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灰石的利用》教学设计与练习(定稿)
§5-4 石灰石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存在;
⑵掌握检验碳酸盐的方法;
⑶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相互转化的关系;
⑷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
⑸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
⑵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检验碳酸盐的方法;
2.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有关石灰石、大理石的资料收集,准备相关实验药品与仪器
2.学生:有关石灰石用途的资料收集,含碳酸钙物质的收集;熟石灰用作建筑材料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石灰石的存在石灰石存在于许多山区、丘陵地带
二、碳酸盐的简单检验方法
加入适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成浑浊,证明原物质含有碳酸盐。
有关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 =CaCl2+CO2↑+ H2O Ca(OH)2 + CO2 =CaCO3↓+ H2O
三、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CaCO2↑2.CaO + H2O = Ca(OH)
23.Ca(OH)2 + CO2 =CaCO3↓+ H2O
六、本节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一致的是()
A.生石灰CaCO3B.熟石灰Ca(OH)2C.干冰H2OD.石灰石CaO 2.下列各组物质中,其主要成分都可以用同一个化学式表示的是()
A.大理石、方解石B.石灰石、生石灰C.熟石灰、汉白玉D.白垩、草木灰3.下列物质放入食醋后不会产生气泡的是()
A.生石灰B.大理石C.鸡蛋壳D.蚌壳 4..检验碳酸盐最简便的方法是()
A.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B.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放入水中不溶解D.加热,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5.在炼铁、制水泥、制玻璃三种工业生产中,都需要的原料是()A.纯碱B.石灰石C.石英D.粘土
6.某山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水泥工业。请判断当地哪种物质可能最丰富(C)A.纯碱B.黄铁矿C.石灰石D.明矾7.家庭中洗涤热水瓶内少量水垢实际可行的是()
A.用洗洁精洗涤B.用稀盐酸洗涤C.用食醋洗涤D.用食盐水洗涤
8.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写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顺序的选项()
A.CaCO3→ Ca(OH)2→ CaO→ CaCO3B.CaCO3→ CaO →Ca(OH)2→ CaCO3 C.CaO→ Ca(OH)2→ CaCl2→CaCO3D.Ca(OH)2→CaCO3→CaO→ Ca(OH)2
二、非选择题
9.长期成盛放石灰水的玻璃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它是,清洗该白膜最好用。反应方程式为。
10.鸡蛋在石灰水中浸过后晾干,这样能使鸡蛋保鲜,不易变质,原因是 11.生石灰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易跟式。露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久放后滴加盐酸时常有气体放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现有含80%的石灰石100g,跟足量稀盐酸反应,可生成多少g二氧化碳?标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88g/L。
13.利用生石灰的性质,人们制成了一种奇妙的自动加热的罐头食品。这种缺罐头食品只比一般罐头外面多了一层铝壳,在铝壳与罐头之间放进生石灰和一塑料袋水。在吃罐头之前,先用针在标明的针眼里刺一下,就会对食品自动加热。这种新型的罐头,对于旅游者、野外工作人员和登山运动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食品。请你说出这种罐头食品自动加热的原理。
14.在牙膏中常用细小的碳酸钙粉末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如图所示:
⑴上述方案中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①②步请你填写): ①; ②; ③Ca(OH)2+Na2CO3===CaCO3↓+2NaOH
⑵若仍用石灰石为原料(其他试剂自选),你能否设计出另一种制备碳酸钙的方案?依照上图所示,将你的实验方案的流程图表示出来:
⑶你设计的方案优点是。
15.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方案(如下图所示)。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并加入试剂。
⑴描述Ⅰ中发生的现象:。⑵分析Ⅱ、Ⅲ中出现的现象:。
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上述哪几种现象结合在一起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上述方案中,哪一步实验是多余的?。
16.把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一段时间后,得到白色固体。为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完成下表。
17.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制成的雄伟雕塑经过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
18.锅炉或水壶常烧煮含钙量较重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差,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如何除去锅炉或水壶中的水垢?
19.某同学做了如下家庭小实验:在一个玻璃杯底部放入一支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点燃蜡烛后,沿玻璃杯壁倒入一些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和。20.在昆明世埔园中,山东省齐鲁园的“泰山”是用从山东运来的花岗石(不与酸反应)堆砌而成,其中一小部分是用去南石林的石灰石补充的,如果请你来鉴别这两种石料,方法是分别在石料样品上滴加,观察到的一种石料为。
21.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请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结论略)
22.现想在一块平整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保护环境”四个大字,请你通过三个步骤实现这一设想。现提供石蜡、小刀、盐酸、水、火柴等用品,根据需要你还可自选其他实验用品。⑴; ⑵; 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B2.A3.A4.B5.B6.C7.C8.B
二、非选择题
9.碳酸钙稀盐酸CaCO3+2HCl =CaCl2+CO2↑+ H2O
10.鸡蛋用石灰水浸过后晾干,空气中的CO2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在鸡蛋表面形成保护膜,隔绝空气,起保护作用。
11.水CaO + H2O = Ca(OH)2CaCO3+2HCl =CaCl2+CO2↑+ H2O
12.35.2g17.7L
13.用针刺一下,使塑料袋里的水流出与生石灰接触,利用二都反应放出的大量热来加热食品。14.⑴① CaCO2↑②CaO + H2O = Ca(OH)2
⑵
⑶二氧化碳得到充分利用,节约原料,避免浪费。
15.⑴鸡蛋壳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蛋壳浮在溶液上面。
⑵Ⅱ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⑶Ⅰ和Ⅱ的现象结合起来足以说明鸡蛋壳的成分中含有碳酸盐。Ⅲ步是多余的。17汉白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受强热分解。
18.用稀盐酸,使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19.有大量气泡产生蜡烛熄灭 20.稀盐酸有气泡石灰石 21.实验步骤
⑴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 ⑵将导管另一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
⑴有气泡产生;⑵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⑴将熔化的石蜡涂在大理石表面,并刻上“保护环境”四个字使大理石露出来; ⑵在刻字处滴上盐酸使之充分反应; ⑶用水冲洗残余盐酸,去掉大理石上的石蜡。
第二篇:《石灰石的利用》教学设计与点评
《石灰石的利用》教学设计与点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鉴别矿石是不是碳酸盐的方法;
(3)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4)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2)使学生掌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双河溶洞的美丽景观,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对待身边事物的探索热情。
(2)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难点:探究石灰石(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引入:(展示双河溶洞和石林景观)
讲述:对于这块奇怪的石头,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问:石头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么多奇怪的形状,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什么用途?在哪里收集到的?有什么性质?…)
讲述:同学们对这些石头的成分很好奇,其实它们都只是一块普通的石灰石,教材P131上有介绍了它的作用,在自然界中有跟多跟石灰石成分类似的物质,来看一组图片。展示图片: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随处可见的大理石建筑、鸡蛋壳等。(提示:它们的成分中都含有碳酸钙)
(二)提出问题:(用什么简单的方法把含有碳酸钙的石灰石与其它不含碳酸钙的岩石区分开来呢?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灰石中的成分?)
讨论交流,复习旧知:鉴别物质通常从物质的化学性质入手,那么碳酸钙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点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什么为原料的? 探讨问题:
①图片中展示的物质究竟有无碳酸钙?如何证明?
②是不是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就一定是碳酸钙呢?如何完善实验?(强调:金属与酸反应也会产生气泡)
③如何设计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实验现象描述,方程式的书写)④水垢中有碳酸钙吗?(学生实验)反应如此剧烈的原因是什么?(强调: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影响反应剧烈程度)
⑤将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铵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对比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新知:碳酸盐的共同特点,引出概念 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
(1)为什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而不用碳酸钠?(2)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其作用是什么?
(3)锅炉或水壶经常烧煮含钙量较高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降低,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如何去除锅炉或水壶中的水垢?
(4)在污染较为严重、经常下酸雨的地区,一些大理石雕塑、建筑、水泥路为什么会被腐蚀?
(三)学生交流,以身边的事例举例说明
讨论:石灰石有什么用途? 点评:
本节是新课标教材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和研究也有了一些兴趣。由于身在贵州农村,身边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岩石分布,学生对本课知识是比较熟悉的,身边巧夺天工的溶洞、各种各样的贝壳、随处可见的大理石建筑等等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已有生活经验的理解,又能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石灰石,同时还能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因而本节的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多得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形成对石灰石的性质及用途的认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石灰石作为一种矿产资源给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没有简单地直接得出对碳酸盐的鉴别方法,而是通过联想,运用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铵中加入稀盐酸的对比发现,得出学生对碳酸盐这一类物质鉴别方法的直观认识,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奠定了基础,较好地实现了教学预期的目标
第三篇: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
2、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
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
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
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
(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
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2)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石灰石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3)课后实践:检验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中是否有碳酸盐。
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5、板书设计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2HCl =CaCl2+CO2↑+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6、课后练习
(1)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2)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3)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它的作用是什么?
(4)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写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第四篇:初三化学《石灰石的利用》教案
§5-4 石灰石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主要的矿藏资源;⑵了解自然界中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的物质,掌握检验碳酸盐的方法;⑶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相互转化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⑴学会通过实验归纳出检验碳酸盐 ⑵学会设计实验检验物质的方法 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⑵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碳酸钙的存在和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检验物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一、石灰石的存在石灰石存在于许多山区、丘陵地带
二、碳酸盐的简单检验方法
加入适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成浑浊,证明原物质含有碳酸盐。有关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 =CaCl2+CO2↑+ H2O Ca(OH)2 + CO2 =CaCO3↓+ H2O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放入食醋后不会产生气泡的是()
A.生石灰B.大理石C.鸡蛋壳D.蚌壳 2..检验碳酸盐最简便的方法是()
A.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B.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放入水中不溶解D.加热,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3.在炼铁、制水泥、制玻璃三种工业生产中,都需要的原料是()A.纯碱B.石灰石C.石英D.粘土
4.某山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水泥工业。请判断当地哪种物质可能最丰富(C)
A.纯碱B.黄铁矿C.石灰石D.明矾5.家庭中洗涤热水瓶内少量水垢实际可行的是()
A.用洗洁精洗涤B.用稀盐酸洗涤C.用食醋洗涤D.用食盐水洗涤
二、非选择题
6.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方案(如下图所示)。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并加入试剂。
⑴描述Ⅰ中发生的现象:。⑵分析Ⅱ、Ⅲ中出现的现象:。
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上述哪几种现象结合在一起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上述方案中,哪一步实验是多余的?。7.锅炉或水壶常烧煮含钙量较重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差,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如何除去锅炉或水壶中的水垢?
8.某同学做了如下家庭小实验:在一个玻璃杯底部放入一支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点燃蜡烛后,沿玻璃杯壁倒入一些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和。
9.在昆明世埔园中,山东省齐鲁园的“泰山”是用从山东运来的花岗石(不与酸反应)堆砌而成,其中一小部分是用去南石林的石灰石补充的,如果请你来鉴别这两种石料,方法是分别在石料样品上滴加,观察到的一种石料为。
10.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请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结论略)
11.现想在一块平整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保护环境”四个大字,请你通过三个步骤实现这一设想。现提供石蜡、小刀、盐酸、水、火柴等用品,根据需要你还可自选其他实验用品。
⑴; ⑵; ⑶。
12.现有含80%的石灰石100g,跟足量稀盐酸反应,可生成多少g二氧化碳?标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88g/L。
第五篇: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二课时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
王平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的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1、联系我国的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思考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
得出结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
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新课讲授: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怎样利用和保护水源
1、说一说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有何特点?
2、针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国家是怎样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呢?
3、介绍你收集的水利工程或跨流域调水工程,并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展示水资源时空分布图,学生归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学生归纳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兴建水利工程,水库;跨流域调水。
提问:
1、水库如何调节地表径流的?
2、什么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些跨流域调水工程?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归纳)
小组探究活动二:南水北调工程
1、南水北调工程是把什么地方的水调到哪里?
2、南水北调工程分几条调水线路?哪条线距离最近,解决的是什么地方的缺水问题?
3、中线方案起点的水库是哪一座?沿京杭大运河的是哪条线?
4、概括南水北调工程的现实意义。
(观看南水北调视频,各小组选择代表回答,教师归纳点评)
小组探究活动三: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兴修水利和跨流域调水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吗?
2、结合实际生活说说水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哪些问
题?
3、举例说明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4、爱护生命之源,我们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努力?
5、设计一条节水标语
本课小结:播放节水宣传短片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我们要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要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有意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中我设计多个教学活动环节,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鼓励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纵观本节课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够,问题的引导不够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应该更多一点。作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应该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引导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语言应该风趣幽默,而这些也是我做的不足的地方,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