命。
当今世界无论中外,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关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小企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大体一致的。各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大体占95%以上,就业人数约占65%,产值占50%左右。在我国,2001年,工业中小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户数的99%以上,在就业人数中占75%左右,在工业产值中占68%左右,在实现利税中占35%左右。
1.BPR的基本原则、要点及目的1.1BPR的主要原则:
以顾客为中心:全体员工建立以顾客而不是“上司”为服务中心的原则。顾客可以是外部的,如在零售商业企业,柜台营业员直接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也可以是内部的,如商场的理货员,他的顾客是卖场的柜台小组。每个人的工作质量由他的“顾客”作出评价,而不是“领导”。
企业的业务以“流程”为中心,而不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一个流程是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的,体现于为顾客创造有益的服务。对“流程”运行不利的障碍将被铲除,职能部门的意义将被减弱,多余的部门及重迭的“流程”将被合并。
“流程”改进后具有显效性:改进后的流程的确提高了效率,消除了浪费,缩短了时间,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公司竞争力,降低了整个流程成本。
1.2BPR的组成:
BPR的重要目的是优化工作流程。流程是由一系列工作活动所组成的。零售企业的日常工作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类型:
增值的:如采购、促销、销售等。
非增值的:出入库、分拣包装、运输等。
无效的:提供无人阅读的报告,工作失误,过多的检查等。
1.3BPR的最终目的:
识别核心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经过优化的核心物流流程组织业务工作,该核心流程必须是能最大程度给企业创造利益的;简化了或合并了非增值部分的流程,剔除了或减少了重复出现和不需要的步骤所带来的浪费;全体员工必须以顾客为中心,所有工作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
2.BPR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的意义
对组织机构的影响:BPR对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现代企业的职能部门数量及级别会大大压缩,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再是“多级管理”,而是呈现“扁平化” 趋势。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将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大大淡化。部门经理权力有限,一般只是制订战略、培训及管理人员,员工直接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上司”。TEAM(流程团队)在企业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按照一定的流程组成的TEAM活跃在企业经济活动中,TEAM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一个TEAM可以跨越许多专业部门,如在一个商场,可以对某类商品的进货,由商品部、采购部、财务部、小组、库房等组成一个永久的TEAM,用以提高商品进货的效率、商品的适销度。
对人事管理及考核、薪酬制度的冲击:由于采用“流程”为工作重点,对以官本位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及人事管理体制,产生了极其猛烈甚至是残酷无情的冲击,分析并量化工作流程将是一项复杂及崭新的挑战,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评定将不再是各种行政级别,整个流程的执行结果将是人员的考核、薪酬评定的标准。
对员工的积极要求:在运作中,员工将分为具有领导及沟通能力的“流程领导者”和各类应用专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只要认真努力,自然会拥有名义及地位。如在微软公司的项目组中,一个级别较低的PM(项目经理)可以领导一个技术级别等同于比尔·盖茨的技术专家。在此情 况下,每个人追求的将不再是各级“经理”或“处长”等,而是各种“专家”。
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冲击:国内有些企业有个误区,提起加强管理,就是制订出数大本《XX企业管理制度汇编》,然后监督执行。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许多管理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的国营企业仍然被市场无情地抛弃,这就是只重局部管理、不看整体流程所造成的,可以称之为见木不见林。我们可以在事后埋怨体制,但事实上,整体流程僵化的绳索往往是我们自己套在脖子上的。
综上所述,BPR对企业的改造是全面的、彻底的,大部分的现行体制将被打破、重组。但无论如何,只有重视顾客、关心流程、运行效率高的企业,才能生存在今后的市场中。
3.BPR在中小型零售商业企业中的实施
BPR已在国外商业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品的流通中,如何使顾客最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商品,是企业BPR改革的宗旨,对流通过程的BPR成为西方零售企业的重点。那么我国的中小零售商业企业如何进行BPR呢?
改进企业内部票据流程
零售商业企业的票据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对票据的简化及流程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据国外报道,在处理票据流程中90%的时间是在传递、审核、签字,可以说,预防措施极为严格,但问题仍层出不穷。
票据及流程改革的要点:先考察票据、报表、公文的走向,简化合并票据,将票据的部门之间的接触点减少到最少的程度,建立标准作业程序,减少工作环节,减少调整及纠错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自动化技术传递票据,缩短传递时间,加快流速。改进补货流程,建立快速补货体系
我们知道,常规的零售商与供货商的业务流程一般如下:零售商进行销售-发现商品库存快到最低点-向供货商要货-供货商发货-零售商入库-进行销售,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需求的反应太慢。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如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某供货商每天的销售数据,不仅要发到自己的总部,同时通过软件包,利用互联网,发送到供货商的计算机系统内。这样,供货商对其商品销售的数据不再是1-2个月后才能知道,而是可以做到“实时监控”,马上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商品销售组合、流行、顾客类型、销售时段,可据此按照自己的生产提前期,组织资源,进行生产和分销,而不是做一种想当然的“预测”。此时,供货商不再引用出库批发数据,而是零售数据,生产目的更加明确,自动为零售商补货。而零售商则免除了为保持库存量而花的费用。这一点对于中小零售商业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小商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往往并不充裕,持有过量的库存不但会因占用宝贵的资金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可
能因为需求的波动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它必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供应链各方以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用实时、准确的信息取代实物库存,减小需求预测的误差,从而降低库存的持有风险。
建立高效的配送体系
零售商可以自己不建配送中心,而由批发商实现共同建设。批发商是配送中心的管理者,每天零售商的销售数据均通过网络传送到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进行处理,对其库存情况进行分析,产生需要补货的商品及数量,安排卡车及配送路线。商品的配送单位为SKU(最小零售单位),可能是2瓶洗发水、30瓶可乐等等。由于简化了进货流程,零售商只要专注于选择合理的地点开店及创造更便利顾客的环境即可。
实现商业自动化
在BPR的前提下实施商业自动化的步骤:首先分析全部作业流程,一般的企业,原来的手工业务处理流程都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环节,许多处理方式也不符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为此,需要对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组,对重复或浪费的部分进行合并或抛弃。第二,在经过重组的基础上,建立合理、通畅的流程体系。第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如数据采集、票据传递、数据分析等工作,最终建立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及计算机系统。BPR对商业管理软件也有新要求,软件是现有业务流程的镜子,目前的许多商业MIS均基于“模块”、“组织机构”、“工作岗位”,这种基于组织机构的软件开发思路将被淘汰。在新的基于BPR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采用一种可视化的方法,来表达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在过程重组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应基于一组过程而不是基于机构的描述,应是能使企业升值,使顾客满意的过程。
在大型企业,实施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的最大困难就是要使整个组织及其员工都了解、认可和接受这种变革。获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认同和理解是大型企业实施新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障碍。然而,中小企业往往雇用较少的人,管理层次也不多。任何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往往只需得到企业所有者的支持即可实施。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重组现有业务流程的过程也要容易一些。
BPR的核心思想是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它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重视,是与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不开的。当前各国企业都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不断采取各种管理措施来增强自身竞争力。而BPR是以信息技术使企业再生的利器,中小型零售商业企业应该好好利用它。
参考文献
[1] 《基于BPR的企业组织结构研究》王伟,齐二石。西北大学学报1992(2)
[2](美)John Coyle着《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视角》(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宋华等译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ERP系统的成功模式》张后启。中外管理导报,1999(2)
[4]《供应链管理》马士华,林勇等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第二篇: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BPR)介绍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业务流程重组是90年代由美国MIT教授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1993年,在他们联手着出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哈默和钱皮指出,200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 期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而目前应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他们给BPR下的定义是:“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BPR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设计工作流程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美国的许多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BPR,主要方法有:
1、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如果一项工作被分成几个部分,而每一部分再细分,分别由不同的人来完成,那麽每一个人都会出现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等现象。而且,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易於查明原因,更不利整体的工作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把相关工作合并或把整项工作都由一个人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工人有了工作成就感,从而鼓舞了士气。如果合并後的工作仍需几个人共同担当或工作比较复杂,则成立团队,由团队成员共同负责一项从头到尾的工作,还可以建立资料库,资讯交换中心,来对工作进行指导。在这种工作流程中,大家一起拥有资讯,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能够更快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
2、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在细分化了的组织单位间流动,一个步骤未完成,下一步骤开始不了,这种直线化的工作流程使得工作时间大为加长。如果按照工作本身的自然顺序,是可以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的。这种非直线化工作方式可大大加快工作速度。
3、根据同一业务在不同工作中的地位设置不同的工作方式。传统的作法是,对某一业务按同一种工作方式处理,因此要对这项业务设计出在最困难最复杂中的工作中所运用的处理方法,把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到所有适用於这一业务的工作过程中。这样做,将原来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针对不同的工作设置出对不同的业务处理方式,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也使工作变得简捷。
4、模糊组织界线。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完全按部门划分。为了使各部门工作不发生磨擦,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工作。因此BPR可以使严格划分的组织界线模糊至甚超越组织界线。如P&G根据超级市场资讯网传送的销售和库存情况,决定什麽时候生产多少、送货多少,并不一味依靠自己的销售部门进行统计,这就避免了很多协调工作。
另外,BPR的特性有:
* 强调顾客满意
* 使用业绩改进的量度手段
* 关注干更大范围的、根本的、全面的业务流程
* 强调团队合作
* 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改造
* 高层管理者的推动
* 在组织中降低决策的层级
在实践中,BPR得到广泛的应用。90年代初,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福特汽车公司位於北美的应付帐款部有500多名员工,负责审核并签发供应商供货帐单的应付款项。按照传统的观念,这麽大一家汽车公司,业务量如此庞大,有500多个员工处理应付款是非常合理的。但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负责应付帐款工作的只有5个职员。5∶500,这个比率让福特公司经理再也无法泰然处之了。应付帐款部本身只是负责核对“三证”,三证相符则付款,不符则查,查清再付。应付帐款本身不是一个流程,但采购却是一个业务流程。公司对采购进行了流程重组。重组後的业务流程完全改变了应付帐款部的工作和应付帐款部本身。现在应付帐款部只有125人(仅为原来的25%),这意味着节俭了75%的人力资源。相同的还有IBM信用卡公司(IBM Credit Corporation),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工程,使信用卡发放周期由原来的七天缩小到4个小时,即提高生产能力100倍。
业务流程重组只有在企业强化战略地位时才真正有可能实施。因此在业务流程重组之前,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就变得异常重要。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些战略因素有: 1、认识到竞争对手将在成本、速度、灵活性、质量及服务等方面产生优势。
2、增加运营能力所需的战略。
3、重新评估战略选择的需要:进人新市场或重新定位产品与服务。
4、核心运营流程基於过时的商业假设或技术建立。
5、企业的战略目标似乎无法实现。
6、市场上有了新变化。如市场份额需要扩大,出现新的竞争对手等。
当企业出现以上因素时,业务流程重组会更加有效地得以实施。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专业化分工所提高的效率已经远远小於由於分工所造成的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所降低的效率。现代资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许多原来必须进行分工才能提高效率的工作,现在无须进行分工,一个人或部门完全能够胜任,而且会避免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重新思考和改变过去效率低下的工作流程就是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所在。
第三篇:关于中小型企业业务流程演讲稿
关于中小型企业业务流程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下面我将用ppt的形式为大家演示中小型制造企业业务流程。
中小型企业业务流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事前—订单评估,事中—业务流程控制,事后—核算分析。
下面,请大家看第一组幻灯片,订单评估包括客户订单、市场预测、商机评估。
一、事前:订单评估 商机模式-客户订单 1.问题
订单成本预计是多少?报价该报多少?是否能赢利? 客户要求的交货时间能不能实现? 该客户的信用情况? 2.分析
订单成本 = 原材料成本 + 人工费用 + 制造费用; 订单报价 = 订单成本 + 利润加成 3.解决方法:
建立销售订单商机评审体系,具体方法与参与角色: 销售部门:客户要什么?有没有什么个性要求?什么时候要?
技术部门:生产客户要的产品能不能做?产品需要什么原材料?单位产品原材料需要多少?
生产部门:生产客户要的产品订单需要多少时间? 采购部门: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需要多少时间?价格是多少?
仓储部门:有没有库存产品?有没有库存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
品检部门;有没有相应的检验手段?
财务部门:根据技术部门和采购部门资料算出原材料成本,加上生产部门资料算出人工成本,分摊相应的制造费用,得出产成品总成本
领导决策:判断出订单能不能及时交付,报价是多少,大约利润是多少。
商机模式-市场预测 1.问题
公司有N个产品,哪个产品利润最高?它的客户都是哪些?区域?
产品销量趋势?
我们怎么分析货物在毛利的变化情况?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引起增减的因素是什么?
2.分析
数据分散存放在多部门,多个人的计算机上,不能及时共享; 传统记账方式使得数据间没有勾稽核销的关系; 大量的人工制作的报表缺乏联动性,数据容易出错
二、事前评估:商机评估 解决方法:
建立规范化的企业数据保存、综合利用机制 借助信息化的系统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 从业务单据上收集信息,实时形成各种要求的报表,对销售 流向、结构、毛利、市场、货龄等进行全面分析。
下面,请大家观看关于业务流程控制的第二组幻灯片,流程控制一般采用计划生产模式。
三、事中:业务过程控制 计划生产模式 1.问题
订单接了,企业该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什么时间到? 企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完工?
如何减少库存积压?
如何掌控订单的生产进度及订单材料领用情况,保证订单及时交付?
2.分析
根据现有库存即库存台帐数量做计划,导致结果不准确; 做计划要根据可用量:可用量=库存+预计入库-预计出库。如果拿不到预计入库数,造成积 压,如果拿不到预计出库数,会造成断料;预计入库、预计出库等数据分布在多个部门,而且不断变化,计划制定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这些数据,直接导致计划错误;物料结构复杂多变、紧急插单等现象会增加计划编制难度;生产过程的相关数据分布在各车间、各班组,不能集中共享;生产节奏快、环节多、数据量大,统计困难,更难做到实时更新;
3.解决方法: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时钩稽核销相关业务数据,保证净需求准确;
通过设定BOM数据、MRP参数,展开MRP运算,自动产生合理生产、委外、采购计划;
查看MRP运算过程,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以生产订单为核心与领料单据、质检单据相关联,统计完工数量、合格数及不合格数、实际耗用工时、用料差异、成本差异等情况及时按照工序进行完工汇报,通过生产进度追踪表查看生产任务在各个工序上的执行情况。
下面,业务的最后一步是核算分析。
四、事后:核算分析 1.问题
订单实际成本是多少?到底是赢利还是亏损? 是不是跟预计的成本和利润相一致?差异在哪?从财务上发现问题时,如何快速找到对应的业务?业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对不上,经常调账,如何解决?
2.分析
财务核算总成本不存在问题,但要测算每笔订单成本就有困难了,一般会采用项目核算,工作量相当大,不灵活,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这就是国外流行的标准成本法的概念,对企业业务管理帮助大。财务和业务数据联查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财务从数据中发现了问题,但是哪笔业务造成的,往往要花很多时去查,业务数据报送财务不全,报送过后变动忘了通知财务,造成了业务账与财务账不一致,月底财务都要与仓管对账“捉乌龟”,同时,当月调整好财务数据后,下一个业务数据又补报上来了,又要再调回来,很麻烦。
3.解决方法: 通过订单关联归集成本
领料单对应生产订单,生产订单对应销售订单,按生产订单归集起来的原材料成本就是销售订单成本,跟销售订单金额一对比,是否赢利一目了然。
通过预测成本与实际成本展开,各项对应比较
预测成本和实际成本中都有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一对比就知道高在哪块上再细展开还可以知道是哪个原材料、哪个工序环节出现问题,通过单据关联,把业务与财务数据联结起来
单据联查,通过凭证联查原始单据,转到业务,再通过业务单据的朔源联查,与财务就关联起来了,财务上一发现问题,就可以快速知道对应的是哪笔业务。
通过业务单据制单,生成凭证
业务单据制单生成凭证,此时业务数据一定与财务数据一致,如果业务单据有变动一定要先通过财务删除凭证才能修改,修改后重新生成凭证,这样就相当在管理中多了一个自动的管控节点。同时,业务单据生成凭证也减少财务制单的工作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下面,我们来进行有关制造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制造企业的会计核算 一.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所有者权益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实收资本业务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的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以及按照有关规定由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转为资本的资金。企业的资本金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内部职工)、外商资本金。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要求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相一致。如果法律规定注册资本可以分次缴足,则注册资本在缴足前就不等于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业务
资本公积是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实收资本无论是在来源上还是在金额上,都有着比较严格的限制,而不同来源的资本公积金缺归所有投资者共同享有。
企业的资本公积金的主要来源可以有所有者投入资本中超过法定资本份额的部分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金的各种利得或损失等。
资本公积金的用途主要是用来转增资本,即在办理增资手续后用资本公积转增实收资本,按所有者原有投资比例增加投资者的实收资本
会计上应设置“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等明细账户。负债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短期借款业务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临时需要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一般情况下企业取得短期借款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为了抵偿某项债务而借入的。企业取得各种短期借款时,应遵守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的借款计划及确定的担保形式,经贷款单位审核批准并订立借款合同后方可取得借款。每笔借款在取得时可根据借款合同上的金额来确认和计量。
如果银行对企业的短期借款按月计收利息,或者虽在借款到期收回本金时一并收回利息,但利息数额不大,企业可以在收到银行的计息通知或在实际支付利息时,直接将发生的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如果银行对企业的短期借款采取按季或半年等较长期间计收利息,或者是在借款到期收回本金时一并计收利息且利息数额较大,为了正确地计算各期损益额,保持各个期间损益额的均衡性,企业通常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要求,采取预提的方法按月预提借款利息,计入预提期间损益(财务费用),待季度或半年等结息期终了或到期支付利息时,再冲销预提费用这项负债。
短期借款、财务费用、预提费用 长期借款业务
一般来说,企业借入长期借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添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地产、添置或补充厂房等,也就是为了扩充经营规模而增加各种长期耐用的固定资产的需要。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区分长期借款的性质按照申请获得贷款时实际收款入账。贷款到期,企业应当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期清偿借款本息。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等,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要求,按期计算提取计入所构建资产的成本(即予以资本化)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具体地说,就是在该长期借款所进行的长期工程项目完工之前所发生的利息应将其资本化,在工程完工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后产生的利息支出应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而予以费用化,在利息费用发生的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 固定资产购置
“固定资产”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原价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
“在建工程”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为进行固定资产基建、安装、技术改造以及大修理等工程而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安装设备的支出),并据以计算确定各该工程成本的账户。
材料采购业务
企业储存备用的材料,通常都是从外单位购买获得的。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一方面企业从供应单位购进各种材料,计算购进材料的采购成本,另外一方面企业要按照经济合同和约定的结算办法支付材料的买价和各种采购费用,并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在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过程中,还涉及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计算和处理问题。购入的原材料其实际采购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购买价款,是指购买发票所注明的货款金额;(2)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杂费(包括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等,报包括按规定根据运输费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3)材料在运输中发生的合理损耗;(4)材料入库之前发生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的人工费支出和必要的损耗,并减去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5)按规定应计入材料成本中的各项税金,如为国外进口材料支付的关税等;(6)其他费用,如大宗物资的市内运杂费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BPR_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最早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 和Jame Champy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全盛的一种管理思想。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业务流程重组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业务流程重组)也译为: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该理论是当今企业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BPR理论是于1990年首先由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迈克尔.汉默先生提出,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纷纷推行BPR,试图利用它发展壮大自己,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关于BPR的定义有较多的提法,比如有的观点认为BPR就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的分析和设计;有的观点认为BPR是使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流程以达成主要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也有的观点认为BPR是对企业流程的基本分析与重新设计,以获取绩效上的重大改变。尽管观点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内涵是相似的,即BPR的实质是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过程(这里的企业经营过程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逻辑),这个过程要不受现有部门和工序分割的限制,以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设计企业经营过程,要面向经营过程设置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重组。
因此,较全面的BPR定义应是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BPR),是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随后,在美国及西方各类公司开始了BPR改革的热潮。
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BPR是对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彻底改革。
专业制分工及组织分层制是西方工业国家取得大规模工业化成功的前提,在托福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对“大就是好”的大规模生产时代,进行了最详尽的描述,并预言其时代的终结。但十多年过去了,大企业并未消失,而是采用了BPR及其它先进思想使自己获得了新生。
BPR理论1995年左右进入中国,目前上海复旦大学的BPR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但至今未在国内见到有企业全面采用BPR的系统报导。[1]
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有些管理专家用3C理论阐述了这种全新的挑战:
(1)顾客(Customer)——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美国企业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威胁。
业务流程重组
(3)变化(Change)——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对这些挑战,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低速增长时代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欧洲的威胁而展开的实际探索,1993年哈默和钱皮出版了《再造企业》(ReengineeringtheCorpration)一书,书中认为:“20年来,没有一个管理思潮能将美国的竞争力倒转过来,如目标管理、多样化、Z理论、零基预算,价值分析、分权、质量圈、追求卓越、结构重整、文件管理、走动式管理、矩阵管理、内部创新及一分钟决策等”。1995年,钱皮又出版了《再造管理》。哈默与钱皮提出应在新的企业运行空间条件下,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以使企业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一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一时间“企业再造”、“流程再造”成为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哈默和钱皮的著作以极快的速度被大量翻译、传播。与此有关的各种刊物、演讲会也盛行一时,在短短的时间里该理论便成为全世界企业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IBM信用公司通过流程改造,实行一个通才信贷员代替过去多位专才并减少了九成作业时间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策略,包括开发流程分析模型及规范化程序,构造企业流程再造组织体系与管理结构等,这是指导企业流程再造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也是理论走向成熟的需要。
[2] 企业流程再造框架包括了再造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系列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一系列的活动和它们的内部关系);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这些方法和工具在支持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作用。企业流程再造框架涵盖了再造的重要环节,企业自己可以按照框架的内容顺利地完成企业流程再造过程。
在图2-1描绘了企业流程再造框架,图的上半部分说明了框架的基本结构。企业流程再造过程是框架的核心内容,包括组成过程的各个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关系。企业流程再造原则是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涵盖了管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各个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厂家的实践经验。企业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工具促进了企业流程再造的实践,为企业流程再造提供了具体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技术,确保企业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在BPR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业务流程成为备受关注的四个核心内容。
根本性
根本性再思考表明业务流程重组所关注的是企业核心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做现在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必须由我们而不是别人来做这份工作”等等。通过对这些企业运营最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企业将会发现自己赖以生存或运营的商业假设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
彻底性
彻底性再设计表明业务流程重组应对事物进行最根溯源。对自己已经存在的事物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性修补完善,而是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并且不需要考虑一切已规定好的结构与过程,创新完成工作的方法,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而不是改良、增强或调整。
业务流程重组 戏剧性
戏剧性改善表明业务流程重组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业绩提升或略有改善、稍有好转等,而是要使企业业绩有显著地增长、极大地飞跃和产生戏剧性变化,这也是流程重组工作的特点和取得成功的标志。
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重组关注的要点是企业的业务流程,并围绕业务流程展开重组工作,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哈弗商学院的Michael Porter 教授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为一个价值链。竞争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企业“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1.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
根据企业现行的作业程序,绘制细致、明了的作业流程图。一般地说,原来的作业程序是与过去的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并由一 定的组织结构、作业规范作为其保证的。当市场需求、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使现有作业程序难以适 应时,作业效率或组织结构的效能就会降低。因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分析现行作业流程的问题:
①功能障碍: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上具有不可分性的团队工作(TNE),个人可完成的工作额 度就会发生变化,这就会使原来的作业流程或者支离破碎增加管理成本、或者核算单位太大造成权责利脱节,并会造成组织机构设计的不合理,形成企业发展的瓶颈。
②重要性:不同的作业流程环节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变化,作业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各环节的重要性也在变化。
③可行性:根据市场、技术变化的特点及企业的现实情况,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流程再造的切入点。为了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更具有针对性,还必须深入现场,具体观测、分析现存作业流程的功能、制约因素以及表现的关键问题。
2.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
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鼓励创新。在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时,可以考虑:
①将现在的数项业务或工作组合,合并为一;
②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
③给予职工参与决策的权力;
④为同一种工作流程设置若干种进行方式;
⑤工作应当超越组织的界限,在最适当的场所进行;
⑥尽量减少检查、控制、调整等管理工作;
⑦设置项目负责人(Case manager)。
对于提出的多个流程改进方案,还要从成本、效益、技术条件和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取可行性强的方案。
3.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
企业业务流程的实施,是以相应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业务规范、沟通渠道甚至企业文化作为保证的,所以,只有以流程改进为核心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实施企业再造方案,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既要态度坚定,克服阻力,又要积极宣传,形成共识,以保证企业再造的顺利进行。
企业再造方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企业再造的终结。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企业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对企业再造方案不断地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BPR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设计工作流程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美国的许多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BPR,其中一些主要方法有:
l、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
如果一项工作被分成几个部分,而每一部分再细分,分别由不同的人来完成,那么每一个人都会出现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等现象。而且,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易于查明原因,更不利整体的工作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把相关工作合并或把整项工作都由一个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工人有了工作成就感,从而鼓舞了士气。如果合并后的工作仍需几个人共同担当或工作比较复杂,则成立团队,由团队成员共同负责一项从头到尾的工作,还可以建立数据库,信息交换中心,来对工作进行指导。在这种工作流程中,大家一起拥有信息,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能够更快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
2、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
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在细分化了的组织单位间流动,一个步骤未完成,下一步骤开始不了,这种直线化的工作流程使得工作时间大为加长。如果按照工作本身的自然顺序,是可以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的。这种非直线化工作方式可大大加快工作速度。
3、根据同一业务在不同工作中的地位设置不同工作方式。
传统的作法是,对某一业务按同一种工作方式处理,因此要对这项业务设计出在最困难最复杂中的工作中所运用的处理方法,把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到所有适用于这一业务的工作过程中。这样做,存在着很大的学杂费,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设置出对这一业务的若干处理方式,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也使工作变得简捷。
4、模糊组织界线。
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完全按部门划分。为了使各部门工作不发生磨擦,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工作。因此BPR可以使严格划分的组织界线模糊甚至超越组织界线。如P&G根据超级市场信息网传送的销售和库存情况,决定什么时候生产多少、送货多少,并不一味依靠自己的销售部门进行统计,同样,这也就避免了很多协调工作。
业务流程重组能够为企业创造优化的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消除价值传递链中的非增值活动和调整核心增值活动。这里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1.清除
应该发现并消除非增值活动,如过量生产或过量供应、等待时间、运输、转移和移动、不增值或失控流程中的加工处理环节、库存与文档、缺陷、故障与返工、重复任务、信息格式重排或转移、调停、检验、监视和控制等。
2.简化
在尽可能清除了不必要的活动之后,应该对剩下的必要活动进行简化,如程序和流程、沟通流程、技术分析流程和问题区域设置流程等。
业务流程重组
3.整合
经过化简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整合,以使之流畅、连贯并能够满足顾客需要。如为实现面向订单的单点接触的全程服务,由一位员工独立承担一系列任务的工作任务整合;为了高效优质地满足顾客需要,组建单个成员无法承担的系列任务的团队;整合顾客和供应商的资源等。
4.自动化
在完成了流程与任务的清除、简化和整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以流程加速与提升顾客服务准确性为目标的自动化。
通常,重组之后的业务流程将呈现以下特点:组织扁平化,决策权下放或外移;审核与控制明显减少;取消装配线式的工作环节;同步工作代替了顺序工作方式;通才或专案员主导型的工作方式;管理者的工作职责转变为指导、帮助和支持。
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基本的流程改进原理:1.消除浪费;2.减少浪费;3.简化流程;4.需要时可能组合流程步骤;5.设计具有可选路径的流程;6.并行思考;7.在数据源收集数据;8.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流程;9.让用户参与流程重组。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简化流程”。
由于设计不完善、需求变化、技术过时、官僚主义的滋生等原因,组织中许多流程会不由自主地包含了大量效率不高,或者说在输出创造价值方面做的不尽人意的流程。流程化正是一种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技术。
时机
通常而言,在实施BPR的过程中,若发现以下三类现象,那么,企业就可以考虑有选择地展开流程简化工作。
(1)问题解决流程所占用的时间成本存在改进的可能。
业务流程重组
(2)瞄准标杆的结果表明,与竞争者相比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配送成本或包括服务或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上存在明显的劣势。
(3)在分析问题解决流程过程中,发现对满足顾客需要贡献甚微或几乎无法贡献的活动。
作用
通过将非增值性步骤从业务流程中剔除出去或尽可能地简化,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为顾客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效率,提高对质量管理环节的监控能力。流程简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提高响应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为顾客提供支持性服务的产品配送环节。由于每个子环节的周期速度加快了,就促使紧随其后的环节跟进性动态改变,最终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2)降低成本。彻底消除无效预算。
(3)降低次/废品率。随着那些容易导致次/废品出现的无效低能环节的减少,次/废品率也将出现明显的下降。
(4)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流程的无效性和复杂性,意味着员工将被授予更多的权力对自身工作进行具体决策,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员工参与工作的热情和干劲。
主要方法
(1)成本导向的流程简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流程简化方法,它旨在通过对特定流程进行的成本分析,来识别并减少那些诱使资源投入增加或成本上升的因素,该方法适用于对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影响较大的那些活动。操作前提是不能以损害那些必要地或关键的能够确保满足顾客需要的流程或活动为代价。
(2)时间导向的流程简化。这是一种在降低产品周期方面运作得越来越广泛的流程简化方法。其特点是注重对整个流程各环节占用时间,以及各环节间的协同时间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
(3)重组性的流程简化。一种立足长期流程能力大幅改进,而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地再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在企业组织的现有业务流程绩效及其战略发展需要之间寻找差距与改进空间。实施要求组织自上而下,制定跨部门、跨企业的执行计划,相应的资源投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定义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定义有几种,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它的奠基人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的定义:“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来源
1993年,在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合著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提出了BPR的思想。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营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演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流程重组与企业ERP建设更多的结合起来。
应用
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和方法是:
1、围绕结果而不是工序进行组织
业务流程重组
2、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
3、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4、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
5、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联系它们的产出
6、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扁平化组织
2、新流程应用之前应该做可行性实验
3、再造必须估计受影响人们的个人需求,设计变革方案必须邀请当事人参与
4、再造应该在12个月内初见成效
案例
从99年开始,海尔开始进行流程再造,实施了“并行工程”,使海尔“美高美”彩电在产品设计上打了一个漂亮的速度战。按原有的开发程序,产品从设计到整体投放市场需要6个月;按国际最快的产品开发程序,需要3个月,而海尔“美高美”彩电仅用了2个月。
第五篇:业务流程重组BPR
业务流程重组BPR
张静
一、简介
又叫企业流程再造(BPR),是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计算机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1993年,在他们联手著出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哈默和钱皮指出,200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而目前应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他们给BPR下的定义是:“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谭小霞
背景
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2O世纪6O、7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有些管理专家用3C理论阐述了这种全新的挑战:
(1)顾客(Customer)——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美国企业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威胁。
(3)变化(Change)——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对这些挑战,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低速增长时代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欧洲的威胁而展开的实际探索,1993年哈默和钱皮出版了《再造企业》(ReengineeringtheCorpration)一书,书中认为:“20年来,没有一个管理思潮能将美国的竞争力倒转过来,如目标管理、多样化、Z理论、零基预算,价值分析、分权、质量圈、追求卓越、结构重整、文件管理、走动式管理、矩阵管理、内部创新及一分钟决策等”。1995年,钱皮又出版了《再造管理》。哈默与钱皮提出应在新的企业运行空间条件下,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以使企业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一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一时间“企业再造”、“流程再造”成为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哈默和钱皮的著作以极快的速度被大量翻译、传播。与此有关的各种刊物、演讲会也盛行一时,在短短的时间里该理论便成为全世界企业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IBM信用公司通过流程改造,实行一个通才信贷员代替过去多位专才并减少了九成作业时间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定义
关于BPR的定义有较多的提法,比如有的观点认为BPR就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的分析和设计;有的观点认为BPR是使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流程以达成主要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也有的观点认为BPR是对企业流程的基本分析与重新设计,以获取绩效上的重大改变。尽管观点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内涵是相似的,即BPR得实质是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过程(这里的企业经营过程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逻辑),这个过程要不受现有部门和工序分割的限制,以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设计企业经营过程,要面向经营过程设置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重组。因此,较全面的BPR定义应是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二、业务流程重组实质
1、诊断现有流程对长久以来积累和演变而成的、在人们心目中已熟视无睹的经营过程、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重新思考,以顾客为中心考虑经营目标和战略导向,根据顾客需求考虑应设计哪些经营过程。
2、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要求彻底摆脱人们头脑中的旧框框,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过程,要少受现有部门和工序分割的限制,以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设计企业业务流程,要面向流程设置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业务流程重组能够为企业创造优化的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消除价值传递链中的非增值活动和调整核心增值活动。这里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1.清除应该发现并消除非增值活动,如过量生产或过量供应、等待时间、运输、转移和移动、不增值或失控流程中的加工处理环节、库存与文档、缺陷、故障与返工、重复任务、信息格式重排或转移、调停、检验、监视和控制等。
2..简化在尽可能清除了不必要的活动之后,应该对剩下的必要活动进行简化,如程序和流程、沟通流程、技术分析流程和问题区域设置流程等。
3.整合经过化简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整合,以使之流畅、连贯并能够满足顾客需要。如为实现面向订单的单点接触的全程服务,由一位员工独立承担一系列任务的工作任务整合;为了高效优质地满足顾客需要,组建单个成员无法承担的系列任务的团队;整合顾客和供应商的资源等。
4.自动化在完成了流程与任务的清除、简化和整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以流程加速与提升顾客服务准确性为目标的自动化。
四、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方法
1、成本导向的流程简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流程简化方法,它旨在通过对特定流程进行的成本分析,来识别并减少那些诱使资源投入增加或成本上升的因素,该方法适用于对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影响较大的那些活动。操作前提是不能以损害那些必要地或关键的能够确保满足顾客需要的流程或活动为代价。
2、时间导向的流程简化。这是一种在降低产品周期发面运作得越来越广泛的流程简化方法。其特点是注重对整个流程各环节占用时间,以及各环节间的协同时间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
3、重组性的流程简化。一种立足长期大幅改进,而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地
再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在企业组织的现有业务流程绩效及其战略发展需要之间寻找差距与改进空间。实施要求组织自上而下,制定跨部门、跨企业的执行计划,相应的资源投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五、实施的战略因素
业务流程重组只有在企业强化战略地位时才真正有可能实施。因此在业务流程重组之前,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就变得异常重要。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些战略因素有:
1、认识到竞争对手将在成本、速度、灵活性、质量及服务等方面产生优势。
2、增加运营能力所需的战略。
3、重新评估战略选择的需要:进入新市场或重新定位产品与服务。
4、核心运营流程基于过时的商业假设或技术建立。
5、企业的战略目标似乎无法实现。
6、市场上有了新变化。如市场份额需要扩大,出现新的竞争对手等。当企业出现以上因素时,业务流程重组会更加有效地得以实施。
六、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
试运行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启动准备、试运行组织、试运行控制、试运行验收,其中第二与第三阶段并行。
一、启动准备
步骤
一、实施动员会,总裁发布命令,实施启动。具体内容包括:
1、总裁宣布流程实施启动,强调对流程管理部门的授权,激励员工为流程实施成功而努力;
2、流程管理部门介绍流程实施内容;
3、其他部门代表承诺对流程实施的支持。目的:营造流程实施气氛,使全体员工对流程成功实施充满信心。
步骤
二、进行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相应调整。具体内容包括:
1、按照流程文件的要求,调整部门间职责;
2、按照流程文件的要求,调整部门内岗位职责。目的:调整部门职责与流程工作相匹配,流程中的工作要求通过调整岗位职责来执行。步骤
三、流程管理部门组织各部门根据流程文件制修订管理标准。具体内容包括:
1、将流程按部门编制,分发到部门;
2、部门按照流程报告,结合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同时由相关部门提交资料,编写管理标准;
3、流程管理部门对管理标准进行审核;
4、各部门对涉及到的管理标准进行会签。
目的:通过制修订相关管理标准,使流程具有可操作性。
二、试运行组织
步骤
一、流程试运行开始,流程管理部门组织流程培训。具体包括:
1、流程管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针对流程方案培训业务骨干;
2、业务骨干针对流程作业说明书内容培训流程执行人。
目的:让每一个流程执行人了解流程内容,初步掌握流程方法。
步骤
二、指定具体的执行人,即流程的主负责人。具体包括:
1、流程管理部门信息部为每个流程指定相应主负责人,主体负责人必须是具体的执行人;
2、主负责人对该流程的效率和效果负责;
3、主负责人负责相应流程的维护。目的:保证试运行期间流程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步骤
三、各部门实施当期可以执行的流程。具体包括:
1、流程管理部门根据流程执行周期的长短,确定当期实施的流程;
2、各部门实施当期可以执行的流程;
3、流程主负责人推进监督流程中各环节工作进度和质量,协调处理问题;
4、流程问题解决依靠细致的流程作业说明书。
目的:落实流程方案。
步骤
四、试运行3周后,举行流程考试。具体包括:
1、流程管理部门编制流程试题;
2、分部门同时进行流程考试;
3、将考试结果提交集团领导,并进行公布;
4、集团领导根据考试结果,提出奖惩意见。
目的:了解各个部门对流程掌握情况,提升整个集团的流程管理意识和执行意识。
六、实施的战略因素
业务流程重组只有在企业强化战略地位时才真正有可能实施。因此在业务流程重组之前,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就变得异常重要。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些战略因素有:
1、认识到竞争对手将在成本、速度、灵活性、质量及服务等方面产生优势。
2、增加运营能力所需的战略。
3、重新评估战略选择的需要:进入新市场或重新定位产品与服务。
4、核心运营流程基于过时的商业假设或技术建立。
5、企业的战略目标似乎无法实现。
6、市场上有了新变化。如需要扩大,出现新的等。当企业出现以上因素时,业务流程重组会更加有效地得以实施。
七、实施BPR的效果与问题
“再造工程”在欧美的企业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而得到迅速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涌现出大批成功的范例。1994年的早期,由 CSC Index公司(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对北美和欧洲6000家大公司进行了621家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北美497家的 69%、欧洲124家的75%已经进行了一个或多个再造项目,余下的公司一半也在考虑这样的项目。()通过再造,每年减少费用超过10亿美元。司的半导体部门,通过再造,对集成电路的订货处理程序的周期时间减少了一半还多,改变了顾客的满意度,由最坏变为最好,并使企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收入。
在企业再造取得成功同时,另一部分学者也在严肃地探讨其在企业实施中高失败率的原因。大家认为,企业再造理论在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在于:
①流程再造未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思想。
②忽略作业流程之间的联结作用。
③未考虑经营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流程的相互关系。
总体来说,企业再造理论顺应了通过变革创造企业新活力的需要,这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流程再造的研究中来。有些管理学者通过大量研究流程重建的实例,针对再造工程的理论缺陷,发展出一种被称为“MTP”(Manage Through Process)即流程管理的新方法。其内容是以流程为基本的控制单元,按照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对流程的规划、设计、构造、运转及调控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管理,全面考虑各种作业流程之间的相互配置关系,以及与管理流程的适应问题。可以说,“MTP”是再造工程的扩展和深化,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流程实行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因此,作为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再造仍在继续发展。
八、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