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市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暂行办法
厦门市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企业研发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鼓励在厦设立科技研发机构的办法》确认的科技研发机构。
(二)根据《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厦门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厦门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暂行规定》和《厦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细则》,经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
(三)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第三条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享受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第四条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申请备案应符合的条件:
1、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至5000万元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15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3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上年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6%以上;
2、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20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5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上年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4%以上;
3、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至100亿元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30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8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上年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3%以上;
4、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50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20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上年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2%以上。
第五条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备案时,企业应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以下材料:
1、企业研发机构备案申请表
2、企业关于设立研发机构的文件(董事会决议、会议纪要或企业文件)
3、企业研发机构负责人任命文件
4、企业研发机构未来两年的研发经费预算
5、企业专兼职研发人员名单(包括姓名、学历、职称、职务、所在岗位等)及其社保证明
6、企业上年度审计报告、上年度研发费用的专项审计报告
7、企业主要研发设备清单
8、研发场所说明
9、其他有关证明材料,如企业近两年研发项目情况、研发机构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等。
第六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研发机构备案申请材料进行调研核实,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经核实或评审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并颁发企业研发机构证书。
第七条对已经备案的企业研发机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评,考评具体事宜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考评优秀的,企业除继续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外,可连续三年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连续两次未通过考评的研发机构,取消备案并在两年内不予重新备案。
第八条研发机构经过确认、认定、备案的企业,通过以下措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一)申报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时给予适当加分,优先立项并推荐上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二)申请自主创新企业和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时将给予适当加分。
(三)辅导培育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四)鼓励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政产学研用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市级重大产业技术项目攻关。
(五)申请国内外知识产权,优先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补贴。
第九条上年度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且没有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在四年内最多可申请两次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且资助金额不超过35万元。
第十条研发机构已经备案的企业,在报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材料时,同时提交研发机构备案证书复印件。
第十一条已建立研发机构但未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的企业,在申请市科技计划项目时,除报送项目申请材料外,还需同时报送企业研发机构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本暂行办法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暂行办法自2011年7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两年。
第二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定稿)
附件2:
哈尔滨市企业研发机构可行性研究报告
研发机构: 申报企业: 地 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电 话: 传 真:
申报日期
企业研发机构可行性报告
编写提纲
1.研发机构建设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同行业企业同类研发机构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企业现有基础(人员、技术、设备仪器、资金、专利、资质等)及可利用优势资源、总体建设目标、预期水平和规模
4.研发机构建设内容、建设周期及具体目标
5.经费预算,包括经费总额、依托单位自筹、申请经费;经费预算;经费使用明细
6.拟实现的考核指标(标准、规范、认证、许可、资质等管理指标及技术、成果、经济效益指标等)
7.近期研究开发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及拟解决的技术瓶颈、创新点
8.研发机构建设方案、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第三篇:厦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厦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督管理,规范担保机构经营行为,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7部委令2010年第3号)、《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厦府办〔2010〕176号)和《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确认)和变更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闽经贸中小〔2010〕28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自然人、法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处进行贷款、票据、贸易、项目、信用证等融资时,因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应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关分支机构的相关担保活动,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四条 厦门市融资担保机构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管会”)负责研究制订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中的重大问题。
监管会由市经发局、市工商局、厦门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厦门中心支行等成员单位组成。监管会办公室设在市经发局,承担监管委员会日常工作。
第五条 市经发局具体负责受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申请等工作。
市工商局依法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的登记管理。
人民银行厦门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对本市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并将信用评级结果纳入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金融机构信贷审核的参考依据。
厦门银监局按照银监会派出机构的职责和授权,做好全市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厦门市担保典当行业协会受市经发局委托,具体承担融资性担保统计和其数据汇总分析工作,组织开展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等工作。
第二章 设立、变更与终止
第七条 市经发局原则上每季集中受理一次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变更等申请。监管会2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及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上报审核。经省经贸委批复同意后,融资性担保机构持批复文件到市工商局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
第八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章程;
(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亿元,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
(三)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主发起人应为企业法人,设立3年以上经营业绩良好,第三方资信等级A以上,最近两个会计连续盈利,且近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持股比例不低于30%。企业法人股东有充足的货币资金,原则上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净流动资产大于出资额,净资产大于累计对外投资额(含本次)的2倍,且法律法规未禁止其向融资性担保机构投资;
(四)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具备5年以上良好的经济、金融从业记录,精通融资担保业务,熟悉经济金融的法律法规,有良好的合规经营意识和个人品行。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符合任职资格,且有5名以上熟悉担保业务的专业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六)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
(七)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设立外商投资的融资担保机构,应符合国家有关外资企业设立规定。
第九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向市经发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至少包括本地经济、融资和担保需求分析,拟开展担保业务和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机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情况及组织机构设置情况,以及筹建方案;
(三)章程草案。应写入合规经营、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等相关内容;
(四)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
(五)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股东的企业(个人)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用报告(控股法人股东为第三方资信评级报告),以及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法人股东上财务审计报告(控股法人股东为近两年);
(六)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包括拟任法定代表人、法人股东法定代表人、自然人股东、监事、内设部门经理以上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学历证明、职称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
(七)机构内部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应包括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分类管理、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八)出资人承诺书;
(九)营业场所证明材料(如房屋产权证、租赁合同等复印件);
(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公司名称中原则上应使用“融资担保”字样;
(十一)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以上材料需一式3份。
第十条 未经批准,任何担保机构不得从事融资担保业务,不得在机构名称中冠以“融资担保”和“融资性担保”等字样。
第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审批时,法人代表和主要股东应当签订融资性担保机构出资人承诺书。承诺机构资金来源合法,股东未以借贷资金入股,未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不吸收公众存款,不从事违法违规贷款业务等。
第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在取得融资担保许可后,连续经营两年以上;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亿元(为实缴货币资本),其中每个分支机构应拨付不少于5000万元的营运保证金,各分支机构营运保证金总额不得超过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的50%;设立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和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申报时除提交本办法第九条所要求的材料外,还应出具原注册地省级监管部门同意批复,近两年财务审计报告、经营情况、法人授权书及法人营业执照等相关文件,及机构独立董事、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和拟设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含分支机构)变更名称、组织形式、注册资本、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含变更前或变更后),调整业务范围、修改章程、合并或分立应先报经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后,再向市工商局申请变更登记备案。
第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因分立、合并或出现机构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复同意后,向市工商局申请注销登记。
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撤销或破产的,应成立清算组,依法清算。监管部门监督其清算过程。担保责任解除前,机构股东不得分配公司财产或从机构取得任何利益。
第三章 经营范围和规则
第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批准可经营以下部分业务或全部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批准可兼营以下部分业务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批准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从事再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除需满足前款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并经许可连续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两年以上。
第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等业务,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
第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融资性担保机构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
第二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
第二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第二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
第二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融资性担保机构责任风险状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提出调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比例的要求。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第二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代偿损失应及时追偿,一年后净资产仍低于注册资本的90%时,各股东应当及时按比例补足或者申请减少注册资本,但减少后的注册资本不得违反本细则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
第二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
第二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成立一年后须参加信用评级,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作为监管部门年审、政策扶持、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依据。同时,征信管理部门应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务。
第三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落实担保统计数据报送制度,向监管部门提交的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于每月10日前报送上月业务统计报表;按季度报送资本金投向和银行账户对账单;每年7月15日前报送半年工作总结、业务统计报表;每年4月30日前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审计报告、上经营情况报告、合法合规报告及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
监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第三十三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可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予以配合,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机构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三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担保诈骗,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三十六条 市经发局应建立本市融资性担保机构业绩评价制度,从担保机构的业绩、风险管理、代偿损失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作为享受政策扶持的依据。
第三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有下列情形的,监管会可视情况限期要求整改;在规定限期内仍未达到要求的,取消一切扶持政策,并依法向社会公告。
(一)半年以上未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或不以融资性担保为主业的;
(二)以自有资金进行超范围投资的,或营运期间抽逃注册资本的;
(三)未经核准擅自变更的;
(四)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和受托投资活动的;
(五)未按规定配备或聘请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才的;
(六)超限额对外提供担保,未按规定提取各项准备金的;
(七)拒不履行到期担保代偿责任的;
(八)拒绝或者阻碍非现场监管或者现场检查的;
(九)不按照规定提供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提供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
(十)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
(十一)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性的。
情节严重或拒不整改的,将提请省经贸委依法取消其融资性担保业务经营资格;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权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过整顿,且符合下列条件的,在报经监管部门同意后,可恢复正常营业:
(一)已恢复担保能力;
(二)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纠正。
第三十九条 从事非法集资、诈骗企业钱财等危害金融稳定,或恶意逃废债务和转嫁风险,违法违规经营情节严重,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条 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监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担保字样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由监管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2年。
第四篇:市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实施办法
东莞市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粤府〔2015〕1号)和《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东委发〔2015〕5号),引导广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设立企业研发投入专项资金,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企业研发投入专项资金的资助内容包括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和科技创新券后补助。
第三条 市科技局是企业研发投入专项资金的业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是企业研发投入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条 企业研发投入专项资金的管理应遵循依法依规、公平公正、择优支持、专款专用、简便操作的原则。
第二章 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
第五条 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是指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对企业上一研究开发投入给予补助的资金。
第六条 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采取事前备案、事后补助的支持方式,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按规定审核企业研发实际投入后,按一定比例补助。
第七条 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的申请条件:
(一)在东莞市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
(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已先行投入自筹资金开展研究开发活动;
(三)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应以《广东省企业研究开发指导目录》(含《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及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为指引,实施地在东莞市内,并事先在东莞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中报备。
第八条 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前先根据研究计划计提研发准备金。企业获得的研究开发补助资金按公式计算:经核定的企业上研发实际投入×系数(当年市财政预算企业研究开发补助资金总额/经核定的全市所有企业上研发实际投入总额)。每个企业获得的研发投入补助资金总额不超过50万元。
第九条 市科技局于每年初发布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申报指南,受理企业申报,并对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的,由市科技局核定(可委托中介机构评审或审计)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和财政补助金额,经市财政局复核同意后,由市科技局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0天。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有异议的,可以向市科技局提出。对公示有异议的,市科技局应进行调查,并出具调查结论报告。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市科技局上报市政府审批。市政府批复同意后,由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联合下达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通知。
第十条 企业研究开发补助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企业应向市科技局报告,并按保密法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科技创新券后补助
第十一条 科技创新券后补助是指政府将财政科技资金采用发放和兑现科技创新券的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购买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活动。
科技创新券是为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而设计发行的一种补助凭证,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科技创新券的发放和兑现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中,市科技局主要负责科技创新券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研究确定科技创新券工作计划与发放;市财政局负责市科技创新券资金经费预算编制、印制和兑现,对科技创新券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十二条 科技创新券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每兑现一次,由企业向市科技局提出兑现申请。
第十三条 科技创新券后补助的对象为:
(一)在我市设立、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有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活动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二)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1.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纳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
2.近5年内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金)扶持的企业; 3.近5年内获得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或专利奖的企业;
4.近5年内获得科技主管部门主办的国家、省或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的企业; 5.获得“GB/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的企业;
6.获得“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或“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或“东莞市专利优势企业”认定资格的企业;
7.拥有1项(含)以上且目前有效的发明专利或6项(含)以上且目前有效的实用新型专利、或6项(含)以上软件著作权的企业。
(三)单一企业科技创新券申请数不得超过150万元,上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申请科技创新券资金的2倍,上销售收入3000万元(含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申请科技创新券资金。
第十四条 科技创新券适用于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服务、科技成果以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相关科技创新支出,具体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科技创新券不支持非科技创新活动,如法定认定、执法检查、商业验货、医疗服务、强制检测、大批量验货等。企业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过程所需的服务、工业设计类服务不列入支持范围之内。
第十五条 科技创新券面额为1万元,编号唯一,不得转让、买卖,不得重复使用,有效期为一年,逾期不可兑现。
第十六条 企业获得的科技创新券额度按公式计算:市科技局核定的企业科技创新券申请额×系数(当年市财政预算科技创新券补助总额/市科技局核定的企业科技创新券申请总额)。每个企业累计获得的科技创新券不超过50万元。
对科技创新券实际使用率不超过60%的企业,下科技创新券的核定申请额度不能超过150万×上科技创新券实际使用率。
第十七条 市科技局于每年定期发布科技创新券发放和兑现的受理通知或申报指南,统一受理企业科技创新券发放和兑现申请。由市科技局(可委托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确定科技创新券发放金额,并在市科技局网站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0天。公示期满,由市科技局下达通知,并报市财政局备案。
第十八条 市科技创新券申请发放或兑现条件和申请程序,如果与该省科技创新券的有关规定存在差异,可在该市科技创新券发放和兑现的受理通知或申报指南中加以调整或进一步明确,最终以该的受理通知或申报指南要求为准。
第四章 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
第十九条 企业研发投入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按照《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财务管理办法》、《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问责暂行办法》执行。市政府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第二十条 获得专项资金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自觉接受财政、审核、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对提供虚假材料骗取专项资金的企业、机构及工作人员,市政府追回骗取的资金,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再享受东莞市政府各类资助,涉嫌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本办法将于2017年对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如有需要将再行调整。我市此前出台的有关政策,凡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五篇: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2011-05-05
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日期:2011-05-05
市财政局 市科技局 市经发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厦门市科技进步,加强对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的管理,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金管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第二条 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以下简称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是指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社会公益研究资金等。具体包括:
(一)由市科技局具体安排、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社会公益研究资金等;
(二)由市经发局具体安排并管理的技术创新、产学研发展等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第二章 使用原则和支持重点
第三条 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项目单位申报、专家评审、主管部门筛选、部门联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程序,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绩效原则。通过运用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对财政性资金的安排、实施以及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具体按《厦门市市级财政专项支出出绩效考评试行办法》(厦府办〔2005〕312 号)的要求执行;
(二)集中原则。通过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产学研等科技项目扶持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三)放大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部分资金回收滚动使用,做大科技扶持资金,为更多科技项目提供有效支持;
(四)后评估及诚信原则。通过对项目实施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诚信性进行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政府扶持科技项目决策的准确度。
第四条 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支持的对象是:在厦门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科技研究开发能力或科技成果产业化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实施的科技项目。
第五条 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支持的重点:
(一)能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有显著经济效益,实际纳税额大的企业承担的产业科技项目,以及对我市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产生重大作用的科技项目;
(二)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且转化能力强、研发投入大的企业实施的科技项目;
(三)产品具有高成长性,技术具有前瞻性,拥有较大潜在市场或产品能填补国内外空白、能明显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环境质量、节能降耗、有利于形成产业链的研究开发项目。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不予扶持。
(一)知识产权有争议的项目;
(二)项目申请单位近两年内因违法被执法部门查处;
(三)项目申请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四)以往享受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扶持的项目经验收不合格或逾期不验收的单位;
(五)“科技信用评估系统”中有不诚信记录和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不合格的单位。第三章 资助方式、内容及比例
第七条 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的资助方式包括无息借款、无偿资助、贷款担保、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
第八条 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包括以下开支范围。
(一)项目费: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包括:人员费、仪器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印刷资料费、项目贷款利息、差旅费、其他相关费用;
(二)项目管理费:指项目管理部门为开展科技规划、制定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及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费用。项目管理费控制在总金额的1.5%以内,由市财政具体核定,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预算总额扣除上述管理费后按以下比例进行分配。
1、无息借款、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一般控制50%比例安排,其中可提取总额的5%-8%作为坏帐损失准备金;
2、无偿资助一般按25%比例安排,若当年市政府有重大技术创新与环境建设、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项目的,可超比例优先安排;
3、贷款贴息一般按25%比例安排;
4、当年无息借款额度加上历年无息借款的回收资金一并安排使用,并按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九条 无息借款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方面的项目。无息借款可委托市属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发放和回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第十条 贷款担保主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成果、高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项目。市财政局设立贷款担保专项资金,委托担保公司办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风险投资主要支持投资主体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投资的项目。风险投资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30%,投资额≤300 万元,允许企业其他股东在三年内优先以适当优惠价格回购股权。风险投资可委托市国有风险投资机构作为出资人进行投资,履行出资人职责,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无偿资助主要支持:新产品试制、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专有技术的研究开发、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及技术标准规范研制等方面的项目。
第十三条 贷款贴息主要支持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的项目。贴息资金以项目承担单位用于上述项目贷款的实际已付利息为依据确定贴息金额。第四章 管理职责及分工
第十四条 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按不同的政府职能由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经发局各司其职进行管理。第十五条 市财政局的职责是:
(一)审批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总预算,审查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决算;
(二)审批项目管理费预算;
(三)参与重大项目的考察、评审工作;
(四)确定委托借款、贷款担保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监管回收借款专户和贷款担保专项资金;
(五)组织项目联审,会同市经发局、科技局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办理资金拨款;
(六)与科技局、经发局等主管部门共同作好该项资金的监督检查管理和绩效考评工作;
(七)负责相关部门间信息沟通和项目衔接,防止项目单位多头申报、审批。第十六条 市科技局的职责是:
(一)根据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向市财政局提出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分项预算;
(二)编制资金决算;
(三)编制项目管理费预算,并负责管理项目管理费;
(四)受理项目资金申请,负责项目考察核实、评审、招标;
(五)会同市财政局确定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重点扶持领域,编制并公布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六)提出项目资金安排初步计划并会同市财政局下达项目资金计划,负责跟踪监管项目单位所获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七)会同市财政局进行绩效考评工作,负责制定扶持项目绩效考评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监督、检查项目单位的绩效考评工作;
(八)会同市财政局管理无息借款回收专户和贷款担保专项资金;
(九)建立、管理“科技信用评估系统”。第十七条 市经发局的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厦门市工业结构调整规划、技术进步规划,向市财政局提出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分项预算,会同市产学研办编制并发布技术创新、研发计划项目指南;
(二)会同产学研办,编制产学研推广应用资金决算;
(三)编制产学研及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管理费预算,并具体管理项目管理费;
(四)组织、受理分项预算资金项目申请,负责该部分项目考察核实、评审、招标、项目管理,提出项目资金安排初步计划,并会同市财政局下达项目资金计划;
(五)负责跟踪监督项目单位所获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六)会同市财政局进行绩效考评工作,负责制定扶持项目绩效考评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监督、检查项目单位的绩效考评工作;
(七)建立、管理“科技信用评估系统”。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
(一)编制项目预算和项目计划书;
(二)落实项目约定的自筹资金和其他配套条件;
(三)负责项目实施,负责项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四)接受有关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五)按规定向市科技局、经发局申请办理项目验收、资助资金核销。
第五章 资助项目申请、审批和资金拨付程序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规定向市科技或经发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并提供以下基本资料:
(一)与原件核对一致的项目单位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上审计报告或通过审查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报表,税务部门纳税证明,以及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
(三)贷款贴息申请应提供银行贷款合同和付息凭证;
(四)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二十条 各种扶持资金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市科技局、市经发局根据项目管理的规定组织项目审核、招标,市财政局参与重大项目的考察与评审工作;
(二)市科技局、市经发局提出资金安排的初步意见,以书面的形式连同企业的基本情况,上销售收入、产值、利润、实际缴税情况及科技诚信记录等资料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召集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发局等部门对项目资金扶持计划进行联审;并将通过联审的项目在市科技网、市技术创新网和有关媒体向社会公示7 天;
(三)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会同市财政局将资金计划报经市政府批准后下达,市科技局、市经发局分别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明确目标、责任及资金管理要求;
(四)担保机构根据市场运作原则,对申请担保企业开展贷款担保审查、评估等相应事项,向市财政局、市科技局提出企业科技项目贷款担保推荐名单,经审查后报市政府确定。
第二十一条 申请下一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资助的项目应在当年九月份之前完成论证及评审,未通过论证、评审的项目原则上不纳入下预算安排。第六章 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三条 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当年未完成的无偿资助项目结余,可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项目的无偿资助结余,用于补助项目单位研究与开发支出。第七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市科技局、经发局、财政局报送经费使用及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
第二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合同要求组织实施,并在合同期满后三个月内完成验收。项目承担单位除提供验收申请书外,还需提供项目总结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
第二十七条 市科技局、市经发局、市财政局共同对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的单位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项目、追回资金等措施。
第二十八条 受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在项目和经费的评审、评估和审计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同项目承担单位串通作弊 等行为的,取消其项目和经费的评审、评估和审计资格。参与评审、评估的专家利用评审、评估的机会以权谋私或弄虚作假的,取消咨询专家资格,记入科技诚信档案并在媒体上公布;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九条 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管理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致使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审批资金有失公平、公正,依据有关规定追 究责任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项目管理部门的领导把关不严,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其领导责任。第三十条 企事业单位的同一项目每年只能向市政府部门申报一次资助。凡以相同项目多头申报、恶意套取政府资金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该单位所有项目的资助资格。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部门制定的办法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 年8 月10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