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研究各方法及其特点
文献法:
文献法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分析、整理,从而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特点:
1.历史性
从时间角度看,文献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无论是上下五千年的远古文献,还是现代乃至当今的文献,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可是,文献法的历史特性是一种相对性,即相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2.灵活性
从操作角度看,文献法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如文献研究可不用亲临现场,在研究时不受教育环境、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在时间上,既可在工作时间研究,也可在业余时间研究,教师也可利用寒暑假进行研究,研究者可灵活安排时间,或几天时间、或日积月累,研究数载。
3.继承性和创造性
文献法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继承与批判的过程。文献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比较和借鉴,通过检索、收集、鉴别以及研究与运用这一系统化过程,最终实现对某一时代或社会教育现象的某些特点进行描述的评论,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原因;对原有文献加以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理论。
适用范围:
1.搜集国家统计局和各级地方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统计公报、定期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
2.搜集各种经济信息部门、各行业协会和联和会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信息公报。
3.搜集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4.搜集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交易会、展销定货会等营销性会议,以及专业性、学术性会议上所发放的文件和资料。
5.搜集工商企业内部资料,如销售记录、进货单、各种统计报表、财务报告等。
6.搜集各级政府公布的有关市场的政策法规,以及执法部门有关经济案例。
7.搜集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查。
例: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近三年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量化分析的研究》(钟秉林、赵应生、洪煜)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近三年教育类核心期刊中涉及高等教育的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 领域等情况进行的量化分析显示,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具有研究领域广泛、问题意识凸显、微观应用研究得到重视、国际比较研究活跃等特点, 同时存在政策研究和实证研究薄弱、院校研究较少、比较研究针对性和本土化较差等不足。为此, 高等教育研究应创新研究方 法, 加强实证研究、微观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 规范政策性研究, 增强比较研究的针对 性和本土化, 以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更好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首先作者提出全面深入地了解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框架,统计数据得到分析结果,通过得到的结果分析、近三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最后做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思考及展望。其中,这篇论文参考了众多文献,例如参考了潘懋元, 等.21 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以及伊继东, 等”时尚化”了的高等教育学: 对高等教育学
研究现状的反思[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等文献。问卷法:
问卷法的研究者把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签的一系列问题,编制成标准化的问卷,然后根据收回的答案,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特点:
1.标准化程度较高
问卷法严格按照标准化测试的设计程序编制问卷。
2.收集资料时间短、数量多
问卷法可以集体进行,取样大。将问卷发给被试,由被试回答,这样就可以同一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选择答案以等级分计,数据统计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处理,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可信的结果。
适用范围:
1.从被调查的内容来看,问卷调查法适用于对现时问题的调查;
2.从被调查的样本来看,适用于较大样本的调查;
3.从被调查的过程来看,适用于较短时期的调查;
4.从被调查对象所在的地域来看,在城市中比在农村中适用,在大城市比在小城市适用;
5.从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来看,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对象。
例:
《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业成绩的主因素分析》(罗润生、申继亮、王孟成)
这篇论文主要应用学习经验问卷,对高中生进行数学学习经验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得分较高,学习焦虑得分较低;学习焦虑中,课堂焦虑最严重,考试焦虑次之;学习态度中,学习信心得分最低,有用性最高;学习动机中,工作投入显著高于自我投入;(2)高中生数学成绩、学习焦虑与学习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高焦虑、中等焦虑、低焦虑3 组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中间组学习成绩最 好,而高焦虑组成绩最差;(4)高中生数学学习焦虑、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之间,以及它们与学业成绩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5)高中生数学学习焦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对学业成绩均有预测作用。
首先作者提出了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个体因素,一般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大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数学学习焦虑、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均可影响学习效果这个问题。通过对某省某市两所中学高二学生199 人,其中男生107 人,女生92 人运用数学学习经验问卷得出,1.高中学生基本较正确对待数学学习,但对数学普遍持较功利的性质,缺乏信心与内在的学习动机以及2.高中生数学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数学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同类的男生。3.高焦虑、中等焦虑、低焦虑3 组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中间组学习成绩最好,而高焦虑组成绩最差。4.数学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高中生数学成绩。过高的学习焦虑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它可能是影响数学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问卷得到研究结果,并对教师以及学生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个案法:
个案法是指搜集一个人的家庭情况、生活条件、教育影响、智力表现、年龄特征、身体状况等有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以探讨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特点:
1.典型个案能够代表某群研究对象的个案
2.极端个案是在研究对象中非常异常的个案
3.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个案研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也要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出一般规律。个案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的结论代表性也就较小,因此不宜机械地推广到一般中去,需要谨慎地思考和分析,以免犯以个别代替一般的错误。
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①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②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③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比如对某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可以看一下他是否经常有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是否高于常人;教师及家长等对该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诸如脑子活、常提怪问题等是否有较深的印象,能否举出一些事例等。
4.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研究或跟踪。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例如,对一个学困生的研究,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察,诸如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辅导情况,还要进行前后左右的对照和比较,这样就可以对该生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5.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如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教育会诊法等。但是,个案研究又不是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
例如,我们研究一超常儿童,首先需要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看看其智商是否超常,还要对被试作系统观察,看看其各种智力操作是否杰出,同时要调查其成长环境,必要时还要做一些对照实验。
6.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个案研究法最显著的特征是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故事,而且大多是以纯粹客观的态度,运用归纳的方法,所以说,个案研究法所得的材料比较科学准确,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教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能复制的过程,所以对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个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其中包括收集有关个案的背景、具体材料、调查访问结果及有关人员作出的评定和反映,如实地描述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本身所具有的文献价值
就很大,而众多的个案汇集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但个案研究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描述客观世界”,它力图解释、预测或控制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因而,个案研究不属于缺乏理论深度的“收集事实”的经验主义方法论范畴,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解剖“麻雀”,从中总结或提取普遍性原理,即把个案一般化。
适用范围:
个案研究法应用范围很广,在教育研究中往往适用于对不良问题的研究或对某些难以重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事例进行研究,如学生辍学、学业失败、家庭破裂、道德不良、青少年犯罪等,也适用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偏差的诊断研究和矫正研究。
例:
《一个数学后进生的个案研究》(倪桓华)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提出后进生问题是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个案研究过程分为自然观察,初步了解;访谈调查,深入了解;个别辅导,深入了解和放手学习,继续观察4个阶段。对一个数学后进生的跟踪研究发现,该生数学学习困难在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注意的选择性有误,注意不稳定,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数学思维能力差,数学记忆能力欠缺;元认知发展缓慢等。而该生数学学习困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主要原因则是,学习动机的缺乏和学习态度不端正。
作者首先通过提出后进生问题是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上海交大附中的一个借读生,得出其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注意的选择性有误、注意不稳定、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注意的保持时间不长,容易产生疲劳感。并最后得出结论该生性格内向,接受力、理解力差,反应慢。他在学习上缺乏努力意识,长期没有高要求,导致思维能力薄弱。但随着接触的加深,越来越发现他数学学习困难的根子主要还是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的缺乏和学习态度不端正。
第二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研究方法简述
马海峰(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邮编: 210019,邮箱:37090127@qq.com)
现在的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阶段过渡。教育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钻在故纸堆”中的人,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需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外,还要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此外还要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尤其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
在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作为研究依据的教学理论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和目的论;其次需要弄清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课程、教材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之间的从属关系;另外,还需要建立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将任何一个研究的课题纳入教育教学的大系统之中,探明解决这一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控制的办法。除上述三点之外,还有一条原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着客观教育现象,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实际现象之间的差别,从而找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至于具体的教学研究方法,目前惯用的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目前世界各国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是指对先进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研究方法。这里的经验一般是指来自教学实践的直接经验,在经过、准确、真实、足量的记录,认真筛选、核实、验证,以及理论化后的教学经验。所以,教育经验总结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发生过的教育事实为依据,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调查来搜集经验性材料,对经验现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获得比较深刻、比较系统的教育知识的研究活动。
二、调查法 观察法
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预设的目的,按照一定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调查对象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从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研究目的既可以是为了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调查法既可以采用访谈法,电话调查法,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大范围做情况调查的时候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通过收集资料,然后作定量或定性的研究分析,归纳出调查结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时,根据需要确定调查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设立各种明确的问题,作全面摸底了解。问卷有开放型问卷和封闭型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实验选题,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三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理论假说,确定实验因子(可操纵的因素);控制实验,进行科学的验证以及实事求是地推断结论,作出评价。
四、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采用调查研究方式对教学实际情况作深入细微的剖析,再经过归纳、概括、提升后得出有关结论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一般要经过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与结果分析几个阶段。这种方法在欧美各国使用比较广泛,近年来在我国已有不少研究工作者开始使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五、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是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对教学研究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把握。在做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时,首先需要确定资料来源和选择标准,然后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或二者兼顾的分析。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以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
以上五种方法只是教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方法。即使是这五种方法,在使用时也常常是综合运用的。现代科学不仅大大拓展我们视野,也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要做好教育科学研究,我们首先要立志投身教育事业,有志于教学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投入极大热情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发展和创新。据统计,在我国教学法改革实验中,由中小学教师倡导的基础上而开展的占69.2%,其中典型教学法占63.1%。这说明中小学教师是改革实验的生力军。这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对教学改革有着极强的愿望。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自觉地投身于教学研究,这必将大大促进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教学领域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升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4]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5]王枬.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6]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7][美]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8]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9]ranola and the Hegenony of the Narrative.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5, [10]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1]法 利奥塔尔著 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三联书店,1997,[12]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3]O.F·博尔诺夫著 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加]范梅南著 宋广文等译.李数英校.生活体验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各银行笔试特点
中国银行:一般而言,题目分为三门:英语、基本能力测试、基础知识测试。英语的难度跟六级和考研的难度差不多,而且时间非常紧张,根本不够用的。题型大致分为:单选(老六级)、改错、完型、阅读、阅读新题型(段落排序、句子排序)、快速阅读等,题量笔研究生考试的体量还要大,而且时间只给一个半小时。基本能力测试,基本上全部是推理题,包括:言语推理、数字推理、逻辑推理、图形变换推理等等。
基础知识测试,考的知识比较全面,包括: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时政等内容,建议大家看以下几本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会计学基础》、《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时政考的比较少,大体上考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
建行: 5大题型,前部分和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测试差不多,要准备的同学找点公务员卷子做做就行了,最后部分性格测试。货币银行学比较重要。10年的笔试全国统考。题型有多选和单选。内容包括英语、行测、时政、专业题。专业题涉及范围很广,会计和金融方面的题目蛮多的,也有法律、管理、计算机等。
农行:第一部分:综合能力测试:包括行政能力测试和农行的一些基本信息测试第二部分:英语6 篇阅读,选词填空,完型第三部分:经济金融 专业知识,包括单选、多选、判断
工行:行政能力测试,货币银行,会计,时事,英语阅读和写 1200字议论文。交通银行: 第一部分:两篇英文阅读共十个选择,程度六级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内容涉及了逻辑推理、常识、时事、金融知识等等第三部分:填空题,涉及到金融知识,文学常识第四部分:简答题:主要是时事政治的内容第五部分: 阅读题,给出一段话概括主要内容第六部分:论述题:类似初中议论文广发:第一部分:90 多道选择(语文,数学,逻辑等)第二部分:专业多选第三部分: 三个问答题: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讨论第四部分: 一篇中译英、一篇英译中第五部分:三个英文开放试问题,一篇中文作文“变”各地有所不一样,有的是网上做题,包括行测和心理测试。
邮政储蓄银行: 第一部分:选择题分四个部分,共90face=宋体>道,75 前面部分是经济金融知识,后面和公务员考试题型差不多,有些是从历年公务员真题中截取的原题。包括常识判断,逻辑推理,数字题,还有图表。第二部分:一篇英译汉。内容和金融、经济现状、流动性的衡量有关,因报考岗位的差异而不同。第三部分:两道大题,第一道题是列举你所知道的金融机构,谈谈想法。第二,即有名的八二定律,即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八十的那个理论,问邮政是否该按照此理论专做那的高端客户,不顾及普通客户,还是兼顾。谈谈自己的看法,另外还有,说说商业银行的业务等。根据岗位不同,有的还笔试专业课。
第四篇: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研究.doc
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研究
作者:袁振 张凯 卢瑶 童军武 许德平王永刚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针对2008年和2009年新入学的“90后”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些切身感受,从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化行为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进行全面总结,为找到一条针对新一代大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寻求一条培养“90后”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学之路进行探索。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90后”泛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在当今社会主流观念里,“90后”的行为通常是另类的、叛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立,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通常被认为是冷漠的、自私的,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每个时代的新一代都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身处信息时代大潮之中的“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面对这群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价值取向多元化的“90后”,掌握“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一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寻求一条培养“90后”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学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针对2008年和2009年新入学的“90后”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些切身感受,总结出了“90后”大学生的一些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为后期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一 1
轮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一、标新立异,思想自由
绝大部分的“90后”学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经常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往往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宽松学术和教学环境能够带给他们自由的成长氛围,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学会更加辨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与传统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较,“90后”显得更加活波、开朗、大胆。“90后”往往渴望证明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二、信息化程度高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观念形成了重大的冲击,这些特点在“90后”大学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首先是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显比传统学生要高得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班委通知上课时间和课堂考勤十分便捷,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点名来强化课堂纪律已显得不太适用。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上网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宿舍都陪有网线,而大部分学生也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往往能在学校晚上断电管制后还能利用笔记本电池进行续航。有很多学生购买了MP3和数码相机,往往能够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讲义和录音。而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QQ、E-mail等联系工具已不再陌生,网络时代的出现,互联网的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思想,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往往先寻求于网络,他们最常见的口语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针对以上“90后”学生特点,笔者构建了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对课后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
三、心理状态不稳定但不乏坚强
“90后”的大学生们,他们大都生活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家庭,在物质生活方面较为优裕,而且多为独生子女,多少有娇生惯养之嫌,而且他们也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生活中突然没有了父母家人的照顾。随之而来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压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如果自己不会自我调节,不能勇于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及其不利。笔者通过构建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疏导,排解他们的心理忧郁。例如笔者与学生有这么一段对话:学生:老师,咱们考试题难不?我们女生忙着学习,连饭都吃不上了。老师,你就告诉我们,考试难不难?会挂多少?我代表我们班的女生感谢你。
老师:题目不难,都是一些基础题和简单计算,只要好好复
习,都能顺利通过考试。你一定要有这样的概念,出题的原则一定是中正平和的,不会有偏难偏怪的题目出现,考点都是分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会集中在某个章节,这样对每个学生的考察都是公平的。考试是对你学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考察,评价的是你掌握这个知识体系的能力,只要细心复习都能通过。
学生:老师,我现在太困了,已经学不进去了,一团糟,长这么大就没这样害怕过,我现在就会第一篇的,第二篇全不会,分析题就被了点资料,老师,我不想挂„„
老师:那照这样说,你确实很难通过„„
学生:啊!老师,你不要吓唬我,暑假回不了家,我再挂上一科,那我怎么还不以泪洗面?去年挂了多少?担心死了?(学生参加国庆排练,假期要进行方阵训练)
老师:每年的情形都不一样,只要好好学,全班都有通过的。没有好好学习的班级,20%学生不及格的现象也存在过。学生:我要睡了,不管了,大不了挂,补考肯定也过不了,明年我一定跟着您再好好学,我想我妈妈„„
老师:你是哪个班上的?学号是多少?
学生:老师你要照顾我?这样对别的同学不公平,我是××专业三班的,我希望我们班都可以过。
老师:不是,下午我正好要去监考,我想看看你是怎么牺牲在考场上的。
学生:老师,你太狠了!如果我牺牲了,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嘿嘿。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进行沟通而选择的主要方式,通过信息平台,往往能获得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获得电话交流所获取不到的信息。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承压能力比较弱,尽管和以前传统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比,难度并没有提升,但是学生对考试明显感到压力和焦虑。“90后”的大学生们和他们的上一代相比,明显敢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会感到有任何约束。从这段对话我们还可以看出,“90后”并不像传统媒体认为的那样,自私自利和过于冷漠,相反他们身上还有上一辈所看不到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只要加以引导,是能够将他们培养成可造之才的,而且相比他们的先辈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就一定能撑起中国现代化的新一代脊梁。
参考文献:
[1]余卫宁.当“80后”辅导员遇上“90后”大学生[J].教育研究,2009:184-185.[2]何华莉,沙文,王陶.试析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J].黑河学刊,2009:122-123.
第五篇:诗歌各体简史及特点
诗歌各体简史及特点
第一节
基本要点是从诗歌体裁发展去研究诗歌史,而不是从以前的朝代中研究时代特征去研究诗歌史。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要从创作者角度去思考诗歌,而不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去研究诗歌。
朝代史的诗歌研究史告诉我们,诗起于先秦,经诗经为始,楚辞为继,以两汉的五言诗的滥觞,发扬于南北朝时期各文体的完备,最终迎来以唐为代表的诗歌发展高峰,宋元明清都是完备后的细节中,不断分流合并中拓展出来的诗的内容体裁手法等,最终经民国学者诗的风行而影响至今。
如果从朝代史去研究,会发展唐代是一座最高峰,后世的宋元明清都是在其影响之下,或继其风,或另辟蹊径,总之都与唐分离不开,所以就有“唐以后无诗”,“宋以后诗尽”的说法。
这一说法正如我们时下所批评的一样,宋是最高峰,明清无甚发展一样,采用的是一种感性认识,因为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唐诗,你不学诗歌接触不到真正好的明清诗人的集子,所以只能人云亦云,不知道唐以后宋发展的高度,不知宋以后,明清发展的高度。
所以我曾经有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宋以后明清诗人诗作真不如唐宋乎?非也。那么是什么阻止了我们思考的广度,眼光的深度呢? 因为我们是从诗歌史的角度去研究诗的地位,而不是从诗的艺术水平去考量全时代的诗人作品。也许有人说:拿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与明清诗人的作品比较的话,不是把不同时代的人物放一起比较嘛?这是关公战秦琼啊。当然在战场上他们是打不了了。但诗人作品要想打动人,就要打败先它而出后它而生的所有作品,所以需要统观诗歌全史去思考。
在诗歌各种划分中,体裁划分是相对独立的划分,可以单独研究其中发展史,用以判断水平之高下。
在历代写作教法上,历来也以体裁为本,如先学古体后入近体,或先律体后古体后绝句等。都无一例外地说明体裁比内容划分更具有稳定性和操作性。这就是从体裁史研究并创作诗歌的跟由。
第二节,诗歌体裁史简介
要讲体裁史,先分体裁。一般以几言为划分:古体之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骚体;近体之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至于我们一般说的绝句,则分古绝,律绝,乐府则分五言七言为主。
1,四言
发展最早也最早推出诗歌一线舞台,起始于《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据称在周朝时贵族间流行,有点像文革时期每句话都以老毛语录开始,而当时就是“不知诗,无以言”,是贵族必修课。其后虽然没有风行各层之间,但中华受诗教自古亦然。必以四言诗《诗经》等为基。而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崩坏,诗教不兴,秦汉两代未有大作,至魏晋时曹操稽康等人四言诗回光返照后,正式退出创作境地,其后四言诗多用于国家祭祀,赞颂君国等,文学意义已然不大。如谢灵运的四言诗,陶渊明的四言诗等,文学意义已然消落,更多是一种意义纪念,四言诗用语古拙,语气助词尤多,气象端严,犹如古之编钟,已经不适应后世表达所需,于是战国两汉让位于五言诗与骚体诗。2,五言诗
五言诗滥觞于西汉,五言虽只多四言一个字,但多出的一个字才真正使得诗歌得到了腾挪发展的空间,句式开始多样,内容含量剧增,这些都不是四言诗所能比拟,五言诗去除了绝大部分助词,而多用实词,腾出了空间给更多内容,于是这时期出现了诗歌史上一个另类的发展,叙事诗的异峰突起,如《木兰诗》《焦仲卿妻诗》,这在后世是一个短板。中华诗歌史重抒情轻叙事,所以叙事诗很少,我们熟知的无非白居易的几篇歌行体,如《长恨歌》,吴梅村的《圆圆曲》 等。
所以五言诗除了几篇外,真正获得后世极力推崇的是《古诗十九首》。而两汉时期为人熟知的是李陵,苏武,班捷妤等了了数人,皆因当时文人的个性淹没在集体的声音中,对文学的独立性意识未到。
所以先秦两汉无名氏作品尤多,除了年代久远,更重要是人们心中对诗重视不够,对作者也就不甚多求。
这时期五言诗多咏集体性问题,类似于词在五代时期的发展。
由于五言初期,其风格不定,用语简朴,词藻单一,远远不如当时汉赋的发展成熟度。只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余力为之,五言显得紧凑,思辨性强,也是后世所欠缺的。两汉开出五言花朵,而魏晋南北朝则真正将其结出第一朵果实,无论是曹子建还是鲍照谢灵运谢朓,抑或陶渊明,都从不同方向拓展了诗的内容诗的句式诗的音律。
如果说诗以盛唐为宗,则五古以魏晋为圣。曾国藩编选五古大家,魏晋占其大半,唐后仅选李杜。可见若以五古为限,高峰正在魏晋,其次盛唐。今之学诗者,五古中,曹植鲍照谢灵运谢朓陶渊明是必修,唐后李杜外,尚有王孟,刘长卿,柳宗元,韦应物等人。
魏晋后,唐尚能不变古音,中平中正,犹有韵味,宋后,以七言乐府句式营造五古,连篇累牍,已失五言风味。故而唐后五言让位于七言,诗人多专注于七言,五言多为余力为之,故以五言名家者甚少。五古风格已然多变,总以浑厚,拙古,精丽,质朴为宗,作品参见曹植陶渊明李杜四人作品 3,七言诗
五言于中唐渐为七言所压制,因语言文学发展总是以粗及细,由简到繁,内容句式经五言不断发展拓宽,五言不足以承其变化时,则一再裂变为七言,虽然七言早在汉朝就有张衡的四愁诗出现,但那是个人得领数百年风潮,独自开花而未能结果,正如七言歌行体发展之初便有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直到白居易才有堪与之比肩的合音乐性的歌行体出来。
这是语言运用的发展结果,当五言不足表其意时,七言登上舞台是必然之举。但与五言发展便有数家并起不同,有唐一代,七言古体雄立高峰者不多,李杜两人,加白居易韩愈四人而已,与有唐一代诗歌高峰不合。七言古体按音乐性不同,通常分为,七古与歌行。两者区别多在语言,七古用字雄厚,气势犹重,有排山倒海之力运与其间,有魄力者方可为之,如李白,将近酒,蜀道难,与王十二旅夜有怀等,或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行,或韩愈的山石。有此筋力者,唐代李,杜,韩,宋苏轼,黄庭坚,陆游,明清人物作品读得少,一时想不起谁了
七古间有四言五言等,主体为七言;歌行体则音乐性很强,一定程度高于近体诗音韵,可读春江花月夜,琵琶行,圆圆曲感受。
歌行体基本四句一换韵,平仄韵互换,而且基本上每句都合律,基本四句像一首绝句,也有齐梁体的句句韵再换韵,歌行体美感来源句子合律,同时四句换韵处自然流畅。
七言古体自登上舞台一直延续到民国现今都是判别一个诗人才力多寡的手段,李白横绝诗歌史便是因其七古横扫千古,雄视百代。杜甫七古多走七古风格,像《丽人行》是为数不多的间有歌行风格的作品,但七古以太白风为宗,后人多以此为标榜,叙事时才多用杜甫笔法。
清末一位七古大家便是龚自珍,也是师法太白,宋代苏轼陆游师法太白,苏轼尚有小李白之称,唯黄庭坚师法杜甫,故而黄视苏陆终差一筹。4,杂言体
准确的说这不是一个真正的体裁,因为不必专学,学会五七言,杂言自然一通百通,喜欢用杂言体的也很少,太白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为体裁标榜,才列杂言一体。特点是短小精悍,思维跳脱,手法多纯用比兴。5,骚体诗
这一概念是为了把离骚概括于诗中,而不同属于以上体裁,其又有固有特征:兮。所以列出骚体诗,专备离骚一脉香火。骚体诗语言偏于瑰丽,色彩丰富,句式简单。其起于楚辞,但到唐时方才有所复出,但都不再是重点,只是如四言诗是个体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