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颅内感染沟通书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病人姓名_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科室 _____床号_____住院号
医患沟通记录书
患者诊断为:颅内感染,病情随时有变化的可能,使病情加重,出现下列危险甚至 危及生命。
脑部病变:
1、脑水肿。2脑积水。3颅内压增高。4癫痫。5.脑疝,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死亡。
6、脑干的病变,导致心跳呼吸鄹停。
肺部病变:
1、气道阻塞。2肺不张。3呼吸困难。4球麻痹,误吸等,造成肺部感染,甚至窒 息,呼吸心跳停止。
心血管病变
1、心肌梗塞。2心律失常。3充血性心力衰竭。4深静脉血栓、肺梗塞。
其他:
1、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
2、高血糖。
3、水电解质紊乱。
4、肾功能障碍。
住院病人应服从医院床位安排,住院期间可能因为病情需要、病区管理的需要 随时调整床位,请患者及家属同意配合。
患者来院后需进行各项检查:三大常规、肝功、生化、血脂、血粘、胸片、心电 图、腰穿等。由于全院检查人数多,通常按预约时间的先后排队检查,常不能如您 所愿的尽快检查,敬请配合及谅解,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和CT,B超等。
住院时间视病情轻重而定,恢复期及稳定病人可出院或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经 积极治疗病人症状不一定能完全恢复,有后遗症可能,如: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失语、大小便失禁、不能进食等。且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时间长,需费用高,有可能治疗效果差,且治疗期间病情有反复、加重可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病人 费用视病情轻重而定,每天费用在元不等,详见每日清单。
治疗措施如下:
以上情况已向患者、家属或委托人交代,患者、家属或委托人清楚了解以上各 点,愿积极配合医院诊断和治疗。
医师_________________(签名)
谈话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话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____时___分 病人或其家属代表_______________(签名),与病人关系_________
______年___月___日____时___分
第二篇:颅内肿瘤护理
颅内肿瘤护理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包括: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鞘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及转移瘤等。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可拌有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感觉掌碍、视力减退、精神症状和语言掌碍等。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危及生命。听神经鞘瘤早期可出现耳鸣、耳聋、随后出现三叉神经痛,面神经掌碍和小脑病变等症状。颅咽管瘤以生长发育延缓、多尿等分泌症状为主要特征,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辅助以放疗、化疗等。
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当病人出现意识掌碍,瞳孔不等大
缓脉、血压生高等症状时,提示有发生脑疝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保
持呼吸道通畅,迅速静脉滴注脱水剂,并留置尿管,以了解脱水效果。做好术前特殊检查及手术准备。
(2)颅内压增高的护理:颅内占位病变随着病情发展均会出现颅内高压症状。严重着可由于呼吸道梗阻、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导致颅内压聚然增高而发生脑疝。因此病人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适当应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另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降低颅内压:1)使用脱水剂以见轻脑:2)床头抬高15~30度,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3)充分给氧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4)控制液体摄入量1000-2000毫升每天;5)高热者立即降温,防止肌体代谢增高,加重脑缺氧。
(3)注意保护病人:对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应视具体情况加以保护,如防止健忘病人走失;督促癫痫病人按时服药;运动掌碍病人应卧床休息;躁动病人给予适当约束,放置床挡防止坠床,摔伤和自伤。
2.术后护理
(1)卧位:一般病人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症及肢体活动,特别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术后24小时内易出现颅内出血及脑水肿引起脑疝等并发症,当病人意识由清醒转为迟钝或消失,伴对侧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同时出现脉缓、血压升高,要考虑颅内出血或水肿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3)保持出入量平衡:术后静脉补液时,注意应控制液体的入量在1000-2000毫升。
(4)脑室引流的护理;脑室引流发的病人按脑室引流护理常规进行护理。(5)应用脱水剂注意事项:见脑出血外科护理常部分。
(6)骨窗的护理:胶质瘤术后,为了起到减呀的作用,一般将病人颅骨骨瓣祛除或游离,成为骨窗或游离骨瓣。骨瓣祛除后脑组织外只有头皮保护,易受伤,应加强保护。通过骨窗还可以直接观察到颅内压变化情况,如
骨窗处张力较大或脑组织膨出,说明颅内压增高,应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
(7)功能锻炼:术后病人常有偏瘫或失语,要加强病人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协助病人肢体被动活动,按摩肌肉,防止肌肉萎缩。耐心辅导病人进行语言训练,指导病人从简单发音开始,逐步练习多音节词,鼓励病人家属建立信心,平时给病人听音乐、广播等,刺激其感觉中枢。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脑组织灌输异常----与肿瘤压迫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与手术有关 3.疼痛----与手术伤口有关
4.清理呼吸道无效---与长期卧床有关
5.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手术后长期卧床有关
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卧床及躯体运动障碍有关 8.焦虑----与担心疾病的预后有关
第三篇: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
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
【摘 要】目的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16例(57.14%), 病毒性脑(膜)炎(简称病脑)9例(34.14%),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2例(7.14%);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共1 例(3.57%)。颅内感染总的病死率为10.71%。结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趋势, 应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颅内感染;病毒性脑膜炎
颅内感染是指病毒或者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从而造成颅内感染。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现对本院2008~ 2013年所收治的颅内感染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本院2010~ 2013年所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住院病例资料,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 分析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诊断标准。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x检验判断构成比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病种构成情况 在3年间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达16例,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57.14%;其次是病毒性脑膜炎(简称病脑), 共9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2.14%;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共2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7.14%;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共1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57%。
2.2 城乡分布情况 28例病例中,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3例来自城市, 占10.71%。各病种间城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889, P< 0.05)。
2.3性别构成情况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男:女= 1.3 : 1, 各种颅内感染疾病间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3.198, P> 0.05)。
2.4 病死率情况 所有28例病例中, 总共死亡3例, 病死率10.71%, 其中隐脑1例, 死亡1例, 病死率50%;结脑16例, 死亡1例, 病死率6.25%;病脑10例, 死亡1例, 病死率10%;化脑2例, 无1 例死亡。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 31.91, P< 0.05)。3 讨 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 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病例数中排在第2 位(仅次于脑卒中)。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本地区主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包括结脑、病脑、化脑和隐脑, 脑寄生虫感染非常少见, 而其中以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病脑, 这2 种颅内感染占了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绝大多数。从发病的情况看,近几年收治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总体上有明显的增加, 结脑和病脑增加的趋势尤为明显, 说明颅内感染的防控形式越加严峻。从性别差异来看, 男性多于女性(1.3 :1), 但各病种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城市和农村的发病情况来看, 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结脑、病脑和化脑主要在农村发病, 可能与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 生活条件较差以及医疗保健相对缺乏有关。另外, 在城市的病例中, 还有部分病例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情况堪忧, 应引起足够的关注。2结脑是最严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近年来, 由于耐药结核病例的增加, 人口流动及艾滋病(AIDS)流行等因素, 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结脑患者也随之增多, 并且以青壮年为主。结脑的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及早得到规范的治疗, 而早期明确诊断一直较为困难, 临床医师一般是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三高两低”(即压力高、白细胞数高、蛋白高、糖和氯化物低)作出临床诊断。脑脊液涂片检查出抗酸杆菌或培养出结核杆菌是实验室诊断结脑的“金指标” , 但阳性率不高, 报道涂片阳性率为15%~30%,培养阳性率为30%~40%
[2]
。染色涂片镜检方便、经济,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脑脊液结核
[2]分枝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故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有报道 采用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活性测定、溶菌酶(LZM)活性测定、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脑脊液阿拉伯糖甘露糖脂G 抗体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实验室指标对结脑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普及程度尚不是很高。相信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推广、普及, 必能大大提高结脑的诊治水平。另外, 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和疾病知识的宣教, 是减少患病或促使患者早就医、早诊断的重要途径。
病脑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且近几年增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收治的9例病例中, 后3年的病例数是前3年的1 倍多,病例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引起病脑的病毒可达130 种之多, 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1 型和2 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EB 病毒等。但目前病脑的病原学诊断尚有困难, 临床上多是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脑CT 等情况并排除其他类型的颅内感染而作出诊断。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是诊断病脑的金标准, 但脑组织标本难以取得, 脑脊液中病毒含量低, 分离病毒的阳性率很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或脑脊液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病原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具有简单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 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但目前也只能对10 余种病毒性脑炎作出实验室诊断。故病脑病原学诊断的研究尚待加强。
化脑主要见于儿童, 成人的发病率不高, 3年间总共收治了2例,全部病例均通过脑脊液涂片或培养阳性而确诊, 在培养阳性的病例中, 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11 例(39.29%)病例有原发感染灶, 包括中耳炎、肺炎、面部皮肤疖肿、副鼻窦炎、齿龈炎等。所有病例无1 例死亡, 治疗效果普遍较好, 考虑除临床诊断及时外,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主要原因。近几年来,Ⅲ代头孢菌素静脉滴注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 部分较重的病例还加用脑脊液置换合并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的趋势, 其中结脑和病脑是最为多发的类型, 而且来自农村的病例占绝大多数。故颅内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并且应该以广大的农村为防控工作的重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依然较高, 有关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 [ 1] 徐韬, 王春华.本院1998~ 2003 年急诊脑膜炎病例统计分析[ J].中国卫生统计学, 2008, 25(3): 215-216.[ 2] 何俊瑛, 何红彦, 崔会娟, 等.石家庄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资料分析[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5):671-674.[ 3] 万洪光.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3): 290-291.[3]
第四篇:颅脑手术后合并颅内感染30例诊治体会及预防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分析2003 年至2008 年在我科 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导致感染的各项可能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颅脑术后的颅内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放置外引流管、开放性颅脑损伤等有关。[结论]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严格掌握脑室外引流时间,尽可能减少颅脑术后患者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以及留置时间等,可以减少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颅脑手术;颅内感染;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开放性颅脑损伤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颅脑手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7~75岁,平均40.5岁;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9例(其中包括脑脊液漏),闭合性颅脑损伤13例(包括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高血压脑出血4例,神经系统肿瘤2例,脑积水分流手术1例,脑室内出血外引流术1例,本组病例合并糖尿病1例,所有手术均有引流管,术后2~7d拔除不等;i类切口21例,ⅱ类切口9例;手术时间小于或等于4h 7例,大于4h 13例,连续2次手术4例,连续3次手术1例。
1.2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术后无其他原因患者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出现颈项强直,并符合以下标准之一:(1)脑脊液白细胞数大于0.01×109/l,其中多核细胞大于50%,外周血中白细胞大于10.0×109/l;(2)脑脊液葡萄糖小于2.25mmol/l,氯化物小于120mmol/l,蛋白大于0.45g/l;(3)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具备第3条者即可诊断,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者需结合其它条件。本组感染率为6.6%。
1.3 脑脊液细菌培养 本组细菌培养阳性17例,其中培养菌株:表皮葡萄球菌6例,金葡菌3例,肺炎双球菌2例,脑膜炎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大肠埃希菌1例。
第五篇:颅内高压症护理查房
内容:颅内高压症的观察及护理 地点:
主讲人:
时间:2012/12/15 参与人员:
病人基本信息:
伍继发,男,62岁,因头晕,呕吐,呕吐成喷射状,紧急送往我科。
定义:
颅内高压症(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合并症,许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非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最终都可能以颅内高压症为主要的表现。急剧的颅内压增高常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明确病因、刻不容缓,紧急救治。一.颅内压: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产生的压力。颅内压形成的条件:颅腔密闭,颅壁无弹性。二.颅内高压症的概念: 1.正常颅内压
成人 :80-200 mmH2O(5-15 mmHg)
儿童 :40-100 mmH2O(2.5-7.5 mmHg)2.颅内高压症
成人:﹥200mmH2O(15mmHg)儿童:﹥100mmH2O(7.5mmHg)3.脑灌注压
脑部具有自动调节脑压的功能,以保证正常的脑血流灌注。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 颅内压(ICP),脑灌注压在50~150mmHg(1 mmHg约等于13.6mmH2O)的范围内,脑能够维持正常的脑血流量需求。平均动脉压的下降,或者颅内压的增高,都会引起有效脑灌注压的迅速下降。当脑灌注压低于50mmHg时,脑的自动调节能力即失去代偿,脑血流量随脑灌注压的降低而被动下降,脑功能就会遭受到损害。三.颅内高压症的发生原理
颅内压力的调节与代偿--Morno-Kellie原理:
l颅腔的容积基本上恒定,颅腔内容物的体积也基本保持稳定。若脑、脑脊液、血液三者中,某一种的体积增大或增加,其它两种内容物的量则相应减少,实现颅内压在一定限度内,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
当某种原因引起颅腔内容物的体积与量发生变化,有所增大时,机体通过自动调节以适应已发生的变化。
颅腔容积 = 脑组织体积 + 脑血容量+ 脑脊液量
1400
1250
75(ml)
↓
↓
↓
基本不代
可部分代偿
可完全代偿
颅内容积代偿能力约为 8-10% 1.脑血流量(ml)
100g/min
全脑血流量 正常
54-65
700-1200 维持最低代谢
400 脑血管内血容量
﹥45 四.颅内高压的常见病因 1. 颅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
(1)脑体积增加:脑水肿(外伤,炎症,缺血缺氧,各种中毒等)
(2)脑血容量增加:CO2蓄积碳酸血症;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部位植物神经中枢或血运动中枢受到刺激等
(3)脑脊液量增加:吸收障碍,循环受阻,分泌增多—脑积水
(4)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血肿,肿瘤,脓肿,寄生虫病等 2.颅腔容积缩小
(1)大片凹陷骨折使颅腔变窄
(2)狭颅症或颅缝早闭 五.临床表现
1.头痛,是颅内高压最常见的症状,颅内压愈高,头痛愈明显,多为弥漫性钝痛。疼痛好发于晨起时,常呈待续性或阵发性加重。任何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排便等均可使疼痛加剧。呕吐或过度换气可使头痛减轻。急性颅内压增高头痛剧烈,坐立不安,往往伴有喷射性呕吐。
2.呕吐,一般与饮食无关,呕吐前有或无恶心,常呈喷射性,且多伴有剧烈头痛、头昏,头痛剧烈时呕吐症状也较重。
3.视力障碍,表现为一过性黑朦,逐渐发展为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静脉扩张、出血。压迫时可表现复视,急性颅内高压可无视乳头水肿表现.4.意识障碍,烦躁、淡漠、迟钝、嗜睡,甚至昏迷。
5.癫痫或肢体强直性发作。
6.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即库欣(Cushing)三主征。严重颅内压升高者脉搏可在每分钟50次以下,呼吸每分钟l0次左右,收缩压可达24kPa(l80mmHg)以止,此为脑疝的先兆征象。
7.脑疝的表现,颅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部分脑组织发生移位,挤人硬脑膜的裂隙或枕骨大孔压迫附近的神经、血管和脑干,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见脑疝有两种.(1)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同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险下垂,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变化,对侧肢体瘫痪和出现病理反射。
(2)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后颈部及枕部疼痛,颈肌强直,强迫头位嗜睡,意识障碍,大、小使失禁甚至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深慢或突然停止。六.辅助检查
(1)腰穿测压,在L2~3间隙穿刺测压,若压力>I.8kPa(l3.5mmHg或l80cmH2O)即可确诊。疑有脑疝形成者,不宜做腰穿。
(2)颅内压监测: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传感器探头安置于颅腔内,导管与传感器的另一端与 ICP 监护仪连接,将 ICP 压力动态变化转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出压力曲线,以便随时了解 ICP 的一种技术。较腰穿测压准确,可动态了解颅内压变化。
a.轻度升高.压力为2.0~2.7kP.(15~20mmHg)。
b.中度升高,2.8~5.3kP(21~40mmHg)。
c.重度升高,>5.3kP(40mmHg)。
(3)脑血管造影、CT和磁共振等可间接诊断颅内高压。七.治疗
治疗的原则主要是迅速解除引起颅内高压的病因和有效控制颅内压力,后者实际上就是对抗脑水肿、肿胀的处理。急性颅脑外伤的病人无论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几乎都需要进行一系列防治颅内高压的非手术治疗措施,尽量将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90-200mmH2O,即0.88-1.9kPa,即6.6-14.7mmHg)以确保脑组织正常的血流量(54-65ml/100g/min)和脑灌注压(10.3kPa=77mmHg)。如果脑血流量少于32ml/100g/min、脑灌注压低于5.3kPa,则脑功能即将衰竭。
减轻脑水肿 于短时间内由静脉注入高渗药物,使血液渗透压升高,利用血液和脑细胞的压力差,使肿胀的脑细胞内外水分迅速进入血液,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缩小脑组织的体积,达到降低颅内压目的。
⑴ 首选高渗脱水剂 临床常用20%甘露醇,它是国内外临床疗效肯定、应用最为广泛的渗透性脱水剂;主要通过静脉注射后,引起渗透性脱水,缩小脑容积降低颅内压。甘露醇输入体内后可以使血浆容量扩增,降低红细胞比容和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和脑氧释 3 放。甘露醇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取决于脑的自身压力调节状态,后者的状态完整时,甘露醇输入后能诱导脑血管收缩,维持恒定的脑血流量,使颅内压显著降低;但在脑的自身压力调解功能丧失的情况下,甘露醇输入后反而增加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很轻微。甘露醇还可改善脑部微循环的血液流变学,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用药期间应该密切注意水及电解质的平衡,及时补液及钾、钠等电解质。应严密记录出入水量,一旦发现尿量减少,则提示需要减药或停药,不宜长期使用,何时停药视临床改善情况而定,连续用药最好不超过1周。
滴注甘露醇的继发作用是由肾脏清除使自由水大量丢失,血清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水分转移到细胞外,引起较持久的细胞内脱水。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使血黏度降低,脑脊液短暂性增加,又可使血管反射性收缩及脑血容量下降。随着颅内高压症时间的延长,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病变区域的血-脑屏障可能逐渐出现功能障碍、通透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分子量较小,很易透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水肿区,反复使用可在局部蓄积,加重局部血管源性水肿,引起颅内压反跳性增高。过度使用脱水剂可造成脑细胞脱水萎缩,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情。尤其是血清渗透压>320mOsm/kg时,还可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血量不足、低钾血症,长期使用后的高渗状态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在颅内压的监护下,甘露醇的给药方式,应改为不定时,不定量使用,随时调整甘露醇的一次用量、间隔时间及滴速。
甘油果糖也是疗效确切的降颅压药,无甘露醇的副作用,但作用相对缓慢,不宜紧急时使用。有心、肾、肺功能不全者宜选用10%甘油果糖注射液,但脱水降颅压作用不及甘露醇。
⑵ 髓袢利尿剂 此类药物促进肾脏排尿、排钠,能抑制脑脊液生成、减轻胶质细胞肿胀、减少细胞外液的钾离子浓度,增强高渗药物的降压作用。常用药物为呋塞米(速尿),静脉注射,作用较温和。它与甘露醇有协同作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与延长用药间歇时间。还可使脑脊液生成减少40%~70%。呋塞米是颅内高压症伴有心、肺、肾功能障碍者的首选药,待尿量增多后再用甘露醇或白蛋白等制剂,以防后二者使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过重。亦可与甘油果糖联合用于有心、肾、肺功能不全的颅内高压症患者。
⑶ 胶体脱水剂 如人白蛋白、冻干血浆、植物蛋白制剂β-七叶皂甙钠,可单独或与其他脱水剂联合应用。
白蛋白与速尿联合应用,使患者保持轻度脱水状态,既可吸收水分进入血管导致脑组织脱水,又可利尿,比单用速尿或甘露醇好。
近年来有人提出用白蛋白与/或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注射使血液稀释,降低血黏度,使红细胞压积降至正常,对脑组织供血供氧最佳。白蛋白还能与血液中的金属离子相结合,减少氧自由基对脑的损伤作用。
心功能不全者忌用高渗脱水剂;肾功能衰竭时不宜应用脱水疗法;休克者应先提高血压再用脱水剂;伴低蛋白血症者应先给予白蛋白或浓缩血浆后,再酌情用脱水剂。渗透疗法可致心力衰竭或因利尿而血容量突然下降导致休克;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少数可致血尿、溶血。此外,反复使用高渗脱水剂可产生全身性高渗透压。
2.降温和止痉 对发热的患者应给予退热药物或冰毯降温,因感染引起发热者应根据致病原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
低温疗法可降低脑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因此有效的降温和止痉(如人工冬眠)也很重要。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低温对心脏的副作用也在减少。全身低温比头局部低温能更有效地降低脑部温度,低温疗法已成为治疗重症颅内高压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3.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地塞米松亦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前者对血管源性脑水肿疗效较好,但不应作为颅内高压症治疗的常规用药。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主要是通过减少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少脑脊液生成、稳定溶酶体膜、抗氧自由基及钙通道阻滞等作用来实现。激素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较高渗脱水剂慢而弱,当原发感染的病原不明或不易控制时要慎用激素。
4.应用镇静止痛药 适当的应用镇静止痛药物是颅内压增高症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镇静药作为控制颅内压的关键性因素常被人们忽略,颅内压代偿功能下降的患者用力屏气使胸内压、颈静脉压增加即可增加颅内压,焦虑、恐惧可提高脑代谢率使颅内压增高,给予镇静药是必要的。苯二氮卓类能使脑氧代谢和脑血流量下降,但对颅内压影响不大。应选择对血压作用最小的镇静药物,还要注意对低血容量的纠正,以防血压过度降低。异丙酚是一种理想的静脉注射镇静药,其作用时间短,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还有抗癫痫、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5.适当控制血压 安静状态下,降血压可使颅内压平行下降。如脑灌注压低于150mmHg,颅内压大于280mmH2O,可用短效降压药使脑灌注压降至100mmHg,应注意勿使脑灌注压降至50mmHg以下而诱发脑血管反射性扩张及颅内压升高。因硝普钠可直接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而禁用,拉贝洛尔和尼卡地平有利于控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血压。如脑灌注压低于50mmHg,可用血管加压药如多巴胺,通过减少脑血管扩张和降低脑血容量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目的。
6.过度换气:迅速将PCO2降至25~30mmHg,几分钟内即可降低颅内压。用机械辅助呼吸或非插管患者用急救面罩增加通气次数(16~20次/min)可达到过度换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使血管收缩及脑血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平稳后,应在6~12h内缓慢停止过度换气,突然终止可引起血管扩张和颅内压反跳性增高。该法不适用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限制性肺通气患者。
7.手术治疗 急性颅内压增高应做CT或MRI检查确定血液、脑脊液和水肿组织的病理容积。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脊液引流和颅骨开瓣减压手术。脑 5 室引流对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最简单的手术是脑室持续引流,可直接放出脑脊液,使脑室缩小,达到降颅压目的。要防止感染,避免引流管堵塞。脑室引流或脑脊液分流术是缓解严重颅内高压症的重要手段。若发生脑疝可酌情行减压术。要充分运用好去颅骨瓣减压手术,在内科保守治疗失败的情况,不要忘记这是最好的降颅压手段之一。
总之,对颅内高压症的治疗,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必要时再辅以其他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只是最后的手段。急性颅内高压症患者的治疗,应个体化,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疗程不宜过长,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颅内高压症治疗期间,宜保持机体在轻度脱水状态,若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应逐渐减少脱水剂的用量或停药。除了脱水剂的使用外,还应注意全身综合治疗,特别是对其他并发症或伴发症的控制。脱水剂治疗期间还应监测血浆渗透压、血浆粘度、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等。如果渗透压过高,血液浓缩,粘度增加,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甚至诱发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八.护理
1、一般护理
1)体位 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应避免头部过高或颈部衣带过紧、头部位置不正和患者躁动不安现象,以防颅内压增高。2)给氧 持续或间断吸氧,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3)饮食与补液 控制液体摄入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神志清醒者,可予普通饮食,但需适当限盐,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4)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警惕颅内高压危象的发生。有条件者可作颅内压监测。
5)生活护理 满足病人日常生活需要,适当保护病人,避免外伤。
2、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
1)休息 劝慰病人安心休养、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血压骤然升高而增加颅内压。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消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舌根后坠者可托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劲部过曲、过伸或扭曲;对意识不清的病人及咳痰困难者,应配合医师尽早行气管切开术;重视基础护理,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以防肺部并发症。
3)避免剧烈咳嗽和便秘 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均可使胸腹腔内压力骤然升高而导致脑疝。应避免并及时治疗感冒、咳嗽。颅内压增高病人因限制水分摄入及脱水治疗,常出现大便干结,可鼓励病人多吃蔬菜和水果,并给缓泻剂以防止便秘。对已有便秘者,予以开塞露或低压小剂量灌肠,必要时,戴手套掏出粪块;禁忌高压灌肠。
4)协助医师及时控制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应遵医嘱定时定量给予抗癫痫药物;一旦发作应及时给予抗癫痫及降颅内压处理。
3、症状护理
1)高热 及时给予有效降温措施,因高热可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加重脑缺氧。
2)头痛 适当应用止痛剂,但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中枢;避免使头痛加重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或弯腰、低头以及用力活动等。
3)躁动 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而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4)呕吐 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性质。
4、脱水治疗的护理 脱水治疗期间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为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脱水药物应按医嘱定时、反复使用,停药前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