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课上的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如:上《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赵州桥的精美图案无法直观的感受到,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查赵州桥的图片资料。边看边读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下子突飞猛进。情感调动也特别到位。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与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背诵紧抓不放;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高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品德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品德教学效率
东营市春晖小学
张淑珍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教材的教学任务由重知识传授 转变为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维发展;由重道德认知学习转变为重道德情感学习和道德行为学习。多媒体具有生动、形 象、直观的外部特征,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直 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 氛中接受知识,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这就为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和再创造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品德教学的情境感,促进学生探究欲
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山人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上课伊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劳动者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动听的歌曲《为了谁》,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上好课的前提。然后通过谈话,一一引出不同的劳动者对社会的不同贡献,再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新知
对品德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的,需要激发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的激情,而在教师教学中出现“启而不发”、学生“思维受阻”时,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漫画、音乐、动画、视频资料,可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选用多幅战争年代人民受苦受难的照片,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当时时代带给人民的灾难,从而更好的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借助多媒体课件既可以节省老师讲解的时间,又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导学,指导行为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品德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比较难以理解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形象,使学生通过视觉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用以指导其道德行为。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的直观导学,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来,记得牢,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在不同的课型中,都有很强的优越性,如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将正确标准的行为,用本校学生做主角制作成为小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自己身边的人的正确行为的小视频,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用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
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直观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当孩子欣赏影视材料时,鼠标一点,相应的视频材料就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品德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依据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运用在品德课教学中
1.漫画。漫画具有一般直观性教学手段无法具备的幽默和夸张的特点,有较强 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把知识融入漫画之中,用漫画的形式来再现知 识比单纯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时,我引入“狼来 了”和“人来了”两幅漫画,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马上就认识到了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正确认识科技对人的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动画。动画是当前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在品德课中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动画情境,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讲“思想道德建设”时,我选择 了“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的 FLASH 动画,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 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思想道德教育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 中自己去感悟道德,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素质。
3.视频资料。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视频资料,可增强教学效果。如在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我直接在课件中播放沙尘暴天气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录象资料,以及我国当前土地沙漠化状况的录象资料,无须多言,学生就已经认识到了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以及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4.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能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音乐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受到感染,逐渐地理解知识,认知世界。如在讲“爱自己的家”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悟到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其爱妈妈的情感。在讲 “我的祖国”时,让学生欣赏《大中国》,使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以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总之,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第三篇: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校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同时也是省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校园网的开通和丰富资源库为我们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优越条件。如何通过教育的信息化来促进教育改革,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了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问题。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取传统教法中的优点,改进一些不合理的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做到学生课课有所得,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富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那么,在新形势下,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法进行科学化的整合,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是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设较真实的问题情境,方法有二:一种是把学生引入问题发生的现场,让学生亲身感受、探究;另一种就是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在教室里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用语言、教具、模型等,同时也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使其乐在其中。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出水莲》时,制作课件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当点击鼠标进入本课首页面时,力争让学生产生清新、朴素、高雅而又令中学生喜爱的视觉、听觉效果。首页面的背景图像设计为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背景音乐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以烘托气氛。学习开始时,先进入“课文介绍”页面,这是网络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导入”。该页面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莲花与作者介绍的视频剪辑。画面反复出现碧叶衬托下的鲜艳的莲花、雨中的莲花、含苞的莲花、盛开的莲花等录像,将学习者带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从而让人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然后播放由著名播音员丁然等朗读的录音从而达到了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拓宽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
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例如设计在《《滕王阁序》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资料库平台的功能。让他们了解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可让学生在网上搜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的图片及 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学生能从中找到所需的素材来进行充满个性的创作。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更加丰富起来。
三、简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而精巧的特征。就这样,传统教学中不易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凭借着现代教学手段,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对出自老师之口的知识学生只能接受,以至于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灵性、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启疑”,即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使学生成为信息选择的主体,获得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出水莲》一课,学生在老师“导读”指引下,可自主选择进入“网上语言室”,听朗读示范,朗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录制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也可自主选择进入“信息资源库”浏览网络资源下载的有关文章。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争鸣、词语解释、思想艺术分析、句意理解、语法修辞、文言释义、佳句赏析、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化知识、古人笔下的荷花、参考译文、预习与检测、课外阅读等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有了上述经历后,学生将选择进入“星级测试”尝试闯关的乐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可以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五、刺激学生感官,强化学生感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教《春》一课,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我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事实证明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学理念的转变,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由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越来越多的应用与课件技术的日趋熟练,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电子黑板”的概念了,它以强大的功能,大量的信息及生动直观的影像和快捷的连接方式和超越时空的变幻,已经越来越受教师的欢迎,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并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我也在尝试自己做些课件运用于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我感觉到在几何教学中,多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
一、多媒体的教育优势
1、信息的存储利用便利
多媒体网络信息的存储、提取、双向传输非常便利,它应用于教育,更利于教学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
2、发散性思维的工具
在培养学习者发散性思维方面,多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特别大的。因为多媒体具有非线性、无结构化的特性,具有一种任意想像的存储扩充器的功能,更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学习者在通过无结构化、非线性多媒体教材自主地学习的状态下,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可以成为发散思维解决学习问题或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3、促使学习个别化的实现
多媒体网络有利于个别化的实现。因为学习者各人需求、学习经验、认知程度等不同,学习方法也有差异,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多角度多层次性,不具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和既定学习路径,学习者可以自定学习路径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几种形式
1、教学演示多媒体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多媒体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演示,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采用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材料、数据、示例等呈现在特定的显示设备上,以辅助教师的讲解,从而达到知识的高质量的传播。在一机多人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通过多媒体和电子投影仪的结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图片、活动图像或自制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知识的有效传播。
2、交互式教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机,非常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和保持,界面友好、形象直观,而且还按照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生可以得到立即反馈,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从而调整以后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程序。这种交互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现代远程教学
所谓现代远程教学主要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系统。网络传播模式的出现,使得用于单个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发布到广阔的网络空间,形成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不分年龄大小,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空间按需进行学习,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前水平选择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学习。所以,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方式,将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更为便利、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方式。同时,也是实现知识经济中的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
1、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反馈状态,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无疑帮了教师一个大忙。“机器无情人有情”,先不说多媒体技术的鲜明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多种的特技,单从多媒体的课件设计的趣味性,就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例如:每个教师在设计考核和测验题时,往往在答题过程后,设计画面和声音都是:“你真棒,答对了!”“太可惜了,再来一次!”等激励的画面。这都使学生在鼓励中体会成功,真正的进行赏识教育,它可以无数次的原谅学生的失败,真正作到了成功教育,使学生体验成功,还真正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挫折,从而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教师对画面图形的操作,利用线段,角的闪烁,平移、旋转、对称等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暗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题的兴趣。这比传统教学中的:“看这里,跟我学,请注意。”的喊叫,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样不会使学生因为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
再例如:在讲授《中位线定理》时,通过平移、旋转、对称,在暗示中讲解中位线定理,图形中的闪烁、旋转学生几乎体察不到教师的提示,不自觉增强了学习几何自信心。再例如:在讲授“边角边公理”时的课件设计了翻画片找全等三角形的游戏。在提高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学几何的兴趣。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还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再例如:讲授“垂直”这一概念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3、用媒体技术可建构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在教学软件编排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做出决定的能力。这样人机交互,迅速反馈,视听合一。学生由教师单一的讲、书本枯燥的练习,上升到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一题多解问题,在传统课上只有给一种或几种答案,而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造成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然而在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中,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还可以把几何的开放型的题目做成动态题目,使学生各尽所能,真正变“选马”为“赛马”,使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着学习,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代科技的出现给教育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将教师由呛人的粉笔灰中带出来的同时为教学增添了许多新的方法、手段。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的画面与抽象的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不断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他们与教学需要相结合,使他们在实践教学中能得到合理充分地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地支持。
第五篇:浅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中学历史的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今教学的主流。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人类社会以来的一切,包括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这对初中生而言是比较遥远的过去,太过抽象;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他们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更侧重于感性认识。以往历史教师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使用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图表等。这些直观教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理解历史概念,然而这些直观教具大多数为静止教具,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正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这一缺陷。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可以先放映一段《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炮火纷飞的历史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技术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港全军覆灭等一些片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渲染课堂气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极大的的影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能被调动起来,从而达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功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感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如在讲解“义和团运动”内容时,放映关于慈禧太后的电影片断。当镜头中出现义和团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道,奋起狙击侵略军,迫使其狼狈逃窜时,同学们神情激动,兴奋地高喊“打得好!”当镜头中出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奸淫掳掠、破坏文物古迹的暴行时,同学们义愤填膺。当镜头中出现清朝统治者的卖国嘴脸与劳动人民背井离乡的画面时,同学们沉默不语。当镜头中出现逃跑途中的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时,同学们的情绪已经完全被感染了。课后有的学生说:“学习了近代史真让人感到愤慨……恨不得走进画面把慈禧太后斩首,再与将士们一起抗击敌人。”还有的学生说:“从录像和课文的学习中,我更真切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突出重点,难点。而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与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可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红军长征”内容时,对于长征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这样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如讲“开国大典”内容时可播放视频录像,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