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

时间:2019-05-14 13: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

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中共泰宁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吴成球

(2008年7月)

日前,笔者就构建与行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制约监督机制,创新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防控机制,营造干净干事的政务环境作了些调研,感受到了加强权力监督取得的成效,也清醒地认识到其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我县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谈点看法。

一、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在提高监督能力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监督意识上趋于弱化。一部分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自我监督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自觉性;有些党员干部没有充分认识监督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党规党纪知之甚少;有的在监督问题上搞“二张皮”,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党内民主生活会时常存在走过场,不愿对他人批评,自我批评也轻描淡写,批评与自我批评无实际内容现象。

2、监督范围上不够全面。主要存在“三重视、三忽略”,即重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忽视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重视对一般执法行为的监督,忽视对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监督;重视形式上监督,忽视实际内容的监督等现象。在监督过程中等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对微观监督多,宏观监督少;对个人监督多,对组织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

3、监督广度上出现真空。由于监督点多面广,往往把一些看似不起眼,其实却与群众利益、与百姓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部门、单位或部位、环节忽略掉了,从而出现监管真空。如,每次制定加强监督等方面的方案时,都未曾将类似档案局这类小局列入重点监督范围,但却多次收到群众反映查阅档案时收取复印费过高等问题。特别是极个别单位,在现行制度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管理不到位,干部职工存有侥幸心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容易造成了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4、监督力度上不够深入。由于监督的重点大多放在“查错纠偏”上,偏重于追究性的事后惩戒,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开展较少,即使有开展,往往停留在面上的布置、协调上,深入不够,甚至对关键程序、重要环节的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等等。

二、提高认识,增强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责任意识

一要充分认识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如何防治腐败,各界人士普遍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就是通过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结构、方式、途径以及程序的确定,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有效机制,为我国在政治体制中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二要充分认识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最佳途径。没有监督的权力最容易滋生腐败,要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要以有效的手段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权力运作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潜规则”;有利于权力的运作过程的如实公开,如用人、财务、政务公开等等,使以权谋私的腐败作风从根本上失去依存的土壤。

三要充分认识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举措。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有利于使掌握权力的人严格按照职责、程序行使权力,遏制腐败行为的实施,使腐败“不能为”;通过加大监督惩治的力度,有利于使掌权者慑于罚则的威力不敢实施腐败行为,使腐

败“不敢为”。因此,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条件下,实现掌权者“不能为”、“不敢为”的重要举措,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治理腐败的关键。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权力制约监督长效机制建设

构建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能够自行运转、覆盖一切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并使之能够经常性、稳定地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从而促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地行使权力,防止重大失误和各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基于这个思路,笔者认为,当前要在坚持和完善以往行之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机制,以有力、有效的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一)构建全面监督体系,做到防范在前

1、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在重新明确廉政建设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的要求,通过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和抽查考核的方式,对各级领导班子及其班子成员进行责任考核,公开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和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落实。

2、实行岗位过错责任追究制。为进一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应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符合各自特点的《岗位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形成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对经查实的岗位过错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分和组织处理两种手段,既追究个人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从而保证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的严格贯彻执行。

3、实行绩效考核考评机制。要在以往实行量化考核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以量化考核和定员定岗定责为核心,具有自身特色的机关绩效考评管理体系。下一步,要进一步调整细化考核指标,将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廉政建设、自身建设等方面纳入量化考核的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达不到标准分的实职领导,改任非领导职务,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

4、实行重点工作督办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制度》、《督办工作实施办法》等工作制度,对督办工作的流程、要求等进行全面明确,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沸腾新闻网首页显著位置开通“督办专栏”,对全县的重点工作、重大决策和上级部署的重要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和网上公示,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二)健全内容监管机制,规范权力运行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保证部门、单位权力得以正确运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职能到位和依法行政。为此,要紧紧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大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公正高效的工作机制筑起内部制约监督防线。

1、抓制度,突出用权行为的监督。要紧紧抓住行政决策、行政审批、执法办案、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重要部位,从建章立制入手,督促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具体实施办法》、《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机关财务管理规定》、《固定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逐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局面。

2、抓关键,突出重点环节的监督。一是在“人”上。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定,认真做好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和任职试用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通过比业务、看品行、讲廉洁、重实效等方式的竞争上岗来选拔任用中层干部,并严格的考试考核进行选拔,努力防止个人说了算等用人上的腐败。二是在“财”上。要积极推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通过推行票据电子化管理、开展票据清查等措施,形成有利于预防腐败的财务管理体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财务稽查等制度,通过发现和及时纠正财务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财务监管更加到位。三是在“物”上。要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招拍挂”、建

设工程招投标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制度,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流程开展招投标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监督,并进行全程公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从源头上防止一些腐败行为发生。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按照“以账对物,以物对账”的原则,由各级各部门对机关资产的实物进行全面清理,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要试行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管理,使固定资产从审批、购置到使用、保管、处理,逐步实现网上运转、网上管理和网上监督。四是在“权”上。依法行政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企业业主而言,权力大都具体体现在执法办案、行政审批和收费工作等方面,这也是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不廉洁行为的关键部位和环节。为加强这些部位和环节的制约,应制定加强监督管理的具体实施意见,对各个环节作出具体详细规定,防止权力的滥用。如在执法办案方面,对于较大案件的查处,主管部门案审人员应从立案开始就提前介入,有效地防止办错案、办人情案和办案中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在行政审批方面,应实行受理、审查、核准“三把关”,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防止了办人情审批,以权谋私;在收费方面,则实行“定费、收费、管理”三分离和定额收费、定人负责、公开收费标准等制度,从而有效地防止收费工作中人情费、乱收费的不廉洁行为。

3、抓执纪,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一是要提前介入,实行事前监督。要把部门、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工作人员作为实施监督的重要力量,实行事前监督,凡是有关人事任免、重大案件讨论、基建工程和大宗物品采购等重要事项的会议,都要求部门纪检监察负责人列席参加,以便有效地实施监督。二是要主动出击,实行事中监督。要按照县纪委常委、室主任分片挂钩基层纪委制度,分片不定期地采取明查暗访、抽查档案、回访群众等方式,及时查纠各级行政机关干部职工在廉洁自律、执法执纪、作风建设、服务群众以及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发现的存在问题,及时发出督查通知书,纠正不规范行为。三是要注重整改,实行事后监督。定期对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进行巡回督查,着重检查是否依法行政、是否存在“四难、三乱”、吃拿卡要、办事推诿、扯皮等现象,并将暗访、回访和抽查结果纳入量化考核,对出现上述问题的个人、部门单位,除按《机关效能建设诫勉教育、效能告诫暂行规定》等进行严肃处理外,督促其单位以此为戒,制定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

(三)完善社会监督网络,构筑外部监督防线。

完备的权力监督机制既需要有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等来自权力内部的监督,更需要有群众监督等来自外部的监督。为此,应在大力抓好内部监督的同时,注意抓好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公开权力,使公务活动始终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

1、深化政务公开工作。要按照部门业务职能,进一步统一、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设置电子屏幕、触摸式电脑、政务公开栏、编印“入户公开单”、办事指南等多种形式,全面公开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工作纪律、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等内容,特别是要公开办证(照)、收费、处罚等结果,既方便群众办事,也方便群众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创新政务公开形式,采取新闻发布会、入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扩大公开工作效果,将工作置于阳光之下,群众的监督之中。

2、推行窗口标准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上全面加强窗口单位窗口标准化建设。在硬件上,待县行政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后,要建设一批敞开式窗口,设置和实行排队叫号系统、电子公示栏、触摸显示屏、填表服务区等便民服务措施。在软件上,要适时将一批业务素质高、个人形象好、服务意识强的同志调整到中心窗口工作,在窗口推行时限承诺、首问责任制等岗位制度。另外,由县效能办定期或不定期对窗口工作情况进行暗访,并对各部门、单位窗口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星级”评定,以促进其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3、完善特邀廉政监督员制度。要按照《特邀廉政监督员工作制度》和《特邀廉政监督员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特邀廉政监督员的管理,有效调动特邀廉政监督员的积极性。

要加强沟通联系,通过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等,主动征集监督员对各级各部门依法依规办事、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社会监督落到实处。

4、坚持定期民主测评制度。要继续开展效能、纠风民主测评,每年年初依照部门性质,将年度民主测评人员进行分类,事先确定乡镇项目工作分管领导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业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一定纳税规模的商业服务企业主和部分县、乡人大代表、部分县政协委员、县效能、行风监督员等参评人员100余人,在参评人员固定的基础上,每季度由上述参评人员对全县60余个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在依法依规办事、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工作作风、政令畅通、廉政勤政等方面进行民主测评,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以县委办《督查情况》的方式对测评结果进行通报反馈,要求各部门、单位应根据自己所列位置,主动查找问题,进行自我整改

第二篇: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

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中共泰宁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吴成球(2008年7月)

日前,笔者就构建与行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制约监督机制,创新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防控机制,营造干净干事的政务环境作了些调研,感受到了加强权力监督取得的成效,也清醒地认识到其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我县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谈点看法。

一、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在提高监督能力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监督意识上趋于弱化。一部分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自我监督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自觉性;有些党员干部没有充分认识监督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党规党纪知之甚少;有的在监督问题上搞“二张皮”,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党内民主生活会时常存在走过场,不愿对他人批评,自我批评也轻描淡写,批评与自我批评无实际内容现象。

2、监督范围上不够全面。主要存在“三重视、三忽略”,即重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忽视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重视对一般执法行为的监督,忽视对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监督;重视形式上监督,忽视实际内容的监督等现象。在监督过程中等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对微观监督多,宏观监督少;对个人监督多,对组织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

3、监督广度上出现真空。由于监督点多面广,往往把一些看似不起眼,其实却与群众利益、与百姓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部门、单位或部位、环节忽略掉了,从而出现监管真空。如,每次制定加强监督等方面的方案时,都未曾将类似档案局这类小局列入重点监督范围,但却多次收到群众反映查阅档案时收取复印费过高等问题。特别是极个别单位,在现行制度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管理不到位,干部职工存有侥幸心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容易造成了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4、监督力度上不够深入。由于监督的重点大多放在“查错纠偏”上,偏重于追究性的事后惩戒,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开展较少,即使有开展,往往停留在面上的布置、协调上,深入不够,甚至对关键程序、重要环节的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等等。

二、提高认识,增强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责任意识

一要充分认识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如何防治腐败,各界人士普遍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就是通过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结构、方式、途径以及程序的确定,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有效机制,为我国在政治体制中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二要充分认识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最佳途径。没有监督的权力最容易滋生腐败,要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要以有效的手段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权力运作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潜规则”;有利于权力的运作过程的如实公开,如用人、财务、政务公开等等,使以权谋私的腐败作风从根本上失去依存的土壤。

三要充分认识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举措。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有利于使掌握权力的人严格按照职责、程序行使权力,遏制腐败行为的实施,使腐败“不能为”;通过加大监督惩治的力度,有利于使掌权者慑于罚则的威力不敢实施腐败行为,使腐败“不敢为”。因此,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条件下,实现掌权者“不能为”、“不敢为”的重要举措,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治理腐败的关键。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权力制约监督长效机制建设

构建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能够自行运转、覆盖一切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并使之能够经常性、稳定地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从而促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地行使权力,防止重大失误和各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基于这个思路,笔者认为,当前要在坚持和完善以往行之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机制,以有力、有效的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一)构建全面监督体系,做到防范在前

1、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在重新明确廉政建设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的要求,通过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和抽查考核的方式,对各级领导班子及其班子成员进行责任考核,公开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和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落实。

2、实行岗位过错责任追究制。为进一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应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符合各自特点的《岗位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形成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对经查实的岗位过错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分和组织处理两种手段,既追究个人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从而保证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的严格贯彻执行。

3、实行绩效考核考评机制。要在以往实行量化考核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以量化考核和定员定岗定责为核心,具有自身特色的机关绩效考评管理体系。下一步,要进一步调整细化考核指标,将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廉政建设、自身建设等方面纳入量化考核的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达不到标准分的实职领导,改任非领导职务,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

4、实行重点工作督办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制度》、《督办工作实施办法》等工作制度,对督办工作的流程、要求等进行全面明确,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沸腾新闻网首页显著位置开通“督办专栏”,对全县的重点工作、重大决策和上级部署的重要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和网上公示,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二)健全内容监管机制,规范权力运行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保证部门、单位权力得以正确运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职能到位和依法行政。为此,要紧紧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大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公正高效的工作机制筑起内部制约监督防线。

1、抓制度,突出用权行为的监督。要紧紧抓住行政决策、行政审批、执法办案、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重要部位,从建章立制入手,督促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具体实施办法》、《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机关财务管理规定》、《固定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逐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局面。

2、抓关键,突出重点环节的监督。一是在“人”上。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定,认真做好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和任职试用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通过比业务、看品行、讲廉洁、重实效等方式的竞争上岗来选拔任用中层干部,并严格的考试考核进行选拔,努力防止个人说了算等用人上的腐败。二是在“财”上。要积极推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通过推行票据电子化管理、开展票据清查等措施,形成有利于预防腐败的财务管理体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财务稽查等制度,通过发现和及时纠正财务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财务监管更加到位。三是在“物”上。要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招拍挂”、建设工程招投标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制度,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流程开展招投标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监督,并进行全程公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从源头上防止一些腐败行为发生。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按照“以账对物,以物对账”的原则,由各级各部门对机关资产的实物进行全面清理,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要试行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管理,使固定资产从审批、购置到使用、保管、处理,逐步实现网上运转、网上管理和网上监督。四是在“权”上。依法行政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企业业主而言,权力大都具体体现在执法办案、行政审批和收费工作等方面,这也是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不廉洁行为的关键部位和环节。为加强这些部位和环节的制约,应制定加强监督管理的具体实施意见,对各个环节作出具体详细规定,防止权力的滥用。如在执法办案方面,对于较大案件的查处,主管部门案审人员应从立案开始就提前介入,有效地防止办错案、办人情案和办案中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在行政审批方面,应实行受理、审查、核准“三把关”,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防止了办人情审批,以权谋私;在收费方面,则实行“定费、收费、管理”三分离和定额收费、定人负责、公开收费标准等制度,从而有效地防止收费工作中人情费、乱收费的不廉洁行为。

3、抓执纪,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一是要提前介入,实行事前监督。要把部门、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工作人员作为实施监督的重要力量,实行事前监督,凡是有关人事任免、重大案件讨论、基建工程和大宗物品采购等重要事项的会议,都要求部门纪检监察负责人列席参加,以便有效地实施监督。二是要主动出击,实行事中监督。要按照县纪委常委、室主任分片挂钩基层纪委制度,分片不定期地采取明查暗访、抽查档案、回访群众等方式,及时查纠各级行政机关干部职工在廉洁自律、执法执纪、作风建设、服务群众以及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发现的存在问题,及时发出督查通知书,纠正不规范行为。三是要注重整改,实行事后监督。定期对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进行巡回督查,着重检查是否依法行政、是否存在“四难、三乱”、吃拿卡要、办事推诿、扯皮等现象,并将暗访、回访和抽查结果纳入量化考核,对出现上述问题的个人、部门单位,除按《机关效能建设诫勉教育、效能告诫暂行规定》等进行严肃处理外,督促其单位以此为戒,制定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

(三)完善社会监督网络,构筑外部监督防线。

完备的权力监督机制既需要有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等来自权力内部的监督,更需要有群众监督等来自外部的监督。为此,应在大力抓好内部监督的同时,注意抓好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公开权力,使公务活动始终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

1、深化政务公开工作。要按照部门业务职能,进一步统一、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设置电子屏幕、触摸式电脑、政务公开栏、编印“入户公开单”、办事指南等多种形式,全面公开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工作纪律、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等内容,特别是要公开办证(照)、收费、处罚等结果,既方便群众办事,也方便群众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创新政务公开形式,采取新闻发布会、入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扩大公开工作效果,将工作置于阳光之下,群众的监督之中。

2、推行窗口标准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上全面加强窗口单位窗口标准化建设。在硬件上,待县行政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后,要建设一批敞开式窗口,设置和实行排队叫号系统、电子公示栏、触摸显示屏、填表服务区等便民服务措施。在软件上,要适时将一批业务素质高、个人形象好、服务意识强的同志调整到中心窗口工作,在窗口推行时限承诺、首问责任制等岗位制度。另外,由县效能办定期或不定期对窗口工作情况进行暗访,并对各部门、单位窗口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星级”评定,以促进其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3、完善特邀廉政监督员制度。要按照《特邀廉政监督员工作制度》和《特邀廉政监督员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特邀廉政监督员的管理,有效调动特邀廉政监督员的积极性。要加强沟通联系,通过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等,主动征集监督员对各级各部门依法依规办事、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社会监督落到实处。

4、坚持定期民主测评制度。要继续开展效能、纠风民主测评,每年年初依照部门性质,将民主测评人员进行分类,事先确定乡镇项目工作分管领导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业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一定纳税规模的商业服务企业主和部分县、乡人大代表、部分县政协委员、县效能、行风监督员等参评人员100余人,在参评人员固定的基础上,每季度由上述参评人员对全县60余个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在依法依规办事、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工作作风、政令畅通、廉政勤政等方面进行民主测评,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以县委办《督查情况》的方式对测评结果进行通报反馈,要求各部门、单位应根据自己所列位置,主动查找问题,进行自我整改

第三篇: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摘 要】近年来,关于构建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过程中,会受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本文从对公共权力概念的分析入手,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权力;制约; 监督;综述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60-01

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共利益,根据公众意志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支配力量,其行使主体是执政党、政府以及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其运行的实质是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实现公共利益。思想家孟德斯鸠则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列宁也曾明确指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无节制的堕落。在我国,尽管公共权力的基本属性已获得根本改造,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人的自私性以及封建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公权私用、滥用和腐败等权力异化现象的出现。因而,加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十分必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历来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进入到21世纪后,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公共权力的概念

关于公共权力的概念,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说。一个比较常见的观点是: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迫使他人放弃自己的意志而实现某一目的的能力。公共权力也可以理解为公权利,是为管理公共事务而设定的。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需要组织起来适应自然环境,因而需要处理许多公共事务,也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个体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使命是维护和促进私权。但公共权力自产生起,就与私权利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尽管对抗的范围、方式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对抗性是天然的,不可化解的。试图以公共权力基本目的公共性来否认或者掩盖其与私权利的对抗性是徒劳的。因为公共权力本源自私权利,是私权利的让渡;同时公共权力行使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对私权利的限制。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受种种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产生腐败,寻租等行为,对私权利构成侵犯,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二、公共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理论上的系统化始于孟德斯鸠,实际应用始于美国建国宪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使其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制约。

在这一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科学配置权力,并使不同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杨长青认为,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要适度分解权力.构建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具体而言,他认为可以通过“分解‘一把手’过分集中的权力”、“限制领导干部兼职”、“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地方党委和人大的关系”、“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来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同时他认为还应“建立垂直的监督领导体制”、“理顺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关系”来“要强化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以权力制约权力。“只有从权力内部对权力进行分解,并在此建立一个稳定的、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以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制约权力”才能有效地控制权力。“强化权力制约的关键是实现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完善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需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构设置和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各级权力机关相互间的制约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制约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司法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吴振钧提出要对权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合理配置。要在横向上做好“党政合理分权”、“政企合理分权”、“政事合理分权”、“国家机关合理分权”四个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在纵向上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科学合理,运行有效”。

三、公共权力的法律制约与监督机制

在强调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方面,杨长青认为“制约领导干部权力,从根本上说要靠法制。” “依法行政,用法律约束行政主体”、“完善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的法律。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和“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司法体制”三种途径来加强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喻中强调行政诉讼在权力制约与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实现行政诉讼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三种方案:提高行政诉讼级别的“小改”方案,由最高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各省、市、自治区设立“派出法庭”的“中改”方案,在最高人民法院之下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的“大改”方案。董长春认为“应当在以法律制度明确权力活动领域的基础上,完成对公共权力私人性的制约。”他针对制约权力提出了三点措施:“以法律明确权力的活动领域”、“以法律确定公共权力的边界”、“以责任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就是“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官员的用权行为,作到依法行权,依法行政。”为了能够达到用法律控制权力的目的,他认为“要设置三道互相衔接的严密防线”,即“行为前的法律控制”、“行为过程中的法律控制”和“行为后的法律控制”。通过这三道防线,对权力进行法律上的制约。姜明安认为,“宪法只有得到有效实施,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才能得到有效实现,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分工与监督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运作”。因此,在公民基本权利遭受其他任何个人、组织不法侵害之时,法院应以不违宪的具体法律进行裁判;当无此具体法律时,法院以宪法作为直接依据进行裁判,这是理之自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研究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视角。

第四篇: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几点思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国今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既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也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在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直接经营和管理企

业资产,直接操纵资金运作,直接从事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等经济活动,权力可谓不小,尤其是国企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大权,既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又是管理者和监督者。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中违纪违法案件屡有发生,且大都与企业的领导干部本身不廉洁有关,他们有的借企业改制、上市、产权变更之际,浑水摸鱼,趁机侵吞、贪污国有资产;有的擅自决定重大事项,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的热衷于计划外生产经营,垄断“体外”生产经营账目;有的私设“小金库”,转移或肆意侵吞国家资产。虽然上述腐败现象在国有企业领导人中只是极少数,但是这极少数人的堕落、腐败给我们的教训却是十分深刻的,损失更是巨大的。分析他们违法违纪的根源,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个人独断专行。因此,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改革和完善权力监督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范而有效的内部及外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把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一个单位管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党政领导干部“入口”关是否能严把,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展措施一般都是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去具体推行,如果连自身都无法自律,又怎能去执行好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其次,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问题,试想连贪官、庸官都能被屡屡提拔,那这样的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不正当运用,最主要的就是把那些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已,自觉接受权力监督和制约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人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选拔任用。只有把好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把好了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入口关,才能为以后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和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的选人用人机制,并加快培育人才市场,把组织选派与向人才市场公开选拔竞争结合起来,以促进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的优化配置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这是从制度上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对企业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的关键。另外,在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时,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超前到位,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的关口,为对其在今后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在选人用人方法上,还要注意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选拔任用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搞好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情况,以确保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公认度,做到凡是职工群众不拥护、不信任、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的干部坚决不能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委以重任。要逐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和用人失误失察追究制,明确干部推荐、考察、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切实解决责任不明确和用人失误失察无人负责、无法追究的问题。

2、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具体制度。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做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这一结论既避免了把细小问题商来议去,浪费大量时间,造成决策缓慢,又能切实避免个人专断和无人负责情况发生。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可以说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对此,《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的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哪些问题应当由

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不能搞个人说了算。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失职者要追究责任。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强化党政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明确划分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职权范围,把权力限制在履行职务所允许的范围内,这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权力独揽、权力滥用,逃避权力监督和制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他副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对确保副职对副职、副职对正职、正职对副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落到实处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深化企业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和深化改革的方向,抓住以下权力行使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形成互制格局: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按现代企业制度依法用人规范结合起来,推行企业管理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试用期制、末位淘汰制;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加快财会体制改革,加强对财务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对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对中小型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以改变目前企业财会人员受制于经营者的状况。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对外担保;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建立健全财务报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加强项目的招投标管理等,把住资金关口。三是深化营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销售环节控制。就煤炭企业而言,深化营销体制改革,就要对合同、结算、质检、发运等关键环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各环节之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防止销售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四是深化物资采购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物资采供环节的监管。加强物资采供环节的监管,就是要建立大宗物资实行公开招标、议标采购,零星物资比质比价采购制度,形成物资采购“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的物资采购供应体制。

6、深化厂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强化民主监督。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赋予职工群众“知情权”、“发言权”和“评判权”。让职工“知情”,就是要不断深化厂务公开工作,提高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让职工“发言”,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开展职工民主“议事”、征集合理化建议等形式,保证职工群众有序地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发言权”;让职工“评判”,就是要建立企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坚持职工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制度。通过以上措施,解决群众“无法监督”的问题。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科学管理企业的一种有效手段。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推行厂务公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实行厂务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进程,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一是要公开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二是要公开服务项目、公开办事程序,各职能部门对直接涉及职工群众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职能范围内应该向职工群众公开的事项,都应向职工群众公开,同时要求把办事纪律、廉政规定、违纪违法处理规定以及投诉的途径和方法向职工群众;三是要公开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公务活动、个人财产和家庭重大事务等,除了涉及国家、企业安全的机密以外,凡是能公开的必须一律公开,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了解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情况,便于进行监督。另外,凡是研究确定公开的事项,公开后必须及时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职工群众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能立即答复的应予以立即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应交办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积极协助交有关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职工群众反馈处理结果,给职工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五篇: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要秉承试点先行、总结完善、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原则,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提高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不断调整机构设置,进行科学制度设计,逐步实现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新目标、新要求。

坚持内生性与移植性、渐进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逐步实现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革、自我完善。一个良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是内生性和移植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的优势兼容并蓄。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成功模式。即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既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又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规则;既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革除不适合现代化要求的旧的经济体制机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的新的经济理念。经济领域如此,在政治、政党领域也是这样。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不可一蹴而就,不可“另起炉灶”,要在现有基础上,采取分步实施、逐步递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自我改革、自我完善。既要尊重各地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大胆试点探索,又要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通行做法为我所用。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积极构建推动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扬党内民主是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意志,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有效保障涉及党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更科学,各项决策的贯彻执行更有效,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更有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被选举权、表决权、知情权、批评权、建议权、参与权、申诉权等八项权利,积极构建推动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制度,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在党内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确保党内科学决策、合力执行、有效监督。

着力于党内、着眼于党外,形成相互推动、统筹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不能仅仅局限于党内。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其权力运行机制必然对国家政权系统权力运行机制产生巨大影响,反之亦然。因此,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要着力于党内、着眼于党外。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一些地方积极进行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政府架构探索。山东省提出加强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的“三个体系”建设,并制定了若干规定,等等。对此,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形成党内外相互推动、统筹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毫无疑问,政治行为必然会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参与政治活动的各行为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选择等因素,对其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具有支配作用,不仅影响权力运行过程,还影响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此,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大局意识、执政意识和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创设公平、公正、公开和清明、清正、清廉的政治文化环境。

下载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兼议纪委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如何发挥作用 柳林乡纪委书记刘兴谋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思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近年来一直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亿万中国人民最关注的制度建设和社会问题之一。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效与否,不仅事关民心向背和党的生......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一个单位、部门管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同时还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所以,完善......

    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蒙自市纪委宣教调研室 赵昆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对改革开......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从根本上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尤其是我国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就显得极......

    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运行

    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运行 摘 要:在30余年的改革中,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不断规范,党内监督机制逐渐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趋于健全,这是评估当前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运行现状应当......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精选多篇)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这是我们党对权力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加强权力运行......

    高校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拥有的资源增大、自主决策权扩大,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而与之相适应的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却相对滞后,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