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资源综合监管——对我市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一点思考
衡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可简要概况为八个字:规范有序,安全放心。前者是指市场竞争秩序,后者是指人们日常消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就应按照这样的要求调整思路,不断改进方法,使我们的工作成效尽可能靠近人们的期望。近一两年来,国家总局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如落实“经济户口”、辖区管理、市场巡查管理机制,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管理,等等。这些措施的核心就是整合工商战线上的执法资源,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实施综合监管,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好多地方敏锐地抓住时机,结合本地实际适时推出落实措施,既见到了监管实效,又闯出了工作经验。就我市的情况看,当前应该认真研究和解决五个关键问题。
一、下放权力,小局大所,确立基层工商所新的监管模式
基层工商所要重点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市场巡查是基层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项最基本职责,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依法对管辖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资格、经营行为、商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投诉和查处违法违章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总局“分级分类”监管的要求,市场巡查制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经济户口”管理相结合,使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经济户口”是巡查监管的基础,没有“经济户口”,巡查就不能掌握基本情况;巡查监管是“经济户口”的补充和完善,没有巡查监管,“经济户口”就成了一堆僵死的数据。二是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相结合。以市场巡查的情况作为企业信用定级的重要依据之一,按照企业信用等级实施市场巡查。而我市目前仍然延续“谁登记、谁监管”的传统做法,工商所只对个体工商户有管理权,使工商所对“管理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巡查”的要求无法落实,从而形成“登记机关鞭长莫及无能力监管,工商所又无权力监管”的局面,存在一些“监管盲区”,甚至出现“一户二照”的怪现象。解决办法:
1、明确权限和责任,实行属地监管。市、县局机关将登记的企业按属地分派给基层,对企业的日常监管统统下放给工商所,工商所按巡查区再明确到巡查员,切实做到“辖区管理”、“小局大所”。
2、将对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委托给工商所办理。
3、整合监管任务,实行综合监管。工商所管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管理内容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转变。
4、通过信息上下及时互动,实行动态管理。
5、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二、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实现综合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以企业登记静态信息和企业监管动态信息为基础,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巡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将所有的有关信息录入到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标准,将企业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依法实施分类监管。这就要求上下左右联动,信息互补,资源共享。我市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还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不说市到所之间,就是市局科室之间信息也不能共享。虽然省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已经到位,但由于相关信息集中不起来或缺少,使软件难以运用,制度难以落实。解决办法:
1、制定一套相应文件。对企业信用如何分类,分类监管如何实施,对严重违法案件及严重失信企业如何披露等,都应有明确规定,以便操作运行。
2、建立企业监控体系,加强对失信企业的制约。
3、培育诚信意识,探索企业年检申报备案制。
三、规范办案行为,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水平
办案力度的大小、水平高低,不仅反映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工商部门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形象。有人担心办案力度大、罚款数量多怕影响行风评比,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相反,越是能够善于查破大案要案,越能够获得轰动效应,树立工商部门的权威;越是能够及时查处扰乱经济秩序、危害消费安全的违法行为,越能够赢得老百姓的赞扬,获得更多的“选票”。解决办法:
1、办案要有层次性。办案就象打仗,一层人办一层人的事。所办所的案,县区办县区的案,市局要办市级水平的案。不要一股脑都去“抢”一般性的案。市局机关应该在办案的层次上下工夫,每年办成几起潜藏深、危害重、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大要案。
2、要研究机制。一是市与县区联合办案机制。有的案件联合办可能比单独办效率要高、效果要好,关键是怎么办。二是办案人员奖励机制。办案是个特殊任务,不仅要求办案人员素质要高,而且还要付出比我们“坐机关的”更多的艰苦。因此,对他们给予适当的奖励是理所当然的。
3、加强培训,提高办案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办案技巧。
4、目标要求。罚款不能下指标,但并不等于办案没有目标。关键是目标怎么定。比如,“个体运输市场要基本监管到位”、“把建筑、通讯等市场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监管的重点,消费者投诉率明显下降”、“全市每年要办成几个案值在多少以上的大要案”,等等。象这样的目标总还是应该有的。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综合监管搭建平台
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已形成“瓶颈制约”。一方面,“硬件”不硬,有“人等机”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用率低,也有“机等人”的问题,浪费了不少现有资源。这直接导致综合监管难以到位。解决办法:
1、根据新的要求,调整建设规划,做好明年建设计划。
2、打足预算,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得投入,筑牢基础。
3、加强对软件应用的培训,做到上下贯通。
4、按照省局“市局不少于5名、县区局1——2名”的要求,增加专业人员,解决技术力量严重不足问题。
五、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力度,为实现综合监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市的执法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尤其是基层工商所和执法业务岗位,人员紧缺已成为普遍问题。同时,现有在岗人员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分流政策的实施,人员更是紧上加紧,与新时期监管市场和行政执法任务的要求形成明显的反差。在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的同时,要尽快打开“进口”,按照人事管理规定和程序选调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当中来已是当务之急。
第二篇:对医疗器械监管的一点思考
对医疗器械监管的一点思考
永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吕国善
目前,医疗器械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领域,在医疗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数字化和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创新,医疗器械新品种不断涌现,这些都对医疗器械的市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就如何加强医疗器械监管,与大家交流一点心得,以期共勉。
一、作为医疗器械行政执法人员首先应熟悉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
(一)首先应对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做到及时知晓,充分理解,烂熟于胸。如果医疗器械行政执法人员对医疗器械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那医疗器械监管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法监管、依法行政将无从谈起,执法人员将出现乱执法、乱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得不到保章,监管好医疗器械市场,维护好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要熟悉医疗器械注册证编排规律。要善于运用医疗器械注册证编排规律查找问题,如我局行政执法人员在例行行政执法检查时发现某避孕套外包装盒标识的注册证为“粤药管械(准)字2670194号”,文号中未标明批准年份,经核查该产品为假冒产品;同样利用医疗器械注册证编排规律,我局在另一次行政执法检查时发现市场上标示为“×药管械(试)字2003第200××××号”的试字号医疗器械,我们知道试字号后面为过期年限,正常的注册证编排应为“×药管械(试)字2003第2005××××号”,这种注册证号明显不符合注册证号的编排格式,经核查也属假冒医疗器械。另外,2004年8月9日后国家不再批准试字号医疗器械产品。但也不绝对,可能在过度期中会出现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情况,同样还会出现试字号产品。只是如果在市场上发现有2004年8月9日以后批准的试字号产品,那稽查人员可得留点神了,要将此类产品作为重点核查对象,需做进一步查实,以防是假医疗器械。
(三)医疗器械的分类要清楚明了。比如说X线诊断设备:200mA以上属Ⅲ类产品而200mA及以下属Ⅱ类产品,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200mA以上的X光机,却标识为二类医疗器械,这样的X光机很可能就是假冒产品。又如2002年8月是避孕套医疗器械分类代号变
更的一年,之前为267,之后为266,如2003年批准的避孕套分类还标识为“267”,那么这可能就是一个假冒产品;如分类标识为“268”“269”等等的避孕套,可以说就是假冒产品了。另外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上,CT属Ⅲ类医疗器械,而CT中所使用的医用X射线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球管,以下简称为球管)属Ⅱ类医疗器械。球管是有一定曝光次数的产品,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按照这种思路,我局针对CT中球管进行了专项检查,结果,发现了几例没有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球管。我们还可将这种思路扩展到医用X射线设备,如X光机、全数字X线诊断设备、计算机放射影像处理系统等设备,这些设备和CT一样均需使用球管,这些设备中的球管也是有一定曝光次数的,若干时间后也必须更换,那么这些更换的球管有没有产品注册证书呢?利用这种发散式思维,就能拓宽我们监管的视野,扫除监管盲区,杜绝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在市场上流通和使用。
(四)对医疗器械相关的电子、医学、机械、外语等方面的知识要有积累。在熟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从工作中及各种书籍、网络中积累医疗器械相关的电子、医学、机械、外语等方面知识。有了这些知识,监管人员将会如虎添翼。
二、要善于思考,总结经验,从实践中形成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监管方法。
医疗器械监管的专属性和专业性很强,如果不善于从监管实践中总结经验,每次检查都流于形式,只限于检查几个医疗器械,或只检查某医疗器械的部分资料就很难发现问题。为了避免检查中出现监督死角和盲区,就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监管方法。这套方法可能因人因地而异。如我局在监管实践中摸索出的“四看三对”工作方法。
四看:即看被检查单位证照,看医疗器械购进渠道(包括供货单位证照及购进票据、发票等),看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合格标识,看医疗器械实物。三对:即仔细核对供货商证照上的信息与购进票据、发票上的信息是否一致(包括单位名称、票据上加盖的公章名称及证照上加盖的公章与票据、发票上加盖的公章是否是一个公章等),仔细核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信息与医疗器械实物是否一致(如生产日期、型号、生产国等信息),仔细核对产品说明书功能主治与审批内容是否一致等。
通过“四看三对”,我局发现某医疗机构使用的干式打印机机身标签标识的制造国,与其注册证书许可国不一致,而其又不能提供机身标识的制造国的注册证书,从而一起使用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大案浮出了水面;利用“四看三对”,我局还发现,某医疗机构使用的全数字X线放射成像装置注册证书为2006年3月批准的,此前该医疗器械无任何其它注册
证书,而该机机身标签却标明生产日期为2005年12月,且于2006年1月就被销往了医院,最后该机被确定为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依然是通过“四看三查”,我局发现某医疗机构购入的喉镜,供货商提供的是甲单位的证照,而发票却是由乙公司开据的,经核查,该医疗器械系非法渠道购入的。
三、针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中存在问题的重点环节及重点品种进行重点检查,加大监管力度。
如医院在医疗器械的管理中容易出现:有的医疗器械购进把关不严,验收不规范,存在某些临床医生自带医疗器械手术、各科室自购医疗器械等;有的大型医疗器械管理不严格。将大型医疗器械的部分或附件以租赁方式(对方供设备,院方交纳使用费)购进。这种购进模式,容易造成医疗器械检查验收流于形式或根本就不验收。另外,大型医疗器械有很多附件,有的附件是需要另外注册的,但医院在购入大型医疗器械时,往往只注重对大型医疗器械本身进行检查验收,而忽视了对附件的验收。如我局发现某医疗机构,购进的大型医疗器械CT,附带了一个心电监护仪,该监护仪机身标识文字均为英文,而该CT注册证书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一栏并未标明有该心电监护仪,且该仪器也提供不出任何产品注册证书,我局认定该机为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有的进口医疗器械时,存在思想麻痹和管理上的误区。认为该设备是世界著名公司生产的就不会有问题或认为该机已通过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不会有什么问题了。这些误区,造成让验收流于形式,或根本就不验收,从而导致某些无产品注册证书、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流入医院;有的一次性无菌器械管理不严格。存在购进、使用不规范、使用后不毁形等问题。同时,为确保医疗器械监管取得实效,应将进口医疗器械、植入性的医疗器械和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列为重点监管进行品种重点监管。
第三篇: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多年的基层学校管理工作经历,使我对学校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如何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为保障,紧扣“发展”与“质量”两大主题,不断促进学校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以下是我的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务实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校长要把素质提升作为首要任务。首先,校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工作生活中不讲特殊,能以身作则,遵守规章制度,用高于普通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其次,校长要勤学习、善学习、肯钻研,知识渊博,业务素质高,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能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是校长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保证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学校管理是摆在校长面前的新课题,要多读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书籍,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知识;多与重点学校、兄弟学校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别人教育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校长要立足实际,敢于创新,创建特色管理。在工作中要多思、多想,依据本校实际,努力构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管理体制。五是校长要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主持全盘工作。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头雁”,要大胆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思想,确定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拓宽道路。
二、明确重点,细化措施,切实提升管理效能
校长要把效能提升作为管理工作重点,做到务实、创新、出彩,稳步推
进、全面发展。
(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首先狠抓教师队伍素质。从“德”“才”两方面提升教师队伍层次,让教师树立“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思想。狠抓师德教育,结合师德建设年、“学党章守纪律”集中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努力锻造一支“师德优、师资强、师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狠抓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建书香校园,加强教师学习,制定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重视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请教育专家到学校“传经”,强化校本培训;实施“名师工程”,选拔培养覆盖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建立师资发展规划,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思想,建设教学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实行“三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核心,精细化管理是关键,民主化管理是保障。一是加强科学民主决策,促进管理的民主化。校长要全面推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教育管理机制,让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使教师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人、服务的主人、奉献的主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行责任化管理,细节中见功夫,建立健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变“人治”为“法治”,以制度来约束、来管理,使学校管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三是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制度的执行中注入“情感”管理,灵活但不失原则,关心教师疾苦,为教师创造更舒适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困难。再次,要创新教师评价方法。加强师德师风、教学常规工作的考核评价,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将“过程性管理”和“终结性管理”结合,构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的评价体系,科学、规范、公正地评价教师,把促进教师发展的工作抓细,抓出成效。
(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首先,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坚持不懈地狠抓养成教育,把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结合学生实际,细化《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丰富内涵,并逐一落实。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校长要拓宽德育渠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认真开展好“国旗下的讲话”和班级周会活动;开展“星级少年”“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的评选表彰活动,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带动鼓励其他学生。再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校长要视安全为第一要务,实行校长安全管理责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安全规则制度,完善学校日常安全检查机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对学生进行消防常识、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对学校“财”的管理
严格执行财政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机构,认真建好账目,尤其是财务的报销。把好票据关,所有票据需由校长、总务主任、经办人等人签字后方可报销。校园要充分发扬民主,学校购置资产和大额的支出要召开教职工会议,让教职工讨论解决,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每学期结束时,校长
把本学期的财务收支情况在教职工大会上进行公开,接受教职工监督。学校公用经费有限,校长要使用好“财”,把“财”用到最该用的地方,让有限的“财”发挥最大的效用,使“财”尽其用。
(四)加强对“物”的管理
健全完善制度,制定校产管理办法、校产赔偿细则等制度,加强校产的保管、使用、维护。明确总务主任、保管员等的职责,责任到人,杜绝校产的流失。建立校产账目,分类登记,每学期结束时对校产进行一次清理,对因使用期限过长、破损严重失去使用价值的校产,确需报废的提交校务会议研究决定,当年新增的校产,列出清单登记上账。充分使用“物”,提高“物”的使用率,使“物”尽其用。发挥仪器、图书的效用,提高教学实验开出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拓宽学生视野。
三、重视协调,形成合力,全力促进教育发展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首先要认真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任务,严格按要求督促教师不折不扣地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确保《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自上而下有序推进、有效实施,共同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次,协调好与师生的关系。校长在自觉承担起“当家人”和“领头羊”角色的同时,要很好地协调好与教师的关系,想教师所想,民主管理,广纳谏言,与教师携手并肩,为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共同促进学校规范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想学生所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再次,协调好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积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大家访”等活动,发放评教表,倾听社会
对教育工作的评价,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对教师队伍的评价,化解存在的矛盾,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支持。
总之,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及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要求,学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问题同在。校长应在学校管理中处处、时时做有心人,多学习、多反思、敢创新、勇探索,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切实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每一名师生在实施“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第四篇: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佛山市南海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2002年底全区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达100多万人。流动人员的大量涌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04年,南海区共破获犯罪刑事案件7507宗,其中流动人口作案6926宗,占92.3%;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047名,其中流动人口4284人,占84.9%。流动人口犯罪占犯罪总数的高比重,表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底,国家对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废除了无业人员收容遣送制度,取消了公安机关对出租屋登记的审核、清查等管理措施,南海区建立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的流动人口管理“黄岐模式”随即废止。此后,全区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率不断下降,2003年5月该区共办理暂住证98万多份,2005年5月仅办理55万多份;大量无业人员聚积,刑事案件高发,出租屋脱管漏管现象严重,部分出租屋成为犯罪分子藏污纳垢的场所。无业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主要体现在“五个造成”:
(一)限制式管理模式造成政府服务缺位。南海区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是典型的限制式管理,这种模式将流动人口假想为可能影响社会安宁的不安定因素,潜意识地将流动人口当作对立面,使他们感受到来自流入地政府的管制约束,而无法感受到期望的服务与帮助,流动人口处于一种得不到政府服务的状态。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或利益得不到保障时,常常是向同乡组织、亲友甚至带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寻求本应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与帮助。
(二)管理资源不足造成脱管漏管。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规定较多,但支持管理活动的资源却严重不足。政府既没有在法定条件下管理流动人口的专门机构和专门力量,也缺乏经费支持。流动人口大都由综治部门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临时机构、雇请临时户口协管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主体的合法性得不到法律认可。此外,法律方面的支持滞后,对不办理暂住证的,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对违反出租屋规定出租房屋的,处罚过轻、成本太高,执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这些执法现状直接导致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率不断下降,出租屋脱管、漏管率居高不下。
(三)综合治理不落实造成“综合不理”。南海区各镇街普遍由综治部门牵头,公安、计生、劳动、工商等部门联合成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负责对流动人口的协调管理。各职能部门责、权、利不明,管理力量薄弱,缺乏权威性,工作开展非常困难。相关部门在参与流动人口管理时,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综合治理职能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形成合力,突出表现为公安一家唱独角戏,很多人误以为流动人口管理就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
(四)管理方法失当造成法制教育不到位。流动人口管理“只管手脚、不管头脑”的问题普遍存在,片面强调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后的教育、惩罚,忽视对流动人口的思想情操、文化学习和法制教育等涉及精神世界的“头脑”问题的关注。一些地方虽然有时也开展一些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但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收效甚微。政府不重视流动人口精神文化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却又希望他们个个遵纪守法,显然只能事与愿违。
(五)认识存在偏差造成管理阻力。一些单位、个人、甚至个别政府领导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认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因而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严、配合不力。有的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对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证件不闻不问;有的出租屋主为收取房租,不核实承租人基本情况,给钱就租,蔬于管理;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对管理工作不过问、不支持,甚至公开指责公安机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流动人口管理漏洞对社会治安的影响
由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现有的种种问题,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一)影响打击力度,刑事案件大幅上升。流动人口管理失范、政府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缺位直接导致流动人口的自制能力和防范意识普遍不高,诱发大量刑事案件。一方面流动人口中相当部分人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在择业范围狭窄、自身生存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且,流动人口犯罪的流动性极强,相互教唆犯罪方法致使反侦查能力趋强,增加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难度。另一方面支付流动人口流入本地后对社会治安、风土人情等缺乏了解,防范意识薄弱,警惕性差,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而且受到侵害后,不能很好地配合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有的甚至忍气吞声不报案,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
(二)流动人口聚居,治安问题众多。南海流动人口聚居倾向比较明显。据调查,流动人口来自同一县(市、区),并在南海同一村(居)、厂企、小区、外(员)工村等聚居,聚居人数在300至500人的聚居点有22个、500至1000人的6个、1000人以上的2个,这些聚居点散布在环境相对复杂的城乡结合部。由于流动人口不同程度受排斥、遭歧视,基本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地缘关系影响,习俗、文化相近,沟通联系较多,为避免自身权益受侵害,他们往往紧抱成团,并逐步演变为半独立的乡土式社会群体,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有力管理和引导,极易导致黑恶势力的蔓延,滋生团伙犯罪,甚至引发公然挑衅基层公安机关、暴力阻扰民警正常执法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仅2005年5月份,南海就发生此类群体性事件3宗。
(三)无业流动人口滞留,治安隐患突出。目前,南海有一个庞大的无业流动人口群,他们或因各种原因找不到工作,或压根就不找工作而专以犯罪谋生。这部分人没有固定职业,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为维持日常生活或满足外出赚钱的初衷,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3年底,国家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后,公安机关对这部分人的管理严重缺位,从而使滞留的无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多,造成较大的治安稳患。现在滞留在南海的无业流动人口估计超过5万人。
三、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考
上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融管理、服务、教育、维权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
一是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配套设施。我们要改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会制约本地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管理是公安一家的事”等错误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充分认识到搞好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政府要成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专门机构,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要规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手段,在各职能部门中实施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狠抓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对由于工作不负责任而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其责任,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是树立服务型的管理方式,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要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方式,按照服务多数、管住少数的原则,将善待外来工、服务外来工作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立足点,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损害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劳资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许多刑事案件,有的还酿成了群体性事件。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外来工工资等损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做好服务工作,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具体是要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介绍、房屋租赁、业务培训等服务,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上实行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员一律平等的政策等,增加流动人口对本地的归属感。要加强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实现由事后打击处理为主动事前教育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从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的角度出发,开展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重点对象管理工作机制,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一要抓好重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员作案占绝对比重,但并不是说流动人口就是犯罪群体的代名词。我们必须看到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诚实守法的劳动者。只有抓住重点流动人口管理,才能使预防和打击犯罪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二要抓好重点出租屋的管理。根据流动人口承租人的情况排查出重点出租屋,实施重点管理,对无业人员、有犯罪前科人员和涉嫌利用出租屋进行非法活动人员等租住的出租屋,切实落实管理措施,实行“以居管人”;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连带责任原则,由派出所与社区民警、社区民警与出租屋主层层签订治安管理责任状,责成出租屋主加强管理;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要及时查证予以打击,对出租屋发生的刑事案件或犯罪人员以出租屋为落脚点的,严厉追究出租屋主和有关社区民警的责任。三要对聚居流动人口重点列管。针对流动人口聚居地容易滋生犯罪、诱发黑恶势力蔓延的特点,建立健全事前监测预警机制,对聚居地重点人员实行严防、严管、严控,发现有帮派性质的非正式组织或有组织犯罪的苗头,要及时做工作,采取措施分化瓦解,严厉打击。
四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从南海区探索实践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居住、统一管理模式。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采用由政府、企业投资兴建外来人员公寓,或将闲置房屋改建外来务工人员宿舍的办法,使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这样一方面既为外来打工者提供了方便、廉价、服务周到的出租屋;另一方面,由于集中管理,管理更为有效,使出租屋不再成为违法犯罪人员的“安乐窝”。实践证明,这是管理流动人口、出租屋最有效的办法,但这种办法受到打工群体分散难以集中等因素的制约。二是分散居住、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比较成功的管理模式:一是“村民自治”模式。通过在村规民约中规定收取出租屋治安管理费,对不符合管理规定的出租屋实行停水、断电、取消出租屋主股份分红等措施,督促出租屋主接受管理;村委会利用收取到的管理费雇请协管员,对流动人口、出租屋实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较强,农民股份分红较多的地方。二是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全面规划、督导,各综治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政府出资组建户管员队伍,由公安机关指挥、管理和使用。镇、村两级成立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服务部),提供房屋出租审核、发证,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计生证件办理,甚至房屋出租中介、职业介绍、劳务信息咨询等服务。该模式能方便公安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实行信息化管理。三是物业管理模式。由综治部门牵头,组建独立于公安机关之外,直接向综治部门负责的管理机构,在村委、居委组组建专门管理队伍,按物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物业管理模式适用于城区,一方面减轻了公安机关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对出租屋实行管理,提高了管理力度和效能。四是“半封闭物业管理”模式。在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混合居住区域,通过减少出入口、加强出入检查、建立专门管理队伍的做法,实现半封闭式物业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一方面能有效压减半封闭小区内违法犯罪分子作案的空间和时间,减少发案;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须凭暂住证出入半封闭小区,能提高暂住证办证率,促进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上述各种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都是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针对各地经济状况和治安形势的不同,还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第五篇:对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阅读:[ 582 ]次发布时间:2012-8-15
税源管理是当前税收征收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源变化趋势越来越快,税源结构越来越复杂,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使得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源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税源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就如何强化税源管理,提升税源管理水平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税源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税源特点与征管力量失衡是造成税源控管乏力的一般性问题
一是农村征管机构收缩后,税收管理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税收征管属于“放羊式”管理。在相对粗放型的征管模式下,税务机关难以实施现代化税源管理的措施。由于人员的过于集中,导致基层征管人员与纳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农村税收征管被边缘化。由于税收信息来源渠道较窄,掌控的税源信息有限,且对有限的税源信息分析、利用不够,致使税收管理部门对纳税户数、纳税人基本情况、税源结构及变化趋势情况不明,税源底数不清;二是税收征管力量与征管面积对比,差距十分悬殊。过去是二人以上管一个乡镇,如今基本上是一人管几个乡镇,税收执法力量十分单薄,这样,税源监控管理乏力、税收征管不到位、征管基础被弱化是显而易见的;三是随着征管条件的不断改善,基层管理分局税收征管的机动性和有效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管理方式单一,对税源的控管在时间上、人力上和措施上都得不到保障,税源得不到有效控管;四是税源管理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造成了大的税源没有管好、管到位,小的税源又没有去管,即所谓的西瓜没有抱着又漏了芝麻,税源流失十分严重。
(二)疏于管理和放任自流,是税源管理乏力的主要问题
一是税收管理员履行职责不到位,征管力量分配不均,管理方法简单,岗位设置不细、职责分工不明,造成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和重管事、轻管户、户籍不明、底数不清、管理乏力等现象;二是税源管理存在只注重“管”不重视“理”现象,忽视了户籍和税基管理,只侧重主管业户和重点税源,忽视了未达起征点户、零散户和国、地税共管户的管理,尤其在税源相对充足的前提下,一些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小税种和难以控管的零散税收放任自流。这些现象和问题造成了近年来税收收入快速增长而税收征管质量则呈下降的趋势。
(三)税收管理机制的陈旧,是税源控管乏力的突出问题
现行税收征管流程存在着制约不够、监督不力的问题,未能有效的对征管流程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征管模式在运行中会出现偏差,因而增加了税收执法的随意性,管理员的自由栽量权和自主管户的权限范围还是过大。虽然基层税务机关实现了征、管、查三分离,但实质上是“二分离”或“三分离”并存,征和管在日常税收管理工作中很难分清楚。目前大多数税务机关实际操作中仍然是综合管事,实行的是“一窗式”、“一站式”管理。税收专业化管理技术含量不高,分工协作深度不够,对税收管理环节的制约仍然靠阶层式审批来实现,没有真正实现征管系统的过程控制。因为税源管理对现行的税收征管系统有依赖性,这样自然就影响到税源的控管。
(四)行业管理划分不彻底,是税源控管乏力的阶段性问题
税收管理机构尚未完全理顺,机构间职责范围难以划分清楚。尤其是实行行业管理以来,税源管理层次重叠,职能交叉,多头重复管理。经常造成同一税源多个部门管理,这样的结果要么相互牵扯,要么形成征管“盲区”,造成税源的大量流失。
(五)税源信息传递不畅,是税源控管乏力的机制性问题
现行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的界限过于明显,信息相对封闭,传递不畅,造成信息的衰减和失真,使得各部门协调配合能力减弱,衔接不畅。而税收征管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依托的,而计算机的应用是以信息的准确、全面为基础的。税务部门与工商、国税、银行、财政、海关、保险、统计等部门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涉税信息采集难以全面、准确和及时,体现不了税源信息化管理的优势,税源管理缺失可靠信息支撑,难以形成税源管理的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源控管的难度。
(六)税源管理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是税源控管乏力的制度性问题
税源考核指标过于陈旧落后且缺乏针对性,有的则考核指标制定过高,超越了税收工作的实际;有的考核内容却毫无意义,起不到以考促管的作用,致使考核形同虚设;有的考核方法老套,标准不一,考核的结果跟实际的税源管理的效果相差甚远,致使奖罚显失公平,挫伤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税源管理水平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二、夯实税源管理基础 强化税源控管的几点措施。
为应对在税源管理工作上存在着的实际问题,笔者拟提出以下措施加强税源的控管:
(一)强化税源普查,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
摸清税源底数,建立足够详细的税源台账是实现税源有效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税收征管改革中征管机构收缩和并陇的前提。要通过税源普查将纳税人经营信息、纳税信息以及业主自身的信息(业主所在方位、街道、经营行业、税收管理码、电话或手机号码、其他应特别注明的特殊信息)进行电子筛选和整合,把业户的户籍管理和纳税人信息资料“一户式”存储管理结合起来,实施税源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即将纳税人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性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税源规模,建立分类税源管理资料,科学界定税源管理的方法,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
(二)理顺征管机构,科学配置税源管理人员
为适应经济税源结构的特点以及税源发展和转移的趋势,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坚持机构、征管和人员围绕税源的变化而变化,管理模式和人员配置必须随税源的变化和流向走,以解决征管力量配置倒挂、税源多的地方有事无人干、税源少的地方有人无事干和有税无人收、无税乱收税的问题。对经济欠发达、税源少的地方要压缩征管机构,精简人员;对经济增长快、税源多的地方,要重新划分征管机构,充实人员,均衡征管力量,以适
应税源变化的需求,实现人力资源与税源管理的最优配置。
(三)树立科学税源管理理念优化税源管理方式
根据目前税收征管信息数据相对集中和管理员职责进一步明确的特点,要对税源管理进行全面的整合,是提高税源管理的有效手段。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要让税收管理员明确税源管理在整个税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在设置科学化、专业化税源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合理整合现行税源管理的层次,重新调整职能分工,减少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管理内耗,精减管理审批环节,归并一些职责交叉、业务单一管理部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专业化税源管理的层面上。同时,应本着因地制宜、属地管理和有利于税源监控的原则,完善对管理责任区制度、巡查巡管制度、管理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的建设,以增强对户籍管理和动态税源的监控能力。
(四)构建税源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补与共享
一要对所有纳税人的税务初始登记资料、纳税资料进行规范化设计和重新登录,对过去登录的业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和补充,以满足税源管理业务流程的需要。加快与工商、国税、银行、财政、海关、统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二要加强与社会协税护税网络的沟通,扩大信息来源渠道,使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优势与人工信息收集处理的优势进行互补,使税源信息资料更加真实、准确。三要加快计算机辅助决策、参与税负评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电脑网络实时传输、数据真实可靠、评价标准统一、人为因素少的优势,不断增强税源监控的力度。
(五)建立税负核定互信机制实现联合定税
自分税制以来,国、地税共管户的税收管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税务登记混乱、业户经营信息异同、信息传递滞后、税负核定标准不一等问题。要杜绝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共管户实现国、地税联合定税。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服务于税源监管,积极推行计算机参数定税,业户代表民主评税,以统一税负标准。同时,积极推行网上报税、刷卡缴税和银税联网划税,不断提高税源管理和税收征管水平。
(六)创新税源管理模式实行行业化动态管理
一要定期开展行业税源调研。要根据各行业税源的特点开展调研活动,分清行业税源的性质、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分析与比较发现行业税收政策变化给税源的影响以及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掌握整个行业中的税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明确行业税源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二要实行税源分类直观管理。根据各地经济运行结构和税源特点,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要在强化税源预测工作的同时,运用数学模型和税源示意图预测税源发展走向和税源结构变动趋势。把握行业税源变化发展规律,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三要对税源的管理做到动静有序,监管有力。要强化管理人员对行业税源管理的责任,明确行业税源管理的基本职能,统筹兼顾地做好各类纳税人的税源变动和税负变化等相关指标的采集和调查工作,牢牢抓住税源管理的重点;要通过开展行业性纳税评估,摸清行业税收特点,定期分析税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起到评一块、纠一块的作用;要实行税源的定性检查,把税收行业性检查和税源管理性检查相结合,整体反映税源管理水平,真正起到对税源的控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