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方案[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1: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方案》。

第一篇: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编辑:admin 时间:2007-6-1 9:50:00

本工程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一、目的意义

1.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是进一步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为浙江继续走在前列提供新的文化支撑力和推动力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创造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浙江人民正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切,不仅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研究课题。科学地探索和有力解答这些课题,对浙江继续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是系统梳理浙江历史文脉,挖掘浙江文化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出浙江贡献的历史选择。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形势下,系统梳理历史文脉,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有利于丰富充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宝库,有利于凝聚浙江人民、激发浙江人民的创造力,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3.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是通盘规划、系统推进,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繁荣浙江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经过多年积累,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当前,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省性的有效规划和整合,提高水平,扩大成果。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整合资源,系统开发,探索建立更科学、更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浙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支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骨干团队,建设一批具有浙江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学术品牌,为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浙江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浙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课题和浙江历史文化为主攻方向,广泛发动全省各方力量,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高度,总结浙江人民的生动实践,梳理浙江文明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丰厚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探索浙江发展的未来,推出一批在研究浙江和宣传浙江方面有较高学术水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精神食粮,为国内外一切关心浙江发展的人们提供解读浙江灿烂文化的窗口,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三、基本原则

1.把握导向,紧扣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工程中的指导地位,围绕发展主题,坚持正确方向,立足浙江实际,从研究浙江出发,为浙江发展和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2.统一规划,整体运作。充分体现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坚持通盘规划,整体运作,统一管理。

3.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以改革的思路面向全社会组织开放式研究。发挥浙江大学学科、人才和对外学术影响的整体优势,发挥省内教学科研单位、知名院校、实际工作部门以及各地的研究特色和积极性,充分利用省外、国外学者的智力资源,努力建立更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人才运作机制。

4.规范学术,生产精品。研究者要潜心研究,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评审者要公平公正,严格把关,敢于批评;管理者要透明程序,规范制度,高效服务。研究成果既要有学术性、权威性,又要有可读性、应用性,经得住时间和社会的检验,能传承文明,咨政育人。

5.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根据研究实力和条件,实事求是确定研究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分步有序地推进。切忌急于求成,粗制滥造。

四、总体目标

1.成果目标。研究工程致力于从学术方面对当代浙江和浙江历史文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的解读和研究,研究成果将构成一定的气势和规模。成果表现形式主要为丛书大系。根据研究内容,丛书将分为四个研究大系,即:当代浙江发展研究大系、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大系、浙江名人研究大系、浙江文献整理大系(或称“集成”)。每个大系内部,根据子工程的研究主题,具体确立丛书名称,如“浙江名人研究大系——浙商名人传记丛书”。丛书形式统一设计、统一装帧。已经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修改完善,可再版纳入工程系列,已经启动但尚未全部完成的项目成果也尽可能选择精品纳入工程系列。研究工程的成果还可表现为各类媒体产品。

2.质量目标。通过工程的实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要有学术性,在全国乃至国际学术界能产生重大影响,经得住时间考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对解决现实问题要管用。通过研究工程的实施,努力带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骨干,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打响“当代浙江学术”品牌。

3.时间目标。从现在起到2007年,全面启动研究工程,并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向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献礼。“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时期将继续实施工程计划,扩大成果规模。

五、基本框架

工程分“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攠和“浙江历史文化研究攠两大部分。围绕这两大部分,分设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

1.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

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突出两大重点:一是深入总结浙江经验,科学解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目前已启动搣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攠等系列研究工程;二是系统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努力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将以浙江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为重点。如: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浙江史前文化研究;浙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流域开发、古镇古村落史等专门史研究;浙江南宋史、民国史等一些浙江特殊历史阶段的研究;浙江学术思想、浙江商帮与商业文化以及浙江丝绸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浙江文化与徽文化、晋文化、齐鲁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八闽文化等的比较研究;浙江通史及地方通史研究,等等。

3.浙江名人研究。

对在浙江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籍名人生平、思想、业绩等进行系统研究,撰写出版名人传记。如:浙江革命家研究;浙江文化名人研究;浙籍商界名人研究;浙籍政界要人研究,等等。

4.浙江历史文献整理。

收集、整理、出版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文献。如:浙藉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等学者文集;历代反映社会、文化、人物、地理、水利、宗教、民俗等情况的地方文献;历代府、县方志的整理、标点、出版;家谱、族谱的整理、标点、出版;碑刻、文书、鱼鳞图册、赋役黄册、房契地契等档案史料的整理、标点、出版;浙籍美术家美术艺术作品集成等。

六、组织机构

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点工程。涉及多个单位、多个学科,需要整合资源,协调关系。

1.成立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由省领导和浙江大学、省直有关单位、各市领导等参加。指

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工程规划、指导工程实施。各市、县也应成立相关的领导班子,指导本地区实施文化工程。

2.设立学术委员会。文化工程中“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和“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分别设立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评估研究工程规划及研究方案;评审研究课题;评估研究成果。

3.建立工作班子。充分发挥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整合资源、监督检查的作用,发挥省社科联统筹、协调、管理、服务的作用。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职能部门是工程指导委员会下设的具体办事机构,在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和工程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家,聘请有关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各市、县党委宣传部门、社科联在各市县文化研究工程领导班子领导下,协助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地区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七、运作方式

1.党委领导,行政推动

文化研究工程是我省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级党委、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项系统工程,加强领导,大力推动,积极支持。

(1)建立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班子,围绕文化研究工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并组织当地人文社科工作者积极承接研究项目。

(2)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研究项目及文献整理项目,并将其纳入地方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给予重点支持。

(3)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本地区承接项目的顺利完成。

2.公开招标,竞争择优。

工程根据研究者不同情况,采用项目整体承接、基地建设、招标、委托、项目许可等不同途径和方式。

(1)公开招标。任何有研究能力的单位、个人都可按照申报办法申请项目。

(2)对已有大量前期研究成果、在某项目范围内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视情况采用委托方式。

(3)对能以主体形式完成工程中某项系列研究的单位,采用整体承担某一板块或某一板块中某项工程的方式。整体承担的单位可在承接的工程项目中,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研究人员,但整体工程不得进行转包。

(4)对不能以主体形式完成某项工程,但却拥有较强研究实力、具有明显研究特色、并能提出该项研究工程整体方案的单位,采用与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联合招标的方式,组织研究。

(5)对与工程有较为密切联系、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绝对研究优势,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若干学科群,采用“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的方式,予以重点支持,申报基地建设的单位应根据基地建设实施细则履行职责。

(6)对事先未纳入研究系列的已完成的研究成果,经学术委员会评估确认后,采用项目许可方式加以追认。

3.专家把关,开放管理

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职能部门聘请省内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和项目管理。

(1)选题。研究工程设立开放式选题库。任何个人、单位都可向领导小组职能部门提出建议选题。选题经送有关专家委员会论证通过,报指导委员会批准后公布、实施;

(2)立项。无论何种项目承接方式,都须经专家委员会按一定程序对投标材料进行评估,择优立项。联合招标的工程项目,由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和联合招标单位共同组织专家委员会专家对投标材料进行评估。为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联合招标单位的专家人数应有一定比例限制。采用基地建设方式的,按基地建设实施细则操作。

(3)鉴定。完成的成果由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审读,确认后统一出版。

4.奖励精品,表彰先进

工程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1)奖励优秀成果。对有特别重大影响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整理成果实行重奖。对部分优秀的成果,由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职能部门统一报送省委宣传部,列入浙江文化精品系列,予以奖励。

(2)设立年度评比、表彰机制。奖励在工程实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5.借用外力,加强联合。

在主要依靠本省力量的同时,注意利用省外资源,积极开展与省外著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1)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承担“文化研究工程”的部分课题。

(2)联合建设部分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调研基地。

(3)选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参加研究工程学术委员会,参与工程方案确定、项目评审和成果评估。

(4)联合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宣传工程阶段性研究成果。

八、经费保障

文化研究工程规模巨大,完成全部工程,必须发挥各方积极性。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多渠道筹集经费,积极争取社会(包括海外)赞助或捐助。

九、2005年启动的项目

1.当代浙江研究部分。完成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系列研究、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研究、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等课题。启动2005年重大现实问题招标课题。

2.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部分。全部子工程启动招标,成熟一批确立一批。重点是浙江专门史研究。

3.启动浙江历史名人研究中的浙商名人研究。

4.启动部分浙江历史文献整理项目。

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参考选题

附:

“文化研究工程”参考选题指南

文化研究工程参考选题分四大板块:

(一)浙江当代发展研究

重点围绕以下四大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

1.实施“八八战略”,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

2.建设“平安浙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3.建设文化大省,增强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研究

4.增强执政本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

(二)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以史为主线,以浙江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为主脉,重点展开以下研究:

1.浙江史前文化研究

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2.浙江专门史研究

(1)经济(含科技)类专门史研究:浙江经济史、浙江金融史、浙江农业史、浙江茶业史、浙江渔业史、浙江盐业史、浙江商业史、浙江航运史、浙江海外贸易史、浙江科技史、浙江造船史、浙江酿酒史、浙江建筑史、浙江水利史、浙江桥梁史、浙江出版印刷史、浙江丝绸史、浙江手工业发展史等

(2)社会类专门史研究:浙江城镇史、浙江移民史、浙江华侨史、浙江对外交往史、浙江人口史、浙

江少数民族史、绍兴堕民史等

(3)文化类专门史研究:浙江文化史(其中还开展区域文化史研究)、浙江文学史、浙江艺术史、浙江史学史、浙江藏书史、浙江方志史、浙江教育史、浙江美术史、浙江工艺美术史、浙江戏剧史、浙江新闻史、浙江音乐史、浙江民俗史、浙江民间故事史、浙江文化交流史、浙江宗教史(含各主要宗教史)等

(4)流域开发史研究:新安江流域开发史、瓯江流域开发史、钱塘江流域开发史、太湖流域开发史、甬江流域开发史等

(5)家族史研究:浦江郑氏家族史、湖州沈氏家族史、南浔张氏家族史、富阳孙氏家族史、绍兴谢氏家族史、温州陈氏家族史、奉化蒋氏家族史、湖州钮氏家族史、湖州章氏家族史等

(6)古镇古村落史研究:湖州南浔镇史、杭州塘栖镇史、杭州余杭镇史、嘉兴濮院镇史、绍兴柯桥镇史、百官镇史等;武义俞源太极村落史、兰溪诸葛八卦村落史、金华郭洞村落史、温州楠溪江古村落史等

3.浙江特殊历史阶段研究

(1)浙江革命史研究:辛亥革命在浙江、浙江红色根据地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浙江等

(2)浙江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

(3)浙江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

(4)浙江近代社会变迁研究:浙江近代乡村社会的变迁、浙江近代传统士人的变迁、浙江近代城市发展的变迁、浙江近代民族资本的变迁、浙江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浙江近代经济结构变迁、浙江近代民主议政的变迁等

(5)古越国史研究

(6)浙江其他特殊历史阶段研究

4.浙江特色文化研究

(1)浙江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研究

两宋事功学派、浙东心学学派、温州永嘉学派、南宋金华经学学派、浙西理学学派、明清之际经史学派以及浙江传统思想与浙江区域文化精神形成、浙江传统学术与百姓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2)实物文化研究

浙江丝绸文化研究、浙江茶文化研究、浙江陶瓷文化研究等

(3)浙江商帮兴衰与商业文化成长研究

传统龙游商帮、浙西商帮、宁波商帮等的比较研究、浙江商帮与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研究、浙商与徽商、晋商比较研究、浙商与浙江的商业文化研究、现代温州商人研究

5.比较文化研究

吴越文化、浙江文化与安徽徽文化、山西晋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湖南湘文化、湖北楚文化、四川巴蜀文化、广东岭南文化、福建八闽文化等的比较研究

6.浙江历史综合研究

(1)浙江通史研究

(2)地方通史研究:宁波通史、杭州通史、绍兴通史等

三、浙江历史名人研究

1.浙江革命家研究

对1840年以后产生的浙江近现代革命家的思想生平进行系统研究

2.浙江文化名人系列研究

对在浙江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100位文化名人的生平及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写出名人传记(这项工程已由省社科院启动)。

3.浙商名人系列研究

选择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浙籍商界名人、生前主要在浙经商并获得很大影响的外籍商人,对其生平、成功之路及经营理念进行研究。

4.浙籍民国要人研究

对民国时期活跃于政界的浙籍要人的生平及思想进行研究。

四、文献整理

收集整理关于浙江各地社会、文化、人物、地理、水利、宗教、风俗和民情的史料文献,整理出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浙江思想学派研究文献(祥见《浙江历史文献整理书目》)。

1.著名浙籍学者文集

浙藉著名思想家、浙藉科学家、浙藉史学家、及其他在浙著名学者的著作文集

2.地方文献

记载历代浙江各地社会、文化、人物、地理、水利、宗教、风谷、民情的笔记史料丛书

3.历代府、县方志

从历代浙江地方志中精选部分加以整理、标点、出版。

4.家谱、族谱

收集浙江现有的家谱、族谱,整理成册,标点出版。

5.档案史料

收集浙江历史留下了许多碑刻、文书、鱼鳞图册、赋役黄册、房契地契等整理、标点、出版;浙江明清时期革命历史、民国档案目录提要整理。

6.美术艺术作品集

浙籍美术家的作品集。

第二篇:浙江省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建立健全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 “卫生强省”的战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整合资源,健全体系;改善条件,增强能力;服务群众,维护平安”的原则,加快我省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以下目标:

(一)加快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我省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现场处置、紧急救援、后勤保障等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发现率、报告率、现场处置率达100%,原因查明率达85%以上。

(二)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遏制艾滋病快速传播势头,全省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3万人以内。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愈率达到85%以上。全省血吸虫病有螺面积压缩到50万平方米以内,力争不出现本地血吸虫病流行。全省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以县为单位,全省常住儿童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三)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省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用房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人才建设和管理工作方面达到全国领先的规划目标,其他市及县(市、区)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四)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全省80%以上的市、县(市、区)完成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任务,50%以上的卫生监督机构的装备达到卫生部推荐标准。农村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达98%以上,食物中毒事件查处率达98%以上,餐饮业和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75%以上。

(五)提升医疗急救和传染病诊治能力。建设11家市级急救中心或指挥中心,各县(市)建设1家急救分中心(站)和若干急救点。明确核事故、生物恐怖、职业危害、中毒等救治的定点医疗机构,配套相应建设。加强省和各市采供血机构建设,全省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达到100%;加强全省精神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社区精神卫生康复和群体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成省级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设区的市建立独立的传染病院(病区);各县(市)在一所公立医院内设置独立的传染病病区。

(六)保持我省妇幼保健工作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建立健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市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80%县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乙等标准,90%妇幼保健所实现标准化建设。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下,产前筛查覆盖率达8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

(七)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防控网络进一步完善。90%城市居民出行20分钟可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慢性病管理率争取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八)广泛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卫生镇、村为“抓手”,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覆盖率达到8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九)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全省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从报告到审核的平均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率达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机构网络建设

——建立省、市、县(市、区)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领导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其日常工作;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及分中心;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库;不断

充实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民区)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形成覆盖城乡基层,联系所有医疗机构、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的公共卫生网络。全面推行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确保公共卫生工作项目落实到基层。

——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为主体,乡镇(街道)卫生监督执法分支机构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监督执法网络;重点落实乡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使农村居民得到与城市同等的卫生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由各级各类医疗、院前急救机构等组成的医疗救治网络和传染病诊治网络;形成以省血液中心为龙头,联系11个市中心血站,覆盖全省各县(市、区)的采供血机构网络。

——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融保健、医疗、科研、教学、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妇幼保健工作网络。

(二)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在现有省级公共卫生监测区和不明原因发热监测哨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监测点100个。2007年,省级监测点完成率达90%以上;2010年达到100%。

——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依据相关的疾病防治规划和技术规范,全面落实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以及以鼠疫为主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以“非典”、人禽流感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地方病等各类防控措施。

——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推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做好在我省境内的所有儿童的预防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形成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合力。

——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做好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监测报告、传染源管理、院内感染控制、用血安全、医疗废弃物卫生处置等工作。

(三)不断改善公共卫生工作条件

——按照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下发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院建设指导意见》,完成基本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标准,配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装备,并形成全省实验室网络系统;建立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基地,加强科研和培训,开发和推广运用快速检测检验、现场应急处置、免疫预防、健康教育和信息化的新技术、新方法。

——按照卫生部《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要求,2010年前基本完成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装备基本满足应急处理和日常监督工作需要。

——根据《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县级设置政府举办的、独立的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根据《浙江省农村助产技术服务标准》的要求,调整产科设置,提高产科急救能力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按照《浙江省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和浙江省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仪器设备配置。

——依托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所在单位,建成集医、教、研为一体、设施先进、国内一流的省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完成11个市传染病医院的建设;每个县(市)依托1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设置单独或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和病区;二级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其他不设感染性疾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按规范设立肠道、发热呼吸道等的感染性疾病门诊,加强传染病的诊治和管理。

(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人员录用、考核和退出机制,严格准入制度。利用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优势,积极开展在岗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培养和引进公共卫生各类技术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省、市级公共卫生机构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重在实用型卫生人员的培养使用。实行分级管理,分类培训,对全省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和社区责任医生进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培训;对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加强公共卫生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构建公共卫生信息化体系

在现有国家卫生信息网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社会信息网络资源,建成联接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信息网络,并逐步向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建立疫情报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建立为支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浙江省区域性历史疫情数据库,医疗急救资源数据库,地理信息、环境信息、交通信息数据库,国内外综合性疫情数据库;丰富公共卫生信息发布和疫情防治知识宣传网站。培养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公共卫生的专业队伍。

四、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开展四大重点建设项目。

(一)公共卫生组织机构、基本建设项目

建立覆盖城乡、指挥统一、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控制及时、科学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规模适度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房屋资源,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基本建设;加强各市急救中心的基本建设和网络体系建设,按国家标准配备相应的急救车辆和急救药械;加强采供血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

项目依据及要求:

1.建立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采集与展示、分析与决策、视频通讯与视频会议、实时指挥与调度等功能的省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各市设立指挥中心;加强应急人才、技术、物资储备。

2.以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2003年联合下发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院建设指导意见》为依据,加快我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备。

3.县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用房达到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和财力相适应的建设标准。合理安排乡镇卫生监督执法派出机构用房;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配备。

4.各急救中心均建立120急救电信接收台,建立GPS卫星定位系统、计算机调度系统、无线电指挥系统;设立足够的中继线;城市人口每5—8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农村按每10—15万人口配置一辆救护车。急救中心抢救型救护车按30%的标准配备;各市配一辆负压车。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应取得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

5.依据卫生部《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血站基本标准》,加强省级和11个市级的采供血机构规范化建设。

6.依据《浙江省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和浙江省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创建标准,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二)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不同类型(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不明原因疾病、核放射事故、生化恐怖袭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和举行演练。切实加强对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卫技人员、社区责任医生、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的在岗培训,从而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业务熟练、懂得管理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基层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

项目依据及要求:公共卫生的每个类型应急机动队,省、市、县级分别不少于2支、1支和2支;按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干规定》、《2005~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执法员教育培训规划》、《浙江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计划任务书》等要求,对公共卫生体系队伍人员实施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三)重大疾病防治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综合治理重

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工作机制,采取强有力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消除环境危害因素等措施,降低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确保不出现因控制措施不力导致重大传染病大范围的传播与流行;提早实现国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防治中长期规划目标。

项目依据及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鼠疫、霍乱、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健全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监测、防控体系,有效控制传染病地方病的流行,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四)公共卫生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基本消除全省乡镇一级的网络盲点;调研分析各子系统的具体需求,制订各子系统的数据标准、各子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格式和接口标准;到2010年,按照系统需求说明和数据标准,开发各子系统应用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事务处理;培训一支具有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配置有服务器的单位为

2-3人,只是网络单点的单位为1-2人。同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项目依据及要求:在《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框架范围内,参照《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和《浙江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进行建设。到2010年,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信息化率:应急指挥部门达80%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医疗机构等均达75%以上;县级医疗机构、行政建制乡镇卫生院网上疫情直报率达98%以上,疫情监测、预警信息化率70%以上。

五、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6—2007年,制定和完善各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建设项目,实施中期评估,总结和推广经验,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通报;准备第二阶段建设项目计划。

——建立和完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分中心);建成省、市两级卫生部门不同类型的专业应急队伍;形成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省应急通讯体系;11个市急救中心建立GPS卫星定位系统;完善省市级采供血机构建设;基本配齐省、市、县(市、区)公共卫生应急机构的应急业务用车。

——100%完成省、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

市级传染病院(病区)用房和基本装备建设;完成80%县级传染病区的用房和基本装备建设。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需仪器设备建设完成85%以上;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需仪器设备建设分别完成70%和60%以上;完成市级和2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点免疫规划必需的冷链装备建设;完成省级健康教育机构必需的基本设备建设;市、县级健康教育机构必需的基本设备建设完成70%以上。

——除省和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建有艾滋病抗体确证实验室外,再在嘉兴等6个辖区市建立确证实验室。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建成率达100%,综合性医疗机构初筛实验室建成率达80%以上。建立和完善公安、司法系统羁押场所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形成覆盖全省的艾滋病实验室监测系统。

——80%的县成立卫生监督执法分支机构;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完成60%的装备建设任务;建立省级卫生监督执法培训基地。

----配套建立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上直报工作站,并完成宽带安装,乡镇一级工作站配备和宽带安装率达到98%以上;整合现有软件和数据库资源,并制订相关数据和接口标准;完成建立疫情预警模型和预警信息系统;建

立我省卫生监督报表和报告网站,开发省级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浙江省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中所涉及的基础数据库和相配套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预案模型;建设浙江省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与省级医疗机构、杭州市级主要医疗机构、急救中心、120信息系统等联网运行。

——完成建立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独立的妇幼保健机构。80%以上县(市、区)妇幼保健所达到规范化建设。

——完成6600名全省乡、村级免疫规划接种人员的上岗培训;完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培训1500名,新进人员岗前培训1000名;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培训400名;完成省、市、县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监督员轮训;完成4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乡镇和社区全科医生、乡镇管理员和村联络员的公共卫生知识岗前培训及在岗继续医学教育。

第二阶段:2008—2010年,滚动开展下一阶段项目建设计划;开展终期检查考核和绩效评价,适时召开项目建设总结会议。

——建成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县级卫生部门不同类型的专业应急队伍;完成11个市独立建制急救中心建设和各县(市)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的建设。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需仪器设备建设完成95%以上;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需仪器设备建设分别完成85%和75%以上;完成其余70个县免疫规划必需的冷链装备建设;市、县级健康教育机构必需的基本设备建设完成85%以上;基本完成全省市级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建设。

——按卫生部《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和省有关建设标准的要求,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装备任务;80%以上的县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完成用房建设。

——80%县(市)妇幼保健院设置标准达到二级乙等;设区的市妇幼保健院设置标准达到二级甲等;集镇中心卫生院,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开展助产技术服务。

——基本建立决策辅助系统软件中基础信息、专业服务、决策辅助三个应用平台,完善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卫星定位、分析预测、虚拟现实、决策支持、综合查询七个子系统,并实现各系统间的底层数据共享和应用系统层的协作。

——完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培训3000名;完成培养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100名;新进人员岗前培训2000名;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培训1000名;完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乡镇和社区全科医生、乡镇管理员和村联络员的公共卫生知识岗前培训及在岗继续医学教育达60%以上。完成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卫生监督员的强化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职能,明确任务目标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的领导,充分提高对公共卫生建设工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建设“卫生强省”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及各项保障措施。

(二)加强部门合作,推动社会参与

各地要建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的合作互动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按照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切实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作用;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卫生意识,自觉参与公共卫生活动,形成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我省公共卫生建设工程。

(三)政府财政主导,完善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建设投入机制,加大公共卫生事业资金投入,调整卫生事业资金使用结构,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省财政将根据地方财政资金到位及绩效评价情况,确定省财政补助的额度。

(四)实行项目管理,加强监管力度

省对重点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建立项目进展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实行项目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对工程的监管力度,明确工程的规范操作程序,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合理使用,严禁各种挪用、挤占和浪费行为。各建设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帐核算,并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的建设装备纳入政府采购管理,项目设备不得移作他用。各建设单位如有违反财务管理制度或有挪用和套取项目建设资金的,省即中止建设计划并追缴省下达的专项资金,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五)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要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层层明确责任与分工,及时协调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的总负责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重点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各重点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是第二责任人。省卫生厅负责制订项目计划和评估方案。浙江省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负责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评估和验收,确保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发挥积极成效。

第三篇: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参考)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

中宣部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部署,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组织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的安排,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实施文化名家工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律,以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为主题,以加大资助扶持力度为重点,充分发挥文化名家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文化名家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主要任务是,每年重点资助扶持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到2020年,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达到2000名。

文化名家的遴选分期分批进行,2011年组织开展首批推荐工作,到2015年入选文化名家计划为1200名左右,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到2020年完成工程目标,对工程进行评估和总结。

(三)实施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把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中来。

坚持差额择优。严格德才条件和推选程序,健全差额推荐、优中选优机制,充分体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真正把德才兼备、成就突出、业界公认的一流人才遴选出来。

注重激励创新。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化名家潜心创作研究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他们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动力。

注重统筹兼顾。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注重统筹本领域各界别、各行业、各门类人才布局,注重统一协调、通盘考虑、分步实施,适当兼顾老中青各层次人才年龄结构,积极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不断涌现、脱颖而出。

二、工程的组织领导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由中央宣传部牵头成立文化名家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责任单位为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在工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分界别组建4个文化名家贯彻工作小组,负责协调组织本届别文化名家的推荐、评议和资助扶持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作小组,由中宣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中央编译局、求是杂志社、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成;二是新闻出版人才工作小组,由中宣部会同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央外宣办、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记协等单位组成;三是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人才工作小组,由中宣部会同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外宣办、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成;四是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科技人才工作小组,由中宣部会同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单位组成。中宣部和其他责任单位有关司局承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三、人选产生机制

(一)推荐范围

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传承传播、生产经营、技术保障、组织管理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中国公民,可被推荐为文化名家人选。对现职党政领导干部推荐为人选应从严掌握。

(二)条件要求

推荐入选工程的文化名家,应符合以下总体条件要求:

1、思想素质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风严谨,德艺双馨。

2、学术造诣高深,业务成就突出,社会影响广泛,有国内外同行承认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他有影响的重要成果;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或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文化创新、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组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经营管理或社会文化活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

3、对首批入选文化名家不明确年龄界限,以后入选文化名家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

4、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人才工程的,在推荐中可优先考虑。

各界别工作小组根据总体条件要求,结合实际研究提出相应人选的具体推荐条件,并报工程领导小组审定。

(三)推选程序

1、名额划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程总体要求和各界别情况,综合考虑人选条件、专业类别、年龄结构等,研究制定文化名家人选推荐计划及名额划分方案,下发推荐工作通知。

2、推荐提名。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有关人民团体,解放军总政治部等严格按照人选条件和有关要求进行民主推荐,广泛征求意见,研究提出文化名家推荐人选,将人选名单和有关材料报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第二批推荐起,已入选的文化名家3人以上也可联名推荐人选,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研究确定是否作为人选对象。

3、资格审核。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人选对象的条件、资格进行审核,并报各界别工作小组。

4、专家评议。各界别工作小组组织由著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家评议委员会,对人选对象的专业能力、业务成就和工作业绩等进行评议,专家评议委员会提出人选意见和

建议,并按一定差额比例,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初步人选。

5、讨论认定。根据专家评议意见,各界别工作小组研究提出具体人选建议,由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工程领导小组研究提出建议人选方案,经中宣部部务会议研究审定后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6、人选公示和公布。工程领导小组将文化名家入选名单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后,正式向社会公布,并为入选者颁发文化名家证书。

四、资助扶持颁发

(一)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委托或资助文化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支持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前瞻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基础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及前沿问题进行研究,支持对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运用。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参加重大宣传文化活动,为他们采访报道、创作生产、展映展播、展演展示等提供资助。鼓励支持文化创新,对原始性作品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支持文化名家组建创新团队,承担重大创作和科研攻关活动。积极推荐文化名家的优秀成果参加国家级奖项评选。

(二)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支持资助文化名家到国外著名高校、重要媒体、科研和文化机构等,进行参观考察、访问交流和合作研究,增强国际眼光,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推荐和资助文化名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艺术节、博览会等活动,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参加重要国际专业组织、担任国际比赛评委等,增强中国声音和话语权。积极支持文化名家开拓国际市场,着力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

(三)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组织文化名家开展国情调研考察活动,支持文化名家下基层长期蹲点、体验生活,鼓励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到经济建设最前沿,到社会生活最基层,了解社情民意,激发灵感,积累素材,提升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部署,组织文化名家开展座谈研讨、学习交流活动。

(四)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重视发挥文化名家的专长和优势,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中的专家咨询活动,参与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大课题、重要工作的研究论证。积极支持文化名家开展智力服务活动,组织他们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开展义务演出、义务授课等,宣传普及思想理论研究成果、传播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关文化名家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师资库,切实发挥名家的传帮带作用。对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文化名家,推荐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推荐作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要团体、行业组织的领导机构人选。

(五)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组织出版文化名家文集、文化名家经典等,集中展示文化名家的优秀作品、重要成果。组织举办文化名家作品研讨会、发布会等。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开设名家风采专栏,制作播出人物专题片等,适时开展重大典型宣传,组织文化名家巡回报告团,宣传文化名家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弘扬敬业精神和道德风尚,努力提高文化名家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五、管理保障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切实提高文化名家思想理论水平。采取适当方式向文化名家通报党和国家有关重大政策、重大部署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形势任务、进展成效。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增强科学精神和团队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二)加强联系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尊重、包容、服务、引导”的要求,建立健全文化名家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他们创新创业创优的宽松和谐环境。建立工程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拓宽与文化名家联系沟通渠道。推荐文化名家作为中央直接联系的专家人选。定期组织文化名家开展学术休假、疗养活动。健全落实广交深交朋友制度,开展经常性走访慰问、座谈联谊活动,认真听取文化名家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文化名家的合法权益。真情关心、真心理解、真诚帮助文化名家,努力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大激励保障力度。文化名家工程由中央财政从专项资金中给予支持。建立完善资助扶持和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对文化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给予资助扶持。为更好地体现人才价值,加大激励表彰力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文化名家作为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的人选,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名家给予表彰奖励。

(四)加强考核与管理。及时了解文化名家创作研究、参与重大活动、重要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对他们承担的资助扶持项目进行跟踪了解、考核评估,积极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建立动

态管理机制,对存在违法违纪、学术造假等严重行为的,取消其文化名家称号。健全完善工程实施的相应配套措施,加强管理监督,定期组织开展工程评估,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程组织单位与文化名家所在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发挥所在单位在联系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

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加强指导。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认真履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职责,把实施文化名家工程作为人才工作的重大任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第四篇: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红山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文化惠民工程”是提高居民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繁

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红山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新高潮的具体措施,是“十二五”期间,政府“惠民工程”之一。为确保“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取得成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整体规划、优化资源、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品位,推动我区文化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确保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的基本权利,为加快建设“富裕红山、开放红山、魅力红山、和谐红山”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完善一大批社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送戏、送图书下基层活动,丰富活跃基层文化活动,提高广大基层群众对文化的参与度,让文化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达到以文惠民的目的,切实保证人民

群众读书看报、获取知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城镇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工程、群众文化文艺活动工程两个方面。

(一)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共场馆接收改造进度,完善城区文化服务功能,提高城区文化品位,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责任部门:红山区文化局、红山区财政局

2.深入推进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文体活动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充分展示文化的舞台,确保每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功能布局合理、设备齐全。能够向广大群众提供图书报刊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影视观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服务功能。

责任部门:各镇(街道)、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文化局、区体育局

3.加快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分馆建设步伐。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村(社区)自我管理的要求,加快推

进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分馆建设。以文化、(镇)街道、财政、社区(村)合作为基础,文化部门提供文献资源,并对分馆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镇)街道提供场地、设备;民政、财政提供日常经费;社区(村)具体组织实施。

每个书屋、社区图书分馆的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书桌、书柜、阅览桌椅等设备齐全。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居民阅读的经济、农业、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居民满意。每个书屋、图书分馆拥有图书不少于3000册,力争到2012 年农家书屋覆盖全部行政村、2015年图书分馆覆盖所有社区。

责任部门:各镇(街道)、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文化局 4.成立文化资源服务中心。为确保我区在开展各类大中小型户内外演艺活动中,能及时、充分提供各类演出服装、灯光音响、舞台道具等演艺设备,应成立文化资源服务中心。由该中心对演艺设备采取统一保管,专业人员操作,按需使用,大家共享的管理方式,使该设备发挥其最大功能,努力构建共享公益演出的艺术惠民体系。

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文化局

(二)群众文化文艺活动工程 1.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继续依托各类节庆假日及一些重大工作和一些重大活动,如元旦、春节、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十〃一等这一载体,组织开展与之相应的专场演出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每年演出不少于15场次。

责任部门: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文化局、区财政局、区公安局、区城管局 2.开展社区(村)文化活动。在充分掌握居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每个社区(村)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特点,深入挖掘社区历史和文化文艺人才,有针对性的开展和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突出特色,倾力打造“一社(村)一品”的社区文化活动。集中宣传一批村(社区)文化建设典型,推出一批特色文化镇(街道);充分利用辖区艺术人才资源,搭建平台,实现教学、辅导等艺术实践的多方面互动。积极与赤峰学院、民族歌舞剧院进行衔接、合作,力争将红山区打造成艺术领域方面实习、演艺、培训基地,最大限度的实现区域内艺术资源共享,提升我区辅导员队伍、表演活动队伍的整体水平。

责任部门:区委宣传部、各镇(街道)、区民政局

3.开展辅导员进社区(村)活动。对社区(村)工作人员和社区(村)居民中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辅导,提升他们的水平,使他们成为社区(村)文化活动的带动人。同时协助各街道(镇)、社区(村),策划和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社区(村)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责任部门:区委宣传部、各镇(街道)、区财政局、区文化局、区体育局

4.开展农村书屋、图书分馆业务指导活动。不定期对农村书屋、图书分馆的图书进行更换,实现图书资源在全区流动、共享,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就近阅读。适时举办图书阅读指导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文化局

5.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军营,举办以文艺演出、书画摄影作品展、大型图片展、影视剧展播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宣传、讴歌我区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全区人民在活动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生活。

责任部门:区委宣传部、各镇(街道)、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文化局、区体育局

三、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文化惠民工程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参与文化惠民工程的各责任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工作思路,确保文化惠民工程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篇二: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掀起中医药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具体举措。该项目为期3年,于2012年正式启动。为确保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中医药局关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以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的落实,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项目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医药文化便民利民惠民为核心,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努力打造江苏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

二、活动主题

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惠及百姓健康。

三、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实质、核心价值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高素质中医药文化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力度,创作丰富适应城乡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文化产品,提高中医药文化科学知识与价值理念的认知度和普及率,积极营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好发展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享有中医药发展成果。

四、实施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让中医药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坚持突出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整体推进惠民工程实施,扩大社会影响力;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使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中医药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引领中医药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五、活动时间

2012年~2015年。

六、活动地点

全省13个地市及所辖县、区、市。

七、主办机构

省中医药局、各市卫生局。

八、参加单位

组织、动员各级各类中医药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中医药学术团体、社团、中药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积极参与。

九、活动内容

(一)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行动

1、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题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文化资源数据、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工作,了解我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掌握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手资料,为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建设能力和水平打下良好基础。调研工作由省中医药局牵头组织。

2、组织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大讨论。积极组织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围绕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开展讨论,加强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入探讨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为搭建中医药文化理论构架提供依据和支撑。该项工作由各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落实。

(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服务推进行动

1、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服务。广泛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现场宣传活动,以中医文化节、膏方节、中医义诊等活动为载体,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培育基层中医药特色文化品牌。确定每年9月17日~25日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各地、各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围绕中医药主题作出具体安排。

2、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根据《“中医药就在你身边”江苏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实施方案》,坚持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充分发挥省、市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的作用,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提高全省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度和普及率。

省、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每年至少各安排巡讲活动10场以上,现场参与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举办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培训每地不少于1场,每次参训人员不少于50人。市级巡讲团赴所辖各县(市、区)或3个以上城市社区开展巡讲活动,每地安排活动不少于1场。

(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行动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基地功能,突出各个基地的文化主题和特色优势。实行中医药文化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使基地成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中医药的重要窗口。到2012年底,省级中医药文化基地达到7个;到“十二五”末,各地市至少建成1个中医药文化基地,实现基地建设在我省13个地市的全覆盖。积极组织申报全国中医药文化基地。基地建设由省中医药局、各市卫生局指导督促,各基地所在单位负责具体落实。

(四)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水平提高行动

各级中医医院要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服务理念、环境形象等方面进一步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转变中医服务理念,进一步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宣扬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构建完善以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预防保健需求。

(五)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创作行动

加强中医药历史探究、学术传承、人物传记、流派发展、文化科普等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科学性、权威性、思想性、实用性相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重视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图书、影视、音像、电子读物、动漫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各地每年至少创作1部以上中医药文化精品。

(六)中医药文化传播宣传行动

十、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2012年4月至5月)。省中医药局下发全省活动实施方案,各市卫生局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细化本地区具体落实措施,按制订具体活动安排,上报省中医药局。省直中医单位活动方案直接上报。适时举办全省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启动仪式。

第二阶段:实施(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开展篇三:xx镇“文化惠民”工作方案

**/发[2012]19号

**镇“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作方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广大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认真落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镇党委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2012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争创“五个一流”为目标,坚持党建带妇建原则,坚持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活泼有益、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不断满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谢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工作内容

1、深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以弘扬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为重点,进一步倡导“创新、创业、创建、创造”和“践行雷锋精神”的新风尚,引导群众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展示风采。要加大对“先进个人”、“文明标兵”、“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的培育和表彰力度,大力宣传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引领各行各业学先进、比先进、当先进。认真实施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发挥城乡社区家庭教育示范点和家长学校的作用,面向广大家长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优先原则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热爱科学、科技兴农的良好社会氛围。

2、开展“读书.明理.和谐.进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一是要开展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创建活动,有效整合阅读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阅读主要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开展捐赠图书活动,倡导社会各界资助,支持、发展文化大院、妇女农家书屋。明确确定每月读书日,举办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咨询等活动。

3、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一要以建党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为契机,积极推进体现时代特色的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广场文化活动,扎实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家庭、服务群众活动。二是以文化大院为阵地建设,创新开展秧歌操、坝坝舞等培训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4、大力推进和谐文明家庭建设。以和谐家庭建设为统领,以和谐家庭文化为切入点,推进五好文明家庭、十星文明户、文明卫生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文化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以弘扬孝文化为重点,过评选孝老敬老模范女性,进一步提升社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5、积极开展妇女维权宣传。以宣传实施“六五”普法为重点,以妇女儿童为对象,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以广场、社区为阵地,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六五”普法、妇女健康知识等宣传教育,提升广大妇女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精心安排,周密部署

各村委会会、企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惠民活动是

一项民生工程,要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结合农村当前形势,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各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集中活动为示范,制度化、经常化工作为基础,重实际、求实效,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服务农村发展、服务社会和谐。不断增加文化活动场次,扩大活动覆盖面。

第五篇:浙江省“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27号)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为抓手,按照“用地集约、资源共享、设施配套、民生改善”的要求,对农村土地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全面提升耕地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住房改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 集聚,着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加快浙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二、目标任务

(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对农用地、未利用地、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开发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到2012年,全省新增耕地面积60万亩以上,盘活村镇存量建设用地10万亩以上。

(二)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建设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生产能力。到2012年,全省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快村镇改造建设。以中心村镇为重点,通过对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建成“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农村新社区。到2012年,全省完成部、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100个,完成市、县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900个。

(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土地流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到2012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35%以上。

(五)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余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保障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需求,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拓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筹措途经。到2012年,全省城乡调剂建设用地复垦指标12万亩,筹措反哺新农村建设资金100亿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充发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资金、统筹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整合各部门力量,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规范统一的指标流转市场,鼓励企业、个人等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用地规模和布局,整体推进村镇改造、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农田水利、生态保护等建设。

(三)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坚持村镇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要综合考虑政府财力、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土地综合 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土地节约,人口集聚。按照耕地占补平衡有质量、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的要求,坚持开发与整理联动、复垦与盘活并重、增量与减量挂钩,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配套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镇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要求,既要扎扎实实地搞好以中心村镇为重点的示范项目建设,树立典型和样板。又要以点带面,积极推动面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对基础条件较好、农户积极性较高的村可优先组织实施,加快整治建设,做到整治一个,改造一片,造福一方。

四、工作重点

把实施中心村镇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作为全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是以中心村或乡镇行政区域为单位,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宜居为目标,结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修编完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以农田整理为基本任务,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为方向,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一)全域规划。在充分分析村镇自然资源条件、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状况、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明确村镇发展方向和定位,科学编制集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田水利、环境治理等于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全面确定村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产业规划布局、土地整治规划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布局。

(二)全域设计。依据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造价适中、彰显特色,配套完善、服务齐全”的设计原则,制订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田水利、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整体实施方案,明确各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区域定位、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确保整体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三)全域整治。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着眼于整个村镇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在村镇区域范围内对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宜垦则垦、宜整则整、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对村镇旧房改造、农民新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建设、一起更新,全面推进村镇区域内“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五、项目组织

(一)项目立项要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分为一般项目和示范项目。一般项目要求:(1)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 5 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有潜力,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5)整治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35%以上。(6)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40%以上。

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包括县、市、省、部四级。县级示范项目要求:(1)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镇;(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5%以上;(5)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65%以上;(6)整治后农用土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7)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45%以上;(8)整治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申报市级示范项目要求:(1)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镇;(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10%以上;(5)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 到70%以上;(6)整治后农用土地流转率达到45%以上;(7)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50%以上;(8)整治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省、部级示范项目要求:(1)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镇;(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15%以上;(5)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6)整治后农用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7)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55%以上;(8)整治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二)项目申报审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均由乡镇人民政府持项目立项申请文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文本、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及有关项目现状影像资料,向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立项评审、申报,经市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部级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筛选申报,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实施周期原则上为3-5年。

(三)项目组织验收。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农办、财政、规划、建设、交通、文化、教育、水利、卫生、林业、电信、电力、审计等部门进行验收。项目验收分为初验、复验和验收。初验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复验由市级人民政府负责,验收由省政府负责(其中部级示范项目由国土资源部负责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编制与实施。在抓紧开展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尽快完善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积极引导村庄布局合理调整,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基础规划保障。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拟整治项目区域内土地利用基本情况,研究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条件和潜力,综合评估整治项目经济技术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模,明确“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提出具体实施保障措施,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序有效建设。

(二)加大资金整合投入。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提留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专项安排落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对经申请批准开展省级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经验收后省里给予每村补助100万元。对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的,经确认后省里给予每亩补助4000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8 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庄整治、下山扶贫、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村联网公路、农村电气化、农民健康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各市、县(市、区)也要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投入。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加大市场配置力度,筹措落实整治资金。在县域内范围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置换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的,所得收益应主要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保障村镇土地整理复垦、住房改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较好、农村人口集聚度高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缩减较大的地区,允许项目预支的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按不高于50%的比例有偿调剂,以筹措整治项目启动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业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信贷支持,政府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建设。

(四)保障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户的相对集中居住,拓展村镇建设用地空间,保障村镇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建设用地“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 有余”原则,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新增耕,首先满足村镇整治区域内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设施建设及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置换的需要,确实有余的,可用于其它建设。对尚未开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允许在编制村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区内耕地、基本农田总量不减且实现建设用地增减平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布局,在项目区范围内进行农用地、建设用地调整互换使用,保障村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

(五)建立宅基地流转机制。为推进农村人口集聚,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内,对愿意放弃并退出本村老宅基地、选择跨村建房的农户,涉及的相关村集体可以按照平等协商、同类土地等价交换的原则,合理调整、互换和有偿使用住宅用地。对于因历史原因造成一户多宅,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而导致不再使用宅基地的农户,通过经济补偿由村集体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愿意进城镇规划区定居、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户,通过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的政策,凭退出证明,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享受到县城、中心镇购买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对需要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应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确保集体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六)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按照“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原则,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项目立项前应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凡是大多数村民不同意的项目,不得实施。项目实施前应及时公告项目基本情况、规划设计方案、招投标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房屋拆迁和青苗补偿政策等相关事项,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凡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属调整的,必须取得相关权益人的一致认同。要充分考虑生产生活安置、农户旧房拆迁和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投入的实际,合理制定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农地、青苗、房屋拆迁等补偿标准。对土地综合整治中建设面向困难群众建造安置房,各地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七)加强项目组织领导。各地要成立由党政领导挂帅,国土、农办、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林业、文化、卫生、电信、电力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部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工作督导协调,强化部门分工协作,落实共同推进任务,真正做到资源优化配置、资金集中投入、政策配套运用、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内容,列入政府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制度,有效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促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载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方案[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方案[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重点建设工程

    浙江省重点建设工程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一期一阶段工程消防安装施工招标答疑文件(二)项目编号: 义招(施工)第20120800012号招 标 人: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盖章) 招标......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摘要:大力加强以文化行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着力营......

    乡镇14年度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乡镇2014年度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乡镇2014年度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各村委会、站所、中小学校、卫生院: 为全面展示群众文化成果,提高群众文化质量,壮大群众文化队伍,引导人......

    “六个一”油井文化工程实施方案

    车辆管理中心党支部 关于“六个一”油井文化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加强我厂企业文化建设,使“爱人爱井、人井交融”为主要理念的“六个一”油井文化工程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

    甘肃省电力公司文化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甘肃省电力公司文化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2007年-2009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公司四届二次职代会暨2007年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提升公司整体“效率效益形象”,积极推进文化塑造工程,明确......

    2016年党建文化管理工程实施方案

    下寺湾采油厂采油三队 2016年党建文化管理工程 实施方案 按照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和厂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党建文化管理工程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特制定采油三队2016年党建文......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摘要:大力加强以文化行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着力营......

    红山区文化进社区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红山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文化惠民工程”是提高居民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繁 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