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编辑: 孙洁来源: 研究室2010-04-21 09:57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进行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权。虽然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开展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缺位、力度弱化、实效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与人大代表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应引起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一、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凸现的主要问题
监督法颁布实施后,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监督缺位、力度弱化、实效不高的问题尤其突出,有人将它概括为:“老办法(个案监督、述职评议)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个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所面临矛盾和困境。具体体现在;
(一)在监督职权的行使上,存在着“盲区”,监督“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实践中,对监督法已经明确的刚性监督手段避而不用,致使监督权虚置。如对质询往往是既想使用又怕使用,理不直、气不壮,犹抱琵琶半遮面。对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瞻前顾后,不敢使用。个别地方启动了撤职罢免等监督程序,也往往是同级党委或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人大常委会启动的,即使是询问这样相对较温和的手段,也运用得较少,多数地方、特别是市、县二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尚未建立,人大常委会对如何审查、审查什么、由谁承担的问题把握不准。很少是人大常委会主动启动的。地方人大对预算的审批只能限于收支总额的象征性审批,基本上是政府报什么就批什么。预算执行中变更、调整随意性较大、过于频繁,人大常委会审批程序流于形式,导致预算调整成为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的“盲区”。
(二)在监督手段的运用上,动作比较“柔软”,监督“乏力”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表现在: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非强制性监督多,强制性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可监督的内容多,实际监督的内容少;对党委同政府共同决定的重大事项监督难,基本上无法监督或不敢监督,监督手段失之于软,议而不决,决而不督,督而不果现象较普遍,难以对监督对象产生约束力,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明显。如人大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的少,提出有针对性、高质量审议意见的也不多。对报告涉及的领域和问题,肯定成绩的多,不同意见交锋的少;审议意见发表多,督办落实的少。执法检查扶正多,纠偏少,往往按事先安排的路线,看事先确定的企业和单位,走马观花;听事先准备好的汇报,谈工作业绩、发展思路的多,而问题和差距一笔带过,了解不到真实情况,难以发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一听二看三通过,执法检查图了形式,走了过场,成了人大监督工作中的“软办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人民群众。
(三)在监督绩效的体现上,“干货”不多,监督的“无为”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有的缺乏对当前形势的研究和判断,监督重点不够突出,年年监督计划换单位、转轮次,缺乏全盘考虑;有的墨守成规,用固有的模式、用教条化的办法开展监督工作,缺乏勇于探索、总结经验的创新思维,致使人大监督缺少活力与生机,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跟踪问效工作目前还比较薄弱,提出建议多,督促解决问题少。往往在检查、调查、审议结束后,形成书面材料,交给政府办理,大一点的问题最多作个决议。而审议意见和决议是否落实、有关部门是否在整改、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很少去检查督促,仅仅让政府书面报告一下落实情况,一般就没有了下文。执法检查对执法部门落实整改情况却很少进行跟踪调查和督办催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查了就了”的现象。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没有把对工作的审议与对人的监督结合起来,也影响了监督工作的效果。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场面冷冷清清”,实际运用 1的监督方式有限,监督内容避重就轻,威慑力、权威性不够,效果不明显。
二、地方人大监督权虚置、力度弱化、工作实效不高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地方人大监督缺位、力度弱化、实效不高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外在的因素限制,也有人大自身原因。具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存在误区。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作为监督主体,对人大监督存在模糊认识,认为人大监督多不得少不得,有不得无不得,硬不得软不得,主动监督意识不够强。有的怕越权,往往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政府的重大工作很多是党委决定,人大监督多了会影响同党委的关系,人大监督工作是例行公事,举手赞同才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应尽的职责。有的在开展监督工作中畏难情绪较重,认为自己来自党政机关,到人大后又去监督他们,伤了和气,弄僵了关系,将来话难说、事难办、财路断,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瞻前顾后,缺乏勇气和信心。有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人大监督,认为人大处于“二线”,以“老同志”自居,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心态,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人大监督工作。有的对监督法持一种误解,认为监督法的出台,没有将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且有一定成效的“述职评议”、“个案监督”纳入监督方式和内容之中,监督法在立法上没有实质性突破,监督法的出台没有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还削弱了人大监督力度。相当一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甚至由人大选举或者任命的领导干部,没有真正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对待人大监督,基本停留在“会上很重要,会后不重要”,认为人大的监督是例行公事,自觉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淡薄。甚至有人认为人大监督是挑刺、找麻烦,行为上规避人大监督。社会上广大群众普遍认为“党委说了算、政府算了说,人大说算了,政协算说了”,关心人大是否依法开展监督的人并不多。
(二)监督主体弱化。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素质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人大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普遍为兼职,日常忙于各自的工作,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关注宪法、法律的实施,履行代表职务力不从心。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兼职的也不少,受工作精力和自身利益的限制,行使人大职权往往适可而止。也有一些同志工作“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不求升迁,但求清闲。”有的担心得罪人,心存顾虑,存在“多栽花、少栽刺”的思想,“人事问题举举手,审议报告拍拍手,实质问题不插手”。部分组成人员理论水平和法律素质不是很高,有的审议发言抓不住重点和关键;有的只唱赞歌,或随声附和;有的干脆很少发言,只“看戏”不“演戏”,不敢监督、不善监督、不愿监督。其次,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不健全,名称、工作范围、联系单位上下不统一,人员少、力量弱,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与其拥有的法定职权和履行的神圣职责不相称。第三,地方人大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监督方式方法滞后,人大监督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等也是监督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受现行一些体制制约。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部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致使人大监督工作与现行体制存在着不协调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监督职权的发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党政职能尚未明确分开,难免造成人大监督的尴尬局面,以至于人大在依法履行监督职权时不敢作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党委领导习惯于包揽具体事务的管理,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马上就会触及是否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敏感领域,不敢监督。在工作决策中党政联席现象较多,人大无法在一个会议、一个文件、一项工作中把党委与政府截然分开,不能监督。在地方政治格局中,标志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个人地位的主要是在党内的职位排序,人大的领导不进党委,而政府一、二把手都是党委常委,形成了人大常委会与政府实际排位的倒挂和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错位,不便监督。在地方人事安排中,把党委、政府组成人员里因年龄而不能升迁的领导安排到人大任职,大多数人“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客观存在,不愿监督。部分政府
组成人员又是本级人大代表,身兼“公仆”和“主人”双重身份,也影响到地方人大依法对其实施监督。
三、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的几点对策
能否有效地运用好“监督权”这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关委会的“尚方宝剑”,最大程度地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是整个地方人大工作的“生命线”。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努力增强监督实效。
(一)要着眼于提高认识,在破除陈旧思想上下功夫。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乃至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权力机关的监督实质也就在于通过对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监督对其进行合理制约,以确保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保障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处于核心地位,是最高层次和最全面的监督。把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提高监督实效,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使全社会都重视支持人大常委会依法开展监督工作,为人大常委会依法开展监督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人大的同志要强化监督意识,着力破除瞻前顾后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依法监督,强化监督的刚性,通过对“一府两院”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满意程度实行票决等,敢于向违反法律法规的人说“不”,敢于对有损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叫“停”,把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用足用活,善于动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种监督手段进行监督。着力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在新形势下运用新思维,大胆探索现行体制与强化监督的结合点,不断拓展监督范围,创新监督内容、形式和手段,开创监督工作新局面。破除形式主义的思想,将解决问题、注重实效作为开展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规规矩矩走程序,扎扎实实抓工作,明明白白要效果”的理念,敢于见人见事,真枪实弹,力求发现一个问题督促解决一个问题,让群众满意。
(二)着眼于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在主动履行法定监督职权上下功夫。人大监督工作要有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大监督工作是消极被动的,象提线的木偶,拉一下才动一下。人大常委会在依法开展监督中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履职有机结合,提高监督艺术,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坚持依靠不依赖。既自觉接受、充分尊重党委的领导,自觉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又积极依靠党委的领导、重视和支持开展好人大监督工作。在思想上不等不靠,在行动上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坚持自立不独立。树立履行监督职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不产生失落感,不自己看低自己、看轻自己、看淡自己。同时也不把人大搞成“独立王国”,诚心诚意地服从和尊重党委的领导,支持党委的工作,完成党委交办的任务;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征求意见。坚持用权不越权。善于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用足用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既敢于行使职权,又善于行使职权,有所作为、积极作为,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党的意志。同时,要把握好“度”,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积极处理、协调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把监督与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依法监督促进“一府两院”的工作。而不是去“越位”行使职权,去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实际上也管不好的事。坚持主动不被动。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来安排监督事项,充分发挥知法、懂法的优势,主动当好党委参谋助手,积极主动地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保障发展。做到围绕中心工作,参与而不削弱人大职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参与而不忘记履行职责。
(三)着眼于加大监督力度,在破解监督工作难题上下功夫。做到:选题要准,人大监督选准了题,才能监督有理,监督有据,监督有力,提高实效性。要把人大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放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上。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大局、关
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搞好监督。破题要深,把着眼点放在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上。察民情、听民声要“广”,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广开思路,广纳言路,见微知著。调查检查要“深”,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和一线,采取“微服私访”、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监督工作,摸实情、知实数、看实效,发现问题实质,保证结论的真实性。会议审议要“严”,要善于抓住问题的“牛鼻子”,揭露问题的实质,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不畏手畏脚,泛泛而论,防止匆忙审议议题,草率决定事项。解题要实,把监督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加强监督整改,切实解决问题上。执法检查、调查研究要轻听取工作汇报,重深入实际调查;轻事先约定安排;重随时走访调查,轻走马观花看点;重剥茧抽丝调查;轻工作成绩累积,重问题原因调查,常委会审议意见送交“一府两院”办理,可通过前期跟踪督办、中期检查督办、后期考评督办等形式,加强对意见的跟踪反馈和督促检查,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群众不满意不放手,确保切实督出成效。
(四)着眼于增强监督实效,在完善监督机制上下功夫。要注重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联动地运用监督法所规定的所有监督形式,变单一监督方法为多种监督形式相配合,把程序性监督和实质内容的监督相结合、阶段性监督和全程监督相结合,提升监督的层次和品位。要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监督资源,如整合地方人大常委会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力量,形成上下互动、联合监督的合力,加强对垂直领导部门的监督;通过发挥新闻媒体监督力量,实现人大监督与舆论的互动和优势互补,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探索建立、完善监督法框架下的质询制度,使质询权行使常态化,对不依法办事,不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不积极作为或者乱作为,侵犯广大群众的利益的事件,依法启动问责性监督手段进行监督,切实增强人大监督的约束力、权威性。要适应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需要,建立健全监督工作公开选题制度,使议题的确定过程成为汇民情、集民意、聚民智的过程;探索逐步建立人大监督绩效评估机制和来自群众的“倒逼机制”等,让监督者受监督;要加强预算审查监督,推进人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监督评价工作,实行人大财政预算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有机结合,提升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实效,管好“钱袋子”。
(五)着眼于提高监督能力,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要进一步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年龄结构和经济、科技、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兼备的知识结构,提高人大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工作质量。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切实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人大工作业务知识学习,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积极主动地行使好监督职权。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多,对国家机关行政、司法行为感受深的优势,把那些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履职能力的人大代表组织起来,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志,有效延伸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触角”,增强实施监督的针对性。要发挥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在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实施执法检查、组织质询等方面,更要发挥好作用。要加强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协调、争取尽早规范地方人大常委会内设机构和职能,逐步解决机构不健全、设置不统一、人员不足的问题,为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上下互动、协调一致开展监督工作创造条件。要加强人大与党委、政府干部的双向交流,疏通“出口”,严把“入口”,以逐步改善人大办事机构干部构成,使人大机关充满生机和活力。(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周同跃)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生涯规划面临的问题困惑和对策
海南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论文
海 南 大 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论文
题目: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面临的问题困惑和对策学号:姓名:年级:学院:系别: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082501B0142008级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
题目: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面临的问题困惑和对策
摘要:
随着中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中国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对国家的未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只从1999年中国的高校进行扩招以后,中国的大学生就失去分配工作的优势,中国的大学生就面临自己找工作的情况,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规划,从而导致在毕业时和以后的工作都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在处理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对策
正文:
大学在我们高中的时候就是象牙塔,里面是那么的美好,为此我们在努力的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如果问我们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是什么?那么就只有这个,当我们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时候,那时的我们对大学的事物是那么的茫然,对自己的专业也是一脸的无知,没有什么生涯规划,一直在无知中渡过大学的美好两年时光,到大三时感觉自己不能再这样,有一股压力使自己有一种紧迫感。
我感到庆幸的是我在大三的时候选到大学生生涯规划这门课,让自己对未来的生涯有个全新的认识,我所学的专业是国际酒店管理,在一般人眼里我们这个专业是个很不错的专业,特别是在海南这个地方,专业前景:酒店管理专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都是一直很紧缺的,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举行,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所以你大可不必为就业犯愁。预计到2012年,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将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国内酒店从业人员,以高薪阶层为多。酒店管理人员在中国十大百万年薪职业中排名第六。酒店、旅游业将成为上海服务产业的支柱,目前,全世界已有17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上海投资或管理高星级酒店,酒店行业在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每年都需要数以千计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三年内北京酒店也将达800家,高级洒店管理人才抢手。
我们的专业的确是一个很好就业的行业,我现在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就是在大学里好好学好基础知识,等毕业以后进入酒店工作,先在酒店基础工作两年作为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然后往管理层发展,但是我的生涯规划是美好的实际中就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我们专业还是有很多同学转专业,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我们的专业的前景抱着不怎么乐观的态度,首先我认为造成这些原因的是海南的旅游市场还不够成熟和我们同学的心态没有调整好。
我们在生涯规划中与现实相对比发现,自从海南岛建省后,自身的丰富旅游资源优势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业中的骨干成员——旅游酒店业的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泛滥;在海南,旅游酒店业两年连续亏损的严重问题成为社会阶层关注的话题;海南旅游酒店发展到今天,其现状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而海南旅游酒店发展的好坏是发展海南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实际上,海南还有大量潜在的旅游住宿设施。据统计,目前海南的存量房地产包括“半拉子”尚有1800万平米之多。这些存量房地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以酒店和度假村形式存在的,另有相当一部分也将转化为酒店、度假村或其他形式的旅游房地产。按照“海南房产有60%为岛外人士所购买”这一流行的说法,上述1800万平米存量房地产和近三年海南已销售的500万平米房产中,至少有1000万平米将直接和间接地变成经营性或非经营性旅游住宿设施,其形成的接待能力将是天文数字。
海南酒店业的泡沫不仅表现在数量规模上,还表现在结构上。不考虑客源市场状况,一味追求豪华高档是中国酒店业的通病,海南自然也不例外。据估计,到2005年底,全省五星级酒店将达到28家,四星级酒店40家,是国内除北京、上海之外,拥有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最多的省份。海南是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商务客人并不多,再加上来海南的游客中,境外客人占的比重很小(仅有6%)。因此,市场对豪华酒店的需求其实很有限,市场更需要的是拥有实用的客房、优质的服务和价格较低的经济型酒店。但目前海南符合这样条件的酒店少之又少:三星级或同等水平的旅游饭店虽然近100家,但这些酒店大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设施普遍老化,服务差强人意。衡量酒店经营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房客出租率,二是平均房价。2004年,海南旅游饭店开房率只有54.3%,比2003年下降1.9个百分点。位居博鳌的索菲特大酒店,如果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做得很好,但它的入住率在淡季仅有10%,三亚及附近很多酒店也好不到哪里去。与低开房率相伴的是低房价,目前海南旅游饭店的房价已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三星级酒店的接团价格已降至65元/晚,还含两个早餐,二星级酒店有的低于45元/晚,完全等同于招待所的价格。
不难看出,海南酒店业的泡沫一点不比房地产小,其蕴含的风险比房地产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耐人寻味的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从未有人将海南酒店业与“泡沫”联系在一起。
现在海南酒店业不光是这些方面的泡沫,我认为还有就是海南酒店的工作人员也是泡沫,这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影响海南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而让我们的同学对于海南的酒店业也失去信心,一些没有任何技能的社会人员就可以从事我们的专业,让我们在我们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中不知道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酒店的主要商品就是给客人的服务,这种商品是无形的是短暂的是可感受的,正是由于这种产品的特殊性,我们就应该特殊对待。因为它主要是由员工根据客人的要求提供客人满意的服务,所以我们就应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提高的方式有两种,第一,从高等院校招相关专业的员工并却进行实践培训;第二,用诱人的条件招其他酒店的员工(这也是为什么酒店行业的人事变动较大的原因),对待员工的所在的工作部门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技能和喜好来安排,在工作中除了个人的工作技能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程度,有些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感觉这份工作枯燥无味对工作没有热情,在工作时你的工作态度将影响客人对你的评价,甚至是对整个酒店的评价。要想每天都保持较好的工作热情就得每天都有工作目标。高端星级酒店对员工的生活待遇是比较好的,无论是吃的还是住的都比其他行业要好很多,但是员工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工资太低,现在高端酒店密集的有些城市物件很高,当地的人均收入低,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很高,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份工资比现在高的工作,酒店可以把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必要的浪费开支设立一个工资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有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而不能引进国外的工作惯例。通过这点我认为我们专业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还可以把国际的一些成功实例规划到我们我们未来的发展中。
海南的酒店业发展的速度十分的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有利有弊的。海南的高端酒店的设计都是世界领先水平,管理的团队也是国外专业的酒店管理集团派出的,但是所使用的员工绝大多数却是本地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在走独特的中国酒店特色发展道路,每个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在每个都有同品牌酒店的顾客满意度世界排名,中国酒店的总体排名都是不怎么靠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中国酒店有一流的硬件、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服务,中国的酒店设施是世界一流,但是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最后酒店的基础员工的素质却没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就无法让酒店的软件服务达到先进水平,还有就是中国本地员工如何与国外的员工相互学习相互配合,这也是一个难题,这要求我们的国际语言必须要有一定的交流水平还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只要这样才能让酒店的基层也国际化。
通过发现上面的一些问题,也寻找到一些经验,我相信我在以后的完善我的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中会做的更加完美。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特别是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学习和生活是那么的没有规划,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里运用好我的大学生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饭店.2005年全年
2海南统计局
3海南旅游发展改革委员会
4南海网http://
第三篇: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什玲中心校 黄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的工作中,教师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尤其是班级中的差生。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2》班的语文教师。这个班一共有49名学生,24个男生,25个女生,从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情况来看,差生很多,有的学生在月考中甚至考了0分,有的考了几分,更多的是考二十几分,差生很多,49个学生,差生就有三十几个,这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没遇见过的。真是头疼!我很困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生?难道是本学期分班的时候差生都集中到这来了吗?如王佳思,最简单的拼音都不会读;王燕佳,不愿意开口读书,也不会读;黄依婷、林晓晴上课总是不听讲,拼音不会,很多字不会写,不会读;高志利上课爱搞小动作;王智涛、黄晓觉有厌学的现象等等;这还是个别的,还有大部分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推一下就动一下。真是有点不明白,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难道生活环境好了,孩子也不爱读书了吗?难道家长都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未来了吗?我要如何让他们有所改变呢?打?骂?奚落?不管不顾?这些都不可取,经验证明,用这些方法来对待这些学困生,显然是不行的,是会适得其反的。经过认真的思索,我觉得应该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来改变他们,一﹑爱心。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点燃他们心中的自尊和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向上。高志利,爱捣乱,上课不听课,小动作多,作业也懒得写。考试才考了二十多分。有一次,他因为和班上的一个学生吵架,被同学讨厌,不和他玩,他生气了就追打全班的学生,学生来报告,说:“老师,高志利发疯了,到处乱打人。”我忙上去看,见他坐在凳子上哭。要是在平常,我肯定会呵斥他一顿,可是,看到他坐在凳子上伤心地哭泣时,我的心软了,我上前去摸摸他的头,轻声问他怎么回事?原来是同学们不愿跟他玩,又爱说他,所以他才要追打别人。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我批评了其它的学生,也对高志利同学进行了一番轻声细语教育,也许是我不大声骂他,也许是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不管怎样,经过这件事,我发现他在逐步的改变中,现在上课也少捣乱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爱,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由此,我更坚定了,面对差生,我们不是只有责骂、讨厌,更多的是应该给予爱给他。
二﹑赞美。
除了爱心,我们在面对差生时还要给予赞美。每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其实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学生,尤其需要。真诚的赞美可以拉近心灵,吸引着孩子向你真心靠拢,倾听你的教诲。差生面对最多的是老师的批评,所以批评多了,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认为没人喜欢他们,于是就变本加厉的更不学习,更爱惹是生非,反正他们觉得做的好老师也不会表扬,做的不好老师依然批评。因此,在批评多了仍无效的情况下,我决定少批评他们,注意观察他们的闪光点,一有丁点的进步马上不吝啬表扬,当然表扬也不要太泛滥,适可而止。现在,有些差生已开始有点改变,能按时的完成作业,在学习方面,也能够自觉。
三﹑耐心。
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面对差生,我们最缺乏的是耐心。曾经我也对差生失去耐心,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反正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会不会照样升学,我呢,照样领我的工资,过我的日子。可是,反过来一想,要是我的孩子以后也是差生,也碰上有我这种想法的教师,那该怎么办呀?所以,我们要给予差生更多的耐心,要多多的辅导他们,要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作用,教师的爱心、赞美只有长期坚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现在我相信,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找不到开启学生心灵钥匙的老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困生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化为优等生的,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会将爱心、赞美、耐心始终贯彻到教学中去。认真的去履行教师的责任,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第四篇:消防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应采取对策
消防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应采取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就消防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应采取对策进行了认真探究。它对于做好消防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消防监督工作;困难;对策
近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与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消防监督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主要就目前消防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应采取对策进行了探究。
一、消防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消防警力严重不足。我国现役和公安消防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到万分之零点九,而发达国家政府消防工作人员占人口比例均在万分之十以上,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万分之三至五以上,我们的消防警力只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发展中国家的五分之一。尤其是消防监督力量严重不足,如一个县级消防监督机构,一般只有3个监督员,有的仅有2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以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时因人员不足,导致执法程序混乱。
(二)消防监督干部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当前,全国各地消防监督干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消防战斗单位的指挥员;二是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三是廊坊武警学院的学员。第一部分占绝大多数,他们是战士出身,提干后先在中队任职,一定年限后直接到消防监督部门工作,起点较低、业务不熟。第二部分人员,近十年来数量逐渐增多,他们虽然素质较高,但消防专业知识差,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部分人员,既有文化功底,又有专业知识,但数量较少,大多数消防大队、科缺乏这类人员。因此,基层消防监督干部的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很难适应当前消防监督工作的需要。
(三)消防技术人才缺乏。消防工作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力、建筑、治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火调、建审、法制、宣传、化危、质检等。但是,目前全国最高消防专业学府——廊坊武警学院培养的人才仅仅是本科学历,难以培养和造就消防工作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二、消防监管机制和手段滞后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问题
(一)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保姆式”的消防治理已经过时。在公安部61号令实施前,重点单位的监督治理,就是由消防部门大包大揽,全权负责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消防监督人员长期包重点单位,导致治理和监督的角色错位,单位将自身应抓的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检查等消防安全工作全部依靠于公安消防机构落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消防监督部门的这种保姆式的消防治理手段难以真正发挥效能。
(二)社会单位的内部自我治理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有些方面甚至日益弱化。公安部61号令实施后,在许多单位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原有的消防自我治理手段不断弱化:不少企事业单位机构合并、裁减人员,企业消防保卫部门有的被撒销,不少专职消防人员被分流下岗;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致使大量火险隐患滋生。
(三)消防科技水平较低。消防检查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许多基层消防大队、科在消防监督检查、火灾现场勘查中,尚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的阶段,完全凭感觉和经验办事。基层消防监督部门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程度低,电脑配备少、联网更少,资源难以共享,法律文书手写,办事效率低、质量差。尤其在火灾原因鉴定方面,许多基层大队尚未建立火灾原因鉴定室,先进的鉴定设施缺乏,鉴定结论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社会消防安全意识缺乏。当前,在我国发生的火灾事故中,80%以上的是人员违法、违
规、违章行为造成,社会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不高。
三、加强消防监督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消防科技建设,走“科技兴消防”之路。这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消防工作发展的持续动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硬件建设。配备“九机”和“三仪”,即: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电视机、放像机、照相机、摄像机和可燃气体测量仪、检漏仪、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检测仪器等设施,同时还应配有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进一步提高消防机构办公条件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消防信息科技手段的研发和应用;三是大力发展高科技消防检查仪器和检测手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消防安全检查设备、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设备、火灾原因鉴定设备等,尽快改变目前消防检查只能凭借目测、手量等方式进行消防检查的落后局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准确地发现火险隐患和火灾预防中的问题,使消防工作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在选择高科技技术手段及设备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需要,选择适用性强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不可一味追求科技含量和档次,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浪费。
(二)加强消防治理机制改革,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狠抓自我改革,加强消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建立高效、快捷的专业消防队伍;二是要狠抓社会单位治理改革,加强单位规范化自我治理体系建设;三是要狠抓三级消防监督治理机制建设,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管职能。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防监督队伍素质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在职干部的素质培训。要建立消防监督员定期专项业务集中培训制度,分别在各总队、支队进行培训,或者在全国现有的消防院校开设消防监督及执法的短期培训班进行业务轮训,或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消防监督培训的远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鼓励干部自学,为其自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要加强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培训、考核、聘任。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三是要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引入非消防体系的专业人才有助于消防监督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使监督工作与被监督工作更为有效地结合。要不断引进消防部队急需法律、信息、计算机、工民建、化学等方面的人才,经培训后将其放在他们所专长的一部分消防监督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带头作用,推动消防事业发展。四是要培养高学历、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我国目前消防教育体制存在没有高学历,本科生教育比例偏低,办学力量过于分散。要加快发展消防教育事业,设置高学历消防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消防技术干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新要求。
(四)加强社会消防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一是要充分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消防科普宣传教育氛围。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生消防知识的教育,定期上好消防课,从小培养其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和火场逃生技能;二是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认真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培训工作。要督促社会单位制定职工消防培训计划,定期对本单位的防火负责人、防火治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消防法律和消防知识的培训和应知应会培训,使广大职员明确岗位消防职责,懂得什么是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不断提高消防法制观念,自觉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运用开放消防站、开办消防警校、举办培训班、组织消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办墙报、图片展出、放电影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消防法规、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要认真抓好社会各单位防火负责人、消防保卫人员、专兼职防火人员、重点岗位、非凡工种人员的集中培训,熟悉岗位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消防安全知识。要利用“119”等非凡时机,组织大型消防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要让消防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会单位,使广大群众懂得防火的基本知识、灭火的基本技能和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促进全民消防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消防、自觉做好消防工作的良好习惯。
第五篇:安全工作面临的矛盾与对策
SAWS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调查研究
━━━━━━━━━━━━━━━━━━━━━━━━━━━━━━ 第5期(总141期)
2007年 3月31日
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对策
山西省吕梁市安监局 张志刚 王四赖
按: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形势的稳定好转,安全监管机构承担着重要责任。本文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需求、安全生产基础、政府监管责任、安全监管力量和手段、安全法制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主题词:安全监管 矛盾问题 对策建议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首要责任。但当前安全生产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使安全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给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和消除矛盾,为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是安全生产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安监工作面临的矛盾
(一)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值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安全生产水平不仅是安全状况的直接反映,而且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安全生产水平,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包括工程质量、科技装备、管理方式、职工素质以及发展理念等要素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社会对生命的珍视、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程度、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加,期望值越来越高。但迄今我国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不高,技术比较落后,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仍有许多不够合理的地方。为数不少的高危企业生产手段落后,有的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社会公共安全基础比较薄弱,防范和应对重特大事故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安全生产现实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形成的巨大反差,是当前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滞后的矛盾。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生产企业在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冲动强烈。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与公路的发展不协调,农村居民出行和农副产品交易必须依靠道路运输,但很大比重的农村公路达不到通行标准,摩托车、农用车等非法运营查处难度大。在经济增长上,不少地方还是靠拼设备、增加劳动强度、粗放经营来支撑。
(三)安全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之间的矛盾。由于监管力量的有限和监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突出,致使在隐患的发现上存在盲区。以吕梁为例,全市现有安全监管队伍中,专司执法的执法监督人员不足100人。面对全市1700多家生产经营单位和众多的行业,若以目前全部监管人员计,平均每人监管17家生产经营单位。按平均每2人每天检查1家企业计算,一个多月才能跑遍所有的企业。其二,现有的安全监管队伍人员、数量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执法任务的需要。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县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是从上到下呈倒“金字塔”型。特别是乡镇这一级大部分没有安监机构,少数有机构的乡镇,监管人员又没有执法权,责权不统一,一线监管责任难以到位。其三,安全生产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条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职责不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其四,安监装备配套不足。执法车辆的数量严重不足,监管手段落后,还是凭经验看、听、摸、闻,缺乏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四)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据了解,我国煤炭产量中有三分之一是在没有安全保障能力的情况下生产 出来的。全国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账就高达500多亿元,有三分之一的设备要淘汰。一些几年前,建在郊区的化工企业,随着城市的扩张,很多已处于人口稠密的城区。许多危险路段没有安装防撞护栏等安全设施,不具备基本的客运安全保障条件。以吕梁煤矿为例,吕梁经济基础薄弱,煤矿企业起步条件较差,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安全欠账多。虽然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煤矿开采时间的延长,开采强度的加大,开采范围的扩大,矿井受五大灾害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而近年来由于国家在资金投入、银行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向国有煤矿倾斜,乡镇煤矿受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安全装备水平与防治日趋严重的自然灾害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同时,随着煤矿安全装备水平的提高,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市煤矿矿长或业主中有70%以上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乡镇煤矿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平均每矿不到1人,大部分乡镇煤矿,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安全技术人才,靠一些未经专门训练的“指导员”指挥生产。从事煤矿井下一线作业的工人,大多是受家庭贫穷、谋生技能单一所困的农民,90%的是半文盲,流动性大,培训困难。这种状况造成矿长或业主因无知而盲目大胆、违章指挥、冒险生产,对如何加强安全管理无从下手,不靠科学靠迷信,不靠管理靠侥幸;井下职工因无知而无互保自保能力,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企业因缺乏技术人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先进 的安全监测监控设备不能及时推广使用。另外,安全生产法规建设,特别是地方性配套法规制定的滞后性,也是一个突出的矛盾问题。
(五)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矛盾。一些县市安监部门因安全生产的压力加大,承担起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日常安全检查的职责,一些企业想方设法设臵障碍与安监人员兜圈子。特别是煤矿企业,办矿门槛提高,对安全投入的积极性却不高,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压缩安全成本;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抵触情绪大,造假蒙蔽现象增多。监管部门与企业没有形成互动,安全效果不佳。
(六)治标与治本的之间的矛盾。一旦发生事故,当地政府就立即下达禁令,开展雷厉风行、运动式的安全整治或用关停手段管制,一些企业存在抵触情绪,企业不愿意主动配合,以停代整、明停暗开、借整顿之名行生产之实的现象难以杜绝。这种治标措施,虽然可收到一定成效,抑制表面现象,但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少地方,整治过后,又依然如故,很难走出事故——停产整顿——事故的圈子。
(七)责任与权利之间的矛盾。从目前的安全监管体制看,横向上实行的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职责界定不清,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同时,由于受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有的地方对安全生产工作抓得时紧时松。在对非法违法生产企业的处理手段上,安监人员行施的权力主要有限期整改、行 政处罚、停产整顿几种法律文书,监管手段不足,工作落实难度大。
(八)市场机制与安全管理机制的矛盾。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一个时期中没有将安全风险成本强制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有效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调节安全与利益的关系,导致利益与安全间的关系失衡,当安全生产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更多地选择追逐利润,从而与社会公众的安全需求相背离,与政府安全管制相矛盾,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了祸根。
(九)疏与堵之间的矛盾。有的行业监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做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疏堵结合。如:煤矿生产矿井必须具备合法有效的“五证一照”才能组织生产。但因证照有效期短、政策变化以及证照之间相互牵制等原因,煤矿换证工作一直进展十分缓慢,大部分煤矿年年换证,年年不合法。2006年,全省生产矿井中,保持全年证照齐全有效的矿井不足20%,煤矿受利益驱动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税费指标不因为煤矿证照过期而下调等多方面影响,尽管安监部门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以整顿为名组织生产现象仍得不到遏制。
(十)付出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安全生产法》及其配套法规出台的时间不长,在法律体系中属于比较“年轻”的法律;也由于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组建的时间不长,在行政执法机关中属于“年轻”的队伍,更由于《安全生产法》调整的范围比较广,调整的力度比较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难度和阻力也大,加之,安监系统 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是高危行业,安监工作责任大、权力小、风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各级安监部门的大部分安全执法人员几乎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地全力投入安全监管工作中,那里有危险、有重大安全隐患就去那里,工作十分辛苦而危险,但安全监管人员相应的福利、待遇中没有得到体现;同时面临的问责风险加大。一些企业,如煤矿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承担着应由全社会共同支出的资源开采成本,致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矿工这一高风险职业不仅没有高回报,而且工资水平远低于其它行业的平均水平。
二、建议与对策
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既要依靠安监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有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用百倍的工作努力去克服,去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把安全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工作重心,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为安全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共同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实抓好。
(一)抓住根本,尊重科学,稳步提高高危行业生产力水平。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特别要抑制部分行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 进行改造。制定鼓励煤矿等高危企业,依靠先进开采技术,加强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和能力,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奠定基础。坚持以煤为基础,积极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大力气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二是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着力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吸引人才,促进人才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为企业提高安全技术管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坚持落实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完善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认真落实企业伤亡事故经济赔偿规定;完善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理顺采矿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配套制定保障安全生产的相关经济政策,如:建立对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煤矿收回采矿权的安全淘汰机制、对高危行业强制推行责任保险、对道路危险路段强制安装防撞护栏、在危险化学品行业推行HAN阻隔防爆和BF系列无火花快速堵漏等先进实用技术等,并纳入法规标准层次予以推行;制定煤矿等高危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吸引较高素质的人员从事煤矿等高危行业一线的工作,推进企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步伐,最大限度减少作业人数;建立高危行业职工养老金制度,稳定职工队伍。
四是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为主要内容,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从 安全技术角度出发,完善和创新各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方位、全过程,强化闭环管理,致力于源头防范,进一步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五是坚持科技创新与进步,着力增强安全管理手段。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装备和工艺,提高装备的安全可靠性。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综合信息网络,提高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重大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安全生产技术难题集中进行科技攻关,建立安全隐患的预测预报系统。
六是坚持强化安全培训教育,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从上到下构建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及舆论支持体系,培养教育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大力发展民营、民办、股份制等形式的职业技术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设定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变招工为招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传统的由企业、行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技术工人转向社会化。逐步使高危行业走上从业人员职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从业培训社会化、自主培训经常化的路子,达到企业职工人人想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能安全的目标。
(二)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带着感情抓安全。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一是按照“经济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分开”、“安全生产行业管理与安全监督分开”的思路,一方面应把行业力量、专业协会发动起来,把相关专业协会和技术人员组织成 一个服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抓好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落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统一省、市、县、乡四级安监机构的设臵,避免机构的重复和职能交叉。统一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对安监机构实行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安监机构双重管理的模式,各行业、各大企业要成立安全保障机构,可以隶属于地方安全监督机构垂直领导,以确保安全保障的公正性和效力性,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三是要理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充实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形成从职工、企业、社会到政府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安全监管工作只有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互动才能收到实效。必须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带着对职工生命安全负责、对企业发展负责、对提高业主经济效益负责的感情,从企业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首先要按“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层次落实”的总体要求,将各级政府、各级安监、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不同责任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具体化、明确化。其次,对不同安全风险程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安全风险低的企业实行高标准、低管制,安全风险高的企业实行通用标准、严管制,增强他们对安全管理法规的自愿遵循性,避免安全管理的逆向选择现象。第三,完善市场准入标准。通过标准调控企业,使企业在政府确定的框架内承担起安全管理责任。对许可事项,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由市场机 制去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规范、公证的中介机构自律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通过中介机构自律去解决。
(三)从实出发,理性预防,夯实安全基础。政府要把企业事故责任者应承担的责任与其对于事故的预防所作的投入联系起来,研究制定各类事故预防的投入标准,形成理性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机制,使企业业主们时刻以一种“可计算的问责理性”压制住预防惰性,积极地为事故预防而进行实质性的投入,夯实安全基础。从安全监管的角度看,事故源于隐患,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恶性发作的结果,因此,安全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切实建立安全隐患的发现、整改、验收、处罚机制,完善隐患治理整改制度,严肃隐患整治纪律上。建立重大安全隐患责任追究制度,对长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生产的企业不仅要进行经济处罚,还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四)严格执法与激励相容相结合,实行人性化执法。在政府管制范围较为宽泛的情况下,要将安全管制的力度放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调整管制措施,实行人性化执法,让守法者得益。一方面对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既能对安全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又能让大多数企业通过努力遵循的法规,加大落实力度,增加检查的频次,对违法违纪者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尊重个人的自利行为,承认每一个业主在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合法性。通过一定规则的约束和引导使业主在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法规规定既定的目标,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例如公路载货汽车 计重收费,对于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来说就是一种激励相容机制。
(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自信心。政府或执法、立法及司法部门决策的效果如何,一方面取决于决策本身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公众的反应。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制定安全法规或规定时,要考虑到个人和企业的反应,并应当设身处地从个人和企业的角度出发多做调研,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同时,政府的安全管理政策不仅要考虑其目的性,更要考虑其操作性。安全管理的政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朝令夕改,要有一定稳定性和连续性,否则,会导致政府信誉丧失,创伤业主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信心,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经过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被认为对安全管理起到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就应在相当时期内稳定执行。如: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矿级领导带班作业、安全例会制度等。而对一些得不到大多数企业认可的政策,或大多数企业在短期内经过努力仍达不到要求的许可标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反思其可行性,及时调整,使企业能看清发展的趋势,减小发展阻力,增强强化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应制定鼓励扶持小企业联合改造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完善小煤矿退出的政策和机制,调动企业联合改造的积极性。
(六)准确界定安监部门的职责,实事求是落实责任追究规定。安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范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安全监管部门是政府的一个行政执法部门,应该与公检法、交通、建设、劳动等其它行政执法部门有同等的地位,其承担的安全监管 责任也应是有限责任。因此,准确界定安监部门的职责,实事求是落实责任追究规定,有利于避免部门工作职能交叉,相互扯皮,推进安全监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首先,要准确界定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之间的工作职能。分清哪些工作是由综合监管部门负责、哪些工作属于行业管理的范畴、安监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各自承担的安全责任是哪些,确实解决综合监管缺失的问题。其次,要准确界定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职责。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都不一样。政府监管的主体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生产经营单位。安监工作既不能越位、错位,以部门安监工作代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也不能形成工作缺位。第三,要制定各级安监部门工作标准,分清各级安监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量化、严格的科学考评体系,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四,实事求是追究事故责任,真正吸取教训,警示教育后来者。
(七)改进监管方式。一是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把对企业法人代表履职尽职的监督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二是突出监管重点。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问题,实施重点监督、专项监督和定期监督。对瓦斯、水害严重的煤矿则采取超前监督、跟踪监督等多种方式,增强执法的实效性,做到“察一警十”、“察事警人”。三是加强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在《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精神和法律原则指导下,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各项配套性文件,对过去法律法规中不相适应的内容加以修改、完善,尽快形成较完备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如,行政执法主体制度、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行政执法评价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救济制度等。四是坚持执法务必从严。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推进行政执法公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规范性的内部监督制度。五是坚持依法行政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延长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的各种证照的有效期。六是增加安监人员入井补助和难苦岗位律贴,为安监人员交纳意外伤害保险金等。
本期分送:总局党组成员、煤矿安监局领导,机关各司局,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直事业单位
网站查询:www.xiexiebang.com调查研究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