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

时间:2019-05-14 13: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

第一篇: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第六章证明水平测试

一、试试你的身手(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举出反例说明“如果AB=BC,那么点C是AB的中点”是个假命题:.

2.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ABC的三个外角度数比为3∶4∶5,则它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

4.如图1所示,∠1∠2180,若∠350,则∠4.

5.如图2所示,AD∥EF∥BC,∠BDC=∠DFE=75,则∠DBC.

6.如图3所示,△ABC中,∠ACD115,∠B55,则∠A,∠ACB.

7.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I,若∠A60,则

∠BIC.

8.如图4,AD∥BC,∠A=135,∠C=65.则∠B与∠D的度数和是.

二、相信你的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你吃过午饭了吗?

B.过点A作直线MN

C.同角的余角相等

D.红扑扑的脸蛋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同旁内角互补

B.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两个内角之和

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内角

3.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是()

A.垂直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B.两条直线

C.同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4.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5.如果∠A和∠B的两边互相平行,则∠A和∠B()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

D.无法确定

6.如图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直线AB∥CD的是()A.∠BAD∠ADCB.∠AEC∠ADCC.∠AEF∠GCE

7.如图6,AB∥EF,∠C90,则,,的关系为()A.

B.180D.90

D.∠AEC∠GCE 180

C.90

8.轮船航行到C处时,观测到小岛的方向是北偏西35°那么同时从小岛观测到轮船的方向是()

A.南偏西35°B.北偏西35°C.南偏东35°D.南偏55° 9.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有()A.同位角相等B.内错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以上结论都不对

10.如图7,已知BE是∠ABD的角平分线,CF是∠ACD的

角平分线,BE、CF交于G,若∠BDC140,∠BGC110,则∠A的大小是()

A.70°B.75°C.80°D.85°

三、挑战你的技能(本大题共54分)

∠C∠ABC2∠A,BDAC,1.(9分)如图8,已知△ABC中,垂足为D,求∠DBC的度数.

2.(9分)图9所示为一大型四边形广告牌,此广告牌要求AB、CD两边所在直线成 30°角,AD、BC两边所在直线成20°角.你能通过测量∠A、∠B、∠C、∠D的度数来检测制成的广告牌是否符合要求吗?若不能,说明理由;若能检测,说明具体的操作步骤.

3.(9分)如图10,∠A=∠C.求证:∠ADB=∠CEB.

4.(9分)如图11,四边形ABCD中,请你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FEC=∠GHB,HGAB于G.5.(9分)如图12,求证:CEAB. ∠AEF∠B,6.(9分)已知:在图13中,ADBC于D,EGBC于G,且∠E∠3. 求证:AD平分∠BAC.

四、拓广探索(本题12分)

四边形是大家最熟悉的图形之一,我们已经发现了它的许多性质,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探索,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结论.

(1)如图14中,四边形一条对角线上任意一点与另外两个顶点的连线,将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其中相对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积相等.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试试看,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O是对角线BD上任意一点.求证:S△OBCS△OAD=S△OABS△OCD;(2)如图15,在△ABC中,你能否归纳出类似的结论?若能,写出你猜想的结论,并证明,若不能,说明理由.

《证明

(一)》水平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略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90°,60°,30° 4.50° 5.30° 6.60°,65° 7.120°

8.160°

二、1.C 2.B 3.D 4.A 5.C 6.B 7.D 8.C 9.D 10.C

三、1.解:设∠Ax,依题意,有x2x2x180.

解这个方程,得x36.所以∠C72.



在△BDC中,

∠DBC180907218.

2.答:能检测.

检测:∠B∠C150,此时AB,CD两直线的夹角为30°. 检测:∠C∠D160,此时DA,CB两直线的夹角为20°. 依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3.因为∠A∠B∠ADB=∠C∠B∠CEB,又因为∠A=∠C,∠B=∠B,所以∠ADB=∠CEB.

4.连接AC.因为∠B∠BAC∠ACB180,∠D∠DAC∠ACD180,

所以(∠B∠BAC∠ACB)(∠D∠DAC∠ACD)=1

第二篇:初二数学《证明举例》

初二数学《证明举例》

课题:22.4证明举例(4)

一、教案设计思考与亮点

教案设计思考:本节内容为证明举例的第四课时,用二次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有关问题,教案的设计力求通过师生生动活泼的问题研究,不生搬硬套固定的解题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与创设过程。教学中,随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构建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整个一堂课,始终是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进行,师生思维协调同步,处于“共鸣”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

教案设计亮点:

1、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既可以消除学生“模仿例题”的习惯,又可以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对例题的简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验证,同时引导学生修正猜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尝试命题教学,学生掌握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2)会用二次三角形全等证明几何问题。

2、能力目标:(1)了解猜想证明与反驳、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经历了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和结论

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综合分析方法。

3、情感目标: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二次三角形全等进行几何证明。

难点:举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四、教学过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几何证明。(写课题)

一、文字命题证明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道例题:

例7:求证: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提问:

1、文字命题的证明有哪些步骤?

2、这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分别是什么?

(二)学生动手操作:

完成画图,写已知和求证。

(学生完成,教师巡视,并抽一份点评,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

解决和完善)AA’

DD’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 A’B’,BC= B’C’,AD、A’D’分别是

BC和B’C’边上的中线,AD=A’D’。

求证:△ABC≌△A’B’C’

[归纳小结]

对于文字命题,我们先要读懂题意,正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再着手

解题。

(三)讨论与分析:

我们如何来证明△ABC≌△A’B’C’,用什么方法?同学投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互相启发,自我教育,然后小组选代表汇报解题思路。)追问学生:

1、你怎么想到证∠B=∠B’?

2、如何证得BD’=B’D’?

你们能自己完成这道题的证明了吗?

(四)独立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AD、A’D’分别是BC和B’C’边上的中线(已知)

∴BD=

1212BC,B’C’=B’C’(三角形中线定义)

又∵BC= B’C’(已知)

∴BD= B’D’(等式性质)

在△ABC和△A’B’C’中

’D’(已知)

’B’(已知)

AD=A’D’(已知)

∴△ABC≌△A’B’C’(S • S • S)

∴∠B=∠B’(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在△ABC和△A’B’C’中

’B’(已知)

∠B=∠B’(已证)

BC= B’C’(已知)

∴△ABC≌△A’B’C’(S • A • S)

(可能还有学生通过证AC= A’C’,从而得到△ABC≌△A’B’C’。此时教

师均给予肯定,然后指出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简捷的方法,培养学生优选的数学思想。)

(五)[归纳小结]

在这个命题的证明过程中,有两次证明三角形全等,其中第一次证

明所得的两角相等,成为第二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种将上一步推理所得的结论作为下一步推理条件的情况,在证明过程中常常会遇到。

二、变式训练

(一)完成了上述命题的证明:若将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改成“一边上的高”,命题是否成立?

(学生独立思考,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图)

估计学生回答此命题仍成立,请学生说明理由。

老师问还有没有其它意见?

若学生没有意见,教师进行反驳,将学生所画的图作如下改变:

’(通过老师画图操作,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得直观的认识)然后提问:

1、观察△ABC≌△A’B’C’中条件是否符合题意?

2、此时,△ABC≌△A’B’C’吗?为什么?

3、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这是个假命题的?

(二)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再思考)

1、修正上述命题,使之成为真命题。

2、若改变“一边上中线”为“一角平分线”,其它条件作怎样变化,命题仍

成立,留作同学课外思考。

[归纳小结]

由上可见,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要积极大胆,又要注意思维的严密

性,不断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三、巩固练习:

如图:已知:点D、E分别在AB、AC上,BE和

相交于O点,且DB=EC,要证明OB=OC,还需要增加什么条件?

BC

(一)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思维,勇于探索。

(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善于发表见解。

(三)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判是否正确。

(通过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探究尝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

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小结,然后老师作点评和补充。)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1、文字命题证明步骤。

2、二次三角形全等证明有关问题。

3、证明假命题的方法——举反例。

4、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练习及练习册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考虑:

(1)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吗?

(2)类似的角平分线、高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五、教案说明

课堂教学是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自由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及开放性练习,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为22.4证明举例的第四课时,用二次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有关问题,为了分散难点,先复习了命题的证明步骤,再安排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并写已知与求证,然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分析解题思路,突出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最后独立写证明过程。整个例题基本上是由学生解决的,老师在其中作适当的分析、点评,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比较分析及综合演绎的能力。

由对例题的简单变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验证,同时引导学生修正猜想。其中渗透猜想与反驳的数学思想,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之后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有深入的思考余地。这样的处理,使例7与练习第一题成为一个整体,而练习2的思维方式与例7相同,作为课后作业是对知识

进行巩固。

最后一道题则是提高要求,少给一个条件,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要学生通过讨论,大胆探索,提出所增加的条件,再由学生来判断其正确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更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本堂课小结基本上由学生完成,使学生明白通过努力,收获还是很多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

六、教学反思

综观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学其实施过程比较顺利,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其中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内容,我都给学生提供机会,大胆地放,如例题教学中,命题证明要先根据题意画图,写已知、求证、再进行证明,我就放手让学生操作,然后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错如让学生剖析,最后加以修正。这样,使新知识易掌握,错误易暴露,也利于及时纠正反馈,同时,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使例题教学显得充实、有效。

把例题简单变式后,提出问题“此时命题还是否成立?”其实这是老师有意设计的一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猜想认可,学生均自以为判断是正确的。然后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一起也发表见解,通过老师实际画图,学生观察分析,直观地认识到结论不成立,再来分析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反思。这样的反例反驳,学生不仅错明确误之处,而且更明确用举反例证明假命题的方法,从而得出与原来不同的结论。这样使学生在今后解题过程中,不仅要敢于探索,大胆思维,同时也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优化思维方式。

巩固练习是属于“从不变的结论来探索使结论成立的已知条件”的编题,其题型结构是:

条件条件条件结论

条件(不变)

条件条件(学生探索)

缺条件,当然要设定,而且有多种可能性,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条

件方面进行思维和纵向发散,而这种思维的发散需要先进行广泛的逆向联想,再进行正向的验证,颇具挑战性,很容易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感和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阔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鼓励,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创造,特别是增加了“BE=DC”这个条件,它的证明需添设辅助线,此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从中得到了“以思维的逆向性和变通性”为主的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

从当堂学生的各种反馈及课后的作业来看,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与要求,特别注重了思维力度与品质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问法设计上还有待改进。

第三篇:初二数学份证明

八年级证明

(一)单元测试

一、填空题

1.命题“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真或假)命题

.图6-77

2.如图6-77,AD、BE、CF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3.在△ABC中,∠C=2(∠A+∠B),则∠C

=________.图6-78

4.已知,如图6-78,AB∥CD,BC∥DE,那么∠B+∠D=__________.5.已知,如图6-79,AB∥CD,若∠ABE=130°,∠CDE=152°,则∠BED

=__________.图6-79图6-80

二、选择题

1.下列语言是命题的是

A.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B.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C.延长线段AO到C,使OC=OA

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如图6-80,△ABC中,∠B=55°,∠C=63°,DE∥AB,则∠DEC等于

A.63°B.62°

C.55°D.118°

3.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同角的补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

C.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D.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三、解答题

1.举例说明“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是假命题.图6-8

12.已知,如图6-81,AE∥BD,∠1=3∠2,∠2=26°,求 1∠C.2四、证明题

1.已知,如图6-82,AD⊥BC,EF⊥BC,∠4=∠C.求证:∠1=∠2.图6-8

22.已知,如图6-83,△ABC中,∠C>∠B,AD⊥BC于D,AE平分∠BAC.求证:∠DAE=(∠C-∠B).12

图6-8

3参考答案:

一、1.两个角都是直角这两个角相等真

2.90°3.120°4.180°5.78°

二、1.D2.B3.B

三、1.如:60°和50°都是锐角,但它们的和是钝角.2.解:∵AE∥BD.∴∠1=∠

3∵∠3=∠2+∠C

∴∠C=∠3-∠

2∵∠3=∠1=3∠2

∴∠C=3∠2-∠2=2∠2 1∠C=∠2=26° 2

四、1.证明:∵AD⊥BC,EF⊥BC(已知)

∴AD∥EF(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CA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C(已知)

∴DG∥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C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等量代换)

2.证明:∵AD⊥BC于D(已知)

∴∠ADC=∠ADB=90°(垂直的定义)

∵AE平分∠BAC(已知)

1∴∠CAE=∠BAC(角平分线的定义)2

∵∠B+∠BA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B+∠BAC+∠C)=90°(等式的性质)2

∵∠1+∠DAE=∠CAE(已知)

∴∠DAE=∠CAE-∠1 1=∠BAC-(90°-∠C)2

11=∠BAC-[(∠B+∠BAC+∠C)-∠C] 22

1111=∠BAC-∠B-∠BAC-∠C+∠C 2222

1=(∠C-∠B)(等式的性质)2

1即:∠DAE=(∠C-∠B).2∴

第四篇:初二数学几何证明

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边延长线上一点,以A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DE。连接CE.求证:CE平分∠ACD

E

A

BCD

2.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E是AB边上的一点,AE=AC,EF∥BC交AC于点F.求证:∠DEC=∠FEC

.3.已知△ABC、△DBE、△CEF是等边三角形,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A

D

F

BC

4.如图,已知在△ABC中,∠A=90°,AB=AC, ∠B的平分线与AC交于点D,过点C作CH⊥BD,H为垂足。试说明BD=2CH。

A

21C

5.在△ABC中,∠C=90°,AC=BC,过C点在△ABC形外作直线MN,AM⊥MN于M,BN⊥MN于N.

(1)求证:

MN=AM+BN

(2)△ABC内,∠ACB=90°,AC=BC若过C点在△ABC内作直线MN,当MN位于何位置时,AM,BN和MN满足MN=AM-BN,并证明之.

6.“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1)根据上述命题,画出相关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不必证明.(2)写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并加以证明.

7.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0,D、E、F分别是AB、BC、AC上的点,DE、DC、DF将△ABC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ABC的周长是1 2厘米,求由DF、CD、DE所分成的各个小三角形的周长.

8.如图,∠ABC=∠ADC=90°,E是AC的中点,EF⊥BD,垂足为F.求证:BF=DF.

B

FA

D

C

9.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AF和DE交于点P. 求证:

CP=CD

10.如图△ABC中,BD⊥AC,CE⊥ AB,垂足分别为D、E,BD、CE相交于H,∠A=60°.DH =2,EH=1(1)求BD和CE的长.

(2)若∠ACB= 45°,求△ABC的面积.

11.如图,△ABC中,AD是∠BAC内的一条射线,BE⊥AD于E,CF⊥AD于F,点M 是BC的中点.求证:EM=FM

A

B

E

C

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你能根据这幅“勾股圆方图”证明勾股定理吗?(图中4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3.如图甲是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简称ICME~7)的会徽,会徽的主体图案是由如图乙的一连串直角三角形演化而成的其中OA1A1A2A2A3A7A81,如果把图乙中的直角三角形继续作下去,细心观察图形,认真分析各式,然后解答问题:

A8

A

3ICME-7

21图甲图乙

()12,S1

;(2)13,S2

;(3)14,S3

;„„

(1)请用含有n(n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2)推算出OA10的长;

2222

(3)求出S1S2S3S10的值。

1.如图,在△ABC中,∠

A=90°,ABAC,BD平分∠ABC交AC于点D,若AB2cm.求:AD的长,2.在Rt△ABC中,∠C=90°,中线AD的长为7,中线BE的长为4.求:AB的长 3.四边形中,∠A=60

°,∠B=∠D=90°,AB2,CD1.(1)求BC、AD的长(2)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第五篇:初二数学讲义证明

初二数学春季讲义(4)证明

一、识点归类 知识点四证明

1、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即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知识点五反证法

步骤:①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得出“反面”②从“反面”出发,推出矛盾,因此否定“反面”③既然假设是错误的,所以原命题正确。举反例(用来证明假命题)

1.要想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个反例。举反例的要求是:命题的条件,而命题的结论。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对于不为零的实数c,关于x的方程

3.如图,AB // CD,MP // AB,MN平分AMD,A35,D40,求

4.点为O,E是AC•交BD于F,则OE=OF.(1)证明上述命题.

(2)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EB交EB的延长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请画出图形,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x

c

c1的根是c。x

(2)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题(直接证明)2.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1=∠2.

求证:AD平分∠BAC.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 分析:要证明AD平分∠BAC,只要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知∠1=∠2,所以应联想这两个角分别和∠

1、∠2的关系,由已知BC的两条垂线可推出________∥_________,这时再观察这两对角的关系已不难得到结论. 证明:

5.在Δ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 ⑴求证:PE=PF。

⑵已知AF=12,CF=5.求ΔPEF的面积。

6.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以对角线BD为边作正三角形BDE,过E作DA的延长线的垂线EF,垂足为F。

(1)找出图中与EF相等的线段,并证明你的结论;(2)求AF的长。

7.如图,ΔABC中,∠A=60°,BE、CD分别平分

∠ABC和∠ACB,交点为P。请证明:BC=BE+CD。

A

E

B

D

C

8.如图,等腰Rt△ABC的直角边AB=2,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速度作直线运动.已知点P沿线段AB运动,点Q沿边BC的延长线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B时两点即停止运动),PQ与直线AC相交于点D.

(1)设AP的长为x,△PCQ的面积为S.求出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问是否存在x的值,使S△PCQ=S△ABC?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作PE⊥AC于点E,当点P、Q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是否改变?证明你的结论.

2用反证法证明专题 14.求证:若n为自然数,则nn2不能被1

59.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中必有一个角不大于

整除 60°”,第一步先假设

10.已知:如右图,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

l2,13与11相交于点P.求证:13与l2相交.

证明:假设,即∥,又∵∥(已知),∴过直线12外一点有两条直线11,13与直线12平行,这与“”

15.证明:2不是有理数

相矛盾,∴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成立,∴13与12相交.

11.已知:a,b是实数,且满足ab=0, 求证:a、b中至少有一个为0

12.求证: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

16.已知实数p满足不等式(2x1)(x2)0,用反证法证明:关于x的方程x22x5p20无实根.17.求证:当x+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非零实数根时,必有bc≠0.

13.求证:两条相交直线只有一个交点.

下载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数学证明题测试(合集5篇)

    例1、如图,AB∥CD,且∠ABE=120°,∠CDE=110°,求∠BED的度数。例2、已知,∠FED=∠AHD,∠GFA=40°,∠HAQ=15°,∠ACB=70°,且AQ平分∠FAC求证:BD∥GE∥AH例3、如图,已知B,E分别是线段AC,DF......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本站推荐]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班别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2007-5-151.如图,AB=CD,AD、BC相交于点O,要使△ABO≌△DCO,应添加的条件为.(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添加条件后,......

    初二数学《证明》期末测试题

    2010年期末复习水平测试(二)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 _________ ,结论是2.一个人从A地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走到B......

    初二下数学证明(一)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

    101网校2010年7月份测试初二数学

    101网校2010年7月份测试初二数学 (总分:100.0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 一、单选题: 本大题......

    101网校2010年6月份测试初二数学

    101网校2010年6月份测试初二数学 (总分:100.0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 一、单选题: 本大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由五个测试项构成,总分为100分。 、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限时3分钟,占10分。目的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 、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限时3分......

    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1 一、读单音节字词50个 聊 而 够 槛 挥 茎 且 胸 准 剖 喘 民 刷 纺 人 兑 灾 炭 擦 挠 撒 绿 锅 肯 耗 窘 瘸 绣 章 镖 沉 眯 硕 润 色 测 脓 苔 俩 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