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流市水产畜牧业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0418[定稿]
谈谈水产畜牧业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水产畜牧业服务业作为现代水产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水产畜牧业外部功能、提升水产畜牧业产业地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北流市截止2011年末,全市渔牧业产值实现19.13亿元,同比增长4.36%,畜牧业肉类总产89800吨,同比增长5.06%;水产品产量26910.5吨,比增5.00%。水产畜牧生产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同水产畜牧生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是分不开的。
一、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业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作用
1、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业的内涵
一是良种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良种种苗;
二是农资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饲料、兽药等水产畜牧业生产物资服务,保证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是水产畜牧业技术服务——发展以水产畜牧业企业、水产畜牧业专业性服务组织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水产畜牧业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适用养殖模式和技术;
四是培训服务——培育新型农民,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道路;
五是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党和政府的各项富农惠农政策、市场行情及先进高效养殖技术等急需的信息服务;
六是流通服务——通过发展畜产品水产批发市场、超市等物流载体,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畜牧业产品交流平台和服务;
七是生态休闲服务——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养殖业生态文化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八是保险服务——对农民的养殖产品实施政策性及商业性保险,减轻农民在灾害面前的经济损失,增强水产畜牧业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
2、北流市发展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适应北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一五”以来,北流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水产畜牧业和农村建设步伐相对滞后。水产畜牧业服务业正是顺应新时期北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北流市水产畜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水产畜牧业发展手段的新兴产业。
第二,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业是促进水产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要突破水产畜牧业资源约束瓶颈,推动水产畜牧业产业升级,就必须充分挖掘畜牧水产产品加工业、创汇水产畜牧业、观光休闲水产畜牧业、畜牧水产产品流通业、牧渔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拓展现代水产畜牧业功能,提升整个水产畜牧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有限资源空间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严重地制约着农民增收致富。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拓展水产畜牧业的外部功能,加快发展牧渔服务、生态休闲观光水产畜牧业、农产品物流和水产畜牧业保险等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业,不但可以将农村富余、闲置的劳动力吸引过来,拓宽这部分人的收入渠道,大幅度提升水产畜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第四,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业进一步重视水产畜牧业、加强水产畜牧业的现实需要。切实发展水产畜牧业服务业,把水产畜牧业高度融入到二、三产业中,切实挖掘水产畜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增产增效潜力,才能使社会各界更加准确、深入、全面地分析水产畜牧业、重视水产畜牧业、支持水产畜牧业,牢固树立水产畜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的理念。
二、全市水产畜牧业服务业发展现状:
1、龙头企业方面:
(1)肉禽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市有肉禽屠宰加工龙头企业25家。
(2)种禽繁育企业:种禽繁育企业13家。
(3)生猪龙头企业:生猪龙头企业25家,可以为农户提供仔猪及饲料供应、收购生猪等服务。
2、企业收购网点方面:有黄氏收奶站,收购能力合计达到每天20吨。
3、市场营销业户方面:全市有兽药饲料经营业户120家,可以为农户提供饲料购销、防疫诊疗咨询等服务。另外,还有生猪、牛、羊收购业户51家,家禽收购业户122家,常年提供畜禽收购服务。业户从业人员共计1000多人。
4、协会方面:全市有36个养殖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发挥职能,可以为会员提供畜禽及其产品的供销和技术交流等服务。
5、政府服务体系方面:
我市设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畜牧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三个市级公益性水产畜牧业服务机构和22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可以为养殖户提供疫病诊断、监测等服务;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次以上,培训农户15000人次以上。
6、金融机构方面:
市农村信用用社负责为水产畜牧业生产提供贷款,每年都有几千万元的信贷额度。主要用于畜牧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牧业小区及各专业养殖场户发展养殖等方面。
三、存在的问题:
1、一些养殖种类的服务体系还不完整。目前服务体系相对完善的是肉鸡养殖行业。从鸡雏供应、饲料赊购、饲养防疫技术指导、成鸡收购等各个环节,养殖户都可以从龙头企业和其他方面得到比较周到的服务。还有生猪养殖业务,一些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仔猪、饲料供应到成猪收购实行一条龙服务,农户感到十分方便。但其他养殖服务业还不够完善。
2、服务体系松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系,无法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我市的畜牧生产服务体系除了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外,都属于市场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的经营实体,他们各自经营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来为养殖户提供服务,未形成服务资源的优化组合,无法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3、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4、各类专业养殖协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还不能发挥联合养殖户统一面对市场,统一开展营销,会员间实现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功能。
5、一些企业和营销业户只有经营观念,服务意识不强。
6、金融服务主要面向畜牧企业,对广大养殖户的贷款额度有限。
四、提高水产畜牧业服务业的对策和措施
北流市的水产畜牧业服务业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水产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总要求,以促进水产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宗旨,全面提升水产畜牧业传统服务业水平,为全市水产畜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构建现代水产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高效外向型水产畜牧业发展;二是构建现代水产畜牧业服务体系,促进水产畜牧业产业升级,加强水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水产畜牧业科技、水产畜牧业信息、农民培训、农资供应、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现代水产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构建现代水产畜牧业组织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构建现代水产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水产畜牧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五是构建现代水产畜牧业执法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五、发展水产畜牧业服务业的建议
一是切实做强渔牧产品物流。在巩固和运转好现有渔牧
产品流通企业的基础上,以加快水产畜牧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等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中心渔牧产品批发市场,不断提高农民营销能力和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的份额,逐步构建适应消费增长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二是认真做好新型养殖技术服务。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在以公益性水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扶持经营性水产畜牧业服务。
三是加大水产畜牧业信息服务。大力实施“水产畜牧业上网”工程,积极引导水产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养殖大户等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发展水产畜牧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四是挖掘潜力加快水产畜牧业观光旅游发展。突出文化、生态、科教和载体功能,开发和完善一批水产畜牧业观光休闲区,完善和发展一批水产畜牧业科技主题园区等。
五是加强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建设管理。围绕建立健全水产畜牧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水产畜牧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畜牧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和技术人员等开展检验检测、“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水产畜牧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
六是推进政策性水产畜牧业保险。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猪、奶牛、水产和家禽养殖等重点水产畜牧业险种,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完善水产畜牧业风险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减少自然风险对农民造成的损失。
北流市水产畜牧兽医局
2012年4月16日
第二篇:北流市水产畜牧业产业结构现状有关情况汇报
北流市水产畜牧业经济结构有关情况汇报
北流市水产畜牧兽医局
近年来,北流市水产畜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水产畜牧业为重点,以产业化为目标,强化养殖龙头,扩大畜禽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功能,突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使我全的水产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了由畜牧大县(市)向畜牧强县(市)迈进的步伐。
一、目前北流市水产畜牧业经济结构现状
近年来,全市水产畜牧业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坚持走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之路,水产畜牧业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规模养殖场户的畜禽出栏量占全市畜禽出栏总量的80%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6.25%。近年来,连年被广西区评为动物防疫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获得三十多项国家级、省级畜牧业科技项目实施,被评为“广西畜牧业十强县(市)”,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获得农业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牛奶产业”、“草食动物产业”连续三次获广西人民政府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奖励,各项工作走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前列。水产畜牧经济呈现以下9个特点:
1.水产畜牧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9.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7%。肉猪出栏77.54万头,同比增长4.99%;肉牛出栏1.81万头,同比增长5.23%;禽出栏2259.09万羽,同比增长4.99%;畜牧业肉类总产89800吨,同比增长5.06%;水产品产量26910.5吨,比增5.00%。水产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2.优势特色养殖产品区域初步形成。建立了一批生猪、三黄鸡、奶水牛、名优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北流市的优 质山地三黄鸡、瘦肉型猪、杂交猪花、肉鹅、肉牛、奶水牛已驰名区内外,凉亭三黄鸡通过了广西家禽品种审定,被评为广西优质品牌鸡,凉亭肉鸡2011年又获农业部升格为有机鸡。全市有广西区级龙头企业5个,玉林市重点龙头企业4个,建成了15个重点种猪场、13个种鸡繁育基地、216个肉鸡基地、15个水牛奶生产基地。
3.现代畜禽养殖方式有效推进。2011年,全市出栏猪万头以上、肉鸡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分别达到5个和109个,年末存栏奶水牛20头以上的奶水牛场9个。全市生猪、肉禽和奶水牛的规模饲养率分别达到65.0%、82.0和15.4%。
4.生态健康环保养殖成为养殖业新亮点。近年来市政府加大力度从项目和奖励资金投入中拨出2000多万元扶持生态养猪产业和标准化养殖业,生态发酵床养猪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推广,改变了过去那种脏、乱、差的养殖习惯,实现了生猪养殖无蚊蝇、无臭气、无污染、粪尿零排放。2011年全市新建设生态发酵床8万多平方米,发展生态养猪基地20个,出栏绿色生态猪25万头,全市生态养猪实现新增收5000多万元,对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市新诚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已成为农业部第一批畜禽标准示范场、广西最大生猪零排放发酵床养殖示范基地和玉林市节水型示范基地。
5.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和疫情监测体系,近年来,我市切实抓好春秋季动物免疫和常年免疫工作,集中力量分片包干,对存栏应免畜禽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强制免疫,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栏舍消毒、疫病普查、疫情监测、挂标率、栏舍消毒面达到100%。保持了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的良好局面。实现全市养殖业健康无疫。
6.水产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我市加强“瘦肉精”污染监测、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98%;饲料、养殖场生猪尿样的违禁药品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100%。生猪屠宰检疫的持证率、挂标率均达到95%;动物检疫中检出的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畜产品安全事件,动物卫生、畜产品安全、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坚决杜绝“隔山开证”,进场屠宰的生猪检疫率达100%,出证率达100%,目前我市设臵有动物检疫申报点23个,我市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100%。
三是加强兽药经营店规范经营检查,维护养殖户的利益。全市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兽药经营店150个,通过GSP检查验收发证的有101个,今年检查兽药经营店235个次,未发现有经营违禁药物的现象,查出假劣兽药品种5个,货值金额600元。假劣兽药全部烧毁处理。
7.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一是近年来实施科技项目30多项,推广了一批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畜禽鱼良种选育、绿色畜产品生产、规模畜禽鱼生态养殖等国内领先的水产畜牧兽医技术;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员2.2万人次,为我市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已建设22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5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0万元、自治区财政2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5万元、自筹20万元。22个站新、扩建业务用房3696.9平方米,改造业务用房1120平方米,购买业务用房1068平方米,购臵仪器设备551台、交通工具42辆。8.良种体系建设得到强化。形成了以广西凉亭集团等为龙头的北流林下生态养鸡业,全市建有20个规模种禽场和1335个规模养鸡场产。养猪产业以北流市新诚畜牧有限公司、中澳生猪生态养殖场等10多个龙头企业为带动,形成了北流市优质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全市有种鱼场8个,特色水产养殖场15个。牛奶产业形成了以奶水牛为主的北流市优质水牛奶生产基地。全市畜禽鱼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全市有兽药生产企业20多家,兽药经营企业100多家,我市兽药为业已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9.科技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市、镇、村三级水产畜牧兽医机构完善、队伍较为健全。目前拥有24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86人,拥有每个村1个人以上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全市建有2个市畜牧水产化验室;各项防检责任制层层签定,各项防控措施扎实落实,确保了我市持续保持了无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二、主要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困难。一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动物防疫及执法基础设施落后。二是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三是由于贷款比较困难,资金短缺,农民发展养殖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2、水产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来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
3、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实行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养殖业受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加剧。
4、对水产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农民防疫意识淡薄。三、十二五结构规划
十二五,北流市水产畜牧兽医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养殖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以特色养殖业产业化发展和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养殖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养殖业提质转型逐步构建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经济高效、安全和谐的现代水产畜牧业体系,力促北流市由养殖大县向养殖强县迈进。
(一)十二五规划情况
①2015年全市养殖罗非鱼发展到10000亩,亩产1500公斤,产量15000吨,产值15000万元,养殖户人均累计增收5万元。
②2015年全市塘角鱼养殖发展7000亩,亩产4000公斤,产量28000吨,产值448000万元,养殖户人均增收6万元。
③2015年全市大力培育以金钱龟、黄喉拟水龟、黄沙鳖、中华鳖为主的庭院养殖2000户,年产量5688吨,年产值11842万元,养殖户人均累计增收6万元。
2、抓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村建设,全力建设和打造优势名特优水产品万元示范片、万元示范村。
①加快建设新圩河村、塘岸贡塘村、六靖镇南村等本地塘角鱼、七星鱼万元示范村建设。
②推进北流镇勾漏村、新城村,推大里镇古红村等龟鳖养殖示范村万元示范村建设。到2015年水鱼养殖面积200亩,水鱼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润600万元。
③加快推进西垠平山村、新圩宋村、梧村,北流镇大燕塘村、中灵村、塘岸六和村罗非鱼万元示范村建设。
④加快推进北流名优特产北流市鸭塘鱼加工厂的发展,做好鸭塘鱼商标的注册工作,创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鸭塘综合食品厂,以现代化网络销售,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⑤全力建设和打造鱼苗生产万元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西垠六洋河口正泰渔业有限公司鱼苗基地建设,至2015年养殖面积350亩,鱼苗产值700万元,实现利润230万元。⑥全力打造水产养殖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广西百洋集团在我市建设的百洋水产养殖加工项目建设。
一是建设实施“百洋六万吨水产品综合加工项目”,项目建设计划占地60亩,建筑面积21832平方米,项目将建成水产品加工生产线8条,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水理能力为2000立方米/天)及冷藏库(产品冷藏能力为3000吨),年产鲜活罗非鱼加工能力6万吨。项目建设年限2011年4月-2012年9月,项目总投资1036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罗非鱼4.2万吨,项目效益达到4.2亿元。
二是建设实施“百洋六万吨水产品配套饲料加工项目”,项目建设计划占地60亩,建筑面积22012平方米,项目将建成水产品加工生产线6条,配套建设供水、供电等设施一批,项目预计年可生产鱼饲料12万吨,虾饲料3万吨。项目建设年限2011年4月-2012年9月,项目总投资8502万元。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饲料9万吨,项目效益达到3.86亿元。
(二)优势畜牧业养殖方面。
1、培育特色畜牧业万元产业示范带。加快水产畜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生态养殖业、水牛奶业生产、三黄鸡生产等示范带。通过典型引路,抓点、连线、成片,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色产业带,带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畜牧项目的实施,确保全市农户万元增收目标完成。
2、巩固“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北部以现有的北流市新城畜牧有限公司种猪场、北流西埌养殖场、荔宝种猪场、陈寿猪场、荣发猪场、黄成猪场等为我市的良种猪繁育核心场,建立和健全我市的瘦肉型猪良种猪繁育体系。中部的隆盛、平政、大坡外建设成为猪花生产基地,计划 2015年出栏生猪达89万头,发展5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2个,万头商品猪场和养殖小区5个,建成生猪二级屠宰加工龙头企业1个。全市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超过200个,出栏1000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大户超过700户,规模养殖出栏 数比重提升到72%,出栏生猪良种比提升到95%,能繁母猪发展到12万头,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3、建设生猪生态养殖万元养殖示范基地。加大改善养殖环境和排泄物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力度,突出抓好以北流市新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20个规模猪场的生猪微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总结典型,推广经验,创出知名品牌,2015年全市发酵床养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力争将北流市建成广西首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县,引领北流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示范片、示范村。
一是稳定家禽生产万元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优质三黄鸡产业发展。注重利用我市的林果园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山地生态三黄鸡养殖。计划到2015年发展三黄鸡种鸡基地18个和肉鸡生产基地156个,实现年产良种鸡苗7000万羽,每年出栏优质肉鸡3000万羽。
二是加大力度发展凉亭优质三黄鸡产业,推广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全市的优质肉鸡生产快速发展。到2015年,家禽良种比例达95%,努力建设全国肉鸡生产大县(市)。在北流、塘岸建立三黄鸡种鸡生产基地。在北部民安、北流、塘岸、中部平政、新丰、南部石窝等建立肉禽生产基地。在北流、民乐、西垠、新圩、白马、清湾等镇建立肉鹅生产基地。
三是打造三黄鸡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凉亭肉鸡加工厂和北流大发养殖场肉鸡深加工生产线和肉鸡收购交易平台建设,做大做强优质三黄鸡产业,力促三黄种鸡养殖业和肉鸡养殖再上新台阶。至2015年,全市存栏三黄鸡种鸡5万羽以上的鸡场由2010年的10个发展到2015年的15个以上,全市存栏种鸡保持在60万羽以上,鸡花出栏6000万羽以上,三黄鸡肉鸡出栏占家禽出栏90%以上。
5、全力建设和打造奶水牛万元增收示范基地。计划到2015年,全市存栏生产性能高的高代杂母水牛1万头,常年 保持0.5万头挤奶水牛挤奶,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桂东南优质肉牛基地、水牛奶业基地、奶水牛种源基地。
6、强力推进草食动物产业示范片、示范基地。重点推广养殖狮头鹅和杂交牛、奶水牛。到2015年,牛羊鹅等草食动物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10%以上。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设备、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仪器建设和配套,落实动物防疫经费,把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增强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2、狠抓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畜禽市场和流通环节监管,防止境外疫情传入,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确保免疫率100%,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75%以上。
3、抓好畜牧水产行业执法工作,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维护畜牧水产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严格饲料、兽药、畜产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监测,确保畜产品“瘦肉精” 检出率为零,确保生鲜牛奶“三聚氰胺”检测不超标。积极推进兽药GSP全面实施。大力推进综合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为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4、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提升标准化经营水平,生产绿色、环保、有机畜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大力推广生猪发酵床养猪为主的循环生态健康养殖业,打响北流市优质水产畜牧产品品牌知名度。力争将北流市建成首个广西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县,引领北流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5、全力推进我市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重点扩大本地 塘角鱼、罗非鱼等优势品种养殖和加工,抓好本地塘角鱼、罗非鱼、七星鱼、黄沙鳖、中华鳖、黄喉拟水龟、金钱龟等的养殖示范片,推广网箱养鱼、庭院养鱼等工作,推动全市名特优品种规模养殖发展。
6、着力抓好项目建设,改善养殖业生产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养殖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跟踪落实已申报项目的批复立项。确保争取国家投入比上年有所增加。
7、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继续推进“千万农民大培训”,举办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科技大集、一村一班、农家课堂、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员等比较成熟的培训带动模式,组织工作队员进村培训。大力推进科技培训,加快培训推广中低产鱼塘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等实用增收技术,引导农民向科技要效益,以技术促增收。
四、近期主要工作措施
1、创新动物防疫机制,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畜禽市场和流通环节监管,防止境外疫情传入,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确保免疫率100%,建档率达到100%,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75%以上。
2、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维护畜牧水产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加大产地、屠宰、流通和储藏等环节的检疫监管,认真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制度,确保畜禽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严格饲料、兽药、畜产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监测,确保畜产品“瘦肉精” 检出率为零,确保生鲜牛奶“三聚氰胺”检测不超标。全面完成兽药经营企业GSP改造。大力推进综 9 合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为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3、狠抓生猪生产,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继续推进中央有关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良种保护,加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等工作。
二是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生产,稳定提高生猪生产能力,2012年全市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超过150个,出栏1000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大户超过500户,规模养殖出栏数比重提升到62%,出栏生猪良种比提升到92%,能繁母猪发展到10万头,不断提升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
3、抓好生猪生态养殖。全力推进生猪健康环保养殖技术。推广生猪发酵床养猪为主的循环生态健康养殖业,打响北流市优质水产畜牧产品品牌知名度。力争将北流市建成首个广西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县,引领北流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突出抓好以北流市新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中澳生态养殖场等生猪微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全市发酵床养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力争将北流市建成广西首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县,引领北流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大力推进林下优质鸡产业发展。注重利用我市的林果园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山地生态三黄鸡养殖。计划2012年发展林下三黄鸡种鸡基地12个和肉鸡生产基地100个,实现年产良种鸡苗6000万羽,年出栏优质肉鸡2000万羽。
5、全力推进我市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重点扩大本地塘角鱼、罗非鱼等优势品种养殖和加工,抓好本地塘角鱼、罗非鱼、七星鱼、黄沙鳖、中华鳖、黄喉拟水龟、金钱龟等的养殖示范片,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网箱养鱼、庭院养鱼、池塘改造等工作。计划2012年西垠六洋河口正泰渔业有限公司鱼苗基地养殖面积250亩,鱼苗产值5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计划2012年大里镇古红水鱼养殖基地水鱼养 殖面积150亩,水鱼产值1500万元,实现利润450万元;计划2012年北流镇大燕塘三两木渔业有限公司养殖罗非鱼面积300亩,产量450吨,产值450万元;推进北流名优特产北流市鸭塘鱼加工厂的发展,创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鸭塘综合食品厂,以现代化网络销售,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6、着力抓好项目建设,改善养殖业生产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养殖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跟踪落实已申报项目的批复立项。确保争取国家投入比上年有所增加。
7、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
继续推进“千万农民大培训”,举办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科技大集、一村一班、农家课堂、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员等比较成熟的培训带动模式,组织工作队员进村培训。大力推进科技培训,加快培训推广中低产鱼塘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等实用增收技术,引导农民向科技要效益,以技术促增收。2012年计划开展水产畜牧业技术培训300期次,培训新型农民(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农村党员、村两委干部)2500人次,现场指导30000人次。2012年水产畜牧业科技入户率达98.5%以上。
第三篇: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商洛市农业局(2013年6月4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猪存栏省内排名连年上升,肉鸡产业成为全省家禽业排头兵,产业发展迎来转型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规模养殖快速崛起,中、省扶持畜牧业发展力度空前;产业快速扩张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1、畜牧业主导地位日渐突出。截止2012年底,全市猪、鸡、牛、羊存栏分别为178.56万头、1882万只、14.3万头、49.06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9.04万吨、9.16万吨、1700吨;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4.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24.76亿元的43.74%。
2、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生猪、家禽、牛羊是拉动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近年来,随着中省对畜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受区域养殖习惯的影响,我市养殖业逐渐向区域化、片区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洛南、商州、丹凤、商南、山阳为主的生猪养殖区,以丹凤、洛南、商州为主的肉鸡、肉牛养殖区,以山阳、镇安、柞水为主的肉羊养殖区。
3、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民生的支柱产业。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 1 确提出要“扩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要“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牛肉羊”。受政策影响,一大批工、商、建、运从业者纷纷进入生猪养殖领域,业主呈现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多元投资发展规模养殖的良好局面,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共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707个、适度规模养殖场户4745个。
4、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以来,通过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先后共创建部、省、市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场218个,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快速发展与养殖生产方式落后的矛盾突出。全市规模养殖场及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组织方式松散,集约化水平不高,标准化比例仅占总数的10%左右。
2、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现有的养殖场存在选址不当,建场设计缺陷明显,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3、动物公共卫生风险增大。近年来,我市虽然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但点状疫病仍然频发,市、县动物防控机构装备能力差,有四个县区兽医实验室未通过国家验收,疫病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重点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4、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进展缓慢。特别是适度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水平低,可能成为未来全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5、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市、县区、镇、村四级机构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能滞后,后继人才匮乏,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现状。
6、养殖场户重规模轻管理现象普遍。随着社会资本持 续进入,生产管理专业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持续经营的理念不强,发展问题突出。
三、建议
1、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推进全市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2、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强力推进全市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标准化创建步伐。
3、从明年起,以市政府名义制定下发《商洛市规模化动物免疫示范县创建方案》,推动我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的全面实施。
4、尽快制定出台《商洛市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规划》。
5、尽快解决市、县、镇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6、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落实县区动物卫生监督“咸阳模式”建设步伐。
7、加强市、县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推广、动物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经费投入,切实保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推广应用,畜产品安全监管的经费需求,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8、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发展。
附:
1、《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讨论稿)
2、全市畜禽标准化现场会议程建议。
第四篇:畜牧业汇报材料
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
发展畜牧业先进乡镇典型汇报材料
一、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位于乌苏市以西45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意义,把畜牧业放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围绕发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农业结构,依靠发展畜牧业带动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在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全乡牲畜年末存栏数达8510头(只),其中牛606头,羊7510只,其它牲畜384头(只),全乡母畜比例达76%,牲畜出栏率76.1%,商品率达80%,良种畜达74.3。全年产肉总量1246.1吨,产奶总量达723吨,同时加大牲畜品种改良的力度,全年冷配牛378头,小畜人工授精4400只。上半年对全乡19739头(只)牲畜进行了“五号病”、“羊痘”“羊三联四防”等疫苗进行注射,免疫率达到100﹪;对全乡12296只禽类进行禽流感疫苗注射,免疫 1 密度达100﹪。下半年由于雨水较少,草场无草,致使大部分牲畜无法饲养,在全乡动员抗灾保畜的同时,我们积极响应市委关于加大牲畜出栏率,提高商品率,增加畜牧业产值,使农牧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的口号,我乡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大力宣传,通过努力,将全乡8510头(只)膘肥体壮的牲畜留下饲养,剩余牲畜全部出售,同时下半年全乡8510头(只)牲畜进行了“五号病”的防疫,免疫率达到100﹪,对全乡4600只禽类进行了禽流感疫苗注射,免疫密度达100﹪。,较好地完成了市委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为全乡牲畜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取得以上成绩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畜牧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
为加快我乡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在年初,乡党委政府就认真分析了我乡农牧民增收面临的实际困难,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发展畜牧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并形成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兽医站、财政所等相关单位领导及成员为成员的畜牧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我乡畜牧业发展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宣染强大的舆论氛围,提高农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认识。
要在全乡迅速形成一种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声势,必须搞好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墙报、宣传单等有效的载体,大力宣传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意义,宣传我们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中之重的必要性,全年共播放宣传片6次,办墙报3期,共24版,刷固定宣传标语18条,发宣传单3700余份,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自觉性,把蕴藏在干部群众中的巨大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成为我乡发展畜牧业的强大动力,善于发现和广泛宣传基层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和创造的新鲜经验,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广大农牧民积极投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传递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辟畜牧业专题、专栏,常年向广大农牧民宣传和普及畜牧业科技知识,使广大的农牧民尽快掌握现代畜牧业的养殖和管理技术,迅速提高科学素质和生产水平。
(三)、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家庭养殖水平和养殖小区建设。
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家庭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传统的家副业式养殖和放牧方式是不行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很难实现产业化,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前提下,要逐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条件。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逐步 3 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家庭养殖水平,尽快实现畜牧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如在草场面积较大的牧业队和开发区要发展一批高水平的家庭牧场,在土地、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对该队3600只羊实行合作防疫,做到收费低,服务及时全面,从而也推动了规模化养殖,以点带面带动全乡养殖户发展畜牧业,同时在做好养殖大户的发展和养殖小区的建设相结合进行,形成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相连的局面。全乡共有养殖小区3个,其中2个养羊小区,1个养牛小区,共建成标准化棚圈4200多平方米,目前已有12户迁入养殖小区,同时解决小区内用电难和吃水难的问题,目前,已全部通电和通上了达标的饮用水,现在的养殖小区,道路畅通,水电到位,牛羊成群,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的集约化水平。
(四)、强化畜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经多方筹资,投资8万余元,在镇区建成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活畜交易市场,招商引资20余万元,兴建一处畜禽屠宰市场,2006年10月通过招商引资80余万元在我乡屠宰场南侧修建一栋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畜产品交易大楼,目前已投入资金20余万元,该工程计划于2007年8月底交付使用。自今年三月份以来,我乡加大对活畜市场、畜禽屠宰场的管理力度,实行防检结合,对证件不全和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一律不准进入活畜市场进行交易,对在屠宰场宰杀的牲畜,首先查验证件,然后进行宰前观察合格后方可屠宰。对宰后的动物及时进行胴体检疫,观察必检淋 4 巴结的病理变化,如无任何病理变化将加盖印章后方可上市,这样既保证了全乡人民能吃上放心肉,同时也杜绝了外来疫病传入我乡,畜产品交易大楼、活畜市场和屠宰场的建成,即搞活了我乡的畜产品市场,也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群众,改变了以往那种私屠乱宰的现象,推动了我乡畜牧业的发展,该活畜市场已投入运行,活畜交易每天在1000——1200头(只),同时加大羊的药浴工作,通过各种管道筹集资金建成两个标准化药浴池,进一步强化了畜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基础设施,方便了人民群众。
(五)、坚持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提高畜牧科技水平。
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品种改良化程度是畜牧业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以奶牛为例,一头优良奶牛每年产奶量可以达到8—10吨,而一头土种奶牛一般年产奶量只有几百公斤,可见养一群土牛不如养一头良种牛。因此,近年来我乡抓住市胚胎移植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我乡牛的良种化程度,在地、市级补助以外,乡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给养殖户补助200元,来鼓励农户做胚胎移植,在极其优惠的政策下,截止到2005年底全乡成功移植了37头牛,今年全年冷配牛378头,小畜人工授精4400只,同时加大对种公畜的鉴定,对不合格的种公畜给予去势,全乡良种畜的比例达74.3%,大大提高了良种化程度和畜牧业科技水平。
(六)、坚持预防为主,防疫先行,确保畜产品安全。
疫病防治工作事关畜牧业发展的全局和安危,在畜牧业 5 中,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近年来,一些严重的疫病在新疆,乃致在我市发生,对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都带来巨大冲击,所以防疫工作是头号大事。发展畜牧业必须坚持防疫先行,切实做好对疫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提高畜牧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在“五号病”防治中,乡党委积极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对8510头(只)牲畜进行了“五号病”疫苗注射,免疫率达200%。在禽流感防治中做到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积极注射禽流感疫苗,仅用3天时间,使全乡4600只禽类全部注射上了疫苗,真正实现了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的目标。同时加大对市场检疫力度,加强产地、屠宰、市场和出入境检疫,严防疫病传播,建立了严格的防疫责任制,依法开展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并根据不同条件下的畜禽进行常规防疫工作,由于责任制的落实,防疫扎实,为全乡畜产品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积极引进项目资金,不断夯实基础,扩大养殖规模。
在建立畜牧业发展资金和调整投资方向,积极引导农牧民增加投入的同时,抓住我市进行畜牧业综合贷款项目这一机遇,2006年我乡争取世行贷款9.8万元,投入到5个养殖大户中,用于发展畜牧业,同时做好了2007年的项目申报计划,世行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夯实了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我乡这种以社会化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体系正在形成。
(八)、加大饲草业建设力度,坚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畜牧业,必须大力发展饲草业,实现饲草料的科学合理搭配,大面积推广,普及青贮饲料,真正形成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饲料。2006年共压青贮饲料386立方米,全乡新增饲草第1096亩,75%的养殖户达到了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冬天舍饲、暖季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自我恢复。
总之,我乡畜牧业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畜牧局的关心指导下和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今后的任务还很繁重,离上级和广大农牧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为我乡的畜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五篇:县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汇报材料
县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汇报材料
为掌握全县服务业发展情况,根据县政府安排,我们对全县服务业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1、主要特点
一是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5亿元,比增长13.2%;比的7.6亿元增加14.9亿元,增长2.9倍,年均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比35.1:37.0:27.9。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业在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提升改造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连锁经营、电子信息、房地产开发等新型服务业态得到了初步推广;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潜力逐步显现。,从服务业的增加值行业构成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9.8%;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8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1.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5.1%;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1.0%;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10.8%;教育实现增加值2.3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10.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实现增加值2.2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9.9%。以上七大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8.5%。
三是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县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统计资料显示,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5亿元,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9%;实现税收(缴地方财政)1.51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66.72%。服务业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对税收收入的贡献日益增加。
四是服务业成为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渠道。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服务业的从业人数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吸纳劳动者的新的增长点。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人口,而且承接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就业需求。据统计资料,全县单位数332个,在岗职工31082人,而服务业单位数235个,占全部单位数的70.8%,从业人员为1936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2.3%,比提高3.1个百分点。根据调查,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2504个,从业人员26580人,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状况
一是商贸服务业稳步增长。全县商贸企业法人单位共218家,其中批发零售业186家,住宿餐饮业32家;实现社会销售收入58.7亿元,实现增加值7.26亿元,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3%。
经过多年发展,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健全,商业设施日趋完善,全县逐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宏盛购物广场、如海超市、家家福超市已初具规模,银桥小商品批发市场辐射能力逐步提高,以金桥家具为代表的商中路北部家具市场、东方汽车商贸城为代表的银河路汽车、摩托车市场、富东蔬菜批发市场、赵奎元棉花市场、白桥大蒜市场、商南农贸市场、展旺蔬菜市场形成全县市场体系基本构架。
二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企业29家,从业人员325人,营业收入5.27亿元,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年底全县机动车达到66701辆,比增长了48.1%,其中从事客、货营运的车辆分别是206部、2508部,比增长了219%和337%;道路运输行业完成的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为125万人、1.3亿人公里,290万吨、3.01亿吨公里分别为的1.6倍、2.6倍、1.4倍、1.4倍;在客运线路中,跨区线路已达24条(其中跨省线路5条、跨区线路8条、跨县线路11条),高级车55辆,从事农村公交线路13条,中型普通客运车辆86部,营运里程334公里,日发送668个班次,覆盖全县962个行政村。新增城区公交车3部,安排2条经营线路,运营里程19.8公里。
三是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共17家,从业人员563人,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9亿元,实现增加值4.73亿元,上缴税金4139.33万元。以来,完成房地产投资额为10亿元,开发面积50.0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1.34万平方米,入住面积23.91万平方米,上缴税金8631.4万元;进行土地招拍挂11宗,拍出面积1244亩,土地出让金收益4.02亿元。总之,三年来,房地产业为财政贡献4.883亿元,年均1.63亿元,不仅如此,对我县的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也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金融业稳健发展。,全县金融保险业48家企业,从业人员405人,实现增加值1.14亿元,税收1212万元。现有金融机构6家,包括农行、建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发行,齐鲁银行入驻商河,下设1个营业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于1999年、撤并至济南。目前在机构网点、从业人数、业务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是农村信用社,拥有城区网点30个,在各个乡镇驻地均有营业机构;邮政储蓄银行设有2个物理网点,21个乡镇邮政所均为其代办金融业务。截止末,县各项存款余额459849万元,较上年增加80420万元,增幅21.20%;各项贷款余额264803万元,较上年增加73594万元,增幅38.49%。
保险机构9家,其中人寿保险5家,主要包括中国人寿、中保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财产保险4家,包括中保财险、大地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安邦财险。保险业务收入12500万元,业务支出6562万元。
五是新兴服务业快速推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产业、中介服务业等迅速兴起。据统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企业单位达11家,从业人员增加24人,主营业务收入达207万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50家,从业人员增加257人,主营业务收入达5031万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企业14家,从业人员157人,主营业务收入达7.9亿元;文化、广播电视等企业13家,从业人员95人,主营业务收入达4.36亿元。
六是非盈利性服务业职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得到了重点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据统计,非盈利性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达297家,从业人员增加1780人;非盈利性的教育行业达133家,从业人员增加6058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单位数达1548家,从业人员达13314人。全县非盈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29亿元,占全部增加值比重23.5%。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措施
1、编制并实施服务业及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引导作用。
我县编制并实施《县“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之后完成《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2)》、《县区域卫生发展规划(-2020年)》,近期初步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镇村体系规划、温泉服务业基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规划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
2、实施城镇化战略,构筑服务业发展平台。抓住济南市“北跨”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以环境建设为总抓手,制定加快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我县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极大改善,逐步形成了“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网络。怀仁、玉皇庙、龙桑寺、郑路等小城镇进一步完善,贾庄镇“城镇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3、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修建县乡及城区道路,逐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打通商东路,改建田园路,完成鑫源路、青年路、兴隆街、富民路、商中路北段等城区道路整治,完成文昌河景观整治和滨河公园建设,新增绿化面积68.8万平方米,城市容貌景观显着提升;新型出租车投入运营,弘德街及弘德片区、田园路装饰建材特色产业街项目开始启动,铺设雨水、污水、供热和煤气管线20.3公里,新安装路灯607杆,城市功能有新的提高。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地热研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规划建设温泉服务业基地,升级改造城区公交出租车辆,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发生明显变化。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龙怀路、商胡路、白玉路西段竣工通车,新建行政村内主干道90.7公里,完成危桥改造9座,城乡交通环境有了新的改善。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城区环境的改善及市民房产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促进了我县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区环境的改造,招商力度的加大,一大批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进驻我县,给我县房地产业带来新的理念、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我县楼盘开发的品质和档次,推动了全县房地产业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
5、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政策,做大商贸服务业。
一是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标准、整体推进的思路,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认真开展布局选点,着重抓好规范,全面推进农家店的建设工作。截止底,建设乡镇直营超市一家,新建和改造日用品农家店798家,农资店145家,全县行政村农家店覆盖率达到了89%,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承办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是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惠农政策,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严格工作流程,规范运作,把好网点备案审核关,加快补贴审核进度,及时兑现优惠政策。截止到6月,全县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有41家,录入系统的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达到54333台,累计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达10279万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备案网点15家,录入系统的以旧换新产品销售量575台,实现销售额229.97万元。
三是狠抓农村市场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档次提升。立足引进大商场、大市场等大项目,引进和培育大品牌,同时培育自己的品牌把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6、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任务,加大投入,推进社会服务业。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文昌实验学校、实验中学西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3万平方米;加快推进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医院病房楼交付使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县中医院病房楼建设顺利推进,六个乡镇卫生院扩建工程全部竣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展馆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改造建设文化大院10个、农家书屋110个,12个乡镇文化站通过市级验收;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建和改建了12处敬老院,几年来,累计投入敬老院建设资金2100万元,各类房屋共计1156间,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其中院民宿舍956间,容纳床位1912张,可满足全县90%集中供养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