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建议
关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建议
作者:杨名舟
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
中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已经到了最关键的转折时期,电力工业在新一轮的反复、停滞和波折过程中,垄断日深,体制扭曲、机制复归,改革遭遇阻力,付出了巨大成本,却离市场化的方向甚远。改则兴,不改则败,市场化则兴,维护传统则败。
一、电力工业的现状与问题
在21世纪世界能源大博弈浪潮冲击下,中国电力工业改革演绎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悲壮之歌。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电力工业改革,早在1985年集资办电发轫初期,一场垄断与反垄断、集中与反集中、尊重规律与反规律的较量即已开始。2002年国务院电力工业改革“5号文”是一个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向传统计划经济堡垒发起的一场重大冲击,是一场改革路线与传统办电、管电思想的交锋。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理论准备不足,最终改革方案被迫妥协,加之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和监督力量,缺乏法律支撑,导致改革围城难破,形成目前僵持、停滞和反复的局面,政府在改革中的具体执行职能不到位,厂网未真正分开、输配分开被搁浅,公司化改组被扭曲,电源发展盲目扩张,电网发展缺乏清晰的思路,垄断愈亦深重,安全的基础遭到破坏,电价普遍上涨,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大缺电、盲目投资凸显调控乏力,改革成本加重,改革方向逐渐发生转变,一步步走向规律的反面,将给中国后二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和隐患。
(一)电力发展没有走出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电价、低效率的泥潭。
据有关财务报告,2004年国有全资的“两网、五公司”七家电力巨头,效率畸低,近2万亿的电力资产,占国有资产四分之一总量,在全国电价普遍上涨情况下,每年只有2百多亿元的微薄盈利,1%的资金回报率,而发达国家及至巴西电力工业的资金投资回报率即达9-11%,投资回报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在国外早已是濒临破产企业了。若大的一份能源产业,经营如此惨淡,不改革国家发展何望?
(二)区域电网公司发展受阻,企业公司制改革被扭曲,输配分开被搁置。区域电网是电力市场的最重要的载体,区域电网公司是电力市场最主要的承担者,但命途多舛。1993年电力工业改革,成立五大电力企业集团,在国家计划单列,尔后的三年,五大区域电网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方兴未艾。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利用行政手段,撤消五大区域电力集团公司,将其变为分公司,2002年改革虽然恢复为子公司,但仍与省公司一样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垂直一体化的体制下,企业权利虚置,成为了改革的软肋,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仍是无本之木;其次,作为电力市场最大购售电主体的供电公司,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至今连北京、广州、武汉等省会城市的大型供电公司都仍是分公司模式,使得电力市场主体单边化,国家电网公司是实际单一购买主体,电力市场改革支离破碎,市场化改革受阻,推动维艰。而本作为区域电力改革试点组建的南方电网公司,在其成立后,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公司发展背离改革的初衷。
(三)推行一千千伏特高压交流电网,使区域电力市场发展受阻。
在我国推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电网,一是经济上不可行,2004年,我国跨省、跨区的电量交换不到全国总发电量的5.4%,即使到2010年也到不了10-12%,在500千伏电网亟待发展的情况下,要投入几千亿的资金超前地搞没有效益的特高压电网,完全是浪费国家资财与人民几十年的艰辛积累;二是环境上不可行,日本、俄罗斯、意大利都建有少量的1000千伏电网,但都是按500千伏降压运行,目前特高压交流电网的电磁感应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尚未研究,其线路走廊占用的土地资源和物力亦是难以承受的:三是技术上不可行,据有关资深专家测算,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电网线路长100公里时输电能力为4827—5307MW,长1000公里时为2045—2249MW,其输电能力大为降低,不宜长距离输送,且为防止过电压,需安装大量的电抗器,投资十分巨大;同时交流特高压全国同步电网存在波及全国电网稳定破坏的隐患。
国家电网公司强制推行特高压交流电网,将会从技术上削弱区域电网公司的主体地位。因为特高压交流电网一旦形成,全国一张网即宣告形成,垄断在技术上即形成屏障,区域电网的500千伏网架必须解列,成为配电电网,区域电网公司即被架空,区域电网公司的体制模式和区域电力市场即失去依托。对此,有关专家呼吁,像这样一个比三峡投资还大的工程必须经过全国人大严格论证和批准。
(四)现行体制无法应对电力工业周期性波动的负面影响,集中反映了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2002年以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短缺局面日趋严峻,电力短缺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缺电以后的盲目投资、无序建设又形成了难以控制的大起大落趋势,预计到2010年电力的总装机容量将达8亿千瓦。这一畸形发展速度,姑且不论其是否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电力工业发展规律,中央和地方各投资主体的投资85%来自国有银行贷款,一旦电力供过于求,电价降低,企业投资回报率和效益下降,无法还本付息,对国有银行和经过改制在境内外上市的商业银行来说,将形成几千亿乃至上万亿的不良资产,甚至由电力危机转化为巨大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实在堪忧。
此外,厂网最终未能真正分开,垄断更为深重,垂直一体化更为严厉。
二、改革需要厘清的几个理论问题
有什么样的改革理论,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改革既要解决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又要从改革和发展两个层面澄清认识,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统领,清理传统的电力发展理论对改革的深刻阻碍和影响。
在改革方面,近20年的改革,主要存在几大理论误区:其一,省为实体的体制取向长期争论未休,被利用来作为实现集权、削弱区域公司的靶子。省为实体不是省间壁垒,打破省间壁垒,并非要撤消省公司。客观地看,真正的交易在省网,优化配置在区域。省公司是区域电力市场的竞争主体,是区域电力市场和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承担者;其二,厂网分开与输配分开是否应同时进行。厂网分开是改革的核心,输配分开是改革的灵魂,厂网分开和输配分开不同时推进,是无法建立电力市场和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的。输配分开是输配电资产和经营业务的分开,与设备技术条件和电网安全没有必然的联系,电网物理上的统一性和管理上的可分性并不矛盾和相悖,阻碍厂网分开和输配分开,实质是既要管电厂,又害怕失去配售环节丰厚的利益,害怕失去垂直一体化的垄断市场;其三,中央与地方如何在输配电网管理权上合理分权。应彻底扭转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思路,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一个中央与地方在输配电网管理权上合理分工、适度分权的新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框架,将配、售电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移交给地方政府,国家主要是集中精力抓好输电主网架的建设、管理与发展,重点是管好电力规划、电力市场建设、全国电力工业监管和全国资源的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将配售系统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具体抓好配售电力市场的监管。
在发展方面,厘清传统的电力发展理论的误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多年来传统理论一直无视基本国情,不顾资源约束、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不顾项目的经济性,盲目强调人均用电比例,超现实地把高电压、大机组、长距离输电作为发展方针,把搞全国一张网作为发展思想和目标。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落后的发展中农业大国,以我国的人口数量基数追求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用电水平,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跨省、跨区域电量交换仍然较小,全国的电量交换则更小,按照经济性的原则,电力并非越长距离输送越好。应从节约土地、资源和解决重点发达地区缺电问题的角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构上进行战略调整,因地因网制益,形成国家、大区、省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强大有序的现代化电力体系。
三、当前电力工业改革的若干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也处在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改革不能停滞,改革要对历史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电力工业改革要吸取前一轮改革的经验教训,排除干扰和困难,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路径,下大决心、出大力气,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一)明确改革目标。
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建立电力市场,提供优质、廉价、安全的电力供应和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让社会公众受惠。竞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关键在于提高效率,构筑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秩序。而电力市场的完善有赖于改革的推进,当前最关键的是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二)重新划分区域电力市场。
现在的六大区域电网,在历史上按行政区划形成,区域覆盖面太大,行政色彩浓厚,省与省之间资源缺乏互补且贫富不均,电力市场缺乏活力,有的省外价格比省内高,造成资源省缺电,地方对此意见很大。建议按照合理性和发展的原则,根据市场功能、资源优化配置,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重新洗牌,重新划分区域电网。将经济水平接近、电网联系较紧的省划为一个区域,通过区域的优化,在全国形成7-8个区域电网和电力市场,打破垄断。
(三)重组电网公司。
根据我国的一次能源分布和经济布局的国情,我国需要一个坚强合理的国家级电网和多个大区域电网,作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大功率、远距离电能输送
和交换的支撑。为打破垄断,避免国家级电网公司一统到底,管生产、管经营、管人、管资产、上收下划、把区域公司管死的弊端,进行制度创新,打破长期以来只能由中央一家自上而下投资控股进行资产重组改革的思维定势,转变为由多家区域电网公司共同出资持股组建国家电网公司的模式。即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将各区域输电资产授权区域电网公司经营,在国资委资产单列,多家区域电网公司将自己的全部输电资产作为出资,共同发起组建国家电网股份公司。国家电网股份公司主要承当全国性大型电网项目和跨区联络线工程的投资和建设。
(四)大区电网公司独立,由省公司持股组建。
进一步界定省、区域电网公司的资产,由省国资委授权省电网公司经营省内输、配电资产,区域内各省电网公司将其省内输电资产出资共同发起组建区域电网股份有限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分别在国家和省国资委资产单列,各自独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区域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电力市场主体地位。
(五)一步到位,区域、省电力公司的电力调度交易机构从电网经营企业中独立出来。
电网调度是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的指挥机构,关系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和发电厂经济利益。调度交易机构从电网经营企业中独立出来,实行“三公”调度,是建立电力市场的必然要求,是发电企业的迫切意愿,当前加快电力工业的市场化进程,已是大势所趋,调度交易机构迟独立不如早独立,是作决策的时候了。
(六)输配分开,以农电体制改革和供电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动供电企业、农电企业的资产重组改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供电企业、农电企业成为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打破国家电网公司单一购买的垄断方式,为建立电力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各大、中城市供电公司可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省电网公司控股或独立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鉴于农电企业“两改一同价”以后经营困难的情况,可在划清农电资产的基础上,通过拍卖部分国有资产等方式,进行股份制改造,还清农网、城网改造的贷款债务,扭亏为盈,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七)依法推动改革。
改革两年来,除厂网分开外,其他的关键性改革步骤无人过问,改革停滞不前。发达国家的改革成功经验是先立法、后改革,根据我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只能选择边立法边改革的模式,当务之急是抓紧《电力法》的修改,明确改革主管部门及其职责,确立电力工业监管体制、电力市场框架、电力企业权
利与义务,依法推进和保障改革,使改革有推动的主导力量,使利益各方对改革有一个预期,有效避免停滞和混乱。
(八)加强电力监管。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力项目审批权、电价审批权无法到位,电监会无法承担监管责任。电力监管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现代管理方式,急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懂经济、懂法律、懂财务的高级人才,尽管《电力监管条例》已经出台,但缺乏支撑其实施的机制、体制和人才,徒法不足以自行。建议国家抓紧理顺电监会与有关政府部门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避免多头管理,从制度和机制上赋予电监会监管职能,使其真正地履行和承担监管的权利与职责。
第二篇: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最新政策分析
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最新政策分析
近日出台的《关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今年下半年已在业内已广为人知,该〈通知〉指出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将由国家计委牵头,与经贸委、财政部、国电公司等有关部门组成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这表明下一步的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将很有可能不按照原国家电力公司自己提出的“四步走”的改革方案来进行,我国电力工业改革将在更广更高的层次上来展开,在我国电力工业内打破垄断,真正引入竞争机制,将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我们估计,这种电力改革进程将会加快。那么,下一步,很有可能将原国家电力和各省市地方政府所属的电网资产,分离出来由国家来管理,在更大的网省范围内形成几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将有可能被分拆成几家。这对国电及国电系统的上市公司,也将是一个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将来将实行何种电力市场模式,电力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仍然是宝贵的,目前,国电系统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相对于国家电力的资产来讲,其规模仍然是相对较小的,大的变革或许会给这些国电上市公司,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通知》提到“地方各级政府不再相应设置电力体制改革领导机构,也不得自行制订或出台本地区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同时“除按照《意见》确定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6省(市)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律暂停执行地方政府或电力企业自行制订、实施的“竞价上网”发电调度方式。”我们认为,部分电力体制改革走的比较快的省份,受到的影响较小,由于前几年,个别省份通过对区内电力资产的整合,强化管理,发展多种经营等方式,已经积聚了实力,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在人员安置、债务问题等方面负担较轻。但对于某些正准备通过电力改革,来解决多年以来积累下来的问题的省电力公司,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所属的上市公司相应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通知》指出“为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除正常生产经营外,有关各级国有电力企业资产重组、电站出售和其他资产处置问题,将纳入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统筹考虑。目前除按国家规定程序审批的资产重组、电站出售、盘活存量项目外,停止其他任何形式的国有电力资产的流动,包括电力资产的重组、上市、转让、划拨及主业外的投资等;凡项目未经国家批准的,其已经变现所得的资金应停止使用并予以暂时冻结。”
我们理解,各级国有电力资产,是指除了国家电力的所属的电力资产之外,各地方政府投资的电厂,也应该包括在内。这一项政策对目前的电力上市的资产重组,将有较大的影响。国家出台这样的规定,我们估计,这与前期各地的电力改革有很大的关系,某些地方电力出于地方集团利益的考虑,为避免国家将原统配电厂直接划拨出去,采取了通过出售、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来套现。同时,国家电力公司也采取了,把分布在各地方的优质电厂,向国家电力集中的作法。这些行为,应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此〈通知〉应该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台的。
〈通知〉中指“目前除按国家规定程序审批的资产重组、电站出售、盘活存量项目外,停止其他任何形式的国有电力资产的流动,包括电力资产的重组、上市、转让、划拨及主业外的投资等。”这对某些已经完成资产重组申报立项的电力企业影响较小,而对某项只提出了策划方案,但没有申报立项的电力企业,将受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家对国有电力资产的流动将严格的限制。不过,我们认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趋向的电力资产的重组,仍会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比如,涉及到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工程、实现水电的流域开发等的有关电力资产的重组。同时,我们认为,目前暂时的冻结,是
下一步大变革的前奏,电力上市公司,将会因为下一步电力体制变革而带来更大的商机。附:
《关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10-31)
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电力工业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经国务院同意,199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办发[1998]146号,以下简称《意见》)。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下一步继续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以下简体电力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根据目前改革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国务院决定对已经开展的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为做好此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电力公司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由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制订,报国务院审批。地方各级政府不再相应设置电力体制改革领导机构,也不得自行制订或出台本地区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二、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继续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将电力局(公司)现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并接受其指导与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均不设立电力专业管理部门。
三、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除按照《意见》确定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6省(市)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律暂停执行地方政府或电力企业自行制订、实施的“竞价上网”发电调度方式。已经进行试点的6省(市)电力公司,在新的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前,可以继续在原试验电量的范围内进行竞价上网发电调度。有关省为实体的试点范围暂不扩大,尚未进行的一律暂停。
关于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实现“两改一同价”的工作,仍按《意见》的精神继续进行。
四、为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电力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及其他电力企业要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服从调度,切实保证电力企业日常生产和各级电网的安全运行。
五、为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除正常生产经营外,有关各级国有电力企业资产重组、电站出售和其他资产处置问题,将纳入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统筹考虑。目前除按国家规定程序审批的资产重组、电站出售、盘活存量项目外,停止其他任何形式的国有电力资产的流动,包括电力资产的重组、上市、转让、划拨及主业外的投资等;凡项目未经国家批准的,其已经变现所得的资金应停止使用并予以暂时冻结。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顾全大局,统一认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电力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对因玩忽职守,给国家电力资产造成损失或酿成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水管体制改革建议
水管体制改革建议
刘海滨
一、存在问题
水管单位因为体制不顺、“两费”没有保障、政府公共财政未给予支持,难以对水管单位人员定财政编制,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也无法落实,水管体制改革的真正目的难以实现。
由于“两费”不到位,水费成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水价标准低、水费收取难是制约水管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灌溉水价因为长期处于不合理的低水平,水费收入不足以补偿运行管理成本,近年更因为收费手段缺乏,造成水费收取率不足50%,导致了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生存困难。水管单位因为经费短缺、入不敷出,以致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大部分职工因为不能及时领取工资,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季节性待岗外出打工,以解决基本生活费用。但这些方法还是难以维持生计,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因为经费短缺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工程失修失管、渠系建筑物老化破损、渠系水利用率大为降低,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灌区面积日益萎缩、灌区效益低下等恶性循环。
二、建议
水管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政府公共政策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调整。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涉及国计民生,其承担的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都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是明确的政府行为。既然绝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那么管理单位就应该享受公共事
业单位的同等待遇。其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和水利维修养护经费应该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支出,这是国家水管体制改革的根本精神和真正目的。
第四篇: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 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客观上是层层下放的办学权力,扭曲成了层层下放的办学责任。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的10多年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和负担完全落在县、乡、村三级。村一级没有财政,乡一级是各级财政中最弱的一级,县级财政也大多是“吃饭财政”。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经费筹措能力相对最强,但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最小。这种财力与责任不一致、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不合理的状况,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3、教育配置不均等加剧
(1)区域配置的不均等
从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配置的不公平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教育财政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等。首先,地区之间的不均等。2000年,上海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2756元),河南省最低(261元);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海市最高(448元),陕西省最低(不足9元)。绝对差异分别达到了10倍和49倍!
教育经费和教学条件的巨大差距,使入学率特别是教育质量必然产生巨大差距。我国各地的经济状况十分不平衡,人均GNP在地区间的差距较大。所以,把义务教育的投资支出全部下划到地方财政,必然造成比较悬殊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2)资源配置的不均等
教育资源应优先配置初等教育,但现行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没有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大量学龄儿童失学与高校毕业生大量失业并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恶化;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重读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4、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衍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质量监控问题,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弯路。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影响到家庭与社会的稳定。2011届毕业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全国就业的499万学生中,就业满意度不到50%,有70万人处于“低就业”状态,大学生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二、对完善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些建议
1、加大投入,调整结构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我国人均GDP1998年已经超过了800美元,现已超过了1000美元,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28%,可见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太低。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刻不容缓。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确定标准办学水平和实行职位轮岗的做法,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育承担兜底责任。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得到保证,以法律的形式强化教育投入总量。其次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品”,应由政府无差别均等地提供,承担其全部和最终的责任。对于中、高等教育,因其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利益原则,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分担,以政府为主渠道,以补助和贷款的方式给予支持。最后,公共财政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直接资金补助,对城市“外来人口”的子女应和当地户籍孩子一样,就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平等竞争和录取。
2、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教育财政法规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对教育财政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做出规定,或是规定得很不具体。应修订现行有关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首先,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原则,并在分配方法中提出具体要求。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偏向发达地区的倾向,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有限。发达地区本来地方财力就大大高于落后地区,又在中央的补助资金中得到更多,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级财政资金的分配机制,保证财政体制的公平与透明。其次,要改变现行财政与教育部门权力过大、财政资金分配不透明的状况。要对公立学校学费的制定程序进行规范,学费属于公共服务收费,应该由物价部门向社会公布实施。再次,要在财政、教育部门的法规中,明确规定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如明确在公共财政体制中,教育经费支出是政府必须保证的公共支出,保证教育经费的供应主要是财政部门的责任,而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和负担是政府的职责;规定保证贫困学生得到必要的资助是政府的职责,等等。
3、建立公平公正的资源配置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运用教育而不是税收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就是注重利用通过给低收入者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的相应教育机会来治贫,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产能力。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需要强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作后盾。机会平等的最低要求是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机会,这是人人平等的起点。
针对教育投入,应借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经验,首先重点倾向基础教育,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分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以保证国民接受大体相同的基础教育,体现公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才逐渐增加对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投入。为保证公共教育经费在公立学校之间的公平分配,应该建立公共教育经费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审核、批准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方案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还要建立并严格执行教育财务制度,明确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财政权限和责任。
4、保证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十分宝贵,在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不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把关关,就是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就必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观;二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又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三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可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向就业者转变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未来教育体制改革建议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
钱学森先生一直十分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每提到科技要发展、祖国要强大时,就必然提到教育要革新、人才要培养。2005年7月30日,他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他所强调的杰出人才,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和发明创造的人才和帅才,他认为科学精神的灵魂就是创新。
今年夏天当他又见到温总理时,虽然他已97岁高龄,心中想说的话很多,但主要牵挂的还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因为他深深地感到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青年”。当今,科技和教育将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因素。钱学森希望办好大成智慧教育,改革教育制度,缩短学制,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呼唤。
大成智慧教育的方案
如何尽快提高人们的智能和品德,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钱学森几十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着力探索与思考的重大课题。他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凝聚着无限关爱与希望。他认为这是件大事,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当年研制、发射“两弹一星”。
他所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新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大成智慧学”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在于“大成智慧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总体设计,群策群力,科学而创造性地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
1997年春,钱学森在对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哲学与科学技术以及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等进行综合思考以后,更为明确与全面地阐述了“大成智慧”的实质与核心。他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整体(形象)思维与细部组装向整体(逻辑)思维合用;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哲学也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钱学森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考虑得十分具体。他认为,中国人很聪明、又勤奋、能吃苦,只要制度合理、教育得法、组织得好、具备一定条件,就没有什么高科技难关是攻不下来的,“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一例。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已有很大进步,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全国来看,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应该说仍严重滞后。需要高度重视,好好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也要认真吸取旧中国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以及国外值得借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强调,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速见成效。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新的科技革命、社会革命相继到来,整个社会结构都会发生变革,我们在制订教育方针时,一定要向前看,像邓小平要求的那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注全球性、国际化的教育标准,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充实教育的内容。尽快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经费。
为解决师资难的问题,钱学森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包括下岗、退休的)有经验、有学识的人,都来当教师或兼职教师,也要竭力创造宽松、民主而优越的环境,吸引外国的高科技人才和我们的出国留学生,共同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最新鲜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的实践经验,不失时机地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能够使人终身受教育的教育体系,以适应信息社会逐渐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高科技、高效管理、职能变换等快速发展的要求。
20多年来,钱学森在采撷时代精华、探索“大成智慧学”的同时,曾反复设计21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结合自己和同学在北京师大附小、北京师大附中、上海交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院校受教育和成长过程的亲身体验,吸收了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科学工作者对教育心理学、脑科学研究和实验的成果和感悟,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和文章,希望能够缩短学制,充分挖掘和发挥少年儿童的潜力,着重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的能力。
仅从1993年10月7日钱学森给我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未来教育方案的大致设想和希望办好大成智慧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殷切之情。他写道:“我在这几天又在想中国21世纪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东西不够了;是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18岁的硕士,但什么样的硕士?现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学的硕士。具体讲:①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②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这样的人是全才。我们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伟人,走到19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20世纪40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结合的萌芽。到21世纪我们又回到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了;但有一个不同: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
“大致可以作为下面这几段教育:
①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4岁到12岁,是打基础。
②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12岁到17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③后1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
“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这个大胆设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艺复兴‟呵!”
大成智慧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按照钱老的想法,集的对象主要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或称人类知识体系)中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还有体系外围的前科学知识库,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所以,钱学森特别强调大成智慧硕士要“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人类知识的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类的智慧。
20世纪80年代,钱老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不单是研究一个个的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这些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些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钱学森认真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趋势,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建立起一个开放复杂的人类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目前暂时分为11个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个体系不仅结构在发展,内容也在充实,还会不断有新的科学部门涌现。因此,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以至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钱学森曾在1994年4月1日对我说:“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大家都敞开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都在于此。所以,我们不能闭塞。”他也时常强调,我们掌握的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由此,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更自觉地将专业课、非专业课、实验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工、文、艺等有关各科合理地安排进行,打开过去各门科学技术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狭隘界限,使学生易于触类旁通,获得广博的知识,逐步走近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和规律性认识,形成全新的理念,学会从总体上、大跨度地、综合性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理论和规律,以便能够广开思路,系统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近来,钱学森还特别强调:“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或许可以说,大成智慧与创新思维也来自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荡漾于人类知识海洋里的学问,既有认识客观世界的,也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纵向结构上,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都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比较间接地联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划分略有不同)。
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钱学森曾说:“人首先要认识客观世界,才能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所以,钱学森赋予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涵义,实际上体现了科学与技术原本就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性。例如,在自然科学部门中,物理学、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数学属基础科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学属技术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电力工程属应用技术。又如,在行为科学中包括教育、道德和法,其中教育学、伦理学、法理学等属行为科学的基础科学;教育系统工程、道德系统工程、法治系统工程等,有些内容属技术科学层次,有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方法,可能要属于应用技术层次。但这三个层次的知识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
科学技术三层次的区分,便于我们在进行大成智慧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与安排,使理论易于联系实际,培养出有高度智慧又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也便于我们迅速明确某个学科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于找到薄弱层次和新的科技生长点,打开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钱学森调到国防科工委,主管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学校要进行教育改革,他根据自己当时熟悉的科技领域,建议在国防科技大学所设置的八个系的专业就是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它们是:
一系:力学与应用力学;二系:核物理与物理工程;三系: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四系:电子学与电子工程;五系:化学与应用化学;六系:计算机理论与工程;七系:数学与系统工程;八系:仪器与仪器设计。
钱学森主张每一个专业都应是理与工的结合,课程设置既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又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专业不要分得太细,否则学生将来适应能力差。要想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尽快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就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还要注意教育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有机地、合理地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有些专业还可采用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特别尊重和提炼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精神财富。在人类知识体系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有大量一时还不能纳入体系中的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古往今来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认知、初步的哲学思考以及点滴的实践经验、不成文的实际感受、直觉、顿悟、灵感、潜意识、能工巧匠的手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甚至梦境等等,这些都是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瑰宝。
这些无数的瑰宝流动、变化很快,云蒸霞蔚,有的只是一闪念,转瞬即逝,仿佛没有什么逻辑,但在我们头脑中有,归根结底也是实践的产物,通过人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在实践中反复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可以逐渐将其中有价值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使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智慧不断丰富与发展,这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历史长河,烟波浩荡,永不停息。它是科学知识和艺术创新的源泉,是我们终身都需要认真学习、积淀,注意汲取、历练的宝贵精神财富。
哲学与科学技术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人认识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科学,它的宇宙观(包括科学观、发展观)、人生观、方法论,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人类知识体系的建构、发展以及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历程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钱学森50年来一直强调科学家和年轻人要掌握科学的哲学。
记得1956年初,他刚刚回到祖国不久,有记者访问他说:“您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钱学森略微沉思一下说:“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当然,这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和方法论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后来,钱学森在参与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和探索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过程中,逐渐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三个层次之上,又揭示出了一个层次,就是各学科的哲学概括。这是通向整个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它们是: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的历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史唯物论;数学科学的数学哲学;系统科学的系统论;思维科学的认识论;人体科学的人天观;军事科学的军事哲学;行为科学的人学;地理科学的地理哲学;建筑科学的建筑哲学;文艺理论的美学等等。
钱学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科学技术整个体系的最高层次,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它决不是独立于现代科学技术之外的,它是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全部科学技术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就是全部科学技术。”钱学森又结合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的一切实践的概括”。可见,它的内容更加丰富而科学,不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了。
早在1978年,钱学森就强调:“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先着眼于那11架桥梁,然后再考虑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
各门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其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也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从钱老的下列几例可见一斑:
他根据当前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在人们观察和研究宇宙时惯用的“宇观”、“宏观”、“微观”之外,又提出“胀观”与“渺观”。为从各个层次上研究和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打开了通道。这个统一而多层次的宇宙观,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了更为深入的科学论证。
他关于科技革命必然引起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乃至文化革命的社会历史观;关于现代中国的三次社会革命论;关于世界社会形态等理论;以及关于要特别重视研究国际间军事和政治的斗争、要特别重视研究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来发展经济的“金融经济学”等观念,都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为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他倡导的系统科学,是从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各种复杂系统的结构、层次、功能、性质等侧面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特别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强调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从整体上观察和解决问题,以及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建立总体设计部等,都是进行高层次系统管理和科学民主决策的现代理念和最佳方法,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与发展。
他倡导的思维科学,是研究人脑通过思维活动,怎样处理从客观世界获得的信息的科学。侧重于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设备与技术,通过人——机结合以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自觉地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因而,使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而且应看到,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补充、更新、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高峰离不开理论思维,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与哲学将更加相互交融、相辅而行。
需要教育年轻一代头脑不能僵化、机械、教条,或仅仅耽于虚无缥缈的幻想,要逐渐树立起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努力将经验——科学技术——哲学综合集成起来。使“大成智慧”不断集成出新,在哲学思想、领导艺术和科学决策上抢占制高点,赢得竞争的胜利;让人类追求和平、发展、和谐、幸福的崇高理想影响全世界!
而对复杂性事物有可能及时正确认识与决策的智慧与素质,是人脑所特有的。当然,谁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要靠崇高的品德和情感;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也就是要靠掌握大成智慧。这是单独依靠计算机,所永远望尘莫及的。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20世纪最具创造性才智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马克思也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人非草木,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在进行学习、从事工作、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总会怀着各种各样的兴趣、情感、目的和梦想,构成其行为的动力。即便有计算机辅助,也会有成功,有失败,结果各异。
这就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提出了担负起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品德、爱国热忱和科学精神等的重要任务。从认识上、心灵上,引领青少年走进崇高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以便日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毫不畏惧,自觉地从爱国、自强、团结、奉献、求真、务实等的热情和愿望中,激发出无尽的才智和力量,逐渐磨砺成为庸中佼佼,铁中铮铮的栋梁之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艺结合起来的重要目的。
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硕士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大成智慧教育的丰富内涵。“(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三点要求,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要求大成智慧学硕士在思维结构中应具备如下三个层次:
一是知识层:它是由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及体系中已纳入和尚未纳入体系的知识与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离开了各种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要素,也就无所谓思维。这些要素与从人—机结合的信息网络中检索出来的信息融通在一起,互相激发、碰撞、渗透、综合……是思维得以活跃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培育大成智慧的土壤。一般说来,知识层越深厚、越坚实、越丰富、越广阔,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可能越高。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二是情感层:它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意识、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等等因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思维对象的选择、思维的动力、思维的效率与活力等,大体都受它们的影响与控制。钱学森认为,“科学就是追求真理。”伟大的科学精神、崇高的品德、高度的爱国热忱、集体主义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往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穷力量。而理、工、文、艺结合起来,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又能会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将会使人们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威力。
三是智慧层:它是以知识层和情感层的整体融合为基础的,是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观、人—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等基本要素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有机地建构在一起的。是思维结构中最深刻、最复杂、最富于哲理的层次。这个层次的构筑要求:主要是“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灵活有效地汲取、运用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与经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集古今中外知识之大成,获得大成智慧与创造的灵感,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大成智慧教育将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总之,钱学森要求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培养青年人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维结构和内涵,为青年人思想的奔放驰骋提供一个广阔而科学的天地。有了这样思想文化基础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进入任何一个专业工作都可以,改行也毫无困难,处处可以乘风破浪,他们既是全才,又是专家,是全与专辩证统一的人才;也将是全面发展的一代帅才、将才,新世纪的主人、“新的人类”。
揭开智慧之谜,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何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人才,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各有奇招。多年来,钱学森一直主张逐步实行大成智慧教育,要理、工、文、艺相结合,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齐发展。并强调利用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至教学内容的改革,开
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
展电化教育、网络教育,组成人—机结合的教育系统工程。让人们都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有效率。
他曾说:“信息革命的一个与前几次产业革命不同之处似在于直接提高人的智能”,后来他具体解释说:“信息革命的主要影响在于,它把人脑记忆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从前有个词,叫„皓首穷经‟,就是说要读一辈子的书,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不必了,都在计算机中存着,只要你学会操作办法,去查就是了。怎么查?那就用我们过去说的科学技术体系,按这个体系去找。这一套东西有两个方面的启发:一是自古就有培养„神童‟的说法,但在怎么培养的问题上,各说各的,并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今天有了信息革命这套东西,在培养„神童‟问题上就有了一个可操作的路线,这就是我说的大成智慧教育。二是生产的社会变化问题。从前人类的社会生产,体力劳动是主要的,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少,就是到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信息革命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体力劳动会逐渐减少,而脑力劳动会逐渐增加,所占比重会超过体力劳动。即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要有脑力劳动。所以,人类的劳动将重点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能够提供这样的社会条件。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搞的这种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