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大做强芦溪县电瓷行业的思考与建议
做强做大芦溪县电瓷行业的思考与建议
芦溪县发改委 黎焕奇
电瓷是芦溪县的传统产品,做强做大电瓷产业,将其发展为具有芦溪特色的强大支柱,既是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全民创业、富民兴县”的有效手段。在经济加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芦溪电瓷要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步成为同行业翘楚,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全面整合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走集团化上市融资,一、我县电瓷行业现状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之路。
我县电瓷行业至今已整整100余年历史。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以萍乡电瓷厂为的电瓷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出口量历年占电瓷出口总量的20%,成为全国电瓷出口产品基地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抓住国乡电网改造的良好机遇,民营电瓷企业蓬勃发展,电瓷产业成为我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8年,据相关部门统计,芦溪电瓷产业销售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56%,电瓷产品出易额2.2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25%,芦溪电瓷行业的不断壮大,订单的不断增加,随之需求也不断增大,为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机遇,解决了2.63万人在家门口就
二、电瓷产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外贸专业人才紧缺中有过在外打工经历的返乡农民工占到一半。
人才造就成就。我县电瓷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我县外贸进出口专业人才,特别是俄罗斯等国,所需的产品和合同条约都是他们本国的语言,而我县电瓷出口无
接对话签约,每次都要到上海、南京、广州等地找翻译,结果每一笔订单都是通过其它二是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企业发展的中介机构才达成合同成交。外汇也给中介机构拿走,使萍乡成了名符其实的生产基地
我县的电瓷产业基地主要在芦溪、上埠、南坑。而芦溪的建行、工行都已经退出,农贷款又十分有限,加上我县历史遗留下来的银行债务,致使银行不敢过多放贷给企业,上埠、南坑规模达300万产值的企业到银行贷不到一分钱,1000万产值的企业通过争三是产品外贸出口困难只能贷到100万。由于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又正是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农网改造的良好时机,电瓷出口前景广阔。当前,我县出口占到了全国同行业的20%。但是,外贸出口的不便成为遏制我县电瓷产品出口的一个“”。由于电瓷产品进出口检测检验手续都要跑到宜春、南昌办理,给电瓷产品出口带来多不便,使企业的出口成本相对提高,企业被迫奔忙在办理各种手续当中,办事效率大
三、走集团化上市融资之路,做强做大我县电瓷行业的建议
(一)着手品牌论证,举办电瓷发展论坛响。
“芦溪电瓷”这块招牌到底市场有多大,含金量如何,要通过对整个电瓷行业的规模理、营销网络等整体指标进行掌握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电瓷产业的发展布局进行科划。经验举办一场规模大、规格高的电瓷论坛,邀请国内外电瓷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我瓷展开综合考察和定位,既可以广纳群言,广集智慧,为芦溪电瓷发展注入活力,又可
(二)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和推动强强联合过强势媒介推动,使“萍乡电瓷”品牌知名度得以提升。
借我县电瓷企业主不断提升企业实力、自觉接轨现代企业模式的契机,把现有的电瓷中的几大龙头企业扶大扶强,在政策上鼓励、引导,加强其强强联合,组建大型电瓷集
(三)为行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强技术力量,强化资金基础,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畅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政府协调有关银行在芦溪、上埠、设立办事处,并采取一定的政策导向,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担保金,扶持帮助企业做大。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由政府向上争取成立商检局和健全电瓷行业进出口贸易,切实解瓷产品出口难问题。
(四)建立创新机制,加强人才培训
芦溪电瓷在前两年出现低迷,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档次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现在,电瓷生产品基本上都已是11万伏以上的高压电瓷,从而市场形势出现新的转机。因而,持电瓷企业的生命力,就要时时创新。因此,要尽快建立电瓷技术研发机构,使电瓷产断适应市场需求,已是刻不容缓。同时,还要重视和引进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尽快培贸人才,促使我县电瓷企业不断向现代企业迈进。
第二篇: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赵 彭 生
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战略口号 提出已有10多年了,但江苏建筑业始终做得不够大不够强,或者说大而不强。为此,我们首先要认清建筑业的基本特征、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基本内涵,然后针对关键问题采取措施,使做大做强建筑业落到实处。
一、建筑业的基本特征
1、建筑业属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有机构成较低,也就是每个劳动者占用的固定资产份额很低,因而属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般说,有机构成越高的行业,盈利能力越强,有机构成越低的行业,盈利能力越弱;另一方面,建筑业属苦脏累行业,工资成本具有刚性上涨的特征,靠建筑业本身,很难解决盈利能力弱和工资成本刚性上涨之间的矛盾。
2、建筑业是与产品增值无关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合同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施工企业只能获取劳务收入,无论房地产老板、收费路桥赚取多少超额利润,都与建筑施工企业无关。建筑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因为建筑企业兴建了500多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导致我国级差地租大幅飙升,地价、房价涨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却未能同步增长。一个仅靠劳务费收入维系的行业,要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目前建筑市场过
度竞争、恶性竞争,以及法制不健全,拖欠工程款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得越大,越是做不强。
3、建筑业对资本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任何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高技术产业和房地产业均属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但它们与资本的关系不尽相同,高技术产业被称为“吃金子的老虎”,由于一项技术的突破、一项产品的研制成功,可以获得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超额利润,因此,全世界有几千家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寻找技术和产品,形成资本追逐技术的大趋势,也就是说,只要有好技术、好产品,就不愁没有资金;相反,在建筑市场,是资本主宰一切,只要有了资本,什么样的施工企业都能找到,形成建筑企业追逐资本的局面。人们常说,过去浙江人为江苏建筑队伍拎石灰桶,现在是江苏建筑队伍为浙江人打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逆转,就是因为浙江人抓住时机,将大量资本投向房地产业,成了建筑市场的大老板,成了江苏建筑队伍的追逐对象。
4、建筑业是一个被政策边缘化的行业。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用于扶持高技术的资金不下几千亿元,扶持新兴产业的基金不下几百种;2010年,我国批准设立的开发区面积,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向国家和政府要政策,是大势所趋。学术界把我国经济称之为“政策经济”,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的行业与地区,被称为“政策边缘化”,建筑业几乎什么政策都没有,是一个被政策边缘化的典型行业。
二、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基本内涵
1、建筑业与制造业做大做强的路径不同。我们常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主要是产业的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含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做大做强制造业,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有机构成和技术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系列提高和增强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根本目的,只有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不断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建筑业当然需要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不销售产品,与产品的增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无关,企业利润微薄,因此,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能是句空话。
那么建筑业创造的超额利润到哪里去了,当然主要是流向房地产业。很显然,做大做强建筑业与做大做强制造业的路径是不同的,制造业的做大做强当然是本行业的转型升级,而建筑业的做大做强,就是要彻底改变建筑业微利行业的局面,不失时机地进入房地产业,从整体上提高建筑业的资本实力,然后才能全面提高建筑业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从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转向高度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数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这种转变。我省中南集团、大地集团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经验,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全省如果能形成5—1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对建筑业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建筑业应分享级差地租大幅攀升带来的红利。2009年,我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达6万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房地产税费和土地转让金占财政收入的30%,房地产业是我国的第一支柱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房地产业至少还要兴旺发达100多年,其中高速发展期将有30—50年。
无论当前对房地产采取多少调控措施,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的趋势是不可能逆转的。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工业化初期,级差地租缓慢上升;工业化中期,级差地租大幅攀升;后工业化时期,级差地租将逐步回落。当级差地租处于上升期,地价、房价下跌是暂时的,将来还会涨回来;相反,在后工业化时期,房价暴涨多少,将来跌回来多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级差地租已处下降趋势,国际游资炒作日本房地产,日本房价涨了10倍,国际游资一撤走,日本房价又跌回原位。今后50年是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的机遇期,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机遇对每个国家来说,只有一次,绝不可能有第二次。江苏建筑业为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分享级差地租带来的巨大红利。我认为,大踏步地进入房地产业,应成为江苏建筑业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若干对策建议
1、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扶持,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小区。节能、环保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江苏建筑业应主动对接国家的宏观政策,向建设部、省政府申报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小区项目。
2、与苏宁电器、洋河酒厂、阳光集团等资本雄厚的大集团,实行产业对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大型房地产集团。
3、建立房地产发展基金,由企业自愿出资1000万—5000万成为会员单位,由基金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额度可放大5—10倍,基金公司对银行贷款进行担保;凡需动用基金的会员单位,需用企业资质和负责人的房产、地产、有价证券和实物抵押,进行反担保。
4、积极推行房地产项目股份制。房地产项目由一家企业开发,往往力不从心,可由多家企业入股,联合开发,然后按股分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第三篇:农产品销售战略与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与思考
农产品销售战略与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与思考
河南,是我国农业主产区之一。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设立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其区域涵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把转变农业生产、经营和资源利用方式,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首次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农村经济社会实际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其对于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地区经济,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意义重大。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推进农业产业化,更是实现城乡同步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20多年来,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份全面系统的政策指导性文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中央政府站在切实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高度,努力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进一步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新举措。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有效率的载体,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切实体现《意见》的要求,必将使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如虎添翼。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亟需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顺利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要适应经济发展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地区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期间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在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l展,推动了农村地区改革的深入。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是,我国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上都还不高,其不仅表现在我国农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表现在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涉及的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定位及其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多个方面。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产业化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等来全面打造现代农业高效产业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任务。
一、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的意义及要求
(一)农产品品牌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标签
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产品消费结构换代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作为加快发展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务求取得新突破。
(二)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按照“突出重点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的要求,以河南黄河鲤鱼、原阳大米和汝南草席编织品、中牟大蒜和周口小米、南阳黄牛和温县山药、嵩县黄金梨、开封优质西瓜、驻马店小磨香油、西华逍遥镇胡辣汤、郑州烩面、栾川无核柿子、洛阳水席、洛阳牡丹、开封灌汤包、上街叫花鸡等传统地方特色为重点,以全面提高特色优质和传统优势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载体,以省内外经贸洽谈会和农产品展销博览会为平台,以培养农民经纪人、经销商和搞好农产品营销推介为手段,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重点培育,创保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高河南省农产品品牌上市率,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提高河南省农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打造享誉海内外的中原农产品品牌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具体措施
(一)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夯实农业品牌基础
质量是品牌农业的根本,应以健全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应用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程质量标准控制。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与推进农业品牌培育战略有机结合。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范、过程有监测、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管,打牢农业品牌发展基础。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品牌主体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培育经营的主体。各地要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产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扎实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
要把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作为农业品牌培育的重要基础。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根据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市场需求,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四)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
推?M农产品商标注册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不断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种养专业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重视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切实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工作,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和形象
积极组织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推荐工作,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整合现有地方农产品品牌资源,通过评选认定,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
(六)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品牌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各地应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参加博览会和展销等系列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积极推介和宣传品牌,扩大地方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七)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品牌培育健康发展
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的质量、信誉和形象,是保障农产品品牌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者要及时曝光,依法惩处,同时,对恪守信用者进行表彰奖励。品牌主体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与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八)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络,构筑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
为了不断提高河南省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应加快建立功能齐全、高效快捷、覆盖面广的市、县(市区)、乡三级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名优农产品资源、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经纪人与经销商队伍数据库;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国内外名优农产品市场需求动态;定期发布各地名优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供求信息,宣传推介名优农产品知名品牌,指导品牌农产品生产,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促进品牌农产品顺畅销售。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的领导建议,省里成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畜牧局、省环保局等单位和有关市县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调度指导。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和市场拉动,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工作运行机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二)落实相关责任
按照“一切工作具体化”的要求,细化实化措施,落实工作任务,把推进农产品品牌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相关市县和具体责任人。可以举办农民经纪人、经销商规模培训班,开展大型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建立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层层签订合同,实行目标管理。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重点培育,创保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高河+54南省农产品品牌上市率,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提高河南省农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对打造享誉海内外的中原农产品品牌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系河南省农垦企业管理集团董事长)
第四篇:关于快速做大做强浙商银行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快速做大做强浙商银行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浙江金融》2008年9月
文/周建松
在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召开了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全省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要求和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统一了全省上下发展金融业的指导思想,省领导在讲话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金融产业浙商系列,打造银行业的浙银品牌,证券业的浙江板块,保险业的浙江亮点等,其中浙商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的浙商系列的重头品牌,理所当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学习体系,本文就此作些思考,提些建议:
一、浙商银行做大做强已有良好基础
浙商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第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
开业以来,浙商银行坚持服务优质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按照“扬长避短,创造优势,虚实并举,有效管理,先进技术,优秀文化”的经营战略,“以公司业务为主体,小企业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思路,沿着“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领先,在领先中逐步做强做大”的路径,分步推进,实现了资本、规模、特色、质量和效益的协调与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6月末,浙商银行总资产达到694亿元,一般性存款565亿元,各项贷款418亿元,主要相对经营指标和监管评级均居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上水平。具体来说:
(一)“一体两翼”的特色经营思路已经确立并取得成效
浙商银行成立之初,该行就确定了以公司为一体,以小企业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为两翼的特色经营思路,作为银监会指定的小企业贷款重点联系行之一,该行从自身市场定位出发,潜心探索小企业业务,深入推进“六项机制”建设:坚持专业化经营,目前已设立了10家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专营支行、特色支持、专营部门),占全行所有分支机构的近45%;建立了专门的客户经理队伍,培训体系;创新和探索突破抵质押方式的“联保贷款”、“桥隧模式”等小企业业务产品;实行了专门考核激励机制和风险容忍制度,初步形成了小企业业务“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的业务特色,并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在部分分支机构所在地小企业中形成了“要贷款、找浙商”的良好品牌形象。至2008年6月末,全行小企业授信户数3041户,较年初增长33%;贷款余额104.08亿元,较年初增长44%。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积极争取并获准了衍生交易业务、短券主承销等业务资格,有效融合和发挥业务资格、渠道及智力优势,重点开展公司理财、证券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与此同时,浙商银行正在尝试小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实现两大特色业务的有机联动,寻找小企业融资
难的根本性解决途径,形成业务特色。
(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框架
机构发展方面浙商银行确立了“沿着浙商投资路径布局”的思路,在银监会系统的支持下,目前已在天津、上海、成都、西安、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义乌等地设立了23家分支行;并在江苏银监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筹建南京分行。新设分支机构按照“准备充分、开业大吉”的运营思路,运行良好。
(三)规范化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浙商银行现有股东16家,其中15家民营股东,占85.71%。作为民营占主体的、处于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该行将优化公司治理作为发展的基本,设立了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规避了一股独大和股权过于分散的风险;构建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董事会、监事会设立了战略、审计、风险与关联交易控制等6个专门委员会,建立了直接向行长负责的内控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等3个委员会;保证了全行规范有序运行。关联交易控制方面,在起步阶段就高度重视,创造性实施“可融资额度”控制,并强化制度建设和流程控制,关联交易控制良好。
(四)实行全面、统一风险管理体制,成效显著
该行实行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管理各类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垂直管理为主,合规风险、操作风险以网状控制为主的风险管理体制。实行了具有自身特色、以实践检验富有成效的风险监控官制度,风险监控官由总行委派,对总行负责,主管派驻分支行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但无审批权,从而与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形成制约,主要负责人为风险的第一责任人,风险监控官为第二责任人。风险监控官制度及评估经理、核保经理、检查经理制度的实施和预警机制的建设,保证了全行资产质量持续保持优良。该行还建立了合规经理、风险管理联络员队伍和定期例会、报告制度,建立了快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渠道,连续三年开展了“内控管理年”活动,运用“理念-制度-培训-检查-整改-奖惩-评价”循环往复的办法,促进了内控管理建设。
(五)推行全面经济资本管理,成效初显
为合理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浙商银行于2006年开始在同业率先全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内部定价、经营费用挂钩、运用存贷比管理经济资本占用等有自身特色的调节机制,以此引导全行转变传统经营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和增长方式。经过实践,经济资本管理成为全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导向和工具,并有效降低了经济资本占用,也为银监会所肯定。
二、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使命必然,任重道远
前面分析已经明确,浙商银行做大做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是我们重视浙商银行、发展浙商银行的可靠基础,然而,我们同时必须看到,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也具有使命之必然性,因而具有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一)这是由浙商银行的品牌地位所决定的浙商银行是冠名浙商,总体在浙江,定位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金融机构,虽然,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一些新的冠以浙商或者以浙商相联系的金融机构也会建立并成长起来,如信泰人寿保险、浙商财产保险等,但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实际情况看,总还是迟了一大步,也会差一大截,浙商银行在四年前早已建立,并在发展中形成令人满意的业绩,本身就足以表明了其“在浙江地方金融发展中的领军地位,体现了浙商品牌建设中“醒得早,起得早,动得早”的浙商文化,况且,它已经形成根植浙江,服务浙商,走向全国的成效,正因为这样,在推进浙江金融强省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也应该把浙商银行率先做大做强,并成为浙商金融品牌建设的“母鸡”。
(二)这是贯彻两创战略的必然要求
在2007年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浙江省确立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决定,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也浙商银行做大做强关系也比较直接。
第一,创业富民战略实施离不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浙江省经济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创业富民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而浙商银行在其一体两翼思路中,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已经初步形成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第二,创新强省战略离不开金融支持。创新强省战略的实施,要求各级各类企业在制度、技术、产品、服务等层面不断推进创新,而这其中收购兼并,新兴产业投融资等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浙商银行的另一翼业务重点就是投资银行业务,正确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浙江省企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浙商银行的布局战略与浙商走出去战略具有正相关性。浙商走出去战略,是浙江省两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商企业实现产业和服务升级,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重要战略内容,浙商银行正是循着浙商投资路线布局分支机构并有效开展配套服务,这无疑对浙江两创战略实施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有利于浙江区域中心建设。建设杭州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是浙江经济和金融发展在全国各省市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全国性、区域性的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各类银行机构,而浙商银行已定位为全国第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具有总
行优势,有着在全国市场筹资和在各省市分支机构间调配资源的便利,加快其发展,利用其品牌,有利于其成为杭州区域中心建设的有效载体。
第五,这是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服务业将成为浙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以银行为龙头的金融业则既是现代业的重点,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力的支持杠杆,加快发展浙商银行发展,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多重功效,对扩大就业、扩大税源,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力。
(三)这是全国各地地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从历史和现实看,浙商银行的建立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就其相应的金融机构建设看,不仅滞后于北京、上海,也滞后于广东、福建等,在本世纪初新一轮金融发展热潮中,浙江与山东、天津等一起,分别设立了定格为全国性的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和渤海银行,弥补了一点空白,平衡了一些矛盾,但这几年江苏银行、徽省银行、盛京银行等来势也不轻,更何况,浙江省除了浙商银行这一品牌外,证券、保险等品牌几乎没有,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大省的券商品牌很多,金融业发展尤其是地方金融业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种类比浙江要丰富和合理,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面对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金融发展大势,面对各地金融强省(市)建设的追赶(领跑),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可能条件,才能跟上发展步伐,而浙商银行的做大做强则是我们可能的机遇和有限的条件。
三、浙商银行做大做强要有可靠的内部条件
应该说,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浙商银行已经完成了迁址杭州,股权互换;立足浙江,走向全国;服务浙商,支持两创的第一阶段工作目标,并且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金融系统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影响力,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措施应该是,提升层次,创新发展,快速做大,努力做强。
(一)提升层次
在对浙商银行(2006-2010)五年发展规划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参照现代金融企业“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作规范,效益优良”的标准,继续坚持“一体两翼”市场定位,朝着“经营有方,富有特色,业绩优良,国内一体”的目标前进,努力实现“一个树立形象,两年实现盈利,三年遍布浙江,五年走向全国,八年成功上市,十年走向海外”的发展框架目标。当前,应该在为2011年成功上市,2013年在港等地设分支机构作准备,成为业绩好并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向多元发展。
(二)创新发展
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包容有丰富的内容,就浙商银行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思考的,一是
多元化发展。如投资或参股设立基金公司,参股进入保险、证券行业,尤其是在浙江全面建设浙商号金融品牌系列过程中发挥母体效应;二是市场定位优化。在一体两翼业务定位的同时,立足于围绕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全方位,多功能金融服务,如开展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等。
(三)快速做大
从理论上说,做强做大是科学正确的,但实际上,强的前提还是要先大起来,同时让其强起来,实现两者统一,浙商银行要快速做大,一是必须壮大资本实力,按照中国银监会监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2010年资本充足率达到12%,因此,积极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并创造条件通过上市谋求资本的市场持续补充机制,是做大的前提;二是机构扩股战略,当前我国银行业整体呈现管制偏松,百花齐放的局面,对浙商银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积极争取监管部门支持,迅速拓展浙商银行在省内和全国的服务地盘,真正形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格局,是必要的。
(四)努力做强
如前所述,强和大是辩证统一体,在大的同时把其做强,是非常有意义的,浙商银行要努力做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强化三会一层履职问责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深入探索和完善科学有效、长短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提高管理能力,着力点放在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安全经营和资产质量。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尤其是国际化经营成才,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经营团队;四是培育浙商银行优秀企业文化,努力把“忠诚、负责、专业、创新”作为员工操守文化,把“追求一流,创造卓越”作为银行发展文化,切实把浙商银行办好。
四、浙商银行做大做强要有坚实的外部基础
实践证明,浙商银行的建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凝聚浙江人民智慧和正确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支持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也应该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正确的工作目标,也是全体浙江人民共同的愿望,当然也是浙江金融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浙商银行如何才能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形成内部良性发展机制,对此,我们的思考是:
(一)形成支持共识
我们欣喜地看到,“支持浙商银行等做大做强借助资本市场,壮大资本实力,转变发展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写入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文件(浙政发[2008]3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浙江金融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支持浙商银行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它使浙商银行做大做强有了政策条件,至少也是良好的开端,然而,真正要形成有力的支持,尚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各有关部门真正形成共识,即浙商银行是我省金融业的主要品牌,是难得的金融发展平台,也是稀缺的金融资源,支持浙商银行就是支持金融业发展,就是支持两创战略实施,就是支持浙江
小康社会建设。
(二)形成支持合力
形成支持合力,是浙商银行能否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作为浙商银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重要内容,建议以建立浙商银行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载体,以中期评估论证会为载体,在广泛形成支持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省政府,地、市、县人民政府,各机关厅局,各企业集团和金融监管部门合力支持浙商银行发展的共同平台,真正做到合力支持,合作共赢。
(三)形成支持机制
支持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不仅需要舆论支持,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有具体行动和实际内容,对此我们的建议:
第一,希望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比照一些兄弟省市的做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在浙商银行存款的制度性安排。
第二,希望建立浙商银行对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优先合作或并购的政策。
第三,希望利用增资扩股的机会,适当增加省政府国有资产持有浙商银行股权的比重,既推动浙商银行增资扩股的顺利进展,也有利于浙商银行做大做强。
第四,希望省市联动,对浙商银行总场地建设,后援平台建设给予用地和规划方面的支持;同时对浙商银行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优惠。
第五,加强对浙商银行的领导,不断推进其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第五篇:关于做大做强我区楼宇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我区楼宇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楼宇经济是经济学界提出的一种复合概念,就是以商务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整合城市经济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城市繁荣文明的鲜明标志,因此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紧密结合河东区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我区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区楼宇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批具有集聚和带动作用的示范楼、特色楼,在河东区经济发展领域的地位及作用日益提升,已成为河东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载体。但相对于各先进地区,我区楼宇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为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档次,迅速做大做强我区楼宇经济,从而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楼宇经济绝非依靠大兴土木就可以构筑的经济形态,楼宇经济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的沉淀和金融、交通、人才、信息和社会等综合因素的支撑。因此,我们只有在深入理解楼宇经济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参考各先进地区经验,立足于我区基本情况,找出优势与不足,大胆探索与实践,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区的发展楼宇经济的新路。
一、楼宇经济的内涵特征
1、占地面积少,科技含量高。楼宇经济是以现代城市最集中的特征——楼宇作为核心出发点的经济理念和模式。符合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地价昂贵的实际,易于发挥黄金地段寸土寸金的作用。楼宇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与信息、科技、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关联度较高,具有高知识和高科技含量 1 的特点,体现了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是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朝阳业态”。
2、集聚功能强,产值效益大。楼宇经济把知识的集聚、信息的集聚、资金的集聚、功能的集聚融为一体,形成了其他经济形态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楼宇这一载体,引进和整合区外、境外资源,使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向中心城区流动、聚集,产生经济学上的“洼地效应”。一幢商务楼宇就象一个磁场,吸引着大量的商品流、贸易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形成显著的财富效应,据2002年上海有关部门对陆家嘴、外高桥等地105幢楼宇调查统计,每幢楼平均营业额超过16亿元,上缴税收超过6000万元。另据统计,一幢高档商务楼宇里的企业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结合部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效益相当。所以在上海有“一幢楼宇超过一家大型企业,一幢楼宇胜似一条商业街”的说法。
3、辐射能力强,拉动作用大。众多企业在楼宇内经营会衍生出信息服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和后勤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带动周边地区商业、会展、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和餐饮等业态的发展,并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楼宇经济为抓手,可以拉动多个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档次提升。
二、各地发展楼宇经济的现状及基本经验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对楼宇经济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各种大型商务楼宇和写字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这些先进地区楼宇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最新统计表明,上海高层建筑达2100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有140余幢。矗立有230余幢商务商贸楼宇的静安区,区内主要的30幢商务楼2004共创税收超过5.42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6.5%。而统计到2005年12月,静安区的楼宇出租率高达98%,50个重点楼宇实现的税收就达35亿,占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3.8%,其中有11幢商务楼宇的税收就超过亿元。2004年,高26层,占地面积仅11021平方米的“嘉里中心”商务楼产生的税收超过2亿元,被叹为“嘉里现象”。但在2005年,商务楼“恒隆广场”超越了“嘉里中心”,产生的税收高达5.3亿元。在上海浦东区,105幢大楼引资总额超过1200 亿元,占浦东新区引资总量的41%,2004年每幢高楼平均营业收入超过16亿元,上缴税收超6000万元,按单位楼宇营业收入排列,超过20亿元的楼宇共18幢,超过40亿元的楼宇共5幢,超过100亿元的3幢。
在广州东山区,“楼宇经济”不仅效益惊人,还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据统计,2004年东山区的地税收入相当于东莞与南海两区之和。其中商业楼宇的开发利用和写字楼就给东山区带来了73亿元的营业额。
在福州鼓楼区,仅2004年上半年就有464个项目入驻鼓楼区内楼宇中,注册资金累计达14亿元,对接闲臵楼宇12.5万平方米。区内103幢高层商务商贸楼共聚集了1088个法人单位,总营业额近200亿元,所创税收占全区属地税收入总量的六成以上。其中全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商务商贸楼有29幢,中山大厦、环球广场去年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1亿元和8亿元。
深圳罗湖区有70家星级酒店,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近400幢,写字楼面积达550万平方米以上。深圳最具标志性的摩天大厦如地王大厦、国贸大厦、世界金融中心和罗湖商务中心均坐落于此。罗湖的甲级楼宇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机构,目前共有70余家500强企业进驻罗湖投资或设立代表机构。其中在罗湖有投资项目的500强企业有28家,在罗湖设代表机构的有37家。在跨国企业进驻罗湖的同时,国内大型企业也不甘示弱。目前罗湖辖区有注册实收资本5000万以上的企业311家、全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299家、上市公司16家、中国100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中的4家。罗湖辖区内现在共有各种金融机构600多个。罗湖区内有大型超市28家、连锁零售企业48家、连锁店300多家、销售过亿元企业近20家,拥有沃而玛、塔吉特、百安居等一批现代商业企业。与此同时,辖区内还集中了全市60%的旅行社和酒店、70%的文化娱乐企业、40%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大部分的信息服务机构。
青岛市市南区针对土地资源受到制约的实际,近年来提出向空间要效益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域内楼宇资源丰富的优势。目前市南区已经投入使用写字楼97幢,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沿海一线。其中,已培育出金光大厦、时代广场两幢税收超过5000万元的楼宇和绮丽大厦等21幢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楼宇,2004年全年楼宇税收实现16.6亿元,占区域税收总数的40%以上。入驻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信息、金融、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及传统贸易业。多家世界500强及国内外强势企业入驻,另外,青岛市大部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将青岛总部设在了市南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协助下,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相似行业汇集的专业楼,比如物流业聚集的丰合大厦、福泰广场,房地产企业聚集的凯旋大厦,高科技产业聚集的科技大厦、软件大厦以及对外贸易企业聚集的山东国际贸易大厦、世贸大厦、中天恒大厦。目前市南区共有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12000余户,其中有4060户企业分布在73幢楼宇中,占34%左右。现代服务业依托楼宇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专业服务业规模均达到全市总量的70%到90%以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市南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增长空间,使土地资源的潜能获得了比较充分的释放。
总结各地发展楼宇经济的情况,一个重要的经验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是楼宇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在发展楼宇经济的过程中, 政府扮演着统筹全局、整体规划、服务引导的重要角色,政府不直接干预楼宇的招商活动,其职能定位在于引导服务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应从本地区特点出发, 制定出台楼宇经济发展规划, 确定楼宇、楼区的发展方向, 建立相对集中的CBD 楼宇群。在做好整体布局的基础上, 对每一幢新建的商务楼进行严格审批把关, 突出特色和风格。对于不符合现代商务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立项, 更不允许开工建设, 以防止劣质商务楼的出现。同时, 政府要在精心打造商务楼的软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提供完备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 有完善的工商、税务、公安等服务体系, 着力于制度环境的营造和政策支撑体系的建构, 努力为楼宇的招商引资做好项目储备,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财政上给予资助, 创造商务楼宇品牌, 促进城市经济结构提升。楼宇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 必须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政企互动”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以市场的供求信号、价格信号、竞争信号、风险信号, 自动引导楼宇经济的运行, 产生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楼宇业主必然要整合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收益率和楼宇出租率, 提供楼宇优质服务, 增强核心竞争力, 塑造楼宇形象,吸引大批公司、企业入驻, 取得竞争的比较优势。
但是在全国各地楼宇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对另一种趋势保持警惕。由于先进地区发展楼宇经济的示范作用,国内许多地区开始大兴土木,相当 数量的高楼大厦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许多城市里。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楼建起来了,使用率却降了下来。如何提高这些高楼大厦的使用率,成了地方领导和拥有者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上海为例:遍布全市670平方公里闹市中心的数千幢商业楼宇,商厦楼宇之间的综合效能“落差”甚大:有的大厦租客盈门,年利税上千万;而有的楼宇则门可罗雀,甚至靠打“杂差”营生。沪上某地区林立着20多幢现代商务楼,撑起区域一片天,颇有气势,但是“投入产出”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楼宇“外表靓靓、内部空空”,与时下市场商务楼办公楼供应紧缺情况形成高度反差。据沪上房产市场专家反映,类似这种楼宇开发的“灯下黑”情形,可谓比比皆是。当然,其中原委诸多,如功能设臵偏颇、价位设定离谱、配套服务失调、概念缺失包装等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功能定位、用途品种、“卖点”集成的设定设计错位和不到位,亟待重新定位与“二次”包装。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上海数千幢商务楼宇中,至少有25%需要重新设定功能、设计品种,急需重新定位包装(长三角地区类似情况达50%以上)。
楼宇经济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投入都非常高,如果投资在一段时期内无法顺利回收,就会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楼宇经济不宜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功能定位、品种设计,并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作为保障。
三、我区做大做强楼宇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是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现实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区有限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明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产力诸要素中只有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增加性,土地资源成为“木桶”中最短的一板。根据经济学理论,其它要素如资本、人力、管理等对土地要素具有替代效应,在土地要素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产出只能增加其它要素的投入,而随着其它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其引起的产出增量则不断递减,即其它要素对土地要素的边际替代效应递减。当边际替代效应减少到一定数值,即增加其它要素的价值等于其拉动的产出价值之时,也就是经济的发展的“到顶”之日。发展楼宇经济是我区顺应资金、信息、人才等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趋势并突破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制约的突破口,发展楼宇经济是一种空间战略思维,本质上是对土地要素的拓展,可以实现四个变化:单一向整体,平面向立体,有形向无形,商贸向商务。开发楼宇,就是开发空间、开发资源、开发功能,利用好这一平台和载体,是一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正确选择。
2、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是落实城区功能定位的关键举措。发展的制胜之道关键在于看谁能够整合自身的优势、提高对区域内外资源的吸纳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中心城区的地位的确立依靠的不只是区位,而是功能,是服务、集聚、辐射的功能。根据中央和市委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部署以及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河东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是:立足河东,依托海河开发,融入滨海新区建设,面向天津及环渤海区域发展,努力建设成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直沽文化旅游基地、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和开放型、服务型、和谐型的现代化新城区。要落实我区功能定位,筹划和实施各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这是决定我区能否实现功能定位的最大变数,也是影响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各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商务楼宇,引进一批有牵动性的项目,有利于充实和完善“五区三带”布局,提升和完善城区功能,从而实现我区的功能定位。
3、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楼宇经济是一种具有集约性、高密度特点的现代经济业态。楼宇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发展楼宇,可以变平面发展为立体发展,使每一幢写字楼成为垂直的金融街、商务街、高新技术产业街和旅游产业街,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温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进一步提升“楼宇经济” 的质量,保持“楼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重要的保障。现代服务业具有“三高”“三新”的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和它衍生出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现代服务业所依托的信息化、金融和物流三大基础,不仅是解决城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楼宇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从配套服务的角度看,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天然伴侣,楼宇经济也是工业园区经济的天然伴侣,没有楼宇经济提供的现代服务,制造业的发展会遇到很大的供应瓶颈。楼宇经济具有数百公里的辐射半径,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投资的加快,天津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制造业基地正在加速形成,相应地对楼宇经济的需求也表现出了旺 盛的势头。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可以更好的提高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配合我区“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贸业等朝阳产业在全区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加快改造和优化我区以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实现我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我区楼宇资源及楼宇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有利条件
一是发展潜力大。随着我市整体布局的调整,我区商务价值在逐渐积累和提升,同时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为我区发展楼宇经济留下了宝贵的空间。充分利用好这些地块,使一大批规划中的楼宇成为现实,为我区发展楼宇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区位优势较强。河东区地理位臵十分优越,傍站、沿河、近港,是市区与滨海新区相连接的前沿,区域内有客货两站,在六个中心市区中距海港、空港最近。河东区是中心市区通往港口、空港、铁路、高速公路的重要枢纽,是天津市经济发展战略东移的交通要冲,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借助滨海新区大开发、大开放的各种优势,主动接受其辐射和带动,充分利用并加强区位优势,积极促进楼宇资源快速增长和开发利用。
三是城区综合功能较为完善。“十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区综合功能不断完善,为吸引投资、承接企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05年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比2004年提高3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房地产、金融、科研、技术服务、餐饮、娱乐、商贸、旅游等为主的产业格局,为发展楼宇经济提供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环境。
四是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在大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适应投资者的需求,我区既注重发挥政策优势,又注重发挥综合环境优势,既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又采取了多项措施致力于推进软件环境建设,使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创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文明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五是在发展楼宇经济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总体原则,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环节,整合了一批现有楼宇,打造了一批特色楼宇,新建了一批标志楼宇,使楼宇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懂楼宇经济的干部,使我区在发展楼宇经济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软实力。
(二)不利因素
一是总量规模不大。受历史的局限,我区现有楼宇总量过少,早期商务楼宇发展的自发成分较大。在现有楼宇中,写字楼22个,3万平方米以上的写字楼仅为6个。不但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中心城区相比差距甚大,即使与我市楼宇经济先进城区相比亦有差距。如和平区写字楼近60幢,3万平方米以上的写字楼达到20余座,河西区75幢商务写字楼,总建筑面积达190万平方米,仅友谊路地区规模写字楼20余座。楼宇总量特别是写字楼数量少,难以适应楼宇经济持续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将成为制约我区楼宇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是产业集群较低。楼宇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有相对集中的区域, 如果四面开花、四处分散, 人力、物力、政策的分散使用, 就形不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这样, 也就无楼宇经济可言。作为CBD 区域在功能上应该和其他区域有严格划分。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CBD 区域内应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高密度地修建商业商务建筑, 这样才为城市的楼宇经济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国外发达城市商务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写字楼的建设就十分地集中。比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山矶等,据了解,这些城市的写字楼总量的40%、50%主要集中在它的商业中心区,就是城市的中心区,甚至有的达到70%、80%,象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城市,写字楼就十分集中。从空间上为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形成产业链,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三是专业楼宇比重小。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楼宇已经呈现出产业聚集和专业分工的态势,而我区大部分楼宇都是综合性的,象以“金融商务”为特色的三联大厦和以“现代物流”为特色的天星河畔大厦这样的专业楼宇少之又少。这样就形不成完善的商务环境和良好的集聚效应,也形不成完整的城市形象、完整的面貌,对于形成产业优势,协同运作非常不利,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对一些公 共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很不利于我区做强楼宇品牌,不利于客户开展商务工作,无法对客户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情况必须适当的加以改变,否则不利于便捷高效地开展商务活动。
四是设施配套不完善。我区甲级写字楼只有1幢,大部分楼宇内部装修档次不高,缺乏办公通信自动化、消防报警智能化、安保监控自动化等星级标准配臵。在功能配套方面,大部分楼宇缺乏停车场,物业管理水平低下,商业配套问题突出,功能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楼宇的整体对外推介。
五、做大做强楼宇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总体目标
以发展总部经济、研发机构为重点,沿十一经路、卫国道和新开路建设一批高档楼宇,推动企业法人总部、物流货代、工程设计、中介咨询、营销中心等品牌楼宇建设,形成一批集公寓酒店、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增强聚集功能,提高规模效益。
(二)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机遇,结合“五三三”服务业格局的开发建设,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规划、注重特色,做大做强楼宇经济。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在我区培育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现代楼宇经济群,凸现楼宇经济对财政收入贡献的支柱地位。
(三)对策意见
1、搭建产业平台,实现规划的合理化。采取产业战略前导和城市规划先行的方式,通过专家论证,做到“三规合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一是结合我区经济特色、产业集聚基础,明确我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重点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物流业、科技研发、商贸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规划。二是健全固定资产投资动态跟踪制度,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制定区域性控制详规和商务核心区等具体规划,积极推进商务楼宇建设。以区“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引导开发建设智能化程度高、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商务楼宇,支持利用外资开发商务楼宇,借此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人才,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重点沿规划的轴心地带进行楼宇新建工程,加大闲臵楼宇资源的整合盘活力度,不断加快写字楼扩容步伐,为产业发展描绘出蓝图。三是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每年对区域内的商务楼宇进行地毯式排查,摸清楼宇资源,掌握经济特点,完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考虑在现有楼宇群中筛选重点培育对象,并从中总结经验,做好发展我区楼宇经济的布局与规划,出台发展楼宇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
2、加强招商引资,实现机制的灵活化。招商引资方式要注重内引外联,创新方式方法,培育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强化会展招商、网络招商,推动多元招商,坚持以商引商、项目招商。招商内容要按照“突出主业、延伸产业、完善配套、加速集聚”的原则,通过招大引强选优,重点引进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引进功能性区块项目,以提升楼宇经济规模和档次。招商工作的中心要下移,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对街道辖区商务楼宇以及业主比较熟悉、能够提供直接和及时的服务、交流与协调的优势,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楼宇招商体制。建立楼宇招商的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领导分工责任制,成立楼宇招商团体,与楼盘开发商和入驻楼宇企业建立固定联系,落实专人负责。建议以属地招商为原则,实行更为有利于楼宇经济发展的城区政府和街道两级财力分享机制,设立楼宇招商奖励资金。在加强楼宇招商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招商质量,如果入驻企业品质参差不齐就会导致楼宇功能定位模糊,产业集聚能力弱。真正能够推动楼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是具有高知识含量、高增长率、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同时具有高度专业性、经济效益回报高的企业。
3、打造特色楼宇,实现集群效应。走“打造专业楼宇平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路子,引导相同或相关行业在我区相应功能区(带)内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比较明显的特色楼宇,在企业间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聚集效应,使区域内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更加明显,不断提高楼宇经济能级。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楼宇业主招商、安商、亲商的积极性,引导业主进行楼宇功能定位,鼓励多引进产业高端机构,对一些不符合自身定位的企业进行臵换和交流,侧重吸引同行企业入驻,使特色楼宇成为河东区招商和发展的“名片”。
4、改善营销环境,实现服务的精细化。一是出台鼓励和扶持楼宇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全区一盘棋、领导亲自抓、上下合力抓、内外协调抓”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的一致性,进一步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对入驻企业形成吸 引与扶持、互惠互利协作关系,实现楼宇经济与税源经济的对接。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全心全意服务企业,以企业的繁荣促进辖区经济的发展。帮助企业分析政策,做企业的好顾问;为企业提供信息,做企业的好参谋;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企业的好帮手。建立政府与楼宇沟通联系制度,以座谈会、研讨会、企业家联谊会等形式召集投资商了解情况,积极解决楼宇建设和招商过程中的各类困难,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开放、平等、规范的环境。完善服务企业的各项制度,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降低费用,使政府办事程序更加人性化、责任更加清晰化、服务更加优质化。多层次与楼宇业主进行合作,为重点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急事急办,不断提高楼宇入驻企业的满意度。三是加强楼宇入驻企业的属地化管理和综合配套服务。按照“服务在先,管理跟上”的原则,凡是楼宇中注册在河东区的企业一律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并给予一定的发展优惠政策,如将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纳入全区计划管理,推荐、协助企业申报相关项目和经费等。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及时协调解决税源企业存在的各类问题,确保楼宇企业税收及时、按量落地,促进“区域资源”转变为“区属经济”,推动楼宇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实现推介的市场化。深化楼宇经济概念,强化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楼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区域内的商务楼宇。邀请各方人士到辖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辖区商务楼宇的对外影响,培育“品牌楼宇”。以“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开辟经济专家论坛、举办楼宇经济发展研讨会、参与国内外楼宇招商推介会、聘请咨询专业机构制定招商推广方案等途径,对区域内的楼宇,特别是重点楼宇进行专题报道。联合各楼宇开发商,策划推出商务板块概念,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楼宇宣传和运作的规模效应。面向全国、全市加强宣传,不断拓展推介的广度和深度。
6、集聚经济能量,实现企业总部化。河东区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最大限度的发挥楼宇资源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工作重心应该逐步从以量的扩张为主转向以质的提高为主,更多的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以质取胜。为此,我们要从天津市城市影响力的实际出发,充分利 用河东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有利条件,以商务楼宇为载体,致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区域性总部,积极吸引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在本地区、本行业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生产基地在外,以管理、核算、营销、研发和投资为主的企业“头脑”机构或连锁经营企业的总部机构入驻,与邻近中心城区形成错位发展,与滨海新区形成区域互补的格局,进一步加速总部经济在中心区域的集聚,提升和拓展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为河东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做大做强楼宇经济的保障机制
1、实行权责下放,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体制。按照“服务为先、管理跟上”的原则,在加强对楼宇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的同时,实行权利与责任下放,将发展楼宇经济的工作重心下移到街道办事处一级,进一步通过招商组织体制的完善,形成楼宇招商的合力。楼宇招商以街道为主体,区有关职能部门(单位)要加强配合,协助街道推进楼宇招商。各街道应摸清在辖区内的楼宇情况,成立楼宇招商团队,抓紧培养职业化的团队,提高招商水平,并引入楼宇招商竞争机制。楼宇招商应由街道一名负责人牵头,落实责任,形成“一楼一团队”的楼宇招商格局。
2、加快楼宇资源调研,建立楼宇经济责任机制。楼宇经济的各相关部门及街道,要在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大辖区楼宇资源调研的力度,建立楼宇招商责任体系。首先要清查各辖区新建楼宇的增量,现有楼宇的存量,以及可利用的非区属楼宇存量;其次,要以属地管理为原则,明确各楼宇的主管责任街道和职能配合部门;再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区领导小组的协调下,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各配合部门要设立“楼宇经济绿色通道”,以保证楼宇招商的快速有效;最后,各街道与相关楼宇业主共同成立“楼宇管委会”,该管委会以搭建政府与业主之间的桥梁为主要职责,负责贯彻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承担相关政策、业务的咨询服务,为楼内企业无偿提供相关服务。
3、总结与检查并进,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发展楼宇经济是拓展城区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区委、区政府应专门组织人员,对各街道和职能配合部门,按照楼宇属地责任的原则,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楼宇招商成绩作为街道、部门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考核中,要特别对引进总部型企业和大中型企 业的街道、部门进行褒奖。各街道、部门要认真总结招商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教训,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使楼宇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