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当前银行监管工作的理念转变及目标取向探讨
当前银行监管工作的理念转变及目标取向探讨
摘要:目前,银行监管工作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以后,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经受的考验也更加严峻,因此,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努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就成为摆在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山东工作实际,就当前银行监管工作的理念转变及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取向作一探讨。
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和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的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已正式成立,并于2003年4月28日起履行职责。目前,中国银监会各省(市、自治区)银监局也已正式成立,并开始履行职责,各地市银监分局和各县市监管组的分设组建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以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个架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协调、人员精干、廉洁高效的现代银行监管框架体系就要形成,并将发挥其强大功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银行监管工作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以后,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经受的考验也更加严峻,因此,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努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就成为摆在银行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山东工作实际,就当前银行监管工作的理念转变及目标取向作一探讨。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监管理念,切实提高银行监管专业化水平
这次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反复论证、多方听取意见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好地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的一个重大举措。建立独立统一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健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形成专业化的统一监管框架,有效整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在监管的理念、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提高监管专业化水平和监管效率,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银行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因此,银监会成立不久,就在总结以往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监管国际惯例,确立了“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增强监管透明度建设”的现代监管理念,明确提出了监管工作的“四个目标”、“六条良好监管标准”。四个目标是:第一,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第二,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第三,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第四,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六个良好监管标准是:一是能够促进金融的稳定,同时又促进金融的创新;二是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能力;三是对各类监管权限做到科学合理,监管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四是为金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创造环境和条件,并且维护这种有序的竞争,反对无序竞争;五是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两方面都应当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六是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此外,银监会还规定了三条监管纪律,对监管人员“约法三章”,即不得超越职权干预被监管单位授信(含贷款、担保、承兑、贴现等)、资产处置、项目投资等业务活动;不得违反规定插手被监管单位人事安排和建设工程、物资采购招投标等事项;不得接受被监管单位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旅游度假和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贵
重礼品等。
对此,作为银行监管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反复讨论,深入领会中央精神,体会和把握这次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与实质,用改革的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服从改革大局,坚决贯彻执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参与和努力推进监管体制调整到位,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以上“四个现代监管理念”、“四个监管目标”、“六个良好监管标准”和“三条监管纪律”,将是我们以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关键是要切实更新监管理念,提高监管专业化水平,力求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有较大的提高。
(一)监管理念要从行政主导模式向审慎主导模式转变
我们原来的监管理念更侧重于行政式的思维,包括目标、指导思想、制度安排等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虽然这两年有所调整,但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要把监管理念更新作为提高监管工作专业化水平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常抓不懈。只有理念更新到位了,才能够正确地指导工作实践,有效组织开展监管工作,合理配置使用监管资源,促进监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今后,我们的监管理念要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进行更新,强调对商业银行实行法人集中监管、对上级管理机构监管。对分支机构的监管要在法人集中监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并加强对省、市级分支机构的系统监管,加大上级行的系统管理责任;强调目标导向监管,确定监管目标和标准,对监管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但不干预金融机构的操作和实现过程;强调风险性监管,指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及时发现、预警和识别金融风险;强调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在风险管理中的内因主导作用,指导监督金融机构建设完善协调的内控机制;强调增强监管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操作,接受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对银行监管工作的监督。
(二)监管目标要从维护行业利益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转变
监管目标是实施监管的动机和所要达到的要求。在一个完整的监管框架中,监管目标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指导全局、引领方向的作用,是全部监管工作的指针和努力方向。银监会成立后不久,就明确地提出了四个监管目标。与以往相比,这四个目标最大的变化在于视角的转变,从行业内部转向了全社会,不仅关注行业利益,更要关注社会公众利益;不仅强调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仅要让银行了解客户,也要让客户了解银行,选择银行,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今后,凡是反映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我们都要去管、去问、去维护,当好维护人民财产安全的代表。监管目标调整后,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具工作指导性,这不仅有助于促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增加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了解、增进市场信心及减少金融犯罪,也有助于为银行创造更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
(三)监管方法要从合规性监管为主向风险性监管为主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监管制度安排一直以合规性监管为主。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金融业务经营和风险组合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快捷,意味着各类风险存在的机率大大增加,风险面大大扩展,查处难度更为艰巨,以至于不允许我们在第二时间处置风险。国际监管经验及我们的监管实践都已经证明,合规性监管已经很难有效地识别、衡量和控制商业银行风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银行发展和监管的要求。今后,我们在监管方法上,要切实从合规性监管为主向风险性监管为主转变。要进一步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指标体系,资本充足率的计算逐步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计量要求,并建立起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要督促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起有效识别、衡量、控制风险的管理机制;要建立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考核评价体系,监督商业银行把总体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考核监督;要进一步提高银行业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市场纪律的约束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坚持风险性监管方法为主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合规性监管的作用,针对各家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
监管方法,以收到最大的监管成效。
(四)监管重点要从结果监管向与过程监管并重转变
以往监管的特点,在于对经营结果的监督检查,效果在于“亡羊补牢”。对经营结果的监管反映到检查手段上,就是以现场检查为主,而非现场监管流于形式,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现场检查在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但对风险的识别明显滞后,灵敏度不够,而非现场监管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分析、评价、预测、预警更加有效。因此,今后要高度重视非现场监管的作用,围绕提高时效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积极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建立健全非现场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增强对风险早期识别、发展趋势判断的能力,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的超前监管作用。加强非现场监管基础建设,建立监管信息数据库,强化对金融机构经营发展的全面、连续、跟踪监控,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监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充分利用监管例会、监管咨询书和预警通知书等形式,加强信息的反馈工作,疏通监管意图的传导机制。同时,要加强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协调配合,拓宽非现场监管的信息来源渠道,发挥现场检查对非现场监管的内在促进作用。强化非现场监管对现场检查的指导作用,通过非现场监管发现问题及异动现象,拟定现场检查项目,增强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与高管人员监管的协调配合,要把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作为对高管人员行为监管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现场、非现场的监管成果,准确评价高管人员决策的科学性、经营的审慎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完善高管人员监管的绩效考核办法。
(五)监管运行机制要由临时安排、标准不一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
金融监管是全过程的监管,是一个持续、完整、循环的周期性过程,每个监管周期内的各项监管工作都应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监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首先,各监管部门要根据所监管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监管的周期,在每个周期的期初,结合当期监管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制订整个周期的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各项监管工作。全面推行以序时性检查为主的现场检查方式,对金融机构的机构网点原则上每两年检查一遍,检查的重点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每次现场检查的资料在年底要将重要的监管档案移交办公室文档部统一管理。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专报制度,明确各金融机构报送资料的种类、时间、方式和要求,确保收集信息全面、完整并符合质量要求。其次,要根据最新的监管法律法规编写《金融监管工作手册》,统一规定监管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并严格落实。再次,要抓紧时间研究制定《金融机构现场检查方案指引》,对各项现场检查的内容、程序、标准和要求,进行统一规定和要求,争取做到对同一类机构,无论在哪个地方,无论是哪个监管人员,都按照相同的方法、程序和标准进行检查。
(六)监管技术手段要由传统的手工、半手工操作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电子化、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已广泛应用,这一方面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改进监管技术,增强监管手段,建立高效、快捷的现代金融监管网络体系,提供了良好、便利的发展平台。监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一是按专业对现有的业务软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仍在手工或半手工操作、工作量大、重复率高的工作,尽快组织力量编制出相应的操作软件,把监管人员从简单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减少数据的人为误差,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逐步将各专业的监管软件进行整合,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各类监管数据的协调使用。三是研究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之间的数据、信息系统的联接,建立风险识别、评价与预警预报系统软件,自动进行数据对比分析、风险识别、趋势预测、预警预报等,避免计算误差和工作遗漏,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
二、下一步银行监管工作的基本目标取向
山东银监局是中国银监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按照授权,全面负责山东省内(不含青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邮政储蓄、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监管职责主要有:
(一)根据银监会授权,统一监督管理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有关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提出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建议;制定辖内监管的有关规定;
(二)根据银监会授权,审核、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三)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四)审查和批准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五)负责统计、分析、上报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信息,并依据银监会授权进行信息披露;
(六)负责对辖内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并会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及时提出辖内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意见和建议;
(七)负责山东银监局党的建设、纪检和干部管理工作;
(八)承办银监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过去几年,辖区银行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银行业金融体系逐渐完善,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内控建设和管理能力有所增强,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有所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初见成效,地方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这些都为今后实施专业化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辖区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不容乐观,总体上包袱还比较沉重,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还不够理想。对比新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标准,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任务艰巨而繁重,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们应该在“四四六三”的基础上,联系山东实际,切实把监管工作作为山东银监局的第一要务,全面提升监管专业化水平,着力促进金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在全省营造审慎、高效的监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透明、宽松的改革发展环境和优质、规范的金融消费服务环境。
(一)坚持目标导向监管,为金融机构营造足够的经营和发展空间。山东省银行业机构众多,各类机构市场功能定位不同,规模、业务品种、市场目标、风险特征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分类确定监管目标,分类监管,以此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监管目标,在法律法规及市场的有效约束下,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在监管实践中,我们将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适时出台分类监管的标准、目标和业务指导性意见,增强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过度监管阻碍金融创新。从2004年开始,我们将参照各金融机构2003年的业绩及内控能力、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按照考评结果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对于未能实现监管目标或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将全面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限制市场准入、增加现场检查频率、要求更多地提供报表资料、建议调整管理层等措施,进行特别监管;对于基本实现监管目标的,将继续实行常规的目标管理,帮助查找薄弱环节及不足,及时改进加强,必要时适当调整监管标准;对于全面实现监管目标的,拟从中选择部分经营良好、内控完善、风险控制能力强的机构试行预先承诺监管办法,相关银行按监管部门要求提交经营管理目标、发展规划及主要工作措施,减少现场检查及其他监管措施的实施频率,实行监管的优惠待遇。
(二)注重风险管理,鼓励金融创新。今后,我们将更多地关注银行的整体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风险监管力度,全面了解金融机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机制,适时评价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根据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状况和变动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通过实施持续性的风险监管,逐步完善风险监管框架。同时,要适时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只要符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要求,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措施跟得上,监管部门要本着“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发展消化历史包袱”的精神,鼓励各行进行产品
和服务的创新活动,特别是对创新产品的准入管理方面,要进一步简化环节,改进方式,提高效率。通过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消费,推动全省银行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实力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三)提高透明度,发挥市场约束作用。银行业是面向公众和企业的服务性行业,信息不对称和缺乏透明度是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共性问题,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缺乏必要的知情权,不利于有效市场纪律的形成,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今后,我们要以公开信息披露为主要方式,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提高银行业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纪律的约束作用。一是增强金融机构业务办理程序的透明度。对不涉及商业机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都要逐步公开办理条件、标准和操作程序。二是建立经营业绩及违法违规行为业内通报制度。第一步,承认各行不同的基础条件,通过一定的指标,先考核各行的进步度,然后再进行全面考核。第二步,对于各金融机构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由银监局或者银行业协会定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三是强化社会监督。银监局或银行业协会将在各金融机构主要营业网点尝试设立公开投诉电话,受理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对银行业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的投诉,及时总结经验,2004年下半年将适时在辖区推开,并设立网络投诉电话,直接听取广大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
(四)坚持法人监管、并表监管,提高监管工作整体效率。对于地方法人机构,要督促其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指标体系,把各项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维持在良好的水平,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必要的安全性及合理的盈利性,并指导督促法人机构实行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管理,增强总部的控制能力、调度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全国性银行在辖区的分支机构,我们主要是按照银监会的总体部署和统一安排,重点关注资产质量、盈利状况及规范经营,主要是关注业务运作的合规性、真实性,及时发现查处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报告银监会,并提出监管建议,协助银监会依法做好法人机构的监管工作。由于全国性银行类机构体系庞大,管理层级多,总部不可能对所有分支机构实施直接管理,省和市一级的分支机构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我们将按照并表监管的要求,加强并表单位尤其省一级机构的系统管理责任,凡基层行查出的问题,上追到并表单位求原因、查漏洞,如果是违法违规行为,除依法对当事机构及其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外,还要同时追究其并表机构的管理责任。
(五)推进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和技术手段电子化。近期我们将抓好三项制度建设:一是实行监管问责制,由监察室对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程序及监管事故责任实行追究;二是实行监管绩效评级制度;三是实行查处分离制度,检查人员只对事实负责,政策法规部门依据事实,提出处理意见。为了公正执法执纪,成立行政处罚委员会和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听证制度,防止执法差错。同时,要加快监管系统网络化建设,提高监管技术的电子化水平,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逐步建立起一套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为一体,涵盖现场、非现场、机构、高管人员等监管信息,全面反映银行业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静态和动态情况,自动进行量化分析、风险预警和综合评价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六)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一是建立与人民银行的定期沟通制度,通报监管信息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促进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加强内部协调,特别是与青岛银监局的协调,为跨辖区机构发展搞好服务;三是建立与证监、保监等监管部门的合作监管框架,加强对涉及证券、保险等银证、银保合作业务及创新业务的监管;四是加强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维护银行业的整体利益,创造发展大环境;五是建立监管部门和被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机制。同时,我们将定期召开山东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会议,及时分析监管形势,通报监管动态。建立约见谈话制度,定期或不定期
地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了解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工作思路和存在问题,传达有关要求,或提出监管建议,交流思想和看法,征求对监管部门的意见。金融机构如果有重要情况、要求或建议,也可以约见有关监管职能部门及有关负责同志,沟通交流情况。
第二篇: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朱之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中国行业发展的报告会,借此机会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一、2010年以来国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大家知道今年以来,面对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极为严峻的各种自然灾害,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事实并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的计划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正确地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特别是准确地把握住了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促进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想从五个方面跟大家谈一谈。
(一)促进发展
一个就是在促进发展方面,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今年应该来说,我们是继续实施和完善了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在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同时,积极的培育和扩大热点消费,把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推广到全国,提高了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和汽车补贴的标准,积极推广高效的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和节能的汽车,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
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投资的稳定增长,实施了两年新增4万亿的投资计划,特别是把民生工程,重大的工程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领域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来加强薄弱的环节,增强可持续的发展活力,在今年还出台了实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36条政策,着力为民间投资的发展创作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抓住了外部环境中好转的这么一个机遇,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落实和完善外贸政策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并积极地扩大进口,在这个期间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并完善了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这是第一个方面。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二)结构调整
第二个方面,在结构调整方面,把培育新的增长点,与促进存量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今年我们大幅度的增加了科技投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国家科技的重大转向,加快重大设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制,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实际上这些都是着眼于抢占经济战略的制高点。
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同时深入实施了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支持企业来进行技术改造。
进一步完善了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同时还下大力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继续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加大的支持力度,针对今年年初的时候,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进一步强化了目标责任。综合采取暂停审批、核准、备案、两招和产能过剩行业来扩大产能的项目。取消了406个税号的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提高了差别电价的加价标准等政策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
并落实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型的一系列政策,同时还制定了一批支持重点地区发展的规划,为区域协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稳定物价
第三个方面,就是在稳定物价方面。把保障市场供应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加强供需的调节。
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提高了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以及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特别是针对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及时出台了扶持农业的生产的各项措施,应该来讲,这些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综合运用储备投放,调运和进口调节等多种措施,保障粮油肉菜的生活的必需品的供应。同时严厉地打击囤积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合理引导社会的预期。
同时还加强了市场流动性的管理,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四)推进改革
第四方面,这是在推进改革方面。把建立健全机制与解决当前突破的矛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围绕着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激发市场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率先在新疆启动了资源税改革的试点,稳步推进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了20个省市以及境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地推出。三网融合的改革试点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扩大了基本药物的实施范围,公立医院的改革实力也在稳步向前推进,在这个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期改制也在有序地展开。配套改革的试点正在扎实地推进,这是第四方面。
(五)改善民生
第五方面在改善民生方面。把增加投入与完善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就业、社保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应该来讲,我们今年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继续实施“五缓四减三补贴”等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岗位的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与服务援助计划,加大了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大力推进就业的技能培训,落实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等组成。这样就全方位来促进结业。
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经连续6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同时,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实施城镇职工养老关系和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办法。加大了社会的救治力度,从制度上加强了对残疾人、孤儿、弱势群体的保障。
同时扎实推进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进一步推进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的校舍的安全工程建设,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投入。
加快建设保障性的安居工程,全面启动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我就简单从五个方面,从发展、改革、调整、民生等方面,从几个结合来和大家汇报一下整个政策的趋向。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今年以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应该来讲有效巩固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0.6%,增幅比去年增长了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6.3%。
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同时,经济效益的状况良好,价格的总水平基本稳定,前三个季度,全国的财政收入达到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2.4%,前八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了55%,当然只有去年基数的问题。
前三季度居民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2.9%,其中去年翘尾因素的应该有1.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产价格上涨了5.5%,涨幅比上半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
二是增长的动力趋于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由于我们实行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5.2%,处于历史较高的水平。
当前汽车的月均销售量超过了百万辆,家电等电子产品持续旺销,旅游、文化、影视等服务销售快速增长。
从投入来看,投入的结构继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特别是要指出的是其中民间投资增长了31.2%,这是快于整个全社会的投资,“两高”行业的投资增长了14.3%,是低于全社会的增长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差距比上年同比明确的缩小。
我们的外贸出口应该来说,今年是较快的回复,同比增长了34%。贸易顺差是120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39亿美元。
三是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今年又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的产量有望实现7年的连续增长,连续4年要超过1万亿斤,去年是一万零六百一十六亿斤,今年可能要超过这个数字。
肉禽蛋奶和水产品的产品增加,糖料、油料和棉花的生产基本是稳定的。
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在持续的提升,大中型配套工程进展顺利,特别是农村水路气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增长。自2008年四季度,我们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到了今年8月底,解决了6467万农村人口的移址安全,新增了农村的电网线路42.3万公里,建成了农村的公路近12万公里,建成了农村的沼气项目有320万个。
第四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7.1%和20.6%,均快于整体工业的增速,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碳纤维,高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档疏通机床,大型核电风电设备的关键原材料和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化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钢铁、煤炭、汽车、建材等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一批落后的产能关闭停产。两高行业就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生产持续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了14.8%,节能减排的形势好转,预计单位GDP的能耗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将会继续的下降。
第五是改善民生的成效明显。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比较快,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了913万人,同比多增了8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的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了9.7%和7.5%。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其中新型农村社会的保险的参保人数到9月底已经达到了6719万人。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4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标准和报销水平进一步提高。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中职免费教育范围扩大到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前三季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的改善,农村危房改造的拆工率均达到了90%,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任务基本完善,青海、玉树、甘肃周区等受灾重建的工作在加快的推进。
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国家年初确立了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均可以实现。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问题,应该来讲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国内外发展的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仍将缓慢曲折,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难下,居民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应该来讲增长较快,但通胀的压力逐步加大。
同时财政金融领域仍有较大隐患。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依然存在,美日债务负担仍在加重,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振,银行体系风险仍未消除。近期欧洲主要国家积极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日本为应对金融减速,再次实施了量化宽松的政策,使全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地凸显,主要货币汇率的激烈变化,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的高位攀升,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被迫加息以控制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的政策协定的难度在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还会继续强化,各种干扰因素也会进一步增多。昨天、前天美国又实现了又一轮量化宽松货币,造成的全球的股市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以及大宗产品的价格都在大幅上涨,包括原油的价格,昨天又上了1.8个点。
从国内看,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还要看到当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也非常的繁重。
四、下一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发展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想有几条一个还是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完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正确措施,继续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的扩张。同时要加快地转变贸易的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明年来看,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制定实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及相关政策,加快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三是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昨天国务院专门开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抓手。严格落实和考核目标责任,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环评制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第五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鼓励先行先试,努力在收入分配、财税金融、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六是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民生领域。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以上是我们的简单介绍,不妥地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期刊文献
第三篇:转变维稳工作理念
转变维稳工作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成长为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民生和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进步。2012年,国民经济继续增长,劳动就业形势平稳,物价稳定,居民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对促进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抓好稳定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需要稳定,发展需要稳定,全国人民需要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稳定的社会大局做保障。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再接再厉,争取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秩序做保证。当前,全区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社会运行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和挑战。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发展差距、利益分化、腐败问题等以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新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都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加强利益整合与疏导协调,加强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生态文明及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也已从过去的单纯解决治安问题,拓展为排查调处社会矛盾,服务人民群众等各个方面,它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泛,社会效果越来越明显,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深刻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对经济建设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综治工作协调面广、手段多样的优势,把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进一步落实,更加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及时
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各种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当前,国内外形势总的是好的,政法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总体缓和稳定、局部紧张动荡构成了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从国内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进展顺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已见成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正确政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求真务实、统筹发展、为民爱民的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政法工作。
我们要看到大好形势和有利条件,更要清醒地看到维护稳定的复杂形势和突出问题,我们要有效地化解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就必须要以新的理念来考虑稳定问题,用新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稳定问题。清醒地看到政法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真务实,做好工作,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持续稳定。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维稳理念。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情为民所系,执政为民。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困难先于一切,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切实关心群众利益,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治本之策。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不仅关心GDP、财政收入以及引来了多少项目,也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护,外出是否有安全感,利益受到了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实现了群众的这些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才能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成绩,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预防化解
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群众对自身利益最关切,对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症结最清楚,解决起来最有智慧。要把基层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树立法治理念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制定法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总的目标就是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要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明确各个层次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中的职责任务。
依照法律规定落实责任制,加强领导。创新四项工作机制:
(一)是层级管理机制。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避免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增强防控能力;
(二)是调处机制。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跟踪问题到底,解决问题到位;
(三)是联防机制。建立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门机关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防控体系,掌握主动权,立足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把问题解决在当地和萌芽状态;
(四)是奖惩机制。功过分明,奖惩严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十八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对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要求,颇有深意,发人深思。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任务艰巨。在此背景下,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尤为紧迫和必要。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实践证明,偏离法治轨道的维稳,只能越维越不稳。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充分发挥司法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中的主导作用,摈弃“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庸俗哲学,打破
“越维越不稳”的“信访怪圈”。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公正、有效的执法、司法体系,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而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做到的,首先是处理好自身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切实保障执法、司法机关公正行使职权,杜绝一切法外干预。
法治路径,是中国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最优选择。深化改革、推动发展,需要法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更需要法治。只有真正走上法治的康庄大道,中国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加强维护稳定基础工作,必须重视队伍建设,在提升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坚持把加强维稳队伍建设作为永恒主题,全面落实教育、监督、管理等关键措施,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爱民为民的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整体素质的提高。切实加大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把德才兼备、群众基础好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不断增强维稳部门领导班子的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建设,促工作能力的提高。把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落实,重点加强岗位业务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做好基层维稳工作的有效方法,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和治安防控能力。
(三)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促队伍形象的提升。大力倡导和弘扬综治队伍“联系群众、一心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公正执法、清廉严明”的优良作风。
四、树立坚持群众路线的理念,防患于未然,抓好教育。
群众工作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又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做好群众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涉及群众利益的许多矛盾单靠物质手段难以解决,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作保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经常分析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注意了解各阶层人民生活现状和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哪些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疏导群众情绪。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是最实际、最及时、最急需的群众工作。要大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见微知著,从细微处入手,抓早抓小抓关键。提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干部的法治观念和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做到守土有责、处事有力、依法办事、科学行政。提高群众对维护稳定重要性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牢固树立维稳“一盘棋”的思想。引导群众客观看待发展中的问题,理顺情绪,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按正常渠道表达诉求,走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引导群众致富思源,树立大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公民。
第四篇: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文章标题: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当前,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明显加快,继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后,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在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公开上市。通过股改上市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实现了股权多元化,规范和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程度有
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海外挂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要求,同时,基于境内外投资者的要求,也必须具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传统的“以规模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寻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规模效益管理转变为价值管理
深化价值管理是上市银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依托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信用,非理性地强调“做大规模”、“效益立行”,而过度的规模扩张导致银行自身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这种非理性经营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经营方式不仅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而且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于公开上市的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海内外市场提出的资本回报要求,即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此,上市商业银行要逐步将价值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经营管理当中,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价值的管理实现业务长期持续的有效发展。
价值管理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协调
上市企业的价值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支撑企业股票价格(或称股票市值)的价值。价值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价值管理手段,实现上市企业市值最大化,进而实现股东价值(即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资本回报不仅仅简单地表现为通过会计核算体现的银行盈利,更主要的是衡量经过风险因素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价值增加值(EVA)等新的指标,是建立在风险控制、持续发展等长期行为基础上的企业价值的增加。利润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必定增加,上市银行的整体价值,并不仅仅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已经实现的利润,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即剔除风险因素后的真实盈利水平。
价值管理的核心就是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协调,实现业务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一方面,价值管理强调控制风险,要求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各项业务的发展都有充足的经济资本可以覆盖风险。另一方面,价值管理又是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价值管理不是单纯地排斥风险,而是排斥以过度风险为代价的“非健康”发展。只有银行的各项战略决策、发展措施、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经营管理都将价值管理作为重要的标准依据,银行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上市银行要运用价值管理理念指导经营管理实践
价值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挂牌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价值管理要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切实保证资产质量的真实性。银行上市后,各方面对资产质量的监管都更加严格,任何资产质量的变化都将被真实披露,并直接体现为风险与收益的调整。可以说,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贷款质量和减值准备增减的影响,资产质量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盈利的真实性和在市场上的信誉,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市场价值。无论从满足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还是从促进银行稳健发展和良性运作的角度,都需要上市银行在夯实资产质量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中国银行已经推行DCF(贴现现金流)和MM(迁移模型)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促进资本配置的不断优化。上市后的商业银行要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目标,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引导业务发展方向,实现最优化的收益风险组合,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同时,通过逐步建立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体制,将价值管理的理念深入到基层,引导基层将价值实现作为各项具体业务决策的依据,并以此衡量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在业务取舍、产品定价等方面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客户为中心”是现代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必然趋势
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连接商业银行和客户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随着客户自身管理水平和金融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客户已不满足于通过银行办理
简单的金融业务,而是希望通过银行的专业服务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特别是由于中高端客户业务规模大、议价能力强,大大压缩了银行基础性业务的盈利空间。面对这种情况,银行要注意捕捉不同重点客户的新需求,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等多种方式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仅要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更要挖掘和发现潜在的客户需求、引导客户创造新需求,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使银行价值得到提高。
“以客户为中心”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而言的,改变了过去“银行先有产品,再向客户销售”的模式,而变成“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产品和服务,银行就设计和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体现了现代化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种经营理念的转变,即面向市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管理客户关系,通过有效的分层管理,发现优质客户,争取优质客户,培育优质客户,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客户为中心”要求商业银行在全面研究和分析客户现实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银行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在业务流程设计、产品开发、渠道建设、柜面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并满足客户不同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在实现客户价值提升的同时促进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金融服务开发与产品设计。客户融资方式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群体的喜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和服务组合是上市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一家优秀的商业银行还要领先于客户的短期需求,充分发挥“金融专家”的技术优势,设计开发出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大价值的金融产品,开发和引导客户需求并最终使客户获益。针对集团客户财务集中管理需求而推出的资金归集和现金管理业务,针对个人客户日益强烈的理财需求而推出的多样化的理财产品组合都是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
不断完善组织框架、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要以客户满意度作为流程设计的核心,实施服务流程再造,建立起一个对客户需求能够作出快速反应、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市场营销组织体系。一是加强促进降低成本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向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通过推出多样化的存贷组合产品,不断提升电子化程度,加强汇划、票据清算、交换、现金配送等系统的改进,有效地提高服务客户的效率。二是要加强客户群体细分,在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综合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强化对优质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三是要加强客户服务方式的创新。逐步丰富和完善电话银行和电子银行产品的基本功能和内涵;逐步培养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服务的意识,积极分流和引导柜面客户到电子渠道办理业务;逐步提升后台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稳定程度,使客户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银行服务,有效降低搜寻、操作和使用成本。
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价值管理的必然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授信业务等信用风险领域,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大银行的差距仍然明显。成为上市银行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范围更广、种类更多、表现更隐蔽、性质更复杂、管理难度更大。特别是在上市改革的进程中,随着金融脱媒和流动性过剩的加速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逐渐加大。能否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增加境内外投资者的信心指数,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强化风险的全员全程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银行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风险管理,每一个部门都要有风险管理的责任,每一级管理者也都要有风险管理的责任。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要把风险管理活动整合到业务活动中。这种整合建立在细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所有岗位,细化对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和报告等流程,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和步骤,增强流程的可操作性。只有全面风险管理成为日常业务的一部分,与业务活动保持一致并得到持续改进,其价值才会体现出来。因此,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沟通,共享信息,提高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第五篇: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当前,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明显加快,继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后,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在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公开上市。通过股改上市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实现了股权多元化,规范和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海外挂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要求,同时,基于境内外投资者的要求,也必须具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传统的“以规模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寻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规模效益管理转变为价值管理
深化价值管理是上市银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依托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信用,非理性地强调“做大规模”、“效益立行”,而过度的规模扩张导致银行自身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这种非理性经营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经营方式不仅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而且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于公开上市的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海内外市场提出的资本回报要求,即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此,上市商业银行要逐步将价值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经营管理当中,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价值的管理实现业务长期持续的有效发展。
价值管理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协调
上市企业的价值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支撑企业股票价格(或称股票市值)的价值。价值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价值管理手段,实现上市企业市值最大化,进而实现股东价值(即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资本回报不仅仅简单地表现为通过会计核算体现的银行盈利,更主要的是衡量经过风险因素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价值增加值(EVA)等新的指标,是建立在风险控制、持续发展等长期行为基础上的企业价值的增加。利润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必定增加,上市银行的整体价值,并不仅仅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已经实现的利润,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即剔除风险因素后的真实盈利水平。
价值管理的核心就是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协调,实现业务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一方面,价值管理强调控制风险,要求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各项业务的发展都有充足的经济资本可以覆盖风险。另一方面,价值管理又是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价值管理不是单纯地排斥风险,而是排斥以过度风险为代价的“非健康”发展。只有银行的各项战略决策、发展措施、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经营管理都将价值管理作为重要的标准依据,银行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上市银行要运用价值管理理念指导经营管理实践
价值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挂牌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价值管理要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切实保证资产质量的真实性。银行上市后,各方面对资产质量的监管都更加严格,任何资产质量的变化都将被真实披露,并直接体现为风险与收益的调整。可以说,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贷款质量和减值准备增减的影响,资产质量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盈利的真实性和在市场上的信誉,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市场价值。无论从满足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还是从促进银行稳健发展和良性运作的角度,都需要上市银行在夯实资产质量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中国银行已经推行DCF(贴现现金流)和MM(迁移模型)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促进资本配置的不断优化。上市后的商业银行要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目标,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引导业务发展方向,实现最优化的收益风险组合,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同时,通过逐步建立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体制,将价值管理的理念深入到基层,引导基层将价值实现作为各项具体业务决策的依据,并以此衡量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在业务取舍、产品定价等方面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客户为中心”是现代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必然趋势
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连接商业银行和客户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