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策略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4 11:1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策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策略思考》。

第一篇: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策略思考

畜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积极研究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并用以指导生产和工作,就可以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杜绝走弯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观念,由单纯追求数量向以提高质量为主转变。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过去,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

求不断提高。同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也提醒我们,食品包括畜产品在内确实存在较多的问题,提高质量、确保安全不仅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能否进入市场、赢得效益的关键所在,更是遵守法律(《食品质量安全法》已经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和社会公德的必然之举。因此,在发展畜牧生产时,应该以质量为先、好字当先。保证畜产品质量,不仅是要无病,还要无残留、无污染。这就需要全面做好疫病防控、投入品监管、饲养环节监控等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放心、安全、卫生的畜产品。

(二)调整思路,积极推广全程产业链经验。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转变、竞争加剧,分散的饲养和加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市场和原料,也不能保证原料及其产品的质量,因此将更加难以生存。而实行全程产业链,也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或者“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从饲料、种畜禽、养殖、防疫、加工、销售,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按需生产,稳定供求关系,而且能够保证畜产品的安全性,实现产品的可追溯。今年以来,一些大企业的动作已经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如中粮集团投资100多亿元,分别在湖北和江苏启动养猪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种猪、饲料、商品猪、屠宰、深加工,并延伸到环保处理等环节;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等组成北京首都农业集团,集团拥有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3个中国名牌,集合了畜禽良种繁育、养殖、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物产物流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总之,建立并完善畜牧产业链条,让畜禽养殖、产品加工、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获得稳定的效益,同时也是依靠单位面积密集式养殖以外,实现规模饲养的最好方法。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并因地制宜,抓紧抓好。

(三)多措并举,严防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近年来,畜禽疫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且症状非典型化、病因复杂化,致使防治难度加大。其中,有养殖量大、运输范围广的原因,也有集约化养殖造成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原因。搞好畜禽疫病的防治,既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动物产品检疫等各项防控工作,还需要养殖场、户主动采取科学养殖、科学预防疫病和防污染措施,从根本上预防传染病和污染物传入,做好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政府和养殖户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畜禽疫病防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超前谋划,把预防养殖业污染放到重要位置。规模养殖比例的不断增加,有效保证了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了养殖业整体水平,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排放物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显示,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已经达到警戒值水平。换句话说,畜牧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先后出台了限制养殖业发展的法规法令,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还应当看到的是,治理养殖业污染不仅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因此,这项工作必须提前着手、超前谋划、严格治理、强化预防。治理和预防养殖业污染有两个重点:一是治理。无外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包括粪污的综合利用、日光自然干燥、烘干膨化处理、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氧化、生物发酵处理等,这些措施既提高了粪便作为植物肥料的利用效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减少排放。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研制环保型饲料,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畜禽养殖健康持续发展。这是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议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议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发达地区重点抓公共服务均等化,欠发达地区更多关注城乡基础设施和收入的统筹,取得了明显成果。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原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由于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相互交织,其运行状态和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异常艰巨。

关键字: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发展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

在2010年中,我国农村经济亮点: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存在问题: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村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环境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是在国民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运行的。经济发展既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克服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全年能够实现年初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有望达到9%以上。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

2、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形势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财政用于“三

农”方面的支出预算达8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

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

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

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

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

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完善政策措施,创

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1)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主体和生

产方式出现分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在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量稳步提高;瓜果

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畜禽等产品生产主体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转变,集约

化和设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2)强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政府支持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六

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创新农村体制

机制,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和公共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1

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国际

国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

响,也日益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大豆、食用油等产品领域,世界市场供求波动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价格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和动

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强农业基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

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国民经济运行

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

变动等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增强。

2、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当然,在整体的农村问题上,“三农”问题无疑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上,耕地和水资源短缺而劳动力严重过

剩;工业上,供大于求,农村人口多但消费水平低导致需求相对不足;第三产业

上主要是农村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应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

加。

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就必须下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只有农业稳定发展了,经济才能又

好又快发展;只有农民生活富裕了,社会才能稳定的向前发展。

要建立惠农长效机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当前粮价提升空间有限的情

况下,农资价格又上涨过快,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进

一步巩固、完善、强化惠农政策。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制度,确保惠农专项资

金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扩展农业补贴的范围,增加补贴种类,进一步使农民得到

实惠。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惠农政策真正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

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长期以来,农业

基础薄弱,各项建设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

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当前必须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通过大规模实施农村地区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

善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沿海产业大规模内迁,发

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准备,同时对迅速改善农民生活,加速推进

小康建设意义重大。

要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所有产业的基石,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要投入科研力量开展相关农业技术和农用机械的研究,培养农业技术专门人才,加快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的信息化,真正发展成为现代农业。

要保护好利用好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我国是人口大国,有限的耕地决定了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要保护好土地,就要加强土地的监管,建立和

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要用好耕地,就要通过

高效率农业技术提高单位产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努力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支持农业产业化,就要培

育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就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农民分享企业发展

成果;就要同时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运用经济杠杆调整农产品价格,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使粮价合理上涨,真正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就

业渠道,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

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劳动

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增加农民外出转移务工收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

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加快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支持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山区、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

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核心与重

心都落在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和优化升级,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即将

迎来沿海企业内迁的大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转移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好农村的人力和土地资源,以农

村的资源优势来帮助内迁企业发展,以内迁企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村

投资建设。这样就能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同时实现内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努力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的一年。我相信,在2010年的下半年,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

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下半年召开的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我们一定会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010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2010年11月16日

《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0年0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张红宇.201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三篇:副县长:促进我县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房地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产业之一,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被称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特别是近两年(至2008 年 8 月份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紧缩,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下滑趋势,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大幅下跌。就**而言,由于本身人口基数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再加上房地

产开发早、开发量多,以及农民公寓、农村留地建房及私人联建房建设的影响,房地产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更早。从2008 年年初开始,我县房地产市场需求不旺,供大于求现状较突出,市场出现疲软状态。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受同心房产集资款抵付房款风潮的影响,对于本来就处于低迷之中的我县房地产业来说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一、客观认识当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县“小县大城”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3年到2007年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等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自2008年起开始我县房地产业形势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08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6万平方米,比2007年下降65.8%。

二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降。2008年,我县销售商品房372套,比去年下降23%;销售面积为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5%。以前购房火爆的现象已不存在,商品房成交量持续下滑。

三是房地产开发税收同比减少。2008 年,房地产开发税收为2528万元,比2007年下降4%,比2006年增加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比2007下降6.4个百分点,比2006年下

降3.1个百分点。

四是房地产投资额大幅下降。2008 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820万元,同比下降66.9%,占规模以上投资的5.7%,比2007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五是土地出让和使用量大幅减少。2008 年全县待开发土地面积7717平方米;购置土地面积894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7%,全年土地成交价款476万元,比2007年下降96.4%。

二、准确把握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有利因素

㈠当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商集资款归还难,社会反响强烈。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金融政策从紧,开发商贷款难,大部分开发资金来自社会融资。由于社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开发商承担很大压力。从9月中旬开始我县同心房产、汇金房产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相继出现了大量集资户以集资款抵购商品房的事件,使大量集资户利益受损,并多次上访,给社会造成了很大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发商也因此减少了现金的流入,造成资金运转困难,进而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企业面临困境。此外,受此次集资款抵购风潮的影响,我县想买房且有能力买房的消费者已基本购买,短短半个月的销售量已达年销售总量的1/3,我县房地产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且集资款抵购的商品房价格与正常销售的商品房价格相差甚大,严重影响了我县房地产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造成房地产市场后续发展无力,市场观望度增强,信心严重不足。

2、商品房供大于求现状突出,开发商压力增大。我县是一个小县城,全县11万人口,**镇常住人口5万,城镇人均住房已达到36平方米,大大地高出了很多大中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住房条件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房地产市场小,而商品房空置率高,目前尚未销售的商品房可满足我县2-3年的销售量。此外我县目前的商品房价格与去年相差不大,而周边县市已达4000元/平方米左右,再加上这两年人工、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房价未能得到相应增长,目前的房价与成本价基本持平,甚至有的小区房价已低于成本价,开发商压力增大。

3、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趋于停滞状态。目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状态趋于停滞,主要由于资金的“三个难”:一是社会融资难,近段时间出现的集资风潮使得绝大部分集资者不敢将钱再交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二是银行贷款难,受国际金融危机、宏观政策以及集资风潮中开发商信用受损的影响,银行减少或严格控制了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三是股本金注入难,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股东投入的股本金难以如期收回,预期收益未能实现,制约了股东再次投资。如:同心房产由于缺少现金和银行信贷支持,水境佳苑第四期工程建设已停工;金丰房产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项目已于10月初停工;广和、富锦园等房产公司,由于现房卖不了,开发成本不断累计增加,只能卖一套吃一套,股本金无法归还。

㈡**房地产发展的有利因素。

1、“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地深入实施,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

移,加大了对住宅的需求。“小县大城”战略对房地产业最直接、最显化的作用就体现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而这涌入的大量农村人口势必有一部分要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扩大,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外来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加,愿意扎根**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2008 年外来务工人

员在我县购房达 98 套,占当年购房数的23.65%。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促使我县住宅消费能力大幅提升。据资料统计,当一国人均gdp达到600—800美元时,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达到1300-8000美元,这个地区的房地产便步入住房需求、房价调整最快的高增长期。2007 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56元,即2713美元,属于高增长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必将给**房地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3、我县商品房销售价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较低,相对来说潜力尤在。我县的房价与兄弟县市相比,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目前,景宁商品房销售均价为3600元/平方米左右,龙泉是3700元/平方米左右,而**商品房销售均价为3200元/平方米左右,在全市可以说是最低的。邻近县(市)那些把房地产作为投资增值的人将必定会选择**。

三、正确研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势

2008 年下半年以来,基于宏观经济的新形势,央行和财政部分别从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调整的角度,围绕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立足于“支持扩大内需和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原则,提出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首次购房契税降低,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 1%。二是个人买卖住房印花税征收暂免,从11月1日起,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的暂免征收印花税,财政部同时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三是个人卖房土地增值税征收暂免。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四是首套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优惠条件增多,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或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五是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下调后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 4.86%调整为 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六是商贷利率优惠增加,自2008年10月27日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七是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后将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应住房,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从中可以看出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从降低房屋造价成本、降低开发商资金压力、增强购买力的角度维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但也要看到,政策的出台虽然从长远看是重大利好消息,但短期内可能还会加重人们对新的救市政策出台的预期。据有关方面调查数据显示,91%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年内房价将下跌,91.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不是购房良机,国家还将会出台更多的政策。

四、保持我县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政企双赢。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保障民生的需求,也是拉动经济的需求。但我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根据我县房地产市场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存量房较多这一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政府以成本价或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团购”商品房,再通过整合资源、加大补助等形式以适当的价格作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农民下山转移用房。这样,不仅为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减少了规划、选地、建设等环节,而且可以使保障性住房迅速到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尽早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此外,开发商也能减轻空置压力,加快资金周转,真正实现政企双赢。

㈡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加大银行信贷支持。

多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县大多数房地产开发项目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信贷支持,企业因而转向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并逐步扩展到向社会公众融资,以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这种应是小额短期周转的临时措施逐年演变为一种长期行为,集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更加重了资金使用周期的不确定性,稍有风吹草动,集资人便赶紧抽回资金,对企业正常经营以及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结合目前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加有效的信贷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的正常合理信贷需求,同时支持企业及时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手续,有效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还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展新的融资方式与渠道,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引导鼓励房地产企业运用股本融资、项目债券融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多种形式,确保房地产投资的融资需求。

㈢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相关职能部门要坚决贯彻国家出台的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调整减免政策,同时政府可根据我县实际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和补贴政策。如为刺激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丽水为商品房购买者给予每平方米1000元的补贴,松阳则给予每平方米500元的补贴,我县虽然出台了《关于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补贴政策,但至今未真正落实到位。而且,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形势的变化,该政策也应作相应调整,以刺激购买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完工前的预售收入,要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预计利润率下限标准预征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季预缴、按年清算。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推出的节奏、数量、结构和价格,不断优化土地出让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可参照《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降低部分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环境和改善民生。此外,要加强对我县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发展前景的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加强对法律法规以及购房和购房投资风险等知识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㈣积极开展自救,尽快走出低迷状况。

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是开发商期待的简单“托市”,它一方面强调放松银根,鼓励消费;另一方面强调调整结构,引导市场。开发商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积极的自救措施,让企业走出低迷局面。首先,重新进行成本核算,适当降低房价。根据对开发项目的成本核算,目前,开发商应采取保本或少量亏本来促销,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以解决目前资金紧张问题,也可减少房源,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其次,重塑形象,提升企业信用。在今年的集资风潮中,广大集资户对房地产企业的印象一落千丈,要想挽回民心,重获社会集资,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企业信用,对尚未到期的集资款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按时支付利息,对到期的集资款及时偿还本金,通过媒体舆论宣传,作出承诺,增加集资户对企业的信任,改善企业形象。最后,认真履行自身责任义务,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发商要做好自身建设,不仅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认真履行自身责任义务,而且要提高商品房的质量和品味,建设融舒适、整洁、节能、环保于一体的高品位人居住宅环境。同时做好物业管理、售后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居民购买商品房。

㈤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促使供求平衡。

根据房地产市场需求及价格,制定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把握好房地产开发节奏,从源头上调控房地产市场。一是坚持“净地”出让,避免“毛地”出让,使供应的建设用地能够及时转化为市场上供应的房屋,增加调控的及时性;二是实行大幅地块整体出让,避免小幅地块出让,造成零星分散建设,也不利于配套建设;三是实行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作为土地出让的附件一并公布,并作为监管的依据。四要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以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大众需求。而高层和小高层建筑由于造价成本高、公摊面积大、物业管理费用高,不适合**大众消费水平,应谨慎审批建设。

第四篇:关于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 富,生态环境脆弱。在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中,有40多种矿产储量超 过全国的一半。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水力资源蕴藏量仅次于西 南,居全国第二位。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 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生产基地之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国家能源战略重心逐步西移,西北 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新型现代化工业体系。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经 济实力、发展水平等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仍 相对滞后。

一、西北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西北五省及内蒙古是我国煤炭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调出基 地。近几年,西北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企业、大集团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国家煤炭工业“向西北转移、向 大集团集中”的发展步伐加快,未来西北地区及内蒙古将逐步成为我 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和资源“中心”。

目前,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煤化企业集团主要有:神华的 神东集团、宁煤集团,新疆的能源集团和焦煤集团,甘肃华亭煤业、内蒙古伊泰集团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等。神东集团自2005年起已连续 5年产量过亿,宁煤集团是国家13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家 “西电东送”工程的四大火电基地之一。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是陕西省 委、省政府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聚集全省煤炭、化工两个行业整体 优势,经过两次重组而成立的“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是陕西省煤炭大基地开发建设、商 品煤供应和整合地方煤炭资源的主体。目前已形成了“煤炭开发、煤 化工”两大主业和“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电力、物流、金融服务” 等相关多元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和集群化产业结合的新 路子。2009年产销煤炭71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利润20亿 元,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跃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43位,呈现出两 年翻一番的超常规发展态势。按照发展规划,“十一五”末,即今年 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2012年煤炭产能达到1.5 亿吨、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5年煤炭产能达到2亿吨、销售收入 突破2000亿元,进入全国煤炭行业前3强和中国企业50强,跻身世界500 强。发展目标是打造一流安全节能环保型能源化工企业。

西北(陕、甘、宁、新、青,下同)及内蒙古的煤炭工业简况:

陕西:预测资源量3800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累计探明储量1700 亿吨,居全国第三。其中低灰、低硫、高热值优质煤炭资源约1000多 亿吨,占全国的50%,居全国第一。国家规划重点建设的13个大型煤 炭基地陕西有3个(神东、陕北和黄陇)。全省主要有五大煤田(渭 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和陕北侏罗纪煤田、三叠纪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其中神府煤田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是世界上少 有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彬黄矿区为优质环保型动力煤、气煤和弱 粘煤。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达2.96亿吨(含神华集团在陕产量7116万 吨),为我国第三大产煤大省。“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关小上大,调整结构,把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能源战略基地,推动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各有侧重的 能源产业集群,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十二五”末煤炭产量超过 4.5亿吨,将资源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使陕西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

甘肃:截至2008年底,预测储量1428亿吨,已探明储量179亿吨。陇东地区预测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的96%,探明储量141亿吨。200 9年产能为4364万吨,产量为3976万吨。“十二五”期间,甘肃将加 快陇东煤炭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走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冶、煤路多元化发展道路,力争形成一个亿吨级、3-4个千万吨级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宁夏:我国的富煤省区之一,煤炭资源预测量2027亿吨,已探明 储量334亿吨。宁东煤田储量约273亿吨,占探明总储量的82%。2009 年产量为5670万吨,按计划,到2015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十二 五”期间,宁夏将大力推进宁东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 整合,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电、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 多元化发展。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达2.19万亿吨,约占全国40%。目前已形 成了准东、伊犁、吐(鲁番)哈(密)、库(车)拜(城)四大煤炭 基地。2009年生产煤炭8740万吨,预计2010年将突破1亿吨。目前,新疆已引进大企业、大集团200余家,是我国重要的“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据悉,国家正 在起草的“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已将新疆纳入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 之列。预计到2020年,新疆煤炭总产量将占到全国的两成以上,其中 至少有5亿吨进入全国市场。随着全国各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展开,新疆区域振兴规划的出台,新疆的资源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新疆经济和煤炭工业必将迎来跨越式大发展的春天。

青海:煤炭预测远景储量380亿吨,截至2009年末累计查明储量56 亿吨。2009年产煤1283万吨。目前,青海煤炭生产矿区少,矿井规模 小、产量低,尤其是动力煤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相对突出。“十二五” 期间,青海将着力培育壮大骨干煤炭企业,促进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 和经济发展。

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达7323亿吨,全国第一。煤种主要以褐煤 为主,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煤资源较少。全区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 煤田有五个,分别为东胜煤田(927.7亿吨)、准格尔煤田(259亿吨)、伊敏煤田(126亿吨)、霍林河煤田(131亿吨)、胜利煤田(158 亿吨);多数煤田为整装煤田,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2009 年,内蒙古原煤产量达6.37亿吨,跃居全国第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煤炭工业将围绕“大”字做文章,坚持走“大煤炭、大煤电、大煤化”发展道路。按照自治区初步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煤 炭产量将超过10亿吨,培育年产5000万吨至1亿吨特大型企业3个,年 产1000万吨至5000万吨大型企业20个,其它企业的产量均达到300万吨 以上。

二、西北煤炭工业发展特点

“十一五”期间,西北五省及内蒙古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 政策优势,发挥资源优势,紧紧把握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 发展契机,加大煤炭地质勘查投入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淘 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了煤炭工 业发展步伐,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了煤炭生产能力和 科学发展水平,促进了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目前,西北煤炭工业 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储量大、产能高、供应能力强。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的煤炭资 源禀赋优良,储量大、种类全、埋藏浅、规模大、构造简单、易开采。预测煤炭资源储量约4万亿吨,约占全国的75%左右(其中,陕西380 0亿吨,甘肃1428亿吨,宁夏2027亿吨,青海380亿吨,新疆21900亿 吨,内蒙古约11225亿吨)。探明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80%左右(其 中,陕西1700万吨,甘肃179万吨,宁夏334万吨,青海56万吨,内蒙 古7323万吨,新疆仅2009年就已探明储量2295万吨)。近几年,西北 地区和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增长强劲,供应能力持续增强,2009年煤炭 产量共约11.1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7%左右(其中陕西2.96亿吨; 甘肃3975万吨;宁夏5670万吨;青海150万吨;新疆8740万吨;内蒙 古6.37亿吨),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建设。

二是大集团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我国煤炭产业的大发展与大整合 已成定势,西北各省在国家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的大背景 下,纷纷加快了大集团建设步伐,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陕西陕煤化 集团2010年产量将占到全省的1/3;甘肃华亭煤业2009年总产量占全 省的50%;新疆煤炭企业的总数量已从2002年的1820家降到目前的25 9家,开采量从不到2000万吨上升至9000万吨,回采率提高到65%。宁夏也开始了资源整合,走大集团发展之路。内蒙古最近出台新政,鼓励现有煤炭企业以资源、资产为纽带,以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加快发展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有力推进。以煤炭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走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发展道路,已成为西北煤炭相关企业的共同选择。“十二五” 期间,陕西将以陕煤化集团为主体,“走出去、请进来”,深化上下 游合作,加快煤电路化港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神东、陕北、黄陇(彬黄)等新型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甘肃将加 快陇东大型煤电、煤化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宁夏将加快宁东煤电化 基地建设;内蒙古将继续鼓励煤炭行业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互相联合联营,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壮大产 业规模。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随着国家煤矿安全整治力度加大,西北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大幅增加,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 高,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2009年,陕西煤矿百万吨死 亡率为0.117,同比下降77.4%。甘肃为0.75,下降17.58%;新疆下 降到1.13;内蒙古下降到0.052。

五是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西部新建的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 井,基本上都采用国内外一流的大型综采、综掘等先进设备,现代化 装备水平大都达到了国内一流。且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人 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六是煤炭工业发展优势明显。

1、政策优势

一是国家能源战略重心正在西移,“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国家正加快西部能源通道建 设,西部能源东送“瓶颈”将逐步破解。

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北煤炭工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 遇。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 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有利于西部 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是国家着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资源整合政策,有利于西北 地区煤炭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走 大集团发展之路。

2、资源优势

一是煤炭资源储量大;

二是资源禀赋优良,优质煤资源比例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三是煤层厚、倾角小、埋藏浅,开采成本低,适合建设大型、特 大型现代化矿井。

七是矛盾与制约因素突出。

1、运力制约。我国煤炭资源与消费需求的逆向分布,决定了“西 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煤炭运输格局。但近年来煤炭开采在迅速 向西北地区集中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及区位等原因,西部铁路建 设缓慢,欠账多,出口通道少,运能有限,运输总量与煤炭运输需求 有较大差距,运力不足的“瓶颈”制约特别严重。陕西陕北优质煤炭 资源南下困难、东出受阻;关中矿区和彬黄新区赖以出省的宁西线、陇海线、西康线等也都基本饱和。目前,西安铁路局的煤炭计划运量 仅5950万吨,而陕西今年的产量将超过3亿吨,运力缺口巨大;新疆 目前出省铁路仅有兰新线,复线去年开工建设,目前东疆铁路货运能 力还不足7000万吨。甘肃是连接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交通枢纽,但境内 的铁路主干道目前仅有兰新线和陇海线;而青海境内只有一条连通东 西的青藏线。目前,西北地区既有铁路运力不足,新线规划建设周期 较长,运输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煤炭工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

2、环境制约。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 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在前期发展建设中,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以陕 西的榆林为例,每采1吨煤,就会破坏地表水2.84吨,破坏和消耗与 煤炭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生态环境成本总价值达66.1元;2009年全 市生产原煤2.1亿吨,采煤环境代价就达138.8亿元,而当年地方财政 收入还不足100亿元。(陕西煤炭工业局长王双明《对加快陕西煤炭 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原本就属于典 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性气候,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繁。大规模的煤炭 开发建设,受制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3、人才制约。由于历史和行业原因,西北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 才普遍不足,生产一线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西部煤炭工业可 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陕西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中中专以上煤矿 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3.4%。(陕西煤炭工业局长王双明 《对加快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新疆国有煤炭企业 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到职工总数的10%,地方小煤矿仅占 4%左右。

4、成本和税负制约。近几年国家法规明文规定和各级政府(部 门)出台的煤炭企业税费项目达37种,其中国家法规明文规定应缴纳 的税费17种。2009年,煤炭增值税率由13%恢复到17%,在全国范围 内开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近期,国家对西部地 区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资源税率 由以前的2.5%提高到5%;国家征收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以 及安全费用标准提高、电力涨价、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不断增加的 成本,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西北煤炭工业发展展望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格局,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 战略中的主导地位。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直接关 系着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西北煤炭工 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并不平坦,在优势与制约并存的现状下,必 须充分发挥优势,努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优化结构,加 快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

1、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重心西移、西部能源基地建设力度加 大、能源通道建设步伐加快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西北地区要 在加大“十一五”确定的神东、陕北、黄陇(彬黄)、宁东四个大型 煤炭基地和已纳入“十二五规划”的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 优化煤炭布局,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四个主体: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2、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结 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 增加资金投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 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明确了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 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土地 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同时还加快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铁路网等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 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政策条件。

3、充分利用国家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西北煤炭企 业要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的资源整合政策,充分发挥大集团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形成优势集群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4、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 展优势。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优势明显,煤炭企业应利用好这一独特优 势,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转变发 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使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促进西部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二)努力破解运力、环境及人才制约

1、开辟大运输通道,破解运力制约。西北煤炭企业要加强和政 府、铁路等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多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西部煤炭 外运通道建设,构建大运输保障体系。同时提高煤炭就地转化比例,由一次能源为主向深度转化为主转变,缓解运输压力。

2、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开采之路。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环境 承载能力有限。煤炭企业要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采用 绿色开采模式(如保水开采、上覆岩层运移控制、煤与煤层气共采、无废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等绿色开采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 染、温室气体排放、地表塌陷,提高资源回收率,走煤炭绿色开采的 新路子。

3、注重科技创新,走人才强企之路。西北地区科技与人才实力 雄厚,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全国第三,兰州人才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 前列。西部煤炭企业要有计划地与专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加大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 科技含量,培养一批创新型的煤炭工业专业化人才,使科技优势、人 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之路。

(三)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 健康发展

1、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依托,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基础上,推进煤 炭企业的改革和战略重组,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高 的产业集群,实现煤炭企业集团向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安全高效型转变。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尽快形成若干个由国有资本控 股、担负跨省区煤炭供应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平抑市场波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无序开采,增强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和对煤 炭市场的调控力,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从容应对下一步市场激烈 竞争期的到来。

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缓解煤炭 运输压力。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能源重心,要按照“谁开 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落实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洗选加工和就地转化比例。变运煤为输电、或其它,实现资源节约、运力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 发展相协调,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 约化方向转变。

3、实施大目标市场战略,构建煤化电路港一体化发展模式,加 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的逆向分布,造成全国煤炭供需区域性、结 构性、时段性等不平衡矛盾突出。随着西北煤炭企业产能的快速释放,近期制约西北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是运输问题,中长期是市 场开发布局问题。为此,西北煤炭企业要加快构建大目标市场体系,超前做好战略市场储备。一是实施大目标市场管理战略。对重合同、守信用、用量大的重点用户,实行“点对点”的大客户管理模式,构 建长期稳定的大目标市场体系。二是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固化 市场。电力企业大规模参与煤炭开发领域,目前控制的煤炭储量已超 过1000亿吨,电力企业煤、电、路、港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对今后 的煤炭供需格局和市场配置产生重大影响。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参股 电力等下游企业,进一步固化市场。三是深化上下游合作,超前解决 长远发展的市场问题。西北煤炭企业要结合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 及布局,进一步深化煤、电、路、港、航各方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 关系为纽带、相互依存、共赢发展的产供运需一体化实体经济发展模 式,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资源与市场优势互补、各相关行业优势互 补。

同时,西北煤炭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振兴现代物流产业的难 得历史机遇和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深化上下游产业的 多元合作,形成上下游产业价值增值的供应链和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 体,走煤化电路港一体发展之路。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现代物 流产业打造成为第三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煤炭物流产业发展方面,开滦集团已进行了成功实践,2009年实现 营业收入548亿元,其中以物流产业为主的非煤产业收入达到72%,值 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4、深入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培育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立 科学合理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煤炭行业先后经历了由低迷期、恢复期,到紧缺期、基本平衡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煤电双方市场意识 逐渐增强,在矛盾中前进,在合作中发展,已逐步由“煤电顶牛”过 渡到“煤电联营”。煤电双方作为市场主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 用理性化、人性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和处理问题,深化上 下游之间的战略合作,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参 与山西、内蒙古、西北、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等区域煤炭交易市场建 设,大力推进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和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共同 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转变传统 的煤炭营销方式。通过市场化的煤炭交易新模式,发现合理的交易价 格,推动能够真实、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安全、环境损害以及合理人工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推动电 煤合同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并轨,促进煤炭市场健康发展。

5、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 会责任。人类二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 坏。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保护家园,绿色发展,已成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全球第三 大经济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而中国80%的碳 排放来自燃煤,超过50%的煤炭又用于发电。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 境,已难以承受煤炭常规开采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我国政府已对国际 社会做出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庄严承诺。在国家 加大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力度的政策环境下,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履 行社会责任,推广使用清洁煤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和对生态环境 的破坏,实现绿色发展。

6、创新管控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 持续发展后劲。随着大集团、大企业的逐步形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和管理水平提升已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西北煤炭企业要创 新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研发体系,加快 产品结构调整,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管控水平,全面推进煤炭 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一煤 炭生产向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转变,由传统粗放的煤炭开采技术向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煤矿安全生产由控制伤亡事 故向职业健康转变,由资源环境制约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逐步构建起 节约、清洁、高效、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总之,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时俱进地创新思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优化结构促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企业,全力促进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西部乃至 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我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建筑业在推进城乡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5‟67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走出去”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9‟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经营机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改进监管模式,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提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促进我市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我市建筑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素质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基本建立符合城市建设发展总 1 体要求、适应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筑产业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工程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运行机制,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到2015年,建筑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规模增长,效益提升。建筑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我市国民生产总值5.1 %,创利税120亿元。

——企业壮大,龙头带动。培育具有特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0家,一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5家。培育3家建筑施工产值超百亿的建筑业企业,5家建筑施工产值超50亿元的建筑业企业。

——科技进步,节能降耗。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机械化施工水平明显提高。技术装备率达到1.5万元/人,10项新技术贡献率达到15 %,广泛推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提高了绿色建筑的比例,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标准。

——能力提升,市场拓展。全市新增境外承包工程企业20家,实施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8亿美元,外派建筑劳务0.6万人,境外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8 %,市外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监管有力,市场规范。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形成规范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和公平竞争机 2 制。

——质量提升,安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普遍提高,每年争创省优以上工程30项;施工安全现状明显好转,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逐步下降。

三、扶持政策

(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1、培育优秀建筑业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秀建筑业企业和企业家评选活动。对产值增长快、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资质等级高、对外拓展能力强的建筑业企业,由市政府命名为“建筑业龙头企业”和“建筑业骨干企业”,在资质晋升、信贷融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突出、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家由市政府命名为“建筑业优秀企业家”,优先授予劳模称号,并给予相应奖励。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建筑业龙头企业”和“建筑业骨干企业”。

2、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建筑业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开展多元化经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等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企业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对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的投资计划项目,优先准予立项和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市政府安排若干用地用于建造建筑业总部办公基地和解决建筑业企业生产用地困难问题。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3 进一步做大做强,其中涉及土地、房产、车船等变更费用,享受转制企业有关费用减免政策。建立企业做大做强的奖励机制,对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年实缴税金首次超1000万元、2000万元、4000万元、8000万元的建筑业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60万元、100万元奖励,本若干意见实施之日起上在宁波市区域内年实缴税金已超8000万元的建筑业企业也可享受此奖励政策。

3、鼓励企业创建优质工程。支持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对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的项目,奖励总承建企业50万元,参建企业10万元;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省级优质工程最高奖的项目,奖励总承建企业10万元;获宁波市“甬江杯”优质工程的项目,奖励总承建企业5万元。以上奖项实行就高原则,不重复计奖。

4、激励企业晋升资质。有关部门要把扶持政策和资质管理结合起来,在资质晋升上既要体现扶持,又要严格管理。支持建筑业企业整合资源、创造条件,晋升资质等级,对主项资质晋升特级资质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主项资质晋升一级资质的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5、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培育勘察、设计、4 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和专业型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打破行业壁垒,鼓励企业向交通、电力、水利、铁路等国家重点投资方向和专业领域拓展,企业申报资质时,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应予以积极支持。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承接轨道交通、市政桥梁等本市行政区域内政府投资项目,在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给予本地建筑业企业适当的政策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地建筑业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专、精、特、新等技术和管理特色的专业型建筑业企业。

6、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鼓励大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分别向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在我市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和委托工程项目管理。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7、大力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培育发展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和劳务基地,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措施,加快推进建筑劳务企业发展步伐。严格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建立健全公平、透明的建筑业劳务发包交易平台。新成立建筑劳务 5 企业,各有关部门认定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工程项目,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个人所得税部分回企业注册地缴纳;本市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企业。

(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8、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为基础,支持大型建筑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建筑业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支持其在境内外合资、合作兴办研发机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建筑业企业开发专利技术,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争创国家级、省级工法;鼓励建筑业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标准。建筑业企业的上述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凡符合市、县(区)关于工业企业的鼓励政策,均可享受相应的奖励、补助和税收优惠,其中国家级工法给予3万元奖励,省级工法给予1万元奖励。

9、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扶持力度,对项目投资50万元以上,被定为市信息化应用试点项目,或符合市、区立项要求的重点项目,依据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财政补助,最高限额30万元。企业外购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软件,其资产折旧或摊销年限最短为 6 2年。

10、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健全建筑业人才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建筑业专门人才库,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建筑业人才,对企业年薪15万元以上高薪聘请“四高”人才,按应缴纳所得税中地方部分以工作津贴的方式给予等量补助; 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引进人才,可以享受 “人才公寓”、“限价房”、“经济适用房” 等优惠政策。鼓励建筑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企业每年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计入成本,税前列支,专款专用。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市实际的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对建筑业企业和工程监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适当放宽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

(四)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11、建立拓展市外市场激励机制。建筑业企业在市外承建20层以上或造价在3000万元以上的工程,凡符合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凭工程承包合同和工程施工许可证向企业注册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企业注册地开户银行应予以积极支持。建筑业企业在市外承接建设工程项目且企业所得税回注册地缴纳的,按该项目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0%奖励给企业。建筑业企业当在市外建筑市场新开拓工程合同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完成 7 企业注册地入库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

12、建立拓展国际市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运用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省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对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和企业从事境外投资业务获得国内银行商业贷款的,对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前期垫资的,给予贴息支持;对建筑业企业产生的境外承包工程、援外成套项目营业额,企业投保“走出去”的各类中长期信用保险产生的费用,以及建筑业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开展国际市场宣介、办理各类认证、参与境外投(议)标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再融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13、加快培育“走出去”企业和专业人才。鼓励支持建筑业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和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对新获得上述资格的企业每项奖励5万元。建筑企业每注册一家境外实业性公司,给予人民币5万元奖励;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新注册投资项目,投资到位后再奖励人民币10万元。加强人才交流,积极吸引国内外“走出去”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快培育熟悉境外承包工程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的人才队伍。

14、加大 “走出去”信贷保函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 8 放宽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限制。继续推行境外放款试点,降低境内母公司对境外公司的贷款门槛,满足企业境外运营的资金需求。加大境外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保函基金的基础上,扩大专项保函基金额度,用于帮助企业解决实施对外承包工程的投标、履约、预付款等保函的出具。对建筑业企业境外工程承包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保函手续费给予优惠,须由境外业主认可的国内商业银行出具各类保函的,为该保函提供的保证金应低于保函额度的10%。

15、构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简化出国(境)审批手续,对因项目需要拟派出国(境)人员,可以申请办理“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国(境)任务批件。外汇管理部门要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对外担保、境内外融资、跨境资金流动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检验检疫、海关部门要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提供检验检疫和通关便利。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紧密跟踪、及时发布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筑业发展的各项法规政策,以及国内外重点区域建筑市场的需求动态,为企业寻求商机、开拓市场提供实时、动态、网络化的信息服务。

(五)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16、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打造建筑业行政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建筑业类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数据库,积极开发监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分析和公布数据信息,为 9 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

17、创新行业监管体系。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管理,形成市场监管合力,推进建筑市场闭合管理;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限制和淘汰市场不规范、社会信誉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社会中介机构,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自控、质量监督、政府监管的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使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和信用评价制度,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18、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招标文件审查、合同备案、评标专家管理,规范招标代理机构市场行为,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力度。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标采用综合最优价中标方式,控制有效投标报价不低于定额指导价的90%,合理控制工期,施工工期原则上不得比国家定额工期提前20%以上。建立信用评价和工程招投标挂钩机制,对信誉良好、业绩显著的本地优秀企业和在本地有创杯夺优项目的企业实行“扶强扶优”政策。

19、完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继续推行投标担保、工程支付 10 担保和履约担保保证制度,本地建筑业企业承接本市行政区域内工程项目履约保函额度应不超过5%,鼓励采用银行保函方式,条件成熟时,也可采用担保公司担保方式。建设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投标保证金专门帐户的管理,监督招标人专款专用,防范工程款拖欠。招标文件要设置人工、材料要素价格风险控制条款,施工期间材料信息价涨跌过大超出风险幅度,其超出部分允许调整价格。推行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和工程质量保险,采用担保或保函方式置换现金形式的质量保修金。鼓励工程勘察、设计、监理企业等社会中介机构参加责任保险。

20、加强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的约束机制,遏制竣工不结算等拖欠行为。发包人应严格以施工合同为依据,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工程款结算审查意见。60天内未完成工程款结算的,发包人应先支付承发包双方已认可工程造价部分的95%。发改、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审计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审计中介机构的行为。发包人收到竣工工程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在规定时间内不支付工程决算价款的,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由承包人申请人民法院将工程依法拍卖,承包人就该工程折价或拍卖的价款优先赔偿。

21、维护建筑业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建筑业务工人员依法、理性维权,进一步完善建筑业务工人员维权服务“绿色通道”。完善建筑业欠薪保证金制度,建立防范拖欠民工工资的长 11 效机制。充分考虑建筑行业和民工特点,建设部门应会同劳动部门积极做好建筑业企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工作。健全劳动、建设、公安部门协同处理农民工工资纠纷引起上访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于涉及敲诈勒索等行为,公安部门应及时予以处理。建设部门应积极推行建筑业务工人员工伤保险,鼓励建筑业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境认证,改善建筑业务工人员生产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民工学校平台作用,开展民工素质教育,实施民工身份管理,提升民工综合素质,由市政府对建筑业企业民工素质教育给予财政补贴。

(六)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22、建立协调促进机制。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建筑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全市建筑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建立促进建筑业发展考核机制,将建筑业发展任务列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考核内容,评选促进建筑业发展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强化服务,建立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建设部门要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做好行业发展的综合协作,会同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工作。监察、发改、财政、公安、税务、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科技、统计、海关、检验检疫、金 12 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调配合,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全力支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建筑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建筑业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舆论氛围。

23、市政府设立建筑业发展基金。建筑业发展基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筹建,每年安排1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3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700万元,并以此为基数,每年按当年建筑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予以充实。该基金专项用于扶持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及对企业在做大做强、创优夺杯、开拓市场、资质晋升等方面的奖励。

24、完善建筑业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税务部门要根据行业实际,认真落实建筑业税收的有关政策规定,合理核定企业所得税,完善征收办法,避免重复征税。建筑业企业在大市范围内承包工程企业所得税在注册地税务部门缴纳。由于总承包单位收取工程款和支付分包单位工程款的时间性差异,造成总包单位分包单位税金重复缴纳的,税务部门应及时办理退税手续。

25、进一步拓宽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当年全市金融机构建筑业企业贷款增量、增幅要高于上年,尤其对成长型、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建筑业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授信额度。稳步推进建筑业企业应收账款、工程设备、13 商品房、土地使用权、股权、债券抵(质)押融资,鼓励实行在建工程、建筑企业专利权融资,通过封闭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证、保函等多种方式满足企业项目资金的融资需求。对资质等级高、实力强、信誉好、效益高的建筑业企业,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贷程序、提高效率;在利率定价、服务收费、审贷条件、结算汇兑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与建筑业企业的银企合作,积极探索针对建筑业企业融资的专业性担保模式。

26、扶持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会员单位、反映会员诉求、维护会员利益、开展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以及制定推广新标准、普及新技术中的作用。培育和规范工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测、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保险代理、工程担保、信用管理、信息咨询、建筑司法鉴定等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行业协会工作,发挥中介服务功能,为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协调、信息、评价、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本意见适用于工商、税务登记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建筑业类企业,各项指标的计算依据以企业上报建设、统计和税务部门的数据为准。奖励资金由市财政统筹,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各项奖励应予以免税。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上级有新政策出台的,按新政策执行。

下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策略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策略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文章标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志们: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乡2004年综合目标管理暨党风廉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

    马凯:推动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马凯:推动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4-06-20 08:40:41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近日在辽宁、江苏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

    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网站首页 | 优秀教案 | 论文锦集 | 说课评课 | 计划总结 | 学生园地 | 家长频道··设为首页 教育资讯 | 整册教案 | 经典试卷......

    小组建设之可持续健康发展

    小组建设之可持续健康发展——读《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4)小组作为班级的基本活动单位,运行的过程中充满艰难和坎坷,一不小心,就会隐去小组成立的意义。使小组这样一个平台......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廉洁文化是关于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也离不......

    推进中国工业清洗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中国工业清洗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协会已联合中国化工施工企业协会、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石油化工建设分会共同发布了“关于......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

    加强企业作风建设__推进持续健康发展(5篇)

    加强企业作风建设推进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是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林精神,进一步推进XXXX转型跨越的关键之年,XXXX人必须以加强作风建设为抓手,锤炼XXXX优良作风,推进企业持续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