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研究
试论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研究
论文关键字:科技中介 科技成果转化 角色和定位
论文摘 要:科技中介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本文对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进行了分析,并在些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深化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1科技中介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 迫切需要大量新的技术和新的成果,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成果相对而言比较丰厚, 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影响科技成果市场实现的诸多因素中,技术中介环节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明确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更好的发挥科技中介的沟通粘结功能,咨询服务功能,协调重组功能等,成为扼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
要让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其作用,首先要明确其充当的角色和功能定位:
2.1要有清晰的职能界定
目前,国内许多科技中介之所以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我职能界定不清晰,很多科技中介成为了“第二政府”,只有监督管理,没有服务,成为企业新的“婆婆”,自然不被社会认可。众所周知,在WTO法律框架下,政府只能做法律授权的事,此外都不能做;而企业除了法律禁止的事,其他都能做。这样,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条鸿沟,因此需要架起沟通两者的桥梁、联系的纽带,否则就会断层。这个桥梁就是中介机构,它需要在科技与经济、政府与企业中间扮演“红娘”的角色。因此,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和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成为科技中介的重要职能。
2.2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凸显绩效优势
国外成功的科技中介组织在发展中多强调企业化运作,股份制和合伙制是运行比较成功的组织形式。我国的科技中介组织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机构设立带有浓重的“官办”、“半官办”色彩,经营手法单一,缺乏市场意识,不是积极主动的跑市场、找项目,而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故难以成功壮大。只有采用多元化投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主动为企业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才能深受企业的信赖。
2.3应对症下药,破解中小企业发展之瓶颈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技术设备落后、创新不足、信息不畅、人才匮乏等发展瓶颈,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西方国家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中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技中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群,只有采取“政府扶植+中介服务”才能推动广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才能达到提高经济竞争力、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要抓住了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致力于为中小企业铺路搭桥,扫除前进中的障碍。只有形成技术创新、信息网络、质量检测、人才培训、资金担保、科技创业等服务体系,才能涵盖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缓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
2.4做科技——经济联姻的红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科技成果大多来源于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他们大多不擅长经营管理,奉技术成果
为宝贝,过分强调科技成果的重要性,难以接受来自企业的经营管理或者担心在合作过程中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主要的出资方,始终将资金的运作管理看得比较重,自然也难以接受或者不放心由技术人员掌控资本。因此,这种先天的行业隔阂,致使双方难以找到平衡点,合作的机会非常小,就更谈不上产业化。时下,许多科技中介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借用有关红娘的俗话“不仅要结婚,还要包养儿子”来形容科技中介的角色。这种新的科技中介观念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实际市场化运作成功率并不高。在这个问题上,更应该有大胆的创新,不仅要完成传统红娘的“不仅要结婚,还要包养儿子”的任务,还开创性的将“优生优育”在实际服务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扶植一个、壮大一个,就市场化一个,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5资源共享,贴心服务
在培育新的企业或产业过程中,还要对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公司进行跟踪服务,针对有关共性的问题,积极解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如为解决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缺乏,自购成本较高且易导致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为中小企业出口产品提供及时便利、快捷低价的服务,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综合成本等。
3深化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当前金融危机的考验,作为科技中介机构,明确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实政府的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和优势产业,如何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树立科技中介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科技中介的作用:
3.1关注科技中介对外开放的问题,努力走出去
科技中介要做得更大更强,形成知名品牌,必须实施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出去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走出地市,辐射全国。科技中介不仅仅是为某个地区服务,还要争取作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要将服务辐射全国;第二阶段,要走向国际,提升品牌。中国持续扩大开放需要构筑更多的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中介机构将是中国通向世界桥梁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化和国际化的中介机构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沟通信息,改进观念和生产方式,紧随科技和产业化潮流,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进而引导产业发展,提升品牌。
3.2引入中介期权机制,完善经营手段
在引入中介期权机制的情形下,中介组织通过订立远期合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远期合同能给科技成果成功转化预留一定的时间,能保证买入科技成果期货的中介在已设定的到期日收到合同签订的货币数量,能有效促使科研单位研究出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也能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这一过程既满足了成果使用者——企业对成果的需求,也化解了成果所有者——科研单位担心成果转化不出去的风险,还满足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投机欲望,更重要的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3深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未来的科技中介要能够为其服务的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知识产权评估、成果包装、企业注册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大幅度提高各项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这不仅能为企业切实解决创业难题,还促使成果转化大大提速。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
科技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学科,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济从业人员大多具有理、工、商、法至少两种专长。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是中心走得更远、更快的有力保障。
科技中介在科技的发展征程中,实现了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
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之路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罗守贵,高汝熹.我国技术中介的地位与出路[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59-62.[2]娄成武,陈德权.国内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5):105-109.[3]赵定涛,魏玖长.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77-80.[4]李栋亮.广东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76-78.[5]徐冠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大力促进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N).科技日报,2002.12.3.
第二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在国家 科技 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和政府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等 问题,提出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措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充分发挥政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职能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
我国高校聚集着数量众多的科研人才,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4左右,承担国家“863”项目1/3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 发展 规划项目“973”占3/1以上,获得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面上的项目占全国70%以上[1]。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而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开发阶段获取该领域知识产权成果状况,避免重复研究和侵权;在实施阶段保护科研人员权益;在取得知识产权后可以在保护期内获得合法的垄断,从而激励科研人员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因而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一整套完善、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1.一些高校未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999年 教育 部发布施行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6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机构,归口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暂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高等学校,应指定科研管理机构或其他机构担负相关职责。但由于一些高校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造成管理人员无所适从,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混乱。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十分不利。
2.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些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由教师或科研人员自行持有,学校对科技成果缺乏统筹了解。在成果开发阶段,科技成果是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通常由教师或科研人员决定,使得部分成果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成果转化的推广阶段,成果持有人擅自转让本应归属于学校的科技成果,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一些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或负责成果转化的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成果转化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也导致高校知识产权流失。
(二)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1.对知识产权制度缺乏正确认识
据美国著名 经济 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 分析 得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有65%不会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2]。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目前 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高校的主管领导和科研人员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不能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有些高校认为专利申请耗时太长,管理烦琐,不愿承担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部分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 意识,没有及时对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技术合同的签订、履行时为了项目和经费迁就对方,使用对高校不利的格式文本,忽视技术合同存在的风险;对技术合同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约定不明;对知识产权的权属约定不合理;个别科研人员在签订技术合同时,忽视学校利益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高校承担违约责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高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能为学校带来收益,将会挫伤高校进行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既不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水平,也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不利的 影响。
2.高校缺乏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知识产权法在激励知识创新,维护正当竞争的同时,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促进文化 艺术 成果的传播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的扩散[3]。由于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上重成果轻知识产权,重论文轻转化,科研人员在完成发明创造后,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能否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是鉴定、论文发表、出版专著等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选题新颖、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开发阶段因公开而丧失新颖性,使预期收获的知识产权“胎死腹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不应仅仅以论文的发表数量为标准,而应当将能不能进行成果转化并带来实际收益,能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显然,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取得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1.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主要有《宪法》,1993年颁布、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和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但这些法律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确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复杂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欠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制度、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税收优惠等等法律制度。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我国高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主体是由政府各部门组织实施的,比如火炬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展望计划、211工程、丰收计划、富山计划、社会 发展科技计划、教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这些项目构成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主体,国家的科技投入相当一部分流入了这些项目[4]。政府应当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行引导,在项目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由于我国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使得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和专业的工作,需要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高校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应当由熟悉知识产权制度、通晓法律和相关专业的专门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直接对主管校长负责。例如 中国 科技大学设置的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登记;专利的申请和维护;科技奖励的申报;科技合同的审核(涉及专利保护等法律 内容);科研成果与专利的转移或转化的前期准备[5]。由该专门机构负责高校的日常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开发学校的知识产权资源;负责制定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规划;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对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申报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和帮助;对外代表学校处理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维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利益。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有利于高校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运用知识产权能力。
第三篇:竞聘演讲稿写作中如何定位“角色”
竞聘演讲稿是为竞聘演讲而准备的书面文稿。为表明自己胜任某一职务,演讲者要介绍自己的经历、阐述自己的优势和工作设想,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先把自己假设成某一“角色”,也就是要具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一、要体现角色责任感
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源泉,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此,竞聘演讲稿中应该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例如:
这次经深圳赴香港考察回来,特别是上个星期六下午听了陈总经理的动员后,感触很深。我们身为党和国家的干部,面对大改革、大开放的挑战,应敢于抓住有利时机,以实际行动迅速地汇入商品经济的大潮流,为咱们古老盐业的全面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竞选当股份公司经理。
作者开篇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出发,阐述了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建设商品经济、振兴古老盐业的责任感,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参加竞聘的原因,具体实在,令人信服。
二、要写出对角色的理解
既然申论具有“工作研究”的性质,那么,根据实践中“工作研究”的类型,结合多年来申论考试命题的情况及笔者的研究和预测,本文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将申论划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对角色的理解,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决定了他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例如:
能参加今天的演讲深感荣幸。审判长,是一个庄严而又神圣的职位。审判长,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执法为民的责任;意味着一副担子,一副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的担子;意味着一种使命,一种维护法律尊严的光荣使命,这就是我对审判长的理解。新的世纪、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了我平等竞争的舞台,为我们提供了一展才华的天地。参与审判长的竞选,我愿意,也有信心履行好这个责任,担负起这副担子,完成好这一使命。
例文中作者用一个判断句、三个排比句表明了自己对“审判长”这个角色的深刻理解,让人觉得有思想,有见解,可信赖,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三、要抒发对角色的热爱
有人说,成功的起点是热爱自己的职业,有了爱,工作才有激情,有动力。在竞聘演讲稿中也应该体现自己对职业的热爱。例如:
在学校工作的16个春秋里,不论是当教员,还是当校长,我始终没有放弃过教学。当一个教师在物质上也许并不富有,可在精神上却非常富足。每当我把一批一批的学生送到财税工作岗位上,又一次一次传来了他们建功立业的喜讯时,我就看到了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记得在庆祝省财校建校15周年的大会上,目睹新老校友欢聚一堂,畅谈人生事业,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即兴赋诗一首:“创业艰辛十五年,故旧重逢话变迁。忘我躬耕终无悔,讲坛三尺尽桃园。今逢盛世宏图好,寄语校友更加鞭。待到神州腾飞日,桃李春风奏凯旋。”
这里,作者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对比,表达出内心深处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厚情感,“躬耕无悔”点明了情之深,爱之重,话语朴实,感人至深。
四、要展示胜任角色的优势
展示优势,是竞聘演讲稿写作的重要内容,能否获得听众的认同,提升自己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胜人一筹”的条件。展示优势有多种角度,如经历方面的优势、素质方面的优势、作风方面的优势、经验方面的优势、成绩方面的优势等,但要注意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例如:
1995年夏,我调任广东省世界银行贷款业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当时世行贷款业务正面临着艰难的局面,项目管理混乱,与世界银行关系紧张,巨额资金无法回收,随时存在着呆账的风险。我和我的同事们一道历尽艰难,共渡难关。我们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整顿内部管理,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强化项目监管,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内外债务管理,回收大量资金,提高了我省对外声誉。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用出色的工作赢得了世界银行和国家财政部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重新走上全面合作的道路。近两年来又有近5亿美元项目获准上马,世界银行贷款工作走上了正规化轨道。
上文中作者紧密结合所竞聘岗位的职责,以具体翔实的工作业绩,证明自己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不空洞,不浮夸,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要描绘对角色的设想
一旦竞聘成功怎样开展工作,这是听众最关心的,因为对于经历和优势在平时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唯独这部分内容是全新的。角色设想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整体工作思路、做人处事原则,对竞聘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想可以从工作开展和自身建设两方面提出,要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例如:
假如当上审判长,我会更加刻苦地学习……不断积累审判经验,不断提高法庭审判技能和庭审艺术,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反应处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把审判长的角色演像、演活、演好。
假如当上审判长,我会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敬业精神。对工作我还会像过去一样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认真踏实、任劳任怨……
假如当上审判长,我会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假如当上审判长,我会牢记自己的政治责任……
作者从“刻苦学习”、“保持敬业精神”、“找准角色定位”、“牢记政治责任”等四个方面勾画了上任后的“蓝图”,指明了今后工作打算,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树立起一名法律工作者严谨求实、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赢得了听众的信任。
演讲是竞聘成功的“助推器”。要想取得理想的演讲效果,必须具备强烈的角色意识。找准角色位置,进入角色状态,让精彩的演讲伴你走上事业的坦途。
第四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了“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
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尽管人们要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发展为人服务。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备课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是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新理念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可是,对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倡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该讲的知识内容没有讲了,该有的讲授环节给忽略掉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强调不了,那么,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与其他同学、教师互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感悟。
学科教学应该根据需要突破本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但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主题,所以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求同”又“求异”,不能以“求同”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鲜活、新颖的思想和个性表达,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思考能受到打击。
教师能否把握其所教学科的核心,能否将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本学科教学之中,为本学科服务?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个抒已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者、实践者。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
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教师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当然,我们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且在保持两者人格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平等忽略、放松对学生的教语指导、严格要求的责任;学生也不鞥要求“平等”,就不尊重教师以及教师付出的劳动。师生平等应该体现在人格平等上,都视对方为人,双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变化的内因。因此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改变旧的习惯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建立“学生主体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长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的不良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构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1.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3.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三.加强个体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长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首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个体活动,如带问题的阅读活动;走出教室的观察活动;强化实践的动手活动;气氛活跃的讨论活动;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其次,在教学中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一般说,一堂课学生个体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再次,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要到位。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
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的转轨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起点,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有很多旧的东西要改。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伙伴,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由个体孤立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忽视学生生命个体转变为关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生命的主体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2.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的角色,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相应地改变其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合作、勇于探究,让课改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加速器”。l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 “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要“只见书本不见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贴近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乃至因地制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以适应学生的学。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特别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时,更要好好分析原因,多从自身的“教”上找问题,调整、改进教学,不要一味责怪学生。l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还要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实际水平并兼顾自愿的原则分层或分组,在目标要求、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估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l 重新定位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应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场所,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气氛、洋溢着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蹲下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教师要“退回去”,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引而不发,让学生尽情、尽兴地释放个性、施展才能、放飞理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l 转变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以及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心智,拓展视野;改变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l 改变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提倡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学会学习。
l 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成为新的特点和亮点。教师间的合作、分享、探讨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频繁,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基础的合作工作组逐渐替代了以往的 “孤军奋战”。同时,教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强调探究性和研究性,探究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究也是开放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改进才能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学习掌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勤于实践、精于合作、勇于探究、善于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在新课改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五篇: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定位研究
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定位研究
【摘 要】企业文化是管理科学革命的产物,其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更多的营养,对很多企业管理者而言,企业文化是新鲜的,但同样也是价值巨大的,给予其适当的定位,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加深人们对企业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定位,希望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指明方向,使企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内涵;定位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颇为艰难,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在约翰?科特曾经说过:“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影响巨大,企业下一个十年的企业文化直接决定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局面”。如今,我国的企业都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在这个关键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创造出优秀、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集力,是企业全体职工认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企业风尚和规章制度的总和。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灵魂和生命,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进行四个层次的划分:其一,物质文化,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器物文化,指的是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设施等,比较常见的有企业建筑、产品、包装设计等;其二,制度文化,指的是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发展生产,壮大自身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比较常见的有生产安全规定、员工守则、考勤制度等;其三,行为文化,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活动文化,指的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中自发形成的行为惯性、规律、奥秘等,比较常见的有企业经营管理互动、企业人际关系、企业文娱活动;其四,精神文化,其属于精神成果、文化观念范畴,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导向性、约束性,比较常见的有经营管理观念、社会责任观、集体主义观等。
二、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定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以及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如何建设以及应用企业文化,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这些都取决于企业给企业文化怎样的定位。你希望它成为什么,它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有如下认识:
(一)企业竞争的基础
无论一个企业成立的时间长短,其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正如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有良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支撑,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如有源之水,才能构成自身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重头戏,构成了企业竞争的基础。为此,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围绕企业创业史、制度、价值观等,对企业文化进行重新总结、提炼、创新,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培育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此外,企业还要加强企业员工诚信建设,人是企业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关键还是靠企业的员工,只有以企业文化的价值精髓、制度规则、行为艺术、精神大略感染员工,提高其诚信服务理念和水平,才能打牢企业竞争的基础。
(二)企业发展的灯塔
企业文化具有目标导向作用,我国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现代企业转型,而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就是发展的灯塔。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反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航向。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突出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明确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信念等,目标和价值、行为、精神这些都是一致的。只有明确了目标再建设企业文化,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导向功能的发挥。
(三)企业壮大的支柱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企业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中,企业文化起到了支柱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尔集团在兼并企业的时候,并非首先让财务人员去接收,而是派自己的文化中心去进行文化与价值的铺垫,减少被兼并企业的抵触,柔性地整合被兼并企业,实现互利共赢。从这里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企业要想壮大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管理,要善于使用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以厚德载物的企业文化包容人员,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企业价值引起员工的共鸣,以企业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以行为方式磨练员工的战斗力,以精神大略增强员工的品质,只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四)企业品牌的载体
品牌形象是一个比较热的词,而企业品牌形象的基础有两个:其一是企业经济实力,其二是企业文化,其中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品牌的载体。以前李宁公司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这句广告语就是李宁企业文化的精髓,而它也承载了李宁这个品牌,凸显了李宁产品的核心价值,使其迅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软件,品牌价值在积累,而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升华,每一次企业文化的升华,都将为企业品牌带来莫大的好处。只有将企业文化看作企业品牌的载体,才能让企业的品牌更加深厚、真纯、历久弥新,在新市场竞争中散发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加深人们对企业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定位,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能跃.略论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作用[J].中国商贸,2011(02).[2]王子军,刘志永.论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J].科技资讯,2011(05).[3]侯阳.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4]杨潇康.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