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1
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根据国家、江苏省和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参考全国、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高等教育教改课题申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申报者提供研究方向和范围,供申报立项时参考。申报者可以根据自身前期研究基础和实际情况,对研究选题进一步细化。
一、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1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探索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制定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等方向)
1-2开放式办学(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国际化等)的研究与实践
1-3 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完善学科结构体系,促进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1-4建立“大资源、大生态、大环境”的特色专业体系研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探索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1-5探索用人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培养和引进人才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学科梯队建设,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研究
1-6 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的改革与实践;
1-7 科研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1-8 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生源质量和行业覆盖为目标的招生工作机制研究和实践;
1-9 有效发挥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研究
1-10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研究
1-11校地合作办学,为苏北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1-12拓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和推进第二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1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策研究
2-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与具体方案研究
2-3三学期制、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4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合理方式和途径
2-5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研究
2-6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7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其他领域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8 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9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10 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工程实训基地等)的实践与探索
2-11 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12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制和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13 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研究
3-1 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整体优化与实践
3-2各科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3-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3-4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3-5应用性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3-6推进以诚信考试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3-7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8实践实习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9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的研究
3-10 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四、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4-1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2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3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4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4-5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4-6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机制研究
4-7学校、院系和教师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4-8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4-9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4-10多媒体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
五、其它项目
未在上述指南中涉及的,但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面具有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的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拟定申报范围和选题。
第二篇:南京林业大学(推荐)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基因内互作(intragenic interaction);2)假显性(pseudodominance);3)隔裂基因(splitting gene);4)基因迁移(gene migration);5)间接选择(indirect selection);
6)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7)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8)超显性假说(overdominance hypothesis)。
二、判断是非,并给予改正(判断正误0.5分,改正1.5分,每题2分,共50分)。
1)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终变期和减数分裂的中期Ⅱ是鉴定植物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机。()
2)从遗传现象上看,性状在从亲代遗传给下一代时,要么以显性性状出现,要么以隐性性状出现。()
3)基因互作的积加作用,F2代会出现12:3:1的分离比例。()
4)性状间连锁一定相关,性状间相关必连锁。()
5)遗传力较高的性状,在杂种后期世代中开展选择效果好;遗传力低者在杂种早期限世代中开展选择效果好。()
6)倒位的遗传效应就是会发生重组率下降现象。()
7)器官或组织增粗增大是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因此在多倍育种过程中,应设法不断提高染色体的倍数。()
8)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中,两条双链解开后,一条单链按5′向3′端将游
离的碱基连接上去,另一条单链按3′向5′端将游离的碱基连接上去,从而复制出与母链完全一样的子链。()
9)雄性不育的质核互补假说认为,细胞质不育基因存在于叶绿体上,核可育
基因(R)可补偿质不育(S)的不足,质可育基因(N)可以补偿核不育基因(r)的不足。()
10)在各类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中,野生资源由于长期经受了自然选择,抗逆性
强,且具特异的和突变的性状,人类可以直接引入生产中,加以利用。
()
11)人工建立的园林植物基因库、树木园、植物园、优良种质收集圃和用于园
林绿化的优良材料属于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就地保存的方式。()
12)在花卉育种过程中,筛选得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特异花卉属于花卉品种。
()
13)气候相似论认为,甲乙两地气候相似,相互引种即能成功。()
14)低海拔高纬度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相互引种的成功可能性大。()
15)在引种过程中,被引入的园林植物品种未降低其经济和观赏价值,即标
志着引种成功。()
16)混合选择能较好地剔除环境饰变,因此随着多次选择持续开展,其效果也
愈趋提高。()
17)芽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并以隐性突变为主,要加以利用,只得采用无性
繁殖手段。()
18)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亲本开展杂交育种时,若能获得杂交种子,意味着亲本的亲和性和杂种育性均不成问题。()
19)开展外照射的辐射诱变育种时,由于辐射源与被照射材料接触的机会小,故应尽可能地加大辐射剂量,来达到诱变的目的。()
20)化学诱变属早发突变,且发生专一性基因位点的突变。()
21)为了保证获得单倍体,在单倍体诱导过程中,应采用花粉作为外植体。
()
22)花色的基本色调为青、红、白、紫。()
23)不溶于细胞液的质体色素如叶黄素能与花青素共同着色,并受PH值的影
响,可单独着色,或充当背景色。()
24)自花受粉植物属耐自交植物,是植物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25)病害(或虫害)流行是由于寄主与病源物(或昆虫)在进化的历程中,自
然形成的。()
三、计算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香石竹的育种过程中,育种工作者发现黄花(Ye)对白花(re)为显性,感病(Rm)对抗病(rm)为显性,基因与性状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运用黄花感病与白花抗病为亲本植株进行杂交,F1代均为黄花感病植株,F1自交后出现黄花感病植株5130株,黄花抗病植株410株,白花感病植株416株,白花抗病植株1416株。①请分析此育种过程的遗传机制;②若希望在F3代育出400株黄花抗病的纯合株系,F2代至少需培育多少株黄花抗病植株?(每小题6分)
2、在一次育种过程中,发现菊花的花径大小受到5个微效基因的控制。经测定,最大的花径为15cm,最小的为0.5cm,若这些微效基因是按算术级数累加所起的作用,请计算①增效基因的效应值;②若要获得花径为9.2cm的菊花,你认为其基因型是怎样的(至少写出5种)?(第一小题4分,第二小题8分)
四、综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
1、假如你是一名园林植物工作者,当你在开展一次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一种特异的园林木本植物,请从育种的角度谈谈你该怎么做。
2、在繁育粉红的香石竹品种过程中,发现植株生长变得不整齐,且出现了白花的植株,运用育种知识说说该怎么办?
3、当你在开展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园林植物品种的繁育时,希望进一步挖掘其现有的潜力,创造出新的种质,请详细阐述怎样做比较合适。
第三篇: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气象学A》实习报告
组员:
姓名:王晨宇学号:12010519
姓名:王芯学号:120105120
姓名:吴思思学号:1201051
21一、实习要求
连续观测六天,每天观察不少于五个时次,最早观测时间为7:00,最迟观测时间为21:00,时间间隔应该尽量相同。我组每天观测六个时次,分别为8:00、10:00、12:00、14:00、16:00、18:00。测量的气象要素有: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地面0cm、5cm、10cm、15cm、20cm土壤温度、地面最高、地面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温度。水汽压、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可以通过查表得知。其中,最高最低温每天只需要记录一次。(注意:最高温记录时间一般为中午左右或午后、最低温记录时间一般为晚上最后一次观测)
二、实习准备
明确小组每人观测的时间,需要观测的气象要素,一定要确保每个时间点都有人观测。气压统一测定,其他气象要素如气温、湿球温度、土温则通过气象实习的场地进行观测。
第四篇:2011年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1: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1.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2.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3.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1-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5.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6.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其他领域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研
究与实践
1-7.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9.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1-10.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
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
2-1.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动态
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
2-2.分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研究
2-3.高校师范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4.高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6.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7.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8.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 2-9.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10.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研究
2-1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发展研究
三、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研究
3-1.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2.高校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个性化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3-3.高校应用性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3-4.高校探究式学习的试验研究
3-5.高校实验和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6.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3-7.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考分离和题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8.高校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
4-1.区域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4-2.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3.高校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试点研究
4-4.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5.高校精品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6.高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7.本科院校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8.高校终身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9.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10.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研究
4-11.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五、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5-1.高校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5-2.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3.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5-4.工科教育实习、工程训练和实验创新等实践教学诸环节改革的研究
与实践
5-5.高校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6.高校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5-7.成人高等教育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研究
六、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6-1.高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6-2.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试验研究
6-3.各类高校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的标准、方法、程序及反馈机制研究 6-4.各类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6-5.各类高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机制研究
6-6.各类高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6-7.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6-8.完善高校内部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6-9.建立高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研究
七、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提升研究与实践
7-1.基于教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7-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7-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7-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7-5.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试验研究 7-6.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7-7.高校名师成长机制与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7-8.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9.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试验。
八、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外研社合作立项课题)8-1.大学英语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8-2.不同类型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特色研究
8-3.大学英语教学的分类指导研究
8-4.大学英语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研究
8-5.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8-6.各类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7.英语写作课程、演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8-8.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8-9.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8-10.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8-11.新型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建设研究
九、其他
申报者可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自行确定其他选题。
第五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1、如何改进“二级管理”制度,增强办学活力
我校实施“二级管理”制度已经四年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影响这种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问题。为了更高效地发挥二级管理制度的优势,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特立此项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本校和同类院校“二级管理”实施情况的广泛调研,掌握真实状态,找出核心问题,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为有效地改进我校二级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2、二级管理后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保障教学质量
保障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实施二级管理后,在提高管理效率、保障教学质量问题上,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权责划分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引起了哪些事关教学质量保障的问题,如何改善这种现象,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为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3、如何有效地组织重大科技基金申报及科学合理地管理科技基金项目
近两年,我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重大突破,学校的科技部门在组织申报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但是,要在“十二五”期间保持每年两位数的成功申请也要面临许多考验。近期学校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科研计划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将实施奖励为主的政策。所以,如何努力提高教师申报重大科技基金的积极性,如何有效组织重大科技基金申报,并科学合理地管理科技基金项目成为新的、更为迫切的命题。希望通过探讨、研究,找到契合我校实际的对策。
4、如何使我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工作有重大突破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做法。面对新的科技、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如何使我校的科技创新服务有重大突破?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希望通过相关调研和研究,找出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
5、如何发挥科技工作在学科建设及师资水平提高中的引领作用 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殿堂,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创造新知识。所以,作为大学首先要重视科研,每位教师也要积极开展科研 1
活动。但是,如何以科技工作为抓手,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我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还有待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6、如何在学科建设中培育和增强团队建设
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走以学科建设引领科技水平、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教学水平要上更高的台阶,都需要建设和发挥团队的关键作用。目前,无论从质量及数量而言,我校还缺乏优秀的团队,所以,希望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建设高绩效的团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希望就如何结合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培育和增强团队建设,找出团队培育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就如何建立高绩效的团队做出较系统的分析。
7、如何搭建跨学科教学试验平台(跨学科试验中心)
不管是从减少资源浪费,整合资源的角度,还是从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角度,都有必要搭建跨学科试验平台,希望通过借鉴相关院校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找出科学搭建我校教学试验平台办法,满足我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8、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水平。人才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我校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对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优化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希望通过教学体系的比较,针对社会需求和我校实际,找出构建或优化的对策。
9教学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新模式探索研究
在当前国内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下,我校如何在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中重视教学质量考核,将教学质量考核科学量化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希望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为制定出合理、并可以量化的教学考核机制提供依据。
10、如何使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新引进教师是学校的财富,但如何界定“新”的概念,如何将新生力量快速发展为骨干力量,并保证其稳定性,举措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本着对“人才强校”策略的坚持,我们欲想在这一方面探询新的更有效率的对策。
11.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自信心、正确的人生观、恰当的行为举止等)
我们无法完全选择生源,但是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好每一位学生。与重点大学相比,我校的生源可能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他们都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也都是有发展高尚人格渴求的、愿意接受新知识的学生。因此培养出学生高尚的人格特性,使其成为有自信的、有正确人生观的,有恰当行为举止的人,是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本项研究的开展,就是希望从实践出发,得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12.学校内涵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模式探索
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因此,内涵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合校十年来,我校干部队伍建设,在年龄、学位、职称结构上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十二五”时,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使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还需要探索其,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13.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中的一支特殊力量,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辅导员多担当了“救火员”、“保姆”等角色,弱化了辅导员队伍的育人功能、引路人的功能,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加强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4.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系统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现代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初具规模到显现成效的过程,如今,现代信息系统在我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信息系统是否还有可具挖掘的功能,还有哪些功能可挖掘,如何挖掘,才能更有效发挥其在内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5.如何着眼于内涵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之所谓大学,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魅力。我校奉贤校区已经建设落成,主体搬迁也基本完成,在这样一所已经具备现代化气息的花园式校园里,要形成怎样的大学文化和精神内涵,如何开展此内涵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有必要积极开展调研、形成好的理念和思路,以引领我校特色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