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监督作用调研报告(精选)
从严治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严格监督则是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保证。各级党政机关在党和国家的政务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担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定各种政策、法令的重要责任。国家组织权力的运用,作用的发挥,责任的履行,实际上主要是由各级党政机关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直接承担的。各级
党政机关的党组织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既是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
一、机关党组织监督的特点及优势
机关党组织是设在各级党政机关中的党的基层组织,处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决策指挥机构中。因此,它的监督职能与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所发挥的职能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1、监督的对象不同。党政机关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部门,有不同的决策、指挥和管理权力,既是为基层服务的,又是某种层次的领导中心。在党政机关中,党员领导干部高度集中,他们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具体的实践者、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骨干作用。他们的表现如何,能否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水平和党的执政水平。由于构成机关党组织成员的特殊性,机关党组织的监督对象是党员干部、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对象具有“两高一多”特点。“两高”即:党员领导的素质高、职务高。“一多”是掌握一定人、财、物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多。机关“两高一多”的状况,决定了机关党组织与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对象有着明显的不同。
2、监督的内容不同。机关党组织主要是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联系群众以及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监督,协助行政领导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并把了解到的机关工作缺点和问题及时通知行政负责人或报告上级党组织。因此,就监督内容而讲,机关党组织监督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较强的政治性。机关党组织的监督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监督内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企业单位党组织着重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方向,企业生产计划的完成,职工享受民主权力,正确执行党的干部人事政策等实行监督。
3、监督的方式不同。由于机关党组织不领导行政工作,因此,机关党组织对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是靠领导权威的力量,而是靠党组织的力量,靠党组织内部党员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开展认真、积极的思想斗争来实现。具体来讲,机关党组织主要是通过党的组织生活会、党内民主生活会、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民主评议党员、进行纪律检查等方式和途径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而企业单位党组织则采取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直接作出决议、决定等方式进行监督。
机关党组织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具有较大的优势。机关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属于自下而上的内部监督。这种监督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监督过程全面,由于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和机关党组织成员及其党员长期在一起工作,所以机关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能全面地全过程地实施动态监督;其次是监督力量雄厚,党员数量多,素质高,就人数而言,这种监督是多数党员监督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格局;再次是监督渠道多样,既可以在工作中,也可以在组织生活会上,对领导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实施监督。所以,机关党内监督大有作为,应该坚定信心,发挥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
二、机关党内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调查表明,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机关党组织在发挥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监督意识都很淡薄,缺乏自觉性。相当一部分党员对机关党组织监督领导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要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党内监督,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差,只想行使行政权力,不想接受监督,甚至个别领导干部还有一种反感情绪,认为监督是“跟自己过不去,挑毛病”。有些同志反映现在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都是“特殊党员”,谁也管不了,谁也不想管,谁也不愿管。二是不敢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怕打击报复,怕“穿小鞋”;上级对下级监督怕得罪人,怕丢选票;同级之间,怕伤情面,影响关系。一些同志认为,一般干部监督“一把手”更差,因为“一把手”职务最高,大家都尊重他,没有要监督他的意识,即使他有违反组织原则的行为,也容易谅解他;同级间要维护“一把手”的威信和班子团结,有意见也不愿说。因此,采取明保身、但求无过,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态度,处处当老好人。此外,担负监督职责的机关党组织负责人,也有不少同志对领导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不愿监督。
三是不懂监督。目前机关的新党员、年轻干部缺乏党内生活锻炼,有的只知道自己应接受监督,而不知道自己还有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作用的义务,更不知道如何发挥监督作用;有的则认为“有了纪检委就足够了,无须其它的监督”等等。
(二)对监督内容认识过窄,缺乏针对性。一种认识是把廉政建设当成是机关党内监督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所以一谈监督,往往强调是纪律惩处,忽视机关党组织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行使权力,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内容的监督。另一种是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品质,特别是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轻视党员领导干部勤政为民方面的问题。由于对监督内容的认识过窄,机关党组织没有更好地发挥经常性、直接的监督效能,使机关党组织监督缺乏针对性。
(三)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员领导干部监督机制还有待健全完善。一方面应建立的一些监督制度尚未普遍建立起来,有关的配套性制度也不完备,另一方面,有的制度缺少质的要求和量的规定,原则性的要求多,具体的量化要求少。因而在监督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时,对已定的监督制度落实不够。如,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按规定过双重组织生活,特别是参加所在支部的生活会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于执行制度不严,使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无法落实。
(四)监督体制有弊端,缺乏权威性。由于机关党组织、纪检组织在机构中独立性不强,其自身的编制、经费、干部的配备和任免都由行政领导决定,同时,机关党组织的监督与干部管理相脱节,这样就决定了机关党组织履行监督职能的手段与途径、监督结果的处置都不够有力,处在一种无权的监督有权的、权力小的监督权力大的、下级监督上级、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的窘况,机关党组织监督工作难以到位。目前机关党组织监督的手段相当软弱,中央文件已明文规定的参与权到现在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青海省57个被调查单位统计,不让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列席部门、单位党组、党委研究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部署重要行政业务工作会议的,占所调查部门、单位的10.42%;任免、调动、奖惩本机关干部不听取机关党组织意见的,占27.86%。
(五)党内民主空气不浓,监督渠道不顺畅。机关党组织中的一些党员民主意识淡薄,党内民主空气不浓,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认识,对党内民主的内涵缺乏了解,由此导致对党员的民主权利不够尊重。比如,某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得知党员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他工作中一些不妥作法时,竟说出“简直没有王法了”的话来。二是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虽然多数单位能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但很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民主生活会变成评功摆好会或者读报学习会,很少触及思想深处问题。三是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包括检举揭发性意见,往往不能从正常渠道听到,即使是从正常渠道来的,又主要是一些匿名的、只言片语的电话或举报,很难弄清事实、判断是非。
机关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存在的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一些部门和单位不能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治党不严,放松了对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忽视了自己的党性锻炼。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沉湎于日常事务,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记得自己是位领导,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是党组织委托来担负领导工作的,因而不能按照《党章》要求“自觉接受监督”,而是自然而然地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只要权力,不要监督。
2、忽视“硬约束”。现行机关党内监督偏重思想道德的“软约束”,而忽视强化权力制约的“硬约束”。一旦出现党内滥用权力等腐败现象,往往归咎于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问题,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加强党内监督,应该坚持软约束与硬约束并举,形成约束网络。所谓“硬约束”,主要是指通过制度、法规等来制约权力。它与软约束相比,更具客观性、直接性、强制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受“软约束”的思想支配,在实施党内监督的过程中,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性的提高,轻视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党员领导干部言行的倾向比较明显。虽然在党内监督方面也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但由于没有抓住强化权力制约这个关键,所制定出的制度弹性大,制约作用差,不能不说这是造成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针对性不强、缺乏约束力的重要原因。
3、轻视“监督权”。监督的实质是制约权力,对权力的监督也必须依靠权力作后盾。以权力制约权力是监督工作的普遍法则。实现权力制衡,必须相应赋予监督者以必要的监督权。监督权并不等于同于领导权,赋予监督权并不意味着争地位争权力。对权力制约的目的,在于推动和保障多项权力的正常有序进行。从目前机关党内监督的体制看,监督权刚性不够,未能形成对权力制约的运行机制。没有权力的监督必然是无效的监督。尽管部门党组或行政领导班子与机关党组织在理论上是指导关系,但在实际上却成为事实上的领导关系。许多同志反映,无权的监督有权的,权小的监督权大的,就好比小孩子监督大人一样,大人自觉性强一些,有些事还能做,否则,监督只是皮毛。
4、监督环境不优。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权本位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监督工作,有的以领导自居,自视高人一等,认为不受监督是天经地义,有的习惯于服从“人治”,放弃监督权利;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少数领导干部消极地接受了市场经济开放性、自主性原则的负面效应,错误地认为“开放”就是“放开”,“自主”就是“自由”,可以不要纪律,拒绝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当前,社会上好人主义盛行,部门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仍然存在,关系网,说情风也未根本好转。在问题的查处上,常常出现人情与原则的碰撞,权力与党纪的抗衡,以及本位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如此这些,给机关党内监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发挥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监督作用的若干对策
(一)强化监督意识,把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首先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加强机关党内监督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机关党组织的重要职能。在党内,党组织的监督是最高最严的监督,机关党组织是党内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担负起对本机关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实行严格监督的职责。要教育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内监督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明确:党内监督是双向性的,党员和党组织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对象,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力,又有接受党组织和他人监督的义务,共同担负着维护纪律权威的责任和行使正当民主权力的义务,党员不接受监督是违反党纪的行为,党员不监督他人,则是党性不强的表现,而党组织不对党员进行监督,就是失职。这个道理必须在党内经常讲、反复讲,使所有的党员都能印在脑子里,主动把自己摆在被监督的位置上,置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之中,理解、欢迎、支持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所属干部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责任。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有责任监督同级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领导班子成员有责任监督自己分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一级管好一级,层层负责,发挥最有效的上级监督下级的作用。机关党组织更要注意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向党组(党委)领导报告,配合搞好监督。对下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教育,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及时查处违纪案件。党组(党委)要支持所在单位机关党委履行监督职责,切实保障广大党员行使监督权利。
(二)健全和完善机关党内各项监督制度,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党内监督仅靠自觉性是不够的,还要有强制性手段作为补充,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既是约束党组织、党员和干部的行为规范,又是实施监督的准绳和依据。只有通过制定和执行一整套科学、严密、可行的制度,才能形成党内良好的秩序,遏制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组织已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不少好的监督制度,如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请示汇报和检查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制度、“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党风党纪检查制度、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制度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总的来讲,这些制度多属于党内监督这个大范畴。作为机关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这一特定的内涵而言,尽快制定出一套专门适用于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完整性,就是制度必须严密、系统、配套,既要有监督客体的行为规范,也要有监督主体必须遵循的实施准则,包括监督的对象、标准、方式、程序以及惩处和保护措施等,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二是要有超前性,就是既要有事后监督,更要有事前防范和事中约束。三是可操作性,就是制定的制度要尽量做到准确、具体,便于掌握和操作,不能过于原则,减少弹性。
当前,在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方面,首先要突出和细化现有制度中的某些关键环节,提出具有约束力的要求。如支部要求党员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先做到;支部召开生活会,要提前通过领导干部,做好准备,党内外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意见,要如实转告。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组织观念,按时参加党的生活会,如实汇报自己的思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次,要有配套措施,明确违反制度规定的处理办法。如多次或长期不参加支部生活的领导干部,党组织应找他谈话,提出批评,或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甚至给予党内处分。机关党组织每年定期和如实地将领导干部过组织生活的情况向本部门党组和机关工委报告。第三,要着眼于防范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行为,把制度贯穿于用权行为的全过程,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约束,逐步建立和健全能对权力行使形成强有力制约的规章制度。如严格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生活重要事项报告制度,严格规定礼品登记和上交的制度,建立和健全领导干部任职和离任期间权力运行结果审查鉴定制度等等,使领导干部有可能滥用权力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有效的预防和制止。
(三)针对党政机关的职能特点,进一步明确机关党组织监督的重要内容。
机关党组织应针对党政机关的职能特点,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监督。
第一,对党员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情况实行监督,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保证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和维护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一个党员都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要坚决反对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行为,坚持反对自由主义,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破坏党的团结行为。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摆正自己在党内生活中的位置。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绝不允许自视特殊,违反党章。这些都是要进行监督的,特别是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机关党组织有权也有义务向这些领导同志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反映广大党员的意见和要求。
第二,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行监督,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必须以党的事业,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无论什么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带领大家为各族人民服务。对于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意见,机关党组织要及时提供给领导,提醒他们注意,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不懈地努力。
第三,对党员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进行监督,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贯彻党的干部政策。党员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机关党组织平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情况,加强同本部门、本单位人事部门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机关党组织和纪检组织发现党员领导干部有违反《条例》规定的问题时,要及时提醒纠正或向党组织汇报。
第四,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树立良好的形象。各级党政机关能否保持廉洁,关系到人心向背和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保持廉洁是从严治党的首要问题,是始终需要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新形势下机关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监督,应着重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强廉政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搞好经常性的廉政制度建设,狠抓制度的落实。三是坚决查处违纪案件,有一件查一件,以取信于民。
(四)要赋予机关党组织一定的监督权限,树立起机关党组织实施监督的权威。
监督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量。要强化机关党内监督,就必须树立机关党组织实施监督的权威。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确保机关党组织的重要地位。机关党组织是整个机关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隶属行政体系的一个业务职能部门,而是一个直接受上级党组织领导,相对独立的政治组织。本单位党组只能对其实施指导。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同志把机关党组织看成一个业务部门,使机关党组织处于“从属”地位,这给机关党组织实施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就应保证机关党组织能够独立负责,有职有权地开展党的工作。
第二,要确保机关党组织对本单位党政大事的参与权。机关党组应参与研究讨论本部门重大问题,党组织负责人要列席本部门党组织和行政重要会议。这样,一方面可使机关党组织了解情况,掌握全局,有针对性地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使机关党组织的监督工作始终能处于主动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从而使党组织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但目前仍有许多部门尚未做到这一点。现在党员干部违法乱纪,往往是在业务工作中产生的,如果党组织对部门业务工作和重大活动不了解,只靠发生问题后查处,就很难起到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
第三,要确保机关党组织对党员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质询权。各部门党组(党委)应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的规定确定机关党组织有对本单位干部调整、任用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权力,最好在干部任免表上设“所在党组织意见”栏,没有所在党组织的意见,不能提交党组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意接受机关党组织监督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机关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存在的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好监督的问题,以推动和强化机关党内监督工作。
(五)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拓宽党内监督的渠道。
监督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民主问题。党内监督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组织、党员和干部在党内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又是和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紧密相联,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很多监督方式本身就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而党内民主则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党内民主的状况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党内监督的状况。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无论是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党内民主不充分,党内监督必然受到影响,监督的效果就不会好。为了使党内监督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必须逐步地和实际地扩大党内民主。
机关党组织要依靠党员群众搞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就必须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一要坚持党内监督地位人人平等,每个党员和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又有被监督的义务。不允许有不受监督、不受约束的“特殊”党员,不应该有不受批评和监督的禁区。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功劳大小都应依照党规党法进行严格监督,不能让其游离于党的纪律之外。二是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党员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基础,要使监督有效,必须保护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充分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真正做到党员有权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党的各级组织直至中央负责地揭发、检举党员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的事实,有权要求处分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有权要求党的组织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的职务。三是实行公开监督。监督的最有效办法是公开办事制度、程序结果,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向群众隐瞒,目前一些部门实行的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应当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
(六)机关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党内监督的责任,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
权威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客观,但更主要的是主观的作用,是靠党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取得的。机关党组织是党内监督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本着对党和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努力提高监督本领,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接受指导与实施监督的关系。接受指导与实施监督,两者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作为监督者,要诚心诚意接受指导,在接受指导中实施监督,使监督寓于接受指导之中;作为被监督者,要真心实意的在接受监督中行使指导,使领导者置于监督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设身处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心心相印。
二是做好协助与实施监督的关系。协助和监督的目的都是为了使领导干部把本单位、本部门领导得更好,两者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协助离开监督,就会降低协助的力度和质量。监督离开协助,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就会受影响。因此,要把实施监督与做好协助结合起来,使监督体现在协助之中。在领导决定重要工作时,积极提出意见供参考;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做好了同他们一道总结经验,提高推广,工作失误了和他们一道总结教训,从而使监督和协助成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参与决策与实施监督的关系。为了有效地防止本部门本单位在重大问题上决策失误,监督者要把实施监督贯穿于参与决策之中,使参与决策的过程成为监督的过程。在决策前,主动向领导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决策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在决定付诸实施过程中,注意调查研究,收集反馈信息,听取群众意见,协助领导不断完善决策。
四是支持工作与实施监督的关系。监督者不是旁观者,专门去挑别人的毛病,但也不是把实施监督看成只支持工作,而放弃监督。支持与监督既共存又互补,通过支持更好地实施监督,通过监督更有力地体现支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监督者对领导干部首先要尊重他们的工作,维护其领导权威。另一方面,监督者对领导干部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和批评,并协助其改进工作。
第二篇: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调研报告
摘要:权力制约和监督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于并且还将长期处于腐败高发易发期,党和国家政权时刻面临着严峻的权力考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筑起防范权力腐败的牢固防线是我们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党和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首先针对当前主要领导干部行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具体给出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几点建议,为下一步党建工作做出了理论指导;最后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驶权利的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下一步党建工作特别是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制约监督调研报告
一、当前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互相监督“虚化”。互相监督实际上就是同级班子 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由于同级班子成员之间日常生活和工作在一起,对存在的问题看得最清楚。但在现实中,由于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往往强调集中多于民主,权力仍高度集中在个别人手里,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板”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了同级相互监督缺位或失位,致使相互监督“虚化”。
2、制度监督“软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各单位内部也制订了不少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和制度,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过于抽象、笼统、弹性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致使制度监督的“硬度”不够。
3、民主监督“空化”。参与是监督的前提,没有参与,不了解情况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监督。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纪检部门还是民主党派、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对权力决策参与的层面都不够深和不够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本没有参与。由于监督的主体对一些重大决策,尤其是权力的运作缺乏了解,加上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使监督主体的“知情权”被全部或部份“剥夺”,想监督也无法监督,民主监督流于“空化”。
二、对当前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监督意识薄弱。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特殊意识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强调身份特殊,自以为素质高而没必要接受监督;有的认为组织及他人的监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不愿接受批评和约束。另一方面,下属对领导干部监督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容易得罪人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监督;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2、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现有的制度、法规出台落后于改革的步伐,缺乏前瞻性,使一些素质不高的领导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从而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腐败现象,例如《礼品登记制度》等。二是一些制度、法规太原则,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行政监察法》。三是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还没有制定出台较为系统的党内监督条例和反腐败法,尤其缺少对权力行使程序的明确法规,以致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缺少法律权威的支持。
3、对同级党委的监督难度较大。在现行体制下,纪委书记往往是同级党委的副书记,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存在较大的制约性。同时,纪检监察机关的财政、人权及经济待遇都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纪检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如何,往往与党 政一把手的素质有直接关系。
三、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五点建议
1、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权力主体树立牢固的监督意识。因此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强化权力主体的以下两种意识,即: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懂得在我们党内,无论职务大小,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要监督他人,又要接受他人的监督,人人监督人,人人受监督。位高权重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履行是职责所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2、从责任落实上把严,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
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主体要多要强,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监督的特点。相互监督具有主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二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突出相互监督的自觉性以及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性与自觉性二者有机统一和结合,才能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3,从群众舆论上着力,增强监督的民主性。
要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从本质上讲,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一种直接方式,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真诚欢迎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坚决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严肃惩处打击报复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和引导、反馈、应对机制,对反映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要及时调查处理,对反映失实的要及时澄清,推动网络监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不断提升网络监督的正能量。
4、从制定规范上把关,增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法制搞好党风,是邓小平同志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进行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重要保证。一是制度建立要严明。二是要完善权力规范。三是要坚持制度创新。四是执行制度要严格。五是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责任的监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要坚决追究。六是要严格执纪执法,对有章不循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应给予法纪处理的应坚决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
5、从实践操作中把向,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
适当分解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闭环系统,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方式。应按照分工负责原则来确定主要领导干部分管的事项、掌握的权力以及应负的责任,降低主要领导干部对班子成员晋升时的权重。一些地方推行主要领导干部不直接分管具体事务的制度,形成“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等,值得借鉴。同时还要完善上级党委或纪委常委成员同下级主要领导干部谈话制度,让他们感觉到上级党委或纪委对他们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担负责任的情况是关心的,也是了解的,督促他们更好地正确行使权力、发挥主要领导的作用。
四、结束语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这确实切中了要害,而管好主要领导干部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主要领导干部也就是一把手,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了,把自身管好了,很多事就好办多了。”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一把手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三篇:机关党建对基层组织建设作用的调研报告
一、机关党建工作现状
近年来,富蕴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要求,通过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综合能力和素质,有效发挥了机关部门(单位)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是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县直机关党员中,35岁及以下的党员占总数的27%,全县有副科级
以上干部498人,其中党员干部482人,占干部总数96.8%。广大党员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各项工作中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二是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创建“地区党建示范单位”、县直“五个好”满意部门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机关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2005年以来,全县已有19个单位创建成为县直“五个好”满意部门,县地税局党支部、财政局党支部创建成为“地区党建示范单位”。三是党建活动载体日益丰富。各基层党组织以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为抓手,积极开展了党员承诺制、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扶贫帮困等主题实践活动,树立了机关党员的良好形象。四是党建工作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对抓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开展党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能够按照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抓工作落实。
二、机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富蕴县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机关党建工作内容贫乏、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吸引力。相当一部分机关党组织仅满足于政治学习、催交党费,党内组织生活缺少创新意识和手段,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机关党建工作与本部门(单位)中心工作贴得不紧,存在着“自我循环”、“自我空转”的“两张皮”现象。二是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部分部门(单位)领导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认识比较片面,欠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的思想求稳,缺乏创新精神,担心做多错多,挨上级批评;有的着眼局部,缺乏全局观念,缺乏“一盘棋”的眼光,缺乏“全面协调发展”的执政理念;有的立足当前,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是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工作摆到应有的高度。少数领导干部认为抓党的工作影响本职业务,总感到机关党的工作可有可无,习惯于用单纯行政管理办法来管理机关。部分领导干部把党的工作视为“软指标”,长期处于应付状态,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离,对干部思想状况关心不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党的工作毫无生机和起色。四是机关党建与农村党建、社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的工作结合点较少,联建形式单一。有些机关部门(单位)树立争创一流、争当排头兵的意识不强。部分机关党组织不善于在横向对比中找差距,在求特色、推亮点、出成果、创品牌上力度不够。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部门(单位)党组织,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抓机关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机关党建工作,有的只是口头上说说重要,内心深处对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有的认为经济工作、业务管理工作是实功、硬指标,做这些工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而党务工作是虚功、软指标,做这项工作见效慢,吃力不讨好,做不做无关紧要,不做还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做别的工作。二是多重组织关系难以理顺,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的部门党组在决定机关党建工作的许多问题上,与机关工委相互协调配合不够,使机关工委安排的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机关党组织与机关工委、部门党组的关系看,有的机关党组织只重视党组的指导,不能自觉接受机关工委的领导,甚至把工委的领导看成可有可无;而有的又对党组的指导重视不够,执行不力。三是一些部门(单位)未能充分利用机关的特点和优势,发挥机关党建工作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部门单位职能优势,有的放矢抓好机关党建工作;没有利用机关党员干部工作优势,党建工作活力不足,缺乏创新。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的措施和对策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必须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个载体”,发挥“三个带动作用”,即以“机关党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切实发挥机关党建在社区党建、农村党建、企业党建中的带动作用,使机关党建工作有效地服务于中心工作,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扎实开展“机关党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夯实基础
“机关党建示范单位”创建,旨在树立新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是在创建群众满意“五个好”县直部门的基础上,对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也是新形势下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
1、强化对机关
党员的教育。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活动。依托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县青年干部讲座中心、党校等阵地,定期对机关党员开展政治理论、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现代礼仪等知识的集中教育。全面推行机关党员“一员双岗”制度,开展党员“亮牌”上岗和共产党员示范岗、示范窗口等创建活动,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
同时要注意发展党员时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入党培养人联系人工作制度。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双评制”,发挥党员在单位业务工作中的模范表率作用,认真落实好以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为内容的“三会一课”制度。重视党务干部的选拔、培训,造就一支业务熟悉、务实敬业的党务干部队伍。
2、加强对机关党支部的管理。积极开展规范化党支部、红旗党支部争创活动,认真制定考核标准,深化完善考核办法。对未及时达标的,取消该单位所有评先创优资格,并限期整改。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每学习一次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支部领导班子要认真高效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大额资金运作事项及重要人事任免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三是支部班子团结。形成讲党性、讲团结,互相支持,工作协调的氛围,支部书记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善于集中党员的智慧,能够充分发挥支部全体党员的作用。
3、完善凝聚人心工程建设。建立党员“政治生日”谈心谈话制度和“五必访(谈)”制度,机关党支部要主动了解掌握党员八小时外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情况,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在党员的入党纪念日,寄发政治生日祝贺卡、发短信祝贺语或警示语等活动,积极开展关爱党员活动,体现党组织的关心。要做好业务与党建结合的大文章,提出富有创造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吸引党员及群众参加,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4、落实党建保障措施。要把机关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单位党委(党组)书记为机关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党组)每半年至少听取一次机关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并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完善机关党建联手共建责任制,形成县直机关工委、部门党委(党组)、机关党支部共同抓党建工作的合力。要形成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继续完善党组织议事、决策和工作等各项制度。抓好“学习制度”、“党员谈心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廉洁自律制度”、“组织发展制度”、“党费收交制度”等党建工作制度的落实,使这些制度成为推动党组织工作和党员进步的长效机制。
(二)处理好机关党建与社区党建的关系,实现 “双向提高”
通过积极开展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与社区生活困难党员结对帮扶活动,丰富机关党建工作的内涵,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机关和社区党建的“双向提高”。
1、建立机关社区共驻共建协调机制。要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建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的指导、协调作用。认真落实县领导联系社区工作制度。建立社区共驻共建活动档案。建立社区共驻共建督促检查制度,加强对“三会”运行情况的监督指导。
2、丰富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内容。实行党建联创,共同提高机关和社区党组织党建水平。发挥机关党建优势,指导和协助社区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做好社区内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建立党的组织,扩大党的覆盖面。全面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
实行思想联做,共担精神文明建设职责。组织开展好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小区、“万人学礼仪”、“十佳公民道德模范”评比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进步、团结协作的社区教育氛围,共同培植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实行服务联办,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救弱、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职工献爱心,使“五保”对象、残疾人、贫困户和下岗职工的生活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助。驻区单位党组织要结合党员的能力、特长及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党员自愿和组织指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联系对象,与困难人员“一对一”帮扶,每名在职党员至少要联系帮扶一户困难居民;驻区单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和居民家中开展义务修理、义诊、法律咨询等服务。广泛动员机关党员干部为社区捐款捐物,办好“爱心超市”,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实行治安联防。以在职党员为主组成联防队伍参与社区治安联防。共同开展“平安单位”、“平安家庭”、“平安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健全楼院看护、群防群治等责任制,划分党员责任区,消除不安定因素,共创安全社区。
实行环境卫生联抓。以社区环境绿化、净化、美化、硬化为目标,搞好社区内各单位的绿化工作;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辖区党员干部共同参与对卫生死角定期进行清理,做到无乱堆乱倒、乱搭乱建,无卫生“死角”。
实行文体活动联营。积极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兴办社区文化事业,组建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队伍;以百日广场文化、小区文化、家庭文化等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体联谊活动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社区新风尚。各驻区单位要在场所、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社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方便。
3、发挥机关党建作用,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要充分认识社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按照县委关于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的要求,从服务居民、维护社会稳定出发,立足本辖区、本部门(单位)实际,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强化责任落实。将抓社区党的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范围,镇党委、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研究部署当前各项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对接。当前,重点要做好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今冬明春共驻共建活动各项工作的对接。联系社区县领导、镇党委领导要经常性地深入社区,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力度,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影响和制约社区建设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三)处理好机关党建与农村党建的关系,实现城乡互动
1、牢固树立城乡统筹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城乡党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思路,拓展机关党建工作领域,使机关党建工作与城乡统筹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在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在工作成效上相促进。必须牢固树立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与推动农村党的建设相结合的理念。按照机关党建走前头的要求,不断加强基层组织,激发党员活力,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在党的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切实把机关和农村这两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对接起来、融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在机关党建工作中牢固树立“机关带动农村、机关与农村互动、机关和农村共建共享”的理念,切实增强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在创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示范区、构建城乡统筹机关党建新格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积极创新城乡基层组织设置体系。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顺应党员就业多样化和分布零散化的特点,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教育管理和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大城乡一体联建联动力度。在新型城区领域,转变以组织单位为基础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建立以村(社区)、协会、产业集聚区等为依托的区域性党组织,形成既满足传统的“单位党建”的需要、又体现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党组织体系。坚持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组织设置,形成以城带乡、以企带村、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
3、积极探索城乡党建优势互补途径。机关党建资源非常丰富,但多数都局限在机关的小天地里封闭式的开展活动,形式较单一,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农村虽然空间比较宽广,但却受制于经济物质条件限制,影响了党员素质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城乡党组织之间相互隔裂,使这些问题愈发明显。对此,要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工作资源的新途径,统筹调配城乡党建资源,推动农村发展。一是发挥机关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城乡互动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新招聘公务员和副科级后备干部到乡(镇)锻炼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县级部门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乡(镇)机关干部到村挂职锻炼,积累基层工作经验;通过开展村级后备干部实岗锻炼的方式,组织村干部到乡(镇)机关、乡(镇)机关干部到县级部门挂职锻炼,以推动发展理念、服务观念向农村延伸。二是发挥机关科技培训资源优势。依托县委党校、县农广校、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农业、林业、畜牧等涉农部门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采取集中办班和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技术指导、就业技能、务工权益维护等基本知识培训,力争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入党积极分子中致富能手达到80%以上;新发展党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达到7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低于70%,致富能手不低于80%;80%以上的农村党员至少掌握2至3门现代实用技术;90%的村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的目标。三是把农村作为机关党员社会实践基地。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农村,通过开展“多进一次门、多引一条路、多干一份活、多谈一次心、多献一份情”等活动,广泛听取社情民意,深入了解群众疾苦,接受乡情民情大教育。让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实地感受群众生活,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4、建立健全城乡党建共建机制。一是建立结对共建制度。在总结以往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县直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农村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开展“梳理一个发展思路、帮引一个外来企业、协调一笔发展资金、兴办一些公益事业、帮扶一批贫困群众”等活动,经常指导农村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帮助农村党员谋划发展思路,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机关党组织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轮流牵头,机关党组织和村党组织各指定一名党员干部担任联席会议的联络员,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对前段结对共建工作作一小结,商议安排下阶段工作,确保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有序开展。三是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定期对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纳入县级部门(单位)机关党建工作单项考核、“五个好”机关党组织评选的重要内容。
(四)处理好机关党建和企业党建的关系,实现“双赢”
积极开展县直机关党组织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继续深化向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委派党组织副书记驻企制度,加大对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整合机关、企业党建资源,实行“组织共建、活动互助、发展同步”,引导县直机关党组织参与、指导企业党建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机关党建与企业党建“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活动形式上,注重体现企业特点,坚持“业余、小型、分散、灵活、实效”的原则,把党的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力戒形式主义。在活动内容上,力求生动活泼,务实创新,把党内学习教育与企业文化等活动融合起来,使党的活动更具吸引力。
(五)处理好机关党建和中心工作的关系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党建工作游离于党的大局以外,游离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外,那么,党建工作就失去了生命力。
1、要找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党建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什么是中心?经济是中心!什么是大局?发展是大局。机关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各单位、各部门的不同工作性质,找准自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结合点。比如,组织部门,它的结合点就是按照党的干部路线,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建设好干部队伍;机关工委的结合点就是要把机关干部队伍、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公检法部门的结合点就是把公正执法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与创造性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各项阶段性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在这些工作当中各级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实现各自的岗位目标,结合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机关党建必须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把党的建设摆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位置,找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在设计党建工作目标任务时,要与业务工作的目标任务同步规划、统筹兼顾,确保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合拍,防止出现“两张皮”。
2、要构建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平台。要注重研究探索在日常平凡的工作当中,如何创造条件和环境,为广大党员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舞台,如“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努力构建一个让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发挥作用的平台。党组织和党员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发挥好了,党建工作才真正做好。
3、要教育引导党员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当标兵、做表率。作风是党风的“晴雨表”。因此,作为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党员养成良好的作风——勤政廉政、求真务实。而作为党员,则要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地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检验自己,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两个争当”主题实践活动,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当标兵、作表率,这是我们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是机关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用创新的办法推动机关党建工作
1、要在观念和思路上创新。只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才有工作措施的创新。而要做到思想观念创新,就要求我们的党务干部带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创新,转变就党建抓党建的观念和做法,跳出机关党建工作的孤立循环,紧密结合机关的业务工作,用新的思路去开拓机关党建工作的新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靠开开会、发发文、听听汇报、看看材料等形式抓工作的做法,根据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敢于突破陈规,善于推陈出新,在强化有机结合、主动融入和检查指导、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2、要在制度和机制上创新。各单位、部门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建立各种推动机关党建工作的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避免流于形式。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不是制度太少了,而是落实太差了,效果当然不好。如同依法治国一样,不是法律少了,而是有法不依、以权代法,导致执法机关难以独立执法。而制度不落实,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既有制度“陈旧”的问题,也有中看不中用的问题,还有有章不循的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建立必要的制度固然重要,通过创新,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更为重要,而督促检查,认真抓好制度的落实尤为重要。
3、要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既要着眼于机关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又要考虑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既要有党性党风党纪方面钢性的教育,又要有人文方面的柔性精神鼓励和热情关怀;既要有氛围热烈、团结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又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交流和沟通,使机关党建工作容易被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理解、认可和接受。当前,各级党组织在工作方式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2006年我县建立的《富蕴党建》网站就为党建工作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我们在县直机关党组织开展创新成果奖的评比活动,设立了“党建工作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创新成果奖”,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务工作者做好党建工作的创新意识,加大县直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力度,除此之外,不同单位的党组织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各级党组织要找准自己的结合点,探索强化党建工作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途径。
4、要在工作载体上创新。工作载体是连接党建目标与工作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机关党建只有在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载体上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才能如源头之水,永葆生机与活力。各类活动载体既要继承和发扬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又要不断创新,讲求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机关各级党组织要在党员干部所需、机关党组织所能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党建工作载体,多开展特色鲜明、贴近党员、富有成效的组织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活跃机关党的生活,扩大机关党建工作影响力。近几年富蕴县结合县直机关的实际,相继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五个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八荣八耻千人升国旗宣誓仪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辩论赛、县直机关“额河党旗红”党员基金募捐暨入党宣誓仪式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党员教育形式,活跃了机关文化生活,较好地推动了机关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第四篇:机关党组织如何发挥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机关党组织如何发挥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们党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党内监督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必将推动党内监督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好《党内监督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内监督重
点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党组织,如何把《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服务全党和本地区、本部门的中心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笔者以为,必须客观认识和分析机关党组织监督工作的现状,牢牢把握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客观认识和估价机关党组织监督工作的现状
客观认识和分析机关党组织监督工作的现状,对照条例找差距,是贯彻落实好条例的前提。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颁发以来,各级党组织对加强党内监督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发挥监督职能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经过努力探索和积极工作,逐步实现了监督工作从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的转变,从事后监督向重视抓源头、把关口、堵漏洞的事前监督转变,从不会监督向善于监督的转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机关党内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机关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还比较薄弱。
1、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坚持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有的总是以工作忙、事情多为借口,拒绝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常年不参加支部生活,长期不接受党内监督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一些机关仍然存在党内生活庸俗化的倾向,不讲政治,不讲原则,不分是非,好人主义盛行,组织生活不痛不痒,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
2、一些机关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管理职能落实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1)会前不能广泛征求意见,很难听到比较尖锐的、“原汁原味”的批评意见。(2)开会时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列席的很少,到会的比率过低。(3)会后整改措施不落实。有的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是议论社会问题多,分析本部门问题少;议论别人多,自我批评少;总结工作多,交流思想少;会上讲得好,会后老一套,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3、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在考核干部时,不征求机关党组织的意见,机关党组织对本单位本部门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没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监督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往往缺乏“普通党员”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能正确看待党内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接受监督不自觉,互相监督不大胆,组织监督不得力;监督上级怕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伤感情,监督下级怕丢选票。二是不善监督。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既不清楚如何做好机关党内监督工作,又不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去抓,上面督促得紧一些,抓得就好一些,稍一放松,就流于形式。三是监督的合力不强。主要是机关党组织、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相互沟通情况不够,协调配合不力,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四是有的单位党组或领导对机关党的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学习贯彻条例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机关党组织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充分履行党内监督职责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机关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件大家“叫难”的事情,然而,却又是一件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的事情。这是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和《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赋予机关党组织的神圣职责。机关党组织要抓好党内监督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服务“第一要务”,围绕“中心”开展机关党内监督工作。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根本目的。监督、协助是党章赋予机关党组织的职能。这个根本目的和职能决定了“服务第一要务”,围绕中心和大局开展工作,是对机关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机关党组织监督工作效果的根本标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要努力形成“监督就是协助,监督就是服务”的共识,党组织要把坚持“服务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党和本部门中心工作开展机关党组织的监督工作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要正确处理好机关党的工作和行政工作、监督制约和支持服务、党内监督和其它监督的关系。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注意把握好“度”,既坚持按有关规定办事,敢抓敢管,又体现对干部的关心爱护。这样才能取得“正”效应,达到“服务第一要务”,促进中心工作的目的。
(二)坚持依照党规党法实施监督的原则,规范机关党组织实施监督的途径。突出制度建设是贯穿《党内监督条例》的一条主线。党的建设实践证明,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没有秩序的监督,没有以制度为保障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机关党组织的监督
第五篇: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变,社区党建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题引起了全党的关注,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建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社区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领域、新途径,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楼区社区党建工作始于1997年,经过5年多来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不乏推广借鉴价值的经验,社区党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参与社区管理和营造社区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社区党建工作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无现成模式可供套用,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困难,这些问题业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社区党组织地位、功能和实际作用的考察和评价中组部《关于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重要文件中,社区党组织被定位为“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因此,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加强对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其政治保证作用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被淡化、弱化和虚化的现象。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淹没于社委会的日常事务中,党建工作被不自觉地“边缘化”。社委会工作主要受街道和政府条口调控,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之中。通过调查表明,其常年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季节性工作、临时性工作、报表台帐等累计高达120项。因此,党建工作常常限于维持日常的党员组织生活和完成上级党工委分配的工作,满足于应付,流之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社区党组织“宏观决策、凝聚民心”的领导作用难以落实。而社区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街道工委,亦难以挣脱繁杂行政事务的羁泮,对社区党建指导帮助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缺乏激励党员参与的动力机制,党建工作显得较为勉强和被动。实践中,情感因素和单位利益成为党建活动的两大支点,社区党建工作的非系统化和非制度化造成零碎而松散、短效而脆弱的局面。活动的指导思想还是沿袭多年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方式主要是走访、会议、联谊。党建工作的载体建设也不够理想,如:党员志愿者的志愿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网络化建设薄弱。社区党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共进的格局。因而,它客观上要求各方主体的协力和认同。但在目前,社区单位对开展社区党建缺乏紧迫感,社区党员缺乏归属感,因而社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热度和自主性程度普遍需要提高。
二、影响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1、社区党组织的运作机制问题虽然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确认,但其行使领导权的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地方党委,缺乏必要的行政辅助手段,而只能通过法定程序——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来实现其作用发挥。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 社区改制完成后,社区的内涵从“纯居民”扩大到“居民、驻区单位和流动人口”,管理职能有了较大拓展。新的社委会按照议行分设的原则开展工作: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决策机关,社区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设置表明,社区的决策权掌握在社区成员代表手中。社区成员代表的产生方式完全是自治式的,其中党员人数的构成、比例并无明确规定,因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代表会大会中,党员人数不占优势,社区党组织就不能引导决策,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愿望。《意见》等文件只是原则性列举了“居民区党支部”的几项职能,并未提及具体的权能,由此造成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缺乏机制的保障。街道工委的意图缺乏有效的途径依法在社区传递和落实。社区党组织没有“组织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权能,社委会主任很容易从“社区自治”的角度虚置社区党组织的领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的支持和共建多数是出自情谊上的,无法建立有效的共建机制。社区党员双重管理的有效性基本上依赖于党员党性觉悟的高低,无法获得制度上的保证,调查报告《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
2、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来源、任职及培养渠道问题《意见》规定了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从街道机关和企业的党员中选拔、从党员离退休人员中产生等四种选任途径。从社区党组织的实际运作看,采用的是社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兼任支部书记的做法,也就是说,支部书记从具有党员身份的主任、副主任中产生。而主任的产生主要采用的是聘任制,即“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的用人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对提高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程度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社区工作者切身利益欠缺保障,社会养老统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社委会主任的工作有着明显的短期化倾向,也使党建工作缺乏连贯性和长远打算。实践中存在社工队伍人员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加剧了党建工作的波动性。目前,全区85个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中,只有36名党组织负责人曾经有过党务工作经历,占42.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0名,占35.29%。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来源的单一造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骨干力量缺乏,结构调整困难。由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是从社区主任或副主任中挑选出来的,遴选面不够宽,缺少必要的市场渠道和评鉴体系,与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社区党建起步较迟,从摸索、实践到形成初步经验,也仅有4、5年时间,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专题培训一直未纳入正常的干部培训和管理范畴,造成社区党组织自转能力普遍偏低。
3、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意识问题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上与社区党组织没有隶属关系,因此,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意识强弱。现存的问题:一是宣传社区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社区对执政党来讲,承担着稳定社会和选举代表两方面重要作用,它是各种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的交汇点,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党放弃在社区的影响力,就意味着无法在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现今,党内对此缺乏统一认识,宣传社区党建重要性的工作不够深入,抓好社区党建没有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社区的要求不够明确。执政党对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影响是通过“服务”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党在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直接取决于服务群众的质量和群众满意程度。不同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要根据其单位优势服务社区,亮出党组织的旗帜,使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但目前,中央和省、市委尚未提出这方面的意见,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关心社区政治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支持和帮助社区党组织的力度还不大,由此也造成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缺乏正确认识,对其作用发挥持怀疑态度。
三、对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建议
1、分设基层组织,完善运作机制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分设,通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组织、引导、协调来实现对社区居委会的政治领导职能,是在“社区自治”的框架下保证党组织领导作用实现的较好方式。具体来讲,就是把党组织建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上,而不是建在“社区居委会”上。从“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入手,扩大党员代表比例,把社区成员代表分成“社区议事”、“社区事务督察”、“社区事务评鉴”等小组,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做什么”、“做了没有”和“做的成效如何”等问题。赋予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各代表小组“组织、引导、协调”的职能,“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代表小组活动”的主持由“轮执主席”或“轮执组长”负责,社区党组织可以在“轮执主席”和“轮执组长”中挑选素质好的党员作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或下属支部、党小组负责人。这样,社区党组织就不需要延续过去的“行政领导”方式,而更替为符合法律程序的“政治领导”方式。而且,小组代表的一致意见对代表会议的通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党组织从“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入手,建立了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机制,从而保证党组织在社区作用的发挥。
2、拓宽选才渠道,建立岗位“公职化”管理社区党组织所担负的重要职责必然要求其负责人具备较高的素质,目前的选任方法无法适应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今后应当明确社区书记的基本条件,面向社会,采取开放的招录形式,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库,以备出缺选任。作为执政党的重要基层组织负责人,社区书记应当实行“公职化”管理方式。所谓“公职化”管理就是社区书记岗位由地方党委统一招录,享受公职人员待遇,纳入街道党工委干部管理范畴,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特别突出的可以作为区管后备干部人选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提高素质,稳定人员,保证力量;二是可以凸现岗位重要性,社区书记可以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社区的工作人员的身份,方便地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和开展工作;三是可以增强社区书记责任感,不断加强和深化社区党建工作。
3、加强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党建的领导和指导当前,城区党的组织形成了由地方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三级网络架构。其中,街道工委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担负着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策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对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职责。正确处理街道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的关系,必须把握两项原则:一是党委主导原则,也就是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地方党委和街道党工委应把握主动权,运用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舆论手段协调和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开发、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进程,保证整个社区党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党管干部原则,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和选任不能脱离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坚持社区自治是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街道党工委是区委的派出机构,根据区委的授权领导街道社区的工作,要通过工作方式的创新,更好地体现领导的针对性和权威性。街道工委的领导方式应从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协调、指导、服务的横向模式转变,真正把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的精力集中到整合资源、解决民愿和宏观决策上来。
4、有意识地提高社区代表中的党员比例,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的议事协调机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是社区委员会决策权的来源和基础,因此,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议是否能自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社区代表的素质至关重要。应有意识地提高代表中的党员比例,这样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具备坚实的组织基础。社区党组织应当引导社区党员以社区代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和激励,制定党员双重管理的意见,将党员和党组织的评优和社区党支部的考核意见相联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关心、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好坏,关键在于社区党组织能否有效了解、把握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心声”,通过有针对性地服务,满足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需求。因此,建立以具备党员身份的社区代表为基本成员的社区党组织议事协调机构,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动网络,对完善社区党组织议事、决策规则至关重要。可以在借鉴“社区党员代表会议”、“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组织议事会”、“社区党组织决策协调会”,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引导、支持和保证作用,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道德建设中的中坚和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