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矿业可持续发展浅探(071108)

时间:2019-05-14 14:3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矿业可持续发展浅探(07110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矿业可持续发展浅探(071108)》。

第一篇:××县矿业可持续发展浅探(071108)

××县矿业可持续发展浅探

——××县国土资源局

面对当今界上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问题,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十七大主题报告中用浓厚的篇幅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当今世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80%以上的工业原料、95%以上的一次性能源要依赖于矿产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正在快速下降,矿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县地处××东北区,矿业经济总量较小,但几十年的矿业开发还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以往无序、分散、粗放、低水平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严重的浪费和破坏。目前我县矿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矿产资源储备日益不足,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比重逐年下降,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客观认识我县矿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上,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我县矿业的可持 1

续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影响我县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1、矿产资源储备不足,资源储量的可靠程度低。椐统计,我县做过地质普查工作程度以上的矿床只有14处,储量规模达中型的有2处,小型的7处,其余的都是零星分散的甚至无法开发利用的。这些资源不足以支撑矿业对我县经济发展的贡献。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资源利用率不高。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尤其是建筑石料)长期以来是以乡镇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的布局,矿产资源的开发没有区域上的总体规划,矿区的开采也少有规划,乱采乱挖、无证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前几年虽然编制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大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的整顿治理力度,全县矿业秩序有所好转。但由于规划与整顿工作触及地方政府和矿山业主利益,加上目前的地矿行政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规划和整顿的目标要求没能得到全面落实,无序开发屡禁不止,造成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不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由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低,全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表现在:一是开发技术难以突破;二是共、件生矿的综合评价及利用程度低;三是资源开采利用的回采率、回收率普遍不高;四是矿产品的附加值低,矿产资源的利用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矿产资源的低水平利用,严重影响了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削弱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性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矿资源的需求也是不断地增大。然而,只要有矿业活动存在,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生产等过程都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和破坏,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据统计全县因矿山开发占用破坏土地面积约53公顷,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的山体4座,治理因矿山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任务十分繁重,仅省道两侧“青山挂白”治理点就有14处,城镇周边及风景区附近仍有十多处。上个月底还发生了李墩镇楼坪村部分村民借口影响景观,要求一合法饰面石材矿山停止开采的事件,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如何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目标,是我县矿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县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路

1、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及管理,树立全局观念。首先从发展周宁经济全局出发,立足全县大矿业从宏观上研究资源政策,制定新的总体规划,为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其次要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的执法管理工作,对划定的可采区、限采区、禁采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对禁采区决不松口,对限采区从严管理,对

可采区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资源,开发矿业。

2、增加矿产资源勘查投入,提高资源储量及资源储备的可靠程度。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特别是对重点矿种的投入;二是增加财政投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矿业权市场流转融资进行勘查投入;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地质勘查投入;四是鼓励矿山企业加大地勘投入,增加矿山资源储量,延长矿山开采年限;五是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融资进行勘查活动。

3、建立健全矿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提高矿产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市场动作,即可以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又可以从源头上根除腐败,体现资源分配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搞好矿业市场,一要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和产业政策,不断提供探矿权、采矿权供求信息向社会公布;二要加强矿业权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中介机构和交易主体资格的审查,严肃交易规划,完善市场机制,保护市场秩序。

4、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使用效率。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总方针,大力提倡节约资源,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实行规模开发,提高集约化水平。对新上矿山严格执行最低

开采规模,对已建矿山要加大整合力度,淘汰落后、分散和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山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二是要加强科技研究,拓宽矿产资源的应用领域,最大限度地对伴生、共生矿产品以及废石、废渣、尾矿等进行综合回收利用;三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

5、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努力谋求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开发矿业的同时,要把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降到最低限度,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在矿产资源的管理上严格开发的准入制度,严把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评审关,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方案及开采设计方案,对开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实现开发与治理同步进行。在矿山闭坑以后要切实做好土地复垦与绿化造林,恢复环境。对历史上因采矿造成省道两侧、名胜风景区和城镇一重山的“青山桂白”点,各级政府要从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治理。

6、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执法保障体系,做到依法办矿、依法治矿。严格的矿产资源执法保障系是落实科学发展、促进我县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专质和执法水平,做到执法严明、公正执法;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机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作用,杜绝行政执法的腐败行为;要不断深化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坚决查处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只有真正做到执法严明、公正,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依法办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以及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我县的矿业开发才能真正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地发展。

第二篇: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

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必须通过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不断规范言行,不侵权、不违法,不做法盲。

一、中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1.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犯罪年龄渐趋低龄。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3)犯罪形式结伙作案。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一些中学生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公共场所,三五成群,拉帮结伙,违法犯罪活动。(4)犯罪动机突发单纯性。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有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2.违法犯罪原因。原因有多方面,如:(1)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表现在父母为家庭经济而操劳奔波,忽视了“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是第一位老师” 的作用,传统道德教育被弱化,缺乏思想沟通,容易造成“代沟”;离异单亲家庭对儿女造成心理伤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顺百依”,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

养,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自私、奢侈不良品德。“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2)学校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牵制,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放松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部分学习差的学生无心向学,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如体罚、变相体罚,处事不公正,容易产生“问题学生”; 校园缺乏人文气息,死气沉沉,等等。(3)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赌博、腐败等现象,网络、影视、书刊的暴力色情等精神鸦片的毒害。(4)由自身因素造成。中学生涉世不深,辨别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盲目地模仿;一些中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不思学业,没有刻苦学习的毅力;一些中学生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心理幼稚,缺乏法制观念,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就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加强法制教育的思考

法制教育是中学生通过学法、知法、形成法制观念的过程。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同时让学生明白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规范公民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学生违法犯罪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自身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 正是充分说明自身主观原因(法律意识)所起的决定作用。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呢?我认为在课堂有效教育中,法制教育要与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教

育。

1.把法制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中学生首先要从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是法律在中学生身上的最基本要求的体现。教师要非常重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是一种无意识心理的反应,依靠习惯的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能自发地支配着人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用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制意识,用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不良行为在某些中学生身上出现,例如说谎、说脏话、辱骂他人、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损坏公共财产、索要他人财物、赌博、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场所、懒惰、不尊重老师和家长、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爱慕虚荣、早恋等,教师要以反面事例来唤醒学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要让学生明白,平时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违纪违规开始的,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演化过程。因此要“一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2.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深处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情感体验:喜悦与烦恼、开朗与沉默、社交与孤独、大胆与怯懦等,心理结

构不成熟、不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偏面、易受感染性。心理学家称青春期是人生的“危险期”。中学生违法犯罪有不少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逞强好胜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报仇和反社会心理,缺乏关爱失落心理,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违法犯罪。教师要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要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冲突,培养学生的心理挫折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的道德情操及自我调节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要把法制教育渗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举一些中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例,来证明:一个心灵扭曲、人格不健合的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以上途径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的道德情操及自我调节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法制”是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道德” 是一定社会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服务于道德,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因此,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落实“德育为首”原则,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突破法制教育的框架,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密切联系起来:(1)礼仪教育,使学生讲礼貌、懂礼节;(2)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4)健康教育,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5)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6)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知恩图报;(7)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8)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7)法制教育:针对学生认识能力和意志力不足的特点,以法律常识为主要教育载体,从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入手,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价值和法律信仰的理念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护法和维权意识。目标是使中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第三篇:中美企业文化浅探

中美企业文化浅探

作者:邢小丽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中美企业;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通过对中美两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和特点的比较,探讨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在合著的书中系统提出的。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作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得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

一、美国的企业文化

(一)美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经过70年代石油危机和货币危机之后进入80年代,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企业竞争力日益下降。而日本却仅凭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模式安然无恙。这使得美国的企业管理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始对日本模式进行研究,纷纷赴日取经,挖掘日本企业成功的秘密。“赴日淘金”热潮,引发了美国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美国本土企业文化的深刻反思,认识到企业文化这种“软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试举例加以说明。

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电视机厂,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老板决定请日本人来接管。七年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日本人靠什么?就是靠尊重人的优秀企业文化。表现在:第一、接管之初,新任经理把员工们召集在一起,不是指责嘲笑他们的失败,而是请他们喝咖啡聚会,向每位员工赠送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第二、日本经理主动地拜会工会负责人,希望“多多关照”,力图使美国工人解除心理戒备,在感情上与日本人靠拢。第三、工厂生产有了起色以后,日本经理把以前被该厂解雇的老职工全部找回去重新任用,以培育工人们的“报恩之心”。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企业形成了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

(二)美国企业文化现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根基浅,僵化的传统不多,全社会都重视突出个人的作用。这种文化在企业里,首先表现为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品质第一,顾客至上”也是构成美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1、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2、提倡竞争和献身。福特公司的前总裁亨利.福特说:最高职位是不能遗传的,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3、奖励创新。3M公司的成功在于创新有绝招,招招都很妙。3M公司不轻易扼杀一个设想,如果一个设想在3M各部门找不到归宿,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

4、利益共享。美国最大的连锁店沃尔玛公司、希尔顿公司,均将一部分股份作为工资或福利分给职工。

(四)美国企业文化的成功典范

美国企业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凭此形成了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如IBM、摩托罗拉和朗讯等。

我们看看摩托罗拉以“人本管理”的企业文化:摩托罗拉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人性,为员工、客户和社会做有益的事情,并将之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最高准则。其之所以在全球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坚持了人本管理。在摩托罗拉,人的尊严被定义为:实质性的工作;了解成功的条件;有充分的培训并能胜任工作;在公司有明确的个人前途;及时中肯的反馈;无偏见的工作环境。

二、中国的企业文化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解放前民族资本企业中萌芽的企业文化

中国近代工业创建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资本企业,代表了中国早期具有独立商品生产经营组织性质的企业文化的萌芽。

2、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文化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性。第二、伦理性。第三、主动性,如“铁人精神”就是这一时期企业文化的代表。

3、改革初期转型阶段的企业文化

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信仰模糊化。第二、不适应性。第三、非平衡性。

(二)中国企业文化现状

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不断加强,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价值,许多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其现状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残酷的事实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唤醒了众多的企业领导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②诚实守信乃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企业精神第一要义,目前正逐步渗透到企业文化的核心层。

③“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已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第一,从内涵上看,还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理念尚未形成。第二,从结构上看,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对企业文化的三个主要板块,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之间缺乏通盘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从状态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第四,从内容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具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中国企业文化还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其他分支文化,诸子百家,包括兵法、谋略等也都被企业文化分别的吸收。如:兵家的管理思想──深谋远虑等。

二、不同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普遍现象,如“顾客至上”、“产销统一”等。

(四)中国企业文化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海尔、联想等在企业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如联想的企业文化

联想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提倡爱国主义。“联想人与联想精神”,这个问题是联想文化的主旨。“爱国主义精神”

是这种主旨的体现。

② 提倡合作精神。联想对合作精神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联想套用计算机术语,把善于与人合作的部门和人称“界面友好”,反之则“界面不友好”。

③提倡拼搏精神。“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是联想拼搏精神的直接反映。④强调以信为本。联想文化主要是提倡两种信誉,一是个人的信誉,要求是:踏实做事,说到做到,点滴积累;取信于用户,取信于同仁,取信于上级,取信于下级,取信于政府。二是公司的信誉,要求是:以用户效益求公司效益;宁可损失金钱,绝不丧失信誉。⑤提倡服务大众。联想集团提出“客户效益第一,联想效益第二”的服务观念,并把这种观念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里。

三、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是“理性主义企业文化”,表现为浓烈的个人主义,以自身利益为第一位,讲究“求实、求生存”,它着意创新的精神、功利主义和重视制度管理,在企业管理及处事中讲究原则性,“法治”观念较强。而中国则是强调群体和谐,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个人归属意识强,注重协调感情,它着意创新精神、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企业管理及处事中以情为重、忽略制度和条例管理,“人治”观念较强。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显得尤为必要。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要立足中国文化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在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和对实践的理论指导,使中国企业文化发展适应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

第四篇:高校德育浅探

高校德育浅探

摘要:本文从高校失位的道德教育、“两课”教材教法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德育的现状;同时从质量标准、德育工作队伍、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生活指导、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来确立高校德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德育现状途径和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型向素质型、实效型过渡。这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在标准上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诚信、勤勉、踏实等道德品格素质要求。也就是说现在高校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其次,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再次,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三个面向”的总要求,树立大学德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新思路和新观念,即德育工作要注意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优秀的成果和成功经验,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1、高校德育的现状

1.1 高校道德教育的失位

在我国,大学的评估和排行主要是看各校的生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等。这些无不反映了评估大学水平的“知性取向”。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本科生生源、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率、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教学设备、就业率等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这些知性方面的数量化导致各高校对知性取向的崇奉,其负面效应是大学逐渐走向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实质上是把大学当成了企业,把教育当成了生产过程,把学生当成了产品,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忽视了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总之,现有的评价体制造成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忽视⋯。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之着重“知性取向”,使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的课程中已失位或消失,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边缘化,这是因为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价值体系及观念被视为不是“知识”,以是,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知识的庙堂中的位置也就不确定了。在知性取向下,“两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不断有人转到其他专业或部门,坚守阵地的一些人经常感受到不被重视的无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水平滞后,一些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较差,无法有效地展开工作;一些人忙于报考研究生,提升层次,多数人并不热衷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科教师不愿兼任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工作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在年终考评、职称评定中无足轻重。

1.2 “两课”教材教法脱离学生实际

“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但优秀教材少,现有教材大多数理论性强,观点陈旧。如《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有的版本有“树立崇高理想”一讲,但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章节;有的版本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不进行“就业指导”。讲到“情爱论”,一般的教材只是泛泛提及,但就“性”的责任和道德认识多是避而不谈;讲到“道德论”,一般教材依然是恪守传统,对网络道德、科技道德、环境道德很少讲到。又如《形势政策》科目,没有适时的教材,每学期集体备课,写出两个教案,但形势、政策变化很快,有些教师不关注热点,就很难讲好课。教法单一,尽管德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

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但总体收效甚微。德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有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但一个教师每节课要面对许多个学生,讲授法必然是主要的,每学期面对数十乃至上百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即“我讲你听”的说教式,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学生被当成‘美德袋’,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从而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1.3 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下滑

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才可能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招生规模扩大教师短缺的情况下,不少高校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成果当作奖罚、晋级的重要依据,从而忽略了对其教育理念、职业道德的考虑。一些教师追名逐利,见利忘义,玷污了教师的尊严。主要表现在:

一、灰色收入,少数学校乱收费,乱推销参考书,有的教师敬业精神下降,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学术腐败,有的人为评职称、提干在别人的文章里挂名,有的人干脆让别人代笔“著书立说”;

三、考试舞弊,个别教师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虽然这些现象只是极少部分人,但严重败坏了教师的形象。

总之,深入思考学校德育失位的原因,理解学校德育缺陷之真正所在,是为了在实践中改革发展,找到更好的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2、高校德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2.1 质量标准建设

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在规定学业标准的基础上,规定思想道德修养标准,建立高校德育质量认证制度。从微观层面上,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德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构建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形成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2.2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高校德育质量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高校专业课老师要认识到对大学生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做人师。抓好德育质量建设,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当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数量不足。如按教育部有关标准,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为1:150,但有的高校一个辅导员带五六百个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辅导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二是整体素质须提高。这并不是提高学历结构就能解决得了的,而应该提高思想、文化、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一个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三种基本知识是指辅导员应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建设的有效途径。专业化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校辅导员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现在高校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的辅导员队伍,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职业化也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

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期的考核和淘汰。J广大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2.3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高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相衔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觉悟的主渠道。关于教学方法建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研究法、参观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品表演法。教学方法选择必须受到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的制约:① 教学目标。② 教学内容。③ 教学对象。④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⑤ 教学时效的要求。要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应符合以下条件:① 坚持系统性原则。② 坚持启发性教学。③ 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④ 坚持时间和效率的统一。⑤ 发挥教学方式的整体优势。

2.4 把网络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在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广义地说,除了课堂教育外,课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德育方式,都属于德育的课外延伸。但是由于互联网络已经进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又是网络使用和操作的主要群体,因此利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实施课外德育教育就应该成为各位同仁关注的重要途径,而且无论你是主动地关注,还是被动地关注,互联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都是无时不在的,主动能够掌握时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一种校园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封闭管理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因势利导才是正确的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首先培养一支精通网络原理、技术、特点,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德育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实际,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栏目,设计教育教学软件,开设道德课程,让德育工作进入网络;能够及时洞察学生在网上的反映和表现出的思想动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能够利用网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流,成为大学生的网上朋友。同时,实施网络教育还需要政府在网络管理和控制上给予支持,制定、完善有关法律,规范网络操作,严格把好网络信息关,从源头上堵塞有害信息的输入和传播,使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2.5 大力加强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阵地建设

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重视隐性教育作用。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特定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参与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端正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谨慎审视人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隐性教育无需在课堂上集中灌输讲授,它蕴藏在优秀的教师、进步的课程设置、高层次的办学方向、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增加隐性教育的内容,淡化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境、寓教于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之中,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6 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年代,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面对国内、国外的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影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观点,确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更进一步表述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明显地说明社会实践在学生德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教育。同时,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人生真谛、增加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锻炼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改革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

践教育,要始终以大学生关注与困惑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实际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安排实践内容和实践场所,让学生真正深入第一线,在企业发展中创立经济人生,在农村、农民中洞察中国国情。通过多渠道的汇集融合,酿就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7 把大学生活指导作为德育指导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生活指导是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学习问题、交流问题、择业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社会问题进行理解、指导和开导,比较心理咨询这一教育形式更具全面性,比较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具亲和性、沟通性,是适合于当今竞争性、开放性、多样性较强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实施这种形式,要建立高校大学生活指导机构,邀请有关大学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教授或社会学家担负指导,建立定期指导机制、指导方式,环境场合和具体对象可灵活恰当选择,要特别体现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精神,真正把关爱、感情、知识连同问题一起解决在学生的心里。这种德育形式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帮助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奋发的、不气馁的精神状态直面人生,以友善的、团结的、忘我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者一定要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造就的不同心理个性出发,坚持立足学习和生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运用榜样、教训和身边人的经验得失等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进行教育,并注重升华到一定的德育理论高度,使现实和德育结合起来;要善于发挥指导者自身作为方面,学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洞察、准确预见等优势,为学生指明方向;要善于创造确切适当的施教环境,激发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澄清思想观念,从学生的争辩中加以引导,水到渠成地达到深刻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目的。大学生活指导目前还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形式,还不够成熟,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和探索价值,我们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能不懈努力,争取使之日臻成熟。

2.8 监控体系建设

保证和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既要有学校外部监控,更要有学校内部的自我监控。(1)德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德育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广泛得多。传统的德育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德育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德育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德育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德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德育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应该说,多数高校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还是基本有效的,但缺乏揭开“黑箱”的有效手段,除了听课及定期的质量检查外,基本上处于“无为而治”的自在状态。从信息第一时间的获得到决策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很多情况下是滞后的。(2)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环境。外部环境:学校的德育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必然介入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育质量。主要因素有:国家和政府对学校德育教学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取向、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家长本人受教育的程度、家庭中的学习氛围等等。内部环境:德育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学校的各项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环境包括教学的基本条件、校风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因素。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受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制约。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关键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内部环境。(3)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

督和施加作用,使德育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德育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德育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德育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反馈、纠偏与激励等组成。

总之,现代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生存,而且还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而是创造条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德育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称的德育模式、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使德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蕴华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1月

[2]王英高等学校大学生德育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刘会平高校德育教育途径初探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4月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4月

第五篇:网络诗歌浅探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 绩

2015年6月25日

I

网络诗歌的出现,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坛沉寂如死水的画面,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本文从诗歌文化和传播文化两方面入手,综合大量参考文献,将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进行多方对比,对网络诗歌的特征进行探索,并对网络诗歌的发展及研究意义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探讨。互联网为诗歌创作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创作平台,更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多种突破,而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它的变化与创造也是与时俱进的。做为当今中国诗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对网络诗歌特征的审视分析为我们全面准确了解现代社会文学生存样态及文学形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诗歌;特征;传播文化;诗歌文化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poetry breaking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late 80's poetry of silence such as the stagnant water screen,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poetry.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oetry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s, network poetry and traditional poetry multi contrast,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oetry to explore, and make a certain ext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poetry.Provided by the Internet for poetic creation is not only an equal and open platform for the creation, i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many kinds of breakthroughs, and poetry as a literary entity it changes and creation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As 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our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in modern society living state and form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network poetry;the characteristic;the dissemination culture;the poetry culture

目录

要..................................................................................................................II ABSTRACT.........................................................................................................III 目录.......................................................................................................................IV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1123

(一)诗歌文化..........................................(二)传播文化..........................................三、网络诗歌中诗歌文化的变革....................................................................-5566

(一)网络传播对于诗歌发展的必然性......................(二)网络传播方式的优越性...............................(三)网络传播方式的弊端...............................三、研究网络诗歌特征的意义.....................................................................(一)网络诗歌具有一定文学价值.........................(二)网络诗歌发展趋势总体上升.........................参考文献.........................................................................................................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诗歌特征浅探

网络诗歌迅猛发展的原因有许多,网络媒介迅速的崛起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每一种新传播方式的出现,都会对时代发展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为诗歌发展带来的是诗歌的价值模式,思想层次,艺术建构等方面的创新性改变。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存在于文化发展的漫长岁月,然而随着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其本质也逐渐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演变。传统诗歌创作和发展要受到文化水平,时间空间,身份差距等多方面的制约,而网络诗歌却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消除了文化与公众的界限。纵观文化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在诗歌文化走入低谷后遇到网络文化,双线并行后又攀上了怎样一个新高度。研究网络诗歌特征,一方面便于我们在进行网络诗歌创作时把握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避开一些创作误区,从而创作出量优质更优的诗歌作品。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

新诗加搭配新媒体机制,冲破创作规矩的网络诗歌自诞生起就一路势不可挡闯入人们视野,到如今更是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网络诗歌出现于诗歌文化的低潮时期,当诗人们陷入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围城之时,互联网技术的到来为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突破带来了可能性。一时间网络诗歌引起了学者诗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试图给它做出定义,归纳特征。新事物的诞生在创新之余通常还伴随着许多的不足,在广泛的关注之下这些不足之处自然也被一一罗列出来。从产生到发展,在鼓励与批判中网络诗歌在文学道路上一步步走得更远。

(一)网络诗歌的产生

中国的诗歌曾经走过漫长的辉煌路程,几乎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可以传世的美妙诗篇。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却遭遇了困境。由于受到西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影响,一些诗人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违背语言逻辑,内容空洞晦涩难懂的诗作大量出现,读者越来越少,出版越来越难。诗歌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被迅速边缘化,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就在诗人和读者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互联网技术来到了中国。

1993年3月25日,诗人诗阳在网络上创作的中文诗歌——《诗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它的出现标志着网络诗歌的诞生。《诗意》(节选):

风一吹来

就成了精致的传说

-它穿过期待 打动我珍藏的化石 一个春天被无限地点燃 而海水依然保持冷的平静 火确认了时刻

唯有生命回到瞬间 年代流亡

在我们历史悠久的血管中 以梦想为理由,我面对温柔的逝水 沉默的词汇

与内心一同沦为理念 „„

诗阳的举动带动了其他还处于观望中的诗人们的创作热情,更多的诗人加入进来,中文网络诗歌迅速崛起。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虚拟空间突破了专业出版的种种限制,展示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无需审阅编辑即可发表自由平台。古往今来,诗歌被人们看成是灵魂的呐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如今的我们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了我们探索文学生活推动诗歌文化发展的的新手段。

(二)网络诗歌定义探索

自从网络诗歌活跃之后,国内文学评论家以及诗人学者们都对网络诗歌现象给与了大量关注。那么网络诗歌的定义,自然就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事实上研究学者们对于这个定义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的。

将目前所存的对于网络诗歌定义的看法总结出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网络诗歌是指在网络上出现的和登载的诗歌。持这种看法的人从本质上将网络文化和诗歌文化区分开来,把网络单纯看成一种传播媒介。网络传播的形式多样,但无论是论坛,网站还是私人博客,只要是通过这种传播媒介发表的诗歌就是网络诗歌。

2.网络诗歌指的是发表于网络上的原创诗歌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很明显是在对第一种定义看法进行完善后得出了结论。这种看法的重点主要落在“原创”上(包含纸媒上曾刊登过的原创诗歌),毕竟仅仅指明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作品,是无法区分作品是由作者所创还是通过电子扫描上网的经典诗歌的。

3.网络诗歌须得是以电脑为创作平台写出来,并且直接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

诗歌作品。此种看法是在第二种看法上又加以细化规定得出,持这种看法的人不认同在纸刊上发表后才传播到网上的作品被纳入网络诗歌范围,他们认为诗歌在纸媒刊登后再放上网络平台,体现不出网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只有作者在电脑上创作并首发的诗歌作品才是由网络直接参与创作的诗歌,也只有这样的诗歌才能被称为网络诗歌。

4.网络诗歌具有超文本链接,是无法离开互联网的,甚至带有多媒体成分以至于不可下载转版的诗歌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并不多,这个观念提出的也是有理有据。它把定义重点落在网络之上,认为网络诗歌是性质独立的文学形态,这些观点有所相似但又各有区分。目前就这四种定义来研究,多数人更倾向于第二、三种说法,但对于最终定义却一直充满争议,无法做出最终决断。

(三)网络诗歌发展现状

1999年,国内第一家中文诗歌网站“界限”创立。到了二十世纪,网络已经成为了中国诗歌最重要的创作平台和传播空间,中国诗歌进入了美国诗人比尔·沃兹沃斯所说的“诗歌普及化发展过程”阶段。

优秀的诗歌论坛中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时常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中文诗歌论坛创办的时间虽然不长,经验也稍显不足,甚至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都为网络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贡献。网络诗歌发展的越发热烈壮大,那些曾一度沉寂的诗歌流派也纷纷加入进来,重新集结力量设立论坛板块。诗人们的大量加入在发展了诗歌文化的同时,也使不同的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之间的碰撞愈发激烈,在网络开放的大环境下竟也有三分天下架势。

从近代铺展开来,越到现代网络诗歌对中国诗人的影响越强,大量的诗人和各种派别大量涌现。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花都能一样的芬芳。一些诗派如:“垃圾派”,“口水派”等,这些派别人员构成极为复杂,他们并不特别注重纸质民刊的出版,发展状况也是起伏不定。诗人和诗派的良莠不齐,读者素质的两极分化是制约网络诗歌发展的两大缺陷。

二、网络诗歌特征两大构成要素

作为新诗与网络联姻的产物,网络诗歌带有巨大的生命力,在创作、发表、传播等环节向传统诗歌发出了挑战。网络在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和语言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诗歌的文学本质。

(一)诗歌文化

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下至学语幼童上至耄耋老人,无论文化水平如何都

能张口即来。诗歌文化发展至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皆能开出不同的花。最初的以四言诗为主《诗三百》到发展出五言、七言的楚辞,无论是汉代乐府还是魏晋风骨,诗歌一路发展,神采奕奕。诗歌在盛唐臻于鼎盛,以至于说到古诗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唐诗,古代诗歌在人们眼中似乎被打上了唐朝的烙印。在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里,留下的唐诗数以万计,诗风独特,文采斐然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

就像唐诗之于唐朝文化的意义,宋词也是宋代诗歌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代的词人像欧阳修、柳永等都有相当出色的作品。到了元代诗词散曲盛行。明代诗歌杰作寥寥,并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发展和突破。清代诗词流派虽然众多,佼佼者和优秀作品比之其他时代却并不算多,直到清末才有几人略展头角,带出些清新风气。

近现代诗歌,白话诗的发展阶段虽然遭遇了许多阻力,但中国新诗日益完善的形态确实让人感到欢喜。当时的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都以极为出色的作品成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诗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新事物的渴求和接受能力不断提高,诗歌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叙事诗发展的颇有成就,虽仍是存在创作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缺点,但就发展状况而言也算得上是大丰收。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广泛借鉴中外古今,风格多样,形式也更加自由无拘。70、80年代,朦胧诗和现代派相继出现,诗歌读起来较为晦涩,让人难以理解。而到了90年代新诗发展一度濒临停滞,直到网络传媒出现,为中国新诗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二)传播文化

从纸媒到超链接、多媒体,直到现在的全球网络一体化,传播越来越植根于人们普遍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需要之中,传播文化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关系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公众眼前。推动传播方式革新,有利于加速转变传统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而在网络诗歌中传播文化变化的表现主要在于,传播平台的更新。在网络诞生之前,我国传媒内容单一,纸质媒体独霸天下。而当具有全新文体特征的网络诗歌出现之后,不仅将中国新诗带出了困局,还将全世界待到了刚刚踏入新时代的人民大众面前,这是全新形式的传播文化盛行所带来的必然发展。

新型传播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互联网络之前的生活是有多么乏味和单调了。从我们的手机上,电脑上,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信息传播的前沿上。我们关心的大事小情,只要几个按钮就会轻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古代的狼烟报信,飞鸽传书,到现代的全球网络信息化,我们的生活从来都离不开传播。古时候的 “家书抵万金”到了如今只需轻轻几个按键,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都可以千里姻缘“一线”牵,传播有的时候真的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如果说,从前人们眼中的传播还是广播,收音机,黑白电视机,还是每天傍晚干巴巴的新闻女声,那么如今的传播就是随处可见的各种品牌尺寸的手机,电脑,IPad,时刻可见的图文音并茂的时新资讯。传播文化的突破式发展全方位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三、网络诗歌中诗歌文化的变革

诗歌文化的发展贯穿古今,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形式各异却精彩纷呈的诗歌作品。白话文普及后,白话诗歌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但单说诗歌创新却很是不足。后期受西方诗歌影响,新诗创作在思想上陷入了混沌,创新就更谈不上了。诗坛沉寂的状态直到网络诗歌诞生才被打破,而网络诗歌所带来的文化变革更是令人惊喜的。活跃在屏幕上的诗歌在 “形体”、“精神”和“抒情模式”上展示出了充满生命力的新特征。

(一)形体上的变革

无论中外,诗要有体的文学观念贯穿古今。而网络诗歌却打破了这些约定俗成的约束,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不像是诗的诗。比如《一个人来到纳西》。之所以说它不像是诗,是因为诗歌通篇没有押韵,也没有遵循诗歌体式,只是将一句话拆分成几行。中国的学者诗人早已习惯于“诗要有体”的定律中,所接触的诗歌作品也都是严谨的遵循着格律和体式要求,要改变既有思维着实困难。杨雨教授曾在《网络诗歌论》中分析过,“分行”是诗歌的形式特点之一,即使只是把一句话拆分成几行,那么就形式方面而言它也算是踏入了诗歌的行列。正是这种习以为常,让我们对于诗的界线划分了然于心,以至于即使对于“梨花体”冷嘲热讽,也很难从体制上挑出差错。

1.句式上灵活多变

中国历朝历代的诗坛,“齐言体”占据半壁江山,格律严密整齐是中国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虽然说词的出现打破了齐言体的绝对统治,但长短参差仍会表现出规则的变化。而网络诗歌则不然,它的自由表现之一便是解放了诗歌形体上的约束。如溜溜的这首《日常生活1》: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排泄,再吃„„/这就是每天支撑我又消耗我的/日常生活。全诗都是以用生活口语娓娓道来,不受句式约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人再唠叨一些日常琐事,虽难登大雅却读来格外亲近。

2.结构上突破线性定式

在传统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从创作到定稿再到编辑然后出版都有一条规定好的流水线,然后读者按照页码阅读,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而网络诗歌没有定稿一说,更无不受编辑出版限制,读者可以按自己喜好,随心所欲的创作,阅读。比如,在代橘的原创诗歌《超情书》中,作者在九处内容上设立了超链接,读者可以随意选择读取相应的内容。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读者选择不同的链接便可以获取不同的情境,每个人所见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兴趣点却都有可能在一处获得满足。“超链接抓住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吸引着读者像是寻宝者一般找寻自己想要的阅读情境

(二)精神上的变革

网络诗人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身份不同,但对于诗歌却同样抱有极大热情。他们在网络上写诗更多的是出于对于自身情感的率性宣泄,对于文学方面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以一种回归本真的纯净心态在进行着创作。在网络的虚拟平台上写诗谈诗,寻觅知音同道,网络为那些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又对诗歌抱有极大热情的人们打开了通往诗坛圣殿的大门。

网络诗歌带来的最明显的精神变革体现在它的民主意识上。这个广阔的平台因为自由平等而显得民主,也因此更加吸引默默无闻的诗歌爱好者们在这里构建自己的诗歌王国。在这里阅历,文化程度,声名都不再是人们判断诗歌好坏的不二准则,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参与创作、发表与传播。这种民主是网络诗歌所独具的致命吸引力,也是网络诗歌活力来源所在。九十年代,诗歌之所以陷入围城,就是因为当时诗人过分追求不知所谓的现代精神,以至于诗歌脱离了人民大众审美。当诗歌再度回归到人民中间,立即再度恢复了活力。

(三)抒情模式的变革

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诗歌的魅力点之一就是以极少的文字承载内容丰富的情感。传统诗歌抒情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网络诗歌扩展了抒情方式范围,在抒情方面做出了创新。

1.冷抒情

所谓冷抒情,要求诗人一方面以冷静的心态,客观的语言地描写外部事物,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文学艺术手法来表达主观情感。这种“理性客观”与“感性主观”的巧妙融合与对比,犹如被冰雪覆盖住的跃动着的灼灼火焰,这正是冷抒

情的魅力所在。对于读者而言,当洒狗血式的抒情风格诗泛滥成灾,冷抒情的出现顿时给人清风拂面的感觉。诗歌中冷静思考的语言极大地减少了“喊口号”“空抒情”的情况出现,将感性情绪巧妙隐藏在理性文字之中,引导读者反复阅读,深层次感悟。

2.第一次抒情

传统诗歌中“家国人民”这类宏大的意向是非常常见并受欢迎的,但第一次抒情却很排斥这类“大”的意向。一直以来,以“家国人民”为主要抒情名义的诗歌总给人以意义厚重的感觉,但在当代社会人民政治经济生活要求都得到极大满足的背景下,“第一次抒情”却藉由网络诗歌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第一次抒情主张丰富直接的抒情,意向不拘束,力求简洁明朗的宣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诗人写诗旨在宣泄内心情思,看重的是倾诉与倾听,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典型的“我笔写我心”。对于他们而言,更加需要重视的不是意义的厚重,而是个人情思得到理解和认同。

3.反抒情

“反抒情”在网络诗歌流行开来后,被学者定义成为了一种新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创作的特点很鲜明,粗暴的语言和夸张的方式是它的标志。从一些“反抒情”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反抒情”的特点主要落在“粗暴”二字,对于这一点而言,“莽汉”诗派正是运用“反抒情”的典型。莽汉们站在纯男性的视角切入生活,以男性阳刚坦然的语言方式措辞抒情,运用语言暴力,以至于有人称呼它们为“著名的语言自杀者”。

四、网络诗歌中传播文化的变革

作为网络诗歌的两大构成要素,互联网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编辑出版的壁垒,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进行诗歌创作,随时发表随时评论。诗歌本是精神的宣泄,但是在时代发展中却逐渐变成了文人专利,出版诗歌成了文人学者的文化名片。而当这些诗人一旦思维困顿,诗坛便陷入低迷。网络是一个没有拘束,没有局限的平台,是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地方。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开阔,网络引发了全民诗歌的热潮,让诗歌从神坛上走入平民世界。可以说,如果不是网络的及时出现,诗歌想要走出低谷并非易事。诚然,网络这一先进媒体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但它对诗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网络与诗歌的结合是具有必然性的。

(一)网络传播对于诗歌发展的必然性

从古至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都被归于“精英文化”的范畴,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文化水平受到时代局限,传播方式相对落后所导致的。当今社会,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大众文化特征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可以说,诗歌文化能够再度兴盛,网络传播功不可没。

普通大众的文化水平在普及义务教育后得到了很大幅度的的提高,许多人都具备了创作诗歌的文化基础,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又使广大民众不必再受制于诗歌创作发表的制约,他们的能力与热情也最终有了用武之地。无论何身份背景,无论创作水平,只要具有一定文化,同时又能够使用相关网络技术,那么就可以创作发表属于自的网络诗歌。在网络世界可以自由发言,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心理,使那些一直受制于出版机制的诗人得到了一个可以展现才华的舞台。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娱乐的社会,每个人都好像是拥有娱乐精神的表演家,在这个复杂而又精彩的社会里找寻可以娱乐的空间,而网络正如及时雨般将这个空间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诚然,每一种新生事物都会带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网络而言,它的这种自由性就是一把双刃剑。诗人诗作纵然更新不断,质量上却也良莠不齐。但瑕不掩瑜,网络诗歌发展的势头不减,我想这已经很好地说明了它的出现是诗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网络传播方式的优越性

在网络出现之前,无论传统媒体怎样变化,在时间、空间和版面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限制。即使是对于诗人学者而言,编辑出版也是一大关,更遑论文化水平有限的普通民众。一来没有适合的条件出版,二来品读诗作后的看法感想也没有方便的条件与他人交流。所以当网络打破了这些限制,人们创作的条件得到了满足,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即时创作,即时发表,即时评论,网络诗歌不仅打破了冰点,还一路走高。网络诗人们各显其能,呈献出极强个性化的作品。

⒈自由抒写的开放性

网络诗人写作最渴望的便是被倾听,被理解,被认同。他们未必具有最专业的文学素养,但一定是对诗歌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的创作功利性色彩很淡,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独立自由的品格。而网络平台的出现,恰到好处的填补了这些业余诗人创作热情有余,但创作途径有限的这一缺陷。任何一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忽略作品发表的复杂过程,自由的进行创作和发表,尽情享受灵魂放松,自由宣泄的快感。

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网络平台的包容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作主体不分身份,不分年龄,全都可以在这个宽广的虚拟平台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全方位包容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千奇百怪的个人趣味,无论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是网络诗歌的鲜明风格之一。正是因为这份包容性,网络诗歌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文学界掀起全民风潮。

⒊即写即发的便捷性

网络诗歌的便捷性是除了公开性以外最受网络诗人所称道的。诗歌在网络上创作,完成后又第一时间发表,除去了复杂的发表门槛限制,即时发表,即时评论。在灵感并发的第一时间创作,在热情高涨的时候得到其它诗歌爱好者的点评,并积极的参与交流分享,这种便捷是任何印刷纸制出版刊物都无法取代的。

⒋探讨交锋的互动性

诗人在网络上创作,探讨,在鼠标与键盘的互动中寻觅知音,在更多的阅读量和点评率中增加互动,得到文学自信。一首诗只要鼠标轻点便可登上公众平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理解发表看法并直接在页面进行点评,而创作者也可以根据评论进一步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或调整写作思路。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创作者的创作质量,也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作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创作,每一个网络诗人都可以既是作者也是读者,还是评论者,都可以在读、写、评的过程中使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⒌传播方式的时效性

不少网络诗人都很喜欢以时事入诗,他们的诗作贴近现实,更加鲜活生动,并且以诗中新闻的时效性反映社会现状和时代发展,使读者在对诗歌印象深刻的同时对社会时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往往很容易引起相应主题的诗歌创作,如:百年奥运,汶川地震等。与时事有关的诗歌创作往往很容易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作品可以激发读者对于国家社会大事的关注,更是因为在诗文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多的群众对于时事政治的看法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民心。

(三)网络传播方式的弊端

1.诗歌交流娱乐化

据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频繁的人群中未成年人占90%左右,事实上,其实早在2010年的网络接触调查中,十岁前接触网络的网民就已经占了半数。网民低龄化倾向一年比一年表现明显,在近几年尤为突出。读者的年龄影响着读者的知识程度、审美水平,而这些又影响着网络诗歌的题材走向。诗歌本就与那些长篇小说不同,内涵意味深的作品很难受到欢迎,以至于娱乐性较强的作品理所当然成为主流。但是这类诗歌的文学价值有限,它依靠大众后现代氛围的狂欢意识和娱乐心态存在,博人一笑品评几句之后就很难发掘出更多的内涵。

2.创作过程随意化

由于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自由,人人都能参与发表评论,所以难以避免的有一些语言垃圾在网络上大量生成。网络所提供的广场式写作,一方面消除了发表门槛,鼓励了诗歌发展,另一方面又纵容了垃圾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作者可以顶着任何名称发表作品,读者也可以顶着任何名称评论,所以作者言语粗俗,读者肆意谩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好好的文学写作和互动欣赏演变成了作者的“即兴随笔”和与读者的互相攻讦。这种网络创作的随意性带来的恶性现象,使网络为诗歌创作带来的便利大打折扣。

3.创作心态浮躁化

现代人说到古人写诗,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炼字了。虽说略有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写诗的慎重与辛苦。若是写个文章更是要“闭门谢客,披阅十载”。而现代社会写作则不然,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浮躁化的商业社会,在这种社会机制下,许多人的积极都表现成为了急功近利式的浮躁。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下就形成了网络诗歌粗制滥造,内容庸俗的现象。追名逐利的作品,违背了文学的本意。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诗歌更是被称为“灵魂的歌唱”,即使是在诗歌最为贴近人民生活的时代,也不该是出于浮躁名利的产物。

4.语言呈现粗鄙化

网络诗歌论坛不间断的刷新与互动,成为了粗鄙诗歌与评论的催化剂。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粗劣的诗歌,发表低俗的见解,甚至光明正大地提出“审丑”主张。一时间,低俗粗陋甚至淫秽色情的作品在网络诗歌界刮起了一股歪风,“下

半身写作”泛滥。那些污言秽语狠狠地将精致简练,情感丰富的诗歌踩在了尘埃之中。网络诗歌论坛中的文字垃圾不断堆积,双向互动之下,这种粗俗不堪的文字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污染了大众阅读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

5.文本阅读表面化

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便捷的传播速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聚一堂,分享交流。网络诗人的文化程度,对于文字和情感的把握和表现力都影响着作品的质量,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诗歌质量的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信息覆盖面之广,流通量之大,为读者在茫茫诗海中找寻精品增加了很大难度。长此以往,读者会更加习惯浮光掠影式的快餐阅读,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浏览。在大量的新鲜诗歌面前,让读者反复咀嚼品读是很难做到的,绝大部分读者都是在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遇到极个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才会停下鼠标慢慢细品,遗憾的是这种作品也并非时常能见到。而仅靠浏览这种快餐阅读方式,是很难让人积累下文学素养的。

三、研究网络诗歌特征的意义

(一)网络诗歌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网络诗歌写作在近几年又掀起一阵风潮,年轻的80、90后诗人如李成恩、余幼幼等人发表的作品也频频引起学者们对网络诗歌写作的关注与评论。网络诗歌在令诗坛焕发生机的同时,也为人民大众架起了通往诗歌的桥梁。刨除了狭窄的传统发表机制,诗人群体也迅速壮大了起来。年轻的诗人热衷于用新的的视角,新的思维来看待生活和世界,年纪稍长的诗人则以阅历取胜。思维观念,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为大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在这里,只要你的审美水平够高,个性够鲜明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作品要面对的读者是什么身份,多大年岁,你只会看到发表后来自各方的关注和品评。来自不同的领域的不同诗人,用他们的笔描画出他们眼中的世界千面,原汁原味原生态,网络的开放令诗歌与现实紧紧相连。

但是网络诗歌的原生态也为网络诗歌发展埋下了隐患,时代越是发展,这个隐患暴露出来的缺陷越是让人担忧。纸质刊物发表作品难度大,是因为出版过程中的筛选环节很严格,这样一来虽然出版难度加大了,但质量却很有保证。网络平台的自由无拘束让质量上的缺陷难以消除,所以即使网络诗歌发展的欣欣向荣,依旧是有质量问题让人担忧。毕竟,网络只是一种载体,诗歌是要以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

(二)网络诗歌发展趋势总体上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一方土地,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汇聚在这里进行沟通交流。中外诗歌爱好者都可以在论坛上进行创作交流,各种意识形态下的思维模式,文化方式也因此而发生碰撞,融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得以在网络上汇聚,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当然,因网络的自由随意性而产生的网络诗歌垃圾也不在少数,作品下面的评论区也时有污言秽语。这种现象污染了网络诗歌文化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让网络诗人和读者们十分愤懑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诗歌创作特征?如何提高网络诗歌的品质?毕竟游戏性的作品,缺乏精神内核的作品是无法立足文坛成为经典的。目前,从我们分析的网络诗歌特征来看,有几点趋势是可以把握的。

首先,提升诗歌审美含量。苏格兰批评家托马斯·卡莱尔曾经说过,若果说要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所在的时代,那么这个词非“机器”莫属。托马斯所言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为什么这个词不是文明,不是哲学,甚至不是道德,而是机器呢?我们只需设想一下,这个结论不难得到。如果技术层面的价值在网络诗歌中占据了主导,那么诗歌文化就会变成网络传播的附属品,会变成机器制造出的冰冷的文字。提到网络诗歌大家想到的不再是诗歌盛会,而是一场技术游戏。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提高文学审美和文学格调,让人们看到网络诗歌是由先进技术支持的高水平文学盛会,而不是文字支持的技术娱乐。

其次,形体样式创新发展。网络诗歌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出,纯文字作品逐步减少,图文并茂,音文并茂等多媒体立体性形式表达越加频繁。新型诗歌形式不断出现,丰富了诗歌形式的同时却也得到了许多争议。虽然大家更多的提到的是网络为诗歌创作、传播、欣赏和评价机制带来了巨大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体制发展下诗歌的本质产生了微妙的演变。网络的存在,打破了时间空间,民族语言等种种壁垒,这对于“世界大文学”观念的形成是有很大助益的。

网络改变了我们早已习惯的语言环境和欣赏方式,海量的信息资源不断涌入,打破了文化局限,开阔了民众视野。纵观文化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在诗歌文化走入低谷后遇到网络文化,双线并行后又攀上了怎样一个新高度。研究网络诗歌特征,一方面便于我们在进行网络诗歌创作时把握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避开一些创作误区,从而创作出量优质更优的诗歌作品。

参考文献

[1] 单波.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J].现代传播,2004,1:10-16 [2] 吴恋.网络诗歌的文体学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1,1:120-121 [3] 杨雨.网络诗歌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 孙旭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鲁婉莹.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翁文娴著.变形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 [7] 熊辉著.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3 [8] 柏定国著.网络传播与文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9] 曾白云.论新月派的格律诗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76 [10] 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1 [11] 蔡爱国.“网络诗歌”的价值重估[J].前沿,2009,4:172-175 [12] 邢芳芳.中国当代网络诗歌抒情模式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 谢向红.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J].河南社会科学,2004,1 [14] 王士强.诗歌民刊与网络诗歌的“崛起”——诗歌传播方式变化之于新世纪诗歌的意义[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5] 宋蓓蓓.回归与超越--网络诗歌的文化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6:78-80 [16] Don Slater.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M].Polity,1,1999,2,11 [17] Roland Barthes.S/Z[M].Farrar Straus & Giroux, 1975.[18] Steven Best PhD, Douglas Kellner.Postmodern Theory[M].The Guilford Press,1991,11,15

下载××县矿业可持续发展浅探(071108)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矿业可持续发展浅探(07110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词语释义浅探

    词语释义浅探 袁州区竹亭中学 李根元 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纯属个人观点,不全甚至不妥之处可能很多,目的既是希望对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授之......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

    三年级习作指导浅探

    三年级习作指导浅探 摘要: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启蒙阶段,习作时,我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鼓励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大胆交际,提高口头作文能力;讲究方法,有层次进行习作训练;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

    生活化地理教学浅探

    生活化地理教学浅探 [摘要]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生活化情境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借助地理......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浅探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浅探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浅探思想品德课堂小结

    浅探思想品德课堂小结 [摘要]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需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厘清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课......

    企业心理素质培训浅探

    企业心理素质培训浅探 彭移风 【摘要】:心理素质训练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本文从企业员工心理素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对企业心理素质培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