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卢宇国:规范监督完善国企治理结构
规范监督完善国企治理结构
——市国资委“十一五”发展成果系列报道之三
去年,北京市国有企业监事会第一办事处组织召开了由京能集团、国资公司、北控集团等监督企业参加的集团财务工作座谈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资金集中管理经验进行交流,会议为各企业在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搭建了交流平台,监督检查与服务发展等被赋予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正如市国资委副主任卢宇国所说:“国有企业监事会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出资人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从事后监督到当期监督,北京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形成了规范、有效的监督检查模式。日前,卢宇国就“国有企业监督检查规范化”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明确职责定位
记者:早在国资委成立之前就有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您认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阶段?
卢宇国: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密不可分,作为国有企业正常运行、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如今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国有资产监督模式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调整。
上世纪末,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遇到一个瓶颈问题:如何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十五届二中全会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提出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1998年底,我市成立3个稽察特派员办事处,向北京牡丹集团等9家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
2001年初,市政府首次向12户企业派出监事会,当时,国有企业监事会仍然沿用了稽查特派员时期形成的工作方法,即“只听、只看、不说”,而且是“事后监督”。
2003年,各级国资委相继成立,国有企业监事会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资人监督的理念也应运而生。
目前,本市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方式实现了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监督、从财务监督向综合监督、从注重揭示问题向推动问题整改的转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灵敏性、时效性明显提高。从监督覆盖面上看,截至去年12月,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已从最初的74家减少到43家,派驻监事会的企业从26家增加到40家。按2009年财务决算数据,这40家企业资产总额13474.47亿元、占出资企业资产总额的97.1%;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3494.63亿元、占98.94%;营业收入4929.45亿元、占95.53%;实现利润223.67亿元、占94.19%。从队伍建设上看,市国资委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为监事会扩编。目前,监事会共设10个办事处,编制70人,在地方国资委中规模居首位。监事会始终坚守“六要六不”行为规范,逐步形成了遵守纪律、准确定位、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监督文化。紧盯“三重一大”
记者:进入国资监管阶段,国有企业监事会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卢宇国:企业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简称
“三重一大”)事关企业战略实施、风险防范乃至科学发展,监事会密切关注“三重一大”,是依法履职的内在要求;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国资委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动态信息,监事会建立的信息渠道恰恰起到了这个作用。
将出资人关注的企业投资决策、重组改制、产权转让及高风险业务等事项纳入监督检查重点是监事会的职责,对企业执行国资监管政策规定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市国资委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均事先征求监事会的意见建议。监事会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为完善国资管理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的合力不断增强。在开展监督检查的过程中,监事会注意从决策流程、机构建设等多个层面,督促企业完善治理运行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不少企业细化明确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会的议事规则,在董事会成立了提名、薪酬、审计等专项委员会。监事会工作推动了企业依法按程序决策,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合规性显著增强。
监事会在某企业讨论收购民营项目时,就资金需求和政策风险提出质询,董事会经权衡放弃投资。获悉某企业拟将著名商标公开拍卖后,监事会及时提交专报,市国资委将该商标划转至该行业优势企业。某企业在跨国收购高端品牌时,外方要求时间紧迫且排斥限制条款,董事会还是按照监事会要求,及时向国资委做了报告,董事会决议增加的涉及股东的限制条款,不但没有影响收购,反而得到外方的尊重。
督促推进整改
记者:北京作为首都,国有企业监事会有哪些特色?
卢宇国:特色之一是“分类监督”。北京市属国有企业资产量大、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许多国有企业肩负着城市正常运行的服务保障工作;工业企业科学发展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而商贸类等企业又肩负着百姓基本生活资料的保障,社会责任不可或缺。根据行业特征分类进行监督检查,收到较好效果。
另一个特色,就是把监事会监督的成效定位到通过推动整改,建立长效机制上。对一些共性问题,如一些企业主业发展能力有待增强;投资链条长、层级多、集团管控力较弱等,市国资委采用主任办公会集中听取监事会汇报年报的方式,加快情况沟通节奏,扩大成果转化范围。制定了《关于加强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反映企业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提交监督检查报告,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企业董事会工作报告内容。通过落实问题整改,有的企业建立健全了投融资、财务、风险等管理制度,有的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各企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企业问题揭示、反馈、整改、跟踪、评价、控制的工作闭环已初步形成。不少企业还建立了与监事会的定期情况沟通机制,由被动接受监督转变为自觉推进整改。
强化延伸监督
记者:国有上市企业和境外企业越来越多,如何延伸对这些企业的监督?
卢宇国:“十一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加大了上市融资的力度,目前已经有44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一些企业已经或正在尝试推进企业主业整体上市,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京外、境外投资的管控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发挥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优势,加强对上市公司,京外、境外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监督,成为一个新课题。
国家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各上市公司运转总体看是良好的。但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出资人监管的角度看,如何进一步发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作用还值得探索。这几年,北京市国资委推荐专职监事依法进入上市公司
监事会,一些专职监事还被选举为国有控股公司的监事会主席。我们想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股权多元化企业国有股权监督办法。
去年,监事会就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进行了研究探索,下一步还将积极借鉴国务院国资委在境外资产监督检查方面取得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监督检查措施,并逐步加以完善。
坚持创新探索
记者:您如何评价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当前的工作,对“十二五”有什么打算?
卢宇国:去年10月、12月,市国资委分别向市委市政府专题会汇报了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市领导充分肯定了监事会工作。市委专题会指出:“国有企业监事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成果,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推动国有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市政府专题会指出:“设立国有企业监事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及时报告企业情况,维护出资人权益,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继续坚持“依法监督、出资人监督、独立监督”的原则,牢牢把握“监事会是国资监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是大监管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的优势与特点,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创新作为监事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强化当期监督、深化延伸监督、创新监督机制、推进问题整改,促进我市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城市治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
贵州: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核心提要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加快推进全省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创新,普遍建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
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推广社区管理“贵阳经验”,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就业促进机制建设。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2014年上半年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和财务等方面彻底脱钩。
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化解矛盾,疏导情绪,鼓励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创新群众工作和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完善省市县党委群众工作体制机制,重点健全完善市(州)、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与群众直通交流网络平台。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全面推广“铜仁经验”,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广基层矛盾化解“余庆经验”。创新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巡访、联合接访、包案督访等制度,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稳控处置长效工作机制,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严打整治”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并向农村延伸,加强犯罪实时控制机制建设。
强化反恐体制机制建设。
加强社区警务、社区矫治、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
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机制。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按照分级和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安全许可证制度。
加强省市县三级国家安全体制建设,扩大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组织覆盖面。
第三篇:如何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如何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这个问题都很突出,即使已经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往往是将文件“锁在柜子里”,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构成不合理、缺乏科学的工作制度等问题,要想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
一、认清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特征
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现代企业所应具有的科学化、规范化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企业决策、执行的制度安排。它主要由股东会、董事会(包括总经理层)和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A.一是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者,可以通过股东代表按出资比例或股份行使表决权,能够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企业主人的地位。
B.二是依照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公司经营者能够享受充分的法人财产权和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自主权,并能努力实现企业所有者对公司的期望。
C.三是企业的投资者选派监事,职工也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监事(这一点国有企业必须做到),共同组成企业监事会,能够实现投资者和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监督。
这种组织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内部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相互激励和相互制衡,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既保障了所有者的权益,又赋予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还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
二、严格法人治理结构的事权划分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合理界定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职责范围,以便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职权。
A.一是人事权,负责选举、罢免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B.二是重大事项决策权,如批准和修改公司章程、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决定公司经营方针、投资计划;
C.三是受益分配权,批准公司利润分配方案;
D.四是股东财产处置权,决定企业的合并和解散等。
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构,对股东会负责。主要职责是
A.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B.制订企业经营目标、重大方针和管理原则;
C.提出盈利分配方案供股东会审议;
D.重要人事任免;任免经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
E.决定大额资金使用。
总经理层是执行机构,对董事会负责。企业生产经营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由总经理全面领导和统一指挥。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
A.执行董事会决议;
B.主持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
C.任免中、基层经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
D.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提交报告。
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对股东会负责。主要职责是
A.依法和依照企业章程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
B.审核企业的财务状况;
C.对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的任免、奖惩提出建议。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除了各部门之间这种横向的职权限定关系外,从产权关系上看,还存在着一种纵向的财产负责关系。即股东会对董事会委托代理、董事会对总经理授权经营、监事会代表股东会对财产的受托人实行监督。正是这种纵向的财产负责关系和横向的职责限定关系,构成了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三、坚持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原则
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①董事会、总经理层和监事会成员一般分设,特别是董事长一般不应兼任总经理,以保证出资者和董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层相互间信托、委托和监督关系的确定。但考虑到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特殊情况,并保证企业领导人员的稳定过渡,也可在一定时期内兼任总经理,待条
件成熟后,再另行聘用。
②在国有企业中,为发挥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党委书记应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可兼任董事长职务。党委其他成员也可进入总经理层或监事会。特别是纪检书记可进入监事会,并兼任监事会***。
③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职工代表董事和监事,以充分调动职工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但人数应有限定,不宜过多。在选举过程中,要着重考虑本人参与决策的能力。
④在国有企业中,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有权也有必要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派出国有股权代表参加企业的董事会。同时,派出监事会成员,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⑤在国有企业中,企业领导成员的任免,坚持党管干部与依照《公司法》和企业章程办事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探讨相互衔接的新路子。
四、确定法人治理结构的人员组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包括总经理层)和监事会的人员组成,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和有关规定设置并确定。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是指有该公司股票者,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是指认购该公司股份者。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授权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董事会的组成人员董事,由股东会议选举产生和任免。董事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非股东,应为自然人。法人为公司股东的,应委托自然人代理法人单位参加董事会。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按照董事会的任期委派或者更换。一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为三至十三人,国有独资公司三至九人,股份有限公司五至十九人。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一般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可由政府有关部门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根据我国现行法规的规定,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中三分之一以上,但不超过二分之一的监事会成员和有限责任公司二分之一的监事会成员,由职工代表担任,公司职工通过民主程序推举和罢免。其余由股东会议选举和罢免。公司不设股东会议的由股东委派和罢免。监事会***由全部监事的三分之二以上选举和罢免,不得兼任董事、总经理和其它高级管理职务。
五、制订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制度
要严格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事权划分,合理界定股东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层、监事会的职责范围基础上,还应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制订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制度,以便处理在具体事务中出现的交叉、重复和相互扯皮问题,使法人治理结构走上规范化运作的轨道。法人治理结构运作的主要形式是召开重要会议决定重大和重要事项,处理重要文书。因此,必须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会议是股东会议、董事会会议、总经理办公会和监事会会议,并严格制订各种会议的议事规则,对各类会议的召集、参加及列席范围、议事内容、表决程序、决议实施监督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做出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应根据公司特点设置公文种类,规定行文关系,对董事长和总经理阅批签发公文范围进行合理界定。在决策程序上,一
般应按总经理办公会直接决定、总经理办公会研究提交董事会决定、董事会直接决定和董事会研究提交股东会或出资者决定等四个层次,分别根据事权划分进行决策。
六、聘请专业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单靠企业自身形成的文件往往挂一漏万,甚至缺乏可执行性,使企业在实际运作中陷入内耗。因此,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完成法人治理结构就变为了最佳选择。
一方面,合适的咨询公司,除了其知识全面、掌握大量管理分析工具以外,在法人治理结构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拥有强大的知识库,可以避免很多弯路。
另一方面,由于咨询公司是外来力量,既与企业家也与企业的员工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只按合同约定的项目内容工作,所以会公正地对待企业的每一个人,不会也不可能在咨询项目中攫取不正当利益,更不会卷入客户的利益斗争中去。由咨询公司主导提出的法人治理结构方案,往往是中立的,经得起检验的。
第四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营造发展
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营造发展“场、势”环境 当前,随着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深化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细胞企业而言,在这个急剧的变革时期,尤其要注重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核心,是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职责及相互关系的表现,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客观上就要求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总体而言,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如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和监事任免等行使表决权;而董事会则是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聘任高管人员,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等等;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检查公司财务状况,检查公司董事、总经理等高管人员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检查公司劳动工资计划、职工福利待遇等是否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等等;经理层是由以总经理为主体的经营管理班子组成,主要负责实施公司董事会的各项决策事项,组织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规范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就是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新经济条件下,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要从营造“场”和“势”两个环境来着手。
“场”是一个支撑的着力点,任何事物都必须在一个“场”的环境中存在,它既可以是一个能量场、也可以是一个发散场,并由此产生一种“场”效应,我们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实就是营造这个“场”环境或者“场”效应的过程。透视一个企业的发展,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技术层面只是一种操作过程和手段,也就是经理层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则是一个制度层面的东西,并有逐渐向文化层面过渡的趋势。因此,营造企业的“场”环境,把企业各个层面通过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机的联系起来,架构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度,以实现企业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并由此形成一种“场”效应,促使规范运营、良性发展。
而“势”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势”就是这个过程的驱动力,并由此产生一种“势”效应。我们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实是一种营造这个“势”环境或者“势”效应的过程。在新常态下的企业改革发展中,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一种“顺势”而为、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顺势、乘势、借势、造势、用势”等方式,通过“势”的驱动力,不断推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并由此形成一种“势”效应,实现企业持续改革发展。
“场”与“势”是一个相辅相成、交互发展、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营造“场”环境,又要注重营造“势”效应,通过企业的内外驱动作用,引导企业改革创新,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共同促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不断良性发展。
第五篇: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对一所学校而言,提升治理能力,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什么叫学校治理结构?治理不同于管理,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指挥和控制,治理则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共同参与、配合、协调以及制衡关系。确切地说,治理是指各利益相关者围绕共同目标,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彼此分享权力、协调配合又相互制衡,共同管理组织事务。管理的权力主体是单一的,治理则是共同管理、多元共治。在学校内部,过去强调管理,现在强调治理,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家长乃至社区力量都是治理的主体,大家相互配合、彼此制衡,共同管理学校事务。学校治理结构则是关于学校权力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划分以及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的一种搭配与安排。为什么要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其一,以往的学校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学校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评价权集中在校长等少数个人或单一机构身上,普通教师、学生、家长往往被排除在学校权力体系之外,他们的声音、利益被漠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阻碍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其二,法治社会要求学校建立依法管理、自主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其三,当前学校面临着教育创新、深化改革的复杂局面,如何破除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唯一的途径是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让教师、学生、家长等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多元共治,使各方成为改革的“共同推手”。那么,学校该怎样完善内部治理
结构以确保各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地参与学校治理?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明确学校各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权力来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以教职工和学生为例。教职工的核心利益包括:工资、福利待遇,教职工聘任、考核、职称评定、奖惩办法,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革新,学校发展规划等。其他诸如学校干部人事任免、财务预算和支出、招生与收费、学生奖惩等事务,虽然也关乎教职工利益,也为他们所关注,但并非其核心利益。对于教职工的核心利益,他们应当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权参与决策,有权监督相关事务的执行情况,且在权益遭受学校侵害时有权要求校方提供救济。对于非核心利益,教职工享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评议权即可。学生的核心利益包括:校园安全环境的创设,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学业、品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生的奖励与惩处制度,在校伙食选择、校服征订等。对于这些核心利益,学生需要享有决策权、评价权、监督权和救济权。其次,需设立相应的治理机构,赋予其相关的治理权。当前,各个学校普遍设立的治理机构包括:党支部(党委)、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初、高中)、少先队代表大会(小学)、家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还有少数学校设立了学术委员会(享有学术方面的最高治权)、教师委员会(相当于教代会的常设机构)等。其中有不少机构实际上并未发挥实际作用。现在,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某一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力机构,则需要“旧瓶装新酒”,重新划分、界定其职能,赋予其足以维护其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的相关治理权,这样它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治理机构”。比如,学生伙食的选择、校服的征订,其决策权应当由学生代表大会或者家长委员会来行使。对于那些属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核心利益的事务,则应当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校务委员会来行使决策权。再次,需要制定各个治理机构的运作规范和议事规则。设立各个治理机构只是第一步,让它们良好运转,切实履行职能才是关键。为此,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治理机构的权利、义务、责任是什么,机构由多少人组成,人选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征集议题,如何召集会议,议题如何表决(包括出席人数、表决程序和方式等)等,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明确和规范。离开了这些操作程序的支持,治理机构的职能就无从发挥。最后,需要学校章程来确认和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权。章程是学校的“宪法”,是学校自主管理的依据。学校治理结构事关重大,直接决定着学校如何实现自主管理,应当成为章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经过章程确认和保障的学校治理结构,则具有了合法性和正当性,应当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违规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