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侦查中的监听检测及监听定位的研究[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3:1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犯罪侦查中的监听检测及监听定位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犯罪侦查中的监听检测及监听定位的研究》。

第一篇:网络犯罪侦查中的监听检测及监听定位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网络犯罪侦查中的监听检测及监听定位的研究

作者:肖自红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6期

【摘要】将计算机网络嗅探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及相关理论应用于网络监听检测的研究,提出了应用于犯罪侦查的网络监听检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针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监听检测和IP定位跟踪的实现方法。该研究可提高侦查网络犯罪的办案效率,为公安部门获取网络犯罪线索提供有利工具,也可以为无线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第二篇:“浅谈我国网络犯罪侦查”思路

“浅谈我国网络犯罪侦查”思路

一、我国网络发展现状

二、网络犯罪概述(结合做版主经历谈)

(一)网络犯罪的种类黑客破坏网络盗窃通过网络手段传播色情、非法信息网络赌博通过网络手段侮辱、诽谤或传播他人隐私(如网络造谣、恶意人肉、艳照门、马斌事件)

(二)网络犯罪的手段网络诈骗(较低级的犯罪手段,比较容易侦查破获)常规技术手段掩饰非法行为(如利用代理IP、代理服务器、变换网站名称、域名、频繁更换服务器逃避监管和侦查)通过传播木马、病毒手段攻击、钓鱼

(三)网络犯罪的特点高技术性---对侦查人员侦查技术的挑战隐蔽性----对侦查难度的增大犯罪行为影响的严重性----对侦查人员的压力加大(如窃取国家机密、传播公众人物隐私)犯罪行为的跨地域性---对于侦查人员抓捕难度加大

三、现阶段我国网络犯罪侦查所存在的问题

(一)侦查手段落后,侦查技术滞后于犯罪分子

(二)缺乏相应的完善立法

(三)侦查方式以及侦查手段缺乏规范性(对人权的侵犯、对于犯罪嫌疑人隐私的侵犯、以及使用诱惑侦查等带来的法理问题)

(四)网络犯罪侦查证据的证明力问题以及与其他证据的关联性(如品格证据)

四、国外在网络犯罪方面的一些措施和成果

(一)美国

(二)韩国

(三)日本

(四)德国

(五)法国

五、如何完善我国网络犯罪的侦查

(一)提高侦查人员素质,扩大人才引进范围与渠道(如吸收黑客以黑治黑)

(二)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强跨国网络犯罪的引渡合作、网络犯罪情报共享等)

(三)完善相应立法,规范侦查行为

(四)建立健全更强有力的网络监管系统(建立专门的网警体系和网监系统)

(五)建立网络犯罪资料库(1 犯罪分子黑名单 2 网络犯罪情报站)

(六)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建立网络道德体系,提倡文明上网,防治结合。

第三篇:论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措施

论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措施

〈1〉 当前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现状

〈2〉 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1. 侦查取证困难

2. 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智能.隐蔽的特点

3. 对主要犯罪嫌疑人追逃难

4. 追缴涉案资金难

〈3〉 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措施

1.全面细致做好立案登记工作,快速开展初查

2.与通信部门加强联系,请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侦查协助

3.及时调查涉案账户及资经流向,调取监控,锁定犯罪嫌疑人

4.加强与银行联系,建立网络诈骗犯罪长效办案协作机制

5.分析,研判案情,对同一团伙实施的系列案件及时并案侦查

6.全面落实公安部打击网络诈骗犯罪“落地侦查机制”

第四篇:网络攻击研究和检测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受人关注。而了解网络攻击的方法和技术对于维护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网络攻击的一般步骤做一个总结和提炼,针对各个步骤提出了相关检测的方法。

[关键词] 扫描 权限 后门

信息网络和安全体系是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现有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建设已提上工作日程。

入侵攻击有关方法,主要有完成攻击前的信息收集、完成主要的权限提升完成主要的后门留置等,下面仅就包括笔者根据近年来在网络管理中有关知识和经验,就入侵攻击的对策及检测情况做一阐述。

对入侵攻击来说,扫描是信息收集的主要手段,所以通过对各种扫描原理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找到在攻击发生时数据流所具有的特征。

一、利用数据流特征来检测攻击的思路

扫描时,攻击者首先需要自己构造用来扫描的Ip数据包,通过发送正常的和不正常的数据包达到计算机端口,再等待端口对其响应,通过响应的结果作为鉴别。我们要做的是让IDS系统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到系统遭受了网络扫描。考虑下面几种思路:

1.特征匹配。找到扫描攻击时数据包中含有的数据特征,可以通过分析网络信息包中是否含有端口扫描特征的数据,来检测端口扫描的存在。如UDp端口扫描尝试:content:“sUDp”等等。

2.统计分析。预先定义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如发现了超过某一预定值的连接次数,认为是端口扫描。

3.系统分析。若攻击者对同一主机使用缓慢的分布式扫描方法,间隔时间足够让入侵检测系统忽略,不按顺序扫描整个网段,将探测步骤分散在几个会话中,不导致系统或网络出现明显异常,不导致日志系统快速增加记录,那么这种扫描将是比较隐秘的。这样的话,通过上面的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不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扫描是无法绝对隐秘的,若能对收集到的长期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检测出缓慢和分布式的扫描。

二、检测本地权限攻击的思路

行为监测法、文件完备性检查、系统快照对比检查是常用的检测技术。虚拟机技术是下一步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1.行为监测法。由于溢出程序有些行为在正常程序中比较罕见,因此可以根据溢出程序的共同行为制定规则条件,如果符合现有的条件规则就认为是溢出程序。行为监测法可以检测未知溢出程序,但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容易考虑周全。行为监测法从以下方面进行有效地监测:一是监控内存活动,跟踪内存容量的异常变化,对中断向量进行监控、检测。二是跟踪程序进程的堆栈变化,维护程序运行期的堆栈合法性。以防御本地溢出攻击和竞争条件攻击。监测敏感目录和敏感类型的文件。对来自www服务的脚本执行目录、ftp服务目录等敏感目录的可执行文件的运行,进行拦截、仲裁。对这些目录的文件写入操作进行审计,阻止非法程序的上传和写入。监测来自系统服务程序的命令的执行。对数据库服务程序的有关接口进行控制,防止通过系统服务程序进行的权限提升。监测注册表的访问,采用特征码检测的方法,阻止木马和攻击程序的运行。

2.文件完备性检查。对系统文件和常用库文件做定期的完备性检查。可以采用checksum的方式,对重要文件做先验快照,检测对这些文件的访问,对这些文件的完备性作检查,结合行为检测的方法,防止文件覆盖攻击和欺骗攻击。

3.系统快照对比检查。对系统中的公共信息,如系统的配置参数,环境变量做先验快照,检测对这些系统变量的访问,防止篡改导向攻击。

4.虚拟机技术。通过构造虚拟x86计算机的寄存器表、指令对照表和虚拟内存,能够让具有溢出敏感特征的程序在虚拟机中运行一段时间。这一过程可以提取与有可能被怀疑是溢出程序或与溢出程序程序相似的行为,比如可疑的跳转等和正常计算机程序不一样的地方,再结合特征码扫描法,将已知溢出程序代码特征库的先验知识应用到虚拟机的运行结果中,完成对一个特定攻击行为的判定。

虚拟机技术仍然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并没有抛弃已知的特征知识库。虚拟机的引入使得防御软件从单纯的静态分析进入了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境界,在一个阶段里面,极大地提高了已知攻击和未知攻击的检测水平,以相对比较少的代价获得了可观的突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虚拟机在合理的完整性、技术技巧等方面都会有相当的进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已经实现的虚拟机技术在未知攻击的判定上可达到80%左右的准确率。

三、后门留置检测的常用技术

1.对比检测法。检测后门时,重要的是要检测木马的可疑踪迹和异常行为。因为木马程序在目标网络的主机上驻留时,为了不被用户轻易发现,往往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隐藏措施,因此检测木马程序时必须考虑到木马可能采取的隐藏技术并进行有效地规避,才能发现木马引起的异常现象从而使隐身的木马“现形”。常用的检测木马可疑踪迹和异常行为的方法包括对比检测法、文件防篡改法、系统资源监测法和协议分析法等。

2.文件防篡改法。文件防篡改法是指用户在打开新文件前,首先对该文件的身份信息进行检验以确保没有被第三方修改。文件的身份信息是用于惟一标识文件的指纹信息,可以采用数字签名或者md5检验和的方式进行生成。

3.系统资源监测法。系统资源监测法是指采用监控主机系统资源的方式来检测木马程序异常行为的技术。由于黑客需要利用木马程序进行信息搜集,以及渗透攻击,木马程序必然会使用主机的一部分资源,因此通过对主机资源(例如网络、CpU、内存、磁盘、USB存储设备和注册表等资源)进行监控将能够发现和拦截可疑的木马行为。

4.协议分析法。协议分析法是指参照某种标准的网络协议对所监听的网络会话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断该网络会话是否为非法木马会话的技术。利用协议分析法能够检测出采取了端口复用技术进行端口隐藏的木马。

第五篇:论文 打黑(有组织犯罪侦查)中的证人保护研究

打黑(有组织犯罪侦查)中的证人保护研究

摘要:“organizedcrime”是在英文中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一种对于“有组织犯罪”的统一表述,也可以将其翻译成“集团犯罪”或“组织犯罪”。而对于这种犯罪形式如何去界定,因受各国国情的不同,和学者们对此问题观察角度的不同以及“有组织犯罪”中犯罪形式的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如何去界定什么样的犯罪是“有组织犯罪”这一概念,成为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难题。在当今中国这种“有组织犯罪”的犯罪形式日益严重,如何划分有组织犯罪,以及怎样去打击这种犯罪形式实乃当务之急。笔者就涉黑案件中如何侦破以及对证人的保护工作作出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有组织犯罪;侦查;证人保护

第一章:有组织犯罪侦查之特点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有组织犯罪侦查的基本特点

中国的有组织犯罪,在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渐形成,并经过了30年的发展,使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犯罪手段、以及数量上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近10年,这种犯罪涉及的领域之广,对社会危害之大更甚于前。但在这种犯罪形式日益严重的同时,我国的立法以及侦查等应对措施却没有作出相应的变化,未能对不断发展的有组织犯罪作出相应的调整。

随着新的犯罪形式不断涌现,如有组织犯罪、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老的犯罪形式也不断变化的今天,对侦查内容的不同而进行内部分工,以成为应对应对当今不断变化的犯罪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也就是专门化侦查,是于地区管辖范围内的一般侦查工作所对应的,一种由专门的侦查机构及其人员,组建专业化队伍,对有组织犯罪进行有针对性的侦查,以打击这种犯罪形式。利用这种有针对性的侦查手段,可以对有组织犯罪的活动规律和特点进行更好的分析和研究,以达到准确收集和研判有组织犯罪的犯罪信息的目的,使之能够更好更快的达到打击有组织犯罪,为侦破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和专业性技术支持。

二、有组织犯罪侦查的特殊策略 1.初查的方法。由于在初查中不能使用限制人身自由、财产权利这些强制手段,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调查手段,来查明部分案情,为进一步的立案工作做好前期工作,就值得我们深思及探讨了。对此,笔者以为在初查中要因案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段,同时进行循线追踪,判断案件性质,先从不会引起嫌疑人警觉的地方入手,了解其犯罪事实后果断出击。因搜查、扣押等这些强制措施不能在初查中使用,只能使用一些常规手段进行侦查,因此,调查工作必须具有策略性,讲究谋略,防止嫌疑人产生警觉,进而毁灭其犯罪证据或逃逸。因此笔者认为在初查中的工作要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线索提供的犯罪嫌疑入手,开展调查;二是掌握线索后对其进行突击侦查,速战速决;三是秘密调查,调查工作由浅入深,防止惊动嫌疑人;四是有重点的开展调查工作,从最容易突破的环节入手;五是在调查中注意及时收集证据,掌握犯罪事实;六是要把握好立案的时机,适时开展侦查措施。

2.对犯罪嫌疑人的缉捕,尤其是在经济犯罪案件对嫌疑人进行的缉捕工作在侦查工作中往往占有很大比重,这也是当前经侦工作的重大难点问题。应对缉捕的困难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工作责任心提升追逃能力;二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三是加强追逃工作的协作机制;四是将“破案追逃”新机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轨道;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六是落实经费,提供必要物质保障;七是掌握经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制订相应对策。

第二章: 涉黑案件中的证人保护

一、证人保护制度的现实价值

证人作证在庭审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的。而当今中国的庭审工作却是,证人很少主动作证,及时司法部门要求证人作证,证人也不愿出庭作证。据统计在80%的刑事案件中都有证人证言,而有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却不足5%。法律赋予公民的“作证义务”在司法实践中根本没有得到体现。但是证人是否出庭作证对案件的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首先,证人是否能够出庭作证对诉讼能否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今的审判方式已经改革为“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审判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有利于法庭调查取证的公正,体现实现了改革审判方式的价值所在。但如果审理案件前都由法庭去调查走访证人,在去收集证人证言,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有证人能够出庭作证,就会免去一些必要的调差过程,缩小查证范围,这样既省去了重复调查的工作环节,又缩短了查证时间,同时法庭也能更及时的审查证据,从而提高诉讼效率,让整个诉讼过程顺利进行。

其次,证人出庭作证是体现庭审直接言辞原则的重要表现。

新庭审方式重要改革之一就是直接言辞,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庭审工作的公正性,通过将所有证据材料都在法庭上进行陈述,并接受询问、质证及辩护,最终查实后,才会被采纳为定案依据。由于证人的主观或客观的臆断,可能导致其所作出的证言与真实情况有所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表达。在证据心理学中,如果证人不必出庭作证而只是作出书面证言,就可能会轻率地作出证言,对其反应的情况提供不负责任的证言。而在庭审中,当证人出庭通过直接言辞的方式进行作证时,就可以通过询问、质证的方式来减少虚假证词和伪证的出现,证人只能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件情况所作的证实,而且必须经过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二、我国涉黑案件证人保护的现状与成因

(一)涉黑案件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在我国对涉黑案件的刑事诉讼中,有很多证人因为怕受到打击报复而不愿也不敢出庭作证。虽然在1996年颁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经过各级司法机关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协同配合下,使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起到一定的改观,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证人出庭难依然是困扰我们各级司法机关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在我国庭审中证人不到庭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作证形式,也就是证人只向警察和检察官作证,却不到法庭进行作证,而且证人不出庭,但证人的书面证言材料在庭审中广泛使用。这些都属于侵犯了当事人以及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二)涉黑案件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

能够引起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有很多,它即包括来自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因为立法、司法及证人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立法上的自相矛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第48条第1款规定,对了解案件情况的公民,都有为其作证的义务。而公民的“作证义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公民在侦查部门破获案件时配合侦查部门调查取证时对其所知道的案情的陈诉是不是就履行了“作证义务”的全部呢?还是这个“作证义务”包括整个案件侦破和审理的全过程呢?笔者认为,这个“作证义务”应当是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出庭作证也在其义务范围之内。

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与第157条规定的内容互相矛盾。在第47条规定证人所作证的内容必须要在法庭上经由公诉人、被害人、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而且还要经过查实以后,最终才能用作定案的根据。就是说证人必须出庭作证。而第157条中却规定由公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物证,再让当事人进行辨认,对于没有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以及鉴定人的鉴定结果等以书面的形式的证物,应当当庭宣读。此条款成了证人不用出庭作证的法律依据。两者法律内容相互矛盾的规定导致公诉人在案件审理中往往以庭审前所取得的证人证言材料为提起公诉,并以此为最终证据,使司法机关之间对认定案件的事实产生极大的分歧。第二,对刑事证人权利保障的规定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 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这样的规定太过公事化,规定了公、检、法负有对刑事证人安全的保护责任,但却没有规定如果因保护工作不到位致使证人或其近亲属受到人身伤害、精神损害以及财产损失时,国家是否应当进行补偿,使得证人在受到侵害的时往往既得不得侵害人方面的赔偿,也得不到国家的补偿。使公民一旦遇到需要履行“作证义务”时都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因其基本权利都可能受到侵害而得不到保障。第三,证人作证义务惩罚责任缺失

法律虽规定了刑事证人的“作证义务”,却没有规定如果公民不履行这种义务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第48条虽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作证行为,但是却没有规定如果拒绝履行“作证义务”的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相关规定,而其他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这种违法行为的相关处罚。法律没有规定司法机关遇到公民拒绝履行“作证义务”时,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强制措施。如果不对拒绝履行“作证义务”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那么让证人出庭作证将会十分困难。

第三章: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有组织犯罪侦查主体之完善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被害人和证人的保护工作做出立法,并专门设立了保护机构。如美国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通过了《被害人和证人保护法》和《证人安全改革法》两项证人保护法案,并由检察官执法办公室作主要负责证人的保护工作;德国也在1998年制定了《证人保护法》,并规定由联邦刑事警察局负责证人的保护工作;还有加拿大在1996年通过的《证人保护项目法》,以及菲律宾于1991年通过的《证人保护、安全和利益法》等。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的第49条、第56条、第57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7条、第308条也对证人的保护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没有明确具体由谁专门负责证人的保护工作以及都需要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我们要在法律上明确证人安全由谁负责以及怎么保护。

二、建立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构想

(一)坚持证人出庭作证义务,建立证人拒证追究制度。

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公民有权利及义务协助公安机关对案件履行作证的工作,应当着重以义务为优先的原则,因为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法定义务。世界各国对公民出庭作证都有着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如在韩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第152条规定,对无正当理由受到传唤后依然不肯出庭作证的可以拘传。日本的刑事诉讼法的150条同样规定:“受到传唤的证人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到场时,可以裁定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赔偿由于不到场所产生的费用”。法国的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如果证人没有到庭,预审法官可以对拒绝出庭的证人采取传讯措施,通过警察强制其到庭,以传讯通知书进行并处第五级违警罪的罚款。”第111条规定:“对任何公开声称认识某种重罪或轻罪的犯罪人而又拒绝回答预审法官向他提出问题的人,应判处十一天至一年的监禁和三百七十五至两万法郎的罚款。”因此笔者认为,对那些必须出庭作证而又无故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增强法律的强制措施,形式国家的强制手段以保证证人能够出庭作证。

(二)完善证人保护的对象及范围

对证人的保护工作,除了保护证人本人的人身安全外还应对其近亲属进行保护,同时还要对证人的名誉以及财产进行保护。保护证人不会因受到非法行为,使证人产生不安和压力,从而影响到对案件的作证工作。对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对证人保护的范围相矛盾的地方,应当将刑法中第308条所规定的保护对象范围进行补充和完善,将其规定的保护范围与刑事诉讼法证所规定的“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保持一致。

(三)建立证人补偿制度

在证人拒绝作证行为的背后可能存在着利益的驱动,从经济学角度看,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是证人拒绝作证的外在诱因。想要改变证人的拒证行为,一定要把握可以支配证人行为的利益因素。证人配合办案机关作证是一种他利行为,如果没有相对的奖励措施,那么证人的作证行为得不到肯定,故而缺乏积极性。给予证人一定经济上的补偿和奖励也可以看作是对证人的一种保护和认可。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在对证人在作证前后所支出的经费和所受经济损失将获得必要的经济补偿而且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在美国的《证人经济补偿》(reimbursement)含有两个补偿部分, 一是证人的补贴(WitnessFee), 参加法庭程序者皆有权得到, 并不包含证人的支出费用, 二是证人的费用(Expense),包括证人出证而产生的交通、住宿、就餐费和其他因出证产生的费用。如果证人受到不法伤害,则补偿费用还包括不能报销的医药费、丧葬费、收入损失和依靠被害证人抚养的人的抚养费。有的州还额外包括残疾器材费、职业培训费和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在日本的《刑事诉讼法》第164 条规定证人可以请求交通费、日津贴费及住宿费。日本《民事诉讼令费用法》第8 条第1 款规定, 证人可以领取旅费、津贴及住宿费用等。

对于证人的补偿制度有两个问题一定要明确:第一是由谁负责给证人进行经济补偿。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谁的证人谁承担,也就是控辩双方各自承担;二是由国家承担。笔者认为,证人的补偿应该由统一国家承担。因为在每一个国家,证人的出庭作证都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这种法定义务是国家赋予的,从而产生的费用应当由国家承担,证人在协助办案出庭作证而受到的经济损失等同于办案经费,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这种经济补偿也是奖励证人作证的激励机制,通过对证人的进行补偿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一种认可,从而提高证人作证的积极性。补偿部门可以是法院,检察院等来支付。第二是经济补偿都包括那些。也就是国家要为证人对那些费用提出补偿。补偿范围应该包括证人作证期间产生的,交通费用,作证期间的食宿费以及误工费用。还可以包含一定的作证的报酬,作为其出庭作证行为的一种肯定,从而形成一种奖励机制,让公民积极提供线索以及出庭作证。

(四)完善具体的保护手段和措施

为了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我们要对证人的保护工作制定全面、详细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保护证人在庭前、庭中和庭后都不会受到非法行为的侵害。

1、庭前保护

根据以往的司法经验,在庭前对证人的侵害尤为严重。因为此时证人还没有对案件进行作证工作,对证人进行利诱威胁恐吓打击等非法手段能够起到阻止证人作证或作伪证的目的。因此庭前对证人的保护及其重要。在庭前对证人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一种预防性保护,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诉讼过程中,在证人具有了出庭作证的资格后,如果他提出要求或是证人保护机构、公安司法机关认为证人可能会遇到不法侵害,就应该提供保护。为了确保证人能够及时、有效的与保护机构之间联系,要在他们之间建立专线联系方式,一旦证人感到可能会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的与保护机构联系,保护机构也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证人的保护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的保护措施,对证人的身份信息保密、改变证人的身份信息甚至为证人改头换面、为证人改换居住地点、提供专人的贴身24小时保护。通过这些措施让那些企图有非法手段打击证人者无从下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案件进行因案制宜的采取最为适合的措施。这些保护证人的措施在证人保护制度完善的国家经常使用,而由于我国的立法还不够完善,这些保护证人的措施仅仅在一些个案当中使用过其中的某一种。如1998年11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由花都市人民检察院侦破、经广州市人民检察院起诉的一起重大职务侵占案的庭审过程中,法院要求该案的主要证人当庭对证。该案主要证人是香港商人,在接到出庭作证的通知后,证人要求检察机关对他的人身安全提供保护。于是花都市人民检察院专门组成了保护小组,从证人进入罗湖口岸起就对其进行贴身保护。庭审结束后,还由保护小组护送证人出关返回香港。随着庭审工作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逐渐加深,以及对证人提供保护和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认识和积极性方面的加深,一些地方在办案过程中对证人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2004年深圳市宝安区检察院出台了全国首个《自侦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该规定对于因作证而可能受到或已经受到不法侵害的证人,检察机关要对其实行24小时进行贴身保护。

2、庭审中的保护

庭审过程中,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时,证人可能会受到被告人的亲属或其同伙等的打击报复行为,而影响出庭作证。因此在庭审过程中也应采取保护措施以保护证人安全和减轻证人出庭作证的思想包袱。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在正式开庭审判前,在法院设立单独的证人候审区域,并提供专人保护,防止证人在等候期间受到伤害。

在证人出庭作证时,当证人表示不愿让被告人出现在现场时,法庭可以让被告人先退庭。当证人作证结束后,再让被告人入庭,由法官通过告知或播放证人作证录音的手段让被告人作证内容,录音可以做变声处理。在被告人退庭后,被告的辩护人可以在场对证人进行询问及质证。德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第247条也有类似规定:“对于证人出庭作证时,可能会因被告人在场,而使证人做出与事实不符的陈诉,法庭可以命令被告人在此期间退出审判庭。该规定还适用于对未满16岁的证人的询问,因为被告人在场而对证人的身心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或者询问其他证人时因为被告人在场对证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被告人在重新出庭后,由审判长告知被告人,在他退庭期间所作的陈述、审理的情况。”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04条也作了同样的规定。

证人在庭作证时还可以采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作证方式,就是用幕帘或屏风将证人围起来使被告人无法看见证人。在伊拉克特别法庭审判萨达姆时就使用了这种作证方式。或者我们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让证人不必到现场出庭也可以作证而且还可以接受对方的询问。就是利用网络,采取同步视频连线的方式起到出庭作证的效果。使证人不到庭审现场,也可以对证人进行同步质询。此种方法中,还可以使用遮盖证人脸部以及对证人的声音做变声处理等手段,让证人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

3、庭审后的保护

在庭审前和庭审中对证人的不法侵害是为了达到阻止证人出庭作证为目的。那么在庭审结束后,对证人的不法侵害就纯粹是为了泄愤的报复行为了。而这种报复往往手段是极其残忍的。所以在庭审工作结束后对证人还要进行保护。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都有严厉的法律制裁,但这种制裁都是在证人被迫害之后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证人受到迫害之前对其进行保护措施,使其免受不法侵害。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为证人变更个人信息;为其重新安排工作;为证人转移居住地(迁往其他城市甚至海外)等。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要求办案人员在办案时要了解庭审方式,转换观念,顺应新的庭审方式,积极配合。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庭审过程中要重视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在保护证人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让证人出庭作证。证人能否出庭作证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态度。另一方面,办案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对待证人要以诚恳的态度,尤其对一些特殊证人,如未成年人等,让证人放下思想包袱,该变证人对司法机关的抵触情绪,积极配合取证工作及庭审作证。

【参考文献】

[1].赵微 王昭振.有组织犯罪界定及其组织行为实行行为化——基于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视角转换[J].法学家.2008年03期

[2].吴爽.我国有组织犯罪研究综述(1994-2007)(上)[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谢勇 王燕飞.论有组织犯罪研究——十年回顾、评价与前瞻[J].犯罪研究;2005年03期

[4].谢勇 王燕飞.论有组织犯罪研究——十年回顾、评价与前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3期

[5].莫洪宪 郭玉川.有组织犯罪的界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赵微 王昭振.有组织犯罪界定及其组织行为实行行为化——基于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视角转换[J].法学家.2008年03期

[7].吴爽.我国有组织犯罪研究综述(1994-2007)(上)[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谢勇 王燕飞.论有组织犯罪研究——十年回顾、评价与前瞻[J].犯罪研究.2005年03期

[9].谢勇 王燕飞.论有组织犯罪研究——十年回顾、评价与前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3期

[10].莫洪宪 郭玉川.有组织犯罪的界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1].赵秉志 于志刚.论我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2].康树华.论有组织犯罪[J].法学探索.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3].计永胜.国际刑法学界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最新研究动向[J].中国法学.1997年04期

下载网络犯罪侦查中的监听检测及监听定位的研究[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犯罪侦查中的监听检测及监听定位的研究[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Oracle11g监听程序当前无法识别连接描述符中请求的服务(共5篇)

    解决方法一: 一:打开cmd,输入sqlplus system/***** (注****表示密码) 能连接Oracle数据库;但输入 sqlplus system/******@orcl11g 点回车则显示 监听程序当前无法识别连接描述中......

    论新时代网络犯罪的侦查模式(五篇范例)

    论新时代网络犯罪的侦查模式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真正进入信息社会和曾经“理想化”地球村时代,与此同时计算机犯罪随之而生,并且随着计算机......

    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定位研究

    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定位研究 【摘 要】企业文化是管理科学革命的产物,其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更多的营养,对很多企业管理者而言,企业文化是新鲜的,但同样也是价值巨大的,给予其适当......

    材料研究方法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材料研究方法在微量物证中的运用 冯恩科(091623) (同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04) 摘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的说明和分析,介绍了材料研究方法(扫描电镜、XRD、红外光谱、热分......

    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案困境及对策研究

    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案困境及对策研究 口 罗敏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 摘 要: 网络诈骗犯罪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 出现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形式, 具有高科技性、 高智......

    研究P2P网络中的病毒检测与防御论文[五篇模版]

    P2P 网络之中具有大量的节点,在网络环境之中,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安全性都相对比较低。而P2P 网络又具有匿名,共享速度快,等特点。P2P 网络的这些特点为网络病毒的传播......

    【讲话稿】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质证方法

    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质证方法 各位尊敬的深圳律师同仁: 大家晚上好!本人谢宜峰,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律师,牛律师深圳团队成员,牛律师网络犯罪研究中心总则研究组 之 以计算机为犯罪......

    刑事案件侦查中非法取证的预防和控制研究(提纲)

    毕业论文提纲设计作者:指导老师:专业:[题目]《刑事案件侦查中非法取证的预防和控制研究》[摘要]目前,在我国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非法取证问题日益凸显,五部委在2010年5月31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