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有感
读《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有感
在夜里,我在灯下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当我读到残酷的敌人用刀杀死刘胡兰那一刻,我热泪盈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当我读到刘胡兰鲜血喷洒都不屈服的那一刻,我沉默了,心里像有什么东西压着,让我喘不过气来。
这篇文章中的刘胡兰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被敌人抓去,敌人苦苦逼问,她都没有投降。她坚信自己的信念,保守党的机密,保护百姓的安全,面对敌人的铡刀,昂首挺胸,慷慨就义。鲜血浸满了白雪铺盖的黄土地,一个光荣而伟大的英雄走完了她光辉而短暂的人生路程。
多么伟大的刘胡兰!为了共产主义的目标,她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她为党献出了一切!这样伟大而光荣的人,世上又有几个呢?这样伟大而光荣的人,又怎能不让世人钦佩?
而我,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总想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想:别费劲了,做不起,就空着
在家里,父母让我干活儿,我总是厚着脸皮。赖到最后,父母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动手。日久天长,我变得又懒惰,又胆小,干什么都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和刘胡兰相比,我显得多么懦弱,多么渺小啊!
书读完了,总有一句话在我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革命前辈面对屠刀都无所畏惧,我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困难,要做刘胡兰那样的人。
第二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但每一次读都会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尤其是五位壮士决定把敌人引向绝路那一部分更是震撼人心。在掩护群众的任务胜利完成以后,面对生与死两条路选择,“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一决定,是把敌人引向绝路,这一决定意味着五位壮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何等壮烈的决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壮士不愧是党的好战士,不愧是人民的好儿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翻开我们中国的百年抗争史,无数英雄不也像狼牙山五位壮士那么英勇豪迈吗?刘胡兰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刘胡兰牺牲时只有十五岁。面对敌人的铡刀,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慷慨激昂地对敌人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如此气概,壮哉、叹哉!刘胡兰牺牲后,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烈士高度评价。还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毫无畏惧,英勇就义;夏明翰面对凶残的敌人写下壮烈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了解放全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永远记在人民心间,载入中国史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五位壮士为人民而死,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第三篇:刘胡兰的故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的故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第四篇:历史故事稿“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范文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大家好!——我讲的故事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一个15岁女共产党员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大家可能猜出来了,对!她就是刘胡兰。
这年冬季街上响起了敲锣声,边敲锣边有人喊:“大家听着。快到村头观音庙前集合!国军长官要训话,谁要是不去,按通共处理,乱棍打死!”
这时,几个勾子军端着枪把刘胡兰带到庙里。阎军军官大胡子连长张全宝,劈头就问:“你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不知道。” 张全宝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刘胡兰镇静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张全宝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刘胡兰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jiān)笑着哄骗说: “自白就等于自救,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娃娃也不自白。” 张全宝恼羞成怒,敲起桌子嚎叫:“你小小年纪,嘴巴好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逼进一步,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张全宝无可奈何,他想用血腥吓倒刘胡兰。一场惨绝人寰(huán)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石三槐(huái)等6位同志用乱棍打昏,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雪地。
张全宝来到刘胡兰面前,气势汹汹的叫道;“刘胡兰!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刘胡兰瞪大眼睛,痛斥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自白,你做梦。”
张全宝气坏了,他一挥手,敌人的机关枪瞄准了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挺身上前,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她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她从容地走向铡刀„„鲜血喷洒,浸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
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了永生的诗篇,以她不朽的精神,矗立起了生命的宣言。
毛泽东主席挥笔为刘胡兰写下了8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雷锋在我心中
“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一个响彻中国大江南北的名字,一个鼓舞我们父辈几代人的楷模,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战士„„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个人和他感人的事迹吧!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想,今天夜里还要出车呢怎么办?就跑到团部卫生连去看病。值班军医询问了情况说:“好好休息一天,可别再累着呀!”雷锋从卫生连出来,走到半路,看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他突然听大喇叭里喊:“运砖的同志们注意!砌砖组的同志大显身手,砌砖速度打破了昨天的纪录,运砖组的同志加油呀!”雷锋听了情不自禁地把衣袖一挽一连推了几车砖,越干越欢。工地上的人都很纳闷:哪儿来了这么个解放军战士,有的说:“同志,谁叫你来干活的?”雷锋笑了笑说:“是你们把我吸引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星期天也不休息,今天我也没事„„”说着,他又推着车走了。雷锋一鼓作气不知推了多少趟,汗水都湿透了背心。整个工地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大家越干越欢。劳动结束后,雷锋准备回连队时,一帮工人忽地把他围住了。
女广播员跑来问道:“干了半天,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叫什么呢?”
“我该回去了„„”
广播员故意板起面孔说:“同志,广播你的事迹,不光是对你的表扬,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会有推动作用呀!” 雷锋只好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不一会儿,那位广播员她那尖嗓子传遍了工地:
“感谢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同学们,就让我们牢记这感人的话语,把雷锋精神永远留在心中!
第五篇: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
杨春锁
几年的教学,几年的专业实践,每次项目拿到手里,都在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现代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城市的生命来自何处?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是谁毁了我们的城市?怎样来通过设计造就一个人居的城市?
曾在北京清华美院进修的时候,在郑曙扬老师课上要求我们读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当时因为实践项目少,对了之后感受不深,但这次上吴尧老师的课之后,要我们读这本书,于是又再次拿起来,认真读了遍,这次因为有了最近几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也就有了些感受。
1961年.在美国城市大规模推行城市,更新改造政策的背景下,简·雅格布斯发表了她的第一部论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基于她本人在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活体验,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40多年来,这部著作在美国一直被视为城市设计研究的经典之做,被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津津乐道。随着中文译 本的问世,这本书同样对中国的城市研究领域也有很大的帮助。
雅各布斯关于城市的思想和对策是具体而日常的,却恰恰是与正统的城市规划背道而驰的。如:街边步道要连续,有各类杂货店铺,才能成为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交流场所;街区要短小,社区单元应沿街道来构成一个安全的生活的网络;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并不是当然的活力场所,孤立偏僻的公园和广场反而是危险的的场所,周边应与其他功能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价值;城市需要不同年代的旧建筑,不是因为它们是文物,而是因为它们的租金便宜从而可以孵化多种创新性的小企业,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活力;城市地区至少有存在两种以上的主要功能相混合,以保证在不同的时段都能够有足够的人流来满足对一些共同设施的使用;巨大的单功能的机构和土地使用将产生死寂的边缘,当行政中心、音乐厅等大型设施与城市的居住区和其它功能相分离而独立成区时,必将会出现死寂的边缘带;贫民区并不一定如正统规划人士所认为的“城市的毒瘤”,相反,可能是城市最具活力和安全的区域,不应采取大规模投资改造和搬迁的方式来进行消灭,而应通过鼓励和培植自我更新的能力来逐渐脱贫;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是靠修更多的道路来解决,那只能使城市最具的活力区域不断受到侵蚀,而是应该通过减少汽车的使用机会的方式来解决,包括提高使用汽车的难度以及提供多种出行选择来慢慢减少人们对进城汽车的依赖;城市应该分解成高效的、尺度适宜的社区单位,通过这种社区单位使市民能在城市规划和改造中表达和捍卫自己的利益;大型旧城改造工程,特别是救济式住房项目,不能与城市原有的物质和社会结构相割裂,改造后的工程必须能重新融入原有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肌理;城市的视觉设计必须反映城市功能,城市的秩序是城市功能秩序的体现;等等。
雅各布斯强调城市规划必须以理解城市为基础。正是从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出发,雅各布斯发现城市生命和社会经济的活力在于城市功用的综合性和混合性,而不是其单一性。因此,城市规划的第一要旨在于如何实现多种功用的混合、为各种功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城市功用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而在当时的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正统规划理论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恰恰无情地扼杀了城市的活力。它们不是从理解城市功能和解决城市问题出发,来规划设计一个以城市居民的生活为核心、富有活力的城市,而是以逃避城市和营造“反城市”的“田园”为目标,用一个假想的乌托邦模式,来实现一个纪念性、整齐划
一、非人性、标准化、分工明确、功能单一的所谓理想城市;凡是与这一乌托邦模式相违背的城市功能和现象,都被作为整治和清理的对象。
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激烈抨击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主导西方城市建设的物质空间规划和设计方法论,特别是二战之后十多年里那种无视城市社会问题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和重建方式。在雅各布斯之前,这种批评和反思已经在许多社会学者和城市规划学者中悄然兴起,但雅各布斯的抨击是最无情而有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代表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城市被理解为建筑的延伸,或是建筑的放大;城市规划被理解为物质空间的设计,尤其是美学意义上的城市整体设计;误认为一个优美的城市图案和空间设计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城市规划过程被认为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规划师(常常是建筑师)依据一个乌托邦模式,设计他认为理想的城市;规划成果最终体现为作为终极成果的、类似建筑物施工图的蓝图。
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而价值观和社会道义,更确切地说是尊重和关怀普通人的价值观和道义是这个生命过程中跳动的心脏和灵魂。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和西方的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思想早已沿着雅各布斯所呼唤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的方向大大前进了,雅各布斯当年提出的许多思想和原理早已成为西方城市规划教课书的内容,并被广泛作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导则而付诸实施。
斗转星移,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的幽灵从西半球来到了东半球的中国。今天各大城市的科技园区、大学园区、中央商务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大剧院如雨后春笋出现,创造了多少“干净整洁”的死寂边缘和毫无生机的单一功能区,而原有的故居民宅被推土机早已“三通一平”彻底抹去;一个个活生生的“城中村”是如何被无情地“铲除”消灭,并以此为城市建设的政绩被广为赞颂;看那,街边针扎着生长出的小摊小贩们,或者是形形色色的特色零售街、艺术家村,是如何被警车和推土机当作有碍市容的垃圾,被周期性地铲除,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无不在美化和净化的名义下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断受到遏制;一个个居住小区是如何被围困在各自的铁栏围墙内,与城市和街道分的清清楚楚,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正在被抛弃,隔阂与冷漠正在城市中滋生; 宽广的城市车行干道无情切割着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恨不得让汽车开进城市的每个角落,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一再被挤压,使城市的人性空间和活力不断受到侵蚀; 十几甚至几十公顷的巨大硬地广场、远离居民和其它城市功用的大型体育设施、奥林匹克中心和会议中心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剪彩,谁曾思考,它们除了纪念性的展示,对城市的活力会有多大的贡献?
当年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中的故伎、当年希特勒所热衷的城市轴线,是如何通过当年帝国建筑师的徒子徒孙们和狂热的信徒们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上演。不妨也将雅各布斯的“城市生与死”的论断在大江南北各大城市的上空,照照我们的大城市。我们会发现,非常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从美国和西方城市的生死试验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利用城市化这一个3000年难得一遇的良机来建设美好家园,而是变本加厉地在扼杀我们城市的活力、毁灭城市的特色。借用雅各布斯“仙姑”的“风月宝鉴”,希望我们的民众、规划师和市长们能看到一个个正在走向病入膏肓的中国城市,果能如此,则城市生命由此走出膏肓。
所以,让我们再次聆听雅各布斯的告诫: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城市活力,城市规划必须围绕促进和保持活力来做文章: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最大限度地催生和促进大城市的不同地区中的人及其使用功能的多样性;而要实现城区功用的多样性,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必须有两种以上主要使用功能;小街区;不同年代的旧建筑的同时存在;足够的人口密度。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促进连续的街道邻里网络的形成,它是城市孩子们可以安全健康地成长、大人们可以交流的公共空间,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空间结构。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打破对城市物质和社会结构有破坏作用的真空边缘带,它们往往由功能单一的设施和机构所造成。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市民对大城市和城市分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通过为原居民的就地脱贫和发展创造条件,来实现城市贫民区的脱贫,而不是靠阉割手术式的、集中安置和大规模拆迁来解决,那样只能使贫民区从城市的一个地方扩散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治标不治本。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珍惜和呵护已经形成的基于功用多样性的城市区域,避免某种强势功能排斥其它有共生关系的弱势功能,导致其向功能的单一化趋势演化。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彰显反映城市功用的城市视觉秩序,而不是形式主义的、与功能不符或者有碍功能的城市化妆。
感慨爱因斯坦的名言所揭示的:“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其一是宇宙,其二便是人类的愚蠢,而对于前者我还不敢确定”。但我更愿看到中国古老寓言所期望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愿中国的城市不会落得《红楼梦》中贾瑞的结局,在狂欢与庆典中走向灾难。
参考文献:
方可 章岩,2000,《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魅力缘何经久不衰?——从一个侧面看美国战后旧城更新的发展与演变,《读书》,第3期
金衡山(译),Jacobs,J著,美国大城市死与生,译林出版社,南京。
俞孔坚 李迪华著,2003,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