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春季学期影视批评课程学习指导
2008年春季学期《影视批评》课程学习指导
一、总体要求
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影视批评作为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影视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创作构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推动和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各种影视批评方法论为我们分析影视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工具,并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为我们理解电影电视中的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创造性的影视批评具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它对推动和形成特定的影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对影视批评的方法论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本课程所重点介绍和示范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影评写作,而是基于现代电影理论基础和背景的影片精读和分析。本课程的每一章节都重点介绍一种电影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一部影片的细读来展示对这一理论方法的运用;旨在通过理论化影评写作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现代电影理论的主要脉络,在批评实践中获得对电影叙事、电影语言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看好电影,同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电影批评理论对这些影片进行分析,争取在感性经验之上获得理论化的洞见。要认真学习“语言学转向”之后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为电影批评打好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认真研
读教材和课件,注意老师是如何运用这些批评方法进行具体的文本解读和个案分析的。
二、重点、难点
本课程各部分的知识重点及难点如下:
一、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分析:《小鞋子》
1、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
2、伊朗电影与《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3、叙事.表意.修辞
二、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1、“电影作者论”及其矛盾
2、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3、《蓝色》:主题与色彩
4、生命与死亡的变奏
三、叙事学理论与世俗神话:《第五元素》
1、叙事学的基本分析类型
2、叙事范式与批评实践
3、类型的变奏与类型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银幕之梦:《香草天空》
1、梦.释梦与电影
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3、《香草天空》与梦的套层结构
4、男性的噩梦与成长故事
五、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
1、“镜像”理论与第二电影符号学
2、爱情故事或自我寓言
3、记忆的埋葬与钩沉
4、结局与结语
六、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1、意识形态.政治.社会
2、《阿甘正传》:成功而及时的神话
3、重写的历史与讲述神话的年代
七、第三世界寓言与荒诞诗行:《黑板》
1、“第三世界理论”的前提
2、《黑板》的寓言
3、寓言的寓言
八、对影片《人.鬼.情》和《霸王别姬》的个案分析
1、《人.鬼.情》的女性主题,自抉与缺失,拯救的出演与失落
2、《霸王别姬》的历史写作,男人、女人与人生故事
3、暴力迷宫
三、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哲学和理论思维,不要硬记概念,而要理清现代电影理论的主要脉络,如果要对现代电影理论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做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以下几部著作: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戴锦华《镜与世俗神
话——影片精读十八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李道新《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史》,陆弘石 舒晓鸣著,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批评面面观》,Tim Bymater Thomas Sobchack著,李显立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西方电影艺术史略》,张专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平时的学习中,为了强化阅读和学习效果,可以尝试练习写作简短的学习本课后的心得体会。同学们可以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在网院上的课程论坛进行讨论,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巩固和强化知识。
第二篇:2009年春季学期《影视批评》课程作业
2009年春季学期《影视批评》课程作业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即以零分处理!!
1.观摩电影《霸王别姬》,并以这部电影为例,谈谈电影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关系,并结合具体事例探讨中国影视艺术在这方面的现状。请以此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1000字左右。论文要注意围绕中心论题加以评述,并注意结合作品。鼓励提出有独创性的观点,不必拘泥于教材的观点。
2.观摩电影《阿甘正传》,结合自己的观看体会和心得,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论文要注意围绕中心论题加以评述,并注意结合作品。鼓励提出有独创性的观点,不必拘泥于教材的观点。
作业具体要求:
1.各自通过各种途径观摩这两部电影,鼓励在课程论坛上交流自己的观看体会和心得,讨论作业的写法,小论文的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2.论文主要考察同学们影视批评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影视批评理论分析影视文本的能力,包括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论文不要求同学们有高深的理论水平和完美的文字表达,形式可以灵活,心得、体会、随感等都可以,不必拘泥于论文的形式,主要注重自己对影视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去观看,去体会,去写作,要求结合自己日常的学习经历和阅读体验来写;
3.不要抄袭、剽窃任何网上或其它现成资料,自己写作,一旦发现,即以作弊论处;
4.引用的数据、观点等,要注明资料出处,如某个杂志的某篇文章,作者及年月日等,或某部著作、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及页码;网络上的文章权威性不够,最好不要直接引用,如果非要引用(比如知名学者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也要注明网址出处;
5.论述要有理有据,不能光下结论没有证明。提出的观点要和对作品的分析结合起来,做到自圆其说;
6.按时提交。作业开始提交时间为2月16日,截止时间为6月1日。逾期未交者后果自负。
第三篇:影视批评[定稿]
《影视批评》(第二版)期末综合练习题2 V7 _
一、填空题1、1895 年12月28日,在 法 国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由 路易*卢米埃尔 兄弟摄制的《 火车进站 》等影片。这一天被电影史学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 无声 电影时代的开始。5 h-@
42、中国电影诞生于 1905 年。
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 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则是 1913 年摄制的《 难夫难妻 》。
4、一般认为,1927 年 美 国摄制并公映的影片《 爵士歌王 》是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1929年拍摄的《 纽约之光 》才可以称为是一部完全的有声片。(o& ^%
5、我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是 1931 年摄制的《 歌女红牡丹 》。
6、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是 1935 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 浮华世界 》。直到二十世纪 60 年代初期,彩色影片才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3 p3 o7、电影大踏步进入计算机和数字技术时代是在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后。著名影片有《 阿甘正传 》、《 真实的谎言 》、《 侏罗纪公园 》和《 玩具总动员 》等。4 }8 J8、1936 年11月2日,英 国广播公司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
9、美 国于 1954 年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10、1958 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北京电视台 开始实验播出,同年6月15日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 一口菜饼子 》,我国电视艺术从此诞生。5 s' P-
11、影视艺术的巨大社会影响,可以为 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和 巨大的负面影响 等几个方面。' k: I:
12、二十世纪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教材提到的有《 偷自行车的人 》和《 罗马11时
》,而当时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则是《 一江春水向东流 》和《 八千里路云和月 》等。4 F, P-
13、谢晋导演的著名影片有《 天云山传奇 》、《 牧马人 》《 高山下的花环 》和《 芙蓉镇 》等。7 N% d814、纪实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教材中提到的主要有美国影片《 克莱默夫妇 》、《 普通人 》、《 金色池塘 》和《 母女情深 》等;悲喜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教材中提到的主要有前苏联影片《 命运的嘲弄
》、《 办公室的故事
》和《 两个人的车站 》,被称为“ 爱情三部曲
”;抒情诗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教材中提到的有日本影片《 绝唱 》和《 远山的呼唤 》等。
15、美国最富有特色的类型电影是“ 西部片 ”。其第一部是《 火车大劫案 》。' H916、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的著名影片有《 罗生门 》和《 影子武士 》等。1 X)x17、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优秀影片有《 锡鼓
》、《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和《 莉莉&;玛莲 》等。1 P+
18、我国新时期电影中,较好地把民族性和国际性统一起来的影片,教材中提到的主要有《 黄土地 》和《 红高梁 》。
19、影视艺术的两大类片是 娱乐片 和
艺术片。20、娱乐片包括 喜剧片、惊险片、武打片、科幻片 等。
21、影视艺术的创作流程一般要经历 前期筹备、正式拍摄 和 后期制作 三个阶段。
22、影视文学剧本又称“ 脚本 ”,而分镜头剧本又称“ 导演剧本 ”或“ 导演工作台本”。* T,23、正式拍摄也称为 实拍 阶段。
24、剪辑 被称为是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第三次创作”。' j0 w# f:
25、编剧在设计台词时要遵循的四个原则是 个性化原则、生活化原则、简练化原则
和 动作化原则。
26、影视作品常见的叙事结构有 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式结构 和 扁平式结构。
27、影视剧本的改编方法主要有 节选式改编、创造性改编、浓缩式改编 和 取材式改编 四种。
28、影视画面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再现性 和 表现性。
29、影视画面主要是通过摄影机的镜头拍摄记录下来的,对影像效果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 景别、焦距、运动 和 角度。0 u$ 30、景别主要分为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 和 特写。* |
31、一般来说,为了展示场面和环境,电影可以比较频繁地使用远景和 全景
镜头,而电视剧由于受到一定的限制则很少使用,往往以“近景特写 ”镜头为基本叙事镜头。
32、人们通常将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称为 标准镜头、短焦距镜头 和 长焦距镜头。
33、运动镜头包括 推、拉、摇、移 和 跟 等五种基本形式。
34、人们一般将镜头角度分为平视镜头、俯视镜头 和 仰视镜头 三种类型。: d7 m' p;z35、影视画面最重要的造型元素包括 图、光 和
色。
36、影视作品的构图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 主体、陪体 和 环境。2 X*
37、影视构图的基本原则有四条,即 叙事性原则、表意性原则、修辞性原则 和 整体性原则。;k
38、从质量上看,光可以分为 柔光 和 硬光,在表现欢快、自然、明亮的气氛和情绪时,一般采用 柔光 处理,而表现紧张、恐惧和焦虑等氛围时则往往使用 硬光。
39、根据光的照明度的不同,可以被划分为 强光 和 弱光,用来表现压抑的或悲剧性的氛围时,一般用 弱光。: P8 40、第一部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彩色影片是意大利影片《 红色沙漠 》。
42、色彩配置比较好的我国电影,教材中提到的是《 黄土地 》和《 红色 》。
43、色调处理比较好的我国影片,教材中提到的有《 红高梁 》、《 寒夜 》和《 开国大典 》。(|“
44、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分为人声、音响 和 音乐 三个部分。
45、影视作品中的人声主要由 对话、独白 和 旁白 组成46、影视艺术中音响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音响还原逼真感、音响刻画人物、音响表达情思 和 音响创造空间。
47、影视艺术中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抒发感情、参与叙事、展现环境 和 创造节奏。
48、蒙太奇的功能主要有 叙述故事、表达情感、阐述思想 和
创造风格。
49、蒙太奇的类型主要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 和 重复蒙太奇 三种。
50、长镜头的三个美学优势是 叙述的完整性、表意的丰富性 和 画面的开放性。
51、前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的创立和发展者是 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 和 普多夫金 等。其中 普多夫金 和 爱森斯坦 代表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最高成就。
52、库里肖夫最著名的电影实验被命名为“ 库里肖夫效应 ”。
53、爱森斯坦所拍摄的影片《 罢工 》和《 战舰波将金号 》为其奠定了世界电影史上的大师地位。他首次提出了“ 理性蒙太奇”的概念。
54、著名的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场面“敖德萨台阶”出自 爱森斯坦 拍摄的影片《 战舰波将金号 》中。.i)T0
55、前苏联电影《母亲》的导演是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普多夫金。4 ]* f-Y1 g56、《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其导演是 罗西里尼,57、《精疲力竭》及《四百下》的导演分别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是 戈达尔 和 特吕弗。!?.e3 O258、《广岛之恋》的导演是 雷乃。
59、伯格曼的电影代表作品是《 第七封印 》和《 野草莓 》。(《处女泉》、《假面》)* `)X0 _ S60、《八部半》和《奇遇》分别是 费里尼 和 安东尼奥尼 的电影代表作之一。
61、新德国电影的几位代表人物是 亚历山大•克鲁格、福尔科•施隆多夫、维尔格•赫尔尔措格、约姆•文德斯 和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62、《铁皮鼓》、《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的导演分别是 福尔科•施隆多夫 和 维尔格•赫尔措格。
63、被称为“德国女性四部曲”的四部影片是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导演的《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 莉莉•玛莲 》、《 洛拉 》和《 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 》。64、鲍特的电影代表作是《 火车大劫案 》。
65、格里菲斯拍摄的两部最著名的巨片是《 从鹰巢中救出的人 》和《 一个国家的诞生 》。& N/ R;66、一般来说,我们比较熟悉的类型片有12种,即 西部片、喜剧片、犯罪片、科幻片、歌舞片、战争片、爱情片、伦理片、动作片、灾难片、儿童片、恐怖片。67、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部片中最杰出的作品是 约翰•福特 导演的《 关山飞渡 》。
67、美国第一部歌舞片是《 爵士歌王 》。-v% E68、创造了流浪汉查利形象的喜剧大师是 卓别林,他的最重要的电影作品有《 淘金记 》《 城市之光 》、《 摩登时代 》、《 大独裁者 》和《 凡尔杜先生 》等。
69、英国导演中有“悬念大师”之称的是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70、奥逊•威尔斯 导演的影片《 公民凯恩 》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 H/ ].l(71、亚洲最早输入电影的国家是 日本。
72、日本最早的电影以 风光片、时事资料片 和 舞台剧记录片 为主73、日本电影《罗生门》的导演是 黑泽明。1 j74、今日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是 中国。75、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灯影戏传入欧洲,著名电影学家 萨杜尔 将这类灯影戏称为“ 电影的前驱 ”。' h76、1896年8月晚,在中国电影发祥地上海首先出现了当时称为“西洋影戏”的《 马房失火 》等十余部电影短片。
77、奠定中国电影起始点的是1905年由京剧泰斗 谭鑫培 主演的《 定军山 》中“请缨”“舞刀”等片断。
78、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 1913 年由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编导的《 难夫难妻 》。' P' M.E79、有关影戏理论的代表作有侯曜编写的《 影戏剧本作法 》和徐卓呆编译的《 影戏学 》等。
80、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1932 年前后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81、左翼电影成熟期的一部优秀代表作是《 马路天使 》。882、抗战后两部最著名的电影是《 一江春水向东流 》和《 八千里路云和月 》。
83、中国第一部具有史诗气派的电影是《 南征北战 》。84、谢晋 导演的电影《天云山传奇》第一次在银幕上运用悲剧样式深刻反映了自“反右”斗争以来,我国政治生活中由于极“左”路线盛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p9 F/ E4 U*85、一般认为,受新时期起始电影理论探讨的直接影响,80年代前半期的电影创作经历了三次艺术创新的浪潮,即“ 形式美学 ”“ 纪实美学 ”和“ 影像美学 ”。86、吴贻弓导演的电影《 城南旧事 》被誉为“散文电影”的精品。# A5 I' u” j'87、由 陈凯歌执导、张艺谋 担任摄影的《 黄土地 》面世后,在国内外影坛引起很大震动,成为“第五代导演”投石问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88、《 开国大典 》是80年代以来具有史诗品格的电影代表作。
89、1982年左右,台湾四位新锐导演联袂创作《 光阴的故事 》,以一种前卫的姿态掀起了台湾“新电影运动”。1 s9 }90、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影坛在演艺方面的“二林二秦”指的是 林青霞、林凤娇、秦汉 和 秦祥林。
91、电视艺术的四个基本特点是 兼容性、即时性、参与性 和 日常性接受。
92、电视观众的日常性接受方式,包括习惯性收看、随意性收看、闲暇性收看 等。
93、一般将电视剧分为 电视小品、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等。“ B4 k2 k 94、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 初创与停滞期 阶段、国产电视剧发展期 阶段、国产电视剧成熟期 阶段。;T4 s6 X95、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是 《一口菜饼子》,新时期第一部国产电视剧是 《三家亲》。)96、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主要包括 综合栏目 和 综艺晚会 两大类型。# 97、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是 综艺晚会。
98、不少人认为,中国第一部电视记录片是
1958年摄制的 《首都人民庆祝建国九周年》。
99、影视作品的开头多种多样,最富有活力的当属“ 引人入胜 ”。” y0 e;100、本教材介绍的影视艺术批评类型主要有 社会学批评、结构学批评 和 审美批评。其中人们最为常用的批评是 审美批评。
残存的温情 ——《罗生门》影评
故事其实是简单的。一对夫妇从森林里经过,一阵夏日的凉风吹开女人的面纱,让在路旁歇息的京里大盗多襄丸色心大起,决心要得到这个女子。但当时的他并不想杀死女子的丈夫。于是他尾随这对夫妻,并设下骗局将丈夫骗到僻处绑起来。当他回到那女人身边告诉她她丈夫被毒蛇咬了,女人脸上担忧的神色让他妒火中烧。他把女人也带到男人被捆的地方,当着丈夫的面强暴了女人。在男权极度发展的古代日本社会,女人就面临了选择哪一个男人的问题,故事的疑惑也由这里产生,最后的结果是丈夫被杀死,女人在一座尼姑庵里被发现,而多襄丸也因为喝溪水中毒被发现而送上了公堂。
电影里其实是包含了双重叙述者。第一层是在罗生门的破庙里,那个愁苦又壮硕的中年男子。他的叙述里又包括了在公堂上女人、多襄丸、以及女巫代表的死者的叙述。就在这几个主角的讲述中,电影的主题得以凸现。每个人所描摹的真相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讲述时候的表情都是那么真挚,让人不可怀疑。
所有人的讲述完成之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以相对明显的角度被揭示。影片中的聆听者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主题一次次的被他提到。“人这种东西么,对自己本身都不肯坦白的东西多着呢。”从这里看来,似乎故事中叙述者们并没有刻意的撒谎,他们似乎连自己的心都蒙骗了,自然而然的讲出了自己认为的真相。人性的懦弱就从这里得以凸显。对于损害到自身的东西,我们本能的就将其屏蔽掉了,根本不用经过大脑的选择。而这种屏蔽一定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无庸置疑。这种利益,既是现实中的,又是满足自我的。比如多襄丸的风流侠盗,女人的标准妇人、丈夫的可以对妻子掌握生杀大权的大丈夫形象、还有中年男人从女人嘴里说出的理想男人。这些都是他们深藏在心中的渴望,通过这一次的叙述,得到了满足。
聆听者似乎是一个对人世看得相当透彻的入世之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豁达的纯恶之人,他深信人不可信任,连弃婴御寒的衣物都要扒走。在场的和尚陷入了相当大的痛苦之中,“可是,像方才这样的可怕事儿,还是破天荒头一遭呢。”在当时罗生门的破庙中,三个人代表了人的三种简单分类。善,恶,中间。那个聆听者离开了,始终都带着恶。而和尚是柔弱的善者,对于世风日下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中间的那位中年男子摇摆不定,他苦恼也正是这个不知归向哪边的问题。他从死者身上取走了那把“值几文钱”的短刀,但是被聆听者揭穿时并没有否认,由此可知他还是彷徨的。最后他选择将那弃婴抱回家抚养,似乎可以看做他选择了善皈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对世间残存的一点点温情所抱有的希望吧。
一个人的流放
----电影《钢琴家》 The Pianist 的影评:
除了战争,和战争背后那些人类灵魂中最龌龊的思想(劣等民族、种族灭绝、殖民和暴政),还有什么能让一个钢琴家变成废墟里流窜的老鼠?然而作为一个音乐家和犹太人,他没有因此丧失起码的尊严。
钢琴家,他最好的一次钢琴演奏,不是在战后的波兰电台,不是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甚至也不是他在避难所那次惊心动魄的空弹,而是在废墟般的空城华沙,为那个纳粹军官的弹奏。我很想知道那支曲子的名字,因为它大大升华了这部电影。
开始的节奏非常缓慢,很低沉,甚至有些颤抖,但又像是在低声倾诉。慢慢的,节奏加快,越来越快,像泣不成声,又像是在控诉,非常急迫……这不是一个犹太人对一个纳粹军官的控诉,它是整个的弱小而尊严的犹太民族对纳粹暴政的控诉,是人类对荒诞的战争暴行的控诉。
这可能是第一次,我真正理解了音乐的力量。
整部电影,导演都在控制情绪,就像波兰斯基自己说的那样——“你看不到导演的痕迹”,除了这里,废墟中钢琴演奏,借音乐把电影推向了高潮。就是在这种对谴责和批判极度的克制之中,在这种对是非观念极其含蓄的表达之中,波兰斯基重现了真实的二战犹太史,这和斯皮尔伯格先入为主的宣泄相比显然胜出一筹。说实话,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斯皮尔伯格对纳粹暴行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煽情,一种炫耀,缺少感情投入。
影片后半部分的主体是钢琴家在波兰朋友和抵抗组织的帮助下潜伏在波兰,并最终获救的经历。这一段,尤其是在他的歌唱家朋友离开波兰以后,他无论是在外部环境中,还是在心灵上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放者。求生的本能让这个幸运儿一次次躲过死神的追赶,但是他躲不掉孤独,无边无际的孤独,那是我们任何不曾经历那场战争的人无法体会的感觉。在战争中,一个普通人,没有革命理想,没有亲人和朋友,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支撑他的,就只能是活下去的本能。
这是一次人性的流放,而这人性的流放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
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叶问》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也是甄子丹对自己电影创作与表演风格的一次重要突破。
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文艺精神类影片,动作部分只是起到一种表现与衬托叶问宗师个人修为之思想精神的辅助作用。叶师傅的对武术技术与精神的专业追求,对家人与周围所有人的尊重与博爱,不卑不亢,与自身武功一样能做到收放自如地待人接物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都很好地再现了一个技术与精神俱修的武术宗师的完美形象。
特别是他与家人忍饥挨饿之时,为了不给厂里已人满为患、举步维艰的办厂朋友增加负担,他婉拒了朋友吃饭、做股东的邀请;自力更生做苦力。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对家人与周围人始终关心如一,为他人考虑,谦虚亲切,没有半点宗师架子。
他再怎么饥饿困难,饿死也绝对不会为半斗米与人(特别是侵略者)比武,但同时他对为米而去与日本人比武的国人,又有着宽广的胸怀,劝导无果后他也能体谅、尊重别人的决定,因为他知道他们都是内心正直善良的普通国人。当武痴林一去无消息后,他义无返顾地前去探听情况,当眼看日军的残暴后,他内心真正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从谦和的体内爆发了!以一敌十,不是为了十袋米,而是为了给国人乡亲与朋友报仇与雪耻,为了将那袋浸透武师鲜血的米带回给他的家人。因为他知道那袋米与日本侵略者无关,那是一袋真正属于那位武师朋友的米!
我被叶问的武德与人品气节所深深感动,看了电影后我得到一个启示:练武即练心。其实具体选择什么武术种类用于修炼并不重要,最重要与关键的是:它是否在带给你健康身体的同时还让你的心灵拥有——正直、善良充满爱心的为人品格,有理有节的正确处世之道。
平淡地出场,既没有在危机时刻跳出来一脚踢倒反派然后摆个潇洒POSE的豪气,也没有在练功场上出现个背影就可以肃杀一切的冷峻。有的仅仅是吃饭,和老婆孩子一起吃饭。就算是有人找上门来比武,也只是淡淡地说:抱歉,您来的不是时候...我正在吃饭。吃饭,这是陪老婆陪孩子的时间,就算是来比武,也不能耽误这个时间。一个武者啊!一个武者温柔的一面。
平淡一直贯穿在整个电影开端的部分,平淡地邀请来衅者
一起吃饭,平淡地饭后喝茶抽烟,随后是平淡却领对方心服口服地点到为止。这平淡里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智慧,生活的大智慧。
樊少皇等人的出现算是在这平静的湖面激荡一些小小的涟漪,接着,智慧的力量去抚平,之后还是平淡。小片警领一帮子人来拜师,叶问只是淡淡地说我不收徒弟。把大门关上,再淡淡地对片警说:你惹出来的麻烦,你自己去搞定。只是这平淡,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却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日军侵华了。
此时,电影在这部分整个失去色彩,唯有一抹灰暗。那段历史是灰暗的,在那段历史中的 人想五颜六色起来都不可能。就像叶问对他妻子说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好没用。
也许,他只想简简单单的和妻儿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哪怕别人说自己没志气,也无所谓。不是吗?宁愿借钱给朋友开厂子,也不愿意入股;看着好友要去接受日军武士的挑战,还劝人家不要多事。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嫌他窝囊吧,一代宗师?
是啊,看整个剧情,一直到最后,叶问总是被逼迫着才站出来的。这让接受了那么多年英雄主义教育的 我们,多少有点不能接受,英雄总是主动出击的,至少你也要有主动出击的思想啊。
但是,这就是叶问,他是水,温柔,但不要忘记了,水是会沸腾的!为了给好友报仇,他沸腾了,一口气狂P了十个日本武士; 当三个日军来到他家并且要对他妻子侵犯的时候,他窝囊了么?没有,瞬间放倒了他们; 最后面对日本军官的挑战和恐吓,他同样沸腾了,于是招招见血,式式摧骨,要了对方的命。这就是叶问,一个兼具侠骨和柔情的英雄,男人的责任,兄弟的义气,民族的大义,他统统没有丢。
或许这只是影片,艺术化了的角色。如果不是叶问一手栽培了李小龙,或许我们北方人根本不会知道他的名字,也不会知道咏春拳。因为,他像水样的平淡。
看完电影我去临时抱佛脚,才知道,影片里叶问和日本军官的 比武,还有用手指的寸劲按崩左轮枪轮膛的桥段都是历史上真有过的事情。
也许,这不仅仅是电影。
《风声》
这部听起来很浪漫但宣传的很血腥的电影,但当你看过之后,你所感受到那种战争年代人们对于信仰那种追求和坚持,信仰的力量,又岂是现在在和平年代里缺乏思考的当代人可以理解的?
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叹实在太多,除了极度血腥残忍的“刑戏”和所有人都关注的“老鬼之谜”,其中对于感情的刻画也是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民族、信仰、暧昧、仇恨交织纠结的细腻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它似乎更多地强调人性,人性的光辉被无极限地放大。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的民族贡献出了民族中最为出色的头脑和灵魂,他们的殉难是主动的献祭,最终保全了我们的血脉。无论原作中的“老鬼”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李玉宁,还是电影里三代英杰的豪门之女顾晓梦,都是那么突出和优秀。
《风声》还原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的一角,那些充满暗流的角斗,一句话里似乎都隐藏着可怕的陷阱和阴谋;胜利者未必能活下来,失败者却必死无疑,人人就在那样一条癫狂的险途中努力平衡着自己的小舟,为了信仰,为了生存,不计代价。
一段沉痛的往事,诉说着无畏的革命精神,生与死似乎只是身边无所谓的小玩意,爱与恨也只能说明情感的存在,为了精神的信仰,牺牲又有何恐惧,为了革命的胜利,死又何妨!像狂风一样肆虐,似轻声一般渺小!
影片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吴志国和顾晓梦两个人争着希望牺牲自己去救赎组织的愿望。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条命,就如李宁玉对顾晓梦说的一样:难道情报比命更重要吗?但是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热血青年对于抗日救国的信仰,是选择苟且偷生和宁做亡国奴的人无法理解的。
是什么让他们无所畏惧死亡,那就是信仰的力量!当顾晓梦被抓进城堡的时候,她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活着走出城堡,当李宁玉携着一轮明月回望她的时候,她在缝补着李宁玉旗袍的摩斯密码,也在缝着自己的遗言,但选择死亡,她是开心的。那种流淌在顾晓梦嘴角的微笑,发自她内心。死亡,对她来说,是无所谓的,不能潜伏不能继续送情报,才是顾晓梦有所谓的。
对吴志国也一样,他跟随的汪精卫主席早年间也是热血青年一个,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汪精卫走向了一条和全国人民对立的道路。对于吴志国这样一个铁血救国的青年来说,只好另择信仰,选择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奋斗、牺牲。于是,他凭着钢铁一样的神经抗住了大刑,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还送出去了情报。很多人质疑导演这一个安排,但我觉得并不夸大,人有时候精神力量是强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尤其是战争时代里的热血青年,因为他们,有着常人一般没有的信仰,有着对信仰无限坚持的动力。
观《风声》,被晓梦最后的独白,所深深震撼,听她娓娓道来,一份从容,更有一份果敢与决绝。“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顾小梦的这句话,不仅让人感动,也引人深思。民族存亡之刻,多少年轻儿女,不负自己内心滚滚升腾的信念,与亲人诀别,踏上血色荆棘的不归路。它提升了影片的高度,是使影片成为经典的其中一个经典的元素,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正是影片所要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
《南京!南京!》影评
卡夫卡说,“如果一本书不能给我们猛烈一击,那么,读这样的书又有什么意思呢?”同样,有一种影片注定了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感觉不舒服,甚至心灵被猛烈一击,而《南京!南京!》就是这样的一部影片。
在《南京!南京!》中,陆川下手之狠,力度之深,劲道之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不禁喊疼,但是这样的疼值得。
影片采取了多点叙述的方式。普通士兵、国际友人、普通民众甚至日本军人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时间的轴线中娓娓道来,不凌乱不刻意,残酷、真实、直接到让人目不忍睹的地步。
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透过日本士兵角川的眼睛,观众看到南京这座城市如何在三天的时间沦为死城。一方面影片毫不吝啬的表现角川和他的队友们如何心狠手辣,任意而残暴地进行杀戮行为;另一方面影片不回避他们在面对抵抗时抱头鼠窜,会想家,甚至会有对战争的困惑,被还原成人的日本士兵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形象,他们不在简单的“脸谱化”。
这种视角变化,于是,《南京!南京!》不再是一方对一方的控诉,或者一方对一方的凶残,交战双方在一个更为客观和平等的平台上对话,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再缺失,《南京!南京》从交战双方的角度,去探讨人在战争面前表现和人和战争的关系问题。软弱,反抗,害怕、逃避,反省,这些层面都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这种复杂的关系,开头一场民间抵抗士兵和日军小巷狙击战,打得很过瘾,但是接下来的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那些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以换得难民营暂时安定的年轻女子和那些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举手投降的残军士兵;努力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而却主动像日军出卖情报,希望苟且偷生的唐秘书;……一面是贪生怕死,一面是舍生取义,恰如其分的解释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这么一个极致环境下,人是怎么面对生死的,人性的高贵和卑微在这个特殊的舞台被尽情放大,正因为各种各样的视角存在,才使这部电影变得丰满而充满了内涵。
影片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原型。就在观众对这些人物有了感情,希望他们能够活下来的时候,电影一次又一次地抹杀了这样的幻想:死不瞑目的陆剑雄,被枪决的姜老师,被抬上运尸车的小江,他们都死得突然,死得丝毫不留任何余地,事实就是如此,不要奢望他们能够活下去。甚至如果他们活下去,都是对死去的那三十万同胞的不敬重,南京没有大团圆,南京也不可能有大团圆。
如果说影片的前三分之二就像一把匕首,一下下干净利落,扎得人很疼,而影片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一把日本武士刀,看似规矩却善于暗中袭人。
影片的后半段略显舒缓,尤其是那段日本在南京城祭祀的场面,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细节之完整,让我有点窒息,就像陆川一直强调的,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这近乎狂热的授勋仪式,这被英雄般祭奠的亡者,——这种对武士道精神的继承,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游荡甚至依然扎根的最大根源。
从这个角度上,角川的反省甚至自杀只是日本士兵中极少个例,只能看做他的自我救赎,更多的日本士兵在这样的思想鼓舞下,继续扮演着充当屠杀刽子手的角色,更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被继续延续。
虽然影片中很多场景令人发指,但是陆川并不想通过这部电影激起仇恨甚至迁怒,这也不是一部电影应该承载的内容。不管是对日军的“美化”还是对屠杀的客观记录,以及表现中国民众的反抗,都是一种正视战争的宽容态度。民族的情感固然可贵,但是不能有了情感而失去理智,所有人痛恨的都不是普通的日军或民众,他们和角川、百合子一样都是棋子,无法选择自身命运。痛恨的是日本阴魂不散的军国主义,只要这样的思想依然在日本上空游荡,战争就有可能重新爆发,一个善于粉饰和掩盖历史的国家,一个至今没有正视历史和认真忏悔的国家,依然需要我们高度警惕,所以,这段历史我们就不能忘记。
永恒的经典 —— 《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斯嘉丽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女主角斯嘉丽年轻貌美,但她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自己和庄园的利益可以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但同时斯嘉丽又是勇敢、坚强,对爱情有着火一样的狂野。我想这正是吸引瑞德的地方。而男主角瑞德,则是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豪迈却时而透露着绅士风度。不同于平常爱情的爱情,注定会让人难忘。一个像风一样飘乎不定没有根的男人却深爱着一个自信残酷贪婪的女人,只有如此才能证实爱情的伟大。
女主角斯嘉丽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 她对初恋艾希利的爱是热烈的、纯洁的、执着的,但是热烈中掺杂着虚荣,执着中透着强烈的自私,越是得不到艾希利,越对他念念不忘;便她又是聪明的、勇敢的、能干的,性格中又有冷酷、贪婪的一面。争强好胜的个性导致了她三次婚姻失败的悲剧。正如影片中瑞德所说的那样:“我之所以爱你,是因为我们太像了。。”瑞德和斯嘉丽的确太像了,所以瑞德越是得不到斯嘉丽的心,就越想得到。斯嘉丽从不掩饰自己不是上等人,虽然她出身在一个上等的家庭接受淑女式的教育,但她像她的父亲,深信自己骨子里流的是爱尔兰民族的血而不是贵族的高雅。她会在吵架后,打对方的耳光,摔东西,说脏话,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情和真实 的面目。而瑞德同样也是,以走私军火起家的他,看待战争不过就是看做一个发财的机会。瑞德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眼里,南北战争还没开战,就已定出了胜负。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为也不完美的斯嘉丽付出了感动半个世纪的爱。直到瑞德被斯嘉丽伤透了心,离开后,斯嘉丽才明白与她同类的瑞德才更值得爱。斯嘉丽的爱是错位的,三次失败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证明。她一直认为自己深爱的是艾希利,一个懦弱无能、只会回忆过去的没落奴隶主,因为这个人是她的初恋,一段难以忘却的情怀。因为对艾希利错误的爱,她对瑞德始终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抗拒,就算住在大房子里,被瑞德疼爱着保护着,心里对艾希利却还难以忘却。三次婚姻失败后,斯嘉丽虽然仍然年轻美丽,但瑞德却累了,他在人生路上已经走得太疲劳、太乏味了。他可以用钱买到女人,可是却买不到心爱女人的心。尤其还是斯嘉丽那颗残酷、贪婪、自信的心。瑞德说过:我的爱已磨灭了……你固执得像一头猛犬,无论什么东西不弄到手,决不罢休。”瑞德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作第三次冒险,决定离开斯嘉丽。在饱经沧桑后瑞德发自肺腑的叹息更是萦人心怀,让人不仅与他那颗受伤而憔悴的心一同哭泣,为他那冷酷强悍外表下的脉脉温情而动容。而此时的斯嘉丽却突然明白她丢掉的灵魂不是艾希利,她苦苦追求的理想中的爱。斯嘉丽一直不知一生的真爱就在身边,在她终于明白时,蓦然回首,伊人已去。战乱总是让爱情不得其所,也许战争才是消蚀他们爱情的真正原因。“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是《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一句话,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斯嘉丽的倔强、不屈。其实瑞德又何尝不是这样?两个相像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却还想做感情中的强者,这是行不通的。
动荡的年代,对爱情的狂热追求,主人公在困难与挫折前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奋斗不息的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因为战争,爱情更变得弥足珍贵。在战火中的爱情,更让我们感动、难忘。
分镜头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经过总体构思,将未来影片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予以体现。导演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 蒙太奇来自法语,原意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等,借用到电影中有组接、构成之意。蒙太奇是电影反映现实的独特的结构方法,是电影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是电影美学的重要元素,是形成电影艺术的特性之一。其完整意思包含三点:作为电影反映现实的艺术方法——独特的形象思维的方法,即蒙太奇思维;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式,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作为电影剪辑的具体技巧与技法。蒙太奇的艺术功能主要有: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创造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空间;形成不同的节奏;组织、综合各种元素;表达寓意、创造意境。声画对位原是音乐术语,音乐作品中若干相对独立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的整体。这个概念是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文章中首次提出。指声音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个有其内在的节奏,独立发展。他们分头并进,从不同方面说出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
谈谈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结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①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结晶。其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影视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将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音响、道具、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②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人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没有一项不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声电影是在光学、电学、化学、机械学等科学应用的基础上,经过许多前人的各种实验而发明出来的;有声电影是在无线电报,无线电广播的技术进步以及摄像机、录音设备的不断完善中得以产生的;彩色电影同样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是胶片的发明。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加充分地显示出高科技手段带给影视艺术的充分想象与发展空间。
《家有儿女》电视剧
《家有儿女》是一部幽默喜剧,它真实地描写了一个重组家庭的快乐生活,而且还很逼真。
80年代之后产生的中国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结构,即使如夏东海、刘梅这样的“重组式”,也鲜有3个孩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有儿女》确实用另一种方式让现代的中国人重新回味了一次大家庭的亲情和快乐。但对电视机前的许多家长或者孩子们而言,“如果我能有一个像夏雨一样可爱的弟弟或如刘星一样聪明的哥哥”和“如果我能有一个像夏雪一样漂亮的姐姐”,或者“如果我能有一群雨雪星这样快乐的儿女”,这
样的心底波澜,或者也会是某一刻切实发出过的观后感想吧!我喜欢看《家有儿女》,也缘于剧中演员可爱,台词幽默:夏雪:我叫夏雪。夏雨:我叫夏雨。刘星:我叫下冰雹!
一种属于城市中新新人类的幽默感扑面而来,明快而跳跃的说话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们。
《家有儿女》没有再沿用将老人化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时间差”作为主打发笑引擎的旧套路,而是把搞笑制高点放在3个性格各异又都思维前卫的孩子们身上。
童心式的幽默不但让《家有儿女》的玩笑更健康活泼,而且时时会流露更多的新鲜气息,更让本剧比之前的众多家庭情景喜剧都减了不少灰色调子妙趣横 生!(贫嘴),突出的只有一个词:可爱。这个部电视剧值得一看,它开心幽默,妙趣横生!
《武林外传》当身边女同事都热衷于韩剧,沉浸于男女主人公缠绵情感,时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时,我却对《武林外传》乐此不疲,不时为剧中搞笑情节而捧腹大笑。
许多人不解,认为自己年龄不适合看此剧。其实自己也承认这是部无厘头的闹剧,但恰恰是因为这种轻松的风格,吸引了自己的眼球。
《武林外传》讲述了一群江湖儿女在同福客栈生活的种种趣事和经历。他们身着古代服饰,说着现代时髦的词汇,再加上时而英语、时而地方话的搞笑大杂烩,让人眼前一亮,荒诞不已。
自己并不太注重片中情节的合理,也不在意片中时空的颠倒,反正一天工作劳累之余,能看到放松自己身心的影片就行。
《武林外传》的剧情恰恰符合自己的欣赏水平,一是它的不连贯性,每集都有一个独立故事,让人不必担心因漏看一集而影响下集的内容,免除了一种更多期待值;第二,虽说荒诞,其实也是嘲讽当今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以一种调侃轻松的方式反映出来。如惠兰因一时沉迷于菜刀门,让人联想起生活中各种害人的传销,象这样以古讽今的情节,在剧中经常出现,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第三,语言丰富,演员表演自然真实。每集故事情节简单,但是人物的语言却很丰富。郭芙蓉的口头禅“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虽然语法上不伦不类,不过令人捧腹,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有演员们对自身人物的理解,恰到好处,表演起来真实自然活灵活现;第四,剧中温暖的人情味,让人如沐春风。虽说平日伙计间总有些小矛盾和误会,不过不管是谁遇到了困难,遭受不幸,大家便不计前嫌,同心协力,全心全力帮助对方走出困境,这种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的人字结构,久久温暖着电视机前的自己。
以上种种理由,足够让自己每晚安静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武林外传》音乐的响起。
第四篇:2012年春季学期知识产权法课程学习指导
2012年春季学期知识产权法课程学习指导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旨在使同学们掌握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基本构成,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适当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部分,了解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及执法现状,另外适当介绍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了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现状。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知识产权制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出法律依据以及相关见解。作为非法律专业同学,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能够了解信息工作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应用相关法律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材为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法学试用教材,《知识产权法》,张平,北京大学法学院远程教育办公室组编,2004年8月。课件为北京大学周庆山老师的教学视频。在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在线系统中,提供了课件点播功能。本门课程的课件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点击本课的名称—知识产权法即可找到。
教学内容以课件为主。课件中的内容结构与教材(张平编著,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法学院远程教育办公室组编,2004年8月)中的内容安排大体上一致:课件中第一至五章分别对应教材中的导论、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和第四篇,课件第六章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这部分内容对应于教材中的导论第四节、第十、十四、二十六章。至于教材中的第二十七章是关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保护,在课件中并入了第五章第九节。教材中最后一章涉及到植物新品种的保护问题,在课件中没有体现,不作为本课程关注的重点,考试和课程作业亦不以此为考察范围,仅供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参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发现课件与教材在某些观点上有出入,以课件为准,有疑问通过文字答疑区或语音答疑时
间进行提问,由老师进行解答。
四、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材与课件关系紧密,课件是教材重要知识点的浓缩和再现,因此建议大家在上课之前,先根据教材提前进行预习,从而能够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在课后应该及时理解和复习老师在课程中讲授的内容,并及时完成作业。
另外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法律专业内容,因此可以根据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相关法学基础书籍,以帮助理解和掌握老师在课堂中讲解的重要知识点。最后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产权法内容和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
章节重点内容提示:
课件第一章 知识产权法概述(教材导论)学习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
1、知识产权的种类(课件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导论);
2、知识产权的特性(课件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导论); 第二节:知识产权法概述
1、知识产权法的地位和渊源(了解即可,课件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导论);
2、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课件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导论)。课件第二章 专利法(教材第一篇)学习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专利制度概述
1.基本概念,专利法的特点(教材第一章)2.对中国专利制度的评价(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专利权客体
1.专利的种类(教材第三章第一节)2.授予专利的条件(教材第三章第二节)3.专利保护的排除客体(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第三节:专利权主体(教材第四章)第四节:专利权的取得
1.专利申请原则(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2.权利生效、保护期限和终止(教材第五章第四节)3.专利的复审(教材第六章第一节)4.专利权的无效(教材第六章第二节)第五节: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教材第七章)第六节:专利权的保护(教材第八章)课件第三章 商标法 学习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商标法概述(教材第十一章)1.基本概念(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二节:商标权的主体和客体
1.商标权主体(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
2.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教材第十二章第二节)3.商标权的客体(教材第十二章第三节)4.商标与邻接标志(教材第十二章第四节)第三节:商标注册的申请及审核 1.申请原则(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2.申请日的确定(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3.优先权(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
4.商标注册的审查与核准(教材第十三章第二节)5.商标权的期限、续展及终止(教材第十三章第三节)6.商标权的争议、撤销和注销(教材第十三章第四节)第四节:商标权的使用
1.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教材第十三章第五节)2.商标权的转移(教材第十三章第五节)第五节:商标权的保护
1.商标权保护范围(教材第十四章第一节)2.驰名商标的保护(教材第十四章第二节)3.商标权限制(教材第十四章第三节)
4.商标侵权的种类和认定(教材第十四章第四节)课件第四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学习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教材第十五章第一、二、三、四节)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与客体(教材第十五章第五节)第三节: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教材第十五章第六节)第四节: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教材第十六章第一至六节)第五节: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教材第十六章第七节)课件第五章 著作权法 学习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著作权法概述(教材第十七章); 第二节: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教材第十八章);
1、著作权法的保护客体和排除客体;
第三节:著作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教材第十九章); 第四节:著作权的内容(教材第二十章)第五节:邻接权(教材第二十一章)
1、邻接权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第六节:著作权与邻接权的限制(教材第二十二章); 第七节:著作权的取得与保护
1、著作权的取得(教材第二十三章第一节);
2、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教材第二十三章第二节);
3、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及其原则(教材第二十三章第三节);
4、著作权侵权责任(教材第二十三章第四节); 第八节: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教材第二十四章); 第九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保护(教材第二十七章); 第十节:著作权的管理
1.著作权的集体管理(教材第二十五章第二节)课件第六章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学习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概述(教材导论第四节)
1、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现状;
第二节:专利权的国际保护(教材第十章)
1、TRIPs协议
2、专利合作条约(PCT)
3、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第三节:商标权的国际保护(教材第十四章第六节)
1、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2、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
3、尼斯协定
第四节:著作权的国际保护(教材第二十六章)
1、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2、世界版权公约;
3、保护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
本课程的学习与考试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各章的重点知识需要大家灵活掌握,希望各位同学在这几章的学习中多加注意。
附:《知识产权法》课程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知识产权法学(第二版),吴汉东、刘剑文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张平,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3.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马海群,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知识产权法,郭寿康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5.版权法(修订版),郑成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知识产权研究,郑成思主编,各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7.知识产权文丛,郑成思主编,各期,中国方正出版社 参考期刊:
1、《知识产权》杂志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主办
2、《专利法研究》(每年一期国家知识产权局法规司主办)
3、《著作权》杂志 国家版权保护中心主办
4、《中华商标》杂志 中华商标协会主办
5、《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主办
6、《科技与法律》杂志 中国科技法学会主办
7、《电子知识产权》杂志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主办
8、《中国知识产权报》 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 参考网站:
1、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律导航知识产权法:
http://
第五篇:影视批评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影视既是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
2、《 牧马人》的导演是
3、一般来说,电视为了展示场面和环境,更多地使用
4、乔治·梅里爱是
5、电视剧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导演是
7、表演艺术中“表现派”是以法国演员
8、有声电影中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称为蒙太奇。
9、情绪节奏是
指。
10、“样板戏电影”的模式是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巴赞极力推崇电影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是因为(D)
A、具有巨大的票房B、首创了蒙太奇手法
C、第一次表现凯恩形象D、运用了纵深镜头技巧
2、电视剧《秋白之死》属于(B)
A、电视小品B、电视单本剧C、电视连续剧D、电视系列剧
3、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口菜饼子)
A、《一口菜饼子》B、《搬家》C、《红色的火焰》D、《谁是姑爷》
4、下列电影中哪一部属于“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优秀影片(《锡鼓》)
A、《花言巧语的人》B、《枪击钢琴师》C、《 红色沙漠》D、《锡鼓》
5、中国80年代前半期的电影创作第三次艺术创新浪潮是(D)
A、反思美学B、纪实美学C、形式美学D、影像美学
6、《黄土地》的导演是(陈凯歌)
A、陈凯歌B、张艺谋C、谢晋D、姜文
7、第一次在银幕上运用悲剧样式深刻反映了自“反右”斗争以来,我国政治生活中由于极“左”路线盛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影片是(B)
A、《老井》 B、《天云山传奇》 C、《阳光灿烂的日子》D、《一江春水向东流》
8、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哪一年前后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B)
A、1905B、1978C、1949D、19329、被萧伯纳誉为“电影业造就的唯一天才”的是(C)?
A、伯格曼B、黑泽明C、卓别林D、王家卫
10、“卡里加里博士”是(B)
A、德国表现主义电影B、法国新浪潮电影C、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导演
D、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
三、名词解释题
1、长镜头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 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2、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 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3、列举6部“张艺谋电影”
1、红高粱
2、大红灯笼高高挂
3、有话好好说
4、我的父亲母亲
5、满城尽带黄金甲
6、幸福时光
7、一个都不能少
8、秋菊大官司
9、菊豆
10、十面埋伏
4、电视专题片
关于电视专题片,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5、电视剧的观赏性特征
四、论述题
1、简析影视作品的运动性以及判断运动性的标准。
影视作品的运动性指的是影视作品视觉内容的变化及其特点,包括客体运动、主体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和蒙太奇运动。
判断标准: 首先是中心思想(关于什么主题),然后是背景(这件作品的起源),人物形象(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还有艺术表现力(情节怎么样,····)
2、试以《音乐之声》为例分析音乐在影视片中的作用。
音乐是影视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影视片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要的作用。以更好的衬托出影视片需要表现的内容。也可以起反讽的作用, 对推动情节和揭示 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五、写作题
请就所规定的必看影视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篇影评。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可以从某一角度论述,但注意不能复述情
节。
霸王别姬
观后感:
霸王别姬的惨烈故事和悲壮主题,即是在这样的撕心裂肺的哮叫中展开的。通《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通过对具体的影像进程的铺以及视听语言的具体逻辑、和包括文学手段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所着力传达出的影片内在的人文主题,同那首“英雄歌”所透射出来的根本旨韵,恰
恰是一脉相承、难言伯仲的。人生的苍凉,人性的多舛,人道的悲壮,人本的无奈,在经由任何一种讲述方式所呈现出来的英雄末路的故事里,均是殊途同归的。这正使得影片《霸王别姬》在呈现历史与人本的复杂延宕方面,获得了异常广泛的涵盖力和代表性。电影的主题超越了电影本身,并且产生了一种深邃的极具外延张力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却都具有着相同的悲剧体现——那就是个体的倾力外延同大的时代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停滞、沉闷、压抑的特征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剧烈冲突。这样的冲突使得悲剧的主人公们面临的选择非此即彼,充满着悲壮的嚎啸和淋漓的鲜血。同时也使得“英雄末路”的主题不仅具有强烈的人性内在张力,而且充满了富于时代特征的戏剧性紧张感——更使得“英雄的故事”最终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和文化的诉说。
影片《霸王别姬》在创作风格的本质上是非写实的,因此不可能象纪传片那样对主人公的人生历程进行写实主义式的照单全收。影片《霸王别姬》欲借对生命历程的写意性描述来状写人性的无奈和苍凉。诚然,结合特定主人公的经历,影片这样做在另外的意义上想体现的价值:渗透于生命历程中的灿烂与辉煌是如何归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