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美术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的认识(共5篇)

时间:2019-05-14 13: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对小学美术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对小学美术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的认识》。

第一篇:我对小学美术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的认识

我对小学美术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的认识

小学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方针与政策,美术课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大致有三个目标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2、过程与方法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这三个目标是从三个方面及不同的维度,不同的高度来表达了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期望值,对教学的效果的追求。以前的教学目标是以知识为主的,最起码是笼统的。而把三个方面分开以后,很显然对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的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于是就觉得这个三维目标还是提得有道理的,有必要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非简单地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所以,学习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方法的过程;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有些老师没有关注罢了。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形成美术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第二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一、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要了解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首先要明确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 “课程目 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方向、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 求,是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教育目的是宏观的教育价值,是具体体现在 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法和教育方针的政策之中。教育目的是 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它对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和制约的作用。“教育目标”(一般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任务以及学生 的年龄、文化知识水平提出来的,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而提出来的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指 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设和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价 值,也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 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又可分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指导 课程设计(编制)过程最关键的准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基础上的进 一步具体化,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它包括所教的 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它涉及到教学过 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美术 课程等。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组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下位范畴,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是对各学科教 学活动所达到的具体目标,即教师预期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 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 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 “教”的目标,也是学生 “学”的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 的一种期望,是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目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 和目标任务。即通过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 验美术教学过程和教学(学习)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 目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提供了依据。而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的 每一个环节,又是实现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组织功能有: ① 美术课程的组织作用。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课程类别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质量的评价等等,都离不开课程目标的指导。② 教学的组织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核心和灵魂,对于其他要 素有着组织协调、支配和聚合的作用,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教 与学的互动活动过程。充分调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过程,认真落实教学环节等,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的。因此,有了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才能组织好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使 整过教学活动过程有效地进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3.激励功能 目标能激发人们的行为。在教学工作开始以前,就向老师学生明确课程与教学目标,就 能调动教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学习目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 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认同。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内部需求保持 一致,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习效果。②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爱好兴趣相一致。这一点对美术学科教学显得格外 重要。通过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活跃课堂教 学的氛围。③ 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若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适度,正 是 “跳一跳摘桃子”的难易程度,适度超出学生现有的水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永 久的激励作用。如果课程与教学目标难度太高,就会使学生觉得难以达到,进而 “知难而退”; 相反,目标定的太低,则会缺乏刺激力,难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4.评价功能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和重要依据。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参照原 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要素相互协 调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目标可以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调 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进度,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②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即用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根据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对教学效 果进行评判。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够合理,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偏差,其测评的标准就 会失去合理的保障。中的核心地位。他主张通过礼乐文饰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既强调艺术 “尽美矣,又尽善也”,又明确地把美和善区别开来,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准则;对服 装色彩设计提出 “君子不以绀纟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经孔子及后人 建立起来的以伦理政治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正统封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以后才逐渐减弱。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和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规定了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 献的人才标准。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在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课程对学生自 我发展的价值,忽视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精神性,这种课程目标培养的人才在为社会作 出贡献的同时,往往被异化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中等技术学校中 的画法课即是这类课程思想的体现。3.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如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 值等,规定了富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的发展标准。强调课程对个人发展的价值问题上,又存在 着主张把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为全部课程中心的 “智力训练说”,主张课程应培养学生完美 和谐的人格为核心的 “人格发展说”,主张课程与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 发展的 “协调发展说”等观点。4.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规定了学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 本素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才的 培养。以上课程与教学目标各具长处和不足,曾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 响。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 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我国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 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abert)的观点,我们把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归 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 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与教学 进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一般表现 为对课程与教学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这种课程目标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 课程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等特点,可以运用所有的教育实践,对 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普遍性目标是一种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 《大学》曾提 出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长期存在于中 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为此,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课程教学必然是 “四书”、“五经”。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采用普遍性目标理念的指导力量 几乎存在于每一种课程与教学的建议之中。例如,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培养 “哲学王”(即理想国的统治者);洛克提出的 “绅士教育”,要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者。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确立了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①自我保全;② 获得生活必需品;③抚养和教育子女;④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⑤满足爱好和感情。①可以看出,斯宾塞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向德性、心智、身体的全面发展。“全 美教育协会”成立的中等教育重组委员会,1918年在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中提 出了七个普遍性教育目标:①健康;②掌握基本的方法;③良好的家庭成员;④职业;⑤公 民资格;⑥闲暇时间的良好利用;⑦道德品质。这七个原则并未具体化,而是具有包容性和 宽泛性,适应范围较广。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主要原因是在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教育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课程与教学的政策、体制等都要服从政府的 意志,因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具体性。当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改变。普遍性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是课程与教学的一般性宗旨或原则,而 不是具体的目标内容。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做出解释,以适用于所有 的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普遍性目标取向也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 充分的科学依据,较为模糊;在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在逻辑上不够完整、彻底,具有一 定的随意性。2.行为性目标取向 行为性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与教学进行规范和指导 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是随着课 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曾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行为性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确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他在 1918年出版的 《课程》中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他认为,20世纪已进入了科学 的时代,而 “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博 比特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根据社会需要的研究来确定课程目标。泰勒在1949年发 表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博比特等人的 “行为目标”理念。泰勒认 为,课程目标应根据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三种来源而得出,并 要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的筛选,强调在目标确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 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方式来陈述目标。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应该是 “既指出要使学生养 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这样,目标实际上包括 “行 为”和 “内容”两个方面。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20世纪 中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 “行为目标”理念,首 次在教育领域建立起 “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从 而把行为性目标的取向发展到新的阶段。“行为性目标”取向克服了 “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 操作性等优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行为性目标”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事先明确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控制本位的倾向;不把学习看成一个 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但却忽略了诸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等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 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 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 “训 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所谓 “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使人类更 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 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引导学生进 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比如在知识或艺术领域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尝试进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 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 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 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 “训 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所谓 “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使人类更 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 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引导学生进 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比如在知识或艺术领域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尝试进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 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生成性目标取向的缺陷是过于理想化了。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科体系和学生 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还需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而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 不一定愿意采用这种办法,学生也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有价值。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是学生在从事某种 活动后得到的结果。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关注的 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成,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一般来 说,表现性目标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是开放的。因此,这一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 和开放性。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艾斯纳受其所 从事艺术教育的启发,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着 “教学性目标”和 “表现性目标”两种不同的 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学 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知识、技能等。“表现性目标”不是 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主要描述儿童在教育中作业的 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表现性目标”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可以运用已学到的技能和理解的意义。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那些技能和加深理解,并使其具有个性特点。“表现性目标”突出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发 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对 “解放理性”的追求。但是,表 现性目标也过于模糊,难以起到课程与教学指南的作用。从以上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比较看,“普遍性目标”体现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则,适用面宽,但较为模糊,其有随意性;“行为性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 教育中有些重要工作(如思想品德等)难以用外显行为方式来表述测评;“生成性目标”注 重过程,考虑到学生兴趣变化、能力形成及个性发展等方面,但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 几十名学生目的很难落实;“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很难保证 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目标的要求。由此看来,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在采 用那种目标形式时应特别注重扬长避短。从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发展来看,体现了课程与 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维度

一、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 “应体 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功课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新课程 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三个维度。为此,《义务课标》、《高中课标》以此为依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确立了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义务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的总目标表述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 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 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高中课标》规定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 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 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从以上课程目标的表述来看: 侧重于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有:《义务课标》指出,“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 方法”、“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等;《高中课标》指出,“进 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 究性学习之中等等。侧重于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有:《义务课标》中有:“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美化环境和生活”、“丰富视觉、触觉 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美术实验能力”;《高中课标》中有:“以个人或集 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 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侧重于 “情感态度与价值”维度的有:《义务课标》中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 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 操,完善人格”;《高中课标》中的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养成对美术终身 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等等。上述三个维度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既具有各自的目标内容,又具有相互 交叉的特点。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紧扣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把知识与技能、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渗透其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较好地体现了美术课程与教 学改革的思想。

二、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涵义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出发,制定美术课程与教 学目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与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较,它更明确 地从三个维度规定了人才素质的规格和质量,从而把 “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1.知识与技能的获取 知识与技能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以往把美术学科作为 工具学科的特征被突出地加以强调,因此,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 特点很突出,以致中小学美术课程变成了 “美院”课程的图解课本。这次美术新课程的改革 方向,是让 “生活化美术”的课程与教学取代“专业化美术”的课程与教学,着力改变 “过去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内容 �6�7难、繁、偏、旧�6�8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问题,但是不等于抛弃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恰恰相反,在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知识与技 能仍然是三个目标维度中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只是我们要适当降低其难度和要求。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建设祖国的必然要求。只是要求我们改变原有 “难、繁、偏、旧”的课程与教学 内容,精选社会需要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 流与合作的能力”。从 《义务课标》、《高中课标》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了解基本美术语言 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 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等,已经适当降低了“双基”学习的难度。这说明美术新课程与教学 目标对 “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最基础、最基本的表现生活美和表 达对生活的感受以及进行艺术创造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对专业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掌 握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对美术 “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改 变旧有的观念而形成新的美术 “知识与技能”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这里讲的 “过程与方法”绝不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和表现方法,而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纲要》在 “具体目标”第一条所说的:“改 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义务课标》在 “课程基本理念” 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 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 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中课标》在 “课程基本理念” 的第三条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 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以上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美术课程与教学不仅 仅要有一种新颖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且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准 确把握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体验的要求:“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 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 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 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等表述,充分体现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教会学生如 何去学习,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用 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同时,将对“过程与 方法”的感受、体验视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美术的过程,指导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是学校各学科课程都必须 体现的教育价值,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没有健康、积极、正确向上的学习态度和 审美价值观,即便是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使之成为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人。《义务课标》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 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 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等,从中可以看出,美 术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在教育活动中须要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对审美教育起关键作用的美 术学科,应从美术课程与教学独特的角度,结合学生实际及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总之,美术新课程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为一体来制定的。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逐渐 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比较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变化 《高中课标》与 《义务课标》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学生为主语,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一体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但是,《义务课标》是按总目标和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具 体阶段目标设计的,《高中课标》的目标未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是在目标后面分别从 “美 术创作”、“美术欣赏”、“跨越美术学科的学习”和 “美术教学评价”四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作了 进一步的阐述。在具体目标的设定方面,《高中课标》面向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身体、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初中生相比更成熟。因此,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有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目标的比较:(见以下图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 标 普通高中阶段的变化 知 识 与 技能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 作过程 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 与技能 提出 “ 进一步” 强调了 “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 方法 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 品及美术现象 要求 “学会分析、评价”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 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 能力 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 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 强调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 间的联系”,提出 “美术语 言的运用”,提出 “研究性 学习” 过 程 与 方法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 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 动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 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 动 明确 “美术学习活动”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 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 与生活 运用观察、想象、直觉 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 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 创造活动 注重 “多种思维方式”,强 调了 “美术的方法”,强调 了“艺术创造活动” 情感、态 度 与 价 值观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 验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审美观念 要求 “形成”,提出了 “审 美观念”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 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 趣 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 的情感 进一步提出 “终身爱好的 情感” 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 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 格 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 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 界多元文化 强调 “提高美术素养”,突 出了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 并重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阶段目标 《义务课标》设置了美术新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前面已作过分析,下面介 绍一下阶段目标。《义务课标》美术课程具体目标是按四个学段划分的: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第 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每个学 段是由低学段向高学段递进的,每一个学段的学习都是统一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板块中进行 的,每个阶段目标都是从 “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的。因此,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美术新课程的阶段目标,应该将阶段目标与学习领域结合起来进行 分析。① “造型·表现”领域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 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 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 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 程和结果而实现的。通过 “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 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 创新意识。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 表现能力。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设置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 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 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 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 要重视学生在 “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② “设计·应用”领域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 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领域。通过 “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 “物以致用”的设 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 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设置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 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 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③ “欣赏·评述”领域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 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通过 “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 “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 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 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 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 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④ “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 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A.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 计·应用”和 “欣赏·评述”)为一体;B.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C.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 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通过 “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 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 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 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 “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 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3.高中美术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 《高中课标》没有像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那样分为 “总目标”和 “阶段目标”,而 只有 “课程目标”。可见,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定位更具有弹性,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 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只要在高中阶段达到此要求,既可以在高一年级,也可以在 高二年级,甚至在高三年级都可以实行。《高中课标》对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分为概述与分述两个板块。“课程目标”共分五个自 然段,第一自然段为一块,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为一块。两个板块意思相近,只是第二 个板块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阐述。第一板块(第一自然段)的目标内容前面已 作过分析,下面着重分析第二板块(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目标内容: ① “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 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这是侧重于 “美术创作”方面的目标。强调 “造型语言”、“美术创作过程与方法”美术创 作的主体性要求,体现了美术的形式特征和创作规律;强调美术创作的材料性和创作方式的 多样性特点,其中融入现代艺术创作的观点和方法;通过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 生活”,明确了美术创作对学生生活、成长和发展的意义。② “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 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 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是侧重于 “美术欣赏”方面的目标。介绍了美术欣赏由表及里的基本方法,观赏和描 述作品的形式特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解释作者生平风格以及作品的文化含义,评价 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强调要 “形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③ “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 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侧重于 “学习方法”方面的目标,强调把美术学习活动变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改 变以往仅仅把美术学习看作一种美术技能的学习,改变重技轻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 “师 傅带徒弟式”陈旧狭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和研究的学习能力。④ “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 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 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这是侧重于 “交流和评价”方面的目标。通过视觉艺术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

第三篇:我对素质课程的认识

我对素质课程的一些认识:

书上的概念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咱们这里的素质教育,是有区别于上面的概念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区别,让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显得有特色。来公司虽然也只有这近半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一进来就开始带素质课,可以说是当初来就是因为看到咱们这里的这些特色才选择了这里。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听到要把素质课程淡化,只是作为一个噱头来促进签单的话,心里着实不是很愿意看到,也是促使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原因。

在这里,我就我自己对素质课程的一些理解分享一下,也希望能得到认可。那么我就从素质课程的好处说起吧: 1.首当其冲的是素质课程能促进签单。这是从咨询师们交单的过程中以及他们的沟通中很明显的体现了的。我记得很多咨询师来交单的时候都是说因为父母认可我们的教育理念,说清晰点就是把素质教育和方法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这里也能看出素质教育在家长们的心里是很有位置的。那么为什么家长会这么重视素质这一块呢?其实做着咱们这个工作我想我都没必要说的太多大家都能够很好的给出自己的答案。

2.有益班主任工作管理。我自己是从事着班主任这样的一个工作,而且我还兼代素质课程。我的岗位职责其实也在某一方面让我对这一个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什么说有益班主任工作管理,其一,班主任在接单跟家长的第一次面谈时,都是要介绍工作流程的,而每一次都是在说素质课程的时候让家长更加放心,也能让谈话更加融洽;其二,从教学的过程中来看,当素质老师真正用心的去解决孩子面临的迫切问题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比兼职老师辅导文化课的效果来的更快,这样也就让班主任在进行三方互动维护家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我也想说一下,不能把这个素质教育的问题简单的嫁接到班主任的工作中,当然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素质老师,他们应该掌握这方面的技能。但是从家长的需求,从我们的理念,我们要想达到更大的目标,素质课程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深入挖掘的东西。

3.是对整个工作流程的完善。试想假如我们把素质课程淡化,那么我们所做的360度测评的意义何在?我们市场部所做的我们咨询师在签单时跟家长的沟通是不是还要有所变化?难道就只是为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有借鉴性?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样不妥。

4.有益续单。这一点从第二点看来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也没必要

多说。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如果我们能更专业一点的把这个做好的话,能让续单来的更快。就拿我这里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家长都

是因为看到我们在这块的用心才续下来的,说实在话成绩上我们要

做的工作还很多,意思就是说家长并没有看到太多惊喜。我这还有

一个叫陈玺竹的,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能看到孩子问题的改善,我就续费。不过说实话我也做的不是很好,这孩子因为各种

原因确实也挺让我头疼的。

5.有益于提高同行业内的竞争力。举几个列子吧。一,有家长这样说:

我们把孩子送来之前,也去了解了很多的机构,从收费的角度说你

们也没有优势,为什么选择这里,就是因为你们的教育理念。我们

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个实质是不是家长就会选择其他呢?二,我去学校接学生,看到很多托管的或是发传单的,但凡做的好的受家

长追捧的都能看到他们宣传的“素质”二字。三,其他机构现在大

力宣传的,比如什么‘心灵方法班’,这班那班的,说白了也就是

在提倡素质。而我相信的是,我们的素质一定比他们有优势。因为

很可能他们也只是为了宣传。所以我想的是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落

到实处的话会是潜力无限的。

6.有益增进知名度,提升公司形象,加快公司品牌建设。当然这一切是在我们用心的做出成绩的前提下的。我们都知道做这个家长的口碑是很重

要的,而好口碑从哪里来,这“素质”两个字就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机构的最好的口碑。那么口碑好了再加上我们做的宣传,公司的形象当然也

就ok了。至于为什么我要说到品牌建设,说实在话要说作为公司底层的员工来讲,这些不是我们考虑的内容,有点过了。但是对于一个有志

于把这个事业当做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的人来说,我有这样的考虑我还

是希望能说出来。我一直都很坚信不管是什么行业,至少在中国这个大

环境下,要想有关注度、信誉度和价值印象,品牌才是最有效。那么我说素质课正好可以当做我们的一个特色品牌进行建设。从外部环境来

看,我们的家长有这个需求,我们在竞争对手那里又有优势,而且通过

这个可以让我们跟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增加更多的合作机会。

从内部环境来说,能够提升大家的素质,当然大家的素质都提高了当然

就能提升公司的活力。说实在话,如果撇弃素质这一块来讲,我们的企

业文化优势在哪,我看不到公司有区别与其他机构的品牌在哪里。说

这些话可能是我对公司的不够了解,也是我应该去反省要去认真对待的地方,但是从对行业的了解来说我还是有这样的顾虑的。

最后把20号光明日报上的一个报道分享一下,虽然他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可

能跟我们有出入,但是“素质”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希望在这样一个大环

境下我们能真正的把这个重视起来做成一个很好的东西。当然写这些也仅

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而且只是一个普通员工的简单的想法。我只是觉

得,我们有这样的优势基础,我们一直在提倡这个也在实施这个。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做好这个,应该是比同行业的任何一个机构都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是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课业负担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肩负着大众希望的素质教育还需突破。为此,专家学者们纷纷直言。

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各地都有积极的探索。但是必须看到,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

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就业的竞争、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有考试制度的制约等等。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就教育本身来讲,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发现有特别天赋的人才,因材施教,特殊培养。其次,要改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第四,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第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当然还涉及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但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的校长、教师,当然还有家长和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科学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王渝生(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中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我认为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更强调推广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科学教育体系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学校系统教育)、非正规教育(组织化的校外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融于生活中的教育)三类。如果以学校为分界点,则又可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学校科学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主要是课内科学教育和课下科技活动。社会科学实践教育由不同的部门、组织承担,主要包括科技团体、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人民团体等,形式上有科学实验室、科技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科学中心等等。掌握这些社会实践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应充分意识到育人的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实地体验,促使其激发出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张民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社会上的共识已经基本形成,但其推进仍然是困难重重。这首先是片面的人才观,传统的用人制度,唯学历,唯名校,加剧了升学竞争。第二是在社会和教育中,重育分轻育人的应试教育势头不减,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受束缚,课业负担过重;第三是虽然有山东等省市和不少学校的改革经验,但聚焦内涵的突破动力不足。推进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

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以兴趣为起点,以能力为目标,在不同学段突出不同的重点,上下联系,相互衔接。能力为重就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责任。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指出:“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要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落实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进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只要坚持改革、勇于改革、智慧改革,素质教育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上传时间: 2010-12-20 11:25:34]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10年12月20日]

第四篇:我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新认识

我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新认识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既要重视素质教育,感受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两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的话,还是让我们从生活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我们要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我们要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美术文化;美术技能

美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但是处在心智发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教育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面对初中阶段美育的两难境地,如何做到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规律,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笔者决定在画展厅上第一节课。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绘画及工艺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学生。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插进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这也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图案设计时,可把它与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家中的沙发靠垫图案、床单上的图案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还可以穿插讲一些关于颜色的搭配、服装色彩与个人气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密切联系各学科,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美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需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仅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而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着美的教育。因此,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是有效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致的教学途径。如有机结合初中语文课的景物描写文章绘制插图,教师通过文与画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平面构图设计中穿插平面几何知识,有效地加强两个学科间的知识沟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美术教育同样隶属于基础教育,从现状来看,初中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从事美术作为终身职业的也很少,但也不能就此抛弃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很强专业性的技能、技巧。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既要重视素质教育感受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两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的话,还是让我们从生活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我们要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我们要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制定

小学美术教学目标设定

本学期我担任一、二、三、六年级的美术课的教学任务,为了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一、学习习惯培养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仅进入学校一个学期,我个人认为,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只有从小做起,从细做起,中高年级的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力比较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比较好,但也会有不带用具,乱涂乱写的时候,也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醒与督促。习惯的培养应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

(一)课前带好,课上摆放好、用好美术工具的习惯。

有的学生工具乱摆乱放,使用起来也是毫无条理,甚至手上、脸上,衣服上也都“挂彩”,画笔调色盒用完不清除,下次再用时,极不方便。作业粗笔大抹,潦草应付,作画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按方法不按步骤,画面杂乱无章。这样的学生往往平时做事也是缺乏条理。

为了改善此类情况,我制定了相关措施:

一、在美术课后把下一节课所要带的工具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记录本上,避免回家后忘记。

二、建立课前检查制度,让表现好的同学作好每次书面记录,过一段时间我就进行反馈和奖励,以此来激励全体学生。

三、鼓励同学有爱心将自己多余的学具借给他人,但像别的同学借东西的就扣除一面小奖章,四、上课示范时,条理清楚的演示每一步,并强调这样做的重要性。辅导学生时,对条理性差的学生,严格要求,重点培养他们有序操作,让他们逐步养成做事有条理习惯,将来做事也会事半功倍。

(二)要学会倾听,多与他人合作。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注意力很难集中,一有事情发生就很容易走神,在课堂上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随便说话,因此培养他们能注意地听老师和伙伴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是很重要的习惯培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主意识,渴望别人的认可,也愿意与人沟通,但只是沟通的方式会有有些偏差,会有不等别人说完就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也有争吵和不友好的现象。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乐于交往,与同学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培养集体意识, 让学生有参与的兴趣,能在指导下体验与感悟,获得真实的感受交流。

具体措施:在某一学生具体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要求学生:“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

二、绘画、制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由绘画、工艺、欣赏三部分组成。

(一)针对于绘画这部分:

低年级同学们的作业反映出来的是大多数同学都十分敢于想象和创新,画面色彩十分艳丽,能力应该包括会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学会几种基本线条的画法,涂色均匀,构图完整,用色绘画大胆等等。

中高年学生的造型能力比低年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学们的业不仅有线条的疏密变化,而且在色彩的搭配、绘画方法的处理、涂色的均匀度、画面的丰富都有一定的提高。知识方面应掌握原色、间色、明度、纯度、颜色对比、色彩调和等色彩的基础知识和透视、明暗等相关素描知识,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具体措施:

在绘画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低年级授课时我反复强调基本型、涂色方法、构图等最基础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

具体来说主要是线条表现和涂色两方面的训练。

1、低年级学生进行以线造型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只有经过一定的以线造型能力训练,他们的小手才能灵活、听话,随意弩驾画笔为其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绘画课时根据课的内容合理安排一些简笔画、速写等用线线造型的绘画让学生进行练习。

2、涂色练习先从色彩搭配说起,让学生明白哪种色与哪种色搭配在一起效果更好,更能突出要表现的内容和主题。讲一下涂色技法和要求,小面积色怎么涂?大面积色怎么涂?蓝天、大地、河流怎么涂?哪些画用蜡笔水彩相结合涂?怎样涂色均匀?总之,学生掌握的涂色技法越多,创作出的绘画效果也就越好。

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绘画基本功的磨练,而且要求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不能简单下笔,随意去画,应该是有目的、有思考的创作。只有这样画面表现才更加有意义。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创作时会容易不自信的,总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这时候就需要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教师多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

(二)手工制作方面: 低年级的应该掌握:

会用彩纸、挂历纸等纸张制作出一些样式简单的小饰品,颜色搭配合理,有自主创新设计意识。

中高年级的学生应掌握:会用大小,形状,色彩,材质不同的材料进行有规律地排列,创造出具有节奏感的作品;从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联想,根据材料的特征动脑筋进行各种设计制作。具体措施:

手工制作课作为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特别是“手工”课的动手,更符合少年儿童好动的天性,手工制作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立体、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用积极思考、达到手脑互动。

我在此类课的授课时着重“示范讲解”,“示范讲解”是手工制作课教学的关键,因为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模仿操作顺序进行的前提。这一环节的教学,演示的可见程度要大,面向全体学生,讲解的措词要得当,浅显易懂,“看听”结合。示范讲解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

中高年级的教材中有建筑艺术欣赏,色彩三要素的练习,园林、宫殿欣赏,大师作品欣赏,国画技法等基础知识,随学生年龄增长,他们知识结构也随之变化,教师有责任讲清楚这些相关知识,在学生描绘事物、认识事物方面起到正确导向作用,让他们在实践中有理可依,培养他们科学观察事物能力,以利于学生向成人化过渡,利于小学美术教学与中学美术教学衔接。

教师给予学生的知识一定要规范和科学,不能随意而谈之。在课中传授的知识必须讲究科学性和丰富性,并且要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还应以热情和真诚的工作态度对待学生,感染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的头脑中没条条,少框框,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用心施教,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学生为依据,精心的安排、设计,更好的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力得以提高,智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教师还应该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共同进步!

下载我对小学美术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的认识(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对小学美术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的认识(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共5则)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其次,通过我对基础......

    浅谈对幼儿美术教学的认识

    概要: 1.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 2.在幼儿绘画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情认识; 4.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浅谈我对小学三年级唱歌教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小学三年级唱歌教学的认识 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 魏解云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

    小学美术第一册 让大家认识我 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第1课让大家认识我(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常用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并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

    对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认识

    对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认识 关俊朗 10级体教3班201024041324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小学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将会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需要扎实的语言功......

    对幼师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对幼师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对研学课程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我对研学课程的一点认识与思考当听说有机会去临沂学习,参加山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暨第三届项目式研学现场会议的时候,内心还是蛮激动的,感谢学校提供的机会。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