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花都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皮革皮具电子交易
推动花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皮革皮具电子交易
——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参观狮岭(国际)皮革皮具交易中心
2012年2月17日,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市领导方旋、陈国、赵小穗、孙峰在花都区委书记杨雁文、区长林中坚及市区镇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到花都区狮岭镇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工作。万庆良书记要求花都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社会管理上先行先试,打造示范区,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在走访狮岭(国际)皮革交易中心时,圣地集团董事长林益明、副董事长(总裁)林俊等与万庆良书记一行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在听取交易中心副总裁孔毅做的简要介绍后,万庆良书记肯定地指出:“这一交易平台受到广大皮革皮具企业的欢迎,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培育与扶持,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狮岭国际皮革电子交易中心推出的皮革交易指数,是全球、全国皮革行业的第一家,也是‘广州价格’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广州正是要以这样的行业功能平台为抓手,全力扶持,积极运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花都区的龙头产业运营商的圣地·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在打造产业链的发展上已是先行先试,设立电子交易中心,为全国皮革产业商家提供锁定成本、锁定利润,规模化采购和优化现金流服务,成就全国的“皮具价格”。在今后必将成为行业先驱,在产业发展中起到领头作用。
第二篇:中国皮革院将建设“晋江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小编推荐)
摘要:晋江市政府与中国皮革和制鞋材工业研究院签订合作将建设“晋江院”,设“标准检测中心”“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 “信息媒体中心”“设计推广中心”等5个中心,为晋江皮革和制鞋产业转型升级搭建服务平台。
日前,晋江市政府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在中国轻工集团总部签订合作协议,中国皮革院将建设“晋江院”,为晋江皮革与制鞋产业转型升级搭建服务平台。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陈鄂生,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副市长王茂泉出席签约仪式。当天,晋江市领导还与中国轻工集团就如何加强克隆皮合作进行座谈。
据了解,将要建设的“晋江院”将依托中国皮革院的品牌、资源、人才优势,搭建服务晋江皮革与制鞋童鞋灯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与晋江皮革、制鞋行业的企业深层次合作,推动晋江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从服务功能看,“晋江院”将针对制约晋江皮革、鞋材、制鞋、合成革等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开展皮革和制鞋行业相关标准化的研究,组织晋江企业参与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为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检测、质量跟踪、实验室建设等服务;开展国家行业技术、产业政策、市场动态培训;为企业提供产品的开发设计、样品制作;促进中国皮革院相关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对接。
“晋江院”内将设 “标准检测中心”“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 “信息媒体中心”“设计推广中心”等5个中心。
陈荣法感谢中国轻工集团长期以来对晋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他表示,当前,晋江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各种服务平台,与产业研究院及高等院校的合作有助于企业破解发展瓶颈,更好地实现创新突破。
陈鄂生表示,和民营企业一样,当前,央企、国企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如何让自身的品牌、科技、人才等优势在市场中发挥更大价值,如何与地方的转型升级相呼应,找到纸浆鞋托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都值得探索与实践。中国轻工集团与晋江合作空间广阔。
第三篇: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耿海斌
发展产业集群是迅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路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为蓬莱市的“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抢抓这个机遇,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牢牢地抓住培育产业集群这条主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蓬莱市培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蓬莱市已经培植起了烟台中粮、金创集团、国电、蓬建、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北奔重卡、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产业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一些成绩,葡萄酒产业打出了“蓬莱产区”的品牌,旅游产业先后荣获多个国家级称号,造船产业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船舶工业聚集区”。
临港工业集群,依托蓬莱港、栾家口港两个一类开放港口,重点发展造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型产业。全市船舶重工产业迎来开门红,上半年600箱集装箱船、8000吨多用途散货船、4000HP拖轮和5800吨成品油轮等各型船舶4艘交付使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利润1.47亿元、税收8307万元,分别增长13.8%、12.9%和12.3%。目前在建各型船舶34艘,年内计划交付各类船18艘;能源产业,国电2×300MW热电机组、东海热电2×24MW热电机组、华润平顶山及徐家集风电场、民和牧业3×1000KW沼气发电机组相继建成发电,年内华润大柳行风电、中电风电等风电场项目将建成投产。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北方奔驰和山汽改为龙头,建设北方奔驰和山汽改工业园,形成了以重型卡车、改装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已发展到60多家,已形成年产重卡5万辆、改装车2万辆、车桥15万根的能力,全市1-8月份生产重卡14258辆、改装车5736辆、车桥6.3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486%。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达67家,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烟台张裕、天津王朝、华东、香格里拉及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知名葡萄酒企业先后在蓬莱建设企业及配套基地,蓬莱市是我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最集中的原料基地和生产所在地。“蓬莱产区”的品牌已经打响,全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利税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4%和6.8%。
服务业产业集群,突出旅游业龙头地位,以历史悠久的蓬莱海洋文化为基点,依托蓬莱阁、三仙山、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通过旅游载体、文化、购物、娱乐的配套联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海上观光和涉海专项旅游,博展国际商贸城、阳光海岸假日小镇、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八仙娱乐城等重点项目迅速推进。利群华玺大酒店4月3日举行开业庆典,水城备倭都司府6月29日正式对游客开放,蓬莱旅游度假区内涵不断丰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1-8月份共接待游客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4.7%。
二、在产业培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不够健全,产业集成度不高,“低、小、散”问题仍比较突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与龙口南山集团、招远玲珑集团和招金集团等大型企业相比,不论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够;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配套和延伸,专业协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协作配套能力差,部分大企业与本土企业联系相对较少,产业配套和协作主要在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联系和流动较少;产业装备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相当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上差距较大,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低级化问题比较突出。企业产品很多属于产业链分工的末端,不具备非价格竞争优势。多数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设备工艺改善等投入不足,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主导产品以模仿为主、主导技术以引进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高度化远远不够,无法承接国际上精度和难度要求较高的业务。
三是资源要素紧张,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要保证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仍有赖于必要的要素资源投入。蓬莱市人多地少,土地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土地资源制约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另一方面,多年来,相当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且占用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岸线、港口腹地等资源,制约了一些大项目、好项目的上马,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09年全市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是30.45%,与邻近县市区相比明显偏低,这与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以休闲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在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动漫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上还有所欠缺,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等特色行业的潜力有待挖掘。
三、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和建议
总体思路: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以培植发展销售收入过50亿元、30亿元、10亿元骨干企业和大项目为工作重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资为支撑,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把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的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打造临港工业集群
造船重工产业依托北沟镇和经济开发区发展船舶工业的天然港湾和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坚持船舶制造和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加快聚集,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京鲁造船、渤海造船、浩通造船、巨涛重工、大金重工、斯瑞尔重工等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集装箱船、多用途散货船、三用工作船、海洋工程辅助船、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全回转拖轮、海上吊机、导管架、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等优势产品,加快引进大型海洋工程、修造船、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齿轮箱、海洋石油天然气钻探设备、大型铸锻件等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船舶及海洋装备企业1家、过30亿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4家;能源产业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推进国电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工程的建设,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大辛店镇经济快速发展,规划建设2×30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推进华润、香港中电、国电、国华、华能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打造风电产业集群。依托畜牧养殖资源,推进民和牧业3MW沼气发电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依托光照资源,利用荒山、荒坡等引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常规能源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800MW,风能、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超过700MW。
(二)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北方奔驰、蓬翔汽车两大产业龙头,着力促进重卡、改装车生产规模化,推进属地化配套步伐,重点推进万寿机械、兴华工业、孚瑞克森刹车片、天日聚氨酯、永进传动机械、九星机械、杰信车用空调、星叶汽车座椅等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重卡、改装车、车桥总成、汽车货箱、悬挂总成、制动鼓总成等整车及零部件系列产品,加快引进变速箱、离合器等大部件、大总成及轿车零部件产业项目,促进整车向高附加值、重型化、多品种方向发展,汽车零部件向专业化、精品化、大批量方向发展,将蓬莱市打造成山东省继济南、青岛之后的第三大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全市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改装车达到3万辆、其他车型1万辆、车桥30万根,零部件生产企业突破150家。
(三)打造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
推进葡萄基地标准化、优质化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合蓬莱产区的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和砧木,优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等品种,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通过举办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世界七大葡萄海岸高峰论坛等各类大型活动,加强对“蓬莱产区”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蓬莱产区”的认识。依托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集群效应,积极发展酒瓶、制盖、木塞、印刷、包装等配套企业,全面提高产业的整体配套能力。以“中国葡萄酒名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等为载体,注重葡萄酒文化的挖掘与普及,引导和支持企业改造生产环境、新上文化项目,推动企业发展由实物生产到文化创意的转型,进一步浓厚葡萄酒文化氛围。以高档酒庄为平台,抢占国内葡萄酒旅游制高点,推动蓬莱产区成为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旅游度假区。争取到2015年,全市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发展到80余家,葡萄酒产量达到25万吨,建设30多个特色突出的精品酒庄,成为可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中国优质葡萄酒产区。
(四)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
依托蓬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大旅游业这一领航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依托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蓬旅航线开通和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潮水国际机场,建设蓬莱港物流园区、栾家口港物流园区、德龙烟铁路蓬莱中间站物流园区和潮水国际机场物流园区,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跟踪落实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加大其他金融保险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快博展商贸城项目建设,完善商贸城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尽快建成北方乃至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小商品市场。抓好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和高档星级酒店宾馆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抓好水城保护开发、旅游休闲服务中心、世嘉游艇与游乐场、阳光海岸假日小镇、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山景区、温石汤温泉开发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构建大旅游业格局。争取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以上,建成蓬莱港、栾家口港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5-10家较大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
政策建议:
(一)以载体建设推动转型
强化基础平台建设。蓬莱港港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完善已建成的5万吨级泊位及5万吨级航道配套设施,规划建设20万吨级深水泊位和航道,并开展2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的前期工作。加快发展客运滚装运输业务,规划建设3—5个万吨级滚装泊位和旅游泊位,为承接烟台港客运滚装运输转移和发展大型海上观光旅游船舶搭建平台。尽快恢复蓬莱—大连航线,力争开辟蓬莱—塘沽航线,大力发展客运滚装运输;栾家口港区,依托石油化工、水泥建材、造
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工业,规划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及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安邦油港在已有5万吨原油码头建设的基础上,力争近期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同时规划建设1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推进牟黄路大辛店至龙口段、泊柳国防路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配合做好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北起蓬莱大辛店荣乌高速公路、南至栖霞松山沈海高速公路的高速路连接线工程早日付诸实施。加快推进胶东调水蓬莱段配套工程、北沟峰台110千伏变电站、渤海燃气天然气加气站和调压站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一是推进企业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利用市场经济调整的倒逼机制,把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地投向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自主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落实好政府各部门在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技术中心、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好科技创新“三百工程”等相关政策,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实现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新突破。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发展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手,充分发挥部门、企业和文化产业学院、建文学院、高职等学校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大量需要的“蓝领”技术工人。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探矿投入,不断增加资源保有量,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保护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培植发展。引导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行业走改造提升的路子,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四)多元化开拓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单位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在贷款方向上,向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战略合作和公司制改造,走资本运作、跨越发展之路。大力推行股权多元化,积极推进股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合作方式。抓好上市资源储备,拓宽上市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鼓励重点企业积极探索信托基金、私募基金、投资银行基金等多元化融资的新途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完善内部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有关部门按照产业集聚布局的要求,促进有限的土地、岸线等要素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优先将土地资源向成长性好、财政贡献大、产业拉动力强的项
目配置,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采取有效措施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开拓开发存量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岸线的使用和管理,加大控管力度,严禁任何乱占滥用港口、岸线及腹地资源的违法行为,科学安排项目布局,合理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作者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第四篇: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市日前发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十项重点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明年试点排污权交易。本月底前,将制定淘汰低端企业的细化标准。在今年年底前,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及试点方案。2012年起试点开展排污权交易。
二、建立拟转移企业信息库。在2012年6月底前建立拟转移企业信息库,并开展拟转移企业的基本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实行重点企业重点跟踪。
三、释放150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到2015年,释放150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面积,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平均收入累计增长30%以上。2015年底前各区完成辖区内30%以上的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四、完成20个旧工业区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20个旧工业区改造。2015年底前,完成华为科技城、笋岗-清水河片区、大沙河创新走廊和蛇口网谷等重点旧工业区改造示范项目。
五、完成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到2012年,完成全市35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的不停产转型工作。到2015年,加工贸易增值率提高到70%,内销额年均增长8%以上。
六、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2015年底前,创建行业区域品牌5个、国内知名品牌200个、工业设计中心30家。
七、引进200个高端重大项目。到2015年,引进200个高端重大项目。推动重大产业空间载体建设,启动留仙洞、坝光、大空港等重点片区规划修编。到2015年,在新能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2-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八、专利成果转化率5年增5%。到2015年,专利成果转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5%。2012年底前,建立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
九、建两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规划建设宝安松岗和龙岗坪地两个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2年底前,升级改造华美-粤深钢片区,使之成为深圳市新型金属材料研发制造基地。2015年底前,以拜耳热塑性聚氨酯(深圳)有限公司周边片区为核心,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发展;建设龙岗坪地产业转型示范区,加快珈伟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在坪地的集聚发展。
十、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到2015年,打造一批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借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模式,拓展深圳企业发展空间和优化市场布局。
第五篇: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应急产业是为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领域,具有安全性、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推进应急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列入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批示中专门指出,应急产业是一个社会需要又大有作为的产业,有关部门要专题研究,大力推进。这为广东省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应急产业迎来了春天。为抓住国家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朱小丹在2012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扎实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2012年7月至II月,广东省政府应急办通过组织省应急管理专家组部分专家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以及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开展21个地级以上市的书面调研及到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14个地级以上市实地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应急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对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广东省以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目标,以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为突破口,坚持“应急工作科学化,应急技术产业化,应急产业园区化”,努力抢占应急产业发展高地,全力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充分肯定、兄弟省(区、市)的高度评价。2011年10月,国务院应急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近几年广东省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广东省(省政府应急办)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起步早、思路清、办法多、措施实、成效大;积累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对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意义重大,值得其他省(市、区)学习、借鉴。负责牵头推动全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于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认为广东省为全国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2年2月14日至17日,鉴于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推动发展应急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广州市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先进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组织参加学习的全国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分应急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到东莞市实地考察应急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5月15日,美国驻穗总领事馆有关负责人及美国克劳斯公司等知名展览服务公司负责人组成的美国应急管理考察团高度评价了广东省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等方面创造的经验,认为广东的经验值得其他各国学习和借鉴。
(一)应急产业初具规模。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应急产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共有属于应急产业的生产企业(以下称应急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约4000亿元,从业人员约130万人。
应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涉及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应急发电设备、应急照明器材及灯具等,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中43个子目录的60%以上(详见表2)。
(二)应急产业初具集群效应。据调查,应急产业从地域分布、行业类别、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呈现集群效应。在地域分布上,广东省应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75%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粤东、粤西、粤北3个方向由多到少、由强到弱、呈扇形分布的规律(详见图1)。在年销售额上,据不完全统计,排在前4名的依次是东莞、深圳、广州、潮州市。
(三)部分应急产品应用性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广东省应急企业既包括“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又囊括应急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既有国内最早、最先进的工业生产领域应急安全、预警预测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也有占据了应急产业领域高端的救援装备技术研发和服务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如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手摇发电式应急收音机,2005年被美国军方一次采购20万台;“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该企业紧急调运一大批应急收音机送抵灾区专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使用,获得一致好评;“3·11”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府紧急订购了10万台。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消防车、大吨位水罐泡沫消防车和机场泡沫喷洒车等产品在国际上属尖端类别。东莞市巨千家具有限公司的“仕安居”组合屋(又称“集成屋”),属于应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或者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组合板房产品,房屋质量和安装速度接近国际水平,能够快速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塘厦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不间断电源(UPS)、应急电源(EPS)、高压直流电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部分产品应用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地铁工程、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和国家体育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馆等。
(四)应急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广东省积极推动提高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应急产品科技含量。广州市虎辉照明公司作为广东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的LED应急灯被认定为广州市2009年自主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等灾区。中国规模最大的干电池经营企业——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应急发光电池,广泛应用于应急疏散通道。韶关市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企业,研发生产的微型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
二、主要措施
广东省充分借鉴国外发展应急产业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广东特色”应急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应急产业发展良好氛围。2011年1月7日,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2012年3月1日,朱小丹省长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研究制订扶持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应急产品准入和认证等相关制度,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好应急产品市场”。2011年2月22日,副省长、省应急委副主任刘昆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加快应急产业发展。”200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产、学、研结合,整合资源,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等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理论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促进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这为发展应急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0]4号)中提出,要推动应急管理产业发展,研究制订加快全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应急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培育应急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推动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博览会。2011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1] 49号)中再次提出,要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推动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粤府办[2011] 97号)中明确提出,以救援与运输装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通信与指挥设备、医药和防护用品、应急材料等领域为重点,鼓励企业对现有产品开展满足应急需要的适应性改进,推进重要应急工业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聚集园区。2012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扶持办法(试行)》(粤府办[2012] 129号)中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教学科研单位主导,创新技术先导,应急产品向导”的原则,通过实施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为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应急企业成长良好机会。2010年7月,广东省成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会,为应急管理专家、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推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搭建了创新平台,对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省政府应急办的指导下,201 1年1月,应急管理学会在广州市举办广东省科技应急研讨会,围绕“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主题,对进一步通过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3月,应急管理学会在东莞市举办广东省应急产业研讨会,结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围绕“健全应急产业体系,打造应急产业平台”主题,为进一步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建设应急产业园出谋献策,有力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6月,东莞市率先成立了东莞市应急产业协会;2012年3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应急产业协会,明确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联合推动”的应急产业发展思路,搭建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与发展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2012年5月,在省政府应急办精心谋划下,全国第一个应急物资服务平台一一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实行严格的备案、审核、发布机制,实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筛选查询系统,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专业化应急物资信息服务,为完善应急产业链,助推应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9月22日至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应急办联合主办,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承办的全国第一个应急产品国际展览会——2012中国应急产业展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重要专题展之一)在广州市举办,以“做强应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为应急企业提供扩大行业影响力、展示应急产品、交流商业资讯的崭新平台。国内外近300家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参加了展会,展品涵盖应急通讯、指挥调度、消防救援、安全生产、应急发电、应急车辆、医疗救援、应急咨询、应急培训等领域。与此同时,依托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采购商实现了网上交易。
(三)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2008年,广东省启动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目前,省科技厅、省政府应急办已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组建了20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应急技术领域的高素质专家团队,提前储备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为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广东省禽流感监测、预警及快速诊断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了快速、特异、灵敏的禽流感诊断方法和配套试剂,研制的疫苗已获得临床批文;地质灾害技术研究中心在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监测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防治和决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肯定,部分产品已投入使用;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拥有117株细胞的细胞库、抗体制备平台、快速分子诊断平台、传染病监测网络、食源性疾病应急检测技术平台等;新发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新发传染病的生态学、环境学和溯源研究,其中,分子溯源技术国内领先。2011年5月,省政府应急办推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深圳市成立广东分院,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科研力量,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广东省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专项计划。“十一五”以来,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取得一大批新成果。如省微生物所针对食品中毒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开展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捕获——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究,目前已收集大量食源性致病菌,并且用多种方法提取DNA,初步建立起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广东省每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启动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该专项实施完成后,计划制订20项以上安全技术标准或规程;研制新型安全农业投入品10个以上,每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
(四)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园建设。广东省以东莞市为试点,推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东莞市松山湖工业园区的中国南方应急科技大厦已于2011年3月正式奠基建设。2006年开始,东莞市开始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资助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创新人才引进等;“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计划提高到每年20亿元,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扶持力度。目前,东莞市聚集了一批大型应急企业,研发了一大批先进的应急装备、设备等,应急咨询服务业也日益壮大,为东莞市率先建设应急产业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国家将应急产业列入“十二五”期间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广东省在积极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感觉步履维艰,很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层面仍没有对整个应急产业进行长远规划,系统性不强,造成目前部分企业产品渐趋同化、企业之间的市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政府对应急产品的推广不足,整体市场仍未有效开发。据东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生产的手摇式发电应急收音机在美国的销量相当理想,仅美国市场5年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台,但国内市场的份额相当小,不及美国的l/10。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看,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乏力,不同程度制约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产品认证手段缺失。国内具备应急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不多,且价格高昂。广东省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拥有较好的产品,因未有充足资金进行认证,无法真正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从应急产业集群层面看,广东省相关企业在深度分工、企业竞争、区域品牌等方面优势仍不明显,产业链仍然不完善,上游产业和关联产业薄弱,缺乏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
四、几点建议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之一。实践表明,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的助推器,是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引擎。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应急意识的不断提高,应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建议近期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尽快出台应急产业扶持政策。一是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抓紧起草《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应急产业发展目标、政策原则、政策范围等,特别是要制订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推动建设东莞应急产业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推动全省应急产业发展。
(二)充分营造应急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充分发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作业,加快建立部门间应急产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整合供给需求。二是依托省应急平台体系和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产品储备目录和资料库,重点包括企业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应急资源等3个资料库,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与共享。三是依托广东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省应急管理研究院;多举并重,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应急领域重点实验室。四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
(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是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从“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向高端领域救援装备和服务应用产品延伸,注重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加大应急产品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应急产品。三是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成为行业龙头,形成榕树效应,促进产业资源的高效聚集和产业集群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一是探索依托行业协会、专业认证机构等力量,推进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研究制订应急产品技术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应急产品市场。二是依托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探索定期举办应急产品博览会和应急产业研讨会,为应急产品走向市场搭好台,为应急产业发展引好路。三是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的智力支持作用,组织权威专家为应急产业发展出招指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企业研发人员,聚集应急产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