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研学课程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我对研学课程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当听说有机会去临沂学习,参加山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暨第三届项目式研学现场会议的时候,内心还是蛮激动的,感谢学校提供的机会。但考虑到班里的事情,一开始内心也有点小顾虑。外出这几天,马上就期中考试了,课怎么办,六班怎么办。好在还有时间提前做安排。所以,在外出前,我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绞尽脑汁去思考地理课干什么,六班还有啥事情,能提前安排的尽量提前安排好。
就这样,度过了将近一周的时间。16号上午上完四节课,中午一个人收拾行李便急匆匆踏上了去临沂的路。几经辗转,历时七小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还算按时报到了,就是到的时间有点晚。
令人感动的是,还没进门,保安大叔就跟我打招呼,问我是不是开会报到的,我说是,他接着打电话叫来了摆渡车,说摆渡车会拉着我去报到。尽管这举动很小,但作为一个身在异乡的我来说,给我了温暖和感动。
穿过路边树枝挂满小灯笼的林荫小道,直奔服务大厅,温馨地服务让人无可挑剔,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转了转园区,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一片生机。吃过早餐,来到了会议厅,开始聆听一场精神盛宴。
下面,我将结合当时用记的笔记,把听会、研学、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和生成的内容,简单整理如下:
第一个出场给我们做报告的是张祖陆教授,尽管今年已七十岁高龄,但身板还是硬朗的很。
他给我们分享的题目是《沂蒙山区研学旅行》,他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了他对研学的认识,他认为研学不仅要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1、从素质教育谈起:何为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特长培养。素质教育是各方面素质均衡培养教育。如同人成长,吃饭讲求营养均衡。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食。主食必须要吃,其他配合搭配。要让孩子饮食营养均衡,就要食物调剂,要翻新吃的花样,让学生爱吃,多吃,这就是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2、项目教学与研学旅行:地理科学的研究、教学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对人文社会生活的体验。
研学旅行是新近提出的适宜于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而非创新的教学模式,是继承我国历史上“游学”的教育形式,继承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理论与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只是更强调了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以及如何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和情意。
3、研学旅游的形式可以多样,如第二课堂活动、野外科学考察等,但我们现在的做法过多了在地理学科知识教学方面的探索。今后需要的是开拓思路,更科学合理地策划,设计研学基地和旅行线路,深化游学集体生活中的学生体验过程和引导,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意教育。
4、项目教学:
项目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之内,依据规范完成的某项工作或活动。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对项目所做的定义是“项目是为创 造独特产品、服务或某种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对于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部门而言,项目则是指有明确目标或目的、创造完成独特的学科专业研究或教学研究的课题或专项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比如,探究日照绿茶的种植条件,从宏观上来讲日照自然条件不适宜绿茶的种植,但微观区域上又适宜绿茶的种植,这就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5、研学准备:选择适宜研学线路,科学安排学习内容,细化研学过程中的集体生活安排、保障安全、保证活跃的集体生活方式、增进交流的途径与方式,做好研学旅行导师的培训与聘用。
6、沂蒙山区研学旅行简介:整个沂蒙山山地是一条极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地理学科的研学旅行线路,完全可以与经典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研学旅行路线相媲美。一山主要指泰山,一水主要指泉水,一圣人主要指孔子。
研学内容、价值与意义:独特的地理环境、地理景观,丰富而又极其价值的地址遗迹,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震撼心灵的红色革命传统基地,朴实真诚的乡土人情与民俗民俗。以上各方面均可拓展为研学的内容,连接组合可成为十分理想的研学路线。
7、介绍与我们地理课堂研学关系密切的一些内容:24亿年前开始形成,目前仍在活动,其中,中生代白垩纪最为活跃。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构造地震活动一直比较活跃。断裂带内多表现为挤压抬升和局部陷落,纵观区内南北的马陵山即为新构造抬升挤压活动的产物。
在听会的过程中,我就明显感觉到,张教授的这些思想无疑和我们学校的理念不谋而合。张教授用他丰富的学术研究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我也不例外。
当天中午我利用休息的间隙匆匆忙忙记录了以下文字:
1、当前研学随意性较大,应上升到课程角度,研学要有主题,进行项目式研学。研学任务要有选择性,列举很多,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
2、在研学的前期、中间、后期,要坚持学生主体论。研学前调查,确定研学观察点,而不是通过设想和百度去编订方案。研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提意见,研学方案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拿来主义的,而是基于学生实际的与时俱进。研学文本后面加研学后思考问题和实际践行。
3、研学过程中,处处有教育契机,契机的把握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我们教师应当扮演研学导师的角色,设计如何区别开旅行社旅行的研学课程,思考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研学,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4、加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如何将乡土资源和教材结合起来。资源多的情况下,先挖掘,再甄选。目前,个人认为,我校的研学性质还相对单一,研学资源可以将人文环境纳入,涉及工业、农业等领域,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厂。
下午给我们做报告的是黄河水文局张荣刚工程师,他给我们汇报的主题是《黄河水文特征及相关项目研究》。不愧是工程师,对黄河的研究非常的透彻,很是佩服。光顾着拍照和佩服了,愈发感觉自己专业知识的浅薄,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但仍然学到了许多关于黄河的深层次的东西。
第二天,我们依次参观了沂蒙水利馆、东夷博物馆、亚洲第一橡胶坝、马陵山地质公园。
令人惊喜的是,张教授也出现在了第二天对马陵山的研学现场。平日里不经意的画面也有被历史抚摸的痕迹,等着我们去解读。此时的我们像些学生。他给我们讲解了郯庐大断裂的形成与表现,解答了岩石物质循环理解上的诸多误区,深入浅出,发人深思,不愧是地质研究界的大咖级人物。
我不禁联想到,研学要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简单玩玩,不是照照片,而是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研学。研学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环境,还要渗透人文问题。通俗来讲,研学,不仅要会玩,还要玩会。
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太少。比如山谷里发育河流。我也不由得想起去年班里一学生,在初二地生中考备考前问了一个问题,他问道“老师,什么是公筷?”一个在我们看来,看似人人皆知很简单的常识,在孩子那里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主张教学一定要基于孩子的原有认识去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我想问,我们对孩子的原有认识水平了解多少,我们又有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的方法?想当然的教学到底什么时候能走向科学?
我们不仅仅让孩子们学一点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孩子们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很显然,知识的记忆已不再是学习的中心,充其量只能说是学习的基础,当今的学习应该是借助已有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过程。
说句实在话,研学真的很辛苦,但收获还是满满的。
在会议的最后一上午,很有幸听到了山东省地理教研室主任兼山东省研学主要负责人甄鸿启教授的精彩点评。如果把前两天的会议与实地考察比作一条龙,那么甄教授的演讲则是画龙点睛的神笔。因为时间原因,尽管甄教授没展开阐述,但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温暖亲切,那么的有分量,可谓功底深厚、字字珠玑,不愧是大家。他从再回首、再认识、再思考、再出发、再建议五个方面谈了自己对研学的认识。
再回首:从2018年上半年滨州西纸坊,到2018年下半年烟台龙口,再到今年上半年临沂拓普,对研学的探索经历了由知,到智,再到制的过程。第四届为成果展评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没定下来。
再认识:研学,尽管课堂搬到室外,但仍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不是导师和导生的关系。要实现研学,教师要实现角色的变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从前期培训、乘坐车辆开始,其实就开始了研学,这就是研学前课程。下车后,老师就说,同学们站好,这便是教师身份。再比如,在昨天的研学现场,某同学生成了一个问题,问土壤肥不肥沃,老师回复说可能肥沃,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体现了老师的不专业,何谈用我们严谨的职业人格感染引领学生。
再思考:研学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只要真体验了,学习便发生了。
再出发:我们开发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有什么区别?从教师走向导师。研学平台的搭建,研学要走向跨学科(如政治历史等学科)。甄教授致力建设山东省研学课程资源,并计划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再建议:中国教育不缺新名词。教育理论一片混乱,没有统一的规范与理论。
不跟风,不盲从,我们就做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真事,做户外地理真教育。他反复提到的“干点实事”深深触动了我。
为什么不研学?通常的顾虑是安全、考试无关、课时不够、资金紧张等。俗话说,一件事如果想做,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同时,作为省地理教研员,他很客观地指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地理教师中非地理专业占七成。将来,国家计划要出台一个非地理专业的培训,山东省将积极申请成为第一个试点省份。
人称“被地理学科耽误的诗人”的甄教授也指出,地理人,一定要幸福生活。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在不爱惜自己的前提下,无私奉献给学生是非人性理念。
其实,甄教授对研学的认识与赵校长对研学的解读是共通的、一致的。我想,他们作为大家,经历的多了,一定比我们认识深刻,我们只需要紧跟他们的脚步去落实就好。
外出学习的这段时间,我深切感受到二七一教育理念的先进性,而且这种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就拿研学来讲,我校的研学课程已开展多年,而且已经成体系。
除了理论和研学的学习之外,专家们的研究精神和专业水平也深深感染了我。心里无数次给自己暗示,在专家面前我们像个学生,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做专家,我一定要加强研究,要做学生面前的专家,严谨又博学。
时间关系,简单整理这些吧,可能写的这些像流水账,但却记录了我最原汁的体验和最原始的记忆。
第二篇:我对体罚学生的认识与思考
我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认识与思考
身为教师,经常会接触到“不准体罚学生”的字眼。却也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关老师体罚学生的消息:,有学生被老师体罚出伤的,有学生被老师体罚成精神不正常的,有学生被罚吃大便的,有学生被罚蹲厕所的等等,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例非常的多,有的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马某曾是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第一小学学生,尽管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一至三年级,他一直快乐活泼。从四年级开始,马某变了,他的父母发现,他回家后常躲在屋里哭泣,问他为什么,他却始终不肯说出原因。一次班会课上,因为没有按要求带校服,班主任焦某某让马某站到讲台前,摘掉眼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马某被连打几个耳光,打完后,马某流着泪一直站到放学。马某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要求学校调查处理。学校就此事开展了调查,当着家长的面,询问马某被打的经过。“四五年级被打过40次,六年级上学期被打过十七八次”,焦老师“打脸、打背、打手、踢腿”,上四年级时,焦老师把马某叫到办公室,打他的脸,把眼镜打掉,镜框裂了。“还有一次,我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打完我后,让我回家补作业,我跑到焦化厂地下室补完作业。”后来,校方对焦某某的行为作出处理,让其退出教师岗位,向学生家长赔礼道歉,并赔偿四年级时打坏的学生眼镜,取消评先进资格,扣发相应奖金,通报全校教职工引以为戒。马某并没有因此走出被焦某某体罚的阴影,班上同学开始疏远他,精神处于恐慌之中,常常独自发呆,害怕见人,夜间睡眠差,经常做恶梦,幻觉性地把“老师”看成“怪兽”,形成恐惧、自卑、厌学等异常心理。小学毕业会考后不久,马某被父母带到医院检查,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河北省精神病院会诊是延迟性心因反应,属精神病。这一年,马某被井陉矿中学录取,据马某的父母说,因为病情一直没有上学,他们曾经多次劝说孩子环境变了,老师变了,但他认为所有的老师都打人。1999年10月13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受井陉矿区法院委托,对马某病情做出司法鉴定,鉴定为延迟性心因反应,与被打体罚有关。
这样的体罚事例让人震惊,让人痛心!学生到学校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进步,却没有想到却受了体罚,变成了一位病人„„这样的结果家长怎样接受?而对于这名教师,我的评价是:
1、这位老师没有耐心,一件小事情就对学生大打出手。谁没有犯过错误?老师也不敢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时候,老师甚至不花费时间想一想,我怎样帮助学生去掉这个毛病。
2、这位老师没有方法。对于犯错的学生,一顿棍棒招呼,实在不是“有文化人”的做法。
3、这位老师心中没有对学生的“爱”。教师要做到爱学生,不论什么时候,应以教育学生为目的,而不是“教训”学生为目的。这件事例中,就因为学生没有“按要求”带校服,老师就对学生大打出手,老师想干什么?想让他改正?还是想让他“记住”?打有效果吗?结果把学生打出了问题,自己心里就高兴吗?谁不是为人父母,即便是将心比心,像一个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那般,请问老师您还能狠心到什么程度!
对于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例,分析其原因,我觉得首先是“历史原因”。老一辈的人通常都认为“不打不成材”老一代人的家教思想就是棍棒成才。第二与教师的素质有关系,教育方法贫乏,教师没有方法,只好“打”。第三就是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认识不到自己体罚学生的行为是犯法的。而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的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健全,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应的高了,教师只有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任务。有一句话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学生太多了,也有很多“不听话的”,有很多“犯错误”的学生,然而,学生犯得错误真的就“不可饶恕”吗?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学生犯错误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哪有那么多的“乖乖女,乖乖男”?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味道,在一些奇形怪状的花朵面前,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养。
1、专业素养。多读教育类书籍,并且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情况,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做到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变。
2、人格素养。教师没有必要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大动肝火”,这样不仅对学生造成伤害,还会对教师本人也造成伤害。这也并不是说教师就“不管不问”,而是耐心加细心,尊重加策略,让学生自我认识,积极进步。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应的高了,教师只有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任务,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是越来越健全,教师必须“依法执教”。
我对体罚学生、加重课业负担、有偿补课的认识与思考 美术组程利利
体罚学生方面的认识:
身为教师,经常会接触到“不准体罚学生”的字眼。却也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关老师体罚学生的消息:,有学生被老师体罚出伤的,有学生被老师体罚成精神不正常的,有学生被罚吃大便的,有学生被罚蹲厕所的等等,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例非常的多,有的真的让人难以置信。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对体罚学生的认识。有一句话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学生太多了,也有很多“不听话的”,有很多“犯错误”的学生,然而,学生犯的错误真的就“不可饶恕”吗?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学生犯错误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哪有那么多的“乖乖女,乖乖男”?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味道,在一些奇形怪状的花朵面前,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素养。
1、专业素养。多读教育类书籍,并且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情况,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做到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变。
2、人格素养。教师没有必要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大动肝火”,这样不仅对学生造成伤害,还会对教师本人也造成伤害。这也并不是说教师就“不管不问”,而是耐心加细心,尊重加策略,让学生自我认识,积极进步。
3、提高法律意识,依法指教。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应的高了,教师只有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任务,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是越来越健全,我认为教师必须“依法执教”,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重课业负担方面:
身为一线的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很忙,真的很忙。忙着做作业,忙着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作业不做不行,因为老师布置了,老师为什么布置作业,因为要让学生通过做题训练思维,掌握知识点,考试的时候拿到好成绩,特别是到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高考门槛前,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布置作业,复习资料一大堆。
作为家长,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不上辅导班不行。因为不上辅导班,孩子没有特长才艺,比如文艺表演,没有老师指导可不行。比如乐器表演,没有老师指导也不行,比如语言表演,没有辅导老师也不行。以前在初中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学生:这位女生外貌秀丽,身材非常好,被音乐老师相中了。音乐老师也很得意这名学生,然而在音乐表演比赛的时候,这位学生却并没有如预期期望那般取得名次,而是输给了哪些从小就在辅导班摸爬滚打的学生。还有一个例子:亲戚的孩子,在上初中、高中阶段,成绩平平,然而到了大学阶段,却脱颖而出,原因是这个孩子从小参加过很多中辅导班,到了大学阶段,在选学生会干部的时候,要求你样样拿的出,就因为她小时候的积累,她在参与演讲的时候,对于多种乐器手到擒来,对于各种的表演形式也得心应手,如愿成为大家心中的明星,笼罩着的耀眼的光芒。所以,作为家长,我觉得孩子还是参加一些辅导班比较好。而有的朋友也劝我:程利,你给孩子报那么多的班,孩子能不能应付的过来呀。我说,肯定紧张,可是大家都这样,我也没有办法。12月中旬的一次例会上,学校传达了有关减轻学生负担的策略,取消考试。我觉得这个提议如果能够自上而下的执行好,包括高考制度也要进行改革,不要凭学生的考试成绩来限制学生上好的大学,如果高考取消的话,孩子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校园生活应该是精彩纷呈,快乐无比的。
想想我们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外国的教育模式:外国的学生是研究型的,而中国的学生就像是一只鸭子,一直等着老师喂,往嘴巴里硬塞。外国的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宽阔,中国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迫害,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思维丧失殆尽。在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具有阳光般的笑容和面孔,具有敏捷的思维,善于在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老师不准他上课提问题,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一份又一份的资料题,孩子痛苦不堪,觉得自己的思想得不到老师的认同。比如在上语文课,对于课文谈理解的时候,这名孩子就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想法,然而老师不允许他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必须按照标准答案来学习。老师的目的是向“高分数”进军。而这个孩子呢?大家想一想,他丧失了什么?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造性的思维,谈何发展? 如果高考体质能够改革,学校教育科目就可以变得五彩纷呈,语文、数学、英语不在算主课,所有的科目都是主课,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等以前所谓的“副科”都是主课。学校里面可以举办各种辅导学习,学生以上课的形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校园里面接受特长教育和辅导,一方面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的负担都可以减轻,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减负。
而这个改革,需要一个过程,眼下,我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是这样做的:在每一节美术课上,我一般给学生提供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就告诉学生:美术课上你可以说话,可以交流。但是有一点,老师说的时候,你先不要说,老师讲完后,你再说,说的内容必须与课堂内容有关系,并且要讲究说法,尽量气流沟通,不影响到课堂纪律。一般情况下,美术课都是先讲将近15分钟,然后让学生活动。有的时候,下课铃已经打响了,而班里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做完,我就要求先把交了,下节课接着做。从来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假如到了下节课,我按照教学进度继续讲新的内容约15分钟,然后让学生们做作业,上节课作业没有做完的,就接着做,做完的,就做今天新的作业。我也不催学生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内必须完成作业,就是你完成了,我就改。你没有完全做完,我只批日期,从不批评学生。不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但是,学校还要检查作业,还有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我觉得这样的要求下,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我建议:不要检查学生的美术作业。我认为:
1、只要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并且能够在课堂上略有表现即可。不需要非得画作业。可以利用评价量规表评价学生的美术课表现。设计一个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表格,针对课堂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美术评价。对于学生完成的一些优秀的美术作业,可以定期举办一次优秀作业展。既让完成作业的这些同学得以展示,又让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此活动中进行学习自我提高,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有偿补课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发现了自己的商机。那就是利用资源来挣钱。这个资源就是自己的教师工作岗位,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这个资源做大的优势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离受教育群体最近。第二个大好处就是,教师可以控制住家长的命脉,一个电话打给家长,家长要么趋之若鹜,对于老师投其所好,要么不想参加但又没有办法拒绝,感到压力颇大,苦不堪言。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家长情愿老师辅导自己的孩子,觉得孩子去哪学都是学,还不如交给自己孩子的老师,还觉得更加可靠些。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有偿补课”是分多种情况的:第一次种情况:教师生活所迫。部分教师觉得工资水平满足不了自己的生活开销,比如现在如天价般的房子,教师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资买不了一平方,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教师只好出此下策。第二种情况:家长的愿望。由于高考制度的影响,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在意的,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多长几个脑袋,每次考试都得满分。社会上的辅导班很多,但是家长并不是很信任,觉得自己孩子的老师如果能办一个班就好了,于是,老师的辅导班就成立了。第三种情况,由于高考制度的影响,教师对于自己班里的学困生很是苦恼,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只好向家长提建议,由于补课时间都是利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所以就产生了“有偿补课”。
不论哪种情况,都和经济挂上了钩。社会认为:这样的教师有“铜臭气”,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辉职业形象不相符合。对于“有偿补课”,我是这样认为的:
1、改革高考制度,取消分数排名。原因是:分数不是孩子上学的主要敲门砖的时候,家长的侧重点就更多了,作家长的也就不再着急孩子的分数,找寻老师要求辅导了。
2、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或者给教师提供配套理财管理机构。教师经济的主要来源就是工资,而如今物价非常,教师的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生计,如果教师的工资水平能够满足教师的生活所需的话,或者国家上有专门针对教师进行有保障的理财机构的话,教师的经济收益与当今消费相匹配的话,教师应当不会再去“出此下策”。
不论怎样说,教师的“有偿补课”是不应该的。教师职业道德里有明文规定:教师要“廉洁从教”。作为老师,不能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对家长吃拿卡要,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行取方便。更不能乘工作之便搞“有偿家教”,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有偿家教”与“育人”相悖,影响教师的光辉的职业形象。另外,教师搞“有偿家教”,势必分担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对于那些没有参与教师“家教”的学生,极不公平。
第三篇:我对素质课程的认识
我对素质课程的一些认识:
书上的概念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咱们这里的素质教育,是有区别于上面的概念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区别,让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显得有特色。来公司虽然也只有这近半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一进来就开始带素质课,可以说是当初来就是因为看到咱们这里的这些特色才选择了这里。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听到要把素质课程淡化,只是作为一个噱头来促进签单的话,心里着实不是很愿意看到,也是促使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原因。
在这里,我就我自己对素质课程的一些理解分享一下,也希望能得到认可。那么我就从素质课程的好处说起吧: 1.首当其冲的是素质课程能促进签单。这是从咨询师们交单的过程中以及他们的沟通中很明显的体现了的。我记得很多咨询师来交单的时候都是说因为父母认可我们的教育理念,说清晰点就是把素质教育和方法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这里也能看出素质教育在家长们的心里是很有位置的。那么为什么家长会这么重视素质这一块呢?其实做着咱们这个工作我想我都没必要说的太多大家都能够很好的给出自己的答案。
2.有益班主任工作管理。我自己是从事着班主任这样的一个工作,而且我还兼代素质课程。我的岗位职责其实也在某一方面让我对这一个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什么说有益班主任工作管理,其一,班主任在接单跟家长的第一次面谈时,都是要介绍工作流程的,而每一次都是在说素质课程的时候让家长更加放心,也能让谈话更加融洽;其二,从教学的过程中来看,当素质老师真正用心的去解决孩子面临的迫切问题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比兼职老师辅导文化课的效果来的更快,这样也就让班主任在进行三方互动维护家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我也想说一下,不能把这个素质教育的问题简单的嫁接到班主任的工作中,当然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素质老师,他们应该掌握这方面的技能。但是从家长的需求,从我们的理念,我们要想达到更大的目标,素质课程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深入挖掘的东西。
3.是对整个工作流程的完善。试想假如我们把素质课程淡化,那么我们所做的360度测评的意义何在?我们市场部所做的我们咨询师在签单时跟家长的沟通是不是还要有所变化?难道就只是为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有借鉴性?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样不妥。
4.有益续单。这一点从第二点看来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也没必要
多说。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如果我们能更专业一点的把这个做好的话,能让续单来的更快。就拿我这里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家长都
是因为看到我们在这块的用心才续下来的,说实在话成绩上我们要
做的工作还很多,意思就是说家长并没有看到太多惊喜。我这还有
一个叫陈玺竹的,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能看到孩子问题的改善,我就续费。不过说实话我也做的不是很好,这孩子因为各种
原因确实也挺让我头疼的。
5.有益于提高同行业内的竞争力。举几个列子吧。一,有家长这样说:
我们把孩子送来之前,也去了解了很多的机构,从收费的角度说你
们也没有优势,为什么选择这里,就是因为你们的教育理念。我们
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个实质是不是家长就会选择其他呢?二,我去学校接学生,看到很多托管的或是发传单的,但凡做的好的受家
长追捧的都能看到他们宣传的“素质”二字。三,其他机构现在大
力宣传的,比如什么‘心灵方法班’,这班那班的,说白了也就是
在提倡素质。而我相信的是,我们的素质一定比他们有优势。因为
很可能他们也只是为了宣传。所以我想的是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落
到实处的话会是潜力无限的。
6.有益增进知名度,提升公司形象,加快公司品牌建设。当然这一切是在我们用心的做出成绩的前提下的。我们都知道做这个家长的口碑是很重
要的,而好口碑从哪里来,这“素质”两个字就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机构的最好的口碑。那么口碑好了再加上我们做的宣传,公司的形象当然也
就ok了。至于为什么我要说到品牌建设,说实在话要说作为公司底层的员工来讲,这些不是我们考虑的内容,有点过了。但是对于一个有志
于把这个事业当做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的人来说,我有这样的考虑我还
是希望能说出来。我一直都很坚信不管是什么行业,至少在中国这个大
环境下,要想有关注度、信誉度和价值印象,品牌才是最有效。那么我说素质课正好可以当做我们的一个特色品牌进行建设。从外部环境来
看,我们的家长有这个需求,我们在竞争对手那里又有优势,而且通过
这个可以让我们跟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增加更多的合作机会。
从内部环境来说,能够提升大家的素质,当然大家的素质都提高了当然
就能提升公司的活力。说实在话,如果撇弃素质这一块来讲,我们的企
业文化优势在哪,我看不到公司有区别与其他机构的品牌在哪里。说
这些话可能是我对公司的不够了解,也是我应该去反省要去认真对待的地方,但是从对行业的了解来说我还是有这样的顾虑的。
最后把20号光明日报上的一个报道分享一下,虽然他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可
能跟我们有出入,但是“素质”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希望在这样一个大环
境下我们能真正的把这个重视起来做成一个很好的东西。当然写这些也仅
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而且只是一个普通员工的简单的想法。我只是觉
得,我们有这样的优势基础,我们一直在提倡这个也在实施这个。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做好这个,应该是比同行业的任何一个机构都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是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课业负担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肩负着大众希望的素质教育还需突破。为此,专家学者们纷纷直言。
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各地都有积极的探索。但是必须看到,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
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就业的竞争、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有考试制度的制约等等。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就教育本身来讲,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发现有特别天赋的人才,因材施教,特殊培养。其次,要改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第四,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第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当然还涉及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但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的校长、教师,当然还有家长和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科学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王渝生(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中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我认为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更强调推广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科学教育体系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学校系统教育)、非正规教育(组织化的校外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融于生活中的教育)三类。如果以学校为分界点,则又可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学校科学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主要是课内科学教育和课下科技活动。社会科学实践教育由不同的部门、组织承担,主要包括科技团体、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人民团体等,形式上有科学实验室、科技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科学中心等等。掌握这些社会实践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应充分意识到育人的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实地体验,促使其激发出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张民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社会上的共识已经基本形成,但其推进仍然是困难重重。这首先是片面的人才观,传统的用人制度,唯学历,唯名校,加剧了升学竞争。第二是在社会和教育中,重育分轻育人的应试教育势头不减,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受束缚,课业负担过重;第三是虽然有山东等省市和不少学校的改革经验,但聚焦内涵的突破动力不足。推进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
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以兴趣为起点,以能力为目标,在不同学段突出不同的重点,上下联系,相互衔接。能力为重就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责任。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指出:“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要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落实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进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只要坚持改革、勇于改革、智慧改革,素质教育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上传时间: 2010-12-20 11:25:34]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10年12月20日]
第四篇: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思维思考
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
李丽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
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
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
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希望能很快实施。
第五篇:浅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作为肩负着学校思想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科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法,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相统一,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只有切实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保驾护航,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添辉煌的一笔。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课程 教育改革
自教育部2006年规定,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调整为四门,将原来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前分列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另两门思想政治课则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第3次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大的调整。此次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调整既是适应高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需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进人新世纪,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原因
1、教学方法守旧:重理论体系阐述,轻实际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知识的积累视为教学的“硬任务“,而把能力、素质的培养,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树立视为“软任务”,单纯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传授,而较少考虑方法的掌握、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对相关社会问题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亦不能用积累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样的讲课方式既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渴望,也不能进行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造成学习方式的单调和学习效果的低下。
2、教学手段滞后: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基本特征是“一多一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重教有余、启发不足。政治课授课的过程被形象地描述为“幻灯片一打,睡倒一大片”,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幻灯片,把授课过程等同于读幻灯片的过程;有的老师上课没有突出主题,脱离授课计划,把政治课当成故事课。有的教师以权威自居,尽管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很好,但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3、教学效果不理想 :缺乏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不带教科书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生大有人。归纳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全盘接受”,不动脑思考,上课不过是走个过场;一种是“部分接受,部分质疑”,这些学生有的能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抒发己见,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一种是“完全排斥”,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前两种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反映,后一种则存在于极少数学生当中。这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缺乏实效性。
二、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教学观念更新———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和主体性明显增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愿意在众人面前张扬自己的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上述思想观念的变化,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尊重与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民主与权利、学生的个性、隐私与尊严等。遵循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原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要凸显教育的服务功能,以学生为教学评价的主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学生的智慧,反映学生的意愿,心系学生的利益,要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因此教师只有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参与对理论的思考、分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政治课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过分注重课本上的一些机械的,过于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框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和内化,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师要主动去了解社会,去了解学生,并把课本知识有机的融入到社会生活,融入到学生实际中去,激活教材知识,用活教材知识,淡化机械的记忆,重视知识的内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也才能过到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德育功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参与、淡化机械和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让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认知,这不仅让同学感受到知识就在身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总之,注重对教材的“深化”“、细化”“、立体化”“、自主化”的研究,使普通内容哲理化、政治语言生活化、深奥理论通俗化。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注重社会实践。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被很多高校证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进行,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加深对社会认识的良好机会,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与社会接触,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 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经过合并重组,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接轨学生的专业实际。
一是增加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独特性的内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它既有可能形成国际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目前开放社会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多种多样,使人们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增强了时代感和现实性,对于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使大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能自觉融人世界优秀文化之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是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这不仅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而且会使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无法支撑,同时也不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地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改革后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加这面的内容,对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和核心很有帮助。
三是增加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30年的成长已日臻成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发展不均衡、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等原因,不和谐因素已经显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认清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是我国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面对利益多元化,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社会共同理想,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张作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浅析,人文周刊,2010 2 [3]、陈国庆: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光明日报,2009.11 [4]、王卫平: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7 [5]、梅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意义与思考,广州师范学院院报,2009.5 [6]、胡福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看法,湖南商贸学院党报,2010.4 [7]、张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改的思考,东北师范学院,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