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毛泽东《矛盾论》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9-05-14 14: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毛泽东《矛盾论》的一些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毛泽东《矛盾论》的一些思考》。

第一篇:关于对毛泽东《矛盾论》的一些思考

对毛泽东《矛盾论》的一些思考

不管毛泽东的功过如何,我们都从心底佩服他,他是开辟新中国的一代伟人。而看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之后,我被毛泽东同志深邃的思维折服了,他强大的思想武器武装了革命的党和群众,使之能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毛泽东是在1937年写下这篇文章,他结合的世界发展和共产党在成长过和中遇到的一些挫折,批判了当时苏联兴起的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

关于事物的矛盾的理解,毛泽东就尖锐地指出人类认识史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对于前一种见解,毛泽东把它分为几大类,按东西方不同发展时期,有中国的形而上学,有西方的唯心论,机械唯物论,还有庸俗进化论。对于这种宇宙观,并不是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而是用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革。而后一种,即唯物辨证法的宇宙观,毛泽东对此作了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毛泽东就矛盾的内部是主因,外部次之。举了不少例子。如日俄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犯下的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共产党才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这些事情都是由于事物内部的变而引起的,后来的历史发展印证了毛泽东论断的正确。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前,其实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比如一张桌子,你能与窗外的一棵大树联系起来吗?两个事物是否存在有矛盾呢?如果我们不认真细想,或许很干脆就回答,它们没有什么样联系,哪来的矛盾呢。其实不然,如果你是一个作家,正趴在桌上写一些东西,而这棵大树恰好给了你灵感,而这张桌子就因为主人而对大树产生了联系。即使你不是作家,你只是在桌子上干其它事情,而大树上的鸟声却给你带来好恶之感,桌子与树的距离就发生了变化。再退一步来说,即使桌子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它和树之间也会产生关系,比如树挡住了一些灰尘,让桌面没有那么多污垢,如桌子或许因为光或者成为其它生物的载体,而间接对大树产生影响。

好多时候我们都习惯用形而上学来看待问题,这种把握问题的方法有时会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可能就与我们忽略内因有很大关系。大的方面,就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来说吧,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各仁人志士都在探索一条救国强国之路,有洋务运动,君主立宪,还有三民主义,它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为什么呢?这时由于没有认识当时国情的矛盾是由内因是主要的。唯心主义者懒于思考,忽视国情,一味全模仿西方的东西,像早期的西学东渐运动,由于国民并没有西学的根基,实施起来就不过是杯水车薪,免不了被未开化国民让所抛弃,再说三民主义,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政体,对于当时中国来说,是一个良方,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很弱小,根本解决不了占

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下层农民的出路问题,即使当时没共产党的出现,国民党也能代表中国革命,也要首先解决广大农民出路的问题,才能稳固统治。而西方却不一样,资本主义经过一百多年的萌芽,现在也发展壮大了,大多数农民变成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当时由于没有强大的政治联盟和资产家的缓和阶级矛盾措施,使得代表新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有无穷的生命力。从小的方面来说,个人修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影响深远,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从社会风气来看,民国初期,中国出了好多大师级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如两弹一星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而近年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全球一致看好,但中国就从来没有什么大的科技发明成果出现,更不用说获得诺贝尔奖。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到底还是人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从追求精神生活过渡到物质生活,人心浮躁,比如一个研究,要几年才出来的成果,但为了量的要求,不得不把科学的精神放到一边,没有亲手实践,一味借鉴别人的东西。好多大学也是这样,其实一刚进大学的同学本来就没有涉猎过什么书,就要交论文,这就浮躁心促使中国的的教育并不能踏踏实实,所以难有大成。唯心者认为,这是外因使然,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就觉得有问题,你如果是追求自身完美的,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吗?不会。改革开放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物质的诱惑,但能有陶渊明的安然自得的心,不攀比,有耐心恒心,难道也能物欲的巨浪所吞噬?

毛泽东谈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情中,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矛盾。比如人之生死,个体生命内部的化学变化,外界一切事物的变化,还有各种科学的发展等等,都与矛盾有关。毛泽东同志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共产党支部内部也存在有这样的矛盾:“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我很欣赏毛泽东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批判了德波林学派所谓的差异性的说法,认为这是矛盾差别性的问题,并不是差异,因为德波林学派所谓的“差异”不过是矛盾并没有激化罢了。

我认为毛泽东说得很对,不同事物都有矛盾且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时期也有不同体现,还有各事物的矛盾的性质有所不同。当说到矛盾普遍性,我就想到我们是常生活中所说到的个体差异和每种事物随着发展过程变化所发生的转变,这些是矛盾吗?比如你跟一个很合得来的人说,我和你之间存在有矛盾,他能接受吗?你对现在的我说你每时刻都有存在矛盾,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呢?

其实这就要区别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与是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是不一样的,矛盾存在,但不定都会被激发,要好的朋友,由于利益不一样,也要有得商量,这叫矛盾的调和,自己也要在各种不同场合中作出取舍,不能自我矛盾。同理,毛泽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德波林学派所谓对工资阶层的差异论作出了批评,认为这是脱离唯物史观的反马克思主义。

对于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用了比较长的往篇幅来说,这说明认识矛盾的特殊性非常重要。人们很容易能搞明白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但要找到矛盾的特殊性就不那么容易了,毛泽东就特别强调了矛盾特殊性——“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其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经历了一九二七年的大失败和一九三五年的长征,毛泽东深深懂得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理论武装头脑的重要性。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中国革命运动的质莫过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红军所处的实际情况。认识了敌强我弱,认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这就是当时中国有别世界其它追求独立自主运动国家的特殊之处,当然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要有自己的斗争特点。毛泽东还提到一个认识方法论,“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想一下我们搞科学的,不正是这个过程吗?刚开始还未弄懂一个物理规律之前,总是从一些已观测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去找到共性,从而找出物理规律,就比如电的发明就是这个例子,人们最初从雷电中知道电的存在,富兰克林,曾以还用风筝来收集过电,但人们就认识到电的威力很大,可以发光,可以把树劈倒,这就是电的特殊性,再然后法拉弟就找到了电磁关系,牛顿发明了电灯,人们逐渐从这些电的特殊性中发现了电的一些共性的东西——电的产生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同时有电磁现象产生,这就是一般性。但人类不满面足于此,于是从电流中又发现了电子的自旋,这又从一般回到电的特殊性。

认识了不同的质,就得针对不同的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举了很多例子,更加强调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相一致的。我认为这个提法很对,但很多时候我们是做不到的,其实毛泽东晚年自己也做得不太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就是他人生的败笔,伟人尚且如此,所以这种错误我们犯了不足为奇,但犯了再犯就不可原谅了。比如对学生评价的一刀切,虽然体现教育公平,但却忽视了个体特质,所以要两者兼顾,当权者还得好好想想才行,还有与国际接轨,好多人思想跟不上,认为别人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就味追捧,所以有的人享乐主义盛行,没有社会理想,没有认识到国情的特殊性,所以出现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奢侈浪费的现象。

在论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的矛盾时,毛泽东的思辨方法与论述矛盾的普遍生与特殊性一样,用了活生生的革命事例作分析。我认为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如抓重点,解决主要冲突,比如学生时代,抓好学习,工作时候,重点在于家庭和工作,现在中国正处发展中国家,所以要抓经济,又因为贫富差距,又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一个矛盾而言,而主要的矛盾则是在众多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的那个矛盾,两者都是找重点,但范围不同。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搞清重点,次点,不能不分主次,这样做不好事情。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具体反映。对于矛盾的斗争性,人们很容易理解,有矛盾,就可能会发生冲突,肯定有斗争,但为什么又有同一性呢?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认为,矛盾是孤立的,两者不相容的事物并不能在共存,矛盾的一方必定让另一方失去作用。对此,毛泽东指出 “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比如生死,上下,大小 等,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这个矛盾才存在,就如政党与革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要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指出,建立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专政,就是为了“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

矛盾是同一性是寓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单方面并没有矛盾,如果矛盾的对立面消失掉了了,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所以这就不是矛盾了。就如贫富的矛盾,当你在贫穷的时候,与想到的富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伴随着你努力实现富的过程而存在的。当你实现富的时候,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但不是说就不存在矛盾,只可以就主要矛盾已发生了变化。所以说,矛盾的对立必然是统一在这个整体之中。

马克思研究矛盾的方法,也是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研究的,具体问题具本分析,坚持唯物史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大理论学习利器。从毛泽东的对矛盾理解可以看出,马克思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所以要真正学会理论的学习方法以,一定要真正去学懂马克思主义还丰厚的实践经验。

第二篇: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还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是继《实践论》后的又一篇哲学论文。当时由“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加强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来。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在旧中国,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联系实际,想想现在,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第三篇: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书中谈到两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和其根本区别。唯物辩证法是指“从事物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级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金额相互影响着;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遗失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的原因。”而形而上学的思想则是“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事物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等。就其对比看来,当今社会一直奉行的就是威武辩证法,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

当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种方法论难免会有冲突。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全部和本质之前,难免会有片面和孤立的看法。《矛盾论》警示我们就是在没有认真分析事物本质,没有辩证的分析事物之前,不要用形而上学的针对事物作出不明智的处理。买椟还珠和刻舟求剑是不可取的。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一切身边发生的和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物。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其普遍性有两方面意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这两方面,从不同方向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一方面,从横向阐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实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其内部和其周围的环境均存在着矛盾。书中指出存在人们思想中的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党内不同思想的斗争是阶级矛盾,都是新旧事物矛盾的反映。第二方面,从时间纵向阐述矛盾存在于事物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矛盾时时存在,永无休止。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论中的重点。矛盾的特殊性可归纳为两个意思:(1)、事物矛盾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它的发展形势各有各的特点;(2)、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表象形式也不一样。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问题时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老的规矩或规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或规律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每次面对问题,都应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所在,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理智的处理方法。

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结合起来分析。任何事物矛盾都可以从其普遍性中分析其特有点所在即特殊性。特殊的事物和普遍的事物是互相联结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应善于从特殊性中阐发普遍性,由普遍性研究特殊性。

四、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论》中还阐述了事物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主要矛盾是指在许多矛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那种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那些被领导的、被决定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在矛盾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在认识到一切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矛盾之后,运用矛盾论处理实际困难时,应该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首要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把整个工作带动起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工作弄成一团糟。同时,最重要的是,事物的主次矛盾是会相互转化的。要时时刻刻认识到事物是在发展的,事物的矛盾也是在变化的。在正确的时刻抓住主要矛盾,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出色地完成所做的工作。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同一性的意义在于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则指矛盾双方的对立性质,一切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都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矛盾的斗争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而对抗时矛盾斗争采取的形式,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

在解决矛盾时,要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而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斗争性的,也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只有对抗一种解决方式。对抗的矛盾,要用革命的方法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总结以上几点,《矛盾论》中,阐述的对待问题和事物的观点和方法,我领会很多。成熟地对待事物中存在矛盾的现象,明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毫无准备。理性地认识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就不会片面孤立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和情况。铭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合理巧妙地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中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次阅读《矛盾论》我学到了很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在采取行动处理问题之前多想想事物的矛盾所在,将《矛盾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今后要做的事情。我也将为之不断努力。

文章指明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涉及广泛的方面及许多哲学问题。分别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文章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的基础,其中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与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如果说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它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且简单介绍了辩证法宇宙观的发展进化历程。即(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而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有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就、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本部分写的比较简略,是因为作者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认识。作者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因为作者认为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第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第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第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是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刘畅宇 10379015 2011.12.2.

第四篇: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有感

原文摘要: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正文:

《矛盾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8月的文章,是他继《实践论》后的又一著作。在当时,由于受到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为了克服这种不良思想,毛泽东写下了《矛盾论》。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是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是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这样的斗争。打个比方说,一个人要养成一个习惯,就必须下意识地肯定这个习惯,而否认这个习惯的对立面,就是要拒绝与这个习惯相违,阻碍这个习惯养成的东西。具体一点说,你现在希望用左手吃饭,那么你就会拒绝用右手拿筷子。你早上决定早起,当然你就要否定晚起。但是一定要说明的是,人自身的矛盾斗争绝非仅仅养成一个习惯那么简单。有时候你还必须否定原来已经养成是很巩固的习惯,甚至从本质上改变你以前所确立的价值体系,来适应新的要求。随着新要求的变化,更新的价值取向又会覆盖原来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通过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五篇: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2010-11-25 17:03:37)转载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抗战极为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错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继《实践论》后的又一篇哲学论文。当时“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将到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加强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来。

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说的真好,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除了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基本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的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导致家破人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这样就会产生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难道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毛泽东主席所讲的这一席话是对的,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主席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精辟极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算失败也不至于那么惨!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脑”们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指示”,固然可恶。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本本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武装力量的巩固”。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的,整个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折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试图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共产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吗?这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1950年代至1990年代,居民们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甚至还不到。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1990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了,抱怨什么呢?原来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框框本本。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主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下载关于对毛泽东《矛盾论》的一些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毛泽东《矛盾论》的一些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读《矛盾论》有感 首先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看法。在第一部分“两种宇宙观”的内容中,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是把世界一切事物的形态、种类看成永远彼此孤立,或者永远不......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原文摘要: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正文: 《矛盾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8月的文章,是他继《实......

    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作者:炊烟绕梁《矛盾论》读后感第一部分何为矛盾矛盾:1、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想

    《矛盾论》读后感想 再次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结合自己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理论体系,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甚为肤浅。再次拜读,使发现矛盾论中的内容更加丰富,更......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斗争哲学产生于延安时代,我们不知道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艾思奇和陈伯达,还是艾思奇和陈伯达的哲学思想左右了毛泽东,总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来到......

    毛泽东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始末

    毛泽东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始末 “发愤”之作 一部不朽著作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一段痛苦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作的诞生都印证了这个观点。毛泽东十分赞赏司马迁的话:“文王......

    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有感

    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

    学习毛泽东《矛盾论》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 “矛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学习毛泽东《矛盾论》的心得体会 (经济与管理学院国贸专业1403班 28号 胡婷婷) 毛主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