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白城市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白城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白城经济开发区
自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战略目标以来,经开区借助白城有利区位条件和政策叠加优势,广泛考察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同时,对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快推进白城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主要进展和体会
1、科学指导,坚持规划先行是前提。以规划统筹全局,做到有规可依是多产业发展共同遵守的原则之一。通辽市早在2006年就提出打造蒙东和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中心”构想,随后聘请了北京科技大学物流专家组编制并实施《通辽市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年,通辽市荣获中国国际物流节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借鉴成功地区经验,《白城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自2010年初,由承担国家发改委东北物流规划任务的哈工大物流所负责编制,按照科学定位、长期遵循、分步实施原则,规划从三省区交界的经济区域全局高度对白城未来物流业发展进行谋划,确定了以白城内陆港为核心的“一港六区”规划格局,现完成与市总体规划对接,近期规划可完成编制。
2、发挥优势,实施通道建设是基础。大量事实表明,区域性物流中心往往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
1全省构建大交通网的有利时机,加大 “铁公机”大通道建设力度。目前,珲乌高速公路已经竣工通车,跨越吉、黑、蒙3省区,贯穿镇赉、洮南、通榆、洮北4个县(市、区)的嫩丹高速公路提前开工,长白快速铁路、白阿铁路线增建复线、“两山”铁路正在推进,白城长安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白城区域性中心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3、抢占先机,引进战略项目是关键。纵观全国各地的区域物流中心发展历程,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引进战略性大项目是其迅速发展壮大的共同选择。例如,近年来,我国各内陆城市紧紧抓住港口功能延伸时机,争相建设内陆港,抢占“黄金码头”。全国从北到南已经形成了以大连港、天津港和江浙沿海港口牵头的若干个内陆港群。白城内陆港自经开区2009年谋划建设以来,在市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取得较大进展,成为我市唯一列入全省“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现已确定合作方并完成初步选址,正与沈阳铁路局沟通,近期有望签定框架协议。同时,借助白城区位优势,成功引进的白城欧亚购物中心、保胜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运营效果较好,规模迅速扩张,知名度日益提高,辐射半径逐步扩大,已经发挥出区域商品集散地作用;谋划的白城大型商贸城、白城汽贸城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已取得初步进展。
4、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环境是保障。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态,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目前,全市承
担货物运输的各类运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运输半径辐射周边县市。包装业开始起步,白城市穗港包装印刷公司年实现产值近5000万元。打造全市药品供应主渠道的国药集团医药物流中心年内可投入使用,未来可实现地域控制。作为全国杂粮杂豆主产区,白城杂粮期货市场已经提上工作日程。围绕“两山”铁路开通,项目储备和包装正在进行。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正在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大物流观念不强,甚至存在“抓市场就是抓物流”的偏颇认识。政策利用程度不高,政策叠加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在推进物流产业发展上动作不大。
二是物流业的总体水平偏低。重大项目引进不多,推进速度不快,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能够覆盖全国及跨国境服务极少,还未形成相对聚集优势。
三是缺少集信息、仓储、运输、展示、交易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现代物流园区,整合物流资源还存在很多障碍。信息化水平不高,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四是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长白快速铁路、白阿铁路线增建复线建设放缓,白城打造大通道交通格局受阻。同时,随着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固有优势正在弱化。
三、几点工作建议
1、统筹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思路。《白城市物流业发展规
划》制定后,将进一步明确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对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合理布局物流项目,避免物流园区和项目“同质化”重复建设等问题出现。所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应统一由市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商议决定。
2、放水养鱼,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大型物流项目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对于大型商贸物流项目要敢于让大利、招大商,看准的大项目要有勇气、有决心引进来。特别是当前正在推进的内陆港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西有乌兰浩特、北有齐齐哈尔、大庆正在全力往前抢,东有松原、四平已经与我市一样列入省规划,南有通辽内陆港正在迅速扩张,形势非常紧迫。对此,我们应该全力以赴,紧盯不放,给予项目最优惠的扶持政策,尽快签订框架性协议,尽快开工建设,尽快发挥预期效应。另外,对大型商贸城、汽贸城等具有区域性、战略性的大型商贸项目,同样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和开工建设。
3、超前谋划,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物流产业具有垄断性特点,谁抢占先机,谁就能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两山”铁路虽然尚未开通,但作为长吉图主轴线和“中蒙大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我们应借助有利的区位优势,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增强与“东五盟”、“哈大齐”、“ 长吉图”等经济区域的合作交流,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动融入长吉图发展规划和围绕中蒙大通道的国际贸易中,努力开拓国际物流,使白城成为各种货物中转的最佳受益地。白城杂粮期货交易市场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集中攻坚,全力推进,力争取得进展。
4、整合资源,全力做好大宗商品物流业。对白城及周边地区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发掘潜力,突出重点,培育物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大宗物流。一是建设煤炭物流基地。借助吉林省与内蒙古合作增加煤炭供应实施“蒙煤吉用”战略有利时机,建设集煤炭储备、加工、交易、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煤炭储备基地。二是建设白城粮食物流基地。白城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市,2010年粮食产量达68亿斤。通过大型粮食物流基地建设,可带动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进而实现粮食包装、配送等增值服务。
5、加大扶持,打造更加优质发展环境。要结合物流产业特点,制定更加优惠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市场准入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投资兴业。在营造“政策洼地”的同时,全力打造“服务高地”,强化“发展至上、客商至尊、项目至重”理念,对大项目、大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制度,搞好全方位、全过程帮扶,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打造更加宽松、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中国五金机电重点区域流通集散地
中国五金机电重点区域流通集散地
中国五金机电行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产业集群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这种产业集群的效应会更加突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产业集群多数处于从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受外部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因而非常需要政府在把握其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扶持。概括地讲,中国的产业集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快速的发展,会朝着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和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中国五金机电行业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五金产业集群区域的简单介绍,了解一下中国五金机电产品流通的走向和未来这些集群地的发展态势,借此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进行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浙江永康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五金产品集散中心,素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说。近年来,永康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永康五金”(永康有五金机械企业近万家,生产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七大类20000多种产品,其中1200余种产品出口创汇,五金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被誉为全国区域性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被评为浙江区域品牌,获“中国五金商标品牌基地”称号。以永康为龙头的永康(含武义、缙云)五金产业带被列入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永康是中国最大的五金出口供货基地、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基地、最大的滑板车生产基地、最大的保温杯生产基地。永康已连续成功举办多届中国五金博览会的永康市,依托“中国五金名城”的独特产业优势,致力于打造现代化五金制造业基地。永康经济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市场后劲在科技。
“十二五”期间,永康将着力建设中国五金产业核心区,实施五金区域特色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新战略,提升发展五金区域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力争成为浙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另一方面,从地图上看,永康正好位于武义和缙云之间,这种天然的地理格局,催生了三地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三个毗邻的县(市),眼下已有五金制造企业15000多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洼地效应”使武义、缙云自然纳入了永康五金经济圈,一个打破了行政区域界线,以“五金”为纽带的产业集群,会使永康在浙中西部产业辐射能力更加突出因为多山少地,永康工业用地一直十分紧缺。当地近年积极携手武义、缙云,发展以永康为核心的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自2001年以来,有近千家成长性较好的永康企业陆续向周边地区迁移。据统计,缙云工业园区70%企业来自永康的梯度转移,而武义的企业有80%来自永康。这种“溢出效应”,并不让永康人忧虑。当地政府提出,引导产业适度转移,探索借地发展,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一种重大探索。
据悉,“十二五”期间,永康将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力争实现中国科技五金城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同时多元拓展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权融资、信托融资渠道,支持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当地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
事业、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领域,以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跳出传统五金制造的局限,永康人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重庆大足
大足是“西部五金之都”。大足县全力推进中国大足五金科技城暨大足工业园区产业核心区建设。目前,已建成五金创新服务中心、检测中心、热处理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从业人员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占地450亩的五金科技产业园已经开工建设。大足县还建起了五金孵化园,此外,该县还吸引浙商前来投资6亿元建起了五金产业园。通过多年的发展,大足五金形成了以龙水镇为中心,辐射全县16个乡镇、30多个专业村,截止到2009年底,大足县共有小五金生产企业专业户1.2万余户,从业人员11万多人,小五金产业实现总产值6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7.4%;实现市场交易额55亿元,实现交易量130多万吨,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二位、西部第一位。到2012年,这里五金产业产值将超过260亿元;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大足五金产品涵盖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船用五金等12大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并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五金品牌。
大足县加快推进五金物流园建设,力争五金物流业产值达百亿元。大足县已建成了集现代物流、加工代理、仓储管理、商品交易于一体,总占地面积30.8万平方米、经营面积18.2万平方米、物流配送企业达130家的五金市场群,成为了我国西部最大、配套最全、辐射最强的五金商品交易集散地之一。活跃的五金市场群(2010年大足五金市场成交额50多亿元,交易量达130多万吨,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二位、西部第一位。此外,大足五金外贸市场销路广阔,全县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2个,大足五金产品已经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县小五金生产者提供了充足原材料,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市场信息面向全国销售渠道。如今大足县,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小五金产品集散地,成为重庆市一个响当当名牌。
近年来,大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五金市场品牌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方面县委县政府把树立大足县小五金业品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工作来抓,既引导经营者转变观念、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又为经营者提供商标咨询、注册、转让等服务。目前,大足县已拥有小五金类注册商标247件,占全县注册商标总量33.2%。其,神针(船舶件)、金忠(刀具)商标成为重庆市著名商标,永红、翔锋、庆荣等小五金类商标也积极争取通过著名商标评审认定。
2005年10月,国家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心授予大足县“中国西部小五金之都”称号。市政府为此作出关于促进大足县小五金产业发展决定,全面实施大足县小五金产业振兴计划。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大足县龙水小五金市场群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工作,要求大足县小五金产业以科技为先导,壮大小五金产业规模;努力建立开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市场为载体,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培育知名品牌,使小五金业成为重庆市对外宣传一张名片。重庆市政府还明确指出:今后全市将重点培育8个百亿元市场,大足县龙水小五金市场群其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点。重庆市发改委、外经委、商委等11个部门联手,产业规划、技术创新、融资服务、市场开发、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江苏启东
启东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部,江苏的最东端,东、北依临黄海,南靠长江,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
目前,启东被誉为“电动工具硅谷”、“电动工具之乡”,是集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电动工具基地,成为启东的又一张城市名片。近年来,启东以吕四港镇为中心的电动工具整机及零配件生产企业迅速集聚、迅猛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动工具产业链。目前,启东电动工具生产企业有400多家,在国内电动工具界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美誉。
电动工具产业是启东对外开放和经济跨越发展进程中日益兴起的特色产业,也是最具比较优势和出口潜能的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动工具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基地的培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电动工具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就境外市场开拓、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明确了扶持标准。以天汾镇、吕四港镇、兆民镇为中心,启东电动工具整机及零配件生产企业迅猛发展,已形成产业集聚、集群和延伸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电动工具生产的主产区,占据国内销售半壁江山。
为推进电动工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启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采取积极措施:一是引导企业组建“航母”,打造大产业。(该市江苏鹏达机电有限公司是由原江苏万鹏、南通鹏达、启东鹏成和启东东文等有关企业重组而成,打造了该市第一艘电动工具企业“航母”。企业重组后,根据生产特点,实施配件生产、安装、研发、包装等分工生产责任制,形成研、产、销一条龙,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继鹏达公司后,江苏东成、江苏国强等把组建企业集团都纳入议事日程。)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施战略扩张,壮大规模,扩大优势。二是做精产品,打造大品牌。为扶持电动工具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该市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不断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增强商标、品牌、质量三大意识。鼓励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电动工具工程技术中心,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产品的效率、重量、寿命等关键指标,突破外观设计、零部件质量、整机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重点加快电池式电动工具和电子控制电动工具两大类新产品开发力度。目前,启东市电动工具产品已有注册商标135个。其中1个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6个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12个被认定为南通市知名商标,有11个品牌电动工具被评为南通市名牌产品。“东成”“dca”、“国强”“ace”等商标还在马德里条约国等30多个国家进行了注册。三是内拓外延,打造大市场。目前,该市电动工具出口企业达45家,间接出口企业有60多家。这些企业在巩固西欧、南美、中东、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又开劈了北美、澳洲、北欧、非洲等新兴市场。
中山小榄
小榄作为珠三角的一个小镇,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是抓住机遇的历史选择。70年代开始小榄的民用制锁业不断发展,80年代几家主要的制锁厂年总销量达2500万,小榄被称为“南方锁城”。锁具在小榄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小榄五金行业产业集群的基础,随后逐渐扩展至包括锁类、燃气具类、脚轮类、铰链类、金属压铸类、喷涂电镀类、模具类、卫浴制品类、其他五金制品类以及其他五金配件类等10小类较为完备的五金产业链条,并成为小榄的主导产业。
五金产业成为小榄镇地方特色产业,也吸引了一大批五金生产和销售企业的集聚。自2000年开始,政府致力于建设和完善五金产业服务平台,包括技术平台、资金平台、销售平台、物流平台和辅助平台等,推动五金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打造 “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产业”的“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
小榄镇从配齐、配好现有产业链条着手,推动纵向产业链条的延伸。前几年,小榄镇产业链条中销售市场和物流系统等环节较为薄弱。镇政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统筹规
划、政策配套”的发展原则,利用小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依托小榄发达工业经济以及周边城镇群的综合资源,立足中山市西北部工业组团,辐射中山甚至泛珠三角地区,决心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小榄镇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镇政府在工业基地内辟出600亩土地作为物流专用地,建设“中山市北部物流中心”(中山市北部物流中心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工业基地内,在小榄工业大道和中江高速公路交汇处,它紧靠中江高速,毗邻105国道;8分钟可达小榄港、30分钟内可达中山港和顺德港;从该中心到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5个国际机场也十分便利。中心按现代物流基地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拥有大型货运中心、流通加工交易中心、仓储配送中心以及信息管理中心等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是目前中山北部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物流园区。),预计总投资约为6亿元人民币。物流中心将为各商家、各大生产企业提供更完善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的服务。
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同时,逐步发展若干五金配套专业市场,筹建五金电器配件商务城、金属材料批发市场、小榄家居装配市场、小榄针车市场等。积极建设面向全国、面向周边地区、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以市场带动物流,以流通促进生产,从而带动小榄整个产业集群的扩张提升。
小榄镇从多方面着手构建促进五金产业升级发展的辅助平台。一是出台招商选资、技改创新、创名创优、企业上市等系列政策。通过招商选资使龙头企业与镇五金企业强强联合,在五金行业产生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奖励政策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和上市战略,目前全镇共拥有63个国家和省级的名牌名标,两家企业成功上市。二是在互联网上建设“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网”,开设行情资讯、展会信息、供应商数据库、最新商机、材料报价、五金搜索等栏目,为企业提供产品宣传,供求信息,新技术推介,为客商寻找厂家,为厂企寻找商机。三是成立菊城人才市场,开展收集、整理、储存和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开展人才推荐、招聘、培训、测评、人才资源开发等业务,为企业网罗人才和推荐人才,有效解决了五金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四是通过行业协会规范五金产业有序发展。镇政府先后引导和扶持了“小榄五金塑电行业分会”、“小榄印刷包装行业分会”、“小榄建筑装饰业商会”、“中山市小榄锁业协会”以及“小榄商会”的成立和发展,利用行业协会推动五金产业的发展。
浙江余姚
浙江余姚地处长三角南翼,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而作为余姚市支柱产业之一的五金制品产业,则不断呈现出种类齐全、百花齐放的特点。
据了解,余姚市的五金制品品种达到上千种,其中厨卫产品、工量具、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和不锈钢制品、水暖器材、电剃须刀、标准件及汽摩五金件、铝制品、五金模具等九大类制品都已颇具规模。尤其是厨卫产品、工量具、电动工具、水暖器材等四大类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定份额,而且美誉不断。根据当地一则统计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余姚五金制品产业中厨卫及水暖器材、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及制品、五金件等4个产业集群的产值规模超5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51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8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42家。如工量具行业现有重点生产企业几十家,年产值25亿元,主要生产钢卷尺、五金工具等,其中钢卷尺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品90%以上外销,五金工具产量较大,品种齐全,质量优良,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长城精工 的钢卷尺生产规模已成为亚洲之最(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从生产出具有国际标准的中国第一支双色涂脂钢卷尺开始,到目前为止,生产规模居亚洲之最,垫定了长城精工中国
现代钢卷尺缔造者的地位。长城精工紧随高端科技,推出优质产品,历经近30载拼搏,开发了双色涂脂钢卷尺,水平尺,PVC尺,活扳手等共计140多个种类一千余个规格的系列手动工具。);电动工具行业现有重点生产企业3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年产各类电动工具整机1000余万台及大量零配件,全行业产值近74亿元,整机产品85%以上出口,零配件除供应余姚外,主要与全国整机厂家配套,是全国电动工具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地方产业的不断完善提高,余姚五金制品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五金产业不断沿着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零配件到整机和最终产品、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多元化优势产业链和规模化群体结构。如工量具行业中长城精工、蓝达实业等龙头企业每年都要从韩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技改,同时还与国内各专业科研院校长期搞新产品研发,不断更新产品层次,从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余姚五金制品企业众多,但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分工协作明确,产业链条紧密,配套半径较小,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完善,余姚已有五金制品特色的专业园区4个,即陆埠镇的水暖器材专业园区、电动工具及配件专业园区、河姆渡镇不锈钢专业园区、泗门镇上新屋村剃须刀专业园区,以及一些相对集中的专业企业和市场集群。使企业可依托本市的五金原辅材料的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等,完善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促使产品成本下降,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产品信息、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山东临沂
在临沂市形成了以“河东区”为中心的五金产业集群。拥有江北地区最大的五金产品交易市场。近年来,河东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五金加工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把小五金做成大产业,强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河东区素有锤、凿、剪、锯等“小五金”生产传统。民营经济起始阶段,当地“家家丁当响”,刻有独特“沂州”字样的产品远近闻名,涌现出“王麻子剪刀”等一大批名牌。九曲街道独树头村一带曾盛产“沂州刀剪”,过去凭借炉火纯青的工艺,驰名苏、鲁、豫、皖并远销东北三省。享誉已久的河东五金钢材市场,因买全国、卖全国,逐渐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工业带动和商贸兴区战略,将五金制造加工业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和两大产业集群之一重点发展、优先培育,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和推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市场监管,五金制造加工业蓬勃发展,成为河东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发展九曲、相公、凤凰岭、太平等4个五金制造加工业乡镇,五金加工专业村82个,五金制造加工企业590家,加工业户2100多户,从业人员2万多人,培育蒙凌集团、强盛工具、力士达五金、艾特五金等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21家,年产值过3000万元的企业36家,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58家。
随着胶济铁路、火车北站的落成,以产品集散地闻名全国的河东五金钢材市场,2009年实现交易额近20亿元,营业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业户1500余家,销售范围触及全国。2008年,该区借“一号工程”成功搬迁出钢材市场,加强市场硬件建设;2009年,全面对五金市场改造提升,一举获得“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称号。搭起高台好唱戏,由临沂东立物流公司发起的“中国临沂五金机电交易会”,集市场、展会、物流于一体。
明年,临沂市五金制造产业累计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将达到60家以上,实现产值超12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全力打造中国五金机械加工基地。
下一步,临沂市将把发展品牌经济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鼓励企业创造出
自己的品牌。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重点规划九曲、相公、凤凰岭、太平四个乡镇,同时规划九曲高庄、相公西沈阳、凤凰岭翟店、太平大徐寨等工业园。
广东阳江
阳江是广东省四大传统手工业基地之一,个体、私营经济发达,“阳江三宝”——小刀、漆器、豆豉闻名中外。工业已形成了五金、稀土、机电、建材、冶金、制糖、食品、纺织、服装、森工等十大工业支柱行业。
阳江尤以刀剪而闻名海内外。世纪80年代初,阳江率先全国涌现出一批民营刀剪企业,此后,随着当地国营刀剪企业陷入困境,继而“开枝散叶”诞生一批新的民营刀剪企业后,阳江刀剪业基本转变为全面民营。这些民营企业充分继承“阳江刀剪”传统的技术和经验,推进技术创新,并逐渐导入现代的管理、营销方式,再挟自身的机制优势,从而使“阳江刀剪”再次走向辉煌(若论品牌,声名显赫的有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若论产业积聚基地,则非阳江莫属了。当然,历史上的“阳江刀”与“王麻子”、“张小泉”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当中,后来居上者并不少见。在传统名牌刀剪中,阳江刀剪的继承和创新最见功力,做大做强这篇“文章”写得最是淋漓尽致,终于从“王麻子”和“张小泉”的光环下,脱颖而出闪亮登场。),阳江一跃成为国内的刀剪产业集聚基地。产业集聚,反过来又给众多的阳江民营刀剪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民营体制和产业优势的互动,成为阳江五金刀剪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作为广东阳江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五金刀剪的年产量占全国的80%,出口量占全国的60%,“中国刀剪之都”名至实归。
近年来,阳江刀剪行业产值一直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成为国内的刀剪产业集聚基地。近几年来,阳江相继获得“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三块金字招牌,“中国指甲钳中心”也从上海移师阳江。现在他们正加紧组建大型集团,欲称霸中国五金刀剪业,并力争创出2-3个国际名牌。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阳江地区数以千家的五金刀剪企业经受了长达两年的御寒、洗牌的阵痛。目前,当地1300多家五金刀剪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已达成转型升级的共识。
阳江五金刀剪行业协会介绍说,从2010年至今,全市已超过七成的刀剪企业进行了设备更新和市场结构、管理体制的调整,为行业的转型升级“筑巢”。
目前,阳江已明确将此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转型升级的两大重点之一,出台《加快推进五金刀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三篇:区域村庄建设现状分析思考(定稿)
【摘要】 本文以**区新农村建设参与者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规划与管理者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促进**区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系统阐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在党中央和省、市政府号召下,**区政府于 2006 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编制了《**区村镇体系规划》,以解决当前村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优化村镇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少困难与问题涌现出来,亟须加以引导与解决。现以**区为例,进行一些探讨。**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1 区域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区现有村庄 433 个(5 个街道办的纯社区除外),其中规划建成区之外的村庄共有 379 个。目前,在区域现有村庄中,1000 人以上的大村有 151 个,500 人— 1000 人的中等村有 190 个,500 以下的小村有 92 个。村庄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村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区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地下水含量丰富,西部有化学工业区和齐鲁石化公司,工业用水量较大,而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严重影响部分乡村居民及牲畜的饮用;部分工业重镇的地下水开采过度且污染也相当严重,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1.1.4 村庄内部环境 “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区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一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一度被公共财政忽视,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区村庄分散,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多次提出要求抓好新农村规划。但在基层,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加之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农民对就近建房的愿望还比较强烈,导致上层与农村基层之间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严重脱节,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1.3 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在**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四大主要制约因素:(1)土地政策制约。三十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要求农民承包田相对稳定,这对跨户、跨组调地造成很大难度,村级组织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又相当差,往往遇到此类问题就束手无策。还有农民放弃旧宅基地,到新安排的位置建
房,如占用耕地,除新宅基地自身建造比老宅基地造价高外,还需多交上千元的耕地占用税,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外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土地利用规划以原有居民点为主布置,布点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而新农村规划布点少,规模相对较大,两者差异比较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调整,农房审批时两个规划依据时常发生矛盾。加之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调控,使农村用地紧缺,造成村庄整治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大部分整治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并且旧村改造政策迟迟未出台,影响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的积极性。(2)规划制约。目前,在全区 433 个行政村中,虽然有一部分村庄曾做过村庄规划,但未予以实施,乱搭乱建乱占现象随处可见。大部分村庄历史上从未做过规划,仍属规划空白点。村民对规划意识比较淡薄,一说到新农村建设,就想着要盖新房,使得村庄建设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难以得到明确。(3)财力制约。**区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筹措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历史欠债较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力。(4)思想制约。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的思想,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短期工作目标,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对策措施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尽快实现**全区 668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形成中部城区、东部齐文化旅游区、西部工业区、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一城四片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2)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
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城郊区农村要立足城乡产业的对接,可建设城郊社区型新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聚集,建设社区聚集型新农村;村级集体组织经济较强的村可建设村企合一型新农村;山区农村要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统一安排编制村庄规划,组织力量设计多种类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图样供农民无偿使用。依据国家发布的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国家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应先行,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合理编制村庄居民点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产业布局规划,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进和完善村镇供地结构,合理利用土地,开展土地整理,将闲置土地加以利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控制占用面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弃耕、抛荒者,由农村集体组织收回承包经营权。
2.2.2 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将农村闲置土地加以改善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2.2.3 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央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 21 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与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结合**区实际情况,为优化**区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1)城市郊区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 + 旅游” , 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生态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如稷下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北部,辖 33 个行政村,1 个社区居委会(纯社区)。利用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的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004 年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8 个,占地 133.33 万平方米,1000 个蔬菜大棚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下一步应从本身特色出发,发展相关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如梧台镇,南部有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 2001 年 7 月,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靠济青高速路,北依张皇路,东靠辛河路,西至博临路,规划面积 1000 公顷。设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 4 个功能区。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为 “ 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如皇城镇,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建成列入省三 o 工程的蔬菜新品种科技示范园一处,市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6 处。全镇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大棚 5000 余个,全镇瓜菜种植面积 4300 万平方米,总产量 459885 吨。此外全镇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此类村庄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树立发展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村。二是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主要产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如齐都镇,辖区内古文物遗址分布众多,辖区内有齐故城遗址、桓公台、殉马坑、齐都博物馆、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另外辖区内还有大小的古墓遗址多处,风景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村域布局应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将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如边河乡,地处**区南部、沂蒙山区的北缘,位置偏远。规划应以“整村推进”的理念,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第四篇: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林
来源:《今日教育》2013年第10期
渝中区区域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的探索价值,再次印证了一个共识: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机会”,更好地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区域课程建设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均衡、特色、高效的区域课程建设如何开展?笔者结合本区域课程建设的经验,认为至少要有四点考虑:
一是政策支撑。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定,是课程建设有法可依、有政可持、有门可行、有校可施的基本前提。
二是建设方案。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可以让区域课程建设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中进行,对区域课程建设如何开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建设途径和方法、多方协调管理等诸多事项有科学合理的预设,从而提高区域课程建设的实效。
三是实施策略。区域课程建设效果如何,最终要看课程的开设和运行。为此,如何实施和管理成为整个区域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让区域课程建设步伐畅通高效,完善的实施策略可以为此保驾护航。
四是评价体系。评价会直接影响行为和结果。有效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区域课程改革朝着科学、创新的方向前进。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教科所)
第五篇: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关于图们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是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经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因此图们自主创新的发展要从图们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图们自主创新现状,因地制宜地实施和进行,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制约因素 发展途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培植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就图们市而言,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我市提出了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图们创造”提升“图们制造”和“图们加工”,以创新为契机,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自主创新建设现状
1.1.区域自主创新有利因素
1.1.1区位优势。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位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发区“大、小金三角”的结合部,距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60公里,距朝鲜清津港175公里,距通往俄罗斯的长岭子口岸80公里,距图们江入海口150公里,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引进相邻国家(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和地区的先进技术,采取消化再吸收的办法,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为区域自主创新带来科技财富;图们距延吉、龙井只有30分钟车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延吉、龙井两地的五所高校和多家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保障;图们到长春只需4个小时车程,完全可以依托长春市内的近百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咨询中心的科技力量,为我市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上述这些创新资源优势,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是我市独有的优势。
1.1.2科技服务经济态势初显。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延边大学、延边科技大学、延边农学院、延边医学院、延边黎明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成果扶持服务图们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全面启动,图们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逐步提高。二是高新
1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生物医药、保健品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中冷器,电子产品等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异型钢铁、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1.1.3 图们江区域规划以及延龙图、长吉图的推动。延龙图”一体化的实施和“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以及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对图们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在延边州“十一五”布局全州高技术产业规划中赋予了建设成为延龙图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使命。市十次党代会明确全市要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布署,而且图们在全州八县市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极核位置,在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根据全市部署,抢抓机遇,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以对外贸易为中心,打造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集散基地。在主城区和西郊曲水范围内打造教育、高新技术、现代国际物流“三大高地”;在图们经济开发区内打造工业集中区、韩国工业园和台湾工业园;在石岘镇区打造造纸化工产业园区;在长安镇区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在凉水、月晴镇区打造绿色农业、有机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有机示范园区。促进“东中西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对外经贸、特色旅游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1.2区域创新制约因素
虽有一些创新优势,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科
教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创新优势也不等于竞争力。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解决以下制约因素,是图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2.1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本地化利用程度低。我市所能利用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确实很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具有相当的潜在优势,但科学技术与本地经济互动效应很差。以2008年为例,区域内完成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专利授权6项,但转化为本地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的几乎没有。就其原因而言,由于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市场要素在全州、全省、全国自由流动,域内创新资源优势还未能较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未能形成几者之间空间的近距离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还在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过程脱节。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还须承担失败风险,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发明者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也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尤其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我国大学体制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较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大多数技术与市场脱节,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而企业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更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在此形势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做,但由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和我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这个过程的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未完全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1.2.2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对一个区域来说,最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无几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优质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就图们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图们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146家工业企业全是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集聚度较低,配套体系不完整,数控化程度不足,为地方经济贡献不大。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严重制约问题:一是受土地、资金等制约,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二是产业形态较单一。企业主要集中于塑胶制品制造、木制品加工,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企业中除方正化工、人参特产、长白绿宝、华威友邦等四家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外,其它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目前只有人参特产企业研发中心一家,2006年建立全市第一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绝大多数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多是仿制中的低端竞争,难以做大做强。
再者,从图们的产业集群来看,目前较突出的有三大产业集群:造纸化工、塑胶制品、生物制药及保健品。特别是造纸化工产业链,大多是传统产业,由于图们长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积淀,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好,已经形成图们最有特色的产业,但产业自主创新相对滞后。
1.2.3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作用有限。在区域创新主体中,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中间的重要节点。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导致问题十分突出。
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创新主体的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情况不能使政府及时掌握,政府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的落实等均不能有效实施。科技中介机构既是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它按照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所需创新资源往往不
能自发获得,现有创新资源也往往不能自发实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如果缺少某种创新资源,科技中介可以帮助获得这种资源;如果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不合理,科技中介促使其合理流动和配置。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为企业进行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建立的平台。由于此类平台的缺乏,其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缺乏是制约图们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2.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途径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职能在于目标引导、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所以要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
2.1.强化政策支撑,调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把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作为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建立比较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区域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对自主创新的有力引导和支撑。在投入方向上,实现从扶持单个企业转向扶持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从政府直接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转向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创新投资。在激励机制上,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奖励资金,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人员,同时,改革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允许企业科技人员以劳务和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税前列支,较好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2.强化主体支撑,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力军。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层面的活动,能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去推动创新工作,关系到最终的成败。因此,在推进创新的初始阶段就要紧紧把握住以企业为主体这个关键,通过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扶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企业创新服务环境等措施,引导企业家从早期的简单产品做起,逐步理解技术创新和市场机会相结合的真谛,从而使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2.3.强化基地支撑,推进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通过大力推进开发区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聚集效应,而且也可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辐射源。围绕“块状经济”搞研发平台建设,把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集中在一起,降低研发成本,增强研发效率。
2.4.强化平台支撑,提供区域自主创新优质服务。在推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把引进和集聚智力资源,建设创新技术依托平台作为推动区域创新的关键环节来抓。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引进科研院所,注重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探索建
立联合形式的创新信息平台、培训基地和实验室,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用、经费共担、成果共享。同时,政府投入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项目,引导全市科技活动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5.强化环境支撑,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科技规划、完善制度、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和组织推动等工作上来。在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方面,从整合科技资源出发,实行科技项目资金“零基数”预算(即:对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不设项目预算,而是按其所报项目的水平给予支持)。在培育全社会创新意识方面,努力引导全社会建立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职业理念,积极营造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
3.小结
推进区域创新,要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科技”观念基础上的区域创新领导管理体系,通过统一统筹区域创新工作来协调区域内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在创新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研发项目与本地产业对接、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衔接、产业项目风险融资等方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桂元《开放 发展 展望-绥芬河重大课题研究》2006年10月10日
[2]杨庆才《吉林省小城镇发展历程》2006年7月
[3]曹大卫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2007年12月24日
[4]薛永应著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考》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5]罗云毅《从“扩大”到“稳定”》《吉林投资研究》2009年5月
[6]刘怀等《优惠政策汇编》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