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兼议纪委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如何发挥作用
柳林乡纪委书记刘兴谋
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任务还相当艰巨和繁重。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重大的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反腐败工作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民主法制特别是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对权力的行使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并强调要大力加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是遏制腐败的关键。
一、目前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权力失去制约监督必然会滋生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所查处的大要案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出问题,犯错误,同对他们的权力制约不够、监督不力有密切联系。现阶段,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影响和削弱了对腐败防范作用的发挥。
(一)监督形式多样,实际效果轻微
现行监督形式种类繁多,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普遍感到这些监督没有十分到位,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具体来说,存在如下几方面容易忽视的问题:
1、舆论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力度不够
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舆论监督的 1
分量和力度不断增强,新闻媒体揭露了许多重大的违纪违法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对那些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来说,心里上就会惧怕而不敢频频进出娱乐场所的“包间”、不敢坐超标小车等等。但是舆论监督没有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没有真正达到荡涤社会污垢的作用。
2、群众监督缺乏主动性,参与监督意识不强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领导者的工作好坏看得清,甚至对领导者“八小时外”也看得透。但群众的真话偏偏难于说出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怕”,有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喜欢个人专断,由“班长”变成“家长”,使“群言堂”变成“一言堂”,群众监督不了他,也不敢监督他。因此,群众监督的权利必须要有制度来保证,让群众敢于说真话,敢于监督,敢于行使主人的权利。当前,群众虽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但知情不报的现象大量存在,即使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也多是因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后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还要匿名。从另一角度说,群众的消极态度也助长了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腐败分子更加有待无恐,无法无天。
3、专职监督缺乏有效性,监督合力不强
专职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等等。从现实状况看,专职监督略显弱势,主因是部门之间监督职能的交叉关系难于理顺,没有产生强有力的监督效能。如人大监督往往是原则监督,对具体问题缺乏同步和一贯性;政协监督往往是提议监督,它只能通过有权监督的机关行使监督权才能达到目的,缺乏相应的强制性;作为最有权威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由于纪检监察机关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而同级党委又是纪委的监督对象,形成以小监督大的序向,其监督之难可想而知。此外,专职监
督部门事后监督较多,事前、事中监督较少。
(二)监督决策滞后,制度难于操作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党政部门过多偏重于权力行使系统的建设,忽略了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建设,工作中纠偏型、追究型的措施多,制约型、防范型的措施比较少。也就是说,监督决策迟缓,明显滞后,相应防范机制不能及时出台,等到出台时,有些问题已成堆成风,甚至有可能成灾。
制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监督难于操作。当前我国虽然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党内也制订了大量的条例、制度,但多属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而且颇具弹性,对于如何具体落实和具体操作的程序、步骤、方法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于某些行为是否违法违纪的界定也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区分界限,致使有关制度形同虚设,实施起来难以落到实处。以公款吃喝为例,我国对制止公款大吃大喝现象曾制订了几十个文件,但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结果是效果甚微,被人民群众戏称为“几十个文件治不了一张嘴”。又如严禁用公费旅游问题,许多单位钻空子,巧立名目,变换花样,以“考察”或“参观学习”为幌子就能堂而皇之公费旅游了。
二、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
实践证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正确的。它既是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体制,也是权力制约监督的工作机制。坚持这一工作机制,就能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1、加强党内监督,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纪检监察机关
担负着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重任,是权力监督的最重要、最有权威、最有效的专职监督机构。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必须充分发挥纪检组织的协调职能,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工作。首先,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章》,按照《党章》要求,全面履行党的纪检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也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根本依据。《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规定了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即: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去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纪案件,受理党员控告申诉,保障党员权利。这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纪委的基本职责,按照《党章》的规定和当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法规要求,全面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纪委在中国特色的反腐体系中的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而纪委在存腐败和对权力的监督工作中也必须能够更有作为。其次,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纪委应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协助党委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纳要的贯彻落实,为党委总揽反腐倡廉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贯彻实施纲要是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纪委要积极协助党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督促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加强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程序,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把实施纲要提出的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监督意识,实现反腐败工作机制中提出的“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目标。一是要拓宽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群众来信来访检举揭发是查处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的重要来源,必须充分发挥这一反腐败的重要渠道作用。要运用领导接访日制度、投诉信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二是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金额,鼓励群众举报,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群众举报的法律保障工作。要十分注意保护好群众监督的热情,防止出现泄密等现象,保证群众监督行为的安全。此外,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通告或通报等形式,适时向公众公布监督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群众在消除思想顾虑、解除后顾之忧之后,就会敢于监督、主动监督、自觉监督。
3、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可以说,舆论监督是腐败分子非常惧怕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媒体报道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体现,有利于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社会舆论。如果说隐蔽是腐败的特性,曝光则是媒体的本能,媒体的客观报道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可将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专职监督机构惩治腐败提供线索,寻找证据。所以,让新闻媒体依法行使职能,发挥舆论监督这一反腐利器的威力,腐败分子就象过街老鼠,无藏身立足之地,腐败行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收敛,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作为执政党的纪委机构,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办法和途径的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监督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较好地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进行制约,但从当前国有企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来看,国企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存在着“弱监”、“虚监”、“失监”、“漏监”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个别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企业内部权力架构失衡、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企业外部监督主体较远,监督效力受制于监督距离;监督力量分散,缺乏监督合力。
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工作,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基础。二是明确细化监督内容,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三是改进与完善工作机制,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条件。四是拓宽监督渠道,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效措施。五是完善干部管理,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力保证。六是加强打击力度,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完善 国有企业 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办法和途径 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办法和途径的调研报告
一、导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越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具体部署,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权力运行规则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改革开放后,政企分开的逐步实施,为国有企业发展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但在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也成为腐败行为的高发地带,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的监督,遏制腐败行为的产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根据市纪委监察局第四纪检组监察室的安排和部署,2009年12月8日至2010年2月12日,我们就如何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对6户市管企业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座谈来了解国企干部职工对企业权力运行机制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通过查看现场,查阅资料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共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和职工代表近500人参加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活动。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从调查问卷、座谈及查看现场、查阅资料了解的情况看,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监督体系已基本形成,较好地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就国企内部而言,形成了以国企党组织、法人组织、纪检监察机构、审计机构和工会为监督主体的监督系统;就国企外部而言,形成了以上级党组织、纪检监察机关、外派监事会、审计部门等为主体的出资人监督系统。但是,从当前一些国企权力失控、行为失范、腐败滋生、国资流失等问题看,国企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存在着“弱监”、“虚监”、“失监”、“漏监”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个别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国企权力运行中为个人谋私利、捞好处。如有些企业的权力部门在业务往来中存在着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二是企业内部权力架构失衡,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从国企内部权力运行看,企业的各项活动往往只按照经营决策系统的意志运行,监控系统对企业经营决策者的监督制约往往显得软弱无力。具体表现为同级监督难、专门监督弱、民主监督虚。如大多企业设立的纪委、审计、督察等部门,都要服从于企业党政主要负责的管理。三是企业外部监督主体较远,监督效力受制于监督距离。来自国企外部的监督特别是出资人监督,本来是打破“内部人控制”,形成权力制衡的强大力量。但是,由于外部监督主体远离国企内部权力运作,“失监”、“漏监”也就难以避免。具体表现为监督国企权力运行缺乏适时性、连续性、深入性。如有些监督执法部门的驻企小组,其本身也担负着其他的工作任务,很难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所驻企业的监督工作中去,也有些上级监督监察机关将一些年龄大的同志安排到企业派驻,工作干劲明显不足,而且由于外部监督主体的监督由于受到时间和接触面的限制,所能了解到的问题一般都是已经表面化的,很难发现国企深层隐藏的风险。四是监督力量分散,缺乏监督合力。国企内外监督部门虽然很多,但监督力量分散,监督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监督主体往往针对不同对象和环节分别开展单项的、分散的监督,不能将对事权、财权、人权、物权的监督有机整合起来,既分散了监督力量,又分割了监督信息,还增加了监督成本,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如审计部门往往只针对财务、纪检部门只针对党员干部等等。综上所述,在现行国有企业管理监督体制下,无论是内部的监督还是外部的监督,多为事后监督,都不足以对国企运行中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看得到的监督不了,监督得了的又看不到”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国企内部仍然隐藏着较大的决策风险和道德风险。在现实中,国企发展是否健康发展,往往取决于主要负责人能力水平和道德素质,所以,解决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的监督问题,是预防国企腐败现象发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健全和完善国企权力运行监督体制,不仅要解决监督主体是否缺失的问题,更要解决各监督主体是否有机结合,监督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能否实现监督到位的问题,既保证决策(董事会)、执行(经理层)、监督(监事会)三大体系之间的制衡,又保证现行体制下监督体系在权力运行中的监督效力。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加强教育工作,是监督机制建设的基础。一是提高国有企业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对监督工作的认识,正确认识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关系,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积极支持监督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勇于开展自我监督。二是牢固筑起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强防线,强化政策观念、是非观念,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时刻把国家的利益、企业发展、职工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坚持依靠法规纪律办事,坚决制止违法违纪问题在自己身上和身边发生。三是增强监督工作的业务能力,提高工作艺术水平。要加强宣传,善于协调,提高对监督的接受能力,努力使监督工作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二)明确细化监督内容,是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是决策权的监督。决策监督是一种高层次的、重要的关口监督。对决策监督,主要是对决策权先进行合理界定,防止决策权力向个人过分集中,严格程序,决策规范,提高决策透明度,确保决策机制的公开化。建立决策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调研论证制度,使决策更合理、更科学。二是执行权的监督。执行、实施是决策延续。整个过程应以决策既定的原则、标准、要求、目标为尺度,监督执行方案、方法、步骤、措施、结果等,主要是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即事前监督实施方案,事中监督运行过程,事后监督实际效果,以确保执行权的实施。三是按照民主、科学、透明的原则,对权力进行科学配置,合理分解,细化权力运作程序,使之便于开展监督,便于落实责任追究。
(三)改进与完善工作机制,是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条件。要以打破“内部人控制”为关键,依托产权授予关系,着力健全国企出资人监督制约机制。当前,国企监督难,难在“内部人控制”严重。打破“内部人控制”,需要依靠出资人建立一种“来自于外、长驻于内”监督机制。为此,要强化“三个派驻”:一是要普遍推行外派监事会制度。2000年国务院开始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这种外派监事会因为具有外在性、专业性、权威性,较好地解决了“看得见”和“管得住”的问题,对企业经营者发挥了重要监督作用,但是目前主要还只在中央大型国有企业中实施,有必要在省市管辖的国有控股或独资公司中进行推广。二是要探索实行纪检监察机构派驻制度。基于国有企业的资产性质(国有)、股权结构(一元化)和人员身份(国家工作人员)特征,纪检监察机关(机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监督力量。但是由于国企内设的纪检监察机构“监督难”,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国企权力运行又“难看见”,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充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依托出资人监督,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向国企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对派驻机构的领导任免、业务工作、工资福利实行统一管理。这种派驻垂直管理体制,既有利于纪检监察工作在国企的开展,也有利于强化出资人监督。同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还可与外派监事会领导交叉任职,进一步增强监督的合力。如可由上级派驻企业领导担任企业监事会的职务,以便更好地参与企业事务,便监察监督。三是要坚持实行特派财务总监制度。由国资部门向国企派出财务总监,对国企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是出资人监督的重要方式,对于从资金方面强化对国企领导人员的监督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制度应当继续坚持,并逐步实行一个国企特派一名财务总监的办法。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监督的领导体制,使监督工作更加有力、有效。
(四)拓宽监督渠道,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效措施。要以增强“党组织权威”为重点,依托党的组织关系,着力健全国企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的企业,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企业,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面对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健全国企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党在国企的核心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党的领导担任企业法人组织的负责人,实现国企党组织和法人组织的有机结合。事实上,在国企改制之前,企业党组织所起到的作用同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的作用,具有某种相似性:都具有决策和监督的职能。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使部分党委委员进入公司董事会,党委书记担任企业董事长。这样的办法,可以使党组织通过董事会这一载体,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企的贯彻执行,更好地发挥党委对企业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的监督作用。二是要健全完善对国企的巡视制度。上级党组织要针对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短时间内难以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的现实,组织巡视组深入国企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开展巡视工作,了解国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了解国有企业领导人正确行使权力、保持清正廉洁的情况,并认真听取和研究巡视组报告的问题,通过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置,强化对国企领导人员的党内监督。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企业合理合法运行有力支持、宣传,对违法、违纪的行为予以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还要推进群众监督的不断深入,继续通过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恳谈会”、“诤言会”等形式,就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企业发展规划,重大投资、重大事项,以及职工关心的热点及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等方面,征求企业员工,企业客户以及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职工群众对企业的事权、财权、物权、人权进行评议和监督。
(五)完善干部管理,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力保证。一是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建立良好选人用人机制,用好的机制选人用人,在用人上,强调德才兼备的同时,增加“廉”的内容,建立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的要求,尽快制定统一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检查办法》,增加干部任用的透明度,加大监督广度及力度,既重组织考察结果,也重群众口碑和职工评价,真正让组织信任,群众信服的干部来领导企业。二是要建立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目前,许多企业存在着干部变动过快,任期没有明确目标,临时思想、短期行为突出的问题,往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以任期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任用管理办法,硬性确定任期年限、任务目标、调动的条件等,保持干部的稳定性和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三是严格干部责任考核。继续完善企业干部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在考核方法上,应支持定期考核与随时考核相结合,综合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一般考核与针对存在有关问题考核相结合,区别不同情况,适时组织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应注意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实际性,既要考核企业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等宏观发展决策方面情况,又要考核企业现实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经济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既要考核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能力、理论水平、工作成绩,又要考核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和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情况等;在处理方法上,把上级的评价与群众的反映相结合。作为对干部的最终考核结论,以此作为干部个人变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实现客观全面评价干部,奖惩严格分明,增强对干部的激励作用和约束力,促进干部管理的健康发展。
(六)加强惩治力度,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效手段。要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手段,依托纪检监察组织,着力健全国企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纪检监察机关的执纪办案工作,对国企权力运行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健全国企权力运行监督体系,这一手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抓得紧而又紧。一是要以查办案件为手段,坚决惩处违纪违法行为。要把国企权力运行中发生的商业贿赂案件,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营运等过程中侵占、转移国有资产的案件,企业领导人以权谋私侵害国家、企业利益和职工合法权益的案件,以及国有企业人员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攫取私利的案件作为办案工作的重点。为此,要建立由纪检机构牵头,由监察、审计、组织、人事、财务、监事会、工会等企业内部监督主体参加的联席会议,强化案件发现机制;要加强组织协调,同司法机关建立协同办案机制,加大查案的力度。二是要以查办案件为手段,促进国企预防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要注重发案原因的剖析,找出机制制度上的漏洞,提出治理对策建议,把反腐倡廉的要求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之中;另一方面,通过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发挥“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通过办案工作促进国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完善。
这次调研,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深入内部了解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伴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有效地监督国有企业的权力运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纪检监察部门一定会不负使命,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堵塞国有企业权力运行中的漏洞,确保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 1. 胡锦涛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10.24 2. 白红伟 《对企业权力运行监督的思考》 甘肃经济日报 2008.7.25 3. 蔡军田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建设初探》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7.7.17
第三篇:建立完善选人用人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选人用人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监督机制,着力把好“选人”、“用人”、“育人”等环节,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本文试就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监督机制浅谈一些设想,以期对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提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有所裨益。
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是行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今年,国家局又明确了“税利保增长”、“卷烟上水平”的工作目标。千头万绪的工作要落实,各种指标任务要完成,关键要有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能力强、科学发展水平高的干部队伍作保证。随着烟草行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人用人质量较过去有明显提升。
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较多局限性,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明确目标,也是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体现的是一项政策,反映的是一个观念,形成的是一种导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监督机制是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持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前提。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做好选人用人监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必然要求。
如何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监督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公信度。笔者以为,纪检监察部门应牢固树立“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思想工作意识,结合当前监督工作实际,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坚持和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选好人用好人育好人作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主动介入,积极作为,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育人等工作机制,实施有效监督。着重把握好“选”和“用”两个关键环节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监督管理工作流程和模式。建立健全干部任前监督机制,把好干部“入门关”
选人环节是干部提拔任用的首道程序,是纪检监察部门实施干部任前监督的关键节点。历史的原因,烟草员工存在管理(正式工)与一线(派遣工)之分,在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突破这一瓶颈的情况下,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因此建立完善干部任前监督机制,要突出对选人环节的监督,把好“入门关”。
要加强选人动议监督。重点看动议的提出是否确因工作需要,是否属于正常人事任免,是否在适当的时间等。同时要做到“四个公开”,即:推荐职位公开、用人事由公开、职务标准公开、入围人选公开、选人过程公开。力求“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
要严格初始提名工作。随着烟草行业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身份管理将被岗位管理所替代,过去那种干部选用仅局限在为数不多的正式员工身上的状况将不复存在,选人用人范围变得相对宽广。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在实施选人监督时,要关注初始提名的广泛性,确保一线员工有足够的参与度,以达到干部选用“不看身份看能力,不凭关系凭业绩”的工作效果。要通过“海选”真正体现民主参与的过程,防止“少数人选少数人”、“矮子中选将军”的现象。
要落实候选人提名责任制。没有民主干不好事,因此要集思广益;没有集中干不成事,所以要集中优势。既要体现民主又要实现集中,就要严格规范由谁提名、怎样提名和谁提名谁负责的问题。让参与提名者清楚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而不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政治投机,确保选人工作的严肃性。要按照“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要求,通过民主推荐、组织推荐、署名推荐、公推竞岗等方式,选出政治坚定、作风民主,思想解放、善抓发展、善谋全局,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人选。
建立健全干部履职监督机制,把好“用人关”
如果选对人是提高选人用人工作满意度的前提条件,那么用好人就是提高干部任用公信度的一个重要保证。烟草行业是一个集执法与经营于一身的特殊的垄断行业。执法关乎于权,经营关乎于利。防止权利不失察,权力不失控,就必须突出权力使用过程的监督,着力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履职过程监督。要结合烟草行业工作特点,坚持全面把握干部任职后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将有效的监督工作举措贯穿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全过程,保持“不脱节、不断档”。尤其要针对专卖监督管理工作的案件查处、行政许可、内部监管以及卷烟营销工作中的客户等级、类别、货源分配等涉及权和利的关键节点,进行重点监督,真正把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摸清、把工作成绩找实、把问题缺点找准。不仅听取上级领导意见,还要听取广大员工和客户的评价;不仅听工作汇报,还要进行实地考察;注意区分显绩与潜绩、实绩与虚绩、态度与行动。同时,要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确保不失控。加大轮岗交流力度。烟草行业的管理体系是“一套班子几块牌”,领导干部是“几个帽子一起戴”。权力的相对集中,更需要能力的相对全面。然而,由于垂直管理的属性,烟草行业领导干部交流任职活动相对其他单位或政府部门来说,缺少一定宽度和广度。因此,纪检监察部门要立足干部队伍建设和行业平稳发展的角度,在健全完善科学使用干部方法方式上下工夫,主动建议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一些干部交流政策规定,广泛开展横向、纵向交流任职活动,让更多的领导干部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干部交流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实施民主评议监督。要始终坚持民主议事制度,并狠抓日常监督执行,坚决杜绝一言堂现象。领导干部要善于倾听和接纳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力求实现决策的最优化。
要坚持党务、政务、企务公开制度,认真开展干部述职述廉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广大员工能够经常通过各种正当渠道对党员干部进行评议监督。要强化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坚持做到“七个不准”,切实树立新形势下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开拓进取的领导干部形象。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机制,把好“育人关”
前不久,网上一段关于“广州一年级小学生的理想”的采访视频吸引了很多网民的注意,一位6岁小学生“想做贪官”的理想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话题。“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这句“无忌童言”,折射的社会现实令人深思。尽管,近年来的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很大,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重贪、巨腐依然层出不穷,这不仅仅是打击力度不够的问题,关键的是在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方面还显缺失。笔者以为,除了要把好“选人关”、“用人关”,还要把宣传教育作为完善监督机制的基础性工作和治本性措施,切实把好“育人关”。领导干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腐败问题上没有天然的免疫力。纪检部门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突出事前、事中的说教和预防,无论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还是从保护干部的角度,都是十分必要的。把好“育人关”,能从根本上洗涤领导干部的心灵,净化干部队伍的风气,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减少和避免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发生。
要唱响教育为上的主旋律。反腐倡廉建设,教育是基础。基层烟草企业,人员庞大,业务环节多,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的原则,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入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职业道德和艰苦奋斗教育,尤其要加强后备干部人才储备队伍的教育,未雨绸缪,及早强化廉政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堤坝。要坚持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与主要工作的总体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领导班子搭台、纪检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
要明确全程教育的总思路。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领导干部成长的全过程,对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实施不间断教育,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监督链,使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入脑入心,付诸于行。要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纲领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需要,采取集中学习辅导与自学讨论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党章》、《条例》、“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一系列党的政治纪律和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政策纪律规定,开展持续深入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要打造警示教育的大平台。多途开辟警示教育阵地,积极打造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的平台。经常性地开展各种警示教育活动,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公仆心、责任心、事业心,更加珍惜工作岗位、珍惜手中权力、珍惜集体荣誉、珍惜个人前途、珍惜家庭幸福,守好做人底线,走好从政之路。要注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始终把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重
要途径,将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基层队、所与机关作风、职业道德、效能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精心策划制作廉政文化宣传专栏,组织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方面的歌舞、小品、专题片等,努力营造尊廉崇洁的良好氛围。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建立和健全选人用人权力约束监督机制,切实把好选人关、用人关、育人关的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经常性教育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保持思想观念常学常新,监督理念及时更新,工作举措不断创新,为烟草行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四项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这是党中央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得以深化的重要标志。
一、加强对权力运行机制监督的思考
(一)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用权行为。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减事放权,削减行政行为。要把改革审批制度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减少或合并交叉、重复的审批事项。二是要科学设事,严格规范审批内容、条件,确定审批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量裁权。三是科学分解事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要调整部门、单位间的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分解行政职能,改革事业单位职能,把该分解的事权划分清楚,把具有行政职能的权力归位于行政机关,把该事业单位管理的事项应按权限规范。形成部门、单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保证权力运行的有序性,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维护权力运行的严肃性。四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当前,贪污、贿赂等经济腐败增多,主要原因之一是部门、单位行政管理过细,管理薄弱和管理环节过多而造成漏洞的增多。尤其财务管理过于分散和隐蔽,财务监督机制过于松散和无力。因此,必须对现行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堵住贪污、贿赂的“财源”渠道,杜绝行政行为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要搞好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权力分解,就是使分解的权力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才能产生有效的制约效果。权力的分解是防止权力脱离人民利益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高度结晶。如果多项权力由一个集中的权力所支配,就很难形成权力间的制约关系,如果一个权力依附于另一个权力,权力之间形成隶属关系,则意味着权力形同虚设,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权力的分解达到权力的相互制约,其目的是使每一项权力的行使都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并有纠正和限制其他权力的能力和容忍其他权力纠正和限制自己的能力。这样,权力既是监督制约其他权力的主体,又是其他权力制约的对象,这样构成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使各项权力在合理构建的权力体系中和谐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
(三)要强化权力责任追究,保证权力合法运行。在我国政体框架中,尽管在赋予权力的时候,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但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的却是大量没有责任或几乎没有责任的权力。在权力几乎肆无忌惮地横发淫威的时候,责任却总是羞答答地躲在后面。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各种条规制度2500多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规范权力运作、预防和惩治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腐败问题仍然很严重,重要原因就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视法律法规于不顾和心存侥幸心理。
因此,要强化对领导干部和握权人的责任与用权行为进行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行政行为准则,明确用权不当应负责任的追究制度和措施,以保证权力的合法运行。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如,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在干部考察中,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切实做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
(四)要健全监督制度,促进权力机制有效运行。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每位领导干部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力又有接受他人监督的义务。所以,要养成监督和被监督的习惯。一是要完善自律预警制度,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权力行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律意识,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二是要定期召开案件通报大会,以案示警。三是要加强异体监督的管理机制,如对专项资金和审批和项目的后续管理,要制定措施,全程介入,跟踪检查,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和权力运行机制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有效运行。
(五)要探索内在规律,做到“三个依靠”。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权力监督制约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最佳“着力点”和突破口,制定切合实际的监督制约措施。一是依靠法制。要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既要坚持遵守党纪政纪条规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好集体领导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对议事的范围、原则、权限、方法、制度等,都做出明确规定,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克服权力运用的随意性。二是依靠组织。监督制约权力需要群众广泛参与,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要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同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用组织的力量制约权力运行。新形势下纪委机关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持纪检干部的浩然正气,努力提高执纪办案水平,坚决同各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作斗争,尽职尽责地完成好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各级党委要重视纪检干部队伍建设,重视纪检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使用。三是依靠改革。要着眼于扩大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勇于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寻求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要把着力点放在改革创新上,在完善政务公开,领导干部述廉、村财乡管和民主评议、民主决策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思路,大胆创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监督制约措施。在手段上,从监督权力向制约权力延伸;在过程上,从阶段向全程延伸,事前要堵住,事中要卡住,事后要查住,做到环环相扣。保证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努力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曝光的一些案件看,权力腐败是导致犯罪或犯错误的根本原因,从中可以看出现行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权力过于集中。经济学家指出,现在包括行政改革项目在内的政府配臵的社会资源,占整个社会资源的70%以上,正是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权力太多、太集中、太具体,给权力寻租以可乘之机,也造成行贿和腐败的市场。“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如果手中握有权力的人一旦思想长堤崩溃,私欲膨胀,就会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去满足个人需要,就会导致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违背社会规范,超越职权和不当用权。权力的失控,必然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一些大案要案足以说明,权力集中与职务犯罪具有内在联系,职权的集中性与决策的随意性直接关联,成了权力与非规范运行的体制基础。权力集中于个人就为暗箱操作的运行方式提供便利,为以权谋私留下隐患。
(二)私欲驱动权力运行。产生腐败的总源头或者总根源是权力加私欲、私欲驱动权力的结果。腐败总是依附权力而存在的,手中没有权力的人不可能腐败,只有拥有了权力,才有可能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在用人上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在工作上失职渎职;在生活上色情堕落。权力的腐败无论何种形式,最终都归结为权力的私欲性。当权者一旦私欲膨胀,其手中握有的权力就会偏离正常规律运行,权力就会无限扩张,必定丧德、丧志、丧气、丧命。从一些案例看,有些领导干部就是起因于私欲,才使手中的权力变质而实施贪污、受贿、索贿、腐化堕落,进而受到法律制裁和党纪政纪处分。
(三)行政权力至上。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下放权力,放权才能精简,精简必须放权。一些人认为有权就有一切,有权不使,过期作废,一旦在任,就肆意用权,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和筹码。在改革行政运行机制中,一提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权力,就想方设法拖延、抵触,千方百计争取保留权力,目的是自恃掌权的荣耀,削权等于“失威”、“失利”、“失尊”。无非是握权有好处,身份倍增、有利可图。从机构改革至目前的行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个别部门把权力视为己有的现象,减人可以,减权断然不行,别人都不应该管,只有我管才有道理,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关系不顺、相互扯皮、职能交叉、人浮于事,使行政运行机制不畅,工作效率低不。
(四)权力运作未全面公开。我国目前行政审批中事项多,标准不一,程序也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很容易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有审批权的持有者用党和国家赋予的项目审批、立项、资金拨付、项目执行等环节中的权力搞特权。因而,就出现了为争项目、要资金,找门子、托关系、送礼等幕后交易。持权者也就会因素质高低、或因感情亲疏、或因地域差异、或因利益的驱使,使其权力带有本部门小团体利益、乃至从个人私利出发,带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权力运作过程公开的机制,国家还没有硬性措施规定权力执行者必须公开权力运行的情况,公民也无权要求权力运行公开化。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当权者又强调权力的神秘化,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权力制约机制不力。“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从我国情况看,各级领导机关、领导者似乎都认为应当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从形式上也能看到这种制度的存在,但实践中我们却感到,许多监督权力的机制形同虚设,许多制约权力的权力显得苍白无力。如有些腐败分子在滥用权力中几乎畅通无阻,官职还在不断提升。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解决权力运行制约机制这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力和公民的政治权利仍然显得短缺,管理性立法与监督性立法不平衡,无以达到权利制约权力的目的。据统计,10多年来,制定颁布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行政法规,占总数的80%以上,而监督性法律法规只占0.87%。由此可见,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造成法律法规对部分权力的制约上存在空挡。虽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在执行中还存在错位和不够到位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其权力滥用和权力腐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三、健全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对策
(一)用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对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的情况进行监控,对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予以惩处,法律制约的主体是检察审判机关。法律是一把利剑,是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的最有力的也是最后的武器。因为法律制约具有其他制约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和作用。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法律对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行为,违法后做什么样的处罚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形成法律,法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具有平等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具有强制性,即以国家暴力工具为后盾对违法犯罪分子剥夺人身自由至剥夺生命的强有力制裁。因而也是制约对象最惧怕的一种制约。
(二)用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监督权力是通过民主政治体制本身形成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是对公共权力的运作加以规范和限制。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实行的约束公共权力的基本方法,其理论上的系统化开始于孟德斯鸡,实际应用开始于美国建国宪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公共权力一分为三,使其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监督。任何代写职称论文一种权利都不是至高无上的,以此达到平衡,称为“制衡”。任何一项公共权力超越了规定的界限,都可以诉诸另一项公共权力彻底否定它的决定,甚至于撤销现有的机构从新组织,这就是公共权力的权力监督的含义,这种制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由一种高层的权力监督底层的权力,最高层次的权力是人民利益的最高代表,可以依据宪法等相关法律实现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是平行权力层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平行层次公共权力最容易相互制约,因为在一个层次上,不存在相互管理与指导的关系,在平常的运作中又是互相协同办理公共事务。
(三)用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一般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传播媒介,对公共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的监督。它可以对公共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扫描和揭露。它是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监督手段。一个公民或新闻媒体发现政府机构或官员有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时,他可以将之揭露于众,并加以谴责,以期引起公众对这些行为的注意。如果被揭露的行为的确是违背当时当地的法律规定或社会公德的,可以推知,公众会对这种行为加以反对。多数公众的反对构成一种舆论压力。这种力量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作用。(1)通过选举机制发挥作用。由十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一届政府和官员的命运最终决定于选民在投票时的评价,而这种揭露和批评自然影响选民对他们的评价,所以这种舆论压力可以对权力滥用起到一定的制约、威慑和遏止的作用。这种作用当体现在那些随选举而进退的官员身上时尤其明显。如果他们谋求竞选连任,他们会谨慎地注意和对待公众舆论对他们的评价。由于害怕自身的不当行为被公之于众,他们谨慎地行使公众赋予的权力。这表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藉选举机制可以发挥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作用。通过选举机制发挥作用,是言论自由发挥监督与制约功能的根本与最终的途径。(2)启动公共权力内部的监督机制。由于第一种途径的存在,一届政府或一任官员不仅可能要求自身谨言慎行,而且可能要求自己下属的机构或官员谨言慎行,因为下属机构或官员的不当行为影响到上级机构或官员的声誉,从而影响到负责官员在新一轮选举中的命运。同样,由于第一种途径的存在,那些负有法定监督职责的机构或官员对作为其监督对象的其他机构或官员可能会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公民的揭露使政府机构发现它们原来并没有发现的某一机构或官员的不当行为,它们由此可以对被揭露者启动法定的调查程序,行使强制性的调查权力。这种调查往往也得益于新闻记者和公民个人所揭露出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某一公共机构之所以会对另一机构行使监督与制约的法定职责,乃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所为。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公民的揭露可能引起某政府机构的注意,某政府机构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性或法定权力不被侵犯,而对其他机构实行制约。(3)维持和促进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自律意识。官员的自律意识的维持或增强不仅有赖于对官员进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教育,而且有赖于外部的制约力量,其中包括在一个开放的舆论空间中形成的民意。
(四)用人民群众监督,哪里有腐败分子?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最清楚!反腐败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将人民群众的民间网络反腐制度化,这样才能把民间反腐力量更好地整合到党和国家的反腐资源配臵的序列之中,从而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网络反腐斗争战场,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臵放“广大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阳光”监督中, 增强民间反腐社团的反腐倡廉能力。
第五篇:对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如何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权力运行机制,是我国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当前权力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权力过大。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权力太多、太集中、太具体,给权力寻租以可乘之机,也造成行贿和腐败的市场。腐败总是依附权
力而存在的,手中没有权力的人不可能腐败,而权力离开监督,就会无限扩张。就目前来看,一些地方的“一把手”权力过大,很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权力集中程度与犯罪金额可能达到的最大值成正比例关系。
2、行政权力过重,权力运作未全面公开。政府的权力大多直接体现在审批权上,我国目前行政审批中事项多,标准不一,程序也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很容易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由于我国政务公开机制还不完善,导致权力“暗箱操作”现象较为严重。从目前机构改革的现状来看,行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个别部门把权力视为已有的现象。一些地方行政权力过重,甚至随意可以干涉司法过程。这样一来,不仅会滋生腐败现象,还会使行政运行机制不畅,影响工作效率。
3、权力制约机制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是管理性立法与监督性立法不平衡,难以达到权力制约权力的目的。由此可见,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造成法律法规对部分权力的制约上存在空当。虽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在执行中还存在错位和不够到位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其权力滥用和权力腐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用权行为。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减事放权,削减行政行为。把改革审批制度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减少或合并交叉、重复的审批事项。二是科学设事,严格规范审批内容、条件、确定审批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三是科学分解事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调整部门、单位间的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分解行政职能,形成部门、单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保证权力运行的有序性,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维护权力运行的严肃性。四是要改革管理体制。通过对现行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堵住贪污、贿赂的“财源”渠道,杜绝行政行为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制约权力违规运行。首先,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行政程序立法工作,明确制定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严格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其次,要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着重建立公职人员个人收入、财产申报、收受馈赠登记、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回避制度。第三,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第四,要加强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行政监察职能。
3、强化权力责任追究,保证权力合法运行。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行政监察法》、《刑事诉讼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规范权力运作、预防和惩治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腐败问题仍然很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令不行,心存侥幸心理。因此,要强化对领导干部和握权人的责任和用权行为进行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行政行为准则,明确用权不当应负责任的追究制度和措施,以保证权力的合法运行。
4、健全监督制度,促进权力机制有效运行。一是完善自律预警制度,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权力行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律意识,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二是定期召开案件通报大会,以案示警。三是加强异体监督的管理机制,如对专项资金、专项基金、专项事业费、世行贷款等项目资金的立项、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尤其对一些重大的权力行为制定监督措施,全程介入,跟踪检查等办法,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和权力运行机制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