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一、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效果,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拥有用的理论,但在对网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还是个新的课题。本课题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的专著也非常少,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有三多三少:对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宏观层面的研究多,以学校为个案的微观研究比较少;研究常规条件下的养成教育多,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少。我们查阅了中国期刊网1994-2005年,以“网络德育”为关键词检索到论文630篇,以“养成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论文434篇,但以“网络”和“养成教育”为关键词进行复合检索,仅仅发现了1篇论文。因此,本课题着重进行个案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和实践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养成教育:指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
2.网络环境:指校园网、因特网以及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所形成的教育环境。
四、养成教育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包括: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节俭习惯、文明习惯、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
2.形成学生诚信、安全意识;
3.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4.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
五、养成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目标内容:
1.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
2.研究各年级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
(二)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现形式
1.创建“德育之窗”专题网页;
2.构建“家校互联”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
3.E-mail、QQ等日常方式;
4.与传统德育形式的结合。
(三)对网络环境下的评价研究
1.过程性评价;2.终结性评价;3.对老师的评价;4.对学生的评价;
(四)创新之处
1.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
2.网络环境下与常规条件下的有机结合;
3.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
4.研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于文献法、个案发和调查法
七、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本次研究的周期为二年,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前)
(1)成立课题组
(2)资料和理论准备
(3)研究思路和方案的准备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开题后根据规划进行。
3.结题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
完成结题报告,理论提升。
八、主要成果
1.各阶段的成果:调研报告,对宝城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六方面的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
2.终结性成果:专著《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个案集》或论文集
2006年4月10日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①学生家长许多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的现象严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门口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②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以分数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教书不育人,不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③部分教师面对家庭环境差的学生很无奈,认为学生没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是家庭造成的,教师的培养是徒劳;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校内校外两样。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既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
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2、“养成教育”的界定:“养成”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受教育者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举止;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 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习惯。
四、课题研究目标
1.让学生明白文明行为习惯,主要包括文明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文明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通过研究,找到培养文明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5.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形成做人、做事和学习等一系列文明习惯。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2.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3.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本课题下设10个子课题,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
一、学习好习惯
1.守时惜时习惯的养成教育 2.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生活好习惯
1.举止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2.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 3.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 4.讲究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品德好习惯
1.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
不追打嬉闹;同学间互助友爱,不欺负弱小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升国旗时自觉肃立,不说话;下课放学后不在他人教室外围观;衣着整洁,积极佩戴红领巾等。围绕这些文明行为习惯按养成情况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制成文明之星评价表。校园内以班级、班级以小组、小组以个人为单位,每周班评,每月校评,选出周文明之星和月文明之星。
(二)、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1、以学生品德行为为主要评价内容,对照《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手册》以及学校制定的诚信教育目标,每月进行评价,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2、评价程序
(1)学生根据评价内容逐项书面自评。(2)小组讨论确定优秀或文明等相应等级。(3)家长根据孩子在家实际表现,写出评定意见。
(4)班主任从实际出发,综合评价,评价中注意求真求实,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3、坚持鼓励性评价,克服不良行为,以评价促诚信习惯的养成,结合每学期评选诚信小标兵,树立诚信学习榜样,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让诚信内化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则。
(三)、尊重他人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尊重他人包括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等行为习惯。围绕这些行为习惯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评价表,并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班评等形式,从而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文明习惯。
(四)、守时惜时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养成文明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的道理,养成守时惜时的文明习惯。
内容包括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等。
在进行守时惜时教育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有关守时惜时古诗词朗诵比赛,搜集守时惜时的成语、名言、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理念,使学生能自觉做到守时惜时。
(五)、懂得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懂得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具体表现在:
1、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知恩报恩;
2、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文明礼貌;
3、在社会:遵守公德,尊老敬贤,关爱他人。
通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围绕“感恩”主题,出专题板报;感恩教育征文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看感恩影片,吟诵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阅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和造就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六)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渐渐地“大方”起来,尤其是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有的家长认为:现在不是生活困难时期了,可不能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了。因此,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们应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他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奋斗。所以,勤俭节约是孩子生存的必修课,也是孩子将来勤俭持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现状,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刻不容缓。
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要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家长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洗完手要随手关好水龙头;睡觉记得关灯;发现公共场合有浪费现象,应该做出适当的反应。带着孩子购物时,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需求,家长要说服、劝导孩子不买;饭桌上,一饭一粥,要让孩子知道来之不易,不能让孩子每餐都有剩菜剩饭等。在学校,老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零花钱的来源、数量及分配情况,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并制定奖惩制度,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七)遵守秩序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因此,要教育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在遵守秩序方面,小学生应该做到:每天佩戴红领巾;到校必进班,进班必学习;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放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插队,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等。遵守秩序习惯养成教育要常抓不懈,平时利用晨夕会、班队会、思品课、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以自查,互查,他查的形式,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实行流动红旗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八)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使他们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养尊处优,高分低能。殊不知,这样下去,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何以立足!因此,对学生进行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做到整洁,有条理。还要教育学生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碗筷,扫扫地等。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制定一份评价表,按实际表现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让学生自评,家长评,老师评,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适当奖励,这样,对表现一般的还起到榜样教育作用。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九)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著名的体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我们应为健康的一代而奋斗,我们要培养从儿童时期起就长得既强壮有力又健康的一代”。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还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集健身、智育、德育于一身的多功能体系,而健身功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功能。
锻炼身体的习惯内容包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两课”;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等。
为了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我们从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喜欢怎样的锻炼方式、校内外锻炼时间等几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展开了调查,了解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十)讲究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卫生习惯是孩子生活习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关系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保持孩子的健康、树立孩子的小小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儿童应该从小就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文明习惯。
文明的卫生习惯内容包括: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
届时,我们将采用一天一检查,检查必通告,通告必整改,整改必复查,以此来督促、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月,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鲍集中心小学学生在校一天细则》、《鲍集中心小学常规管理要求》、《鲍集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十种好的学习习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等,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班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实施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1.建设班级文化,创造温馨的“家”。
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最长的地方,建设文明的班级文化,会使学生高兴来学校,还能呵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班级这个“家”中感受到温馨。让他们参与到办板报、布置教室的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学生的
910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9年7月——8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2019年1月汇集课题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019年2月对所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成果汇报,评定实验成果。2019年3月-6月撰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报告。2019年8月推广科研成果。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是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我校制定相关制度,如:《专题学习制度》、《例会制度》等为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二).人员保障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校长亲自挂帅,教师全员参与,全校没有和课题研究无关的教师,教师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
(三).活动保障
活动是研究教育形象,探索教育规律,实施教育策略的主阵地。我校课题研究活动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每月一主题,每周一专题。为课题研究提供活动保障。
(四).经费保障
我校经费倾斜教育一线,课题研究经费更处优先保障地位,由学校全额支付,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十二、课题预期成果
1.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以论文形式呈现。2.践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观摩活动以图片形式呈现。
3.以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让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4.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每月有主题,每周有专题。5.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以论文或案例形式呈现。
第四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题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研究目标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六、课题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习惯养成要求细则》《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礼仪常规》《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课堂常规》,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应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信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家教起点。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春游、秋游、扫墓、校运会、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外出劳动等等。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
(五)、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在强化训练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通过行为训练、情境训练、行为辩析训练等,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六)、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七、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2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8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08年9月---10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八、课题组织与分工
九、课题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认识行为——习惯”转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总结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
4、编写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
5、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永乐镇骊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课题理论依据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三、实践依据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确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的课题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突破口。
我校是一所创办近100年的学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构建温馨校园、培育未来花朵”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与少先队活动为突破口,进而在纪律、礼仪、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并且在近几年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本课题由校长具体负责,课题组的成员中有市骨干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我们在学校日常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因此,我校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班级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五、课题研究内容
1、讲究卫生的习惯(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2)饭前便后洗手。(3)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4)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垃圾箱里。(5)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6)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2、遵守秩序的习惯(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2)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3)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3、举止文明的习惯(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8)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4、诚实守信的习惯(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数。
5、尊重他人的习惯(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倾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6、守时惜时的习惯(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7、懂得感恩的习惯(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要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8、勤俭节约的习惯(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9、勤于动手的习惯(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2)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10、锻炼身体的习惯(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3)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结束,为期二年,根据研究情况,将实验研究工作分为三个时期: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3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八、课题的具体实施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班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通过升旗下讲话,班会,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
3、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等。(4)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
4、开展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5、发挥家庭,社区的行为规范教育作用。
九、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认识——行为——习惯”的转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总结性成果:
(1)总结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报告。(2)编写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设计。(3)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孟令真 课题负责人 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刘燕 课题组长 负责课题的研究、成果积累、档案收整。任青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丁海洋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吕双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课题顾问:郑刚 龚艳芳 杨会清
十一、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强课题组织机构建设(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郑 刚 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王 辉 副校长 成 员:孟令真 副校长
龚艳芳 教导主任
杨会清 教科室主任
马召峰 后勤主任 夏 栋 办公室主任(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孟令真 课题负责人 成 员:刘 燕 实验教师
任 青 实验教师
丁海洋 实验教师
吕 双 实验教师
2、加强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3、加强实验教师培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4、确定实验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制度,为课题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6、加强课题经费保障措施,确保课题研究经费落实到位。
7、加强课题研究档案建设,丰富课题研究资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新兖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1年6月