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蒙——观《毒吻》有感(第8周)
观《毒吻》有感
昨天和同学聊天,谈到以后中国一定是生命力最顽强的国家,同学说:“你看看我们有多么的厉害,喝着毒奶粉,吃着红心鸡蛋,吃着用地沟油炒的带有瘦肉精的肉,呼吸着PM2.5的空气,现在又整出了禽流感,生活中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各种毒,自己人给自己人下毒,那叫做锻炼国民的抵抗力。等着吧!过不了几十年就只有中国人还顽强的活着,因为中国人已经百毒不侵了。”我静静地听着,觉得这虽然有些荒唐却也不无道理,思绪开始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回转。
朋友的话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那时自己虽然还小,不懂电影的内在含义,但是电影的内容还是让我记忆深刻,电影的名字叫《毒吻》。我几乎在一秒之内就记起了电影的大概内容,因为这部电影在开始的时候描述的都是一个孩子的悲惨遭遇,略带有一点恐怖的氛围,所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极其的刺激,再加上对里面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的同情,让我在过了十年之后还能记起电影的大致情节。经过与同学的交流,我突然发现其实以前看的那部电影似乎有另一种含义,不仅仅是小时候的同情和好奇,其中的“毒”让我有了不同的思考,于是我决定再重新看一看十年前看过的那部电影《毒吻》。我在搜索中找到了这部电影,网络似乎也给这样一部很老的电影留了生存的空间,或许是它还有点价值吧!现在网上将其定义为爱情片和惊悚片,或许也在试图迎合大众的口味。电影描述了一家生活在工厂附近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小男孩,不幸的是他妈妈在亲了他之后就无缘无故地死了,他的爸爸一个人带着他,但是在一次给他喂奶的时候,喝了一口奶就妙明其妙地也死了。医院里有一位市长的女儿,她也是一名医生,就收养了这个孩子,但是孩子到了市长家里之后,由于用吃剩的奶喂鹦鹉,结果鹦鹉也死了,市长家里的猫也死了。更奇怪的是,这个孩子每到打雷下雨的时候就会奇怪地长大几岁,还会犯一种很吓人的病,牙齿都会暴起来。在经过诊断后才知道,他身上带有剧毒,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毒性会增强,他还患有巨人症,每逢雷雨交加就会疯狂地增长。请了很多的外国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他们都说这是上帝的意思,无法改变了。市长一家人虽然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却也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帮他,他身上的毒并没有对他自己有任何的反映,但是却对周围的一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凡是他所碰到的东西,必将是毒性十足,触人畜皆死,草木皆枯。而无辜的孩子也
因此失去了一切平常人应有的幸福,他的性情也随着他的长大变得越来越古怪。后来有一天他逃了出来,逃到山里一个女孩家,她家人看他挺可怜,就让他住下了。他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女孩后,女孩问他有没有把自己身上的毒用水洗掉,他说自己在水缸里洗,但怎么也洗不掉。女孩把他带到河边,告诉他在河里洗就能洗掉。他下去河里后,天气突然又打雷闪电了,河里的水滚了起来,河里的鱼全部都死了。他上岸后,和那个女孩接吻,结果女孩也死了。这时全副武装的军警在到处找他了,他抱起女孩的尸体上了山,最终他在绝望的怒吼声中被闪电击中,无影无踪„„
电影看完之后,我似乎更加清晰地知道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这是一部献给环境保护日的电影,它是在1992年上映的,显然只比我小一岁,我也是在它上映后的十年才看到的,它的剧情没有现在电影的惊心动魄,它简单中带有一种沉闷。如果和现在的电影比起来,它不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无论怎样,当时的电影工作者毕竟在以创新求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现在看来,《毒吻》是很普通的一部电影,可在20多年前,像《毒吻》那样运用荒诞片形式处理环保题材,大胆运用新的手法,展开奇异的想象,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启发我们的电影编导不囿于旧有的题材和思维定势,敢于突破类型的限制,使电影的多样化更上一个台阶。
到这里,我们该好好深思一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这样一个孩子本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但是他不能,简单的爱情放在眼前,却连个拥抱都不能给,就算那个女孩用生命来换给他一个吻,但是现实还是残酷地摧毁了这一切,他的遭遇是人类强加给他的,是人类的所作所为激怒了上帝,他要惩罚人类,而受害者才刚刚从他开始。看老电影不是我的习惯,我也总在追求所有新的事物,可是我越是追求,越觉得自己迷茫,我们大家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却总是离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远,我们忽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又在谈幸福,我们答应给孩子的幸福,却给了他们什么呢?如果有一天中国人都百毒不侵了,那么这个世界还会留下什么呢?禽流感来了,地震来了,可是亲人走了。作为现代的人类,我们再也不是上帝的宠儿,我们要学会知趣一点,不要总报着人类可以征服大自然的想法去生活,这种想法是愚蠢的,因为地震一次又一次的来袭,我们控制不了,流感来了一次又一次,我们也控制不了,海啸来了,龙卷风来
了,洪水来了,干旱来了,我都征服不了。我们是需要大自然的磨练呢?还是需要大自然的恩惠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你说呢?
刘蒙
2013/4/26
第二篇:观《死亡之吻》有感
观《死亡之吻》有感
不让毒品进学校,不让毒品进家庭,不让毒品进社区。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事情。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死亡之吻》,看完后,这部电影很耐人寻味,使我久久回味,思索。
这部电影描述了戒毒医生丁亚兰,毒队长鲁百民这对夫妻,为了挽救崔巧云,李英杰等青少年所经受的曲折历程。并以血泪事实警示人们:要远离毒品。说到毒品,有K粉,摇头丸,冰毒等,品种多得数不胜数。我们中国现有的吸毒人员竟有74万人!现在还在逐步上升。青少年是最主要的受害者,因为有许多青少年不了解毒品的危害,再加上好奇心强,而且毒品贩子也是奸诈狡猾,三言两语就把青少年勾了过去,吸上了第一口。从此,那些青少年一天不见毒品就不舒服,便也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电影中的崔巧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她吸上第一口时,以后就不能自拔了。她被细心的戒毒医生丁亚兰看见了,赶紧把她送进医院。在医院里的她没了毒品,痛不欲生,想到了自杀。但是,在戒毒医生丁亚兰和护士的精心照顾下,戒了毒品,走上了正路。后来,戒毒医生丁亚兰为了帮助鲁百民,自己做了实验品,吸了一口海洛因。虽然帮助了鲁百民,但也害了自己。她开始了吸毒生涯,当中虽然戒过几次毒,也成功了,但她还是抵挡不住毒品的诱惑,让毒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在最后的时刻,她终于觉悟了,写了封后悔书。
愿我们人人做到远离毒品,不要与死亡之吻擦肩而过。
第三篇:观刘丽丽事迹报告有感
观《刘丽丽事迹报告》有感
一位与自己同龄的青年女教师,还处在人生的美好年龄,却承受了常人没有承受过的苦难。而她却依然和我们一样正常去工作,她的工作甚至比我们中的有些人做的还要好,因为她的付出要远远超越我们每个人。她,就是静海县王口中学担任地理的教师——刘丽丽。
刚刚工作了一年的的刘丽丽老师,在2010年暑假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在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时候,她却做出要继续回学校教课的决定。就这样刘丽丽老师又回到了三尺讲台,带病坚持工作至今。
看了刘丽丽老师的事迹报告,我感慨很深:
感慨她对生活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病魔,她没有被吓倒,而是比任何人都先坚强起来,重拾生活,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感慨她对工作的执着。她全然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坚持严于律己,从不迟到,从不耽误一节课,克服自身困难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查资料、写教案、备课;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讲究教学的方法模式。
感慨她对学生的爱。她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常常和学生讲道理,谈学习的重要性,课后培优补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她常常和学生谈人生,通过合适的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感慨她对理想的坚持,感慨她为人处事的态度……
刘丽丽老师能做到这些,除了她本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外,更是源自她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这是作为新教
师的我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
爱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热爱学生,只有这样,自己才会不断努力地去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自己的责任心才会更强,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才会更大。
爱是双向的,师生之间也一样。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真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是可以完全体会到的。这种爱可以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的仰慕和爱戴,从而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爱又可以作为教师工作的催化剂,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就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卸下自己的心理防线,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心里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这将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就不会对教育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上取得的一切成功都是基于这种师爱,离开了师爱,一切教育的方法、技巧都是徒劳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怀有深情的爱、无私的爱、平等的爱,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热爱学生,教师应做到: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应该向刘丽丽老师去学习,学习她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她坚强的意志,学习她惊人的毅力,学习她对理想的坚持,学习她对工作的执着,学习她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我以后一定要以她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观刘丽丽事迹有感1
观刘丽丽事迹有感
昨天晚上我观看了刘丽丽的感人事迹,心里很受感动,2009年6月,刘丽丽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同年9月带着人生美好的理想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在静海县王口中学担任地理教师。但命运的天平没有偏向这个可爱的女孩。2010年的一天,刘丽丽像往常一样,非常阳光地站在高一、三班的讲台上讲课。可就在那天板书时,她感觉身体很不舒服,特别累。当时也没太在意,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暑假期间,刘丽丽在父亲的陪同下去了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24岁,一切才刚刚开始,谁能经得起如此打击呢?一家人顿时陷入悲痛之中。
通过刘老师的事迹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爱学生。真诚、无私、心贴心地去爱学生。虽然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知不觉中却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做一个好老师,只有业务的精与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爱,是对学生的爱。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对学生的“爱”,是不是真正地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了?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去化解他们心中的隔膜,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去学习。我想只有学生感受到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除了一颗爱学生的心,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更为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责任感应从自身做起,没教育的辛苦就没有教育的幸福,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对学生负责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责任二字,说的轻松,做到不易,持之以恒更不容易。我认为责任心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是这平日里的点点滴滴汇成了刘丽丽无私的爱,也正是这点点滴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刘老师的爱。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这是刘丽丽老师给我的启示,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以快乐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努力做到最好。我想“师德”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教师的职业就是爱与责任的融合,朴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也道出了所有老师的责任。
第五篇:观刘媛媛演讲后有感
观刘媛媛演讲后有感
江上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每个时代都会造就不同的人才,对于现今这个时代来讲,当人们对90后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追潮流,赶时尚并且比较拜金。加上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间有些被家长娇生惯养,不通情达理,其实这只是一些自认为比他们理性痴长几岁人的一种片面看法而已。要知道,不管人们对90后有些所作所为看不惯,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主宰这个世界。
最近有一则视频很火,是一位北大才女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第二季》中的一次演讲《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什么》,堪称经典,如——
“现实生活是一种很神奇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尊重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会名利双收,于是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就经常有那些看着很有经验的前辈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跟你说‘年轻人你还不懂’我想问的是我们年轻人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总有一天银行行长会是90后,企业家会是90后,当全社会都被九零后占领的时候,我想问你们九零后们,大家想把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将来再是有那些人跟你说‘年轻人你不要看不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这是候你就应该像个真正的勇士一样直面他,你告诉他‘我跟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一时间让所人耳目一新。刘媛媛的演讲无疑击中中国社会弊端,自然,很多人看了刘媛媛的演讲后,都感到心中有愧,因为正当人们千方百计的去算计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的时候,作为90后的刘媛媛喊出来了“他们要改变这个社会”。有人说刘媛媛的演讲虽然精彩,但她还太年轻,不懂这个社会,而且社会也绝对不能容忍她这样的人生存,但我们不要忘了,正是有刘媛媛这样的人存在,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中国才不断地向社会文明迈进!刘媛媛的演讲,在当今的的中国,都是不多见的,因为大家都相信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而刘媛媛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她有这样的理想,那是时代之幸,也是中国之幸!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物质金钱腐败渗入,连一丁点理想也都给磨灭了,因此,从这位北大才女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因此,当父辈都老去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望那时能双肩挑起中国的希望,不要再走中国曾有的错误脚步,改变中国,给世界一个惊喜!
刘媛媛的演讲,让整个中国沉默,那是因为在中国,有很多人都是她演讲中的可恶之人,比如腐败份子,比如为利益摧眉折腰;比如弄虚作假欺骗广大民众的人,而刘媛媛的演讲无疑来说是刺痛他们的神经,但谁也不敢反驳,只是沉默以对。
刘媛媛不仅是北大的骄傲,更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她是一个富足的人,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她不会去关注那些不平等的事,不去抱怨,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刘媛媛的霸气就在于她现在有勇气说出:如果你有勇气去改变社会,那么你的一生就是一个斗士的一生,太凶猛,太魄力,太霸道的一句话,这句话击败了99.9%的人。
看到了刘媛媛的演讲,激动,认同,霸气,甚至是尊敬,那种在台上的意气风发,不是随手掂来的一篇讲稿,她的房间肯定有一个书柜,她肯定会坚持写文章,他肯定会经常和不同的人聊人生。外在的东西是可以练习,内在的东西只能靠自己。
她总说一句话:“原来我也可以”,对此,我想说:“其实我们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