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监狱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与处置实务 内容简介
《监狱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与处置实务》一书内容简介
《监狱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与处置实务》一书从监狱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对监狱易发的各类监管安全事件及对监狱影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和卫生防疫事件进行了分类系统研究。本书旨在从监狱日常工作入手,阐明如何规范、科学、高效地降低监狱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确保监狱的安全。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对监狱突发事件的基本问题、应急预案、应急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分别展开了论述。分论中以监狱常规的突发事件种类为基础,分别就罪犯的脱逃、行杀、暴狱、劫持人质、劫夺罪犯、罪犯自杀、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应急处置进行实务研究,此部分以实际工作为本,重点从基本理论、典型案例剖析和预案范本三个角度进行实务性的专论阐释。本书突出特点:
1、为监狱提供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本书针对监狱突发事件的发生特点,构建监狱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的理论体系。作者以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实战层面为出发点,对监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预警、应急、舆论引导等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客观的反映了监狱处置突发事件的现实状况,不仅为监狱科学认识处突工作和建构应对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探讨了监狱处置突发事件的实务操作方法。
2、为监狱提供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案范本。本书对突发的罪犯脱逃、罪犯行凶、罪犯劫持人质、暴狱、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特征、诱发因素、处置流程进行实务分析;然后以某监狱突发的个案为背景,通过预案设计进行实例分析,为监狱处置各类型突发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预案范本。
3、为监狱提供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理论和丰富案例。本书对突发的罪犯脱逃、罪犯行凶、罪犯劫持人质、暴狱、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进行了理论和实务分析,并以多个具体案件进行了解剖式剖析,一线干警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
本书通过到北京、上海、重庆、辽宁等地监狱管理局收集其在监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第一手资料,在实务调研的事实依据基础上,描述了当前监狱应急处置的真实现状,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并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的实务分析和处置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监狱突发事件实务研究,为突发事件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通用”方法,能够让监狱在面对特定突发事件时,知道一般的处理办法。二是对各类监狱突发事件的加以实务分析,实质是分析各种不同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特殊性,为监狱在各类突发事件处置中的管理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为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建构科学的体系和工作流程,为监狱处突机制的完善提供相应的参考对策
第二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甘肃移动临洮分公司
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办法暨应急处置预案
第一条 为提高临洮县移动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保障生产经营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以保障广大消费者和职工利益,维护公司资产安全和企业稳定,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公司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公司章程》等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管理办法暨预案。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突然发生严重影响或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的紧急事件的处置。
公司的突发事件是指公司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公司财产、人员利益受到损失,造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影响,有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服务市场稳定的公司风险事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一)经营类
1、公司领导管理层可能出现较大的决策失误;
2、公司的经营班子可能出现较大的经营失误;
3、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
4、公司因重大工作事故等无持续性经营能力。
(二)环境类
1、国际重大事件波及公司;
2、国内重大事件或政策的重大变化波及公司;
3、自然灾害造成公司经营业务受到影响;
4、事故灾难,指企业内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造成公司正常经营受到影响。
(三)信息类
1、报刊、媒体对公司问题集中式的不实报导;
2、社会上存在不实的传言或信息,给公司造成了影响;
3、公司发布的信息出现重大的遗漏或错误,对市场造成了影响;
4、可能或已经造成社会不稳定,引发消费者投诉事件等。第三条
突发事件处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合法、合规;
2、诚实、信用;
3、及时、积极;
4、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5、统一领导、统一组织;
6、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公司生产经营及形象的影响。
第四条
公司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公司成立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公司突发事件的管理以及处置工作,其中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组员由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担任。
(一)组长职责:
1、负责公司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组织指挥突发风险处置工作;
3、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一些重要事项做出决策;
4、协调和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拟定统一的对外宣传解释口径;
5、负责保持与各相关部门或政府的有效联系。
(二)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2、指导下属部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3、综合协调信息收集、情况汇总分析等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三)组员职责:
1、各相关组员按照其分管的工作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督促、落实组长、副组长的批示、指示及有关决定;
3、收集、反馈突发风险事件处置的相关信息;
4、指导和协调下属员工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等工作;
5、负责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工作的善后和总结工作;
6、负责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工作;
7、履行突发事件的值守等职责。
各组员实行24小时值班,手机必须随时保持畅通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副组长报告,并按照指示进行处理。第五条
预警和预防制度
公司各部门责任人作为突发事件的预警、预防工作第一负责人,定期检查及汇报部门有关情况,做到及时提示、提前控制,将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中。
第六条
预警信息的传递及处置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应采取的措施等。
公司预警信息的传递主要由公司各部门责任人负责向公司副总经理进行汇报,然后由副总经理协同有关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及调查,确定为有可能导致或转化为突发事件的各类信息须予以高度重视并立即向公司总经理报告,必要时提出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的建议。
当预警信息被突发事件领导工作小组确定为需披露的信息后,则按照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进行披露。第七条 突发事件的处理
一、做好情况上报工作。发生影响或可能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突发事件后,领导工作小组应及时将事件情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人及联系方式等通过电话上报总公司有关部门,同时,在掌握事件的具体情况后,应将事件的详细情况书面报送总公司有关部门,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二、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制订的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
三、做好事件处理工作。领导工作小组确定突发风险事件后,应根据突发风险事件性质及事态严重程度,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针对不同突发风险事件,成立相关的处置工作小组。处置工作小组在领导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制订突发风险事件处置方案,拟定统一的对外宣传解释口径,及时开展处置工作。
(一)经营类突发风险事件主要处置措施:
1、彻底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必要时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或评估;
2、查清公司经营班子的日常经营管理及决策是否违反了《公司法》、《公司章程》及公司有关规章制度,若存在此情形,则及时调整或更换公司的经营班子,情形严重者诉之法律处理;
3、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谈话及控制;
4、暂时停止公司的有关经营活动;
5、对于公司经营亏损或面临退市,积极与各方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沟通,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6、按照规定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二)环境类突发风险事件主要处置措施:
1、深入调查、了解目前环境包括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政策变化、自然环境详细情况以及对公司的影响程度;
2、公司召开经营班子会议,讨论在上述情形下,公司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3、公司经营班子及时提交有关处理意见,并上报总公司予以调整经营策略;
4、对于自然灾害或社会公共事件对经营项目已经造成严重影响,则公司应立即派出相关领导亲赴现场进行紧急处理,并及时上报现场处理情况;
5、按照规定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三)信息类突发风险事件主要处置措施:
1、联系有关媒体报导负责人,将真实情况告知,并商议处理方案;
2、立即对不实信息做出澄清或更正,尽量减少不良信息的影响;
3、追查相关责任人,并要求其改正,情形严重者诉之法律处理;
4、按照规定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四、做好后期处置工作。突发事件结束后,应尽快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并及时解除应急状态,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同时总结经验,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评估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对本管理办法暨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做好善后事宜工作。由公司经营班子拟定关于善后事项的处理意见,包括遭受损失情况以及恢复经营的建议和意见,由公司最高领导会议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
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工作
公司下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工作需要和各项应急处置措施的顺利实施。
(一)通信保障。在处置突发事件期间,公司的值班电话及领导工作小组成员的手机必须保证畅通,确保与各部门的联系。
(二)队伍保障。领导工作小组有权利根据突发风险处置工作的需要,召集参与处置人员,被召集人必须服从安排。
(三)物资保障。公司的经营班子应做好突发风险事件处置工作的物资保障,准备好相关的设施、设备及资金、交通工具等。公司财务部门负责对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四)培训保障。公司本部及所属部门要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等常识,增强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负有应急管理职责的人员,要有计划地进行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的专业培训工作。第九条
附 则
一、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本管理办法暨预案由公司最高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
五、本管理办法暨预案自制定之日起实行。
第三篇:如何应对和处置农村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和处置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
龙南县委政法委 唐爱群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而且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
广义的突发性事件,是指一切超乎预期而影响较大的自然、社会及政治性事件,它不仅包括自然灾害(如印度洋大海啸)、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也包括突发性“事故灾难”“社会事件” 等四类。当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所引起的部分公众参与的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威胁的事件。
从农村基层来看,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一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二是群体响应,参与人数众多。三是问题重要,干扰乃至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类事件往往聚集几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这些群众以要求政府解决各种问题为由,有的集体上访,聚集在党政机关门口,堵塞交通,干扰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有的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人民警察公然对抗,抓伤、挠伤干警;有的直接拦截各级党政领导乘坐的车辆,拦“车”喊“冤”;有的集体罢工、罢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聚众性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涉及的范围和人数比较广泛,少则几十人、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并且参与人员多样化,一些党员、村干部也参与其中,甚至进行指挥策划。同时一些外部人员也存在从众心理或受煽动性的宣传而主动参与。
2.突发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矛盾由量的逐渐积蓄发展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它作为一种质的突变,是通过某一契机诱发的,这种契机以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出现,往往存在偶然性,这就决定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态势、影响深度、实际规模难以完全预测。表面看来似乎无规律可言,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事实上,其中多数在发生前都有蛛丝马迹,从酝酿到发生都有一个过程,有各种苗头和征兆。
3.组织性
群体性突发事件从酝酿到发生都有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其牵头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指挥,组织者号召力和影响力较大,不仅对社会秩序产生重大震动,而且对普通民众的心理也产生巨大影响力。
4.难控性
任何突发性事件都是相对地突发,不可能没有前兆,没有准备过程。往往规模越大,涉众越多,其准备的过程就越
发生变化,比较注重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在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就结群闹事。如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村民的土地被征用后,对土地补偿等与其利益相关的问题心存不满,容易通过群体性事件求得更多补偿为目的。
(三)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人对于当前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总以为有理就该闹,认为“法不责众”,以聚众闹事的方法来达到某种目的,动辄上访堵路、停尸闹丧,导致处臵难度加大。如在交通、劳动、医疗发生非正常死亡事故,企业、建筑业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的劳资纠纷,本来可以向相关主管部门反映,通过行政、司法途径解决,但因法制意识不强,信访不信法,习惯用上访、请愿、闹事等方式表达意见和愿望。另外,极个别人员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挑动、唆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向政府施压,导致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
(四)基层组织薄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有的村干部群众基础不牢,工作作风不实,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在基层群众中威信不高。对一些矛盾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化解,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束手无策,或者处理不妥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激化和扩大。发生民间纠纷,不向基层组织求助解决,而是求助家族势力解决。如因风水墓地问题纠纷引发斗殴事件。
(五)回避推诿矛盾。基层部门回避矛盾、互相推诿。其实很多发生在基层的群体性事件最初都表现在一些小的
观其言、看其行,始终保持克制态度。
2、要自信。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是非常规性,发展方向、结果很难预料,任何优柔寡断都可能错过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这时基层领导干部的良好素质、胆略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越严峻,人越需要放松。在这一点上,“鸭式管理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浮在水面上的鸭子,给人的感觉是逍遥自在,但在水底下它的脚却在拼命划水。不管情况怎样,领导者也要泰然自若,合理而有效地开展工作。
3、有责任。处理群体性事件难度比较大,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政治品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缺乏责任意识,是不能把握时机,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
(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原则 处理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党组织必须负起领导责任,特别是对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必须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协调各方行动,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趋势,同时,还必须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及事件的规模和严重程度科学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做到心中有数,以寻求应对和处理的有效方法措施。
2.尽早化解原则
5.教育疏导原则
群体性事件中,不少群众往往抱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认为“法不责众”,因而参与其中。对此,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以案说法,让绝大多数群众认识到暴力抗法的违法性,从而达到分化瓦解闹事者、孤立少数带头人的目的。要正确把握群众的心态和现场情况,遵循“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堵”的原则,因势利导,慎重决策。
6.以人为本原则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多为普遍群众,因此,在现场处理和后续工作中,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原则,坚持用群众观来统领事件始末,多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所集中反映的问题,努力减轻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和问题,能办的马上就办,不能解决的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计划。对于群众的不合理要求,应该做好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解释,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三)、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策略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策略:
1.统一领导,迅速行动,及时上报。
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引发原因,理工作中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一原则,从而避免打击处理范围的扩大,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机煽动闹事,引发事态升级,最终确保事件的处理顺利进行。
3.深入一线,分散行动,化整为零。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者要有无畏精神,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深入一线做工作,面对面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到了事发现场后,应分散行动,化整为零,查清事发原因以及相关人物,做好思想工作。
4.及时掌握,科学分析,果断决策。
对突发事件调查进行初步综合分析后,对整个事发原因和发展动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果断做出决策。
一是与群众代表直面对话,肯定其合理的诉求意见。处理群体性事件必须以理性、平和、文明、规范为执法理念,做到调解为先、审慎处理、化解矛盾。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是利益冲突,其酝酿和形成一般都有一个矛盾和问题积累过程,事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过程。因此,要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将理性、文明、平和的方式贯彻于群体性事件处理始终。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游行、静坐等,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肯定其合理的诉求。
二是坚持原则,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1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做好善后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恪守承诺,不失信于人。作为领导者,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解决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职权范围作出一定的答复。凡经过缜密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的表态、承诺,一经作出,就必须坚决兑现,谁负责、谁办理,都要项项落实,环环紧扣,不能有丝毫大意。绝对不能图解一时之围,轻率表态,言而无信,致使失信于民,触犯众怒。再次,加强督查,务求实效。处理群体性事件,必须防止假大空、搞应付、耍花枪的虚事发生,领导者作出答复后,要将此事列为重点督查事项,限期办结,绝对不能弄虚作假,欺骗群众。最后要善于总结,完善制度,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
第四篇:监狱突发事件处置理念的新发展
监狱突发事件处置理念的新发展:引入心理危机干预
监狱是社会高危人群的集中地,它的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休戚相关。本文从监狱实践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需求基础上,论述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对象、特点、控制和积极作用,提出将心理危机干预引入监狱突发事件处置中来。这一行刑理念的提出,无疑会促进监狱刑罚执行制度的新发展。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对已经被人民法院判决并产生法律效力的自由刑罪犯进行监禁管理的任务。处于社会最大密度的高危状态下的罪犯群体或个体,随时有可能受到国际国内事件、社会因素、监狱制度、家庭变故、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制造出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暴狱、劫狱、劫持人质、脱逃、伤害、凶杀、自杀、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集体食物中毒、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
监狱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处置方案,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性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实效。但是,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仍然让人防不胜防。
重大灾害性事件带给人们的远不止物质上的损失和肌体的伤害。近些年来,危机突发事件,尤其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灾难性突发事件和特殊行业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人们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开始应用到医院、军队和监狱,在自然灾害爆发、战争、疾病爆发后发挥了效用。本文认为,以人为本,将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全新的行刑理念引入进来,运用心理科学知识来矫治罪犯,既治标更治本,可以迅速、及时、稳妥、事半功倍地预防、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监狱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以急诊访问或劝导调停的形式,通过贴心的谈话和坦诚的沟通,改善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各种条件,以避免罪犯发生意外事故或发展成为精神病的的精神卫生措施。
对情绪危机者来说,它是一种短程的心理救助过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求助者而言,它是专门针对心灵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治疗方式。监狱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现、应急处置罪犯的心理危机,可防止其心理危机进一步发展,避免导致他们伤害、脱逃、自杀等严重后果,使心理失衡的罪犯走出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状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适用心理危机干预的罪犯包括:
(1)面临家庭重大变故、个人感情受挫、遭遇性危机、重大突发事件等挫折;改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而心理严重失衡、行为异常的;
(2)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严重心理疾病的;长期紧张、焦虑,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自杀史,或本人具有行凶、自杀或逃跑危险的;身患严重疾病、治疗周期长、个人很痛苦的。
(3)因严重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失调,性格过于内向孤僻、长期对外封闭隔离,缺乏社会支持,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正处于对抗、争斗之中的;
(4)由于身边的罪犯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
(5)其他面临心理冲突,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急需救助的。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
1、阶段性
心理危机干预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危险所处的不同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可分为事件突发前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事件突发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事件突发前的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识别,将突发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事件突发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应急处置和解除危机,即在采取狱政管理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辅之以心理危机干预,调停、制止危机行为,解除危机心理,消除危机状态。
2、主动性
监狱机关或监狱人民警察在准确认识罪犯、及时掌握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当机立断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危机,以保持心理危机对象的稳定性,或促使其由危机状态向正常转换。这里对危机干预对象施加的影响是一种主动影响,对罪犯心理危机的急救也是一种主动急救。与心理咨询不尽相同的是,它更强调短期心理救助,使用主动性、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罪犯适应与度过危机,对危急状态进行紧急、合理的处置与应对。
3、针对性
心理危机干预呈现个体化趋势,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因个体的差异、危机的类型、内容和表现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针对性干预手段和方式,不宜替代。比如性质是自杀,就和脱逃的干预方式不同。且在每一次干预中,也应当有所侧重。干预的个体化步骤包括制定干预方案、确立干预的目标和步骤、运用的技术手段和事后巩固危机干预的成果等等。
4、互动性
在外部主动干预的同时,积极引导罪犯开展及时、有效的自我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形成双向互动,是确保实现心理危机干预目标的最佳途径。罪犯只有在实践中增强自我干预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了解心理危机产生、发展的规律及表现特征,才能识别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只有不回避现实,充分体会和发泄心理的痛苦、困惑和迷茫,及时有效地寻求帮助以减轻心理压力,获得心理支持,使用正确的应付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防止情感和精神崩溃,产生不良结局。
5、反复性 心理危机有反复性,这决定了心理危机干预也具有反复性。所以,应及时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注意检查和巩固干预的成果,力避灾难性后果。监狱干警、罪犯亲属、社会志愿者等应采用宣泄、支持、澄清、决策等方法引导当事人避免以或再次以爆发性形式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伤人伤己,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度过危机期。当事人本人则应认识到危机是一种生活变迁或转折,找出自身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心理危机处理得当的话,当事人心理状况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一次新成长。
四、心理危机干预控制
1、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患者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患者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的处置程序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按程序处置,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期处置,边处置边报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这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需要。
3、心理危机干预的必备条件
启发引导、鼓励促进和包教夹控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必备条件。在平等和信赖关系的前提下,监狱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可以疏导罪犯的不良心理,排除不良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方法、指明方向;运用“支持疗法”等矫治方法可以鼓励促进罪犯的健康心理,在希望和激励中追求新生;运用包教夹控这种符合中国罪犯素质特点的方法,有利于开展因人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危机较为严重、危机行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罪犯非常适用。实践证明,监狱的突发性事件,常常发生在失去监管夹控和包教措施不力的案例上。
4、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
监狱应从教育和发展入手,建立对罪犯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心理普测、预防教育、信息沟通、危机评估、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相辅相成一条龙式的工作模式。
一级干预是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罪犯正确认识自己,适应服刑生活;培养良好的习惯、性格和情绪;训练社会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挫折忍受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危机的适应能力及处理技巧;加强服刑生活危机期的情绪支持;学会适度地表达、控制情绪,处理不良情绪,把情绪波动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预防心理危机。
二级干预是预防和及时发现服刑生活中的心理异常,如自杀、脱逃等与监管不相适应的问题行为、不良习惯、人际挫折、感情问题、抑郁或者人格变态等心理应激事件,进行早期疏导与治疗。任何突发性问题都有一定的异常表现、反映或前兆,心理冲突发展成心理危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潜伏期。这就是对罪犯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突破口。病症初期是一个病患最佳的治愈阶段。病情越重,他遇到的困难越多,花费的医疗成本也越大。同理,在罪犯有脱逃、自杀、凶杀等突发事件思想或心理形成的初期阶段,监狱就介入并适当干预,发挥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等职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为适宜。这种危机干预建立在常态的监狱工作职能上,用控制论和心理学的原理干预,将罪犯失衡的心理和不利于监管改造的行为矫治过来,消除原有犯罪心理和犯罪恶习,建立新的健康和良好行为。可以说,这种心理危机预防对危机干预最卓有成效。
通过谈话了解罪犯的思想动态、性格特征、人生经历、犯罪原因、遭受的挫折等方面的情况,或根据个案情况绘制出心理量表进行分析,找出其心理缺陷和情绪倾向,采取必要的教育、咨询和治疗手段,及时重点控制,指导他们提高自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防和减少因心理异常而引起各类不良现象的发生,防止轻度心理障碍恶化。对已经预测出来具有心理危机发展倾向的罪犯,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心理疏导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矫治,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尽快恢复正常。具有各类精神病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由专家参与诊断,重点矫治,达到行为矫治的最终目的。
三级干预是在整体的检查评估框架下积极的倾听和干预:明确问题→保证危机者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制定计划→获得承诺。
(1)当事人表现出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伴有恐惧、愤怒、罪恶等情绪反应时;当事人在危机状态时注意力集中于急性悲痛之中,难以认知和区分事物的异同,极端痛苦、思想混乱时;当事人改造表现不正常,与人隔绝或采取不寻常努力以使自己不孤单,拒绝别人帮助等;伴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躯体问题时,可以评定其陷入心理危机。
(2)危机干预的内容:通过面对面的谈话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或通过干警控制的心理宣泄室,运用支持技术如暗示、宣泄等手段释放危机中罪犯心中的抑郁、焦虑、仇恨等不良情绪,稳定心情。
(3)在宣泄的基础上,引导罪犯重新认识目前的心态及其成因,并对这种心态所导致的后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自省到新的认识角度和行为方式,调动其认知潜力;
(4)教育帮助罪犯掌握一些处理逆境和挫折的方法,以期提高其应对能力;
(5)作出决策,选择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根据轻重缓急,首要的是有效地帮助突发事件当事人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接着调整近期的生活,学习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危机解除后,矫治认知、情绪和行为,使之恢复到甚至还超出危机前的原有功能。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是监狱行刑理念的新发展
1、建立独立的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科学化。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指监狱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现、处置罪犯心理危机的机制。监狱内的危机干预仅是监狱内心理矫治的一项内容。而心理矫治又是一项系统的科学操作方法,还包括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一系列内容,其目的是调节罪犯的情绪,矫正其不当的认知方式,消除不良心理,完善他们的人格。全国监狱系统整体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和低水平的特点,但是这一项新的科学有效的改造方式自应用于监狱系统以来,应用范围已经逐步从最初的心理测试,发展到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并重的局面,得到广泛认可。
2、积极组建一支心理矫治专业人才队伍,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专业化。
人员数量及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成为制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配备专职危机干预人员,如国家司法部统一组织或有关院校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并获得资质证书的心理咨询员(师)。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监狱民警的管教业务能力,提高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处置能力,了解危机干预工作的基本概念、意义性质、技术应用以及工作特点,了解基本的人体医学知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验理论及治疗技术,了解犯罪学、性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自觉按照心理规律去处理罪犯的心理危机,帮助当事者正视危机,正视可能的应对和处理方式,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回避一些应激性境遇,督促当事者接受帮助和治疗。监狱还可长期聘任、征集自愿者,联合帮教,引进社会心理专业人才,比如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为改造工作服务。
3、设置专门的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职能化。
可以在省监狱管理局、监狱、监区设置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按各级职能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由监狱管理局全面主管和指导。协助监狱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目前许多监狱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心理机构,如心理测试中心、矫治中心(室)、心理宣泄室、内省室、咨询室,山东省济南监狱还成立了女警教育中心,江苏省浦口监狱设立了心理矫治科,有些监狱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今后如果逐步建立测谎中心、突发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会力量协调中心、民警心理督导中心等机构,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更是对监狱监管机构职能的补充和完善。
4、建立健全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制度化。
领导重视与制度化建设相并重,使各项工作制度化,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应该制定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例会和信息报告制度,开辟心理危机干预场所,配备必要的设施,形成工作体系。
罪犯所面临的心灵危机不容忽视。尽管目前中国国家层面尚无精神卫生立法,但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监狱工作“三化”建设和改造罪犯的需要,将危机遏止在萌芽中,各监狱有必要将重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监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干预系统,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降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维护监狱的稳定安全,提高改造质量。北京监狱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模式,率先在行刑领域里引入了心理危机干预。监狱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将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破坏力量转化为建设力量。只有创新对罪犯惩罚和改造的新途径、新模式,才能切实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探索适合监狱自身实际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大胆将心理危机干预这一理念引入监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来,让罪犯放飞心灵,健康服刑,既是监狱机关行刑理念的新发展,又完全顺应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今后,监狱如何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将这一新的行刑理念广泛、深入地应用,使之卓有成效,凸显奇功,使狱政管理手段、教育改造手段和心理矫治手段三管齐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对危机进行控制,还有待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取消
wzlj12 | 2009-07-16 09:40:12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监狱突发事件处置理念的新发展:引入心理危机干预
监狱是社会高危人群的集中地,它的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休戚相关。本文从监狱实践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需求基础上,论述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对象、特点、控制和积极作用,提出将心理危机干预引入监狱突发事件处置中来。这一行刑理念的提出,无疑会促进监狱刑罚执行制度的新发展。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对已经被人民法院判决并产生法律效力的自由刑罪犯进行监禁管理的任务。处于社会最大密度的高危状态下的罪犯群体或个体,随时有可能受到国际国内事件、社会因素、监狱制度、家庭变故、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制造出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暴狱、劫狱、劫持人质、脱逃、伤害、凶杀、自杀、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集体食物中毒、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
监狱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处置方案,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性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实效。但是,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仍然让人防不胜防。
重大灾害性事件带给人们的远不止物质上的损失和肌体的伤害。近些年来,危机突发事件,尤其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灾难性突发事件和特殊行业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人们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开始应用到医院、军队和监狱,在自然灾害爆发、战争、疾病爆发后发挥了效用。本文认为,以人为本,将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全新的行刑理念引入进来,运用心理科学知识来矫治罪犯,既治标更治本,可以迅速、及时、稳妥、事半功倍地预防、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监狱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以急诊访问或劝导调停的形式,通过贴心的谈话和坦诚的沟通,改善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各种条件,以避免罪犯发生意外事故或发展成为精神病的的精神卫生措施。对情绪危机者来说,它是一种短程的心理救助过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求助者而言,它是专门针对心灵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治疗方式。监狱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现、应急处置罪犯的心理危机,可防止其心理危机进一步发展,避免导致他们伤害、脱逃、自杀等严重后果,使心理失衡的罪犯走出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状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适用心理危机干预的罪犯包括:
(1)面临家庭重大变故、个人感情受挫、遭遇性危机、重大突发事件等挫折;改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而心理严重失衡、行为异常的;
(2)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严重心理疾病的;长期紧张、焦虑,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自杀史,或本人具有行凶、自杀或逃跑危险的;身患严重疾病、治疗周期长、个人很痛苦的。
(3)因严重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失调,性格过于内向孤僻、长期对外封闭隔离,缺乏社会支持,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正处于对抗、争斗之中的;
(4)由于身边的罪犯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
(5)其他面临心理冲突,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急需救助的。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
1、阶段性
心理危机干预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危险所处的不同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可分为事件突发前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事件突发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事件突发前的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识别,将突发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事件突发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应急处置和解除危机,即在采取狱政管理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辅之以心理危机干预,调停、制止危机行为,解除危机心理,消除危机状态。
2、主动性
监狱机关或监狱人民警察在准确认识罪犯、及时掌握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当机立断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危机,以保持心理危机对象的稳定性,或促使其由危机状态向正常转换。这里对危机干预对象施加的影响是一种主动影响,对罪犯心理危机的急救也是一种主动急救。与心理咨询不尽相同的是,它更强调短期心理救助,使用主动性、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罪犯适应与度过危机,对危急状态进行紧急、合理的处置与应对。
3、针对性
心理危机干预呈现个体化趋势,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因个体的差异、危机的类型、内容和表现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针对性干预手段和方式,不宜替代。比如性质是自杀,就和脱逃的干预方式不同。且在每一次干预中,也应当有所侧重。干预的个体化步骤包括制定干预方案、确立干预的目标和步骤、运用的技术手段和事后巩固危机干预的成果等等。
4、互动性
在外部主动干预的同时,积极引导罪犯开展及时、有效的自我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形成双向互动,是确保实现心理危机干预目标的最佳途径。罪犯只有在实践中增强自我干预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了解心理危机产生、发展的规律及表现特征,才能识别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只有不回避现实,充分体会和发泄心理的痛苦、困惑和迷茫,及时有效地寻求帮助以减轻心理压力,获得心理支持,使用正确的应付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防止情感和精神崩溃,产生不良结局。
5、反复性
心理危机有反复性,这决定了心理危机干预也具有反复性。所以,应及时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注意检查和巩固干预的成果,力避灾难性后果。监狱干警、罪犯亲属、社会志愿者等应采用宣泄、支持、澄清、决策等方法引导当事人避免以或再次以爆发性形式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伤人伤己,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度过危机期。当事人本人则应认识到危机是一种生活变迁或转折,找出自身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心理危机处理得当的话,当事人心理状况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一次新成长。
四、心理危机干预控制
1、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患者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患者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的处置程序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按程序处置,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期处置,边处置边报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这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需要。
3、心理危机干预的必备条件
启发引导、鼓励促进和包教夹控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必备条件。在平等和信赖关系的前提下,监狱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可以疏导罪犯的不良心理,排除不良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方法、指明方向;运用“支持疗法”等矫治方法可以鼓励促进罪犯的健康心理,在希望和激励中追求新生;运用包教夹控这种符合中国罪犯素质特点的方法,有利于开展因人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危机较为严重、危机行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罪犯非常适用。实践证明,监狱的突发性事件,常常发生在失去监管夹控和包教措施不力的案例上。
4、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
监狱应从教育和发展入手,建立对罪犯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心理普测、预防教育、信息沟通、危机评估、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相辅相成一条龙式的工作模式。
一级干预是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罪犯正确认识自己,适应服刑生活;培养良好的习惯、性格和情绪;训练社会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挫折忍受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危机的适应能力及处理技巧;加强服刑生活危机期的情绪支持;学会适度地表达、控制情绪,处理不良情绪,把情绪波动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预防心理危机。
二级干预是预防和及时发现服刑生活中的心理异常,如自杀、脱逃等与监管不相适应的问题行为、不良习惯、人际挫折、感情问题、抑郁或者人格变态等心理应激事件,进行早期疏导与治疗。任何突发性问题都有一定的异常表现、反映或前兆,心理冲突发展成心理危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潜伏期。这就是对罪犯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突破口。病症初期是一个病患最佳的治愈阶段。病情越重,他遇到的困难越多,花费的医疗成本也越大。同理,在罪犯有脱逃、自杀、凶杀等突发事件思想或心理形成的初期阶段,监狱就介入并适当干预,发挥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等职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为适宜。这种危机干预建立在常态的监狱工作职能上,用控制论和心理学的原理干预,将罪犯失衡的心理和不利于监管改造的行为矫治过来,消除原有犯罪心理和犯罪恶习,建立新的健康和良好行为。可以说,这种心理危机预防对危机干预最卓有成效。
通过谈话了解罪犯的思想动态、性格特征、人生经历、犯罪原因、遭受的挫折等方面的情况,或根据个案情况绘制出心理量表进行分析,找出其心理缺陷和情绪倾向,采取必要的教育、咨询和治疗手段,及时重点控制,指导他们提高自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防和减少因心理异常而引起各类不良现象的发生,防止轻度心理障碍恶化。对已经预测出来具有心理危机发展倾向的罪犯,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心理疏导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矫治,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尽快恢复正常。具有各类精神病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由专家参与诊断,重点矫治,达到行为矫治的最终目的。
三级干预是在整体的检查评估框架下积极的倾听和干预:明确问题→保证危机者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制定计划→获得承诺。
(1)当事人表现出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伴有恐惧、愤怒、罪恶等情绪反应时;当事人在危机状态时注意力集中于急性悲痛之中,难以认知和区分事物的异同,极端痛苦、思想混乱时;当事人改造表现不正常,与人隔绝或采取不寻常努力以使自己不孤单,拒绝别人帮助等;伴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躯体问题时,可以评定其陷入心理危机。
(2)危机干预的内容:通过面对面的谈话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或通过干警控制的心理宣泄室,运用支持技术如暗示、宣泄等手段释放危机中罪犯心中的抑郁、焦虑、仇恨等不良情绪,稳定心情。
(3)在宣泄的基础上,引导罪犯重新认识目前的心态及其成因,并对这种心态所导致的后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自省到新的认识角度和行为方式,调动其认知潜力;
(4)教育帮助罪犯掌握一些处理逆境和挫折的方法,以期提高其应对能力;
(5)作出决策,选择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根据轻重缓急,首要的是有效地帮助突发事件当事人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接着调整近期的生活,学习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危机解除后,矫治认知、情绪和行为,使之恢复到甚至还超出危机前的原有功能。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是监狱行刑理念的新发展
1、建立独立的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科学化。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指监狱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现、处置罪犯心理危机的机制。监狱内的危机干预仅是监狱内心理矫治的一项内容。而心理矫治又是一项系统的科学操作方法,还包括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一系列内容,其目的是调节罪犯的情绪,矫正其不当的认知方式,消除不良心理,完善他们的人格。全国监狱系统整体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和低水平的特点,但是这一项新的科学有效的改造方式自应用于监狱系统以来,应用范围已经逐步从最初的心理测试,发展到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并重的局面,得到广泛认可。
2、积极组建一支心理矫治专业人才队伍,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专业化。
人员数量及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成为制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配备专职危机干预人员,如国家司法部统一组织或有关院校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并获得资质证书的心理咨询员(师)。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监狱民警的管教业务能力,提高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处置能力,了解危机干预工作的基本概念、意义性质、技术应用以及工作特点,了解基本的人体医学知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验理论及治疗技术,了解犯罪学、性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自觉按照心理规律去处理罪犯的心理危机,帮助当事者正视危机,正视可能的应对和处理方式,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回避一些应激性境遇,督促当事者接受帮助和治疗。监狱还可长期聘任、征集自愿者,联合帮教,引进社会心理专业人才,比如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为改造工作服务。
3、设置专门的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职能化。
可以在省监狱管理局、监狱、监区设置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按各级职能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由监狱管理局全面主管和指导。协助监狱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目前许多监狱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心理机构,如心理测试中心、矫治中心(室)、心理宣泄室、内省室、咨询室,山东省济南监狱还成立了女警教育中心,江苏省浦口监狱设立了心理矫治科,有些监狱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今后如果逐步建立测谎中心、突发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会力量协调中心、民警心理督导中心等机构,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更是对监狱监管机构职能的补充和完善。
4、建立健全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工作制度化。
领导重视与制度化建设相并重,使各项工作制度化,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应该制定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例会和信息报告制度,开辟心理危机干预场所,配备必要的设施,形成工作体系。罪犯所面临的心灵危机不容忽视。尽管目前中国国家层面尚无精神卫生立法,但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监狱工作“三化”建设和改造罪犯的需要,将危机遏止在萌芽中,各监狱有必要将重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监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干预系统,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降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维护监狱的稳定安全,提高改造质量。北京监狱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模式,率先在行刑领域里引入了心理危机干预。监狱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将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破坏力量转化为建设力量。只有创新对罪犯惩罚和改造的新途径、新模式,才能切实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探索适合监狱自身实际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大胆将心理危机干预这一理念引入监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来,让罪犯放飞心灵,健康服刑,既是监狱机关行刑理念的新发展,又完全顺应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今后,监狱如何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将这一新的行刑理念广泛、深入地应用,使之卓有成效,凸显奇功,使狱政管理手段、教育改造手段和心理矫治手段三管齐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对危机进行控制,还有待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第五篇:高校应对学生非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
高校应对学生非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孟媛媛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12-05 10:39:13
在当今社会变革、人才竞争、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负性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就可能诱发心理危机,不仅对其身心造成危害,还会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人身伤害事故、自杀等非群体性突发事件。
为了有力地处置此类突发事件,力争在第一时间控制事态,减轻对社会的危害,学校必须坚持预防为本,及时控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学生非群体性突发事件 处置机制。
一、预防与预警机制
1建立大学生思想预警机制。及时准确掌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预警机制收集信息,根据预警指标进行危机早期预测,分析判断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规模、发生频率、强度、影响后果及发展和变化规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提前教育,有效阻断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件。
2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途径,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法律心理,使他们既能遵纪守法,避免发生冲动犯罪,伤害到他人,同时又能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违法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3建立高校危机干预机制。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心理起伏大,自控能力差,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或者自杀道路。因此,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第一,学校要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危机应对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苦乐观、恋爱观、择业观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尚,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材。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发展、校园适应、心理健康、职业辅导、性教育、心理危机六大部分内容,实施途径包括建立心理协会或社团、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站,设置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以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化解心理危机。
第二,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通过对特定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测验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识别出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并反馈到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评估和初步的诊断并提出相关建议,如有必要,可转介到专门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
4心理干预机制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关注与干预的对象。对存在下列表现之一的学生,应予以特别关注:患有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易出现自伤行为的精神障碍者、产生自伤企图或行为者、或者表现暴力倾向或伤害他人倾向者;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经常有自杀意念者;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者,存在诸如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性格内向孤僻、被学校处分、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明显或受到意外刺激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与援助,要特别关怀四类大学生特殊群体。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切实落实“奖、贷、补、助、减”的助学措施,从根本上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与挫折;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艰苦奋斗的意识往往相对淡薄,在精神上难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做出错误的人生选择,因此要帮助他们摆脱低俗的人生目标,重建高尚的奋斗目标;高校中的优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期望值高,一旦期望与现实发生碰撞,也容易出现一些倾向性的应激问题;对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个体人格抑郁、内向、自省,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的学生也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5要构建起心理危机干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网络。
政府职能部门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学校要与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学生寻找恰当的途径主动疏导心理问题,在必要时能够有效调动家庭资源,从整体上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家人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二、危机决策机制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各级政府及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的学生非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非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该小组为常设机构,下设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援组、信息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
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本校的非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严重人身伤害事故、自杀、离校出走、突发性精神疾病发生后,按照上级指挥部指令要求,在事发现场全面负责指挥和协调处置工作,及时向上一级教育局报告情况。
现场处置组:控制现场,维护秩序防止发生混乱局面。在全力施救的同时,向知情者、见证人调查事故起因,配合处置工作组做好事件调查取证工作,掌握好事故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做好学生管理、安抚、宣传工作。
医疗救援组:由校医院负责人领导,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者、管理人员、心理卫生工作者、医疗人员组成。在医院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对非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护、安置。安抚学生。
信息宣传组:采集突发事故全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料,分类统计相关数据,整理取证材料。负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负责媒体接待和相关信息发布,正确引导学校师生情绪,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后勤保障组:准备好必要的医疗器材和药品,做好医疗救治、现场控制等工作的联络和后勤支援,接待上级来人和家长,积极联系保险部门,协助投保伤亡者家长争取保险理赔。
学校应该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对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一旦发生事故灾难,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三、应急处置机制
1学生中突发严重人身伤害事故、自杀、突发性精神病事件,知情人应立即拨打“120”施救,同时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辅导员,辅导员在采取必要措施并迅速赶往现场的同时向所在院分管领导报告,院分管领导立即向学校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报。学校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在获悉情况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及时制定处置办法。对于伤势严重学生和突发性精神病患者应立即送至医院,并将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做好家长来校的接待和安抚工作。学院保卫部门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保护好事故现场,依法平息起哄、闹事等事端,防止事态恶化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领导小组立刻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调查,及时向目击者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查清突发事件的原因和经过,对自杀的学生要了解死者生前的表现。积极做好事件现场的拍照、录像等取证工作,并与公安机关的联系、协调事件的后期调查取证。
2对已经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周围的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同班级同学,学院要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心理咨询中心可根据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避免更大范围的急性心理危机出现。
3学生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后,知情人应立即向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学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到现场处理,但必须派人进行调查了解,准确认定事件性质,组织人员查找失踪者,出走的路线和落脚点,同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在无法查明学生去向的情况下,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按规定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四、报告机制与信息发布机制
1知情师生员工必须在第一时间将事件经过报告学校突发事件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按照相关程序决定是否上报上级教育局。
2信息发布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由学校领导决定是否由学校党委宣传部人员发布有关新闻。新闻发布要主动积极地发布真实准确的消息,保持口径一致。在信息传播和信息获取的趋易化要求学校必须在事件爆发后的第一时间主动要求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抢占先机,发布权威信息,控制舆论,切断小道消息的传播途径。
五、善后与恢复工作
加强责任追究制的落实。查明原因,严肃处理,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总结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安全防范及突发处置机制及有效制度。
犯罪后大学生受到相应的处罚,减少和控制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对其他的大学生起到一定的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窦书霞、张虹:《高校安全危机与危机管理》,《保卫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李兴元:《关于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保卫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蒋志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3期。
[4]李余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