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堰市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最终版]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堰市教育技术中心
十堰市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组织机构得到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建成了以“十堰教育信息网”门户网站为龙头、乡镇中心学校为终端的教育网站集群,为十堰教育系统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整体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公文传递、信息发布、公共服务、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功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我市于2004年 2月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办公室等相关科室和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教育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局办公室牵头组织办公自动化建设工作,基教科组织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教育技术中心(十堰教育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政务公开、信息发布、公共服务等。市直教育各单位明确分管领导,配备管理人员。各县市区教育局按照统一要求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为了推动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的通知》,对全市教育系统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首先,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机关干部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并率先垂范,在局机关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和应用信息化的氛围。
近年来,我们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机关干部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力地推动了机关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为了配合机关局域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启动,我们于2005年3月下旬分期分批对各单位负责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和维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范围为:局机关各科室;各县(市、区)教育局;直属单位(学校);张湾、茅箭、白浪、武当山四区区属学校。同时,市教育局安排机关办公室负责人和技术中心负责网络技术的同志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培训。其次,举办网络管理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城区学校及县市区教育网站网络管理员进行了网络技术应用和安全管理的培训,提高了网络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再次,随着“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在我市的广泛应用,市教育局加强了学籍管理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分区域先后集中举办培训班共20余期,培训学籍管理原600余人,并利用网络搭建QQ 群交流平台,进行网上培训和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一系列培训,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正式启用和电子政务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员和技术准备。
三、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市教育局专门印发了《十堰市教育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普通用户使用手册》,规范机关干部学习和使用OA系统。2005年3月又出台了《十堰市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平台维护和管理办法》,对平台的功能定位、职能分工、维护办法和管理考核措施作了详细的规定,在制度上为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发挥全市教育系统互联网主平台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对上传信息严格把关,建立和健全了信息采编、审核和上传及网络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责任到人,对上传的信息统一纳入到整个十堰教育系统信息工作考核中。市教育局还
制定了《十堰市教育局机关网络运行管理规定》,对网络功能定位、适用规范、维护职责提出了要求,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自2001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以来,在国家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两千万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作为十堰教育上网工程的十堰网络中心和县(市)网络中心。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我市所有中小学校都接入市县两级教育信息网,全面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为全市教育政务系统提供了软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实现全市教育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电子政务向深层次发展,实现网上办公和政务公开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效果
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是目的。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我们超前规划,稳步实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十堰教育实际、又体现信息化内在规律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一是抓好十堰教育信息网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门户网站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十堰教育信息网成为我市教育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是市教育局推进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型机关,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十堰教育信息网作为十堰教育的门户网站,于2002年4月正式开通并运行以来,在政务信息发布、教师网上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获得了我市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开了一扇明亮的窗。2007年,十堰教育信息网在全市“双十佳网站”评选中,因其在政务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方便人民群众,提高政务效能,发挥网站功能等方面成绩显著,被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评为十堰市“十佳机关网站”。
多年来,十堰教育信息网为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十堰教育信息网实时发布反映十堰市和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育信息14644条、向社会发布群众所关心的教育政策、法规和热点问题2000余条、教育局文件750份,利用教育信息网向社会发布招考教师、职称评聘等公告信息38个。及时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对广大群众所关心的教育工作热点及时采集发布。为保证中考招生公开、公平、公正,按照市教育局工作部署,我们在网上实施了“阳光招生”工程,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程序、咨询服务、录取结果、投诉举报等公开。2007年,我们及时采集并在第一时间里发布的高中考信息728篇,并且开展了网上答疑、中考查询、高考分数查询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十堰教育信息主平台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公众互动功能,以网络化手段构造全新的政府机关工作模式,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最近,我们又在十堰教育信息网建立了《十堰市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把与群众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事项分门别类设置栏目,如机构职能、领导名录与分工、工作制度、网上咨询投诉、行政许可项目、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业务工作等全部发布网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现在,十堰教育信息网日均访问量近万次,其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二是积极搭建机关局域网,并在全省教育系统率先全面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2005年3月,我们在十堰教育信息网开辟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涵盖了公文流转、公共信息、文件数据库查询、个人事务、内部邮件和系统管理等多项功能模块。构建了上联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下通10个县市区教育局和近30个市直教育单位,横向联
通15个机关科室的办公自动化网络体系。经过大半年的试运行,我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系统,并于2005年9月在全省教育系统率先全面正式运用。实践证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公文的印制和信息传递、会议通知管理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办事效率。2007年初,办公自动化网络体系全面铺开,实现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至所辖乡镇、村小的公文传递和信息共享。同时31所中职学校也加入到电子政务管理体系。2007年3月,系统升级,新旧系统并行使用,同时收发文件。仅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顺利启用新版办公自动化系统。新系统使用更方便,功能更强大,安全性能更强。公文、便函、通知、消息的传递更为及时、准确、畅通。截止到2007年底,办公系统正式运行近三年来共流转和处理各种文件、教育信息3000余件,发布各类通知700余条,其它信息上万条,接收省教育厅、局机关各科室、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教育单位文件1700余件。全市教育系统各单位形成了较强的办公自动化意识,所有文件均从系统中传递,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改进了办公方式。
三是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2005年10月,我市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历经两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十堰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招生考试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学业考试成绩分析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以“十堰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得到全面应用。至此,我市的基础教育管理系统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构建成功。基础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我市信息化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提高决策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加强执政能力、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手段。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走在了全省教育系统前列,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几年来,我们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增强对电子政务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整体规划,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保障安全”的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逐步形成全市教育系统各单位互联互通、公文交换、资源共享、协同办公的基础网络平台。三是进一步建设好十堰教育的门户网站――十堰教育信息网,集中开发一批面向公众的应用系统,着力增强网站的互动服务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政府为民服务的窗口和桥梁。四是加快电子档案建设步伐,促进全市教育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档案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电子政务工作需要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我们相信,在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的电子政务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调查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调查
从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出,衡量一个国家电子政府的发展程度,可以参考该国电子政务的实施情况,包括电子政务的业务种类、业务覆盖面、使用人群、信息系统数量等等。从电子政务的各项数据,可以反映出电子政府的现状,并且找到未来的方向。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08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排名中,北欧国家包揽前三名,中国排名第65。这是联合国自2002年以来发布的第四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报告全称为《2008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从电子政务到整合治理》。报告从电子政务准备度和公众电子化参与度两方面对联合国192个会员国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对比。
(1)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是复合指标,包括网站准备度指标、基础设施准备度指标和人
力资本准备度指标。
网站准备度指标。网站准备度指标2008同样建立在“5阶段模型”之上,阶段层次越高,在网站准备度指标的排名越高。评估网站的五阶段电子政务发展模型是:萌芽阶段(Emerging),提高阶段(Enhanced),互动阶段(Interactive),在现业务处理阶段(Transactional)和整合阶段(Networked)。192个成员国的网站准备度指标均在2007年评估完成。调查的网站是成员国政府的国家门户或者网站,为反映本次调查的概念框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调查选择了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劳动保障和财政等公共需求最多的部门做为调查对象,每个部门网站都采用相同的问卷来评估。
基础设施指标。基础设施指标2008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指标,反映电子政务服务交付有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主要包括:每百人internet用户数; 每百人拥有个人计算机数;每百人拥有电话线路数;每百人移动电话数;每百人宽带接入数。
人力资本指标。人力资本指标包括成人识字率和总体入学率。成人识字率权重2/3,总体入学率占1/3。这两项数据主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获取,另外还有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做为补充。
(2)电子化参与度
电子化参与度指标评估各成员国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公众参与政府政策制定
时提供信息和服务的质量和有效性,反映公众如何参与以及如何发挥政府民主化建设的影响力。电子化参与有助于更加开放民主的政府建设,以信息化途径降低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障碍,即电子化民主。电子化参与的成功建立并成为常态,不仅需要政府建立一种允许公众发表看法的环境,更需要政府将公众意见纳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之中。
电子化参与度调查涉及189个成员国(扣除192个成员国中3个没有政府网站的国家),总计21种公众电子化参与的方式,例如如何接入服务和在哪里获取数据。问卷问题分成三组:电子化信息、电子化咨询和电子化决策。
电子化信息。政府网站提供关于政府官员、组织结构、政策法规条例、项目计
划、预算、联系方式等社会公众感兴趣的信息。此外,信息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公布:论坛社区、博客、文本信息、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
电子化咨询。政府网站提供在线咨询的必要工具,实现政府和公众的对话。政
府应当允许公众以电子化的方式提出咨询申请或直接在线咨询,政府应保存好咨询记录并多种方式答复咨询申请。
电子化决策。政府建立各种渠道,允许公众通过电子化手段发表意见,并将公
众的意见纳入政府决策过程,政府反馈公众哪些意见被采纳。
中国的各方面得分如下:
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在全球排名第65,在东亚地区排在韩国和日本之后,较上一次2005年调查57为略有下降。报告特别介绍了中国政府网()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如鼓励民众参与、通过网上投票听取民众意见、利用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发布信息和政策等。
上述报告表明,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电子政务教育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已经把电子政务建设列为我国信息化发
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决定优先推行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连续几年召开了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研讨会,对教育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了统一部署。
随着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的逐步广泛和深入,各种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因此,从整体上调查、分析和研究我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总结经验,对于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应用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我们围绕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情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及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
我们根据教育行政单位和高校分布情况,采用定向和随机结合的方法,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本科院校、各类专科、职业技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250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223份。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4道问题,涉及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资源库、教育办公与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组织管理和培训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和应用。
根据调查的数据,下文将对信息资源库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共享、教育办公与业务应用系统及电子政务组织管理和培训中的组织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重点分析。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情况
调查表明(见表
1、表2),近半数单位内部数据重复采集情况严重,信息不能互连互通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单位与单位之间信息共享率也比较低,说明无论是单位内部还是单位间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仍是目前乃至今后需要重视的问题。调查还反映出,一些单位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大约有8%的单位建立了内部统一的数据中心,以数据集中的管理方式来避免重复建设,在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表1单位内部信息共享情况
表2单位间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情况
教育办公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从表
3、表4可看出,教育办公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
半以上的单位建设了办公与事务处理、公文交换、信息发布与管理、邮件系统等主要办公自动化系统;87%的单位已经开始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且有10%的单位的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达到80%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办公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应重点注意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电子签章系统的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重点还应该在有信息化需求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方面。表3主要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情况
表4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情况
电子政务组织管理
从表5可以看出,九成以上的单位已经建立了电子政务组织机构,体现出电子政务得到各单位的普遍重视,但是 “一把手”全面参与部门决策的单位仅占
33%,说明一半以上单位“一把手”在具体执行层面上的关注、参与和落实程度仍还不够。此外,有52%的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这也是导致电子政务建设分散,出现重复建设现象的主要原因。
表5电子政务行政机构建设和组织管理情况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同时也是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工作。教育电子政务的核心和关键是应用,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我们要加大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的力度,通过教育系统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团结合作,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教育应用为核心内容、覆盖全国教育基本单位的教育电子政务体系,促进教育电子政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基于网络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摘 要 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拓展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阐述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则、内容,分析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提出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教育 电子政务 网络 信息化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把电子政务建设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决定优先推行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连续几年召开了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研讨会,对教育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了统一部署。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则
主要包括:①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教育电子政务在教育部的统一协调下,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②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的原则。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目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重点推进办公应用系统和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各级各类学校信息资源库和各类专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③坚持规范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框架下,制定教育行业规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
主要包括:①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参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教育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换网络体系;②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办公与信息系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全国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实施教育电子政务示范工程;③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与信息服务,论文建立以教育部政府网站为核心的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开通部分面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h电子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④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公共的学校信息发布检索平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房产、科研等基础数据库以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为管理、教学和研究服务,部分面向社会服务;⑤完善教育电子政务规范和标准规范。实施国家政务信息标准,在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框架下,完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各类学校发布信息规范、教育信息编码标准、政务网络及设备参考标准和视频会议接入标准等,为全国教育系统信息联网和政务信息的共享铺平道路;⑥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培养机制。采用网络课件(远程教育)、专业进修、本地培训和讲座等多种形式,逐步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专业技能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可靠的技术队伍,保证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⑦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制、采购和配置教育电子政务的网络信息交换加密和认证系统,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法规和保密制度、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方式方法,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分析、数据抽样调查和数据与信息挖掘等专业的支持和服务。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主要包括:①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教育与
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不断升级扩容,成为我国重要的主干网;省市教育网络建设发展较快,各级各类校园网建设全面铺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见成效。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为加速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和物质条件;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明显,与此同时,一大批功能性强、特色突出的专业网站陆续建成。据统计,目前各地、各高校陆续建立的学生就业服务网多达300多个,每年发布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和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开展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职位信息查询。这些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专业服务,社会效益显著,标志着教育行政部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又迈出了重要步伐;③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展开。“十五”期间,教育系统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和业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在教育部信息中心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建立了全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计划信息系统,实现了设备共享,提高了设备利用率;④初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多年来,从事教育电子政务的同志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勤奋工作,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信息化的目标要求相比、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单位对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在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发展还不平衡;二是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单位存在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统筹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信息安全体系还不完备,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还不完善;三是政务信息资源总体缺乏,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权威统计信息结构性缺失,尤其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统计信息缺失;四是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重建设、轻运用的倾向,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信息服务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总体规划。教育部办公厅负责协调,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推动落实。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本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具体实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2)整合资源,互连互通。要利用国家政务网络平台,使用国家信息交换标准,实现与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信息交换。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设备,实现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市教育网、校园网、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等软硬件资源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要逐步规范业务流程,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快电子政务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上。(3)示范带动,分步实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各级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部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开发,在全国选择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部门、学校进行试点,通过实施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示范项目,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4)多方投入,确保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采用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做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学校的电子政务所需资金,由各地财政解决。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融资、租赁等方式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对部分服务性业务可以实行合作等形式,加快建设步伐。
要保证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和提高应用软件的投资比重。要组织研究教育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对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进行评估。
(5)强化服务,加强培训。教育电子政务是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手段。
要切实转变观念,强化信息服务的意识,增加网上业务,将为社会的信息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之一,推动政务规范和政务公开。
要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技术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为全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把信息化技术和电子政务纳入干部职工培训计划,并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加以全面普及提高。同时,要通过网络课件(远程教育)、本地培训、讲座、专业进修、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育电子政务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电子政务专业和管理队伍,为教育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6)完善制度,保障安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保密局的安全管理要求,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规制度和安全保密措施,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办公自动化等重要业务必须依托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和人员建设和管理。
要建立并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系统。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加密和电子认证技术,确保信息和网络运行安全。要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确保政务系统的快速恢复和可靠运行。严格执行上网信息审核制度,规范上网信息发布工作,确保网站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实用。特别是要加强网上互动内容的监管,确保信息安全。结语
教育的战略作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求教育部门利用网络加大政务、校务公开的力度,增强教育政策和举措的透明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接受和使用教育政务信息的广泛需求。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利用网络内容快速更新的特点,为学校师生和公众提供及时、全面、动态的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利用网络的公开性,加大教育电子政务和校务活动的透明度,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公信力;论文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使学校师生和公众积极参政议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树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同时也是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工作。教育电子政务的核心和关键是应用,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我们要加大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的力度,通过教育系统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团结合作,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教育应用为核心内容、覆盖全国教育基本单位的教育电子政务体系,促进教育电子政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十堰市文明单位建设办法
十堰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推动我市文明创建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研究,同意新修定的《十堰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文明县城、文明村镇(乡)、文明行业(系统)、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注重质量,保证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共十堰市委
十堰市人民政府
2003年5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文明单位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文明单位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建文明单位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省有关《办法》和我市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文明单位是以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社会认可和有关部门严格考核、评选,由县以上党委、政府联合表彰命名的先进单位,是文明单位建设中的综合荣誉称号。
第三条文明单位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因此,文明单位建设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为促进十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四条凡本市境内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均属创建文明单位的范围。
第五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或党委有关部门负责,按照齐抓共管的原则,各相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
第六条文明单位创建要坚持重在建设、与时俱进,全员参与和以活动为载体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业务工作开展创建活动,实现三个文明建设全程同步,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体现,要坚持单位发展、群众受益,避免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的原则。
第七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建设,为文明单位建设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要把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纳入本地本单位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第八条文明单位分为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其中,省、市、县又分别设文明单位和最佳文明单位两个档次。
第二章文明单位的条件
第九条文明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
(二)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清政廉洁,作风民主,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三)开展经常性的创建活动。对创建工作领导重视、组织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机制健全、群众受益、效果显著。
(四)采取各种形式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民主法制、时势政治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干部、职工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五)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智力开发。有计划地进行现代科学技术学习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干部、职工科学文化、专业业务素质逐年提高。
(六)认真开展各种共建帮建活动。大力支持社区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扶贫帮困、济世救民。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和支持、积极交纳有关基金、保费,并发挥示范、带头、幅射作用。
(七)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无重大治安案件;无违背政策生育;无“法轮功”习练者;无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事故损失控制在省、市政府规定指标之内;无偷漏税费、拖欠职工工资、无“三风”、“六害”等行为;单位生产工作、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好。
(八)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单位的绿化美化。单位卫生面貌、绿化、美化好;积极发展公共福利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生活条件逐年改善。
(九)实行科学管理,文明生产(办公)。经济效益好,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优,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第十条大型企事业文明单位,除符合上述条件外,所属二级单位80%以上必须达到文明单位标准。
第十一条文明单位创建要从“细胞”抓起,突出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单位内文明职工(个人)、文明户(家庭)、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科(室)等基础创建工作扎实。第十二条民营企业和外资(独资、合资)企业要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重点突出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创建内容。
第三章文明单位的考核、命名
第十三条凡属创建范围内的单位,经过自查认为符合条件,均可在所在地申请参加文明单位考评。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必须坚持标准,在广泛征求群众、社会和有关职能部门意见后,报党委、政府审批、命名。
第十四条县(市、区)级文明单位产生的一般程序是:单位经自查认为符合条件后向所在地(乡、镇、街)党委、政府申报,由乡(镇、街)党委、政府汇总并签署意见报县(市、区)文明办,由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检查、考核,合格者,报县(市、区)党委、政府审批、命名。
第十五条市、省、国家级文明单位的产生,一般实行“升级制”。我市市级文明单位,分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最佳文明单位两个档次。市级文明单位从县(市、区)最佳文明单位或文明单位中产生,市级最佳文明单位从市级文明单位中产生。省级文明单位从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中产生。国家级文明单位从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中产生。对创建活动成效特别显著的单位,经同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同意,可以破格申报。文明单位的升级,由下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报经同级党委、政府审批同意后,向上级精神文明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由上一级精神文明委员会组织考核验收,合格者,报请同级党委、政府审批命名。
第十六条市级文明单位必须是被命名为县(市、区)级最佳文明单位或文明单位两届以上,并在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的单位;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连续两届以上,并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单位,可申报市级最佳文明单位。
第十七条市、县(市、区)直属机关,分别向市、县(市、区)直机关党的工作委员会申请参加文明单位的考评,经该委员会推荐,由同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考核、验收,合格者,报请同级党委、政府审批、命名。
在各地的中央、省、市、县(市、区)属企业、事业单位,既可按党组织隶属关系,也可按属地原则向其主管部门或当地文明办申请参加文明单位的考评,由同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考核、验收,合格者,报请同级党委、政府审批、命名。
第十八条市级文明单位实行两年一届制,不搞终身制。各县(市、区)文明单位的考评届期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第十九条文明单位的考评、命名,要保证质量,不搞平衡照顾,既要积极稳妥,又要每届有所发展。市级文明单位每届的增长幅度原则上应控制在上一届实际表彰数的15%以内。
第四章文明单位的管理
第二十条被命名的文明单位,应继续努力,保持先进,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建设水平,实现提档升级。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应加强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文明单位原则上实行分级管理,即谁命名谁管理,具体工作由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要建立监督机制和实施动态管理。市级文明单位除由市文明办负责管理外,还委托所在县(市、区)文明办协助管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文明单位应加强其自身的创建机制和档案、资料等基础建设。文明单位的创建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创建活动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文明单位的档案、资料应以文明单位的标准条件为内容,参照国家档案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各级的有关规定,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各级文明办或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建立文明单位管理档案。
第二十三条各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要做到:每年有目标,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末有总结,常年有活动,活动有资料。达到创建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命名程序化,管理制度化,资料档案化,档案网络化,监督社会化要求。
第二十四条文明单位若改变其单位名称或合并、变更其隶属关系的,应及时向管理部门报告备案。合并或变更后的单位,由原命名机关重新进行考核、命名。
第五章文明单位的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文明单位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各级文明单位除由党委、政府颁发奖牌、证书、授予荣誉称号外,还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干部、职工和贡献突出的人员以相应的物质奖励。
(一)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一次性发给单位干部、职工人均一个月标准工资(包括岗位津贴)的奖金;命名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发一个半月标准工资的奖金。所需奖金从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
(二)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的,可根据本单位行政事业包干经费结余情况,一次性发给当在编干部、职工(含合同制工人)人均一个月基本工资的资金;命名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发一个半月基本工资的奖金。
(三)同同时被命名为国家、省、市、县(市、区)级文明单位的,只发给一次一级文明单位奖金(可任选奖金高的一级标准发放),若已发的少于高标准一级奖金,可补发差额部分。
(四)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的,可另外一次性增发给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一个月标准(基本)工资的奖金;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可另外一次性增
发给单位班子所有成员一个月标准(基本)工资奖金,奖金来源同上。
(五)党政机关市级文明单位奖金的发放,以当12月31日前在编在册在职干部职工人数为准。被命名的单位,根据命名文件造册申报,由市文明办审核、财务部门核发。
(六)县(市、区)文明单位的奖励可参照上述奖励自行确定,但不得超过市级文明单位的奖励标准。
第二十六条获得文明单位称号,是企业升级的必备条件。
第二十七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创建文明单位的成效,作为考核单位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一条重要条件。
第二十八条已被命名的文明单位,若发现届期间有重大问题或命名后又发生重大问题的,由同级文明办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责令其限期整改、撤消其荣誉称号等处理。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消或不予命名为文明单位。
(一)领导班子严重不团结、班子成员有贪污、行贿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由于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致使经济亏损或服务(工作质量)下降,未完成目标任务的;
(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走私贩私,经营、传播淫秽制品,提供赌博、色情服务场所、吸毒(贩毒)或采取不正当竟争手段、不讲道德、不讲诚信、偷逃税费、单位形象不好的;
(四)不能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干群、劳资等关系,增加农民和下级负担,“三乱”严重,行业风气不正,造成群众集体闹事、上访的;
(五)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经两次以上督促不整改,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超过市政府规定指标的;
(六)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或正在黄牌警告期内的;
(七)单位“三风”“六害”严重、有大案要案、法轮功人员失控或进京滋事、治安状况混乱、违法违纪人数超过了单位总人数15‰的;
(八)有违背政策生育的;
(九)环境污染严重,单位卫生面貌差,在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重大社会活动中行动不力,受到批评的;
(十)申报和检查时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
第三十条被撤消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经过两年以上时间的整改,达到标准的可重新申报。
第三十一条实行公示制,不断增强文明单位考评工作的透明度,保证文明单位考评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文明单位考评、审批及管理人员必须清政廉洁、秉公办事,严禁在文明单位考评工作中出现不正之风,违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六章附 则
第三十二条各县(市、区)可根据本办法之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或细则,市级文明单位考核、验收细则,由市文明办根据本办法制定。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行,原《十堰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同
第五篇: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总结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整体安排和具体要求,全面贯彻电子政务“信息畅通、务求实效、服务工作、提高效能”的发展方针,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快捷、方便、有效服务,有利于畅通信息渠道。我镇分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管理员思想上也深刻认识,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务求实效。实行建设与应用并重,载体与效果并重,促进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有为、有序、有效开展,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安排,明确了一名副书记具体分管此项工作,对电子政务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并指定两名思想过硬、文字功底好、基本素质强的同志担任信息管理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从上至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按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我镇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分管领导和信息管理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求,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公文网上交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定期对网络硬、软件进行检测,确保机房网络设备无故障,服务器软件正常运行,通信渠道畅通。
2、及时排除网络系统、用户出现的故障,重要网络问题及时报告领导,并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
3、准确及时的接收电子公文,及时传阅并回收归档。对不能正常接收的电子公文,及时与发送单位联系查明原因。
4、发文时做到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发送,不随意乱发。
5、发现网上出现不良信息及时删除。
四、保证党政网安全保密
公文网上系统设有用户密码口令,并做到定期更换。按照要求执行绝密级公文和未明密级的涉密公文不得在网上交换;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保密机制;对公文网上交换各环节进行严格保密,没有向无关人员透露操作程序和提供电子印章等相关设备和软件;用于公文网上交换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指定了专人管理和维护,与国际互联网进行了隔离。
五、加强网络病毒防范。
任何软件在加载进网络时都进行了病毒检测,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确保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镇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